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县上山下乡知青点简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上册》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1536
颗粒名称: 崖县上山下乡知青点简介
分类号: D432.9
页数: 9
页码: 22-30
摘要: 本文讲述了20世纪70年代,崖县辖区除了县城三亚镇,还有藤桥、林旺、田独、红沙、荔枝沟、羊栏、天涯、高峰、育才、雅亮、崖城、水上、南海、保港、港西、梅山等17个公社,以及南田、红星、南岛、立才、南滨等5个垦区农场,当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几乎遍及每一个公社、农场。
关键词: 崖县 知青点 简介

内容

20世纪70年代,崖县辖区除了县城三亚镇,还有藤桥、林旺、田独、红沙、荔枝沟、羊栏、天涯、高峰、育才、雅亮、崖城、水上、南海、保港、港西、梅山等17个公社,以及南田、红星、南岛、立才、南滨等5个垦区农场,当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几乎遍及每一个公社、农场。
  一、上山下乡人数
  按知青上山下乡时段,有20世纪50、60、70年代。按上山下乡知青来源,有广州青年志愿垦荒队知青、广东省潮安县知青、本地城镇知青、垦区农场知青之区别。
  广州青年志愿垦荒队知青在1956、1958年来到崖县,轰动一时,影响很大。当年老知青黄警徐、徐光的回忆录述及:两年计有280多人,已核实250多人名单。停顿了几年,广州市1965年重新组织动员广州青年来海南岛,已不再以志愿垦荒队的名义。光是1965—1966年安排到时称半岭农场的广州知青,人数就有几百人。
  广东省潮安县知青与圩镇居民一起到来,1969年8月有302人,1974年4月有85人。按一般说法,单身者应是知青,而携家带口的是知青或是移民,往往界定不清,具体人数难确定。但是,若按崖县革委会1970年《关于贯彻毛主席亲自批示的中共中央26号文件的情况报告》所提及,潮安县等处知青人数应为156人,移民人数为232人。
  (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另有数批潮汕移民来到崖县参加农业生产活动,囿于资料缺乏,在此无法述及。)
  本地城镇知青上山下乡,始于1969年,结束于1977年,总人数2800人左右。由县知青办动员及安置2447人(含部队子女知青近400人);而1972—1973年,红沙、藤桥、崖城、港西等公社按县里有关方案自行动员及安置的圩镇知青,未列入统计范围,人数约有200多人;因资料缺失,漏计人数粗计百人左右。
  县里5个垦区农场1968至1971年安置外地知青情况,县知青部门没有历史记录,仅凭垦区农场场志以及有关介绍,粗估知青总人数为6000多人。
  综上,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崖县安置上山下乡知青总人数逾万,其中外地知青7000多人,本地城镇知青2800多人。
  二、知青安置点
  崖县上山下乡知青安置点总共54个,其中:集体知青点主要指崖县知青场、三亚林场、抱龙林场、林旺猪场、海螺农场,以及13个公社的各类农场,共有25个;插队知青点以大队为单位,所涉7个公社,共有24个;垦区农场知青点以国营农场为单位,共有5个。
  崖县知青场
  “崖县知青场”是知青们的习惯说法,实则是崖县青年农场和国营三亚菜场的统称。崖县青年农场建立于1973年年底,在当时是人数最多的本地知青安置点,位于羊栏公社水蛟大队的水蛟坡上,距海榆西线国道约3公里。这里先是安置工交战线、财贸战线的上山下乡职工子女,1975年7月改称国营三亚菜场后,扩大了安置范围。从1973年至1977年,连续接收安置了五批(每年一批)知青,据最近核实数字,先后安置知青694人。
  崖县知青场耕地总面积达1300多亩,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在青年农场时期,以种水稻为主,场长为周朝壮。在三亚菜场时期,以种菜为业,首任场长为李昌炯,末任场长为黄承睿。知青们自己动手搞建筑,还自己解决了大部分建筑材料,历经三年多,共建成能满足500人同时居住、生活的砖瓦房,还建起水泥篮球场、发电机房、水塔、水井等生活设施,以及牲畜圈、石砌水渠等生产设施。1983年秋季,这里的土地、财产分别移交给有关方面。
