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三载,岁月难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上册》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1560
颗粒名称: 春秋三载,岁月难忘
分类号: D432.9
页数: 12
页码: 168-179
摘要: 本文讲述了作者在1973年上山下乡到崖县青年农场的经历。作者在农场当上了知青干部,为人带头做好表率,学习了许多做人道理和农村生产知识。作者与同伴相互协助,克服了逆境和困难,继续前行。
关键词: 崖县 知青 上山下乡

内容

每当谈及知青话题,我都会想起四十五年前的往事,点点滴滴涌上心头,仿佛又置身于乡村的绿水青山、良田沃野,呼吸着湿润的新鲜空气,闻着泥土的芳香,久久不能忘怀。
  不愿留城上山下乡
  我1972年以崖县中学高中毕业时,正逢县城三亚镇掀起上山下乡热潮。我跟随父亲在县城生活,继母和姐姐、两个妹妹在琼海农村,按当年的政策,我属于留城学生。
  初时日子还可以,我和同窗好友覃业山、麦少君、石禄、蒲万金等人,在红旗街22号覃业山家后面的小楼阁上,经常疯玩扑克牌,以画大花脸取乐,但众人很快散落四方。蒲万金在8月26日上山下乡到三亚林场,覃业山在12月22日上山下乡到抱龙林场,石禄在年底参军去广西合浦,麦少君(留城)到三亚小学当代课老师,昔日的热闹喧嚣不复存在,我的心里充满了惆怅!
  1973年9月14日,老家琼海遭受了一场百年一遇超强台风,风力有16~18级,到处都是屋顶掀飞、墙垣倒地、大树拔起、人哭畜叫。我家房屋两厢倒塌,剩下大厅兀立,家人险遭不测。是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及来自四面八方的救援,使灾区和灾民得以摆脱困境、重建家园。我耳濡目染了许多故事,倍感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开始有了上山下乡的念头。
  从琼海返回县城三亚镇不久,与从未接触的同届同学林保烈不期而遇,无话不谈,相识恨晚,有了结交之心。他家弟妹多,大妹林桂玉已在1972年上山下乡到羊栏海坡,他与我的想法一样,希望尽快参加工作,好减轻父母的负担,而因许多同学朋友已上山下乡,也觉得孤单寂寞。
  他在高中时是共青团员,还是班里的学习委员、英语科代表,平时处事沉稳,我自愧不如,但我们同样是思想进步的热血青年,崇尚集体主义,向往集体生活,有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的决心。两人经过认真协商,觉得应该听从党和毛主席的号召,到农村这个广阔天地锻炼和改造自己。
  于是两人相约结伴同行,在1973年12月27日,一起上山下乡到位于羊栏公社新建立的崖县青年农场,开始了自己新的人生。
  我当上知青“领导”
  农场的临时宿营地在羊栏公社光头岭,我和林保烈都分在工交连,整个连队有60余人。我在这里认识了同来的知青,也认识了负责接待的周朝壮场长、陈献琦政工员(类似办公室主任),以及工交连的带队干部周经源指导员、黄瑞鹤连长。陈政工员那时20多岁,是老大哥,其他人都是长辈。他们都很和蔼、热情,让我们感到亲切,心里很踏实。
  到农场不久,遇到两次意外任命,使我感到愕然,有些诚惶诚恐。第一次,是任命我为工交连一排副排长,当林保烈(排长)的副手。第二次,是任命我为第一副连长,和林保烈(第一副指导员)共同主持连队工作。知青干部大多之前有资历,而我从小学到中学,也就成绩可以、文科突出,却连个小组长都没当过。为何有此任命,我后来问过陈政工员,他说是带队干部提议的。我想可能与我那时积极主动、吃苦耐劳、踏踏实实等表现有关,引起了他们的注意,就给我加了担子。
