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当生产队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上册》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1576
颗粒名称: 我当生产队长
分类号: G872.2
页数: 4
页码: 260-263
摘要: 本文描述了作者作为知青在崖县青年农场和国营三亚菜场的经历。作者初到农场时非常不适应,但后来通过努力融入了集体,并成为队长带领队伍完成任务。文章还提到了种菜技术、肥料收集和田间管理等细节。
关键词: 知青 崖县青年农场 国营三亚菜场

内容

我们的知青点,原称崖县青年农场,1975年8月改为国营三亚菜场,统称“知青场”,我从16岁多到将近20岁,共在这里待了3年多,在这里度过了自己的青春年华,经受了艰苦生活磨练,有些事情已经逐渐淡忘,有些事情却铭刻在记忆深处,永远也不会忘却。
  1974年7月,我在崖县中学高中毕业,只有上山下乡当知青一条路可走,同学们已经纷纷报名,而我这时如果也报名,将被安置在崖县青年农场。但我从小在县城里长大,习惯城镇生活,很想继续待在父母身边,所以心里非常不情愿。
  当时,我父亲是崖县造船厂的领导,母亲在县医药公司上班。对于这个知青点的有关情况,在临近高中毕业时,他们才打听到一些,都是说生活如何艰苦、环境如何恶劣的,不仅让我心怀恐惧,更让我的家人担心不已,生怕我去到农场不习惯,也不安全。
  于是,我和母亲达成了一致意见,那就是想办法逃避上山下乡,如装病、探亲、借故不参加学习班、报留城待业等等。我父亲对我很疼爱,所以没有过多强求我,这一拖就拖了半年多。
  直到1975年5月份,我父亲因此事受到上级批评,我被告知留城申请未被批准。于是父亲反复劝说我,我左想右想实在是没招了,只好乖乖地到崖县青年农场报到,被分在工交连,但很不甘心。
  毕竟过去受到锻炼太少,刚到农场时,陌生的环境、严格的规定、繁重的农活,都让我非常不适应,每天晚上我都会抱着枕头哭,往往早上从床上爬起来,枕头都是湿的。可是我想了又想,来到农场已经成为事实,再哭多少次也没有用了,看来只能接受命运的安排,于是心里渐渐地平静下来,暗暗下决心要好好干。
  我这个人好胜心强,也有一股韧劲,做事时要么就不做,要么就做到最好,再加上我是家里的大姐,虽然没干过农活,却对家务并不陌生,一般的苦还能吃得消,所以我很快就融入连队大集体,成为其中的普通一员。
  在青年农场时期,第一批知青黄琼木是我的师傅(泥瓦匠师傅),对我有过不少的关照和帮助。到了三亚菜场时期,刘雁玲和王绍荣是我们队的正、副队长,特别是雁玲姐对我非常关心爱护,我们个人关系很不错。在她们分别被羊栏糖厂、4802工厂招工后,我继任七队队长,这时我已当了半年多的知青。
  我所负责的七队共有50多人,蒋和兴、张丽娜先后是副队长,队里大部分人是1975年8月到来的第三批知青,我比他们早一年高中毕业、早三个月上山下乡。面对菜场领导的信任和大家的期待,我决心和副队长及组长们好好配合,想办法把整个七队带好。
  我初任队长时,个别刚调入的知青很不服气,总在背后议论我,说我以前是个知青“逃兵”,根本就没有资格当队长,是背后使了手段才当上的。我听到这些话,心里非常气愤,我在上山下乡前有过情绪不假,但来到这里已经脱胎换骨,我处处冲锋在前,严格要求自己,并非是什么“走后门”当上队长。我本想向场领导反映,但走到场部办公室的门前又返回。我想我被人误解的原因,无非是跟这些人接触时间太短,他们对我并不了解,我不必过多介意,应该更加努力工作,让他们真正了解我、接受我。
  为此,我首先是以身作则,处处起带头作用,其次要真心关心和帮助每一个人,还要合理安排工作,有效完成各项任务。说实在话,要带好这个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我竭尽所能,和副队长及组长们密切配合,干得还算可以,得到场领导的肯定,队里的知青也满意,表明了我们是一个团结的、有战斗力的整体。
  当时我们队里有个知青叫江亚平,头脑很灵活,却是有名的愣头青,初时无论我给他安排什么工作,他总觉得不满意。让他去种植菜秧,他嫌弯腰难受;让他挑水浇菜,他抱怨肩头肿痛;更可笑的是,每次下午让他去砍柴,他只知道乱砍乱放,不懂收拾和及时捆绑,到了傍晚我们都背柴下山了,他才慌里慌张的收捡自己所砍柴火。等到集中统计情况时,只有他过不了关,没有完成任务,只能等着挨批评。后来经过我和大家的帮助,他有了极大的改变,和韩冠三、陈作为、何运琴、陈苹莲等人,成了队里的主要骨干。
  种菜需要人粪这种有机肥,这要到三亚市区去掏粪收集,是件又脏又臭的辛苦工作,开始没有人愿意干,我一个女孩子的,本来也不情愿,但这件事不干又不行,所以我必须带头。就这样,在黄泽明(即“汕头明”)没有调到五队之前,我经常与他一起去市区掏粪,后来又和罗敏、王圣雄、林明等人一起去过,直到大家都习以为常,甚至当成一项美差(可以顺道回家取食物)抢着干,我就很少去了。
