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牛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上册》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1585
颗粒名称: 寻牛记
分类号: G639.1
页数: 3
页码: 287-289
摘要: 本文讲述了钟琼芯在上山下乡五年半的经历中,与牛打交道的一次遭遇。1979年10月20日,作者在卖自己种出来的瓜菜时,借来海军汽车连农场的水牛和胶轮牛车,但在午后回来找牛时发现牛不见了。为了找回牛,作者和队友们穿越回去的路途,最终在陡坡处的灌木丛中找到了那头膘满肉肥的水牛。
关键词: 知青 瓜菜 卖菜

内容

上山下乡五年半,与耕牛打交道不少,但1979年10月20日发生的一件事情,让我们受到不小的惊吓,牛倒是优哉游哉的。那会儿,我在三亚菜场(即知青场的“三亚菜场”时期)8队当队长。时隔38年了,一幅人牛和谐的画面,仍然不时浮现在脑际
  那天清晨,队里割摘了200多斤白菜、200多斤甜瓜,看着这绿油油的白菜和脆生生的甜瓜,大家怎么都乐不起来。过去县蔬菜公司在场部设有收购站,专门收购知青们种出来的瓜菜,现在收购站撤销了,我们收获的瓜菜,得自找销路。这还不算,虽说我们场有运输车辆,但就这点数量,用大车划不来,小车派不出,我正为此事发愁,大家也束手无策。
  沉默了一阵,同寝室的曾繁弟献计说:“到附近的海军汽车连农场联系,借他们的水牛和胶轮牛车,运往三亚镇(当时的崖县县城)市区销售,我与主管班长很熟。”我说:“好的,你去试试看。”我也会拉牛车,想来这样也好,同意了他的提议。不一会,他就赶着牛车回来了,哈哈,天无绝人之路!在高兴之余,我们又赶紧割了四大捆番薯藤蔓,结果装了满满的一牛车。这番薯藤蔓在过去是件好东西,可以犒劳拉车劳累的水牛,剩下的还可以卖给养猪的市区居民当猪食。
  装车妥当后,带上了伙房的老式木杆秤,我就与队里的曾繁弟、周家亮、卢家良一起,赶着装满瓜菜的胶轮牛车上路了。泥土路面还平坦,水牛也走得稳重,牛车只是稍有颠簸,并不影响我们此刻的心情。
  这可是第一回去卖菜,一路上大家谈笑风生,非常兴奋。用汗水浇灌出来的劳动果实,就要在自己的手上变现,盘算着能兑换多少需用物品,好不惬意!还能回到家里,向父母倾诉衷肠,感受家庭的温馨,该有多美!完了,又能在家补点荤腥,再带点小菜回队里与大家分享,的确不错!
  不知不觉之间,牛车进入了三亚镇郊外。光从灯泡厂到三亚汽车站(不算市区中心)这一段,也就短短的两公里路程,一车瓜菜已售完。时价是甜瓜5分钱一斤,白菜2分钱一斤,番薯藤1角钱四小把,留下两大捆番薯藤作为水牛中午的草料。经过盘点,总共收入18块5角7分。你别小看这十几块钱,那时相当于一个学徒工的月工资,能买的东西可不少。
  为了方便返回知青场,我将牛车停放在离我家较近的三亚镇郊外的儋州村小学(现三亚市四小)校园内,又将水牛拴在稀疏的木麻黄树林里,与大家约好下午2点钟在此会合及赶车回场。当时的社会治安很好,加上儋州村又有我的熟人帮助看顾,想来应该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但到了约定时间,眼前的一幕让大家给愣住了!牛车还在,牛却不见了。是牛挣脱绳索跑了呢,还是有人偷牛?大家一边瞎琢磨,一边分头在四周寻找。但找了一圈又一圈,仍然未见其踪影,心里很是沮丧,但又不甘心!我这时分析了一下:偷牛是重罪,料定无人胆敢,可能是牛渴了或食料不够,用牛角挑开绳索觅食去了。所以,只找近处还不行,得扩大寻找范围,并以返回知青场的路边沟渠、水塘、草丛、田埂边为重点。“不论困难有多大,一定要把牛找回来”,大家都赞同我的分析及想法。
