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黄花在天涯——崖县示范农场文工团始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上册》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1545
颗粒名称: 昨日黄花在天涯——崖县示范农场文工团始末
分类号: J605.1
页数: 5
页码: 91-95
摘要: 本文讲述了1958年广州青年志愿垦荒队来到崖县,组建了文工团的历史背景及文工团的组建和发展过程,介绍了文工团的成员和活动情况。
关键词: 广州青年 崖县 文工团

内容

1958年3月,我参加广州青年志愿垦荒队来到崖县,原以为只是来战天斗地,向大自然宣战,却不料还有使命:在文化思想领域方面开荒播种。
  崖县示范农场文工团实则是以垦荒队员为主体组成的文艺宣传队伍。当年文工团的存在时间是1959至1963年,而且断断续续,叫做“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广州俗谚,意为有事则来,无事则去),无所谓脱产或半脱产。当然,对普通团员来说,离开日晒雨淋的工地,来团里唱唱跳跳,确是“筍工”(意:优差)也。
  文工团的产生与崖县地区的大环境密切相关。1959年7月成立的崖县示范农场,生产、生活千头万绪。当时三亚地区的文艺活动还相当萧条,反倒是边远的农场如南田、兴隆等,场龄久,包括归侨在内的外来青年人多,业余文艺活动开展较早。因而场领导规划各项工作任务时,活跃群众文娱生活成了选项之一。1960年是海南解放十周年,县政府要开大会庆祝,当然要有节目助兴。县委颁下任务,韦雄鳌书记领命而回,文工团于是成孕。而催生的产婆就是韦雄鳌!
  提起韦书记,令我们感念至深的是他的朴素亲和且以身作则。而用人唯才,不拘一格,更令人敬佩。我们这些具有高中学历的垦荒队员,许多人被韦书记直接“提干”进入场部机关或到作业区当领导。其中陈保江、陈伟芬在党委办公室,周惠明在行政办公室(文书),容惠珑是妇女干事,吴筑良是团干事,侯汝能在东海作业区当副主任,彭国权在生产科当统计员,梁结玲在财务科当出纳,刘秀珍当拖拉机队长,而我则在工会当干事,韦书记身边这班人在学校都是活跃分子,能歌善舞,见过大场面的,办个文工团并非难事。就这样,说干就干,场领导发了话,我是工会干事,责无旁贷。何况我在母校——广东名校广雅中学时曾是校歌舞团的活跃成员,有底子的。侯汝能在湖南当过教师,熟悉湖南民歌小调和舞蹈,加上歌喉一流的共青团干事吴筑良,三人搭起个架子,可以成事了。
  搭起架子后第一件事就是“招兵买马”。上面提到的干部名单,除了陈保江和周惠明两人因担任重要职务不能离开外,其余悉数纳入。又另从各区队选人:陈庆鎏是男高音的重要一员,余策樱能唱又能拉小提琴,莫启昆能唱能跳,徐亚添能自编自唱客家山歌,左克明、朱韶熹、张作华等既是合唱团成员,也能弄些快板之类小节目。女声部有吴筑良、容惠珑、刘秀珍、余梅英、张淑贞、梁结玲等,她们是全能手,能唱会跳,女声小组唱和舞蹈如鄂尔多斯舞、剑舞等,全靠她们支撑。
  男班演员中有两人比较特别,就是刘日东和林绍硕,能歌善舞,是团里的台柱。1960年广东省农垦厅拟组织一次全省农垦系统大汇演,演出地点初定在湛江。县里要组织一个新团参加,崖县各场选拔的参演人员集中在南田训练。我场共选出八人,除刘日东、林绍硕之外,还有陈庆鎏、余梅英、吴筑良、梁结玲、侯汝能和容惠珑。在南田参训不久之后,却因大势有变,汇演取消。有关方面拟留下刘日东、林绍硕、余梅英和吴筑良在南田农场,其他四人返回半岭农场(当时已从示范农场更名为半岭农场)。但后来吴筑良、余梅英偷偷跑到车站,会合在那候车准备回半岭的四人。南田农场文工团领导赶到车站,但劝阻无效。结果就仅刘日东和林绍硕两人留在南田农场,脱离原广州青年垦荒队的行列。因此后期文工团的活动便见不到他俩的身影了。
