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悠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上册》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1568
颗粒名称: 往事悠悠
分类号: F323.9
页数: 9
页码: 218-226
摘要: 本文介绍了知青场机械队的历史发展和各种农机的使用情况,以及蔡林方在农场工作时成为手扶拖拉机手的经历。
关键词: 知青场 机械队 驾驶员

内容

“知青场”机械队
  “知青场”是知青们的叫法,包括了崖县青年农场、三亚菜场两个时期。“知青场”的各种农业机械,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过程。而成立机械队,则是三亚菜场时期的事。
  1973年12月27日,农场就有了一辆海口产工农10型手扶拖拉机,是县工交办当时赠送给崖县青年农场的。那辆红色的手扶拖拉机,在知青们心中留下许多美好的记忆,的确让人难忘。在泥泞的田间小路上,或在笔直的县城马路上,只要听到那熟悉的柴油机声响,大家都会兴奋地说:“啊!这是我们农场的拖拉机。”第一任驾驶员是财贸连的曹声群和工交连的黄世群。创业阶段是艰难困苦的,无论是生产运输,还是人员运送、基建备料,这辆手扶拖拉机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第二批知青1974年8月到农场时,县工交办再赠送一辆同型号手扶拖拉机,县财贸办则赠送一辆广州产红卫牌中型胶轮拖拉机。农场统一管理拖拉机及驾驶人员,但使用有区别:中型胶轮拖拉机由场部调度,正副驾驶员为财贸连的黎光卫、曹声群(兼),承担犁田耙地、交通运输任务;每个连队一辆手扶拖拉机,各自具体安排,财贸连正副驾驶员为曹声群、蔡林方,工交连正副驾驶员为黄世群、莫书球,承担交通运输、人员运送任务。同时配套一台26匹功率、16千瓦柴油发电机组,工交连的潘镜清为发电机房专职电工,每天的发电时间为晚上7点至10点钟。
  第三批知青在1975年8月到来,崖县青年农场改为三亚菜场,以生产队为作业单位,专门成立了机械队,黎光卫、莫书球两人是第一任正、副队长。在以后的两年,农场先后增加了5辆手扶拖拉机、2辆“东方红”75履带式拖拉机、1部“海南牌”2.5吨轻型汽车、1部解放牌4吨载重汽车,是机械化程度高、农机种类齐全的蔬菜生产基地。
  随着各种机械增加、知青多人离场,正、副队长及驾驶人员的变动也较大。王小亮、林发祥、陈榆凤等人曾经担任正、副队长;各类驾驶人员从当初的六七人增加到20多人,有黎光卫、莫书球、曹声群、黄世群、蔡林方、陈武才、叶亚三、梁开雄、聂小桥、张建禄、陈传育、杨景林、黄小军、王小亮、韩建军、伍少玲(女)、陈榆凤(女)、潘爱勤(女)、胡月明(女)、何英梅(女)、何声芳(女)、祁勇、罗建雄、谢奕权、吴开道、李达安、陈学明等人。
  发电机房的电工潘镜清赴港定居后,由田国华继任,并增加卢裕东等人,工作范围扩大为发电照明及机械维护维修。
  我当拖拉机手
  下乡在崖县青年农场时,我是一名令人羡慕的手扶拖拉机手,尽管时间只有两年,却是我值得骄傲和难忘的知青经历。每当驾驶着拖拉机驰骋在空旷田野上、山间小径上,听着柴油发动机令人心醉的声响,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
  1.无心插柳
  1974年的金秋,正是我下乡农场第一个丰收的季节,稻田里颗粒饱满,黄澄澄、沉甸甸的晚稻把稻秆压弯了腰,轻风拂过,田地间像一片金色的海洋,稻浪起伏不断。
