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一条扁担起家的富裕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三亚市奔小康群英谱》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1459
颗粒名称: 靠一条扁担起家的富裕户
其他题名: 记雅亮乡雅林村黎族青年容文川
分类号: F323.44
页数: 3
页码: 101-103
摘要: 本文介绍了容文川从一个拥有极少家产的贫苦青年,通过拼搏、创业和创新,先后经营起乡间卖货郎、小卖部、运输业、养殖业和植树种果业等多个产业,带动了雅林村在经济上的繁荣和村民生活的改善,最终实现年收入近3万元的“万元户”梦想。
关键词: 容文川 创业 拼搏

内容

说起“万元户”,在沿海地区的人们看来,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但对边远贫困山区的人来说,还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字,而对年收入近3万元的雅亮乡雅林村委会主任容文川来说,更是一份响叮当的殊荣。
  容文川,一个土生土长的黎族青年,从小受熏于这块祖祖辈辈刀耕火种的土地。1983年刚成家时,父母给他的家产仅是一间破旧茅草房,一口锅和20元钱,而耕地只有2分。面对着一日三餐吃不饱、睡不香的日子,他的心开始躁动了。他扪心自问:为什么外面的人生活那么富裕,而我四肢发达、头脑不比别人笨,怎么贫富差距如此大?经过上下求索,他终于选择了一条拼搏的路,并开始行动起来,辛勤操劳,耕耘播种。于是,一分汗水换来一分收获,他辛勤垦种的3亩地收了1000斤稻谷。这个数字对于刚成家的两口子,吃饭是没有问题的。可容文川不就此满足,他心里绘的是另一幅蓝图。当时各村庄交通不便,全村委会17个自然村竟没有一个小卖部。于是,他把米卖了,置办了肥皂、咸鱼、油盐酱醋等农村日用品,两只大箩筐往肩上一挑,便走家串户,当起了乡间卖货郎。那时山路弯弯,没有交通工具,进货要靠双脚走路到距离雅林村15公里外的立才农场场部。乡里人都是用谷子来换货物的,往往是肩上的货物刚卸下,沉重的一担谷子又往回挑。周而复始,苦尽甘来,两年过去了,谷文川的汗水没有白流,他给群众带来方便,自己也赚了钱。
  后来,他的“买卖”越做越大。1986年仅一个季度,他收购山里的草药卖给汕头老板,一次就净赚了一万多元。接着又用积攒的资金在村委会开了一个小卖部。半年后,小卖部生意逐渐红火起来,一些群众看见昔日的穷小子,今日变成了富裕户,便个个效仿起来。于是雅林管辖的17个自然村,村村都有自己的小卖部,乡村经济顿时热闹起来。这时,容文川并不与周围的群众抢生意,而是另辟生财之道,搞起了运输业。他买了一部三轮车,拉货送货,把山里的竹子、药材、蜂蜜运出去,把山里所需的鱼、青菜、日用品运回来,收入便比以前更丰了。这回村民服了这位既吃得苦又有经营头脑的小子,1994年村委会换届选举,他便被一致推选为村委会主任。
  当了村干部后,容文川更坚定了他致富的信心。后来在他的影响和帮助下,17个自然村有了7部汽车、38部三轮车。
  而这时的容文川发现市场上猪肉供不应求,便开始养猪、养羊、挖鱼塘养鱼,同时还种上多种经济作物。他刚养猪时,每养到100斤左右,就闹瘟疫,于是他经常到畜牧站请教兽医,还到三亚、立才等地买了许多有关牲畜饲养和防病治病的书籍,刻苦自学,边读书边实践,不但治好了自家的猪,还成了村里的兽医。乡政府每次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他都带队去听课。现在他在自己开辟的山坡地上种植了10多亩芒果、过不久就可收获。同时他还计划投资1万多元创建一个临时加油站,走多种经营、多方招财的道路。他常说,贫穷要思变,思变要勤快,勤快能致富。这是容文川勇于开拓进取的信条。

知识出处

三亚市奔小康群英谱

《三亚市奔小康群英谱》

本文是《三亚市奔小康群英谱》序以及对乡镇企业家的采访报道,探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企业家的奋斗精神和管理经验,展示了他们在市场竞争中的拼搏和创新。

阅读

相关人物

羊金殿
责任者
容文川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三亚市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