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琼州学院“专升本”开启新的办学历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琼南兴教育人60年——琼州学院校史(1954-2014)》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1407
颗粒名称: 第十三章 琼州学院“专升本”开启新的办学历程
分类号: G521
页数: 14
页码: 141-154
摘要: 本章记叙了琼州学院于2006年开启新的办学历程,实现“专升本”的概况,主要包括:践行科学发展观,开创办学新局面、强化内涵建设,增强办学实力、科研勇于实践创新,追求特色力求突破等内容。
关键词: 琼州学院 专升本 科学发展观

内容

琼州学院于2006年成功实现“专升本”,随后又顺利向三亚拓展建设新校区,这标志着学校已进入新一轮的快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既喜迎新的更大的发展机遇,也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学校党委和行政领导以新的发展思路,善抓机遇,应对挑战,带领全校师生员工齐心协力开启新的办学历程。
  第一节 践行科学发展观,开创办学新局面
  一、善抓新的发展机遇,开启新的办学历程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就是“发展”,学校要持续发展,必须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充分分析和把握学校新一轮发展的内外诸多方面的因素,认准并善抓新的发展机遇,集中精力推进学校新一轮的健康、快速发展。
  琼州学院从五指山区扩展到备受世界瞩目的国际滨海城市三亚办学,这就为学院新一轮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大好机遇。学院进入新一轮发展时期,由于有了办学的区域优势,随之而来的又有了吸引人才的优势、学科发展的优势、校际合作的优势与人和的优势。这些优势是学校坚持科学发展的必备条件。学校能否充分把握和利用这些条件,实现学校更大发展进而取得新的办学优异成果,这是对琼州学院党委和琼州学院人又一次新的最大考验,又一次新的检验。为此,学校必须要以现代教育理念和办学思路,主动调整好学校新一轮健康快速发展的目标,采取实现目标的有效措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精心打造后发优势,坚持走自己发展的道路,促进学校的更大发展。
  在新一轮发展时期,学校的发展目标是:学校的教学水平、科研实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明显增强,办学的综合实力和效益明显提升;援外教育、培训和研究生教育实现零的突破,并取得良好的发展;国际化、开放型、特色鲜明的品牌大学初步形成。具体步骤是:3年完成学院基本设施建设,通过本科教学评估;5年明显提高学院的办学综合实力,取得留学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授予权;10年基本完善学科及专业建设,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水平提高,取得博士教育的授予权,国际化、开放型、特色鲜明的品牌大学初见成效。这些目标的实现,将全方位展示学院新一轮健康快速发展的新面貌。
  二、抓紧完善三亚校区建设及五指山校区的改造
  琼州学院的发展受到各级领导的关怀与重视。教育部为学院作批示、谋计策;省领导也高度重视琼州学院的发展,已把学校的加速发展纳入重要的议程,列为重点单位;三亚市的领导更是亲临一线,把琼州学院三亚校区的建设视为自家的大事、要事来办,从优惠政策到大量财力的支持,全方位地支持校区建设。五指山市领导也十分重视五指山校区的发展,给予全方位的政策优惠和大力的支持。这些都是学院新一轮发展的“东风”,学院党政领导自觉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加大发展力度,尽快完成三亚校区的建设和五指山校区的改造。学院提出三亚校区的建设,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从纵向而论,学院近几年确实有了明显的进步,获得跨越性发展。但从横向审视,琼州学院比同类先进院校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不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将难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因此,学院快速发展决不能走传统的老路,更不能步别人的后尘,必须坚持走自己的路,一定要善于走捷径。学院要积极创造条件确保三亚校区基本建设在3年内完成,再用2~3年左右的时间进一步完善和营造良好的校区环境及办学条件。
  五指山校区的改造,要在近年内尽快完成校区按4000~5000学生规模和1~2个二级学院建制的改造规划,主要实施以教师村和学生宿舍、教学楼为主的校区改造建设。教师村建设的投入以教师为主;学生宿舍建设以改造为主,以社会企业投入解决;教学楼、实验室的改造以租赁的方式解决资金的投入问题。教师村分期建设,学生宿舍、教学楼、实验室的改造也分批进行,以不影响教学为前提,计划用3~4年时间完成,打造出一个现代化的校园。
  三、牢固树立现代教育思想,开拓持续发展的新局面
  琼州学院经历数十年的办学实践,扩大了办学规模,提升了办学层次,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当前,学院的首要任务是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坚持科学发展,牢固树立现代教育思想,开拓持续发展的新局面。
  办学理念的创新,是引领教育发展的先导。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无论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创新成果方面,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创新办学理念,必须以全面培育受教育者的创新精神为宗旨,探求育人的现代教育思想、方法和手段等。实施创新教育,是应对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竞争日趋激烈、信息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是促进我国教育适度超前、可持续和跨越式发展的需要,自然也是琼州学院谋求持续发展的需要。