  黄昏时分,我独自一人扛着锄头,巡查在飘散稻香的稻田里。连长吴开仁交给我一项任务:有几大块稻田要收割了,要我把水排放出去,明天收割时方便劳作。正当我在田埂上挖开豁口放水时,一阵“突突突”声由远而近,是我们连的知青曹声群驾驶着连里那辆红色手扶拖拉机,拉着满满一车木头,从外面公路左拐入,正沿着稻田中间的小路驶来。
  这条小路比较狭窄,是田间劳动时休息、插秧时放秧苗、收割时堆放稻穗的地方。小路平时不怎么走车,他今天往这边来,大概是想抄近道。他双手紧压着车头两个把柄,聚精会神,小心翼翼地通过坑洼不平的路面。刚下过一场阵雨,在这样的小道上行驶,我心里想老师傅也会遇上新问题。
  果然,刚才还哼着欢快小曲的拖拉机,突然发出一阵刺耳的咆哮声,冒出一股浓浓的黑烟。我急忙跑过去一看,是机车左前轮陷入泥坑了,他奋力扳动两个操纵把柄左冲右突,还是冲不出来,反而越陷越深,连右轮也陷入了,最后就干脆熄火了。我看到这种情况,知道只有垫填后才能通过,就在周围找来大小石块,以及知青们剁绿肥时留下的小段木头。他赞许地点了点头,接着两人互相配合,艰难地挪移车轮垫平泥坑。
  他检查了前方路段,确定没有任何问题,就调整了机车方向,猛一发力,机头“突”的一颤就越过泥坑,向前走了一段。他挂空挡制动停车后,向我连连挥手致意,说了声谢谢,很快就驾车而去。
  回到连队,曹声群就把这件事汇报到连部。此时农场按照“一车配备正、副驾驶”的规定,正在物色一位手扶拖拉机副驾驶,经过他的推荐,连长吴开仁征求了我的意见,报请场领导批准,我就当上了我们连第二个手扶拖拉机手。
  2.风光的背后
  当了手扶拖拉机手,才知道并没有想象中那样风光、潇洒,虽然不再“面对黄土背朝天”,但这是一种极不稳定、有风险的职业,运送人员及各种生产所需的物资,保养维修机械,工作任务非常繁琐。炎热夏天烈日暴晒,秋夏之交风吹雨淋,严寒时节寒风刺骨。水稻种植还有农忙农闲,而我们随时都可能有任务,说走就走是工作常态。
  一个炎热的中午,正是早造农忙时节,我开手扶拖拉机从县城拉10包化肥回农场。行驶到铁路道口附近的古碉堡时,高压油泵出了故障,结果车子抛锚了。我只好留下随车人员看守,自己徒步几公里去羊栏公社农机站找人修理,不巧该站没有备用零配件。回到现场一看,连车带人不见了,估计是莫书球那辆车把我的车拖回去,就转头步行5公里回农场。果然不出所料,这时场长已联系到荔枝沟机械厂的师傅带上配件前来修理,我也陪着他们把车修好。已是深夜两点多钟,才想起自己一天来还没吃过中餐、晚餐,也没喝过一口水,回到宿舍时浑身就像散了架似的,一下子瘫倒在床上。
  有一天晚上9点多钟,我正在昏暗的煤油灯下阅读雪克的小说《战斗的青春》,陈新荣副连长急匆匆进门,说有几个人上午去高峰公社方向“七公里”处砍柴火,到现在还没有回来,叫我马上开车去找人及拉木柴。接到任务后我二话没说,马上启动手扶拖拉机,带上几个人匆匆上路。“七公里”是当地人的叫法,是指从海榆西线公路拐弯进来7公里,是进入大山的分界点,进山后道路崎岖难走。
  当我们找到人并装好车时,已经是夜里11点多钟了。满满一车木柴已经超载,回程的路并不好走,有一段下坡路左边高右边低,因长年雨水冲刷,路面形成多道深浅不一的横沟。手扶拖拉机最怕重车下坡,因车子转弯靠左右离合器控制,今晚车子超重又下坡,离合器转弯已失去作用,只有靠双手的臂力紧紧控制方向杆,稍有不慎就会酿成大错。
  车灯光线不足,尽管我特别小心,还是差点就出事。在一处坡度较大的下坡拐弯路面,沉重的后厢惯性冲击力很大,光靠机车慢速产生阻力,必然形成前后车速不同步。机车右前轮“嘭”的一声落入一处浅坑,扶手杆剧烈向右甩摆,左边手柄狠狠地打到我的右手腕上,真是钻心的剧痛,此时如果没法压制方向,拖拉机有可能滑到路边侧翻,造成严重事故。在这紧要关头,我顾不了疼痛,站起来用身体死死压住方向杆,并调整方向,让拖拉机慢慢滑行到山坡下的平坦地带,稍歇片刻再驾车回去。事后经医院X光检查,右手腕关节软组织严重创伤,并伤及骨头,医治一个多月才痊愈。
  3.一种情怀
