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州学院时期(2006年至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琼南兴教育人60年——琼州学院校史(1954-2014)》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1406
颗粒名称: 琼州学院时期(2006年至今)
分类号: G521
页数: 62
页码: 139-200
摘要: 本章记叙了2006年至今琼州学院时期的办学历程,主要包括:琼州学院“专升本”开启新的办学历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学校快速发展、琼州学院创建新校区教育教学开创新局面、开启新航程创造新辉煌等内容。
关键词: 琼州学院 新航程 专升本

内容

第十三章 琼州学院“专升本”开启新的办学历程
  琼州学院于2006年成功实现“专升本”,随后又顺利向三亚拓展建设新校区,这标志着学校已进入新一轮的快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既喜迎新的更大的发展机遇,也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学校党委和行政领导以新的发展思路,善抓机遇,应对挑战,带领全校师生员工齐心协力开启新的办学历程。
  第一节 践行科学发展观,开创办学新局面
  一、善抓新的发展机遇,开启新的办学历程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就是“发展”,学校要持续发展,必须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充分分析和把握学校新一轮发展的内外诸多方面的因素,认准并善抓新的发展机遇,集中精力推进学校新一轮的健康、快速发展。
  琼州学院从五指山区扩展到备受世界瞩目的国际滨海城市三亚办学,这就为学院新一轮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大好机遇。学院进入新一轮发展时期,由于有了办学的区域优势,随之而来的又有了吸引人才的优势、学科发展的优势、校际合作的优势与人和的优势。这些优势是学校坚持科学发展的必备条件。学校能否充分把握和利用这些条件,实现学校更大发展进而取得新的办学优异成果,这是对琼州学院党委和琼州学院人又一次新的最大考验,又一次新的检验。为此,学校必须要以现代教育理念和办学思路,主动调整好学校新一轮健康快速发展的目标,采取实现目标的有效措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精心打造后发优势,坚持走自己发展的道路,促进学校的更大发展。
  在新一轮发展时期,学校的发展目标是:学校的教学水平、科研实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明显增强,办学的综合实力和效益明显提升;援外教育、培训和研究生教育实现零的突破,并取得良好的发展;国际化、开放型、特色鲜明的品牌大学初步形成。具体步骤是:3年完成学院基本设施建设,通过本科教学评估;5年明显提高学院的办学综合实力,取得留学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授予权;10年基本完善学科及专业建设,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水平提高,取得博士教育的授予权,国际化、开放型、特色鲜明的品牌大学初见成效。这些目标的实现,将全方位展示学院新一轮健康快速发展的新面貌。
  二、抓紧完善三亚校区建设及五指山校区的改造
  琼州学院的发展受到各级领导的关怀与重视。教育部为学院作批示、谋计策;省领导也高度重视琼州学院的发展,已把学校的加速发展纳入重要的议程,列为重点单位;三亚市的领导更是亲临一线,把琼州学院三亚校区的建设视为自家的大事、要事来办,从优惠政策到大量财力的支持,全方位地支持校区建设。五指山市领导也十分重视五指山校区的发展,给予全方位的政策优惠和大力的支持。这些都是学院新一轮发展的“东风”,学院党政领导自觉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加大发展力度,尽快完成三亚校区的建设和五指山校区的改造。学院提出三亚校区的建设,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从纵向而论,学院近几年确实有了明显的进步,获得跨越性发展。但从横向审视,琼州学院比同类先进院校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不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将难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因此,学院快速发展决不能走传统的老路,更不能步别人的后尘,必须坚持走自己的路,一定要善于走捷径。学院要积极创造条件确保三亚校区基本建设在3年内完成,再用2~3年左右的时间进一步完善和营造良好的校区环境及办学条件。
  五指山校区的改造,要在近年内尽快完成校区按4000~5000学生规模和1~2个二级学院建制的改造规划,主要实施以教师村和学生宿舍、教学楼为主的校区改造建设。教师村建设的投入以教师为主;学生宿舍建设以改造为主,以社会企业投入解决;教学楼、实验室的改造以租赁的方式解决资金的投入问题。教师村分期建设,学生宿舍、教学楼、实验室的改造也分批进行,以不影响教学为前提,计划用3~4年时间完成,打造出一个现代化的校园。
  三、牢固树立现代教育思想,开拓持续发展的新局面
  琼州学院经历数十年的办学实践,扩大了办学规模,提升了办学层次,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当前,学院的首要任务是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坚持科学发展,牢固树立现代教育思想,开拓持续发展的新局面。
  办学理念的创新,是引领教育发展的先导。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无论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创新成果方面,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创新办学理念,必须以全面培育受教育者的创新精神为宗旨,探求育人的现代教育思想、方法和手段等。实施创新教育,是应对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竞争日趋激烈、信息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是促进我国教育适度超前、可持续和跨越式发展的需要,自然也是琼州学院谋求持续发展的需要。
