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琼州学院创建新校区教育教学开创新局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琼南兴教育人60年——琼州学院校史(1954-2014)》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1415
颗粒名称: 第十五章 琼州学院创建新校区教育教学开创新局面
分类号: G521
页数: 20
页码: 164-183
摘要: 本章记叙了琼州学院创建新校区教育教学开创新局面的概况,主要包括:深化“共建”创新模式,积极拓展教育资源、狠抓重点学科建设,突破硕士学位教学“零”的格局、创新科研思路,彰显学术地位与学术水平、强化对外交流合作,助力国际化办学快速发展等内容。
关键词: 琼州学院 创建新校区 教育教学

内容

在海南省委、省政府和三亚市、市政府的深切关怀与大力支持下,琼州学院三亚校区于2011年5月10日隆重举行落成典礼。省委常委、组织部长、教育工委书记楼阳生,副省长、三亚市委书记姜斯宪,三亚市长王勇,海南省教育厅厅长胡光辉等领导出席揭牌典礼并致辞讲话。《中国日报》、《海南日报》、《三亚晨报》、海南电视台(视频)、三亚电视台(视频),以及海南网、三亚广电网等多家新闻对此均有报道。
  在琼州学院的发展史上,2011年5月10日是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隆重的挂牌庆典,庆祝学校办学的光辉业绩,昭示学校开启新的办学历程。此时,在琼州学院校园,欢庆的师生在规划新的教学蓝图,制定新的学习远景,寻求新的梦想。学院的校级领导班子,深知琼州学院挂牌的特殊内涵,赋予校领导的历史使命和时代重任。学校借庆祝学院挂牌的“东风”,积极拓展教育资源,提升办学实力;狠抓重点学科建设,快速提升办学层次;凸显科研特色,提升学术地位与科研水平;强化对外交流合作,助力国际化办学快速发展。本章将对这几方面问题略作概述。
  第一节 深化“共建”创新模式,积极拓展教育资源
  “共建”是琼州学院办学的创新模式。在海南省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时任海南省委副书记、省长罗保铭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推进省市共建琼州学院”的重要指示,要求海南省委、省政府和三亚市委、市政府共建琼州学院。这一重大决策,既是省市两级党政领导对发展高校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深切关怀,又是兴办高等教育的创新之举。琼州学院正是在实施省市“共建”的实践中及时解决了三亚新校区的用地、资金等急迫关键问题,致使学校得以健康、快速发展的。
  学校不断深化“共建”内涵,把“共建”视野纵深伸延,横向铺开,上至教育部、民政部等部门,下至县级五指山市等,而在横向又牵手中科院地球研究所、中科院三亚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海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海南省民族研究所、海南省织锦研究所等科研和企事业单位。与此同时,学院还积极参与全省“联村进企”活动。这样,学院在“共建”的办学征程上,搭建起上下梯级式和左右多个层面的平台,路子越走越宽广,越走越稳健。如今,学院敞开大门,聚合教育资源,诸如政府资源、社会资源、市场资源、企业资源,以及兄弟院校的资源等,犹如源头活水涌进校园,为学院发展增添了活力,增强了办学实力。
  教育部对琼州学院的发展,从筹建到落成庆典,一直给予多方面的指示和关怀,在学校急需拓展教育资源之时,教育部批准学校成为教育部设立的“教育援外培训基础”之一。学校于2012年11月20日,举办了“第三届发展中国家旅游管理高级研修班”开班典礼。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刘宝利、海南省教育厅副厅长袁陵南和三亚市常务副市长林东前来指导工作。这届高级研修的学员共20人,他们分别来自肯尼亚、乌干达、毛里求斯、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马拉维、塞舌尔和越南等8个国家。“研修班”主要探研旅游知识,选址进行旅游考察。前者就中国的历史文化、旅游产业文化,以及学员所在国的旅游相关问题进行交流和探讨,后者主要在三亚地区完成旅游考察任务。
  2013年9月2日,琼州学院举办“第四届发展中国家旅游管理高级研修班”。本届研修班20名学员分别来自越南、南非、埃及、尼泊尔、坦桑尼亚、马尔代夫和印度尼西亚等7个国家。研修班主要探讨旅游知识方面的问题,交流兴办旅游的经验,同时结合旅游考察,受训学员将在考察中将重点了解海南的旅游资源、热带自然风光、黎苗民俗风情等。在开班仪式上,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巡视员刘宝利祝愿中国与受训学员所在国的旅游业相互支持,共同发展。近年来学校以“教育部教育援外培训基地”为平台,不断提高学校国际化的水平,先后成功举办了三期发展中国家旅游高级管理研修班,让学员们分享中国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并安排学员进行实地考察、体验中国的旅游管理,举办研修班的效果一年比一年好。