  三亚林场
  三亚林场隶属于广东省林业局,是以植树造林为主的营林单位,场部设在林旺圩镇,负责全县丘陵地带、平原地区、海防线等处的植树造林任务。在知青到来之前,全场职工人数为70人左右。1972年接收知青55人,1974年接收24人,县鱼苗场转来18人,1976年接收25人,先后安置知青122人。
  三亚林场原有四个作业队,在知青上山下乡之后,新设了四个作业队。其中的林旺队、风塘队、龙海队、后海队,负责所在地带的海岸线植树造林;北岭队主要种植经济作物,补助林场职工生活;南山队主要种植适合丘陵山岭生长的柚木、楠木等珍贵树种;飞机场队负责三亚湾一带海防林的种植及已成材林木的砍伐;下洋田队主要在市郊的下洋田岭种植速生桉树。
  抱龙林场
  崖县抱龙林场位于高峰公社抱龙村东北侧的尖岭山峰(海拔1019米),隶属于广东省林业局,是以砍伐木材为主、营林为辅的森工单位。抱龙林场建立于1971年5月,辖地山林面积约2884.3公顷。建场之初有20多名职工、技术员和干部,1972年接收51人,1974年接收50人,1976年接收21人,先后安置知青121人。
  抱龙林场有三个采伐班,分四道作业区,还有两个营林班,分若干营林段。1974年底曾设立抱扎分场,因木材资源不足等条件局限,1977年撤销建制。因与三亚林场一起被定位为正常就业单位,知青回流城市速度缓慢、过程复杂。
  林旺猪场
  林旺猪场也叫“林旺副食品基地”,是广东及海南行政区为了解决驻军的副食品供应问题而建设的,初次选址在湾坡大队的“石姆隆”,最后选址在新龙大队龙江村。1977年8月24日,有68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来到这里。
  海螺农场
  海螺农场是榆林基地农场,可耕面积近千亩,主要种植水果、农作物,为基地系统(含附属单位、部队家属等)供应蔬果和家畜等农副产品,同时还是常年军事训练场所。农场有部分土地提供给南繁育种,每年都有大陆育种队到来,农场人员主要是农工及集训军人,分为三个队。1977年10月24日,榆林基地的67名知青上山下乡来到这里。
  藤桥公社
  藤桥公社以汉族人口居多,西南距县城市区44公里,北部属丘陵山区,南部沿海为平原地带,因旧时当地人用藤架桥而得名。藤桥圩镇商业历史悠久,市场繁荣,人口众多。藤桥境内有赤田陆军部队、南田农场、藤桥糖厂、崖县三机厂,每年的应届初、高中生较多。
  藤桥的集体知青点是公社经济场、良种场、药场,插队知青安置点是龙海(汉族聚居地)、保境(黎族聚居地)、南山3个大队(黎族聚居地)。
  公社经济场位于藤桥圩镇的三桥,以种植经济作物为主,1972—1977年安置公社圩镇知青27人。公社良种场毗邻南田农场,以水稻育种为主,1974—1977年安置公社圩镇知青32人。公社药场为藤桥大队创办企业,位于仲田水库旁,以种植益智、沙仁、巴戟、天麻等药材为主,1975年5月安置公社圩镇知青22人。
  保境大队在1969年8月安置潮安县知青及移民42人;龙海大队在1969年8月安置潮安县知青及移民34人;南山大队(芒三2队)在1976—1977年安置公社圩镇知青18人。
  另外,1976年11月,有30名公社镇圩知青上山下乡到垦区南岛农场,分别安置到武装连及前哨队等生产队。
  林旺公社
  林旺公社的汉族人口略多于黎族人口,西距县城市区30公里,北部属丘陵山区,南部沿海为平原地带,因古时林木旺盛而得名。
  公社五料作物农场,是林旺公社唯一的知青点,位于湾坡大队湾坡岭西南麓的山坳下。公社机构驻地是小圩镇,符合上山下乡条件的不多,主要是公社机关子女。1974—1975年,安置公社圩镇知青6人。
  红沙公社
  红沙公社的汉族人口比黎族人口略多,西距县城市区10公里,地势北高南低,是小公社(指土地面积)、大圩镇(指非农业人口)。红沙圩镇有水路连通榆林港,海榆东线公路从中间穿过。圩镇的水上运输、手工业(缝纫、铁木、竹器、棕绳、烧石灰、采石灰石等)、商业较发达,每年的初、高中毕业生不少。
  1972—1977年的上山下乡知青,较多安置在本公社辖区。1972—1973年,自行安置公社圩镇初、高中毕业生50多人,县知青办没有备案;1974—1977年四年间,县知青办安置公社圩镇知青152人。