  1975年8月,崖县青年农场改称三亚菜场,由种植水稻为主转为种植蔬菜为主,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我们的工作更加繁忙。俗话说:“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这就需要大量的有机肥料,所以手扶拖拉机每天都开到县城三亚各个厕所,给几个作业队运回人粪肥料。各队之间的“粪肥竞争”,以及与汕头菜农的“厕所掏粪”竞争,愈演愈烈。当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每个队都派出专人看守厕所,并且有自己2至3个“固定地盘”,平常令人作呕、臭气熏天的厕所,成了你争我夺的“风水宝地”。别看这活又脏又臭又不卫生,却是知青们争先恐后抢着干的美差,被派守厕所的人有较长时间在家吃住,自由自在不受约束,闲哉优哉。场里每天派出两辆手扶拖拉机运粪肥,名曰“积肥”。
  三队知青江亚平的“地盘”,是食品站和水产码头两处厕所,分别在三亚河边及三亚湾,因两地相距较远,不好看管,经常顾此失彼。特别是水产码头的厕所,经常被早起早到的汕头菜农掏空,为此队长严厉训斥了他,丢下一句狠话:“再干不好马上换人!”他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怕再出问题,真的丢掉这份美差。他绞尽脑汁,先是砍些仙人掌把粪池后面围起来。看了看还是不放心,又趁着夜色跑到县水产住宿区旁边的部队加工连偷了几条带刺的铁丝网,找来几根胳膊粗的木条打桩夯实,绕上几圈铁刺,把粪池严严实实围了起来,只留出一个门,还自己掏钱装了把锁。当我们再次来到他把守的“地盘”时,看到挂在铁刺门口的硬纸皮,上面用蓝墨水写着:“不准偷屎,抓住就打。”这段不伦不类的警示语,让大家忍俊不禁,笑得半天都喘不过气来。
  为了保障粪肥来源,守厕所的费尽心机,好提高“存量”。四队的黄玉兰个头不高,小巧玲珑,圆圆的脸上总是挂着甜美的笑容。她负责把守的“地盘”,就在她父母工作的红崖旅店,得天时地利人和,是守厕时间最长的女知青。她工作认真负责,几乎每天中午都挑水冲洗厕所。有一次我好奇地问,为什么每天都洗厕所?她红着脸、抿着嘴笑说:“一是不想浪费肥料,二是厕所干净,如厕的人多肥就多。”
  厕所是臭气熏天、肮脏恶心的地方,外面的人绕道而行,避而远之,却是我们知青每天离不开的劳动场所,尽管奇臭、肮脏、不卫生、丢人,却阻碍不了我们“积肥”高涨的积极性,大家心里都想着多拉、快跑,为自己队里运送更多更好的肥料,“积肥”已经使我们有了一种道不清的情结。
  黄泽明是二队的“老油条”,“积肥”经验丰富,他能从一个厕所的所在位置、人口密度等情况,判断出粪池容量的多少,几天来拉一车比较合适。不修边幅、邋邋遢遢、裤腿卷起一边高一边低,是他的形象标志。但他吃苦耐劳、认真负责,博得了大家的赞赏。有一次队里派他“积肥”,这趟的运粪箱装得非常满,有点超重了。我驾车刚穿过白鸡村不远,坐在车厢上的程玉仙急切地喊道:“快停车,后面漏粪了!”车还没停稳,坐在我旁边的黄泽明率先跳下去,一看是因超重压力大、路面颠簸,粪箱出口阀门早已氧化变质的胶垫迸裂开来,粪便不断外溢,撒下一路的粪迹,刺鼻的臭味四处弥漫,路上行人都捂鼻躲开。我一时束手无策,只见黄泽明迅速脱下上衣包住阀门,再拉出当装粪桶提手的铁丝,用铁钳圈住拧紧及固定好,解决了面临的难题。他这种急智及“舍己为公”的行为,成了经久不衰的美谈。
  从场部到县城三亚镇,约有十三四公里,我们一般每天跑两趟,引发知青们的普遍关注。有外出办事、请假回家的,甚至开小差的,都来说情搭顺风车。也有不少家长通过我们传个口信,或送食品给自己的孩子,经常车上堆放大包小包。手扶拖拉机“突、突、突……”的声响,已成为大家的某种期盼,知青们蜂拥而至,我应接不暇。所以说,我们的手扶拖拉机是通向外面的桥梁,也是连接亲情的“心路”!