  我当知青干部,刚开始还闹过笑话。记得是当副排长的第二天,全排32人列队完毕,林保烈宣布分班方案及讲了话,正准备解散队列时,好动的杨家强等人鼓噪起来:“梁副排长也讲话”,许多人还鼓起掌来。我那时人很腼腆,不擅言谈,讲话有些结巴,臊得满脸通红。我勉强讲了一通话,怯场加结巴,嘴皮哆嗦,小腿晃抖,出了洋相,引起一阵哄笑。不过还好,适应期并不长,大概一周左右,我就有了自信心,能正常发挥了。
  当了知青干部,那就要好好干,起模范带头作用。于是,我给自己定了几条原则:1.吃苦在前,享受在后;2.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3.不搞特殊化,不占集体便宜。并且要求自己:定下的就要坚守,决不能半途而废。
  我酷爱读书,阅读过很多书籍,下乡时不忘带上几本,这时都要收起来,把精力投入到工作中。我较为习惯农村生活、不怕艰苦环境、能适应高强度劳动,是长期练出来的,这时很有用处。当学生时每到农忙下乡搞“三同”,我个性使然,总是埋头苦干,不吝惜力气。中学放寒暑假期间,我或回乡参加生产劳动,为继母挣些工分;或在父亲单位搞基建时当泥木小工、或顶替孩子小的女工上水利工地干活,好挣些开学时的学杂费。
  周指导员50余岁,有胃溃疡病,身体不怎么好。他的阅历和工作经验丰富,对知青视若儿女,很受知青们的敬重。他的女儿周玉珠是工交连第二副指导员,儿子周文雄在牛工班,都是诚恳踏实的人。他对我和林保烈言传身教,使我们懂得了许多做人道理,了解到不少农村情况、生产知识,有助于尽快进入角色,能够有所担当。
  林保烈仅比我大几个月,是家里长子,遇事有主意,很值得信赖。我与他之间,是好朋友加工作搭档;在一起工作,同心协力,取长补短,于公于私,我心里都很踏实,也感到很满足。
  在逆境中负重前行
  建场初期,有早造备耕、筹备建房两大任务,场部多次开会布置,要求抓紧。周场长描绘了农场美好蓝图,鼓励我们当合格的社会主义新农民,林家克副场长宣讲革命光荣传统,陈献琦政工员进行理想前途、思想道德教育,孙有花副场长解说农业常识、水稻种植……
  在这个阶段,场干部、带队干部起了较大作用,他们教会了我们很多东西。周指导员是工交连的主心骨,等我们熟悉情况之后,在工作上逐渐放手,但要求互相配合好,分工不分家。在周指导员、黄连长的帮助和督导下,林保烈和我,以及肖家顺(第二副连长,不久就参加路教)、周玉珠、林海旺(时任会计,后来接替肖家顺),成为连队的领导核心。
  我们几人的分工是:林保烈主抓基建,我主抓生产,肖家顺、周玉珠、林海旺全方位协助。以后,林保烈带人专心一意建房,我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和肖家顺带人到深山伐木;周玉珠负责管后勤和机动,和林海旺带人去挖石灰石、挖沙子、拾石头;林海旺还负责打水井、烧石灰。
  工交连的许政平、黄琼木、吉立道、周达强、周廷利、林廷忠、林海江、李亚吉、吴钟敬、吴文良、周庆斌、潘平、林海英(女)、林秋成(女)、陈作琼(女)等正副班长,都是思想上进、工作积极的知青,他们为了农场的变化和发展,为了工交连的荣誉,尽了自己一份力量。
  我们同心同德,依靠全体知青,认真抓好各方面工作,取得较好的成绩。连队基建速度很快,在第二批(1974年)知青到来前,已建成两幢砖瓦房,两批知青欣喜入住;1974年的早造水稻收成不错,晚造水稻长势喜人。作为第一副连长,尽管工作很辛苦很累人,出于职责所在,我无怨无悔。林保烈的组织领导能力、我的吃苦耐劳精神,多次得到场领导的表扬。
  但突如其来、影响很大的工交连1974年“9·29事件”,让林保烈和我灰头土脸,情绪上受到严重打击。那时连队刚建造第3幢宿舍,红砖供应紧张,基建时而停工待料。因场部对运力协调不好,我连几名知青拉来油棕树头,拦住周场长乘坐的运砖卡车,要讨个说法。林保烈和我赶到现场时,正处于对峙状态,周场长斥责他们胡来,要求搬开油棕树头。我俩没有处理这种场面的经验,头脑也发热起来,顺从了“民意”,要求讲清楚了再搬开。