  于是,我和家亮回到自己家,分别骑出家里的红棉牌自行车,我带上繁弟,家亮带上家良,一同沿着回场的道路寻找。我们有时往左边穿插寻找,有时朝右边查看询问,不漏掉任何稍有可能之处,也不放过任何一个可疑目标。一路经过回辉旧村、飞机场(即旧机场),大家汗流浃背、气喘吁吁,还是未见到那该死水牛的踪影,心里很气恼。甚至都想好了,找到就抽它几鞭子,解解气再说!
  当时机场路段有一段陡坡,要推着自行车上坡,由于身体疲惫、内心焦虑,步履越发沉重,心情也越发复杂起来。寻牛的路途将近过半,往后路段经过的村镇相对复杂些,怎么办?我让大家先歇一会儿,各抒己见。片刻,繁弟先是埋怨起自己:“早知道这样,打死我都不去借牛。要是把牛拴在我家近处,哪有这破事!”家良只是一个劲地安慰大家:“会找到的,顺着回去的路慢慢找就是了。”我却在心里估算着:这头膘满肉肥的水牛值多少钱、该怎么赔偿,会被扣上什么“帽子”,对自己以后的招工、分配、出路影响有多大……越想心里越是发怵!
  家亮则在喃喃自语:“早不来,晚不来,偏偏在我参军政审的时候……唉!”接着只听他惊叫着:“咦,牛、牛、我们的牛!”一下从地上蹦起来。大家朝着他指的方向,那头膘满肉肥的水牛,正不紧不慢地从就近的灌木丛中钻了出来,还“哞哞”地叫了两声。“是我们的牛,是我们的牛!”繁弟也兴奋地叫起来,发现目标了,我们不约而同地奔向水牛。
  我紧紧地抓住缰绳,生怕它再次离开,眼眶蓄满激动的泪水,如遇到久别的亲人一般,兴奋地嚷道:“老牛啊老牛,你差点把我们给害了,现在又把我们都给救了。”繁弟、家亮和家良高兴得推搡、拍打着水牛笨重的身躯,反反复复说道:“老牛啊,你让我们好找,害得我们好惨啊!”而水牛卷嚼着地上的青草,不时甩着牛尾巴,好像也在诉说:“还说呢,你们都去哪了,让我找得好辛苦!”大家抚摸着温顺憨态的老牛,如释重负,都说老马识途,这老牛懂得从原路往回走,也是识途啊!这时,一肚子的怨气、怒气消失殆尽,想抽打水牛几下的念头也烟消云散。
  时间不早了,已是傍晚炊烟袅袅的时刻,我安排家良一个人牵着老牛返回知青场,我们三人或骑或坐自行车回三亚市区,准备在夜里用人力把胶轮牛车拖回场里。晚上九时许,我们带上家里给的两瓶油拌豆豉、两瓶豆腐乳、一斤饼干和红糖,一起来到儋州村小学内。我用双手轻轻托起牛车的牛轭,然后往肩上一挂,手往车辕上一搭,说了一声:“走!”繁弟和家亮应了一声:“好!”就在牛车后面一左一右使劲推动,大家忙不迭地赶路了。
  当晚,夜空朗朗,凉风习习,月色如华,泻银而下。这一路来,路程将近14公里,还多次上坡下坎,但我们心情大好,齐心协力,边走边谈笑,就没觉得有多苦多累。在前行中,我们披着皎洁的月光,不时互换着位置和角色,不使领头的过度劳累,终于在午夜1点半钟左右,将胶轮牛车完好无损地还给了汽车连农场。
  第二天早上用餐时,可能是我们除了精神有些疲乏,还有淡淡的牛气味,身上的衣服也有不少污垢,惹得一些队友不时用诧异的眼光注视着。我们自己仔细一看,从衣领到衣袖的那层污垢,原来是昨晚拖车时与牛轭、车辕摩擦时沾上的,大家会心地哈哈大笑起来。

知识出处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上册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上册》

出版者:南方出版社

本书共有69篇文稿,崖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崖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事记、崖县上山下乡知青安置点简介3篇综述文稿,1956年、 1958年到来崖县的广州青年志愿垦荒队9篇知青回忆 录,1969年本地知青、潮汕知青12篇知青回忆录,崖县知青场45篇知青回忆录。

阅读

相关人物

钟琼芯
责任者
曾繁弟
相关人物
周家亮
相关人物
卢家良
相关人物
钟琼芯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三亚菜场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