  油库旧事
  在崖县青年农场时期,发生过一件不寻常的事情。有一天我出车回来,已经是中午12点多了,肚子饿得“咕咕”叫,急忙朝伙房奔去。半路上,听身后有一知青喊:“蔡林方,陈政工员找你。”啥事呀,那么急?我掉转头又朝农场政工员(类似现在办公室主任)陈献琦的办公室兼寝室走去。
  等见到他时,他一脸严肃,往日熟悉亲切的笑脸不见了,不是很浓密的双眉紧锁,眉心挤成个“川”字,略显三角形的小眼睛瞪着我,一句话也不说。我心里直发毛,怯怯地站着,等待他的发落。
  陈政工员是场领导之一,比第一批知青先来农场,有二十七八岁样子,约1.63米个头。也许是常年在农村第一线工作,他皮肤黝黑,身体精瘦,平易近人,是个和气的老大哥。第一次与他接触,是半年前我父亲在县“五七干校”劳动时,突然大口吐血,急送县人民医院治疗,干校通知我的电话是陈政工员接的。他当即找到一辆单车让我马上赶回去照顾父亲,临走时还往我网袋里塞进一瓶炼奶,让我非常感动,一时不知说什么才好。
  一会儿,陈政工员厉声问道:“你给我说清楚,今天在油库干了什么事?弄到油库动用枪支!”犹如一声闷雷在我耳边炸响。我一听提到“枪支”,心里不由一阵颤抖,愤愤不平地说:“是加油工不按规定办事,净欺负人!”他见我还不服气,恼怒地说:“你还有理了?”这一声把我镇住了,委屈地低下头,如实作了汇报:
  上午11点钟,我开手扶拖拉机从三亚拉一车肥料回农场,顺路拐进羊栏加油站。以往在这个时间加油,人车都比较少,加油方便快捷。不料这次情况大不相同,有好多部胶轮中型拖拉机、手扶拖拉机,还有两辆履带“东方红”铁牛,都在等待加油。经打听才知道,今天是羊栏公社组织“妙林田洋大会战”,公社机耕队及各处的手扶拖拉机都来加油。
  三伏天,烈日当空,天气酷热,我们站在荫凉处,不一会就大汗淋漓。等了半个多钟头,终于轮到我加油了。那时候加油,要从200升大容量油桶用手摇油泵把柴油抽出来,流入预备好的30升小油桶里,再把小油桶过磅称重,最后才能加入机车油箱,整个过程费时费力又低效。正当我过磅称重时,“突突突……”一辆手扶拖拉机匆匆停在我身后边,跳下一个满脸胡楂的黑大个,看样子他和加油工很熟,走近加油工耳语几句后,加油工转身对我说:“他们是田洋会战的,你让他先加。”还没待我说话,胡楂黑大个提起小油桶就要走。
  我一看这情景,不知是天气燥热,还是长时间等烦的原因,一股怒火直冲脑门:“不行!凡事总有个先后顺序,凭什么让他先加?”我抓紧油桶不让,一阵来回地争抢,弄翻了那个装满油的小油桶,地上一片油渍。加油工这时抓住我的手嚷道:“你……你……你要负责!”我一听这话更来气,使劲甩开他的手,谁知用力过猛,加上地板油渍太滑,他一个踉跄摔倒在地上,工作服沾上一大片油污。他爬起来时,怒发冲冠双眼冒火,恶狠狠丢下一句:“你等着!”转身就往油库办公室跑去。“快跑,他去拿枪了。”胡楂黑大个一声提醒。我心里一惊,在这个“政治挂帅,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头,涉及枪就不是小事了,忙启动拖拉机,加大油门就跑了。整个过程就是这样。
