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一无二的知青场基建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上册》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1577
颗粒名称: 独一无二的知青场基建队
分类号: F323.6
页数: 4
页码: 264-267
摘要: 本文讲述了海南省崖县知青场建设过程中基建队的艰辛经历和卓越业绩,通过自筹建材、自主设计和施工等方式,建成了总面积3800多平方米的砖瓦房,以及水泥篮球场、发电机房、水塔、水井等生活设施和牲畜圈舍、水利干渠等生产设施。
关键词: 知青场 基建队 自筹建材

内容

当年的崖县知青场,经历了崖县青年农场、国营三亚菜场两个时期,有600余名知青,在整个崖县,乃至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辖区(现称“琼南地区”),都是最大的本地知青安置点。而同样出名的还有“崖县知青场”的知青基建队,业绩罕有,令人津津乐道。
  崖县知青场基建队之所以出名,是自己当设计师、泥瓦匠、木匠,自筹建筑材料,历经四年多,先后建成总面积3800多平方米的砖瓦房,能满足500人同时居住及生活。还建造了水泥篮球场、发电机房、水塔、水井等生活设施,以及牲畜圈舍、水渠阶梯闸门、水利干渠等生产设施。
  1973年12月27日,第一批知青来到农场时,位于水蛟坡的场址还是一片空白,只能借住部队撤编后留下的光头岭旧营房。按县知青办邓寅森副主任及农场周朝壮场长的设想,农场的建房要高起点,就直接建造砖瓦房,并且由知青们自己动手。1974年初,农场的生产、建房工作,在水蛟坡全面拉开帷幕。
  在青年农场时期,两个连队(财贸连和工交连)都成立了自己的基建组,共建成7幢砖瓦房,包括住房、厨房、仓库、厕所等在内,建造总面积1700多平方米。
  在一连(财贸连)这边,吴开仁(第一副连长)主抓基建,陈新荣(第二副连长)及刘雁玲(第二副指导员)配合。初期主要人员有吴开仁(木工)、邢孔利(泥工)、陈灼(木工)、李泽和(泥工)、吴健雄(泥工)、陈敏(木工)等人。
  在二连(工交连)这边,林保烈(第一副指导员)主抓基建,梁生刚(第一副连长)、肖家顺(第二副连长)、周玉珠(第二副指导员)、林海旺(后来接替肖家顺)配合。初期主要人员有林保烈(木工、泥工)、曹国华(泥工)、黄琼木(泥工、木工)、卢传义(木工)、林华建(木工)、李少强(泥工)、吴炳雄(泥工)等人。
  刚走出校门不久,马上要建造砖瓦房,非常不容易,懂得的知识太少,没有任何经验。说建造房屋艰难,一是工程设计,二是工程施工,三是材料筹备。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有信心有毅力,可以学习和提高。
  好在一层砖瓦房构造简单,了解大致尺寸及相关比例后,画出几份结构图、施工图并不是难事。吴开仁和林保烈这两位连队主要领导,在崖县中学读高中时理科成绩都不错,在上山下乡之前就有一些土木工基础,这时是现成的“工程师”“施工员”。
  至于工程施工,主要是泥工、木工两项,向有经验的人请教,在实践中学习,经常交流,互教互学。原来一无所知的知青,纷纷变身为“木匠”“泥瓦匠”“铁匠”,锯木料、做门窗、整桁条、打基础、砌砖柱、砌竖墙、架大梁、钉瓦桷、放瓦片、砌灰面……一件件进行,一项项完成。
  工作任务繁重,有时也很危险,使用木工锄斧劈削桁条时,林保烈及陈灼两人受过伤。林保烈在劈削木头纹路扭曲处时,把握力度及方向不准,不小心失手,锄斧尖角把左小腿划开一道深沟,旋即血流如注,现场情况吓人。林爱武医生闻讯赶到现场,做了紧急处理后,周场长马上派人开手扶拖拉机送往县人民医院,经过进一步检查,幸无伤到骨头,只做缝线手术处理。
  由于建房资金严重不足,在所需原材料中,除了砖、瓦、钢筋、水泥需要购买,木料、石灰、沙子、片石、石子等要靠自己解决。
  梁生刚及陈新荣两次带队(肖家顺、吴开仁、刘雁玲各参加一次)前往高峰公社山区的保扎黎村,砍伐桁桷及门窗用木料。山区环境恶劣,伐木过程艰苦,克服了各种困难,顺利地完成了任务。黄琼木等4人到抱龙林场采集人家弃用的木材,确保了基建需要。
  此外,在离基建工地不远处打水井,到“七公里”处的石场去捡拾(或购买)片石,到离财贸连基建工地几十米外的低洼地段挖运沙子,到鹿回头小东海的荒坡挖取石灰石,在基建工地附近烧制石灰,在不远的山脚下挖运黄泥土(砌墙用)。
  在三亚菜场时期,专门组建了基建队,有20多人,初时人员是原工交连、财贸连基建组的老班底,后来不断补充新人。先后建成10幢砖瓦房,包括住房、厨房、仓库、科研室、文化室、厕所等在内,建造总面积2100多平方米。此外,建造了2个水泥篮球场、发电机房、水塔、水井等生活设施,以及700多平方米牲畜圈舍、整个蔬菜种植区的水渠阶梯闸门、几公里的石砌水利干渠等生产设施。
  吴开仁、林保烈两名“元老”,在建队初期对新的知青骨干进行了传、帮、带,也留下了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不久后分别就读湛江市卫生学校、自治州技工学校。周达强、许荣天、韩义光、林海旺、吴开义五人先后担任过队长,云电沈、吴花蓉、蒋和兴等人曾经担任副队长。
