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忘却的知青岁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上册》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1562
颗粒名称: 难以忘却的知青岁月
分类号: D432.9
页数: 6
页码: 180-188
摘要: 本文主要讲述了作者从城镇青年到知青的过程,并分享了在崖县青年农场的生活、工作经历。文章详细描述了他在财贸连第一副连长的工作任务,包括早造备耕、筹备建房等,并介绍了他参与建造宿舍、食堂等建筑的经历。
关键词: 知青 青年农场 建房

内容

1973年12月27日至1975年9月中旬,我上山下乡到建立在羊栏水蛟的崖县青年农场(1975年8月改称国营三亚菜场),是农场的第一批知青。一年多的知青生活,教会我很多东西,使我明白了许多道理,让我难以忘却。
  崖县的城镇知青从1972年8月开始上山下乡,当时工人文化宫轰轰烈烈的欢送场面,让我很是感动。我在1972年高中毕业,因故耽误了当年上山下乡,许多同学已走在前头。有人去采伐场、林场、公社农场,有人到羊栏公社的妙林、海坡插队落户,我去探望过其中的一些人。我也是热血青年,不愿在城镇当无业游民,也想争取前途与出路,既然去年去不成,那么今年我来了。
  尽力做好工作
  我从小学到中学,多次担任班、组长,在老师眼里是个好学生。我来到知青场后,担任财贸连第一副连长(带队干部任正职),在场干部眼里是个好知青、好知青干部,出席过崖县革委会在1974年6月中旬召开的“知青积代会”。
  在知青场,我无疑是幸运的,受到场领导重视并担任了知青干部,有更多的机会经受锻炼和考验,我的工作得到了知青们的认可,也得到了他们的尊重,大家的关系都很好,说实话我很满足。
  我感谢周围许多人的帮助,我自己也积极努力,同时还得益于我的家教。我1954年出生在一个小商贩家庭,父母都是很勤劳的普通人,经常对儿女讲“将心比心,做人不错”“吃尽了苦,苦尽甘来”“勤能生财,俭能留财”等做人道理,我都一一记在心里。
  我们财贸连有四位知青干部,崖县财贸战线抽派的吉进昌、董鸿福两位带队干部总是言传身教,教会了我们很多东西。后来看到我们已经干得不错,就在多方面尽量放手。这时我心里想,作为第一副连长,也是实际上的主管连长,做好本职工作理所应当。
  当时摆在面前有两大任务,一是要完成早造备耕,二是要筹备建房,都要悉心安排好,场部多次要求连队抓紧时间,不能给耽误了。在带队干部的参加下,我和孟明(第一副指导员)、陈新荣(第二副连长)、刘雁玲(第二副指导员)一起开了会,确定孟明负责政治思想工作、宣传鼓动,我负责目前的备耕、以后带人建房,陈新荣负责带人伐木、挖灰石、烧石灰,刘雁玲负责管后勤和机动。带队干部特别强调,要互相配合好,分工不分家。
  为了共同的目标,我们很快行动起来。知青场的场址在羊栏水蛟山坡,田地也在那边,但我们还住在两公里外部队废弃不用的旧营房,每天来回两次很不方便。于是我抓了三件事,一是连队搬到被撤销的粮食局水蛟坡农场,争取工作主动;二是确定牛工组人员,抓紧犁地备耕(已接收该农场的2头牛);三是和陈新荣一起挑选20名体质好的知青,去高峰保扎伐木,为建房准备门窗和房梁木料,体质差些的留下整地修路。担心伐木艰苦和有危险,第一次伐木我和陈新荣一起去,场里的事由孟明和刘雁玲处理。
  我和陈新荣是发小,工作配合默契,两位指导员的工作开展正常,知青们很有热情,个个听从指挥,一切都按计划顺利进行。当木料、石材、石灰、河沙、砖瓦、建房工具等准备得差不多,建房和早造插秧的大戏就开锣了。在以后的岁月里,我们始终同心同德,紧密配合,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多次得到场领导和带队干部的表扬。
  建造房屋的艰难
  读高中时,我家邻居请木匠师傅做过结婚家具,我也跟着师傅学过几天木匠活,这是我仅有的木工资历。但我从未建过房子,这次要主持建造两幢宿舍和一间食堂(兼仓库),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有数不尽的难关。怎么办?只好多请教有经验的人,了解有关要求和建房工序,然后在学中干、干中学,边干边学,互教互学。