  教育资源的拓展,扩大了学校的办学空间,增添了办学活力。校领导乘势而上,多次从教育部和财政部获得“国培计划”项目。教育部和财政部于2010年全面实施“国培计划”,每年投入专项资金,其主要目的是全面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琼州学院周密安排“国培计划”,按照要求认真完成“国培计划”项目任务。以2012年10月10日启动的“国培计划”为例,这次琼州学院从化学、历史、生物、英语等专业挑选260名学生,分别赴海口、文昌、琼海等6个市县农村初级中学顶岗实习,多期三个月。与此同时,从6市县相关的初级中学,置换出130名教师到琼州学院进行三个月的脱产研修培训。“国培计划”项目的实施完成,学校为农村教育办了实事,有所贡献,同时又让260名同学在顶岗实习中受到了锻炼,在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方面都有所提高。从办学来说,拓展的教育资源,为学校创造了“双赢”的结局,很有利于学校的发展。
  琼州学院在拓展教育资源的过程中,十分注重与省内相关兄弟院校的全面合作。2012年5月4日,琼州学院与海南大学在海口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两所学校各在宝岛南北两端,南北携手,共谋发展,这是两校广大教育工作者追逐梦想,迎来美好明天的共同心愿。多年来,两校办学常有联系,互有往来。海南大学作为海南高教战线的排头兵,领头雁,办学实力强,本科教育和硕士、博士学位教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雄厚的教育资源对琼州学院多有帮助。琼州学院晋升本科院校后,抓住海南国际岛建设带来的发展机遇,学校不断发挥后发优势,学科建设成绩显著,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得以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学术水平皆有提升,学校正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着眼于国际旅游岛建设,调整优化学科布局,加强海洋、旅游、民族、生态等特色学科建设,精心做好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学位的教学工作。所以,海南大学党委书记刘康德认为,琼州学院办学特色鲜明,区位优势突出,发展势头强劲。
  琼州学院审时度势,领导果断决策,与海南大学牵手前行,这对学校拓展教育资源,提升办学实力,是正当适时的有力举措。两校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双方本着“互助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决定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战略合作。
  一、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双方共同探研教育教学改革、专业与课程建设,不断推进学科建设的相关问题,强化本科生联合培养工作,培养跨专业、多技能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二、有计划安排教师、实验室人员双向交流,管理干部挂职锻炼,推进教师和管理干部队伍建设;
  三、双方各自发挥学科优势,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科学研究,共同申报、承担科研项目,做好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工作。在建立研究基地、招收培养研究生等方面开展合作,协同广泛参与国际、国内有关学术、文化交流活动,促进文化繁荣发展,不断提高学术水平;
  四、双方在图书资料和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方面加强交流共享,深化公共服务体建设的合作。
  两校合作协议内涵极为丰富,展望“协议”的实施,我们充满美好的希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国际旅游岛建设,服务区域经济社会,持续推动海南绿色崛起,在这诸多方面,琼州学院和海南大学都有共同的追求,肩负着的历史使命和时代重任。此次合作协议的签订,将为两校发展乃至于全省高等教育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既是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双赢之举,又是深入贯彻落实海南省第六次党代会精神的务实之策,为两校搭建了更高层次的协作创新发展平台。相信这次合作协议的签订,将会结出累累硕果,促进两校的内涵建设,加速两校的快速发展,为海南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我们坚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协议”的逐步落实和执行,其深刻的意义和多方面的作用,无疑都将逐一展现世人面前,这是人们共同的心愿。
