锋利石上磨,坚强苦中炼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上册》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1553
颗粒名称: 锋利石上磨,坚强苦中炼
分类号: D432.9
页数: 4
页码: 133-136
摘要: 本文讲述了作者因意外事故失明后参加上山下乡运动的经历,包括在农场、宁远河中担任会计,并进行艰苦劳动以及生活中勇于担当和勇于救人的事迹。
关键词: 上山下乡 意外事故 勇救

内容

我小时候因一场意外事故,导致右眼视力完全丧失,三亚镇于1967年照顾我到镇办公室工作。1969年初,上山下乡的时代洪流声势浩大,许多同龄人意气风发地踏上了新的人生征途,我再也坐不住了。心想,我虽然眼睛不好,但还有健全的四肢,应该响应党和毛主席的号召,到农村这个广阔天地中去,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为此,我耐心说服了家人,在2月下旬和薛家祥、黎和生、林恩瑚等19人上山下乡到三亚镇金鸡岭农场,成为浩浩荡荡知青大军中的普通一员。
  我上山下乡7年多,因工作需要三次变更单位,先在三亚镇金鸡岭农场,又到三亚镇雅亮五七农场,还去了高峰山区的福万水库。在知青生涯里,我每到一处,都虚心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不怕苦不畏难,身虽残志弥坚,以“锋利石上磨,坚强苦中炼”的顽强意志,谱写自己的青春乐章。
  勇于担当 奋力拼搏
  雅亮五七农场位于大山深处,那一带是出了名的高疟区,工作环境恶劣,劳动强度大,超乎常人的想象。因此,每一次的艰苦劳作,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我在这里既是知青,又是农场的会计(不脱产),分别与三亚镇各街道的派出人员、1975年9月到来的19名三亚镇知青相处过。
  为了引水上山垦荒种田,场里要大搞水龙泵接龙。当时我患了疟疾,浑身发冷发热,正在宿舍休息,而我却主动请缨,抱病上阵安装水泵,与队友们连续工作几个小时,最终完成了任务,而我这时整个人像散了架似的,几乎瘫倒在地,最后在两人的搀扶下回到住地。
  农场地处山区,每逢雨季,常暴发山洪。一次,山洪暴发,与外界相连的山路被冲毁,人员外出或内进都很艰难,农场一时成了“孤岛”,正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场长见此情景,安排我到雅亮公社粮所背回大米,以解生活上的燃眉之急。从农场到雅亮粮所约有4公里山路,平日里已是坎坷不平,这时遍地都是沟沟坎坎,行走非常艰难。为了保证不断炊,我克服困难来到了雅亮粮所,稍作休息后,扛起近百斤大米就往回赶。因山路实在太滑,体力不支,好几次摔到路边水沟里,但我顽强地爬了起来。当我终于将大米扛回场部的时候,完全成了一个“泥人”。
  还有一次,同样是在山洪暴发时,又遭遇山路被冲垮、农场被困的危局,大家好久都没吃上一顿像样的饭菜,驻点农场的镇领导陈昌爱(大家习惯叫她陈镇长)急了,叫我到10公里外的育才公社,采购咸鱼改善一下伙食。我二话不说就冒着风雨启程,尽量抄近道走,在又滑又险的山路上走了两个多小时才到达。第二天,天没完全放亮,我又冒着风雨挑两箩筐80多斤的咸鱼往回赶。因为急着赶路,一步三滑,肩上的箩筐来回摇晃。我的视力本来就不好,在上一个陡坡时,因看不清路况,脚下一滑,摔了个四仰八叉,人与箩筐各甩一边,两筐咸鱼撒了一地,我的两只手臂、膝盖也擦破了皮不停流血。我顾不上揉擦伤处,也顾不得一身泥水,爬起来捡拾完地上的咸鱼就继续赶路。当我挑着沾满泥水的咸鱼回到农场时,陈镇长和场友们迎上来接过担子,她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拍着我的肩膀连声称赞:“好样的!好样的!”
  奋不顾身 勇于救人
  农场附近的宁远河上游(也就是“雅亮河”),平时河面不太宽,可以涉水过去,可到了汛期,水位随之猛涨,变得非常险恶。农场与雅亮中学同在一侧,要去三亚就得从桥上过河。
  一天,我从农场去雅亮公社购物,正好与去雅亮中学的黎族姑娘董玉妹同行。当时河水上涨浸路,低洼地带到处是水,原先的道路被洪水冲成一截截,我们有时沿着河边走,有时要绕行。忽然间,董姑娘被脚下凸出的石头绊了一下,在摔倒时滑进河里,眼看就要被急流冲走。在这危急时刻,我毫不犹豫地跟着跳进水里,想一把抓住她的手。无奈水流湍急,一靠近就被冲开。在情急之下,我扎进水底,潜水到近处抓住了她,又挟着她拼命往岸边游,终于拯救成功了。临别时,她噙着眼泪,涨红着脸说:“孙大哥,谢谢你救了我的命,我永远都不会忘记!”我一边甩着湿漉漉的头发,一边淡淡地说:“你没事就好,这是我应该做的。”
  还有一件“救人”的事,也让我给遇上了。在一个旭日初升的早晨,我和8位队友到椰庄小农场(也叫“三连”)对面的山里砍伐木材。大家正挥刀抡斧砍着,队友老方忽然惊喜地叫了声:“蜂窝!”我循声望去,果然,在他不远处的一棵大树上,挂着一个很大的蜜蜂窝,闪耀着金黄色的光泽。他兴奋地扔下手中的砍刀,一步步挪上前去,准备伸手掏蜂蜜,不料惊动了蜂群,顿时,成群的蜜蜂“嗡嗡嗡”地围着他又是叮又是咬,吓得他双手抱头边逃边喊:“救命啊!救命啊!”我见势不妙,来不及多思索,立即跑过去脱下外衣罩在他头上,让他赶紧往林子外跑。