  于是,我带着邢孔利、吴健雄、李泽和、陈敏等十几人,开始了我们的工作。昨天还一无所知的知青,今天纷纷变身“木匠”“泥瓦匠”“铁匠”,开头闹了不少笑话,干过一阵就有模有样了,再往后就慢慢熟练起来,工程进度也加快了。锯木料、做门窗、整房梁、打基础、砌砖柱、砌竖墙、架大梁、钉瓦桷、放瓦片、砌灰面……一件件进行,一项项完成,看着每天都有新变化,心情特别畅快。
  要说技术难度最大的,就是食堂大厅的“金字架”,一是如何制造,二是如何安放。为此我调来有点木工基础的陈灼,让薛忠民代替他当采购员。我们一起请教老师傅、弄清卯榫原理、画出简易图纸、制作简单模型、制造出实物,然后又将实物拆开,准备将“金字架”底下横木放到两端砌好的砖柱上,再将其他部件一件件安装,然后加固形成整体,最后架上房梁,就大功告成了。
  说实在话,安装“金字架”时我很紧张,因为那根7米长的底下横木是两根横木连接的,我怕连接不牢固,又怕承受力太差,所以将“金字架”底下横木架上砖柱后,先让七八人用双臂吊在上面测试承受力,结果连接处丝毫不差,才敢接着安装和加固。
  整个基建工作在1974年7月底才竣工,完成了约700平方米的建筑面积。这是我在知青场所干过最辛苦、强度最大的工作,日后回想起来,充满自豪和骄傲。我觉得这件事,还有往后的知青岁月,把我个人潜能和爆发力充分发挥,真正是苦中有乐,学到知识,意义重大,我很有成就感。
  为伙房砌筑灶台
  住粮食局水蛟坡农场时,旧茅草房每逢下雨就漏水不停,我决定先建好宿舍再建食堂。连队搬到新瓦房居住后,炊事员有段时间就在水井旁,垒起简单的三脚灶煮饭菜,有着种种的不方便。食堂建成后,需要砌筑双铁锅大灶台,一个炉灶烧开水,一个煮饭做菜。我们来自城镇人家,习惯使用小炉灶,谁都没有砌大灶台的经验,又没有实物可参照,只好回县城现场观摩。
  那时县城三亚的椰风饭店、海角饭店很有名气,而海角饭店就在红崖旅店的对面,离我家不远。我和邢孔利去了这里,说明了来意,人家很热情。白天营业炉火炽燃,我们只是围着灶台、烟囱转,先把外观搞清楚、弄明白。晚上打烊炉膛熄火,我们再到现场,将大铁锅抬出,对灶台各部分一一丈量,画图标注。还到商业局、三亚镇等处单位食堂观摩,加深了印象,心里有了底。
  经过消化、对比、总结,将要砌筑的双锅柴火灶台,我有了大体轮廓:烟囱冒烟越少,灶膛燃烧越彻底,关键技术是灶膛的砌筑。灶膛的高度、厚度、角度、弧度,泥浆的抹涂,铁锅的摆放位置,出烟口的高低及大小等,要恰到好处。灶台高度80—90厘米,灶膛高度28—30厘米,各锅灶烟道直通烟囱,抹锅边厚度25—30厘米;烟囱高出房脊2米左右,出口内径16—18厘米,机动闸板(红砖)控制流速,基部留掏灰孔;灶面上铁锅留边20厘米以上;灶桥使用14毫米圆钢……
  准备好各项材料后,接着进入施工,我将和邢孔利一起完成。他技术好,人灵活,有干劲,是得力的泥工帮手。我们砌筑的炉灶,灶台在屋内,灶门、烟囱在屋外,先砌灶体、灶门、灶面、灶膛、灶桥、灰坑等处,再砌总高度为6米左右的烟囱,进行得比较顺利。灶膛内壁的处理,就用黄泥、石灰、水泥混合剁碎稻草涂抹,最后是测试调整,对出烟口大小调整了多次,总体达到理想效果。
  知青故事多多
  在青年农场时期,以种植水稻为主,我们这些知青,最初不懂得农业知识,甚至分不清稻谷和野草,都是上山下乡后才学懂的,工作中既有辛苦,也有欢乐。
  正值长身体的时候,而且干的都是重活,连队食堂打的饭肯定吃不饱,每次食堂加菜,有几块猪肉,是大家最开心的时候。逢年过节回家,我母亲都会准备一些饼干、面条、地瓜、糖,让我带来农场,与大家一起分享。因为职责在身,有事回市区时顺便回趟家,我都是当天就返回农场。
  我是连长,各方面都要顾及,要处理的事情很多,有时还要配合孟明、刘雁玲做思想工作。
  有一次,负责放羊的陈鸿儒向我报告,说他养的羊拉肚子,不知怎样办才好。我自己也不懂这些,就和他一起去水蛟村讨教,村里的羊倌告诉我们,很可能是放羊太早,羊吃了带露水的草后才拉肚子,还提醒我们要经常把羊圈清扫干净,用草木灰消毒,防止羊群生病。从那时起,陈鸿儒改为上午9点半以后才放羊,还经常撒草木灰消毒,羊拉稀和羊生病的事,再没有出现过了。
  没多久,陈鸿儒又跟我说,他不想放羊了。他说放羊太枯燥,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我开导他说,下乡也是为了将来有个好出路,如果你干不好工作,大家会看不起你。另外,如果在农场工作都做不好,以后到社会上怎么办。再说了,你到知青场不久就养羊,比较有经验,换了别人不一定干得好,又要从零开始,出了问题还是连队的损失……他见我说得在理,就没有再提起。