  从大教育的视角观察社会,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是可贵的教育资源。就办学而论,占有的教育资源越丰富、越雄厚,就越是有利于办学,为办学提供了必备的条件。琼州学院的领导以开阔的视野,敏锐的思维,将拓展教育资源的路径伸向社会的多个领域。如今,学校筑巢引凤,先后引来“海南省社会工作人才培训基地”、“中国国际青少年活动中心(海南)”等多个项目落户琼州学院。学校还与北京和省内相关的社团协会、科研单位,携手合作,或共同培养人才,或合作开展科研工作。与此同时,学校还参与“联村进企”活动。凡此种种,为学校提供了多种鲜活的教育资源,使学校的办学实力大为增强,从而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我们不妨试举一例。在海南高校领域,琼州学院是唯一一所设立社会工作专业的公办学校。多年来,学校社会工作专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通过培训、进修、学习培养了一批优秀教师,建立了一批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了一批案例库,设置了一批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的社会工作专业教材。“海南省社会工作人才培训基地”在琼州学院挂牌,为学校增添了教育资源,注入了活力,激发了办学热情,学校将不断整合力量,将社会工作专业做大做强,培养更多高素质的社会工作人才,为服务国际旅游岛建设提高更多的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持。同时,学校还充分利用学校社会工作人力资源,将努力向“海南省社会工作高级管理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级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培训与考试基地”、“海南省社会工作者继续教育基地”、“全国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培训基地”、“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探索研究基地”等目标发展。由此观之,拓展教育资源,确实有效地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实力。
  第二节 狠抓重点学科建设,突破硕士学位教学“零”的格局
  高校发展重在内涵建设,从内涵建设层面讲,学科是高校构成的基本元素之一,而培养人才的基本载体是专业。学校专业建设对于高校的发展,是一项基础性建设,这项工作做得越坚实,越能凸显学校的特色,推动学校的发展。琼州学院挂牌新校区后,校领导从学校定位于教学型大学的实际出发,狠抓重点学科专业建设,将旅游管理专业作为突破口,快速提升学校办学层次。
  早在琼州大学时期,学校就设立了旅游系,且为重点建设系,但该系在办学进程中由于受到种种因素限制,办学成效不够理想,并未能起到排头兵的作用,也未成为提升办学层次的突破口。琼大晋升本科院校,学校设立了旅游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自然备受看重。特别是三亚新校区落成后,新组建的校级领导班子更为重视旅游管理学院的发展。首先,校领导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加大执行《教育部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
  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的力度。教育部强调地方高等学校应“合理调整和配置教育资源,加强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积极设置主要面向地方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为地方经济建设输送各类应用型人才。”①海南省最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就是旅游行业,海南实施国际旅游岛建设,是国家的战略部署。而琼州学院的主校区又建在著名的国际滨海旅游城三亚,快速大力发展旅游专业教育,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输送大批应用型人才,这是琼州学院的应尽职责,学校理应敢于担当,把培养旅游专业的人才承担在肩,实实在在地为海南的旅游产业发展兴教育人。校领导认识的深化,转化为创新办学思路和真抓实干的行动。
  其次,采取多种措施,狠抓旅游管理学科专业建设。一是增强旅游管理学院(学校二级学院)领导班子实力,选派一位长于旅游管理的博士教授主持学院工作,学院还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参加培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与此同时,学校整合优化教育资源,从校内相关二级学院和科研单位精选一批博士、教授参与旅游管理学科专业建设。
