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崖城水南村插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上册》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1557
颗粒名称: 我在崖城水南村插队
分类号: F326.11
页数: 4
页码: 149-152
摘要: 本文回忆了1969年庵埠镇知青前往海南崖县的经历,描述了在水南村的生活和参与农业生产的过程。同时介绍了当时水稻生长期所面临的病虫害问题和应对措施。
关键词: 知青 崖县 水南村

内容

1969年8月11日,随着停靠在汕头港的“建华号”客轮的一声汽笛长鸣,我们潮安县庵埠镇的上山下乡知青离开了家乡,奔赴海南崖县,被分配到崖县崖城公社水南二大队三村的东风生产队。
  水南村位于崖城公社(今三亚市崖州区)的南面,与崖州古城的南城门隔宁远河相望。其地形为平原及不规则的沿山台地。水南以种水稻为主,宁远河水灌溉着水南上千亩水田和旱园地,旱地主要种植甘蔗、地瓜和蔬菜等经济作物。水南村在当时是比较富裕的生产大队。
  崖城古称崖州,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厚实,一直到民国初期,都是海南崖州府的行政中心。水南村古称崖州府高山所,是崖城的重要村落。水南历史上名人辈出,最著名的是明朝的钟芳,曾任代理吏部稽勋司郎中,考功司郎中,漳州府同知、知府等职。著作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医学、军事等领域,被誉为“上接文庄下启忠介”的岭海巨儒。当时还有一位解放前参加革命的水南村籍的老干部,叫廖树金,是在七七事变时入党的女共产党员,解放后曾任自治州妇联会副主任等职。
  分配到水南三个生产队的庵埠镇知青一共是三十一人,其中女知青十三人。在我们东风生产队,包括我在内是七个女知青。
  生产队为了安置我们,特意腾出几间瓦房给我们做宿舍。虽然说我们家乡也是个小城镇,但对比起水南来,还是有着天渊之别。当时的城镇青年,几乎从来没有接触过农村生活,更别说干农活了。要命的是,我们是农村插队,没有像兵团农场一样的公共食堂,而是每天都要自己做饭,可是我们当时连做饭都不会。看到这些,不知道以后日子该怎样过,我们几个女知青不禁哭了起来。
  这时候,队里的几个上了岁数的贫下中农老社员来到我们住的地方,一边拿香蕉给我们吃,一边安慰我们。他们异口同声地说,你们那么远来到这里,是毛主席派来的知识青年,我们就是你们的亲人。后来还有社员把我们认作干闺女。
  不久,队长黄生雄给我们送来口粮,还给我们送来了两牛车木头当柴火。当时物资非常紧张,他还想办法给我们送来两大担咸鱼干。有了这些粮食、柴火和咸鱼干,我们的生活就有了基本的保证。这时,女队长王俊桃大姐还派来了生娟、阿珠姐和琼花姐,她们都是年纪和我们差不多的基干民兵。她们的任务就是帮助我们搞好生活,晚上跟我们在一起睡觉。生活安定下来之后,就陪我们下田劳动,教会我们一些基本的农业生产知识。
  我们到水南时,正值“农业学大寨”,大搞水利建设,争取水稻亩产跨长江(即亩产达到800斤)。当时的水南,主要就是种植水稻,而水稻的产量也差不多跨了长江。我们初来乍到,立即就要投入到水稻田的生产管理。这时很多贫下中农社员跟黄生雄队长说,尽量安排我们干旱地活,也就是到甘蔗地、番薯地干除草松土这些较为轻松点的农活。
  不久之后,我们看到,不论条件多么恶劣,农活多么辛苦,这里的农民都是刻苦劳作,因为他们知道,只有劳动才会有收获,才能有美好的生活。我们是来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老是让队里照顾,都觉得不好意思。于是,我们向队长表了决心,一定要向贫下中农学习,做一个新时代的新农民。
  队里的社员也非常高兴,都愿意带领我们一起下水田。我们是八月份到这里的,种植水稻最繁忙最辛苦的插秧工作早已结束,我们现在参加的劳动,主要是比较轻松的水稻中耕。中耕包括除草除病虫害和施肥,这些活都是需要下田里干的,此时田里都是水,蚂蟥横行。我看到社员们对这些小虫虫都表现得若无其事,下到田里就干起来,我也就跟着他们毫不犹豫地下了田。
  当时化肥是很金贵的东西,我们施的肥主要还是垃圾拌牛粪猪粪,用手抓一把,站在水田里,边走边撒。因为太阳大天气热,又站在小腿深的水中,才干了不一会,浑身上下没有一处是干的。虽然我处处防着蚂蟥,但一不小心,还是会被蚂蟥叮上。初次被蚂蟥叮到,是非常恐怖的事情。可是对老农们来说,蚂蟥就是一口口水就解决的问题,后来我们慢慢习惯也就不怕了。
  有时候公社也会分配数量不多的硫铵、尿素等化肥到生产队。这些化肥大多数是日本生产的。化肥施用后,那些布做的化肥袋可是很抢手的,可以做劳动用的短裤。
