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姐妹,结伴而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上册》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1565
颗粒名称: 三姐妹,结伴而行
分类号: D669.43
页数: 4
页码: 202-205
摘要: 本文讲述了三位女知青周玉珠、林雪丽、林秋成,因相似的秉性、经历、追求,在学生时代成为闺中好友,又一起去做知青姐妹。她们在崖县青年农场、三亚菜场期间,各自担任不同岗位,辛勤耕耘、勤奋工作,受到了广大知青和领导的认可和赞扬。
关键词: 女知青 耕耘 赞扬

内容

周玉珠、林雪丽、林秋成三位女知青,1973年7月一起在崖县中学高中毕业,1973年12月27日又一起上山下乡到崖县知青场。相似的秉性、经历、追求,使三人在学生时代成为闺中好友,又在上山下乡时成为知青姐妹,还把彼此这种亲密无间的关系,继续保持了下来,伴随着今后的人生。
  周玉珠:依然故我
  我们三人在学校时是班组长、共青团员,平时接触多,关系较密切。三人还是各自家中的大姐,家里都有弟妹,承担了主要家务。为了补贴家用和交学费,每逢学校放寒暑假,数次结伴去做杂工。临近毕业,三人集中在林雪丽家商议,觉得应起模范作用,听从党和毛主席的号召,一起报名上山下乡。各人的父母都比较开通,也了解上山下乡形势,非常支持我们的决定。
  1973年6月上旬,学校组织应届高中毕业生到羊栏公社参观学习,主要参观地点是知青插队落户的妙林大队、海坡大队、公社农场,听取了知青代表邢丽珍等人对知青点情况的介绍,并与他们交流了心得体会。而后,学校指定孟明(四班班长)和我(二班副班长)代表应届高中毕业生,各写一份上山下乡决心书,交给县广播站广播。其时,连日的宣读广播声响回荡在县城的大街小巷,我当时觉得很光荣,也非常兴奋。
  县里原有的知青点不多,故安置方案迟迟未定,直至11月份才确定下来。工交、财贸战线子女安置在新建立的崖县青年农场,位于羊栏公社的水蛟大队,由派出的干部带队。工交战线抽派的干部是我父亲周经源(县公路工区书记)及黄瑞鹤(短途运输站站长),他们稍后就接到了通知。因我和父亲的缘故,初中刚毕业的大弟周文雄也报名上山下乡,执意要去崖县青年农场,其时还未满16岁。
  到了农场后,我和林秋成分在工交连,林雪丽分在财贸连。因为近在咫尺,三人如影随形,经常交流体会,互相鼓励,共同进步。不久,我担任了工交连第二副指导员,与肖家顺(第二副连长)一起协助林保烈、梁生刚抓全连工作,我又分管女知青工作。到了三亚菜场时期,我担任一队队长一年多,先后与符锐、何志雄、梁生刚、李伟海等人共事,直到1976年11月被三亚港务局招工。
  我们三人出身平民家庭,经历过劳动锻炼,过惯了艰苦日子,又是热血青年,所以在当知青期间,能较快适应知青生活、了解生产过程,胜任本职工作,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我个人的突出特点,主要是带头苦干、实干,尽心尽职。我干满勤、出满点、轻伤不下火线,总是出工在前、收工在后,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三年如一日。这与父亲严格要求、个人自觉性、职责所在有关。
  有一次,体重90多斤的我挑着120多斤的牛肥,在返回农场途中跨过一条小水沟时,因重心失衡而跌倒,导致右足踝关节扭伤脱臼,回县城三亚镇医治近两周,这是我三年中仅有的一次请工伤病假。
  我在各方面的表现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每年都被评为先进个人,还参加过两届知青积代会,内心感到莫大的安慰。三年知青生活,是我难得的人生体验,使我不断成长起来。
  为此,我衷心感谢场领导及带队干部的悉心指教,感谢林保烈、梁生刚、肖家顺三位知青大哥的关心爱护,感谢知青们的支持和帮助,还有林雪丽、林秋成两位好姐妹的一路相伴、互相关照!
  林雪丽:无愧于心
  在青年农场时期,我担任了财贸连的生产班长,在刘雁玲第二副指导员的直接领导下工作;在三亚菜场时期,我又担任了二队副队长,在吉敏队长的领导下工作。无论在任何时期、任何岗位,我都兢兢业业、埋头苦干,完成工作任务。
  青年农场时期种植水稻及经济作物,三亚菜场时期种植瓜菜,这些事情我们从未经历过,需要从头学起,不怕苦不怕累,才能真正了解和掌握。而实践证明,只要肯动脑筋、虚心学习,没有学不会的生产知识,我自己就有切身体验。