  生产队的主业是种菜,但要懂得种植技术才能种好菜,所以我一有时间就向场里的种菜顾问请教,还经常把人拉到菜园里具体指导,一来二去就和几个顾问混得很熟,他们差不多成了我们队的专配顾问。除了这些,我和副队长还要经常巡视、观察、分析、布置,抓好各项田间管理工作,有时在菜园一蹲就是个把钟头,腰酸腿麻是常有的事。最开心的时候,是各生产队评比的日子,因为我们队的各项工作成绩总是很突出,所以我很有成就感,也觉得很满足。
  在当知青的日子里,我印象最深刻的事,倒不是工作有多辛苦,而是经常都感到肚子饿,我相信许多人的感受相同,所以有东西吃,能混个饱肚子,是件很惬意的事。因为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每天的工作量很重,但是每人每月只有10多元的津贴、每人每天只有1斤米的配给,日常饭菜里难得有荤腥,还总是吃不饱。我从小生活在安逸的家庭环境里,从来没挨过饿,可是到了“知青场”后,在我的记忆里就没吃过一顿饱饭。
  我和大家一样,每逢有机会回家,都会带回鱼干、豆豉、榨菜和炒面粉等食物,母亲总是细心地把这些吃的用罐子装好,想让我多吃几天。我们队的知青关系都很好,我回到场里刚打开罐子,一大群人很快就围了过来,你夹一把我倒一些的吃起来,往往自己没吃上几口就见底了。
  由于经常觉得“饿”,有时就顾不得纪律和“斯文”,如工作地点旁边有甘蔗园、番薯地,我们也会去“偷”甘蔗吃、“偷”挖番薯。那时候被发现偷吃农作物是要被重罚的,所以每次行动都得特别小心的。如“偷”甘蔗吃,要先派人四面探风,确定没外人后,几个再溜到甘蔗园里,赶紧折断甘蔗,在衣服上擦了擦,然后像饿狼扑食一般,拿着甘蔗就是一顿狂啃。
  说到当时的美味食物,煮饭的锅巴那就是。何运琴在队里的后勤组时,每次都会细心把煮饭锅巴铲下来,然后加点盐和菜汁在锅里炒一下,再分给那些没吃饱饭的人。她几乎每次都给我留一份,这让我非常感动,至今我们都是好姐妹。
  场领导林家克和我父亲有些交情,我又是他非常看重的生产队长,那时对我没少照顾,难得他一有好东西就留给我,这让我很是难忘。
  因为我是队长,免不了会跟附近村庄的黎胞打交道。离我们最近的村落叫做白鸡村,村子里有一对黎族兄妹和我关系特别好。他们每逢过节或者遇上喜事,都会做一种叫做酸豆鱼的食物,然后专程来叫我过去吃一顿。一想起鱼在锅里炖煮的“扑扑”响声,还有带有酸豆味的腾腾香气,我现在都忍不住要流口水,真是记忆犹新啊!
  到了1977年底,场里分给我一个招工的名额,这意味着我的表现被认可,终于能够离开农场返城了。我还未来得及高兴,队里的知青庞光妹就找到我,委婉地说自己已经26岁了,家庭的经济情况又很差,希望我能把招工名额让给她。我很同情她的境遇,想到自己才刚满19岁,往后还有机会,但她错过这次招工,处境将更加艰难,于是我就同意了。
  过后,我回家探亲时将这件事告诉父母,没想到平日里一直教我与人为善的父亲,这次气得火冒三丈,大发雷霆地骂了我一整晚。原来这个招工名额虽是场里的安排,但具体的接收单位是父亲找门路、托关系争取来的。父母一直盼着我早日回到他们的身边,没想到我就这么轻易地把招工名额让给别人了。
  后来,我反省这件事,觉得事前没跟父母商量,自己的确太冒失。我知道父亲为我争取好一些的接收单位,难免低声下气求人,而我自作主张把名额让给别人,他难免会生气,这我能理解,但我并不后悔。因为我觉得,就当时的情况来说,庞光妹确实比我更需要这个名额,我帮了她一把,也就成全了她以后的人生。就这样,我又在“知青场”继续锻炼了一年,1978年底才被第二次招工,这时我已接近20周岁。
  回想当知青的那段经历,我从来都无怨无悔,我认为在自己的青春年华,做了件应该做的事。只不过,尽管我多次被评为模范队长、先进个人,还被选送到州党校去学习,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递交过入党申请书,但在“知青场”终究没机会入党。这是因为,场部仅在1975年底吸收过一批党员(在次年春季举行宣誓仪式),1976年至1978年因故没有再吸收,对我来说是唯一的遗憾。

知识出处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上册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上册》

出版者:南方出版社

本书共有69篇文稿,崖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崖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事记、崖县上山下乡知青安置点简介3篇综述文稿,1956年、 1958年到来崖县的广州青年志愿垦荒队9篇知青回忆 录,1969年本地知青、潮汕知青12篇知青回忆录,崖县知青场45篇知青回忆录。

阅读

相关人物

符春燕
责任者
江亚平
相关人物
韩冠三
相关人物
陈作为
相关人物
何运琴
相关人物
陈苹莲
相关人物
黄泽明
相关人物
罗敏
相关人物
王圣雄
相关人物
林明
相关人物
符春燕
相关人物
蒋和兴
相关人物
张丽娜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