我在机械队的亲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上册》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1589
颗粒名称: 我在机械队的亲历
分类号: D432.9
页数: 4
页码: 304-307
摘要: 本文回忆了陈榆凤在1975年上山下乡到海南三亚菜场的生活经历,包括知青队的生活条件和知青们的劳动经历,以及作者在机械队的工作和生活,其间有关于开手扶拖拉机的技术和危险,有关于拉大粪的艰辛和重要性,有关于修理发电机的责任和艰苦,文中充满了拼搏和团结的情感。
关键词: 知青 手扶拖拉机 发电机

内容

我1975年8月上山下乡到了三亚菜场(也即知青场),先是在“军仔队”三队,还担任过副队长。1976年8月调到机械队,跟着莫书球(副队长)学开手扶拖拉机。莫书球在1976年10月与叶海英、林俊平同被海南铁路招工,黎光卫(队长)1976年12月与黄正平、陈孟芳等人到州技校读书,王小亮继任队长,我与林发祥就当了副队长。
  至1978年底被4802工厂招工,结束了三年多的知青生活,在作业队的时间正好是一年,在机械队的时间则是两年多。那时候我的最大特点,就是积极带头和拼命干活,活像一头老黄牛。在这里,我就说说自己亲历的一些事。
  那时环境条件很差,但人人都平等,心里也很容易满足。几个女生同住一间房子,还算可以的。洗澡间离水井不远,是椰叶编绑扎的围子,地面垫了一层红砖。洗澡时就提一桶水到围子里,洗完澡再出来洗衣服,大家都一样。后来有了改善,是用红砖砌墙,打水泥地面,就舒服多了。
  那时劳动很辛苦,但骨干和团员带头,大家都积极工作,努力完成任务。有一次我和几人(团员占一半)到高峰公社的山里砍豆角桩,即搭豆角架用的小木条,时间两周。里面有个陆军连队,人家照顾我们住一间大平顶房,男女知青各睡在一头,楚河汉界,清清楚楚。每天吃完早餐,就到山里砍适用树木,再从深山搬出来,我那时的力气很大,肩扛一大捆没问题,小些的就扛上两捆。山里野藤多,有蛇蝎,路难走,这不算什么,没有人叫苦叫累。
  我调到了机械队后,继续保持那么一股劲、那么一种拼命精神,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在这个时期,和我一起开手扶拖拉机的,还有潘爱勤(阿四,女)、胡月明(女)、蔡林方、林发祥、罗建雄等人。胡月明先来,潘爱勤与我同来,林发祥、罗建雄稍迟一些。黎光卫和伍少玲(女)开中型胶轮拖拉机,之后换上叶亚三。场里知青那么多,能开上手扶拖拉机,觉得很神气和很自豪,心里特别高兴。
  陈武才在队里开海南牌汽车,聂小桥、祁勇、杨景林、谢奕权、梁开雄等人开履带拖拉机,我跟他们来往较少,倒是开手扶拖拉机的几人经常在一块。卢裕东和蒙建华等人,来到机械队的时间比我要迟得多。
  我的传承关系比较简单,莫书球是我的师傅,两个月后就被招工走了;何英梅是我的徒弟,我带她两个月就离场了。莫书球工作认真、人很严肃、少有笑脸,对我学开手扶拖拉机严格要求。我有时候刹车、挂挡搞错了,他会偶发脾气,我不敢吭声,人非常老实。师傅是好师傅,我自然也不差,受益匪浅。
  有一次,我与师傅到高峰深山拉豆角桩,往回走经一处狭窄路段时,左边山沟几十米深,右边是山峰的斜坡。土路屡经雨水冲刷,路面右高左低,还有深浅不一的横沟。我们装运多了些,重心偏高,结果在下坡时惯性大,有所失控,左前轮靠近土路边缘,刹车仍继续滑动,快要冲向深沟,但师傅驾车冷静沉着,他调整好角度,让左前轮慢慢抵住路边一棵大腿般粗细的树木,车子终于停了下来。然后他指挥卸下部分豆角桩,让我挂倒挡退后至道路中间,缓缓开过这段险地,再重新装车开回去。
  机械队那时有五六辆手扶拖拉机,主要是到城镇拉大粪,每天至少要保证有3辆正常工作,否则就影响生产。所以对机械的使用及维修,需要格外的小心,要和修理工田国华等人配合好。那时种菜的多,要赶早到城镇拉大粪,就不会被别人抢先。我们不愿耽误事,也想多拉快跑,每天五点多钟就起床了。当天轮到拉粪的生产队,每队派2人跟车装粪,他们早就在场部或到机械队驻地等候。
  我们开手扶拖拉机的,每天至少跑四五趟,最多时跑七八趟,哪里有粪便就往哪里跑。往县城方向最远去到榆林海陆军驻地,往乐东方向去过羊栏桶井、马岭公社。拉够一车有时一处就行,有时要跑几个地方,拉到一车很稠的粪便,能让人欣喜逾常。在方圆10多公里范围内,哪个角落有粪池、每天能有多少粪便,我们都一清二楚,没有一处会落下。粪池的粪便没够一车咋办,跟车人员有时就提水冲厕所的拉大便斜道,把有限的粪便冲入粪池再装车,这类粪水很稀薄,但有粪聊胜于无。