  周场长一气之下,就叫司机调转车头,改道回到场部。县知青办知道这件事后,专职副主任邓寅森在第二天下午来到农场,把连队干部及当事人叫去问话,严厉批评教育,认为无组织无纪律,大家这时才知道问题严重,暗暗地担忧起来。
  接下来,陈政工员安排一周学习时间,让工交连班长以上的知青干部,晚上到场部办公室集中学习毛选有关文章及有关资料,帮助提高思想认识。末了,周指导员(当日有事回县城)、林保烈和我都做了检讨,周场长也做了自我批评。本来以为事情结束,可以轻装上阵了,不料继续发酵,产生了严重影响,有些班长的入团问题泡汤了,对新党员的吸收也有所影响。
  不久,周场长调到三亚供水工程指挥部,周指导员回到崖县公路工区担任书记,态度偏激的林副场长主持农场工作,一有机会就将“9·29事件”拿来说事,当成缺乏组织纪律性的典型例子。我的心情这时沮丧到了极点,此去前途迷茫,不知路在何方!尽管如此,还是认真工作,努力完成各项任务,从来没有松懈过,只是不想多说话。
  1975年4月初,我及财贸连的第一副指导员孟明、工交连女班长陈作琼,同被抽调参加了崖县第三期路教工作队,分在林旺公社工作队青田工作组。三人都是入党培养对象,工作队派人到知青点调查个人表现时,“9·29事件”又被重提,我一时无话可说。
  青年农场后来改称三亚菜场,并在1975年10月吸收8名新党员,这也是仅有的一批党员。在这批新党员中,原财贸连知青有5名,原工交连有3名。在工交连这边,是第二批下乡女知青2名、第一批下乡女知青1名。而我们几位在工作上认真负责、表现出色的连队干部,以及所有的男班长,仍然是“党外人士”。
  参加“路教”下两村
  “路教”的全名叫“崖县农村社会主义基本路线教育”,主要宗旨是用“基本路线”教育农民,主要做法是集中人力物力、按照农业季节,狠抓农业生产,改造农村面貌,在当时确有一定成效,至于某些作法有过激之嫌,那是另外一回事。
  在深田村生产队
  王运昌任林旺工作队队长,他是县科教办副主任,黎族领导干部,听说读过中央民族学院。他兼任青田工作组组长,对人很和蔼,同时又很严肃,在会议上讲话很精彩、有水平,我很喜欢听。我初时分在深田村,后来转到“多汝三”。孟明在下田村,陈作琼和符玉花常委(县委常委、女青年,黎族)在高村,三亚林场知青郭学胜在长山村。
  青田大队书记原是吉文清,他是县委委员,参加第三期路教去了,继任书记蒲文荣是深田村人。该大队有10多个生产队,就林旺村的一、二队是汉族群众,其他村落是黎族同胞。这里处在丘陵地带,农田高低不平,没有水利灌溉条件,是全县有名的干旱地区。尽管土地肥沃,但溪涧流水灌溉有限,早造种植面积少,主要靠晚造水稻。大多数人的温饱成问题,农村普遍比较贫困。
  深田村有20多户,以村为生产队,生产情况稍好一些,得益于在大山深处开垦近10亩水田,早造也能种植水稻,所以口粮分配还可以。村子在林旺铁炉港边上,算是依山傍水,铁炉港里的鱼虾多,容易改善生活。
  我吃住在生产队长蒲明德的家里,睡茅草房大厅的一张木板床。他家有老妈妈、夫妻俩,二男一女三个孩子。蒲队长30多岁,说话嗓门大,是个爽快人,农闲时喜欢撒网捕鱼,打火把抓虾蟹。虽说他家并不富裕,但男女主人会操持,生活还过得去,比我在农场时要好。
  搞路教期间,工作组与大队协同安排工作,工作队员与所在生产队长一起接受任务,工作组资料员尹汉渊(崖城人)与大队资料员高文勇(深田村人)一起汇总进度,进行检查评比。在深田生产队,蒲队长抓工作还可以,就是脾气差些,我在平时只是按上面要求配合及督促,晚上在社员记工分后,用海南话宣读有关资料和海南报纸有关消息,工作比较轻松。
  曾有老队员介绍过搞路教经验,说要敢抓敢管、敢想敢说、敢批敢斗,群众才怕你服你,工作才好做,可能我的认识有些迟钝,总是接受不了。我试着敢抓敢管一下,结果碰了不软不硬的钉子。
  那天晚上记工分后,正准备开会,一查还有几人没到场,蒲队长叫队委去催促后,还有一位大婶没有来。这回是我自己去叫,她正在家里舂米,说很快就来。又等候了一会,她还是继续舂米没有来,我怕别人等久不耐烦,再次去叫她,拿了她的舂棒,结果她大声嚷叫起来,说工作队不让人吃饭。引来了一些人围观,有同情我的,也有指责我的,还得蒲队长出面收场。