  水稻的中耕,除了施肥,就是泼洒农药。插秧约两个月后,水稻的最大问题是染上稻飞虱。稻飞虱是一种对水稻产量威胁非常大的病虫害。这种样子跟臭虫相像的小虫,专门在水稻分蘗、拔节、孕穗的关键时刻,寄生在水稻下节杆的临水部,吮吸水稻茎内汁液,导致水稻枯死或不能孕穗。
  我们水南几个生产队,那一年稻飞虱极其严重,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将会造成大面积的减产。就在这个关键时刻,社员们凭着多年的经验,在公社农科站技术员的指导下,用少量呋喃丹和六六六粉,再拌上煤油和水,撒在稻田水面上。这个办法非常灵,一下子稻飞虱便被抑制住了。
  在水稻生长期,威胁比较大的病虫害很多,比较厉害的是一种叫三化螟的害虫。除了农科站布置农药毒杀外,记得当时我们晚上还在田头,用风雨灯加药水进行诱杀。
  在水南村,我几乎干遍了所有的农活,后来还成为插秧能手,一天能插秧一亩多地。从一开始每天挣六分工分(0.6个工),到后来每天挣一个工分。我不仅参加农业劳动,还光荣地当上了基干民兵。
  1971年冬季,我们知青和生产队里的六十多个青年,作为公社的青年突击队,参加了高峰水库的修建工程。我们到了高峰水库工地,被分配在附近的立新村。我们在那里很快建好了茅草房,然后就参加了紧张的劳动。
  修建水库首先要运土石筑坝,土就在附近的山上取,山上满是石头,要取土就必须先把石头爆破。要爆破就要先打炮眼,打炮眼是个力气活,这个工作主要是男队员来干。后来我看到男队员忙不过来,便向队里申请加入打眼组参加打炮眼。打炮眼用的是八磅大锤,当时能够真正抡得起八磅大锤的女知青,就只有我和阿花姐两个人。有时候炮眼在陡峭的山坡,那就要在陡坡上面先打两个可以站住脚的小孔洞,人就这样站在小孔洞上面抡大锤。
  那时候年轻,都说要走与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因此很多知青都是苦活累活抢着干,“越是艰险越向前”,往炮眼里装炸药和点火爆破,就是一项比较危险的工作。我虽然安全地参加了好多次装药和点火,但还是在一次点火时意外受了伤。
  那是在一天下午,上午炮眼已经打好了,下午一开工,我们就开始分头装药。我和一个男队员分别负责上午我们小组打的十多个炮眼的装药工作。按照规范,我在每一个炮眼里面装了几筒炸药,然后把导火线插入雷管,再非常小心地将导火索和雷管轻轻安放在炮眼的炸药上面,再次装入炸药,用木棍把炸药压实。十来个炮眼全部装药完毕,就等指挥部疏散在场人员,吹哨点火。
  听到指挥部的哨子声,我马上按部就班由远及近,将各个炮眼的导火索点火完毕,急速沿着选好的避险小道撤退。可能走得太急,在经过一道石坎时绊倒了,一下子跌落到旁边的山沟。那山沟有四米多高,我顿时昏倒在地。这时,和我在一起打炮眼的基干民兵阿花姐急忙跑下山沟,背上我就赶快往卫生所跑。到了卫生所以后,我才慢慢苏醒过来。后来一检查,好在没有伤筋动骨,只是脚踝扭伤,在后勤组帮了几天厨,我又回到工地干了起来。
  1976年,因结婚组建家庭,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奋斗七年的水南村,调动到南滨农场农牧队。七年来,我深深地感受到水南社员的淳朴、诚实、勤劳和善良的优秀品质。他们吃苦耐劳、心地善良、任劳任怨、宽厚待人。这七年,我在水南村,有着胜似亲生父母的老社员,更有着好几个与我朝夕相处的亲爱的姐姐妹妹。我感激他们对我的关爱,我爱他们,从心底里爱着他们。我虽然离开了水南到了南滨,但每逢佳节,我都会带着丈夫和孩子,回到水南的“家”,看望我的亲人们。

知识出处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上册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上册》

出版者:南方出版社

本书共有69篇文稿,崖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崖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事记、崖县上山下乡知青安置点简介3篇综述文稿,1956年、 1958年到来崖县的广州青年志愿垦荒队9篇知青回忆 录,1969年本地知青、潮汕知青12篇知青回忆录,崖县知青场45篇知青回忆录。

阅读

相关人物

林秋兰
责任者
黄生雄
相关人物
王俊桃
相关人物
林秋兰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崖县
相关地名
水南村
相关地名
潮安县
相关地名
庵埠镇
相关地名
海南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