  场部的孙有花副场长,带队干部老吉叔(吉进昌)、老董叔(董洪福)等人,都参加过农业生产,实际经验丰富,是我们的指导老师。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与水稻生产有关的浸种催芽、播种下田、拔秧插秧、施肥追肥、中耕除草、收割晾晒、脱粒扬谷、脱糠筛米等农活,都在他们的具体指导下,逐渐熟悉起来。在这段时间,我还参加了连队的后勤、开荒、积肥、砍柴、挖石灰石、烧石灰、外出创收等工作,同样学到了不少知识。
  农场改制为菜场以后,我参加种植蔬菜只有四个多月,就被新建立的羊栏糖厂招工了,尽管时间不长,但也学到了不少东西,如整理菜畦、培育菜苗、浇水施肥催长、取苗栽种、打药施肥、收割捆扎,还有穴播、条播、插桩搭架等生产操作。
  我们二队当时的生产情况,在整个菜场处于中上游,与吉敏队长的尽心尽力、全队知青的积极努力分不开,我作为知青大姐、吉敏队长的主要助手,也尽了绵薄之力。
  林秋成:默默奉献
  我生在普通工人家庭,在艰难困苦中长大成人,踏踏实实做人做事,是父母亲一贯的教诲。生活在那个时代,听毛主席的话,跟共产党走,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成了个人的自觉和自律,因此总是积极主动,竭尽所能。
  上山下乡以后,我在青年农场时期任班长,在三亚菜场时期任组长,始终不忘自己是共青团员,认真做好本职工作,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知青生活中的环境关、劳动关、生活关,对我与周玉珠、林雪丽三人来说,都是很平常的事情,没有多少的不适,这是真的。
  知青们先住在光头岭的陆军旧营房,以后住在新盖好的砖瓦房,比起小时候与家人住的茅草屋、铁皮屋,还有在崖中分校住的茅草屋,不知道要好多少倍;且过集体生活,人多热闹,别有一番趣味;只是久离父母亲人,晚上难免会有思念惦挂,心里会有些惆怅,但每月至少能回县城两次,就冲淡了心里的惆怅。
  每天劳动7个小时左右,这对娇生惯养、较少参加劳动的人是个大问题,需要慢慢来适应。但对那个时代经常学工学农学军的,还有经常做家务的,经常做社会杂工赚学费的人来说,不过是劳动强度相似、劳动工种不同罢了。
  由于持续劳动,每人每月30斤大米、4两食油、8两猪肉的供应定量,每月8~10元的生活费,对处在身体发育期的男女知青,影响程度有所不同。对一般女知青来说,问题不是很大,但对平时饭量大,或体力消耗过大的,就是个突出问题了。所以,有不少人自带铝锅及食物,经常在晚上八九点钟时,用砖头打灶起火煮食,或用开水泡炒面填充肚子。我们三人在那时,晚上起火煮食倒是不多,但也会从家里带些吃饭佐料、小食品。
  我虽然个子矮、力气小,但干活从来没有落在人后,每次都带领我的班组完成任务。这里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我干活麻利、耐力较好,又起早贪黑,弥补了体力上的不足。另一方面是工作安排合理,协调及配合较好,所以节省时间、提高了工效。
  1975年冬季,我被榆林基地4802工厂招工,分配在安由厂区的一车间当风焊工(不久调回榆林港厂区),告别了崖县知青场。
  总之,我们三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贡献了青春年华,无愧于那个年代。知青生活令人难忘,我们一起经历过了,并且无怨无悔!

知识出处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上册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上册》

出版者:南方出版社

本书共有69篇文稿,崖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崖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事记、崖县上山下乡知青安置点简介3篇综述文稿,1956年、 1958年到来崖县的广州青年志愿垦荒队9篇知青回忆 录,1969年本地知青、潮汕知青12篇知青回忆录,崖县知青场45篇知青回忆录。

阅读

相关人物

周玉珠
责任者
林雪丽
责任者
林秋成
责任者
周玉珠
相关人物
林雪丽
相关人物
林秋成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