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的脚步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上册》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1580
颗粒名称: 青春的脚步声
分类号: G251.2
页数: 2
页码: 274-275
摘要: 本文章通过描述作者在知青时期的经历,展现了他在农村生活中的勤劳、正直和勇敢。他积极参加各项农业生产劳动,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并在表演武术和维护秩序方面表现出色。这些经历让他体验到了农村生活的美好和艰辛,并塑造了他的品格和性格。
关键词: 知青 农场生活 插秧

内容

我1974年7月在崖县中学初中毕业,面临继续读书或上山下乡的选择,那时我刚满16周岁,为这件事犹豫了许久。有些不想读高中的同学,已经在8月31日上山下乡,也有在9月、10月去的。我在1974年10月11日报名填表,分到“崖县青年农场”,却因为家庭方面的原因,延至1975年3月才去报到。
  我来到农场后,分在工交连(二连),住进了新瓦房,认识的人也很多,自我感觉良好。我暗暗告诉自己,既然来到了这里,就要好好干。这时候的农村景象,真的很好看,早造秧苗正在拔节孕穗,绿油油的一片。接下来,我参加了中耕除草、上山砍柴、采集沙石、早稻收割、晚造生产等项工作,在生产劳动中舍得流大汗出大力,和农友的关系也很融洽,完全适应了农村生活。
  农场改为菜场后,我分在六队,和蒲友兴、张达金等人同队,在这里干了一年多,主要是学习种菜。1976年冬季,我被抽调参加崖县第四期路教工作队,分在林旺工作队新龙工作组,驻点在新村四队,与农场场友黄金花驻点的新村二队邻近。在这里,我带社员参加建设位于湾坡大队与青田大队交界处的“石姆隆”水库,经历了1977年的早晚造农业生产,深入了解农村状况、风土人情,增加了不少知识。
  路教结束后我又回到六队,这时的队长是符春燕,和陈作为、容丽萍等人同队,不少老伙伴还在队里,让我觉得很开心。到了1978年冬季招兵,我积极报名,体检合格,于1979年3月离开菜场,分到131师炮团汽车连当了汽车兵,我们部队驻扎在定安龙塘。自此,为期四年的知青生活就结束了。
  在知青岁月中,有几件事情总是忘不了,特在这里谈谈。
  插秧是常见的农活,是一种简单机械的重复操作,要有柔软的腰部及足够的耐心才能干好,因此总是女知青干得多,男知青很少沾边。终于有一天,女生开起了玩笑,说是男生根本无人会插秧,我听了很不服气,就下水田比试起来。我左手适量分秧,右掌接过插下,脚步及时移后,手脚配合默契,插秧速度奇快,博得一片喝彩声。不过时间一久,就露出了破绽,腰酸腿软,动作变形,还是耐力、耐性有问题,赶紧走出水田自动认输,于是比赛结束。
  由于长年习武,我身体结实,从外表上看,1.72米的个头,并不怎么出众,但我在砍柴时的表现,则让人刮目相看。我是个实在的人,干活从不偷懒,总是很卖力气,每次扛回的柴捆不低于百斤。有一天和队里的吴燕等人上山砍柴,遇到一片好树木,砍下后绑了两捆,l捆大些,1捆稍小。开始我分别扛下山,已走到缓坡,快接近平地了,这时再分两趟扛回,我嫌太过麻烦,就干脆放在肩上一起扛回,有180多斤,让伙房人员大吃一惊,赞赏不已!
  1975年的五一节联欢晚会,在农场的晒谷场举行,好节目不少,精彩迭起。陈政工员主持了晚会,他让我和周达强也上台表演,我两人点头应允,两人比武怕有闪失,但各自表演问题不大。我与周达强的武学渊源不同,但所习南拳,套路有些相似。他从学于过往县城三亚的粤籍武师,我从学于榆林驻军早年的武术教头。我的师傅人称“广东阿公”,没有儿女,年老定居在建设街,是五保户,与我家是前街后街,与我情同爷孙。我自幼拜师学艺,习武不辍,所学全面。这时,我和周达强先后上场,各自献艺。先合拳致礼,然后扎好马步、直项圆胸、运气鼓劲、发声呼喝、使出硬桥硬马,稳扎稳打,一时拳拳生风、招招有力,观众大声叫好,把气氛推向了高潮!
  有一次场里的知青罗某明等人,因话语不合与附近村民酿成冲突,一些年轻人拿着棍棒在高峰公路上设岗拦路,不让知青进入场里。我和陈鸿儒从羊栏圩镇回来时,看到潘永福强行闯关被掀翻进稻田里,就好言请求对方给予放行,但对方坚决不买账。我只好喝叫陈鸿儒、潘永福快跑回场,自己随即断后,一路徒手拨开对方棍棒进入,报告场领导妥善处理。
  大概是在1978年,在南滨农场境内的抱古水库工地,我们的任务是挖土方,我和吉承光有一次还救助过两个遇险少女。当时是傍晚时分,她俩到小桥附近散步,天色渐渐黑了下来,就打算往回走。这时不知从哪儿闪出七八个流里流气的小青年,不但用语言百般调戏,甚至动手动脚起来,两个女子惊慌失措,大声呼喊起来。正好我和吉承光从此路过,马上上前劝阻,但对方见我们只有两人,根本不当一回事。文的不行只好来武的,我二话不说,抬脚就踢倒一个,接着大喝一声,彻底震慑住对方,他们只好仓皇逃走。

知识出处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上册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上册》

出版者:南方出版社

本书共有69篇文稿,崖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崖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事记、崖县上山下乡知青安置点简介3篇综述文稿,1956年、 1958年到来崖县的广州青年志愿垦荒队9篇知青回忆 录,1969年本地知青、潮汕知青12篇知青回忆录,崖县知青场45篇知青回忆录。

阅读

相关人物

孙鸿亚
责任者
蒲友兴
相关人物
张达金
相关人物
符春燕
相关人物
陈作为
相关人物
容丽萍
相关人物
孙鸿亚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