  1974年至1977年,公社集体知青点为街道农场、公社农场、工交农场,插队知青点为红沙(市民大队)、榆红大队(黎族聚居地)、红土坎(汉族聚居地)、新红(早期潮汕移民聚居地)、团结(原荔枝沟团结菜场)5个大队。
  以上三个集体知青点安置公社圩镇知青69人;红沙大队安置公社圩镇知青20人;榆红大队安置公社圩镇知青17人;红土坎大队安置公社圩镇知青9人;新红大队安置公社圩镇知青28人;团结大队安置本地城镇知青11人、公社圩镇知青8人。
  田独公社
  田独公社是黎族聚居地,西南距县城市区16公里,地势为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山岭从西北向东南伸向海边。集体知青点是公社农场、鱼苗场,插队知青点是大茅、田独、新村3个大队。
  公社农场的前身是五料作物农场,建立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后来改称公社农场。初时从各大队抽调青壮年加入,1969年8月安置潮安县知青11人。1973年底成为榆林基地的定点知青安置点(还安置到崖县知青场、三亚林场、海螺农场,但此处人数最多)。从1973年至1977年8月,共安置部队知青109人、公社圩镇知青25人。后来者与原来的本地黎族场员、外来汉族场员、潮安知青场员和睦相处,形成不同人群的大融合。
  公社鱼苗场共安置本地城镇知青18人。
  大茅大队的汉族居民生产队,以早期信宜县移民社员居多,还有陵水县、乐东县的。大茅大队(居民队)在1969年3月15日安置本地城镇知青6人;田独大队在1969年8月安置潮安县知青及移民31人;新村大队在1969年8月安置潮安县知青及移民34人。
  荔枝沟公社
  荔枝沟公社以黎族人口居多,西距县城市区10公里。地势东北高,为丘陵山区;西南低,为平原地区。相传古时南丁岭向西延伸的大沟两旁生长着很多野生荔枝,地名因此而得。集体知青点是公社农场,插队知青点是红花、罗蓬2个大队(均是黎胞聚居地)。
  公社农场的前身是热带作物农场,建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后来改称公社农场。公社为了发展集体经济,从所属大队抽调人员组建热带作物农场,以种植橡胶、胡椒、甘蔗等经济作物为主。1969年8月安置广东省潮安县知青17人。1973年底成为榆林要塞的定点知青安置点,从1973年至1977年8月,共安置部队知青165人。
  红花大队在1969年8月安置潮安县知青8人;罗蓬大队在1969年8月安置潮安县知青14人。
  羊栏公社
  羊栏公社是汉、黎、回族聚居地,东距县城市区10公里。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为丘陵,南部为平原地带,且濒临浩瀚南海,境内有著名的妙林万田大田洋。相传当地以前多围栏牧牛羊,地名因此而得。羊栏公社安置上山下乡知青人数为各公社之冠,集体知青点是公社经济农场,插队知青点是水蛟、妙林、海坡、新村、羊栏等5个大队。
  公社经济农场位于水蛟、桶井两大队交界的一处开阔坡地,原有场员20多人,场员主要是当地黎族青年,主要种植芒果、胡椒、甘蔗、西瓜等热带经济作物,以及少量水稻。1972年底成为三亚港务局的定点知青安置点,被戏称为“港务局农场”。1972—1976年,共安置港务局知青近100人。
  水蛟大队在1969年3月8日安置本地城镇知青7人,同年8月中旬安置潮安县知青14人;槟榔大队在1970年初,安置由公社农场分场转来的潮安县知青8人;妙林大队在1970年初安置由公社农场分场转来的潮安县知青7人,在1972—1976年安置本地城镇知青28人;海坡大队在1972—1977年安置本地城镇知青80—90人;新村大队在1976年安置公社圩镇知青13人;羊栏大队在1977年安置公社圩镇知青10人。
  天涯公社
  天涯公社以黎族人口居多,因境内有天涯海角风景名胜而得名,东距县城市区23公里。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为丘陵山区,南部东、西两侧为丘陵地带,中间为平原。
  农场是本公社唯一的知青安置点,位于布甫大队上布山村,是个小型社办集体农场。1975—1977年,总共安置公社圩镇知青47人。
  高峰公社
  高峰公社地处大山深处,是黎、苗族同胞聚居地,地势东北高、西南低,自然条件恶劣,生产条件较差,没有设立知青安置点。
