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打工妹到女老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三亚市奔小康群英谱》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1439
颗粒名称: 从打工妹到女老板
其他题名: 记龙坡村黎族农民蒲金花
分类号: F719.3
页数: 3
页码: 33-35
摘要: 本文介绍了蒲金花如何从一名打工妹变成海产品加工厂女老板的故事。她不惧困难,深思熟虑后毅然到台湾老板的海产品加工厂打工,后来自己创办了家庭海产品加工厂,并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和产品档次。最终,她的两项纯收入达到了36万元,成为了全村妇女勤劳致富的榜样。
关键词: 蒲金花 海产品加工厂 勤劳致富

内容

田独镇编辑组
  蒲金花,黎家妇女,在市场的浪潮中,她选准了自己的路,一步一个脚印地艰苦创业,终于从一名打工妹,变成了海产品加工厂的女老板。
  1986年她初嫁时,丈夫家境贫困,全家6口人,父母年老,弟妹还小,家里全部负担自然落在她和丈夫身上。家里仅有的4亩多耕地,又都是旱地,靠天吃饭,收成无保证。目睹
  家里的生活状况,泪水第一次模糊了她的视线。为了改变这种贫穷的面貌。从此,她带领全家辛勤耕种,夜间还到海上捕鱼,解决了一日三餐的温饱,然而,若逢上干旱歉收,又只好靠政府补贴救济,吃返销粮。她不明白,为什么全家人拼命苦干,到头来还是摘不掉贫困的帽子。
  1992年,她深思熟虑后,竟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到台湾老板的海产品加工厂打工,月挣400多元工资维持全家人的生活。但是,面对现实,她又再次感到困惑,为什么台湾人能当老板我不能?好些日子,她苦苦思索着这个问题。后来,她终于明白了,正是因为我们没有利用本地的自然资源和有利条件,而被台湾老板利用了,因而让人家把钱挣走了。于是,她下了决心,自己也要当老板。
  1993年秋天,她开始筹款办厂。村里村外,亲戚朋友,近在本市,远到外省,所有能筹借到资金的人,能挤出钱的地方她都找遍了,那怕是一分一厘都决不放弃。一次,她出去了整整10天,却空手回家,一副失落无奈的神情,丈夫看在眼里,痛在心上,劝她放弃办厂的念头,本本分分地过日子,可她矢志不改,决不半途而废。经过半年多的筹备,1994年初,她投入6万元,拉开了一个家庭海产品加工厂序幕,她借用原台湾老板的加工工具,利用打工时学到的海产品加工技术,先搞小鱼、鱿鱼、海螺、海虾等加工。随着渔讯的到来,海产品数量的增多,只靠自家劳力已远远不够,就请本村几个姑娘帮助,她腾出更多的时间搞收购外销。刚开始每月只加工1000多公斤海产品,不久随着资金实力和人力的增强,她逐渐扩大生
  产,大量收购,大量加工,并使产品上档次,上规模,保质保量,色香味具佳。产品通过台湾老板销往内地、台湾或国外。不到半年时间,她便还清了借款,并有了可观的积累。
  1994年6月,她加工的鱼从每月1500公斤猛增到3000公斤,资金从6万元扩大到30万元,由家庭劳作发展到招聘临时工协助晒鱼、收鱼、装运。
  为了省时省力,提高收购鱼货效率,她卖掉一艘木船,购进了两艘飞艇,大大增加了收购数量,接着又看准亚龙湾旅游区开发建设的契机,办起了一个海鲜店。由于她懂经营,善管理,因此,生意一直很红火。1996年她的两项纯收入达36万元。
  她富了,靠的是坚强的毅力和意志,靠的是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在她的带动下,现在全村妇女都大胆走出了家门,从事经商、捕捞、养殖等行业,今年又有5户人家办起了家庭海产品加工厂,全村130户农家的生活普遍提高了,人均收入达3000元。

知识出处

三亚市奔小康群英谱

《三亚市奔小康群英谱》

本文是《三亚市奔小康群英谱》序以及对乡镇企业家的采访报道,探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企业家的奋斗精神和管理经验,展示了他们在市场竞争中的拼搏和创新。

阅读

相关人物

蒲金花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三亚市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