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蜜蜂那样酿造美好的生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三亚市奔小康群英谱》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1510
颗粒名称: 象蜜蜂那样酿造美好的生活
其他题名: 记海丰村党支部书记苏德汉
分类号: F326.1
页数: 3
页码: 256-258
摘要: 本文介绍了村民苏德汉如何利用本地自然优势,发展槟榔、蜜蜂养殖和对虾种植业,不断提高自己的收入和地位,并为村民们树立了好榜样。
关键词: 种养业 苏德汉 创业

内容

苏德汉现年39岁,自改革开放以来,充分发挥本地自然优势,积极发展槟榔、椰子种植业和饲养蜜蜂与对虾,年纯收入超10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种养富裕户,多次被市里评为优秀党支部书记。
  1980年,苏德汉从部队退伍回乡,因为家乡的贫困,所以常常夜不能寐。一次,他忽然想起家里那19株老槟榔树,小时候每到开学的时候,妈妈总是靠卖槟榔来供他上学。他想,这里土地肥沃、湿润,适宜槟榔生长,若是大面积种植,一定会赚大钱。于是,他下定了种植槟榔致富的决心。
  1981年他承包了11.5亩坡地,可是却没有资金购买种苗和化肥。为解决资金问题,他坚持自力更生,用家里那十几棵老槟榔留种育苗,买不起化肥,就自积牛粪、猪粪、飞机草等施放。槟榔苗种下后,他就在园间搭起一间简易的草棚,每天起早贪黑,除草、施肥、浇水,日夜厮守在园间,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寂寞。
  经过5年的精心管理,900株槟榔便杨花挂果了,那年他收入19500元;第6年,1330株槟榔全部挂果,收入达41100元;第7年又收入73200元。这时,他又想起了养蜂。他认定槟榔园是个养蜂的好地方。于是1989年4月,他购回3箱蜜蜂,放在槟榔园里饲养,并买了许多有关养蜂的书籍,边学习边实践,不断引用新技术。海丰地区树林茂盛,常年百花盛天,花蜜资源充足,加上他科学饲养,蜜蜂发展得很快。第二年已发展到38箱,第三年发展到72箱,年卖蜜糖收入22300元。1992年10月他盖起了一间157平方米的平顶房和83平方米的瓦房,还买了摩托车、电视机、电冰箱、电风扇等家用电器。
  海丰村地处河水与海水的交汇处,有众多的港湾和大面积的滩涂,且水源不受污染,是饲养鱼虾蟹的好地方。不少人曾想投资养殖对虾,但是海丰几乎每年都要发生一至二次洪水,有时连村庄也被淹没,于是他们畏惧了。1992年苏德汉担任管区支部书记后,他想:人们常说近山靠山;近水靠水,海丰有这么多的港湾,为什么不充分利用,向水里要财富呢?他认为避开洪水期,发展季节性对虾养殖是可行的。因为洪水期是每年公历的6至10月份的5个月里。从第一年11月开始放苗饲养,到第二年5月份每年就可养殖两茬虾。苏德汉这样想了,便这样做。1993年初,他在河滩边挖了个9.3亩虾塘,可很不顺利,虾塘将要完工时塘坝被洪水冲毁20多米。但是他没有气馁,赶紧修补,塘建成后共花去了6.7万元。他从外地请来技术人员指导放苗、管理,第一次在11月初放虾苗至第二年的2月初,历时3个月,就有了收获,收入达5.2万元;第二次由于他掌握一定的技术和经验,在虾价下跌25%的情况下,仍然收入6.4万元。在他的带动下,现在村里已掀起了养殖对虾的热潮。1995年底,海丰村已有虾塘225亩。而苏德汉家有槟榔13.5亩,虾塘16.3亩,蜜峰78箱,椰子212株,年纯收入达11万元,成为海丰村的首富,为村民们树立了好榜样。

知识出处

三亚市奔小康群英谱

《三亚市奔小康群英谱》

本文是《三亚市奔小康群英谱》序以及对乡镇企业家的采访报道,探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企业家的奋斗精神和管理经验,展示了他们在市场竞争中的拼搏和创新。

阅读

相关人物

苏德汉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三亚市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