  过后,相邻村庄的工作队员,经验丰富的“片长”老林叔(县公路局干部),前来深田召开队委会及社员大会,指出拒绝参加学习及对工作队员起哄不应该,态度非常严肃,帮我撑足了场面,过后我也理顺了关系。我对这件事进行了反思,觉得不能事事太较真,对有实际困难的社员,多些关心帮助,或许更合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作为工作队员,在深田村只是很尽力,还算不上合格。
  在“多汝三”生产队
  多汝村有三个生产队,以“多汝三”生产队的条件最差,暂时没有工作队员驻点,工作组打算调整人员过去,我马上报了名。工作组副组长黎绍雄是熟人,他的妻子是我们农场副场长孙有花,他介绍说该队离大队较近,但生活条件最为艰苦,叫我慎重考虑一下。我说就这样决定了,完全没有问题的。
  这时已是6月初,快进入晚造备耕时节,我在“多汝三”生产队,遇到了一些闻所未闻的事情,经受了前所未有的磨砺,在整个人生中最为难忘。
  “多汝三”是个小村落,有20来户,从多汝大村分出不久,位于一块山坡上,背靠竹络岭,面向铁炉港,没有几棵树木。吃水要到300多米外的田野边、墓地旁的水井去挑,我晚上去洗澡,初时觉得阴森森的,时间久了才习惯。耕地都是旱田,早造没法种植,全年靠晚造水稻,冬种番薯产量低,砍立方柴(烧火柴)挣些收入。由于村子太贫穷、条件差,没人愿意当队长,只好轮流当。工分不值钱,干活没意思,队长讲话没人听,在台上净被别人骂,等下台了再骂新队长。
  “多汝三”的正副队长是胡德明(中年人)、周亚县(年轻人),他们介绍了队里基本情况,诉说了种种无奈,又说去年晚造收成不怎么好,有些人快断粮了。还说老实巴交的犁工苏庆仁在近处借不到粮食,这两天准备到远道的六道大队亲戚家去借,等秋收以后再还。听着听着,我的心里不由一阵酸楚,感慨万千!
  我又问了社员的劳动情绪,他们说大家对每年晚造很重视,每人都会尽力。还说冬季要修高村水库,就盼着有水利灌溉,一年能种两稻一薯,日子就好过了。我对水稻种植很熟悉,跟他俩很谈得来。了解到有关情况后,我心里有了底,决心与社员们同甘共苦,争取改变落后面貌。
  苏庆华会计头脑较灵活,能折腾一些收入,刚盖了一栋三间式的新茅草房,胡队长和他商量后安排我住到他家,他让我住一个小单间,还有木板床,挺不错的。开始是在副队长周亚县刚结婚的小舅子罗开仁家开伙,后来移到苏会计的弟弟、大队民兵营长苏庆良家开伙,开始了与社员们的同住同吃同劳动。
  晚造大积绿肥约有10天左右,我日干三刻,和社员没什么两样,每天割了满满的三担绿肥,每担110斤左右,挑到田头剁碎后遍撒地里,让牛工翻土时盖住沤烂。头两天只在村子近处割,以后越走越远,沿着海榆东线公路上竹络岭割,再后来翻过竹络岭,到竹络村(现南新农场24队)、竹络道班附近去割,单程就有3公里多。
  这个级别的劳动我还行,没觉得有多累,就是肚子太饿,这是个大问题。越靠近晚造生产,缺粮的情况越突出,我开伙的苏庆良家也没剩多少粮食,已转入每天三顿很稀的稀饭,慈爱的老妈妈都觉得不好意思了,我说不要紧的,让她放心下来。我咬紧牙关,克服困难,一天天地坚持着。
  干高强度的体力活,肚子饿时很难受,有时撑不下去,或到大队供销社买些硬饼干应付,或在竹络村(当时是垦区连队)讨开水喝时,连稀饭一起喝下去(人家没开水,叫喝稀饭汁)。有两次我在割好飞机草绿肥后,先搁放在竹络道班,步行2公里多到红土坎村(过田独墟镇几百米)堂叔家,吃了一顿饱饭再返回竹络道班,把两大捆绿肥挑回去。
  备耕完成后,使用了水稻新品种胞胎矮,很快转入晚造插秧,再进入中耕、追肥。那时风调雨顺,禾苗长势很好。社员们都说,过去工作队员下村做“三同”,都会带来好运,看来这次也是。我在想:晚造使用良种,农家肥放得多,田管也认真,又砍了立方柴凑钱买化肥,但愿老天眷顾吧!