  当我把情况说完后,刚才紧张的心情轻松了许多,“坦白交代”对压抑的心情也是一种宣泄,一种释放。一直边听边做记录的陈政工员放下笔记本:“就这些?你所说的都是实话?”我下意识举起右手握紧拳,用我们知青常挂嘴边一句口头禅:“向毛主席发誓,句句是实话。”陈政工员听完后,脸上变得凝重,起身来回踱步,走到我面前用手指在我脑门点了两下,恨铁不成钢:“你呀你,成事不足!”接着更详细询问了现场的情况,然后严厉地说:“回去写份详细经过和深刻检讨书,等汇报给场长后再做处理。”
  后来听说,加油工真的从办公室提着一支步枪冲出来,看到我开车跑了,马上打电话报告商业局领导,对方的电话在我回来途中已打到场里,难怪我还没吃饭就被叫来。当时没有考虑问题的严重性,差点酿成大错,即使后来涉及“枪”,还以为“惹不起躲得起”。我回去写检讨时,已经冷静下来,对自己的行为,后悔莫及。好在遇上一个头脑冷静、处事干练、心胸豁达的陈献琦政工员。
  在当天下午,陈政工员就赶去三亚面见县商业局长,把有关情况说明清楚,并交上我的检讨书和事件经过材料,极力为我开脱。第二天,陈政工员又带我到羊栏公社妙林村,找到现场当事人黑大个,问清了事件的前因后果。再带我到油库,向加油工赔礼道歉。就这样,一场即将到来的“暴风骤雨”,最后消于无形。
  这场风波过后,我对陈政工员非常敬重,把他当成好哥们,有事总愿意请教他。他的许多谆谆教诲,我时常记忆在心里,在以后的人生路上,学会了明辨是非,懂得包容、忍让与感恩。
  田国华师傅
  田国华是1974年到来的第二批知青,无论年龄、社会经验还是为人处事,他都是同一批知青中的兄长。他个头不高、身体壮实、言语不多、脾气温和,做事有条有理、认真细致。平时手上沾着油污,工作服上有油渍,身上有股柴油气味。
  他到农场后先是开过手扶拖拉机,后来又接替潘镜清担任发电机房专职电工,还兼任机械修理工。他对机械原理有着浓厚的兴趣,领悟能力强,只去过县机械厂观看了一次工人修理手扶拖拉机,回来竟然无师自通,很快就投入修理工作,自己当起师傅来,干得有模有样。
  场里各种机械、电器设备的维护维修,他基本上都能够胜任,许多貌似顽症的故障,到了他的手里就“起死回生”。而且他的工效高、返修率低,是修理技术拔尖的大师傅。他掌握了许多繁杂的机械故障排除方法,如高压油泵和喷油嘴为什么会影响发动机的工作效率,他把整个总成拆开来反复观察、实验,原来高压油泵使用过久,凸轮磨损产生冲击力不足,加上喷油嘴调节不好,使喷进气缸里燃油压缩雾状不均匀,烧油不能彻底爆烧引起,只要按比例减去高压泵的垫片,再调整喷油嘴压力,问题就解决了。
  每年7至9月份,是雨水肆虐的时节。有一天傍晚倾盆大雨骤至,下了整整一个时辰,从公路到场部的低洼地成了一片泽国。这时潘爱勤开手扶拖拉机从县城拉一车肥料回场,正准备沿着进出通道越过水流,却因雨太大视线差,看不见路面已被激流冲出深坑,一个不小心整个车头就陷没,只有后车厢孤零零露出水面。等水退后把车拉回来,大家都认为这辆车的机头要报废了,田师傅却在林发祥、潘爱勤师徒的协助下,把车子的发动机和变速箱全都拆散,大大小小的零件有序地堆满整个发电机房。
  他又往县城农机公司、羊栏农机站、荔枝沟县机械厂等处,来回穿梭跑了五六次,身边带着一小本子,又是向老师傅请教学习,又是选购合适的零件,回来再按图操作,把各种配件和机体所有油孔吹通、清洗、晾干、更换,接着敲敲打打、拆了装、装了又拆,如此反复不停折腾了一个多月。在一个晴朗早上,随着一阵欢快的“突突突”声在发电机房前响起,那辆曾被判了“死刑”的手扶拖拉机,重又奔跑在空旷的田野上,博得大家的一片喝彩声!