  有了男女演员以后,接下来第三件大事便是音乐伴奏。过去不像现在弄个音乐碟和扩音器便成一台戏,那时要靠二胡、秦琴、小提琴、手风琴,甚至口琴,真刀真枪替歌舞伴奏。那年代在农场荒山野岭要置办个乐器真不太容易,愿意出钱去买也不一定合适,同时乐手要懂得操弄,半桶水弄个小提琴给你,拉出来只能是牛车的咿咿呀呀声。好在人才济济,有些人真的学过用过,略懂一二。比如蔡美另和常福英就会拉手风琴。蔡美另是归国华侨,广州六中高中毕业生,手风琴是从南洋带到广州,参加垦荒队后,又从广州带到天涯海角。若非他自备,农场也没办法给他一个手风琴。光有手风琴也不行,得有其他乐器配合呀,于是陈志坚弹秦琴,余策樱拉小提琴,徐亚添来一手二胡,张作华吹吹口琴,左克明、朱韶熹敲敲小鼓木鱼,甚至余策樱偶尔也吹横箫助阵,虽拉杂成军,但各施各法,按当年的热门话语叫做“土法上马”,居然也登上了崖县文艺舞台的“大雅之堂”。
  有男女演员,有乐器,还得有具体可行的节目,还得排练,互相配合默契,才能算有戏。选节目和操练这就真正考验领军人物的能力了。侯汝能(花名“猴王”)当过老师,教过体育,热爱跳舞,因此舞蹈节目便由他一手包办,既编且教,劳心劳力,容惠珑从旁协助。已在荒地喜结良缘的他两公婆双剑合璧,操弄出来的几套舞蹈,还真的风靡一时。比如鄂尔多斯舞,展现了蒙古族牧民骑马和牧牛挤奶的欢乐情景;一套剑舞,则呈现了民间武术的优雅风貌。这两套舞蹈可以说是文工团的“戏宝”,每次演出都获好评。说起剑舞,还有一段小插曲:不晓得“猴王”从何处弄来几页舞蹈程式资料,程式他看懂了,但那配乐是五线谱,他不懂,我不熟,其他人也懵懵懂懂,怎么办?我只好硬着头皮来“翻译”,硬是把五条线上的“豆鼓”逐粒逐粒变成简谱的1、2、3……花了一天才把配乐的简谱写出,令乐手们有谱可依。此虽小事,但本人作为“音乐总监”,于今想起也感脸红。
  在音乐和歌唱节目方面,张淑贞的回忆有详细的记述,她记性好,连歌词都能一一背出来,我这当指挥的如今反而大部分都忘了。印象中男、女声小组唱表现都很好,一方面是声音质量好,另方面选唱的歌曲是当年城市学校中的热门流行曲,我们唱起来易上口,来到这边远地方,当然更有新鲜感。
  张淑贞回忆当年演出情况时说,帷幕拉开,大合唱队伍进场,服装整齐有序,个个神采飞扬。她说的对,文工团给观众的第一印象很重要。帷幕拉开,几十个人,前女后男排列整齐,服装统一;女装是浅蓝色反领西式上衣衬半长裙;男士是深蓝色青年装,一眼望去,给人整齐庄重和训练有素的感觉。大合唱的效果如何,我不多说了。我想说的是这些服装。作为业余的小型文艺队伍,置办服装道具,是牵动财务部门的重大事务。上述那几十套男女制服,每套价值远超每人每月工资,而那些鄂尔多斯舞、剑舞服都是戏剧专用的服饰,价格更高。钱从何来?工会有经费,每月从行政费用总额中拨出2%给工会,工会就拿来置办服装道具。超支了怎么办?“猴王”悄悄对我说,你问问韦书记吧。我就去问了。韦书记反问我,一定要买吗?我说服装不整齐怎么出去见人呀,南田农场的文工团你见过了呀!韦书记笑笑说,人家是老大哥。我说向老大哥学习嘛!韦书记最后还是拍板了:“超就超吧,买了再说。”
  领导者的重要性,在于他的一言一行都关乎事业的成败。若非他的眼光和魄力,我很难保证文工团能办得那样有声有色。一如南田农场文工团的红火是得益于孙坚书记同一个道理。韦雄鳌与孙坚,同是战争年代行伍出身,同样胸中有些文墨,喜欢培育文艺队伍,这才令崖县这边荒之地开出两朵文艺之花。
  韦雄鳌书记出身于广西的烈士家庭,其亲叔韦拔群是广西老一辈的革命者。韦雄鳌对其敬佩有加,立志欲为其叔写书立传,然囿于自身功力不及,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他对笔者曾私下谈及此事,有所寄望也。但往后世事多变,人各一方,自顾不暇,不了了之。