  在高村水库
  类似的高强度体力劳动,在青田大队高村水库也有过。晚造插秧过后,林旺公社组织各大队民工上水利工地,想在年底前筑成高村水库大坝。水贵如油,穷则思变,要为人民谋幸福,公社干部是好样的,赵良茂书记(儋县人)、蒲忠连副书记(本地人,黎族干部)等人,吃住在水利工程指挥部,每天带头苦干,令人肃然起敬。
  林旺工作队全体队员都上了工地,王运昌队长每天到工地劳动,头戴尖角竹笠、脖子上披着一条毛巾、手拿一把锄头,是他那时的醒目标志。尹汉渊资料员及郭学胜等人,除了统计进度和评比名次,还在大坝快筑成时,用片石在坝体的正面堆砌出“农业学大寨”五个大字,是仿宋体,很有气势!
  我和退伍兵蓝文和(黎族青年)一起工作,负责登记及统计青田大队各生产队的每天运土车数,好让资料员每天评进度评名次。我两人干了几天,发现在热气腾腾的劳动竞赛背后,隐藏着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某些人有投机取巧心态,故意把胶轮手推车挡板的长度缩短、高度降低,结果挖土的拉车的都省事,表面看土堆得高,实际上土方没多少,每天车数倒是不少。
  这样做肯定是不公平的,蓝文和曾经上前指出这样不好,对方笑哈哈推车就跑了。我看到有几个快50岁的老队长,每推一车都是满满的,心里很是敬佩,不想让他们老是这样吃亏。等到那种车子再出现时,蓝文和觉得不便多讲了,这时我就上前去说这件事,对方反唇相讥,说我们只会耍嘴皮子,不知他们的苦处,还说要不你也来试试!
  我一是受到热火朝天劳动场面的感染,二是觉得推车只是一件平常的体力活,三是想争一口气,证明工作队员也是能干的。于是从第二天,登记统计工作交给别人做,我挑了一辆挡板合格的车子,每天推车来回奔跑,总共干了十几天。初时青田大队刚转移挖土地点,在一处山腰上,离已筑起坝面约有六七米高,你先要控住车子慢慢下坡,到了坝面才能正常推车倒土。
  说时容易做时难,连土共300多斤的车子下坡惯性大、难控制,容易出现险情。人在后面车在前,握不住车把就会脱手,车子冲下坡很危险;人在前面车在后,脚步扎不稳就会滑倒、摔倒,要被车子冲撞或碾压。那些多次上水利工地、能征惯战的老民工,已习惯这种场面,当然不成问题,但对于身高1.63米、体重不足110斤、体力很平常的我,却是一件难事。我在两天内,车子翻过两次,这才把握到位。不过随着坝面升高、坡度降低,车子就好推了。
  路教工作结束
  一年只种一造的农田,只要水肥充足,产量就很容易上去。晚造收成还真不错,整个青田大队都获得了空前的大丰收,到处都是喜气洋洋的笑脸,“多汝三”也不例外。割稻、脱粒、晒场、缴交公粮完毕,高村水库也竣工了。站在海榆东线公路上,眺望不远处的水库大坝,“农业学大寨”五个大字非常醒目,让人顿生自豪感!