  紧急通知
  三亚菜场场部,场部晒谷场上的高音喇叭传来老场长嘶哑的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声:“今晚8点,在场部召开斗私批修大会,除值夜班的小分队队员外,全体人员必须准时参加,各队长要认真点名,不许请假,不许迟到,不许早退,不许……”
  正在田间地头劳作的知青们,听到广播后不由自主地停下手中的活,三五一群围在一起,窃窃私语。大家都有点纳闷,一般情况下,农场的广播通知是由专职女广播员完成,今天却一反常态,老场长亲自通知,而且还是“斗私批修”大会。
  就在大家都捉摸不透纷纷猜测时,传来一声:啊……我说嘛,那事早晚会爆发的!说这话的是韩平,他是三队的“犁手”(在牛屁股后面犁田、耙地、平整田地),因他个子黑黑瘦瘦,头尖脸长,唇上留着稀稀拉拉的八字胡,秉性活泼,大家给他起了个外号“黑猴”。听他那么一说,大家不约而同围过来,问:“黑猴,到底出什么事了?”“一定是尖嘴偷鸡蛋的事。”他神情紧张地说。
  “尖嘴”是陈鸿儒的外号,他是1974年第二批知青,下乡3年多一直放羊,对农场周边地形、山水草木了如指掌。
  农场附近有个黎族聚居的白鸡村,村子后面有个小山丘,一片荒野,人迹稀少,村民就是利用这自然条件,把鸡散养在杂草荆棘中,下蛋、孵化都在野外。
  “黑猴”接着说:下午两点,“尖嘴”放牛时,在草丛中发现一个鸡窝,有4个鸡蛋,拾起放进了草帽,路过长满杨桃树的小水坑时,被村里放羊人看到,发生了激烈争吵。当时我正在牵牛犁田,听到吵声后马上赶过去替“尖嘴”解围,完后向他要了一个鸡蛋,当场就生吃了。谁知不一会工夫,放养大爷直奔场长办公室,当场就指认了“尖嘴”,并在他宿舍床底下查获三个鸡蛋。
  听“黑猴”说完,刚刚还很活跃的气氛一下子凝固了,大家脸上变得凝重起来,意识到今天这件事非同小可,不单单是几个鸡蛋的问题,已经是涉及农场和农村、知青与村民关系的大事了,场里一定会严肃处理。
  此时,大家注意到“黑猴”那只牵住牛绳的手,微微颤抖着,嘴里喃喃低语:“唉!为了一个鸡蛋,完了……完了!”

知识出处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上册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上册》

出版者:南方出版社

本书共有69篇文稿,崖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崖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事记、崖县上山下乡知青安置点简介3篇综述文稿,1956年、 1958年到来崖县的广州青年志愿垦荒队9篇知青回忆 录,1969年本地知青、潮汕知青12篇知青回忆录,崖县知青场45篇知青回忆录。

阅读

相关人物

蔡林方
责任者
黎光卫
相关人物
曹声群(兼)
相关人物
蔡林方
相关人物
黄世群
相关人物
莫书球
相关人物
黎光卫
相关人物
莫书球
相关人物
曹声群
相关人物
黄世群
相关人物
蔡林方
相关人物
陈武才
相关人物
叶亚三
相关人物
梁开雄
相关人物
聂小桥
相关人物
张建禄
相关人物
陈传育
相关人物
杨景林
相关人物
黄小军
相关人物
王小亮
相关人物
韩建军
相关人物
伍少玲(女)
相关人物
陈榆凤(女)
相关人物
潘爱勤(女)
相关人物
胡月明(女)
相关人物
何英梅(女)
相关人物
何声芳(女)
相关人物
祁勇
相关人物
罗建雄
相关人物
谢奕权
相关人物
吴开道
相关人物
李达安
相关人物
陈学明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