  二是积极拓展教育资源,提升办学实力。学校继与海南省社科联共建“海南省国际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研究基地”之后,又积极走校企合作之路,与海之缘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牵手合作开设人才培养实验班,迈出了校企联合办学的第一步。随后,学校又与海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海南省科技厅和三亚市政府,四方共同签订协议,共建“海南旅游协同创新中心”。
  ①参见《教育部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
  该“中心”挂牌琼州学院,以四方联席会议制度,通过人才标准制定、人才资格认证、人才交流项目和人才培训等形式,重点培养旅游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紧缺人才;通过设立旅游学科专业研究、旅游信息数据共享、旅游产业相关科技创新、创新奖励计划和旅游产业创业孵化器等项目,加强旅游行业的政策研究,推进旅游产业科技创新。学校将发挥资源和人才优势,在有关部门、兄弟院校的支持下,建设好“海南旅游协同创新中心”,以海南旅游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政府为主导,以琼州学院为主体,以创建产学研机制培养旅游人才为目标,不断形成政府间政策协同创新、高校间学科专业协同创新、高校与企业间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国际间合作交流创新,促进旅游科技创新和旅游产业科技成果的应用和转化,为全面提升海南国际旅游岛旅游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提供理论支持和智力支持,为加速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做出贡献。
  三是加强学术交流,提升学术水平。海南旅游资源异常丰富、而且独具特色,可满足游客不同的需求和爱好。海内外的广大游客,他们既乐于体验椰风海韵、阳光沙滩,又喜悦领略热带雨林自然风光,同时亦青睐黎苗民族风情。海南旅游文化与琼南地区的黎苗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民族风情是旅游文化的组成部分,往往最为游客喜闻乐见。研究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传承,如何将黎苗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旅游文化,成为海南旅游文化的一大亮点,这是很值得探究的。鉴于此,旅游管理学院在校领导的指导与关怀下,举办了首届“旅游与海南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学术研讨会。随后,学校又筹办“旅游教育与滨海旅游可持续发展”论坛,特邀海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负责人和来自全国20多位旅游院校的专家、学者,以及琼南各市县旅游局局长和省内外部分旅游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欢聚学校旅游学院。在两天的论坛会期,来自南开大学、湖北大学、澳门城市大学和华侨大学等全国各知名旅游学院的教授、专家学者,大家就旅游教育和滨海旅游可持续发展两大议题,从不同的角度畅谈见解,或侧重理论建树,或侧重实践体验,展现出浓厚的学术氛围。不少学者对海南旅游大加赞赏,认为海南宝岛独特的地理环境优势,山与海的奇异风光,丰富的绿色资源,怡人养生延寿的气候,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这些都是海南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旅游发展大有作为,国际旅游岛的美好前景指日可待。专家、学者认为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加速发展,关键在人,应该不断完善旅游人才建设保障的相关政策,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升旅游战线人才的整体素质,特别是在旅游行政管理、旅游企业经营管理和旅游专业技术等方面,要培养更多的人才,助力旅游教育和滨海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学校旅游管理学院的师生,通过参加一次次大小学术研讨会,开扩大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提升了旅游学科专业的学术水平。