  育才公社
  育才公社地处山区丘陵地带,是黎、苗族同胞聚居地。地形东西狭小、南北细长,北端为高山狭谷,其余为丘陵地带。境内有宁远河中游一段10多公里,集体知青点是公社农场(五科作物经济场),插队知青点是红卫、龙密、新村、那受等4个大队。
  育才公社经济场地处大山深处,1972年、1974—1977年,经济场地总共安置本地城镇知青93人。
  公社在以上4个大队,1969年8月安置潮安县知青及移民54人,1970年4月安置潮安县知青及移民85人。
  雅亮公社
  雅亮公社位于偏僻山区,是黎、苗族聚居地。“雅亮”属黎语,意为美好的地方。地势北高南低,属山区气候,水利资源丰富。集体知青安置点有公社农场、三亚镇雅亮五七农场。
  五七农场为崖县五七干校旧址,干校搬到荔枝沟公社落笔洞新址后,三亚镇接下原址建立了雅亮五七农场,作为自己的生产基地。1975年8月安置本地城镇知青31人,1971年9月安置公社圩镇知青3人,1975年再安置公社圩镇知青6人,1976年安置本地城镇知青31人。
  崖城公社
  崖城公社以汉族人口居多,东距县城市区44公里。地势东、南、北三面青山拱抱,属盆地地形。境内有崖县最大的河流宁远河和龙潭河。因是古代崖州治所在地而出名,有悠久经商传统,又与南滨农场为邻,圩镇市场繁荣、人口较多。集体知青点是公社经济场,插队知青点是水南一、水南二两个大队。
  公社经济场1962年成立,总场场址在崖城打帮村附近,分场设在北岭村,早期有28名老场员,1974—1977年安置本公社圩镇知青近100人。
  1969年8月,水南一大队安置潮安县知青及移民15人,水南二大队安置潮安县知青16人。
  另外,1973—1974年,有20多名崖城农中毕业生上山下乡到垦区南滨农场。
  水上公社
  水上公社是汉族聚居地,以航运为业,第一、二船队设在县城的三亚港,第三船队设在红沙港,第四船队设在港门圩镇,第五船队设在藤桥圩镇。水上公社没有知青安置点,自行安置应届毕业生及社会青年参加航运生产劳动。
  南海公社
  南海公社是汉族聚居地,以捕捞为业,公社机构驻地为县城的三亚港。南海公社没有知青安置点,自行安置应届毕业生及社会青年参加渔业生产劳动。
  保港公社
  保港公社是汉族聚居地,东距县城市区46公里,与港西公社、水上公社第四船队相邻,是崖县水稻高产区,公社机构驻地为港门圩镇。
  公社农场是保港公社唯一的知青点,前身是“保港公社五料作物经济农场”,始建于1962年初,在盐灶大桥东边的“落海四园”,也叫“恩穴垠”。1971年,保港公社农场搬到“基干连”后,1972年初,五料作物经济农场改称保港公社农场。1974—1977年,公社农场安置本公社圩镇知青16人。
  港西公社
  港西公社是汉族聚居地,东距县城市区46公里,濒临南海,是主要渔业生产区。公社机构驻地为港门圩镇,这里过去是崖州地区海路出入门户,商业历史悠久,市场繁荣,人口众多。
  港西光明农场是公社唯一的知青点,创建于1973年5月20日,场址位于港门西北方向30公里的后岭泥塘地区,分场位于南山驷马村、南山电厂附近。光明农场的早期场员,是退伍兵、民兵、社会青年,以及11名1972—1973届高中毕业生。1974—1978年,总共安置上山下乡知青80多人(知青办存档)。
  梅山公社
  梅山公社以汉族人口居多,东距县城市区60公里,背靠绵延群山,濒临浩瀚南海。梅山俗称酸梅铺,因旧时山上盛产酸梅树而出名。梅山公社有10多公里长的海防林带,木麻黄树郁郁葱葱,景色秀美,气候宜人。
  梅山公社有公社农场(原五料农场、经济场)、牛奶场、猪场三个集体知青点,总共安排公社圩镇知青30多人。
  垦区——南田农场
  南田农场处在崖县的东北部,以生产橡胶为主,是中型一类农场。前身为1952年建立的长田、南旦、田湾垦殖场,经1954年、1955年两次调整合并后称为现名。1969年改称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3师8团,1974年复称原名。土地面积9777公顷。
  1966至1971年,总共安置1000多名广州、海口、湛江、汕头等城市以及潮阳、潮安、普宁等地的知识青年和部分社会青年。1972到1985年,大中城市青年基本回流就业,从县乡来的也大部回去就业或自谋职业,留场人员已不多。
  垦区——南新(红星)农场