  现代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强调满足学生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的需要;要求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指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形成合作、良好的教学环境;坚持人本教育,尊重并承认学生的发展潜能,尊重并承认学生差异的合理性,以正确的人才评价观,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琼州学院创新教育,践行现代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坚持科学发展,推动学院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把学院办成面向市场,立足琼南,服务海南,辐射省外,具有国际化、开放性和鲜明地方特色的现代化的品牌大学。琼州学院作为海南民族地区的高等院校,特别注重为区域性的经济社会建设服务,学院将逐步成为区域性知识创新、人才培育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成为推动海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智慧库和人才库,为当地和海南经济建设、科技、文化教育和社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琼州学院随着办学规模的逐渐扩大,学科专业点逐年增多,需要在强化学院一级教学管理的同时,加速实施与完善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实施和完善学院二级教学管理,是强化高校教学的需要,更是高校育人特点所决定。高校的基本任务是育人,培养各类专业人才,而高校下属的二级学院是承担培养专业人才的主体,学院的学科建设、专业设置、教学活动和学生工作等,这一切的承办与实施皆是以二级学院为主体,所以,二级学院的正确定位,教学管理的实施与完善,教学工作质量的提高,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
  琼州学院在深化教改的过程中,对学校的二级教学机构和专业进行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根据社会需求,突出特色,对现有的教学系进行新的调整组合,以学科专业的发展方向组建二级教学学院(系),对现有专业进行合理调整重组,构建以重点学科建设为核心的专业群。在三亚校区建设旅游管理学院、理工学院和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三个二级教学单位的内部专业设置遵循科学发展,力求达到高起点、高标准和高效益。学院以这三个二级教学学院的建设为整个学院的教学机构和专业结构的调整提供经验。学院将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本科专业建设为基础,学位点建设为重点,大力以学科专业的发展方向组建二级学院,加强二级学院教育管理,逐步健全二级学院的专业设置、教师配置和教室、实验设施配备,以及学院内部的规章制度与运行机制。学院按照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已率先着力建设旅游与工商管理学院、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和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随后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逐步建设人文社科学院、外国语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艺术学院、体育学院等,为学校开拓持续发展的新局面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节 强化内涵建设,增强办学实力
  近几年来,琼州学院努力学习和践行科学发展观,实施创新教育,以创新的办学思路,高昂的办学热情,取得了三亚新校区建设的可喜成绩,推动学院阔步跨入新一轮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在新的形势下,学院从实际出发,把发展重心转为以全面提高本科办学质量、提升服务社会的综合实力为主的内涵建设。学校的内涵建设,涉及诸多方面的内容,就现阶段而言,学院将从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等几方面,进一步强化学院的内涵建设,推动学院办学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全面提升本科教学质量。
  一、狠抓学科建设,培育办学特色
  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龙头,是学校的基础性建设。从广义来讲,学科建设涉及学校的方方面面,诸如学校的人、财、物、教学、科研、信息和管理等。而狭义的学科建设则侧重于学位点建设、专业建设等。我们普通高等院校,由于学校的类型不同,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无论是内容或要求都有区别。教学型大学,其学科建设的重心是专业、课程及教学和实验实习平台等方面的建设,致力于教学质量的提高;研究型的大学,其学科建设固然同样承担教学型大学的任务,但它更加强调和注重科学研究、知识创新,追求提升自身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地位;而教学研究型的大学,其学科建设所担负的任务介于上述两类大学之间。琼州学院是新建本科院校,必须清晰地明确自身定位,其基本定位应当是教学型大学,应以本科教学为主体,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鉴于此,学院一方面要切实调整原来高等专科学校的办学模式,一方面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坚持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现代大学教育的理念,树立面向社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理念,不一味地效仿老大学的做法,而要坚持跨越式的发展,走自己的办学道路。
  从内涵建设层面讲,学科是高校构成的基本元素之一,而培养人才的基本载体是专业。因此,高校要培养具有特色的学生,必须要有特色的学科专业来支撑。所以,琼州学院培育办学特色,最基本、最直接而有效的途径就是狠抓学科建设,在学校形成和建设一批有特色的学科专业群。教育部十分重视和强调学科专业建设,特别是对地方本科院校作出了明确的指示:“高等学校尤其是地方高等学校,要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科学运用市场调节机制,合理调整和配置教育资源,加强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积极设置主要面向地方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为地方经济建设输送各类应用型人才。”①
  琼州学院遵照教育部的指示,把本科学科专业的结构调整,把狠抓本科学科专业的建设,作为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抓手和突破口。学校经省教育厅备案和批准,设置高等院校本科专业5个:生态学、小学教育、社会工作、艺术设计、物理学;设置成教专科专业7个: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英语、旅游管理、音乐学、网络工程、思想政治教育等。学校结合自身实际,遵循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的办学基本原则,切实加大学校教育资源的整合力度,做好校内二级学院和本科学科专业的调整重组工作。学校有五指山和三亚两个校区,两地除了有地缘和自然环境的区别、特征之外,各自还有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征。因此,学校两个校区的本科学科专业建设,实施“区域化”的战略。针对这样的现实,学院必须认真学习和践行科学发展观,全面统筹协调发展,切实解决制约学校本科学科专业建设的相关矛盾和问题,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力争在几年之内构建一批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的本科学科专业群,培育一批能切实服务和支撑地方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本科特色学科专业,从而增强学校的办学实力,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