  因为每天早出晚归,总是早起开、中午开、夜里也开,有时很晚才回到。工作连轴转,拼命地拉粪,有多少拉多少,是人不是铁,哪能不疲劳,得抓紧时间休息。把车开到停放点,在近处随便找个地方,坐着靠着都能睡好,让人装车满了再来叫醒去开车。有时天黑,倒车倒不准,车轮掉到坑里、沟里,还要想办法冲出。
  田国华、庄琼德(阿德)、叶亚三(阿三哥)等人,专门负责修理,整天忙个不停,工作责任重。有一天夜晚8点多钟还没发电,场里到处都是漆黑一片,让人焦躁不安。田国华几个在这时候,正加班加点修理柴油发电机,连晚餐都顾不上吃。我看到李场长来现场几次,催促田国华他们说:“那么久还修不好,没电什么都干不了,快点修!”田国华默不做声,直到9点多钟才修好发电。在灯泡亮起的瞬间,好多人高兴得叫了起来,响起一阵阵的欢呼声。
  有一段时间,我驾驶的手扶拖拉机难以启动,每次摇铁把手臂摇得酸痛。有一天早起,无论如何都摇不动了,只好叫修理工换机头,田国华没有起来,是阿德一人给换上备用机头。谁知天色朦胧看不清,转动车头时把我的手指头夹断一小截,十指连心,真是痛彻心骨,我不禁失声哭了起来,把莫书球、田国华、阿德等人吓坏了。赶快叫醒场部卫生所的杨爱武医生,给止血、消毒、包扎好,天一亮再送往县人民医院处理,然后送我回家静养。大家经常去看望我,我心里很是感激,基本痊愈就回场工作了。
  阿德最会搞笑,经常逗得大家开怀大笑;他也很会搞吃的,有时与大家分享。机械队旁边是养猪场,难免会处理不长进、有问题的小猪,他事先打好交道,及时接收过来搞干净,晚上在附近架起石头当炉灶,或烧火烤猪,或切块后用酱油、生姜、蒜头搅拌再炒熟,香喷喷的,让人口水直流。
  那时开手扶拖拉机,的确有不少方便,让人很是满足,如回家里拿些食物、帮熟悉的知青捎带东西、在路边买2毛钱左右1斤的鲜鱼煮鱼汤吃。每逢县城三亚或榆林部队有好电影,就叫轮到第二天运粪的作业队跟车装粪人员,在傍晚时分提前走。久而久之,林家克副场长就看出了门道,一见我们借故提前去县城,就问是不是又有新电影了,我这时不搭话,只是笑了笑。
  除了拉大粪,有时还拉菜出去卖。县蔬菜公司在场里设收购点,有个瘦瘦的回族职工负责过磅记账,叫什么名字不记得了。平时是等他过磅记账后,再用场里的中型拖拉机、汽车拉去县城的指定地点。剩下一些零星的不够大车拉,就用手扶拖拉机来拉。那时什么东西都便宜,蔬菜收购价随行就市,每斤三五分钱的时候较多,能达1毛钱的很少(豆角、苦瓜),也有每斤才一两分钱的。有时菜多价贱,收购点不收购,白给都不要,在场部不远处扔了一大堆。他们不收购时,我们有时也拉去县城卖,实在卖不动了,又得往回拉,找个无人地方扔下来,辛苦劳动的结果是这样子,心里非常难受。
  那时候我开车很猛的,一看到路上的人、车不多,下坡就挂空挡,经常不用刹车。有一次场里的韩柏丰会计随我的车去县城,回时买了几个玻璃煤油灯拎在手上。开到县预制厂(现金鸡岭路与解放路交叉处)那里,正好有辆手扶拖拉机从荔枝沟公社方向左拐弯过来,驾驶员也不用刹车,就想一下子冲过去。我一个紧急刹车,惯性把韩会计从粪箱顶上抛落,我一看糟了,他那时有40多岁,就怕他伤筋动骨。我还没下驾驶座,就看到他从地上爬起来,问他伤到哪里了,他摇摇头说没什么,手上还好好地提着那几盏灯。我既不好意思,又感到不可思议,说了句:“你真是很厉害哟!”
  这么多年了,我对那些时光还挺怀念,慢慢回想起来,对苦中有乐的情景,仍然记忆犹新。我觉得那个年代,让人奋发向上,让人热血沸腾,让人内心充满温暖。

知识出处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上册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上册》

出版者:南方出版社

本书共有69篇文稿,崖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崖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事记、崖县上山下乡知青安置点简介3篇综述文稿,1956年、 1958年到来崖县的广州青年志愿垦荒队9篇知青回忆 录,1969年本地知青、潮汕知青12篇知青回忆录,崖县知青场45篇知青回忆录。

阅读

相关人物

陈榆凤
责任者
莫书球
相关人物
林俊平
相关人物
黎光卫
相关人物
黄正平
相关人物
陈孟芳
相关人物
王小亮
相关人物
林发祥
相关人物
潘爱勤(女)
相关人物
胡月明(女)
相关人物
蔡林方
相关人物
罗建雄
相关人物
陈榆凤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三亚菜场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