  在学校的重点扶持下,旅游管理学院有了快速的发展,学院的教育资源、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和教师队伍的素质,都有了显著的提升,具有了较为雄厚的办学实力。学院决定申报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授予权。在2012年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确定学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正式成为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单位。学院在全国招收25名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于2013年9月26日举行了首届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开班典礼。至此,琼州学院实现了硕士学位教育“零”的突别,学校的教育教学上升到一个崭新的平台。
  第三节 创新科研思路,彰显学术地位与学术水平
  琼州学院扎根琼南办学60年,坚守民族教育,服务琼南兄弟民族,为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学校在办学的过程中,发挥智力和人才的优势,注重研究琼南地区黎族苗族的历史文化,把弘扬民族文化视为学校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重任。多年来,学校在研究民族文化的实践中探索前行,将民族文化研究列为学校的重点课题。学校于民族文化沃土长期培育的重点课题,如何深化?又如何拓展?这是学校民族文化工作者的热议话题,也是全校及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问题。
  学校领导认为,民族文化研究工作的深化和拓展,还必须加强基础性的建设,比如增设科研机构,加强对外联系,开展合作科研和学术交流,以及科研人员的培训提高等。校领导的构想展示出美好的前景,学校经过请示中共海南省委台湾工作办公室和海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在获准批文后,组建了琼台两岸少数民族文化研究院,琼台两岸少数民族文化院的成立,将充分发挥琼州学院在民族文化学科上长期积累的研究优势,为两岸少数民族交流合作、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提供重要平台,助力两岸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琼台两岸的民族文化工作加强了交流,互有往来。2012年春暖花开时节,台湾的“乡土文化交流团”到访琼州学院,双方亲如一家,热情畅谈,开展文化艺术交流。台湾客人现场表演的《花蝴蝶》、《型男本色:帽之物语》和《桃花过渡》等精彩节目,充分展示了台湾民俗风情,博得现场观众的热烈喝彩。琼州学院热情表演的《黎族姑娘》等歌舞,同样受到客人的好评。台湾乡土文化交流团,对琼州学院长期坚持传承乡土文化表示赞赏。
  民族文化研究逐渐拓展新的领域,在合作科研的道路迈出新步伐。学校艺术学院与海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合作共建“海南省少数民族艺术培训中心”,该“中心”挂靠琼州学院下属的艺术学院,将开展民族艺术教育与培训、民族艺术研究等,有计划地组织海南黎苗歌手、海南黎苗舞蹈人员、海南黎苗竹木器乐人员、民族地区市县基层文艺骨干、中小学艺术类教师,以及各年龄段民族艺术类的人员参与培训。培训中心还设立民族民间音乐研究室、民族民间舞蹈研究室、民族民间工艺研究室及海南民族艺术资料库,深度挖掘、整理和研究海南民族艺术。该中心已启动一期“民歌传唱培训班”,共有56名学员参加。这项工作的开展,对琼南地区黎族苗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对当地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发挥不容低估的作用。琼州学院将民族文化研究贴近基层,直接融入人民群众的文化活动之中,这对学校的民族文化工作者来说,在从群众文化活动汲取养分的同时,又加深了对琼南黎族苗族文化的感受、体验,直接受到了锻炼,提高了学术水平。这样的合作科研路径,无疑将越走越宽广,创造“双赢”的成果。
  琼州学院建校在民族地区,学校从事民族文化研究的学者,常年深入黎族苗族乡村,开展田野工作,进行采风调研,这是学校民族文化研究的一大优势。学校60年的办学,在相当一段时间是在五指山区开展教学活动,这里地处边远山区,交通闭塞不便,学校又长期受到专科学制的制约,所以,少有开展学术交流的活动,多年来虽然亦参与外界的一些学术交流活动,但学校却基本没有承办过组织民族文化研究方面的学术交流活动,这显然是学校的一项短板。琼州学院挂牌新校区后,学校领导针对这种情况,毅然作出决策,决定采取多种措施,改变“短板”现状。校领导着眼于学校的实际情况,认为多年的民族文化研究工作,特别是对黎学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可以总结交流。基于这样的认识,学校通过申报获准,决定于2012年12月10日举办海南首届黎学国际研讨会。学校十分重视这次黎学国际研讨会,特别是两位主要领导,为“研讨会”的成功举办,倾注心血,劳碌奔波,做了许多工作。