  现代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强调满足学生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的需要;要求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指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形成合作、良好的教学环境;坚持人本教育,尊重并承认学生的发展潜能,尊重并承认学生差异的合理性,以正确的人才评价观,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琼州学院创新教育,践行现代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坚持科学发展,推动学院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把学院办成面向市场,立足琼南,服务海南,辐射省外,具有国际化、开放性和鲜明地方特色的现代化的品牌大学。琼州学院作为海南民族地区的高等院校,特别注重为区域性的经济社会建设服务,学院将逐步成为区域性知识创新、人才培育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成为推动海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智慧库和人才库,为当地和海南经济建设、科技、文化教育和社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琼州学院随着办学规模的逐渐扩大,学科专业点逐年增多,需要在强化学院一级教学管理的同时,加速实施与完善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实施和完善学院二级教学管理,是强化高校教学的需要,更是高校育人特点所决定。高校的基本任务是育人,培养各类专业人才,而高校下属的二级学院是承担培养专业人才的主体,学院的学科建设、专业设置、教学活动和学生工作等,这一切的承办与实施皆是以二级学院为主体,所以,二级学院的正确定位,教学管理的实施与完善,教学工作质量的提高,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
  琼州学院在深化教改的过程中,对学校的二级教学机构和专业进行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根据社会需求,突出特色,对现有的教学系进行新的调整组合,以学科专业的发展方向组建二级教学学院(系),对现有专业进行合理调整重组,构建以重点学科建设为核心的专业群。在三亚校区建设旅游管理学院、理工学院和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三个二级教学单位的内部专业设置遵循科学发展,力求达到高起点、高标准和高效益。学院以这三个二级教学学院的建设为整个学院的教学机构和专业结构的调整提供经验。学院将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本科专业建设为基础,学位点建设为重点,大力以学科专业的发展方向组建二级学院,加强二级学院教育管理,逐步健全二级学院的专业设置、教师配置和教室、实验设施配备,以及学院内部的规章制度与运行机制。学院按照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已率先着力建设旅游与工商管理学院、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和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随后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逐步建设人文社科学院、外国语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艺术学院、体育学院等,为学校开拓持续发展的新局面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节 强化内涵建设,增强办学实力
  近几年来,琼州学院努力学习和践行科学发展观,实施创新教育,以创新的办学思路,高昂的办学热情,取得了三亚新校区建设的可喜成绩,推动学院阔步跨入新一轮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在新的形势下,学院从实际出发,把发展重心转为以全面提高本科办学质量、提升服务社会的综合实力为主的内涵建设。学校的内涵建设,涉及诸多方面的内容,就现阶段而言,学院将从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等几方面,进一步强化学院的内涵建设,推动学院办学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全面提升本科教学质量。
  一、狠抓学科建设,培育办学特色
  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龙头,是学校的基础性建设。从广义来讲,学科建设涉及学校的方方面面,诸如学校的人、财、物、教学、科研、信息和管理等。而狭义的学科建设则侧重于学位点建设、专业建设等。我们普通高等院校,由于学校的类型不同,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无论是内容或要求都有区别。教学型大学,其学科建设的重心是专业、课程及教学和实验实习平台等方面的建设,致力于教学质量的提高;研究型的大学,其学科建设固然同样承担教学型大学的任务,但它更加强调和注重科学研究、知识创新,追求提升自身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地位;而教学研究型的大学,其学科建设所担负的任务介于上述两类大学之间。琼州学院是新建本科院校,必须清晰地明确自
  身定位,其基本定位应当是教学型大学,应以本科教学为主体,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鉴于此,学院一方面要切实调整原来高等专科学校的办学模式,一方面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坚持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现代大学教育的理念,树立面向社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理念,不一味地效仿老大学的做法,而要坚持跨越式的发展,走自己的办学道路。
  从内涵建设层面讲,学科是高校构成的基本元素之一,而培养人才的基本载体是专业。因此,高校要培养具有特色的学生,必须要有特色的学科专业来支撑。所以,琼州学院培育办学特色,最基本、最直接而有效的途径就是狠抓学科建设,在学校形成和建设一批有特色的学科专业群。教育部十分重视和强调学科专业建设,特别是对地方本科院校作出了明确的指示:“高等学校尤其是地方高等学校,要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科学运用市场调节机制,合理调整和配置教育资源,加强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积极设置主要面向地方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为地方经济建设输送各类应用型人才。”①