  该水库是人造库容,集雨区域也不大,能发挥多大作用,以后才能知道。还有,库底潜流处理不好、漏基现象排除不了,对平时的蓄水量会有影响,需要慢慢地解决。即便是这样,高村水库的建成,给历年经受严重干旱的群众,带来了新的信心和希望,这是毫无疑问的。
  我到“多汝三”后,与近处“多汝一”生产队的工作队员董文兴来往最多,他之前是羊栏公社桶井大队民兵营营长、退伍兵、黎族青年,坦诚豪爽,群众关系好,经常给我一些指点。他知道“多汝三”的生活条件差,有好吃的总会叫我分享,还经常陪着我,让我感到非常温暖。
  在农场时,我和孟明同为连队干部,却是没有交集的两条平行线,只知他在中学时成绩优秀。到青田后了解增多,逐渐抱有好感,两人常有往来,他和村里的年轻人关系密切,让我好生羡慕。有一次到他那里,见他正在写纪念巴黎公社的文章,字迹遒劲,逻辑清晰,行文流畅,让我非常钦佩。
  已调离的周朝壮场长也参加了第三期路教,他是田独公社工作队副队长兼安罗工作组组长,我和孟明曾经两次步行到5公里外的安罗村看望他,他见到我们非常高兴,总是关怀备至,热情接待,询问工作,多有鼓励。
  我与苏庆华、苏庆良两兄弟关系处得不错,苏庆良那时还在大队林场,有事时才回家一趟。他们的妈妈一直对我很关爱,我每天喝稀粥,劳作繁重,身体明显消瘦,她总是过意不去。晚稻收获后,她用10斤糯米酿了甜酒糟,让我一个人单独吃,我怎么说她都不听。庆良兄说是她的心意,叫我听她的。如此纯朴人情,弥足珍贵,让我至今难忘!
  不久后,青田大队境内的石姆隆水库开始动工,但第三批路教工作队的收队日期也临近了。把生产队的民工派上去后,我决定自我休整一下,将一直随身携带的《毛泽东选集》(一卷本)袖珍本,从头到尾通读一遍。这本红皮书有来历,是崖县知青办赠送给1972年上山下乡知青的,好友覃业山转赠给我,因一向工作繁忙,阅读时断时续,正好这回有了时间。
  我还抽出时间,把村子通往外面公路的通道整修了一遍,又在房东苏庆华家黄泥巴墙朝着通道的那一面,学着尹汉渊资料员的样子,先用仿宋体字打好字框,再用白灰水填写“农业学大寨”五个大字。收队时间已到,我背上背包悄悄地走了,就像我来的时候一样。
  重返知青点
  在一队的日子
  1975年12月下旬,我和孟明重返知青点,这里已“改朝换代”,叫“国营三亚菜场”,场长是李昌炯,副场长是黄学锋、林家克、林光仁。因推荐读书、招工、招干,首批知青已有60余人离场,第三批280多人新到,在场人数450人左右,分7个生产队,以及基建队、机械队。原来的连队干部,吴开仁、林保烈去读书,陈新荣、刘雁玲被招工,肖家顺搞路教,周玉珠、林海旺还在。
  孟明分到某队当队长,我分到周玉珠的一队当副队长。对此,我倒是无所谓,怎样安排都行,该做的事会做好。周玉珠姐弟两人首批下乡,招工时两招一,她让周文雄去糖厂,自己留下来。她一头短发,身着工作服,显得朴素精干,大家久别重逢,见面分外亲热。
  一队风气很正,原有基础不错,周玉珠与符锐(第一批,已招工)、何志雄(第二批)搭档,李伟海(第三批)当“小顾问”,工作配合默契,成效卓著。我来到后要做的,就是锦上添花,协助好周玉珠,带出一支作风过硬、积极向上、团结友爱的队伍来。在半年多的时间里,我与周玉珠、何志雄、李伟海三人紧密配合,愉快共事,与队友朝夕相处、共同劳动,达成了既定目标,对此我很欣慰。
  四十三年过去,我仍然记得当年的伙伴:队干部3人——周玉珠(女)、何志雄、李伟海;男知青24人——何鹏程、杨家强、韩智光、周景庄、周玉克、曾繁弟、符兴胜、林进生、陆为胜、吴雄、吴思、曾美琼、曾光云、符玉福、蒲裕珥、蒲乃胜、王昌球、王圣雄、王乃雄、谢世才、樊石宝、苏林安、孙建平、许荣山;女知青16人——王彩菊、王永兰、吴群珠、吴多庄、陈亚兰、陈丁儒、陈丹丹、翁兰梅、刘玉香、梁香妹、孙青林、蔡萍、蔡元玉、黄玉兰、莫玉英、叶秀凤。
  在这段时间,作为知青老大哥、老大姐,我及周玉珠最揪心的事,就是对莫玉英的病情爱莫能助。她是第三批(1975年)知青,个性活泼开朗,工作积极主动,才十七八岁的青春年华,是个很乖巧的女孩子,却意外遭受严重不幸,让人感到痛心。她是在上山砍烧火柴时,砍了一处矮丘的几棵小树,仔细一看此处是无名坟墓,一时惊吓过度,导致精神失常,送回三恩水泥厂家里养病去了。