院长武耀廷多次召开黎学研讨会筹备小组工作会议,亲自布置工作,检查工作,确保筹备工作正常进展。校党委韦勇书记,直接指导、过问黎学相关科研成果的出版问世。他身任多卷本《中国黎学大观》的编委会主任,在百忙中审阅“大观”书稿。与此同时,他还与校长一道组织策划,主编110万字的《黎学新论文集》(上下册),“文集”分设“历史源流与社会发展”、“文化教育与医疗卫生”、“生态文明”、“民族文学”、“民族艺术”、“民间民俗与信仰”和“前言·序言·书评”等7个专题,集纳了改革开放新时期黎学研究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会期临近,《黎学新论文集》(上下册)由中国文史出版了,海南出版社出版了《中国黎学大观》(历史卷)。来自澳大利亚的专家、祖国宝岛台湾的同行学者,国内中山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广东民族学院等多所高校的博士、教授,以及海南省民族学会、海南省民族博物馆、海南省民族研究所的专家、学者,近百位国内外参会的代表,陆续云集美丽三亚。琼州学院迎来八方贵客,校园彩旗招展,标语显目,凸显出黎学国际研讨会浓厚的学术气氛。
  2012年12月9日,学校在行政大楼举行《中国黎族大观》(历史卷)与《黎学新论文集》(上下册)首发式,大会由校长武耀廷主持,海南省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赵康太教授热情致辞,他指出琼州学院在民族民俗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全省高校一直领先居前。他认为黎族是海南岛上最早的世居民族,《中国黎学大观》和《黎学新论文集》全面、扎实、科学地综合论述了黎族的发展演变、历史文化等,将为促进海南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经济社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校党委韦勇书记做总结发言,对黎学研究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作了精辟论述,强调要进一步加强海南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研究,为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多做实事,多作贡献。
  12月10日,琼州学院一片欢腾,海南首届黎学国际研讨会在学校多功能会议大厅隆重召开。研讨会采取主题发言与分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对黎族的历史沿革、社会发展、古老的织锦、文身等优秀传统文化、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旅游、快速发展的民族教育、热带雨林的自然风光,以及黎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黎族与台湾少数民族和东南亚相关民族多元文化的交流、比较等问题进行广泛的探讨。在大会主题发言环节,专家学者围绕议题进行广泛交流。澳籍华裔学者、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杨沐以《黎学研究中的几个人类学问题》为题,从海南黎族“族群”、“语言”、“社会结构”、“习俗”等几个层面论述人类学相关的问题。中山大学博士生博士麻国庆教授,他的主题发言题目是:《海南岛:人类学研究的实验室》,论题对海南岛的区位特点、海南岛族群的分布以及黎族的族源争论、黎汉关系史、黎族的时空观、合亩制等问题进行探究。专家、学者的主题发言,知识面广,学术性强,观点鲜明,论述深刻,精彩的主讲博得与会者的阵阵掌声。分组讨论,代表们发言争先恐后,场面十分活跃,学术氛围浓烈,大家交流了研究的成果,畅谈了黎学研究的心得体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与会专家认为在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黎学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收获了新的成果,传递出新的文化信息,应将研究成果转化运用于社会现实生活之中,加强向外传播,促进黎学研究走向世界。
  在闭幕会上,学校党委书记韦勇教授代表学校感谢与会代表用辛勤的劳动,渊博的学识,高超的学术水平,永不止步的探索精神,在中国的南海之滨,在美丽浪漫的三亚,在新建本科院校琼州学院,共同成功地举办了海南首届黎学国际研讨会,取得丰硕的成果。琼州学院是海南省民族研究基地,是海南省中南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摇篮和知识创新、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的基地。韦勇书记诚挚表示:琼州学院欢迎各位代表常来做客、讲学,交流合作,推动海南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研究,特别是黎学研究的纵深发展。