  薛忠民代替陈灼当采购员,遇到不少难处,有了畏难情绪。采购工作看起来轻松,但有说不出的苦楚与无奈。在光头岭及粮食局农场居住时,没有条件种菜,所以除了刮风下雨,他每天要跑菜市场两次。每人一天的菜金不到一毛钱,需要了解各处的鱼、菜价格,尽量挑选便宜一些的购买,有时还要起早到县城市区排队,购买每月定量供应的猪肉。在往返路上,天气炎热满头大汗不说,单车爆胎、链条断了,都要自己现场修理(随身带了工具),否则麻烦就大了。买菜回来后,往往众口难调,工作说不难也难。“没有什么工作不辛苦,为了自己以后的出路,就要在农场好好干。”我常常这样做他的思想工作。
  孟明是我们连的第一指导员,他是很有才气的知青,写得一手好字、好文章,农场的宣传栏和《知青周报》都是他负责的。他戴着眼镜,特别喜欢读书,大家都叫他“书呆子”,他的行李中就书最多,每次干完活他就猫在宿舍读英语书,从来没有放弃过文化学习,1977年恢复高考后,他顺利考上广东外国语学院法语专业,后来出了国。
  被推荐上湛江卫校
  “做人要争气,要想有出息,就要付出比别人多。”父母经常这样教育我们。在后来的日子里,我全心全意投入工作中,仿佛有使不完的劲。因为表现突出,我在1975年9月被推荐到广东省湛江卫生学校。在同年上中专、中技的9人中,我是第一个被推荐的知青,心里充满自豪和骄傲。
  1977年毕业后被分配到陵水县人民医院药剂科,在陵水工作期间,我只回过两次家,一心扑在工作上,知青生活造就了我对工作的热情和实干精神。
  1975年11月14日,知青场派出王叶华、许荣天、邢阳玲(女)、王绍荣(女)、王小亮、何鹏程6人,参加县里的学习参观团,前往潮汕地区潮安县,学习考察蔬菜种植技术。他们在路过湛江市时,特意到卫生学校看望我,告知知青场的许多新鲜事,我听了很高兴,还和他们一起合影留念。
  我1981年调到崖县人民医院,在药剂科工作,还担任了副主任,考取了主管药师中级职称,在药剂岗位一直干到退休。我一直觉得,知青生活经历的确锻炼了我的意志、毅力,遇到困难从不躲避,干一行爱一行,认真钻研一行。
  朦胧的“恋情”
  当年知青场有明确规定,知青不准谈恋爱,要用全副精力去学习、去工作,我们都自觉遵守。当时有个四川肖姓女知青,在连队食堂做饭、打饭,1.57米的个头,皮肤白皙,脸庞秀美,喜欢穿着花衬衫,说话柔和,心思细腻,给我印象很深。
  以往每天干活回来,我总是顺手把脏衣服晾在走廊,下次上工再穿出去。但有一天,我发现衣服不见了,我到处找衣服,问谁都不知道,后来在枕头边发现了,已经洗干净折叠好。这种事情连续发生几次,经过观察和分析,我估摸有可能是她,但我问她时,她只是笑笑,我就明白了,不敢再出声。自此,每次到食堂打饭见到她,总有异样的感觉,心里既兴奋、又紧张。
  她给我打饭时,要是旁边没有人,会把先盛的米饭向下压一压,再盛上一些,我不能这样搞特殊,有心批评她,却总说不出口。她若从家里带些鱼肉来,会把我的饭碗打好米饭,将好东西埋在里面,另放一边等我来拿,我也就悄悄取走,一句话不说,彼此心照不宣。
  后来我到湛江卫校就读,心有惦念但不敢写信,怕影响到她的前途,但一直托人打听她的消息,后来得知她被分配到羊栏糖厂,双方有过几封书信往来。我在陵水工作时,想调回崖县县城三亚不容易,客观实际大于主观意识,后来双方的通信渐渐减少,再后来我得知她已经嫁人了。自此双方各自忙碌,几乎没有交往。
  最近有一次见到她,是在四年多前的建场四十周年的纪念酒会上,大家已双鬓斑白,只有相视一笑。

知识出处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上册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上册》

出版者:南方出版社

本书共有69篇文稿,崖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崖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事记、崖县上山下乡知青安置点简介3篇综述文稿,1956年、 1958年到来崖县的广州青年志愿垦荒队9篇知青回忆 录,1969年本地知青、潮汕知青12篇知青回忆录,崖县知青场45篇知青回忆录。

阅读

相关人物

吴开仁
责任者
吉进昌
相关人物
董鸿福
相关人物
吴开仁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