  大家心里都很牵挂,我与周玉珠等人曾经前往探望。县人民医院无法医治,场领导特派陈武才开海南牌汽车去她家接人,送往乐东佛罗墟镇,让民间医生给治疗。我们几人商量后,特派陈亚兰、陈丁儒两人陪同护理。一周后我与林进生代表队里专程去了一趟佛罗墟镇,在看望她的同时,慰问了辛苦护理的陈亚兰、陈丁儒,她的病情这时有些好转,但疗效不是很显著。
  1975年秋季我调到二队时,她的病还没治好,后来听说场里又派人送去海口,医治了好长一段时间。再后来,听说她的病情已痊愈,嫁到广西壮族自治区那边了。已经42年没有见到她了,不知她和家人现在过得怎样?但愿岁月安好!
  在二队的日子
  二队队长是许荣天,原财贸连第二批知青,那时与他不熟悉。副队长陆光梅也是第二批知青、原工交连女班长,过去是我的属下。说实在话,到二队当副队长,确非我所愿。
  我觉得已忙活了两年多,一直兢兢业业,眼看年底快到,新一轮的推荐上学、招工、参军,很快就要到来,还是顺利过渡为好。另外,一队的人际关系、工作配合、人员表现,无不令人满意,工作很轻松。还有,周玉珠的父亲是我的人生领路人,协助她开展工作,我当然很乐意。
  我事先知道要调任,本想找场领导反映意见,但知情人告诉我:许荣天这个人还不错,但几个第一批知青的表现有些问题,原是工交连的人,不怎么好管,李场长想让我这个老连长过去,协助调理一下。他们的情况我清楚,是第一批招工没有份,不甘心及不服气,情绪有些失落,甚至“破罐子破摔”。我想老是这样不行,弄不好就会吃亏,有必要及时处理。
  我从来不会逃避困难,这次也不例外。与到一队时锦上添花不同,到二队是做思想转化工作,不使少数人拉了全队后腿。我先与他们好好谈,开始还听得进我的话,诉说了种种委屈和不满。有些事我表示理解和同情,有些事我严肃批评,还告诉他们说:要想尽快招工离场,就要努力工作、积极表现,不然就会自我耽误。
  过了不久,他们几个故态复发。我在开会时严厉批评,强行要求“车辆改道”,他们先是慑服、继而不满、最后反抗,与我正面顶撞起来,让我一度很失望。还好,这时另一个情况出现,他们不想听我的,倒是很愿意听许荣天队长的,遵守纪律及积极工作。我初时有些迷糊,觉得好心没好报,但慢慢就想通了:不听我的不要紧,只要能改变过来,听谁的都一样。
  许荣天队长在这时充分发挥其能力,把各项工作抓实抓好,整体局面有了显著进步,得到场领导的赞扬。三亚港务局来招工40多人,有许荣天、陆光梅等人,也有二队队员2人(剩下的陆续被招工)。我主持工作一段时间,与外队调来的林雄(第三批)及王雪梅(女,第三批)愉快地合作,不多久就向他们交班了。
  1976年10月,经过自报公议,有25名知青被定为推荐上学候选人,记得有孟明、梁生刚、周达强、许政平、林海旺、黎光卫、陈孟英、黄正平、杨爱华、黄钦、寥金娥、冼瑞娟等人。经过候选人互评、场干部评审、场党支部终审,即所谓的“过三关”,排列了1—25名次序。孟明过第一关时排名第一,以后逐次落第;杨爱华(女,第二批)过第二、三关时排名第一,我过每关都排名第二。
  县里最后分配给知青场7个推荐指标,杨爱华到海南师范专科学校英语系就读,我与黎光卫、黄正平、陈孟芳到自治州技工学校就读,黄钦(女)、赵定晶(女)到自治州卫生学校就读。我于12月底前往学校报到,3年的知青生活就此结束。
  心存感恩
  回顾三年的知青生活,我觉得受益匪浅,懂得了很多东西,提高了工作能力,确立了人生信念,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无所畏惧,勇往直前,所以我对崖县知青场心存感恩。
  水稻种植知识是周朝壮场长、周经源指导员、孙有花副场长等人教授的,从整地备耕、浸种催芽、育秧插秧、除草追肥、田间管理、治病虫害、开镰收割、晾晒归仓,以及把握农时、劳力组织、过程安排等事项,我无不熟悉。