  琼州学院举行新书首发式和举办海南首届黎学国际研讨会,均受到新闻媒体的大力支持和关注,多家新闻媒体报道了新书首发式和研讨会的相关信息。一时间,在海南宝岛、美丽三亚和新建本科院校琼州学院,掀起了民族文化研究特别是黎学探讨的新热潮。
  近些年来,琼州学院的科研工作,由于学校领导创新思路,谋划有方,出招得力,新的科研机构的创建,合作科研路径的开辟,承办大型学术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从多个层面彰显学校的科研实力,提升学校的学术地位与学术水平。
  第四节 强化对外交流合作,助力国际化办学快速发展
  教育国际化与国际教育合作,在教育界备受关注,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热议话题。琼州学院晋升为本科院校后,着眼于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注重对外交流合作,开启国际化办学的历程。在2009年,奥地利应用科学大学校长Dr.BOYER,美国麦克马科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贝瑞·麦克马科先生、圣地亚哥加州大学国际事务顾问詹昌旭女士,英国高地岛屿大学伯斯学院国际合作处处长罗伯特·切尔及夫人、英国驻华首席代表甘戴维先生,乌克兰卢甘斯克达拉斯·舍甫琴科民族大学C.B.Cabyehko(维克多)副校长,欧亚太平洋学术网络总裁Wnklehner女士等先后来到访琼州学院。学校先后应邀出席了由外交部、教育部、贵州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和在浙江师范大学举行的教育部第七次对发展中国家教育援外工作会议。学校在国际化办学的道路上,逐渐平稳推进。
  近三年来,学校先后与奥地利、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德国、乌克兰、马来西亚和澳大利亚等国的多所大学及相关的教育机构加强友好合作关系,签订了相关的交流合作协议,开展多边的合作办学活动。我们这里择其要者,对其具体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概述。
  一、参与中国乌克兰两国教育合作交流活动。2012年3月28日,中乌两国教育合作交流座谈会在琼州学院三亚校区召开。中国来自武汉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12所高校与乌克兰的19所高校代表,双方共同探讨两国教育合作交流,商议合作办学事宜。这是中乌教育合作分委会第一次会议,座谈会由分委会中方主席、教育部副部长郝平与分委会乌方主席、乌教育科学青年和体育部第一副部长苏利马共同主持。座谈会上,中乌教育合作分委会中方主席、教育部副部长郝平表示,乌克兰在航空航天、工业等领域均有很强的实力,同时也拥有着悠久的高等教育历史。中方非常愿意在教育问题上与乌克兰展开全方位的合作,建立产学研联盟以及学研研究中心,为双方产学研的合作建立好的交流平台。
  郝平指出,海南的一些医学院校在康复治疗、诊疗等方面均有一定优势,期待双方就此展开交流与合作。
  教育科学青年和体育部第一副部长、中乌教育分委会乌方主席苏利马表示,19所乌克兰高校这次来访的任务是建立一个高校、科研和教育的基地。乌克兰有众多的科研机构,有多年从事科技学研究的历史。乌克兰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可以提供很多便利的条件,希望这样的交往对中国的发展和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双方表示,中乌教育合作分委会的成立标志着两国教育交流与合作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对推动两国教育交流与合作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经过充分协商,双方一致同意将加强两国青年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间的交流,继续支持汉语和乌语在双方国家的教学和研究,不断推动两国高校的科研合作,探索新的模式,不断推动两国在高水平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鼓励两国高校开展对对方国家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研究。会后,双方签署了《中乌教育合作分委会第一次会议纪要》。随后,乌克兰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韦利科奇·瓦连京先生应琼州学院邀请,专程前来学院讲学,开展文化教育交流活动。目前,琼州学院与乌克兰教育合作交流又有新进展,学校正在筹建中乌高校校长论坛永久性会址。