  老方有幸逃脱了,“厄运”却降临到我头上了。蜂群见追不上他,又一窝蜂折回来,团团围住我好一阵猛叮。一时间,我的头上、脸上、脖子上……凡是露出皮肉的地方都肿起了一个个大包!痛得我龇牙咧嘴、眼泪打转。这时有队友朝我大喊:“雄哥,快往河边跑!”喊声提醒了我,我赶紧以百米冲刺的速度朝三连对面的小河跑去,一头扎进河水里躲避。但蜂群不依不饶,紧追不舍,只要我一冒头,就扑上来一阵乱叮。经过一番较量,蜂群好像也累了,最终悻悻地飞走了,我这才算逃过一劫。身上被蜂群蜇的伤口,经场医半个多月的医治,才完全康复。
  助人为乐 乐莫大焉
  相对于见义勇为,助人为乐或许要显得平淡些,然而在我的知青生涯里,那些看似平淡的事,好像不知名的野花儿,不时散发着芳香。
  五七农场所在的雅亮公社,是黎苗族同胞聚居的山区,我们在劳动和生活中,与黎苗族同胞时有交往。清法是一个黎族村庄,离我们农场不太远,有一次我和几位队友早起,前往帮助黎族同胞晚造插秧。山里平时气温就低,其时接近立秋,股股寒气逼人,我们虽然穿了外衣,还是有些顶不住。这时我看到在前头的陈亚球大哥,正光着膀子弯腰插秧,冻得浑身一阵阵哆嗦。我赶忙走上前去,脱下外衣让他穿上,起先他还推辞,直到我将外衣按在他的身上时,他才不得不穿上。一旁的黎族大哥、大叔见此情景,异口同声地称赞:“你们这些上山下乡的后生哥真好!”
  这是发生在黎村的小插曲,而在苗寨深处,也不时碰撞出温暖的火花。
  一天,陈镇长派我和一位知青前往一个叫东方红的苗寨,帮助苗族同胞安装新买的缝纫机。那时缝纫机是“三大件”之一,可是稀罕货,苗胞们早就盼着能使用上它。当时我正犯腰痛病,但还是打起精神,拿上工具就和伙伴踏上了崎岖山路。这个苗寨比较偏僻,约走了一个多小时才来到寨子。苗胞们看到我们就迎了上来,又是端水又是递烟,但我们顾不上休息,立即着手安装。当清脆悦耳的缝纫机声响起,在场的苗胞们无不喜形于色,纷纷竖起大拇指说:“你们不怕山高路远来帮助我们,真是好兄弟!”
  老实说,每一次外出帮助他人,都是并不轻松的体验,且不说路途难走,有时还会受到蛇蝎的侵扰。但看到黎苗族同胞的困难得到解决,他们脸上流露出真诚的笑容,眼睛里闪烁着感激的泪光,我们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乐在其中。
  热血铸忠诚 眼残志愈坚
  1976年冬,镇里领导将我调离雅亮五七农场,到高峰公社域内的福万水利工地担任三亚镇民工连连长,这对我来说,无疑是新的考验和挑战。在那些日子里,我在工作中雷厉风行、勇挑重担,在工地上率先垂范,带头苦干;在管理上严格要求,奖罚分明。我凭着一股子干劲、闯劲、韧劲,在较短的时间里,就把民工连整肃成一支具有很强凝聚力、战斗力的队伍,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多次获得工地指挥部和县委的通报表彰。
  然而,就在三亚镇民工连捷报频传之时,不幸再次降临到我的身上。在一次爆破石头时,一片碎石击中了我的左眼,我只觉得眼前一黑,鲜血直流,痛彻心扉。“不好,孙连长受伤了!”队友们见状冲上前来,一把将我抱住,同时高声呼救。工地总指挥、县委陈继钊副书记闻讯后赶到现场,立即叫司机用吉普车把我送到县人民医院救治。
  经过医护人员一段时间的精心治疗和护理,我的眼伤终于痊愈,但视力却受到严重影响。医生建议我继续住院观察,可我的心早已飞回到了工地。在我的强烈要求下,医生只好批准我出院。我一离开医院,就马不停蹄地赶回工地,与大家一起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去。
  得知我已伤愈归队,陈副书记专程赶到我们民工连驻地来看望我。他心疼地抚摸了我左眼的伤痕后,亲切地拍着我的肩膀赞叹道:“真是个天不怕、地不怕,刀山火海也敢闯的铁人啊!”
  多少年过去了,这些情景,这些话语,仍然像一股股暖流,在我的心田汩汩流淌。

知识出处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上册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上册》

出版者:南方出版社

本书共有69篇文稿,崖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崖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事记、崖县上山下乡知青安置点简介3篇综述文稿,1956年、 1958年到来崖县的广州青年志愿垦荒队9篇知青回忆 录,1969年本地知青、潮汕知青12篇知青回忆录,崖县知青场45篇知青回忆录。

阅读

相关人物

孙鸿雄
责任者
薛家祥
相关人物
黎和生
相关人物
林恩瑚
相关人物
陈继钊
相关人物
孙鸿雄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三亚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