  二、狠抓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主体工程,也是固本强基工程。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更应把师资队伍建设摆在重中之重的首要位置。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曾经说过:“大学,非大楼之谓也,大师之谓也。”高校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成为品牌学校,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要有良师,更要有名师,这已是教育界的共识。
  琼州学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最为重要的是做人的工作,引导教师树立创新教育的理念,因为它具有先导性的作用。创新教育理念要求我们积极探究创新精神的养成规律,确立以全面培养受教育者创新精神为宗旨的教育思想观念。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应逐步确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和人才评价观,把从事教育工作视为一种神圣的事业,把献身教育作为终身追求的崇高的精神境界。在开展教育的实践中,我们教师不仅仅是传播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会和掌握学习的方法,懂得如何做人的道理,以新的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组织和带领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中增长知识,增长才干。
  琼州学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还注重教师的教风建设。教师的教风,是教师精神风貌、行为风尚、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学术水平和教学技法等多种要素的集中体现。教师的教风常常表现在思想言行和工作作风的各个方面。教风优良的教师,其言谈举止、行为习惯,处处展示出高远的情致,健康向上的生气和活力,他们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治学严谨,施教精心,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在平凡的教育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学校当前的教风建设还有某些不足,尚待加强这方面的工作。有的教师有岗不敬业,治学不严谨;有的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教学质量不高;有的职业素养不高,缺乏自律精神,等等。教风的好坏对教师个人的教学效果,对学生优良学风的养成,乃至对学校的教学效果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一个学校的优良教风,对学校办学思想的形成、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培养目标的实现和管理水平的提升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素来注重教风建设,这是教育工作者的优良传统思想。在新的形势下,学院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过程中,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倡导广大教师奋发进取、创新求变、乐于奉献,在践行创新教育理念的进程中养成优良的教风。目前,学院教师队伍结构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在校内要继续发扬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在校外还需引进高学历的博士研究生充实教师队伍,使全校教师队伍结构日趋合理。与此同时,学院竭尽全力加速“安居工程”建设,为广大教师创造适宜教学、科研和生活的优良环境。
  三、狠抓人才培养,提升办学水平
  高等教育的根本职责和使命,就是培养人才。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是学校办学水平的具体体现。凡是办学水平较高的学校,培养的人才一般都具有较高的质量,这是中外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所证明的。
  琼州学院60年办学,一直把培养人视为首要任务,具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我国的教育方针明确规定: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任何国家的教育方针与目标,都是具有法定性的,带有鲜明的社会政治色彩。一定社会的各级各类教育,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教育方针和目标,通过组织实施教育,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类人才。我国教育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和重视,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担负着“人才强国”的使命,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前提和基础。
  高校不仅人才荟萃,是各种新的知识的生长点,而且还是培养具有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人才的重要摇篮,它为国家源源不断地输送各类高级专业人才。所以,有专家学者把高校美称为我们创新型国家的智力源和动力源,因为高校可以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不断地提供各类密集性的知识源泉和永不枯竭的动力源。当今,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使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高校办学的永恒主题就是培养人才,培养创新型国家所需要的各类高级人才,这是高校办学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重任。
  琼州学院培养人才,首先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人权、人格,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参与教学过程,在体现人文关怀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的个性,让其得到全面发展,成为能够创新、创业,具有创造力的人才。与此同时,学校要切实关注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状况,引导学生愉悦学习,健康成长。