  二、参与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的教育合作交流活动。2012年,琼州学院在鸟语花香时节,迎来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教育专家参访团的到来。参访团的专家与琼州学院师生进行文化交流,商议合作办学事宜。其间,专家们与学院师生娱乐联欢,观看黎族织锦展示,了解办学情况,他们对学校的教学建设表示认可和赞赏,对有关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进行沟通、探讨。校党委书记韦勇教授和校长武耀廷教授共表心愿,期待与上海合作组织能在琼州学院建立文化交流中心,实施双方教师互派,学生交流、多元文化合作研究,达到“双赢”的目的。2013年12月13日,琼州学院隆重举行“上海合作组织大学区域学中方研究中心揭牌仪式暨首届学术年会”。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文化交流,促进琼州学院国际教育合作交流的进展。2012年11月18日,“2012中俄旅游企业交流大会”在国家海岸——海棠湾凯宾斯基度假酒店隆重举行,琼州学院多位专家学者应邀参加会议。2013年12月9日,琼州学院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联合承办,在学院三亚校区成功举办“第六届中俄旅游教育论坛”,全国旅游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海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海南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到会指导。本届论坛由中国国家旅游局和俄罗斯联邦旅游署主办,三亚市人民政府协办。琼州学院领导睿智多谋,锐敏地寻找上海合作组织这条路径,拓展了国际教育合作交流的空间,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加强与其他国家开展国际教育合作交流。学校领导一边走出去,一边请进来,与多个国家友好往来,协商文化交流、教育合作事宜。近年来,这项工作进展快速,十分活跃,卓有成效,多个国家前来学校洽谈教育科研合作项目。2013年2月4日,美国密歇根菲瑞斯州立大学代表团到访琼州学院,座谈教育合作项目,双方就学生2~4周的游学项目、互换学生项目、“2+2”、“3+2”项目,以及对外汉语培训班、五指山校区与美国密歇根州菲瑞斯州立大学共同推进医学应用技术、研究和加工五指山原生态药用植物等,经过商讨,达成多项协议。2013年6月23日,学校党委书记韦勇教授在海口市会见霍夫斯特拉大学代表团,并与霍夫斯特拉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院Brinknan教授、Sandy教授等人举行会谈,双方共同商讨可持续发展研究方面的合作。
  霍夫斯特拉大学曾与琼州学院签署“3+1”合作协议,目前正在推进之中。该大学代表团提出与琼州学院共同建设硕士点的合作项目,霍夫斯特拉大学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拥有强大的师资力量和研究优势,其可持续发展研究主要涵盖可持续发展的量化、规划、发展,也涉及海洋方面以及相关经济发展的研究,并且已取得较好的成果。学校通过协同创新的方式,引入霍夫斯特拉大学的研究经验和方法,促进三亚乃至海南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双方经过友好协商达成共识:两校在可持续发展研究方面共同培养研究生;双方共建新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在海南的旅游、生态保护、少数民族研究等方面共同立项,开展可持续发展的课题研究;共同举办新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国际论坛或会议。2014年3月11日,学校校长武耀廷教授,与奥地利IMC应用技术大学、雅高中国酒店(亚龙湾铂尔曼)、天房洲际酒店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武耀廷校长、欧亚太平洋高校合网总裁BrigitteWinklehner女士、奥地利IMC应用技术大学校长KarlEnnsflfllner先生、海棠湾天房洲际酒店部经理ErnstMayer先生、亚龙湾铂尔曼酒店总经理助理ArnoNicolussiMoretto先生等出席签约仪式。至于一般性的文化教育交流,学术切磋商讨,也常有国外友人到访学校。比如俄罗斯、加拿大、法国、英国和日本等国家,都有这些国家相关大学的专家、学者前来琼州学院进行友好访问。学校根据工作需要,也有针对性的进行出国访问活动。近日,校党委书记韦勇教授应奥地利IMC应用技术大学、荷兰NHL北方莱瓦顿管理大学、斯坦德大学和西班牙拉斯帕尔马斯大学的邀请,率团一行6人于2014年6月30日—7月9日出访奥地利、荷兰和西班牙,通过访问交流进一步加强了琼州学院对外教育交流与合作,促进学校国际化办学快速发展。

知识出处

琼南兴教育人60年——琼州学院校史(1954-2014)

《琼南兴教育人60年——琼州学院校史(1954-2014)》

出版者:现代教育出版社

本书讲述了60年琼州学院的发展过程,阐释了琼州学院的办学宗旨和育人方向。内容分五篇,包括“60年办学概述篇”、“海南民族师范学校时期办学篇”、“通什师专时期办学篇”、“琼州大学时期办学篇”和“琼州学院时期办学篇”。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