  琼州学院遵照教育部的指示,把本科学科专业的结构调整,把狠抓本科学科专业的建设,作为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抓手和突破口。学校经省教育厅备案和批准,设置高等院校本科专业5个:生态学、小学教育、社会工作、艺术设计、物理学;设置成教专科专业7个: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英语、旅游管理、音乐学、网络工程、思想政治教育等。学校结合自身实际,遵循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的办学基本原则,切实加大学校教育资源的整合力度,做好校内二级学院和本科学科专业的调整重组工作。学校有五指山和三亚两个校区,两地除了有地缘和自然环境的区别、特征之外,各自还有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征。因此,学校两个校区的本科学科专业建设,实施“区域化”的战略。针对这样的现实,学院必须认真学习和践行科学发展观,全面统筹协调发展,切实解决制约学校本科学科专业建设的相关矛盾和问题,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力争在几年之内构建一批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的本科学科专业群,培育一批能切实服务和支撑地方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本科特色学科专业,从而增强学校的办学实力,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
  二、狠抓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主体工程,也是固本强基工程。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更应把师资队伍建设摆在重中之重的首要位置。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曾经说过:“大学,非大楼之谓也,大师之谓也。”高校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成为品牌学校,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要有良师,更要有名师,这已是教育界的共识。
  琼州学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最为重要的是做人的工作,引导教师树立创新教育的理念,因为它具有先导性的作用。创新教育理念要求我们积极探究创新精神的养成规律,确立以全面培养受教育者创新精神为宗旨的教育思想观念。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应逐步确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和人才评价观,把从事教育工作视为一种神圣的事业,把献身教育作为终身追求的崇高的精神境界。在开展教育的实践中,我们教师不仅仅是传播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会和掌握学习的方法,懂得如何做人的道理,以新的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组织和带领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中增长知识,增长才干。
  琼州学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还注重教师的教风建设。教师的教风,是教师精神风貌、行为风尚、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学术水平和教学技法等多种要素的集中体现。教师的教风常常表现在思想言行和工作作风的各个方面。教风优良的教师,其言谈举止、行为习惯,处处展示出高远的情致,健康向上的生气和活力,他们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治学严谨,施教精心,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在平凡的教育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学校当前的教风建设还有某些不足,尚待加强这方面的工作。有的教师有岗不敬业,治学不严谨;有的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教学质量不高;有的职业素养不高,缺乏自律精神,等等。教风的好坏对教师个人的教学效果,对学生优良学风的养成,乃至对学校的教学效果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一个学校的优良教风,对学校办学思想的形成、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培养目标的实现和管理水平的提升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素来注重教风建设,这是教育工作者的优良传统思想。在新的形势下,学院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过程中,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倡导广大教师奋发进取、创新求变、乐于奉献,在践行创新教育理念的进程中养成优良的教风。目前,学院教师队伍结构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在校内要继续发扬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在校外还需引进高学历的博士研究生充实教师队伍,使全校教师队伍结构日趋合理。与此同时,学院竭尽全力加速“安居工程”建设,为广大教师创造适宜教学、科研和生活的优良环境。
  三、狠抓人才培养,提升办学水平
  高等教育的根本职责和使命,就是培养人才。高校培养人才的质量,是学校办学水平的具体体现。凡是办学水平较高的学校,培养的人才一般都具有较高的质量,这是中外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所证明的。
  琼州学院60年办学,一直把培养人视为首要任务,具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我国的教育方针明确规定: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任何国家的教育方针与目标,都是具有法定性的,带有鲜明的社会政治色彩。一定社会的各级各类教育,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教育方针和目标,通过组织实施教育,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类人才。我国教育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和重视,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担负着“人才强国”的使命,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前提和基础。