  红星(南新)农场处在崖县南郊,以生产橡胶为主,是中型一类农场。前身为1959年建立的崖县示范农场,1960年底改称崖县半岭农场,1968年8月改称红星农场,1969年农场从南田农场划入少量单位,改称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3师10团,1974年复称红星农场,1981年改称现名。土地面积5466公顷。
  1969—1972年,安置广东省高州、揭阳、兴宁、吴川等地上山下乡知青1000多人。
  垦区——南岛农场
  南岛农场处在崖县中部,以生产橡胶为主,是中型一类农场。1960年建立,1969年改称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3师11团,1974年复称现名。总土地面积1.07万公顷。
  1969—1972年,安置广东省各地上山下乡知青1000多人。
  垦区——立才农场
  立才农场处在崖县中西部,以生产橡胶为主,是中型一类农场。1958年建立,称红专农场,1959年改称现名,1969年改称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3师12团,1974年复称现名。总土地面积9939公顷。
  20世纪60年代先后安置了广东潮阳县和广州、海口、茂名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799人,在70年代先后安置了广州、茂名、湛江和广东潮安、揭西、海丰、陆丰等县的青年1262人。从1972年起,知青陆续回城的共有2023人,留在本场工作38人。
  垦区——南滨农场
  南滨农场处在崖县西部,以生产橡胶为主,是中型一类农场。1952年建立,原名沟口垦殖场,1957年改称现名,1969年改称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3师13团,1974年复称现名。1975年前以油棕生产为主,自1975年起改为橡胶为主。土地面积1.372万公顷。
  1968年安置大批广州、湛江、汕头、茂名、海口等地知青,1969年安置480名湖南、广州、茂名、高州、湛江、汕头、揭阳、潮安、普宁、丰顺、海口等地知青。1968—1970年农场总共接收1000多名上山下乡知青。
  (注:据潮州知青连春生所提供资料,南滨农场1967—1971年共计安置11批来自广东各地的上山下乡知青,总人数1600多人。)
  本文在选用资料时,采用了查阅知青历史档案、各知青点确认情况、翻阅农场场志、整理知青回忆录等多重核对方法。由于知青来源较广、安置人数较多,加上年代久远、确切资料欠缺、各种条件局限,本文仅能提供以上大体轮廓。如有错漏或不当之处,敬请读者见谅!
  本文主要参考资料:
  三亚市档案局有关知青历史档案,原崖县有关知青回忆录,《海南百科全书》《三亚市志》,以及垦区南田、南滨、立才等农场场志。

知识出处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上册

《崖县知青史料专辑·上册》

出版者:南方出版社

本书共有69篇文稿,崖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崖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事记、崖县上山下乡知青安置点简介3篇综述文稿,1956年、 1958年到来崖县的广州青年志愿垦荒队9篇知青回忆 录,1969年本地知青、潮汕知青12篇知青回忆录,崖县知青场45篇知青回忆录。

阅读

相关人物

梁生刚
责任者
许政平
责任者

相关机构

崖县知青场
相关机构
三亚林场
相关机构
抱龙林场
相关机构
林旺猪场
相关机构
海螺农场
相关机构
藤桥公社
相关机构
林旺公社
相关机构
红沙公社
相关机构
田独公社
相关机构
荔枝沟公社
相关机构
羊栏公社
相关机构
天涯公社
相关机构
高峰公社
相关机构
育才公社
相关机构
雅亮公社
相关机构
崖城公社
相关机构
水上公社
相关机构
南海公社
相关机构
保港公社
相关机构
港西公社
相关机构
梅山公社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崖县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