  参加崖县庆祝解放十周年汇演之后,虽是初试啼声,但歌舞声色俱给人新鲜好感,从此名声在外,演出任务陆续有来。除了场内下队演出外,县里各友场也闻风邀约,为农场职工平淡的生活增添了色彩。此外县委机关首长也将文工团列入备用手册,有事便找“钟无艳”应急。当年三亚近郊的鹿回头招待所,椰荫之下风清沙白,冬暖夏凉,得天时地利之胜,故常有中央及广东省首长莅临度假。县委作为接待单位,除了就近到农场调些鸡鸭猪羊、瓜瓜菜菜以作桌上佐膳之外,也会指令文工团提供节目以娱贵宾。记忆中这样的演出有两次,一次是广东省委书记区梦觉区大姐陪同美国著名记者路易·斯特朗,另一次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郭老。限于场地和安全保密,都是派出如独唱、独舞或对唱、对舞之类小型精干节目娱宾。首长们都是见惯大世面的,对我们这些三流的节目当然不会惊奇,鼓掌是出于礼貌和表示鼓励而已。反倒是我们这些演出者,要感谢首长们“不耻下观”而令我们沾光不小。
  文工团的另一次光荣任务是代表县府到东玳瑁洲(简称东岛)慰问驻军。那时三亚与东岛、西岛并无正常的渡轮往来,得由东岛驻军派出交通艇接载。东岛岩岸峻陡,靠近鹿回头海峡,风急浪高。交通艇不大,在接近海峡时抛抛摇摇,好几个少经风浪的女团员在艇上呕吐不止,上岸后还昏昏沉沉。部队为欢迎文工团特别杀猪加菜,还令我们得以品尝到著名的西岛特产风干咸马鲛鱼。在当年肉类食品相当匮乏的时刻,一条西岛风干咸马鲛,简直千金难得,受不了风浪的她们茶饭不思,也就无福消受了。幸好她们不是主角,无碍整套节目演出。
  东岛的劳军演出大受欢迎,名声不胫而走,之后便有榆林港驻军营地的另一次慰问演出。至于各兄弟农场之间的友情演出,基本上可以说是韦书记的“面子工程”,其他农场领导跟韦书纪熟悉的,拍拍肩膀,我们自然立马报到。除了张淑贞忆述的南田、南滨、畅好等那几个场外,还有一个新星农场,远在保亭县七指岭下,我们也踏足过,因为那个场是韦书记打拼过的地方,我们自然不能忽略。
  那个年代带着几十个人到处演出,说起来好像很轻松,其实很多棘手头痛的事情经常发生。譬如说运输工具,整个农场就只得两部车,文工团一声要出去,几十个人加上道具用品一车装不完,就得两车都要了,这不都要看场长、书记的脸色办事?幸好这书记是韦雄鳌啊!吴筑良回忆说,有一次晚上演出回来,半路上车头灯坏了,乌天黑地伸手不见五指,怎么办?这时候一个师傅就出来,提个汽灯在路边打气点火。汽灯亮了,放上车头顶,虽然照不远,勉强可看清十丈开外的路面,叫司机慢点开,捱回来。要是开不回去,场部明天要起车来怎么办?
  这点汽灯的师傅姓程名镜,绰号就叫“程老师”,在团里并不起眼,属于打杂人马,可却也是团里有担当的灵魂人物。你看是不?汽车灯灭了,他便冒出来,汽灯亮了,车也就可以开了。在演出过程中,他除了安排道具帐幕,点汽灯,修道具,还有一项特别的任务,就是幕间补场。什么叫幕间补场?你们看过马戏团的那个小丑吗?就那个作用。当下一个节目的演员或场景需要时间准备时,为免冷场,小丑就出来弄个古灵精怪的段子让你捧腹大笑。程老师就是这号人物,不过他不是装鬼脸或弄小技,他武功了得,大锣大鼓地出来打拳,南拳北腿桥马扎实,让观众也目不暇接。
  潮起必有潮退时,花艳也必有花落日。文工团应运而生,也因时而退,正如俗话所说,天下无不散之筵席。

知识出处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上册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上册》

出版者:南方出版社

本书共有69篇文稿,崖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崖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事记、崖县上山下乡知青安置点简介3篇综述文稿,1956年、 1958年到来崖县的广州青年志愿垦荒队9篇知青回忆 录,1969年本地知青、潮汕知青12篇知青回忆录,崖县知青场45篇知青回忆录。

阅读

相关人物

汤握奇
责任者
韦雄鳌
相关人物
刘秀珍
相关人物
陈保江
相关人物
陈伟芬
相关人物
彭国权
相关人物
容惠珑
相关人物
周惠明
相关人物
侯汝能
相关人物
刘日东
相关人物
林绍硕
相关人物
陈志坚
相关人物
汤握奇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