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县第一批本地知青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上册》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1552
颗粒名称: 崖县第一批本地知青
分类号: D432.9
页数: 3
页码: 130-132
摘要: 本文记述了知青时期作者在海南崖县的上山下乡生活,包括他们在三亚镇农场的工作和生活情况,以及他们如何励精图治改善农场生产条件的过程。
关键词: 知青 崖县 上山下乡

内容

我1967年在崖县中学高中毕业,由于“文革”,第二年才离开学校。我家住在红旗街居委会区域,于是我到街道居委会报到,和许多青年人一起到三亚港码头当装卸临时工,不久就当上街道居委会的派工调度。
  1969年春节过后,在崖县革委会的部署、崖县知青办的推动下,县城三亚镇市区紧跟全国形势,迅速行动起来,掀起本地知青第一次上山下乡热潮。三亚镇革委会也召开了有关会议,动员老三届的初、高中毕业生上山下乡,我到会听了有关的文件传达及资料宣读。我家有兄弟五人,大哥已经结婚,我是家中老二,在当时是思想进步的年轻人,就在会上报了名。
  我们这一批知青在2月下旬下乡,安置点是离市区五六公里外的三亚镇农场,因为三亚镇农场所在地名叫金鸡岭,所以这里也叫“金鸡岭农场”。在上山下乡之前,由于装卸人手不够,我已连续上了两个晚班,从下午一直干到第二天早上,然后带着一身疲惫回到家里,连工装都没来得及换,就接过家人准备好的行李和生活用具,赶到三亚镇的办公楼前,参加镇革委会在这里举行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欢送会。
  会后,在两位镇干部的带领下,两人抬鼓一人擂打走在前,我们19人心情兴奋,身挎背包、手拿装着日用品的网兜,紧跟在后面,沿着城区十里水泥长街,往西向三亚镇农场步行进发。当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一件很荣耀的事,这一路上,鼓声咚咚响,很震撼人心,吸引了无数市民和过往行人关注及钦佩的目光。5公里多的路程,我们轻松地走了一个多钟头,到达农场时已是上午近十一点钟。
  一来到农场,符秋连书记(兼场长)及梁副场长、林副场长带人迎了上来,表示热烈欢迎,接着把我们送到早已建成的一幢茅草屋里,安排好食宿事宜。午休过后,符书记给我们介绍了农场的基本情况,让我们四处参观走动,熟悉有关情况,好让我们尽快融入农场环境和实际工作之中。
  这时我们了解到,农场共有20多户人家、30多名场员,大多数人成分是贫下中农;有80多亩水田、300多亩坡地,种植了水稻、番薯、甘蔗、花生;还在羊栏公社水蛟大队北边的木棉坝,刚接收了县五金厂移交的一家小农场,那里约有30多亩的橡胶地,苗圃已育好用于芽接的橡胶苗。看起来,这里的生产条件还不错,离县城市区又不远,在生活上也比较方便。
  我们一行19人,男知青是我、黎和生、黎和利、林恩瑚、孙鸿雄、文厚武、文厚省、陈太光、曾生、黄永益、谭光堂、王先克、谢世锦、陈伟雄、冯亚才等16人;女知青是黄永英、谢善妹、蔡惠珍3人。按场领导的安排,黎和生与我分别担任知青队的正副队长,要带领知青们艰苦奋斗,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我从小就热爱毛主席、共产党、新社会,但我的父亲是错划的“脱帽右派”,这大小也是一条“历史尾巴”,所以我总是“夹着尾巴”做人,平日比较低调,注意人情礼节、待人接物。我和一位女知青从小学到中学都是同学,也算是初恋情人,这次一起上山下乡了,不过她父母因我的家庭情况,坚决不同意我俩交往,说是宁愿白养也不送,感情是强求不来的,我只好拉开了彼此的距离。
  在农场里,我们与老场员打成一片,积极投身到生产劳动中,很快就熟悉了各项劳作,受到了场领导和老场员的赞扬。几个月后,黎和生带了几个知青到木棉坝分场芽接橡胶苗,我和其他人继续参加各种劳动,苦干加实干。那时农场虽说耕种面积不小,但大多土地较瘦瘠,还有部分水田是“望天田”“沼泽田”,农作物及经济作物历来产量较低。要改善这种状况,除了挖渠引水、开沟排水、精耕细作,还要多施农家肥(当时没有化肥供应),才能增加有机质,提高土地肥力。