  吴开义和吴花蓉等人是第三批知青(1975年),在基建队干的时间最长。吴开义在周达强任职时是泥工组长,在许荣天、韩义光、林海旺任职时是副队长,最后又和吴花蓉搭班子工作,直到1978年底场部撤销基建队为止,这时他本人也招工分配到县商业局。
  周达强、云电沈当第一任正副队长时,曹国华是泥工一组组长(兼采购),吴开义是泥工二组组长(副组长罗水明),潘永福是木工组组长(副组长蒋和兴)。以后在各个不同阶段,人员有所变动,但始终保持20多人的规模。
  曾经在泥工组的人员:男知青有周达强、许荣天、韩义光、林海旺、吴开义、曹国华、罗水明、罗小勇、蔡陈儒、符永强、吴亚福、高明发、余景雄、吕史兴、黄明魁、吉承裕、郑辉龙、邓海滨、王志东、王永发、蔡陈榆、黄治军等人,女知青有云电沈、吴花蓉、陈传花、陈美珍、黄薇、符爱莲、陈淑珍、冯木莲、覃姑、何琼珍等人;曾经在木工组的人员:潘永福、蒋和兴、林华建、卢传义、符瑞超、符小平、陈少雄、杨庆雄等人;曾经负责后勤的人员:陈春英(女)、陈世芳(女)、陈英梅(女)。
  在这个时期,同样面对基建资金不足的问题,大部分基建材料要靠自己解决,我们不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继续书写自力更生的故事。为了解决有难度的施工技术,曾经派曹国华、潘永福、符小平到崖县建筑工程公司学习,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韩义光、吴开义曾经分别带队到高峰公社保龙苗寨林区,专门砍伐用做桁条的木材(桷料及门窗料到雅亮木材场凭指标采购);周达强带人开发了后山的光头岭石场,还与潘永福、余景雄、陈少雄当了爆破手,大量采集石料。周达强又带队到干沟砖瓦厂,在七八米深的大料坑里挖泥土扛泥块,换得成品砖瓦;许荣天曾经带人到“七公里”石场,捡拾人家不要或漏下的片石,在光头岭石场打过炮眼搞爆破,采集片石、石子;韩义光曾经带人到福万水利工地捡拾片石,到羊栏芒果村附近挖运河沙、红土;队里多次组织人到鹿回头的小东海挖取石灰石;各个生产队每月都完成烧石灰木柴指标,给予有力支援;潘永福、余景雄、陈少雄三人,是烧制石灰的“老师傅”。
  建造生活、生产附属设施,或与建房工作同步,或在建房工作告一段落以后。有些建造项目在这里值得一提,如用钢筋水泥浇注了2副篮球架、建造容积10多立方米的圆形水塔、按场部要求在县城的三亚河边修建了一座50立方米容积氨水池(由曹国华等人负责施工),都有一定的技术难度。
  基建队与机械队合作打了3口水井,也很有意思。由机械队人员挖井、基建队人员建造井台,张建禄(机械队)与罗小勇(基建队)具体负责。有一口水井竣工时,周达强队长还在井边护堤上,用铁钉刻上“周达强亲手建造”7个大字。
  当时每人月供30斤大米不够吃,场部给每个生产队安排一些水田耕种来补充,基建队和机械队也分到一亩多水田,我们不会摆弄犁耙地活儿,就请别队的副队长韩智光来帮助解决,及时插秧、中耕、追肥、田管,也收获了400多斤稻谷,聊补“少米”之炊。
  每当回忆往事,真的觉得当年很不容易。知青搞基建、盖瓦房这些事,本来就很少有,而且建筑材料大部分还要靠自己解决,克服了难以计数的困难,建房面积3800多平方米,建造了一大批附属设施,为知青场的发展做出了特别贡献,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我们心里充满了自豪感!

知识出处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上册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上册》

出版者:南方出版社

本书共有69篇文稿,崖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崖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事记、崖县上山下乡知青安置点简介3篇综述文稿,1956年、 1958年到来崖县的广州青年志愿垦荒队9篇知青回忆 录,1969年本地知青、潮汕知青12篇知青回忆录,崖县知青场45篇知青回忆录。

阅读

相关人物

韩义光
责任者
吴开义
责任者
蒋和兴
责任者
吴花蓉
责任者
吴开仁
相关人物
陈新荣
相关人物
刘雁玲
相关人物
邢孔利
相关人物
陈灼
相关人物
李泽和
相关人物
吴健雄
相关人物
陈敏
相关人物
林保烈
相关人物
梁生刚
相关人物
肖家顺
相关人物
周玉珠
相关人物
林海旺
相关人物
曹国华
相关人物
黄琼木
相关人物
卢传义
相关人物
林华建
相关人物
李少强
相关人物
吴炳雄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崖县青年农场
相关机构
国营三亚菜场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崖县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