  其次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知识和人才的需要,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让学生明白知识革命、知识经济、知识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正在发生新的变化,提出新的要求。学校实施素质教育要特别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社会发展与人的个性发展的关系。国家创新型社会的发展,需要大批具有进取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而人的进取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养成和获得,都离不开人个性的充分发展。当然,人的个性发展,一定要以服务于整个社会发展为前提,这样才能让个人的美好理想变为光荣的现实。学校在强化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继续抓好科学发展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工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学生,加强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引导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学校,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再次,学院结合学校实际,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方案,试行“前期趋同、后期分流”的培养模式,推进“平台+模块”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学校采取多项措施,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培养人才的质量,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
  第三节 科研勇于实践创新,追求特色力求突破
  我国高等教育既担负着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文化传播的重任,同时又面向社会,承担为社会服务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我国民族地区的高等院校,其办学的宗旨,都必须发挥高校的“三大”职能作用,更好地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琼州学院坚持这样的指导思想,所以,兴科研勇于实践攀登,结硕果追求创新突破。琼州学院在做好育人工作的同时,大力倡导科学研究,鼓励教师勤于科研实践,勇攀科学高峰。学院随着办学层次的提高,科研实力不断增强,科研水平得以提升,科研工作有了突破,自然科学的探讨,人文学科的研究,皆有成果问世,成绩令人欣喜。仅2006年以来,学院的教师编撰出版著作、教材近20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多篇,被SCI收录近20篇,EI收录10余篇。有的成果还有创新,康小平教授结题的《非傍轴光束研究》,荣获海南省2007年科技进步一等奖。
  进入2008年,学院科研战线频频传来好消息。学院院长武耀廷博士的课题《菠萝种质资源DNA分子指纹图谱的构建》,获得教育部国家科技条件平台重点项目课题资助;副院长过建春博士的课题《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天然橡胶供求安全问题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生命科学院院长林炽贤教授的课题《蜡皮蜥的种群统计学和谱系地理结构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资助。除此之外,
  物理系康小平教授的《非傍轴电磁光束及其物理问题的研究》等课题还获得教育部立项。
  在2008年,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以集体的智慧向海南建省20周年奉献了一份特殊的厚礼——编撰出版了《海南历史文化大系》。中共海南省委宣传部举办了隆重的庆祝活动,特别在海南省新华书店召开了《海南历史文化大系》(以下简称“大系”)首发式。这份特殊的礼物,凝聚着海南全省数百位专家、学者的才智和心血,其中也有琼州学院的贡献。
  《海南历史文化大系》是全省启动的重大的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课题,时任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周文彰博士出任《海南历史文化大系》总主编。这项工程始于2006年,当时周文彰召集省内一批著名专家、学者,多次开会商讨编撰“大系”的相关工作,组建了编撰“大系”的领导小组、编委会和学术委员会,决定“大系”分设“特区卷”、“社会卷”、“历史卷”、“民族卷”等10个分卷,每个分卷集纳10部专著,整个“大系”集纳100部研究海南历史文化的著作。这一浩大的科研工程,极大地激发了全省人文社科工作者的热情,大家纷纷向“大系”编委会、学术委员会申报课题。琼州学院凭借学校的科研特色和实力,受到“大系”编委会和学术委员会的厚爱,把“民族”分卷的编撰任务授权给予琼州学院,并聘请学校长期研究民族文化的陈立浩教授为“大系”编委会和学术委员会的委员,兼任“民族”分卷主编。在编写的过程中,“大系”编委会印发的相关简报,对“民族”分卷的工作作了肯定和表扬。琼州学院作为“民族”分卷编写的基本力量,顺利地完成了承担的任务。这次全省性的重大科研活
  动,让琼州学院在民族文化研究领域受到了检验,赢得了社会的认可。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海南省社科联批准琼州学院组建海南省民族研究基地,学校与社科联双方共建,挂牌在琼州学院。这时,学校决定斥资75万元,打造大型学术著述《中国黎学大观》(多卷本),该课题2010年入选国家新闻出版业发展项目库,这标志着琼州学院民族文化研究又开拓了新的局面。
  学院注重科研与教学的结合,将有关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之中,比如学院开设的黎族文化教育研究、绿色文化研究、民族文化研究、民俗学研究、史学研究,以及体育、音乐艺术等学科的教学,皆涉及了海南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在这些教学中,教师还积极指导学生探究相关的学术问题,撰写相关的学术论文。这样做既充实了教学内容,加强了课程和学科建设,突出了办学特色,同时又使学生在科研实践中培养和提高了科研能力。如中文系本科学生,在选修相关黎苗文化课程的过程中,在授课教师指导下,从多层面、多视角,撰写了一批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论文,陆续刊载于《琼州学院学报》。这从一个侧面体现了琼州学院在科研领域注重将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有机结合,通过不断的科研实践,追求创新突破。

附注

①《教育部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

知识出处

琼南兴教育人60年——琼州学院校史(1954-2014)

《琼南兴教育人60年——琼州学院校史(1954-2014)》

出版者:现代教育出版社

本书讲述了60年琼州学院的发展过程,阐释了琼州学院的办学宗旨和育人方向。内容分五篇,包括“60年办学概述篇”、“海南民族师范学校时期办学篇”、“通什师专时期办学篇”、“琼州大学时期办学篇”和“琼州学院时期办学篇”。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