  在我所做的许多事情中,有一件值得一提。我发现县城菜市场附近的县食品站,几十个猪圈有不少猪粪肥,关键是要联系好,挖出后有汽车运回。那时没有社会车辆,谁想运东西,就要提前到汽车站申请用车和排队等候派车。我父亲是车站的中层干部,回家时说起用车的事,他觉得支持知青和农业是好事,就答应帮助及协调。我再到食品站联系挖运猪粪便,对方只当我们是义务清理猪圈及粪池,何乐而不为,就满口答应下来。我回场后向场领导做了汇报,他们听了大喜过望,交代我组织知青尽快干起来。
  在初秋的早上,太阳还没有出来,城区还处在半睡不醒的宁静中,我就带了一帮知青来到了食品站。粪坑的粪便没及膝盖,我们在粪坑里铲出粪便,在猪圈里扫拢粪便,搅得身边的猪们嗷嗷叫。我们挖的挖,铲的铲,挑的挑,粪水溅污身上全不在乎,把湿漉漉、黏乎乎的猪粪肥,倒到路边的细沙地上,堆成了一堆堆。待水汁漉得差不多了,运输的车辆也来了,就开始装车运走,一连运了三天,每天运四车。司机姓覃,是广西人,退伍兵,人很好,同样不惧脏臭,对我们的积肥举动大加赞赏,后来还和我成了好朋友。
  1969年晚造至次年早造,由于知青的到来,劳动力增加,生产条件改善,加上大积农家肥、绿肥,水稻获得空前大丰收,其他作物也生长得很好,产量大幅度提高。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都在扩员,经过一至三年的劳动锻炼,我们这批知青陆续被招工,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继续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还未满一年,黎和生就被抽调去工作队,又成为公社干部;林恩瑚被借调去县文艺宣传队,成为专业人员。我在一年零一个月后被分到联运站当调度员,王先克被分到县新华书店。
  后来了解到,我们这一批知青19人,是崖县本地的第一批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与3月份到羊栏水蛟插队落户的彭宗显、彭惠玲、李玉琴、邢福稳等7人,到田独大茅插队落户的何良驹、杜森林、陈家东等6人,同属1969年上山下乡知青。
  至于在三亚镇(辖下几条老街道)这一块,先后共有四批知青上山下乡。继我们这一批19人之后,1973年12月27日有王文妙、陈东兴、李建强等11人到荔枝沟崖县团结菜场,1975年9月1日有余秋英、王春琳、林海福等31人到三亚镇雅亮五七农场,1976年9月26日有郑小燕、冯秀玉、张日清等27人到三亚镇金鸡岭农场。

知识出处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上册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上册》

出版者:南方出版社

本书共有69篇文稿,崖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崖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事记、崖县上山下乡知青安置点简介3篇综述文稿,1956年、 1958年到来崖县的广州青年志愿垦荒队9篇知青回忆 录,1969年本地知青、潮汕知青12篇知青回忆录,崖县知青场45篇知青回忆录。

阅读

相关人物

薛家祥
责任者
薛家祥
相关人物
黎和生
相关人物
黎和利
相关人物
林恩瑚
相关人物
孙鸿雄
相关人物
文厚武
相关人物
文厚省
相关人物
陈太光
相关人物
曾生
相关人物
黄永益
相关人物
谭光堂
相关人物
王先克
相关人物
谢世锦
相关人物
陈伟雄
相关人物
冯亚才
相关人物
黄永英
相关人物
谢善妹
相关人物
蔡惠珍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