  蔬菜种植知识是红沙公社老菜农、“小顾问”李伟海等人教授的,从整地打畦、育苗移种、穴播撒播、治病虫害、浇水施肥、收获打包、劳力组织等事项,我同样无不熟悉。我还能驭牛犁耙地,技艺至少能算二级牛工,在100米内一犁成直线、深浅均匀、行距相近,这没有问题。
  扁担、锄头把是常用之物,与劳动工效、劳动过程密切相关,是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为了确保正常劳作,不是木工的我,光凭一把锋利柴刀,可以随意把一根小树木劈削出四个标准直角平面,再削成扁担或锄头柄。我经手安装了不少锄头,用起来都很趁手,不容易弄脱。
  当干部就要做群众工作,只有设身处地、态度谦虚、关爱帮助,才能打成一片,获得大家的支持。要做好各项工作,先要熟悉情况、准确计算、合理安排,才能落实到位、抓出成效。我有一套工作标准和工作要求,有时还一肩多挑,以确保进程及进度。
  我经常要求自己,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三年如一日。连续三年的春节,我都带人留守,在知青点度过。身为知青干部,我从未接受过打饭分菜照顾,这个习惯保持了三年。
  在劳动中,我经常干最苦最累的活,有过两次皮肉伤,幸无其他问题。我的小秘密是让身体各部位合理分担,如左肩右肩、左手右手、左臂右臂轮……不使某一节点过度疲劳;尽量顺着气干活、不轻易超负荷,避免积劳成疾;一有空就抓紧休息,尽快恢复体力。
  每月粮食30斤不够吃是事实,许多人都从家里带来食物补充,我家经济情况不行,我从未回家拿食物,父亲仅托人带过几条红芯熟鱼。除了林保烈、陆文诚,我不轻易接受食物馈赠,怕无法偿还人情债。我的小秘密,就是依靠意志力,尽量忍耐。“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这对于我,确有精神激励作用。
  我有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当一名合格的知青或知青干部。于是有了压力和动力,始终坚持和坚守。我知道,这对自己有些苛刻、苛求,不一定每人都能认同,但我于心无愧、心安如故。
  有了以上的历练和感悟,我离开知青场以后,路走得比较顺,多次担当主要角色、完成各项任务,让别人刮目相看。经受各种磨砺和考验,才能够成长及进步,这个道理世人皆知。我从这里起步、历经磨炼,崖县知青场一直在我心中,终生难以忘却!

知识出处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上册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上册》

出版者:南方出版社

本书共有69篇文稿,崖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崖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事记、崖县上山下乡知青安置点简介3篇综述文稿,1956年、 1958年到来崖县的广州青年志愿垦荒队9篇知青回忆 录,1969年本地知青、潮汕知青12篇知青回忆录,崖县知青场45篇知青回忆录。

阅读

相关人物

梁生刚
责任者
许政平
相关人物
黄琼木
相关人物
吉立道
相关人物
周达强
相关人物
周廷利
相关人物
林廷忠
相关人物
林海江
相关人物
李亚吉
相关人物
吴钟敬
相关人物
吴文良
相关人物
周庆斌
相关人物
潘平
相关人物
林海英(女)
相关人物
林秋成(女)
相关人物
陈作琼(女)
相关人物
家顺
相关人物
周玉珠
相关人物
林海旺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崖县
相关地名
正逢县
相关地名
三亚镇
相关地名
羊栏公社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