  高校不仅人才荟萃,是各种新的知识的生长点,而且还是培养具有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人才的重要摇篮,它为国家源源不断地输送各类高级专业人才。所以,有专家学者把高校美称为我们创新型国家的智力源和动力源,因为高校可以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不断地提供各类密集性的知识源泉和永不枯竭的动力源。当今,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使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高校办学的永恒主题就是培养人才,培养创新型国家所需要的各类高级人才,这是高校办学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重任。
  琼州学院培养人才,首先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人权、人格,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参与教学过程,在体现人文关怀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的个性,让其得到全面发展,成为能够创新、创业,具有创造力的人才。与此同时,学校要切实关注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状况,引导学生愉悦学习,健康成长。
  其次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知识和人才的需要,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让学生明白知识革命、知识经济、知识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正在发生新的变化,提出新的要求。学校实施素质教育要特别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社会发展与人的个性发展的关系。国家创新型社会的发展,需要大批具有进取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而人的进取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养成和获得,都离不开人个性的充分发展。当然,人的个性发展,一定要以服务于整个社会发展为前提,这样才能让个人的美好理想变为光荣的现实。学校在强化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继续抓好科学发展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工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学生,加强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引导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学校,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再次,学院结合学校实际,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方案,试行“前期趋同、后期分流”的培养模式,推进“平台+模块”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学校采取多项措施,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培养人才的质量,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
  第三节 科研勇于实践创新,追求特色力求突破
  我国高等教育既担负着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文化传播的重任,同时又面向社会,承担为社会服务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我国民族地区的高等院校,其办学的宗旨,都必须发挥高校的“三大”职能作用,更好地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琼州学院坚持这样的指导思想,所以,兴科研勇于实践攀登,结硕果追求创新突破。琼州学院在做好育人工作的同时,大力倡导科学研究,鼓励教师勤于科研实践,勇攀科学高峰。学院随着办学层次的提高,科研实力不断增强,科研水平得以提升,科研工作有了突破,自然科学的探讨,人文学科的研究,皆有成果问世,成绩令人欣喜。仅2006年以来,学院的教师编撰出版著作、教材近20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多篇,被SCI收录近20篇,EI收录10余篇。有的成果还有创新,康小平教授结题的《非傍轴光束研究》,荣获海南省2007年科技进步一等奖。
  进入2008年,学院科研战线频频传来好消息。学院院长武耀廷博士的课题《菠萝种质资源DNA分子指纹图谱的构建》,获得教育部国家科技条件平台重点项目课题资助;副院长过建春博士的课题《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天然橡胶供求安全问题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生命科学院院长林炽贤教授的课题《蜡皮蜥的种群统计学和谱系地理结构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资助。除此之外,
  物理系康小平教授的《非傍轴电磁光束及其物理问题的研究》等课题还获得教育部立项。
  在2008年,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以集体的智慧向海南建省20周年奉献了一份特殊的厚礼——编撰出版了《海南历史文化大系》。中共海南省委宣传部举办了隆重的庆祝活动,特别在海南省新华书店召开了《海南历史文化大系》(以下简称“大系”)首发式。这份特殊的礼物,凝聚着海南全省数百位专家、学者的才智和心血,其中也有琼州学院的贡献。
  《海南历史文化大系》是全省启动的重大的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课题,时任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周文彰博士出任《海南历史文化大系》总主编。这项工程始于2006年,当时周文彰召集省内一批著名专家、学者,多次开会商讨编撰“大系”的相关工作,组建了编撰“大系”的领导小组、编委会和学术委员会,决定“大系”分设“特区卷”、“社会卷”、“历史卷”、“民族卷”等10个分卷,每个分卷集纳10部专著,整个“大系”集纳100部研究海南历史文化的著作。这一浩大的科研工程,极大地激发了全省人文社科工作者的热情,大家纷纷向“大系”编委会、学术委员会申报课题。琼州学院凭借学校的科研特色和实力,受到“大系”编委会和学术委员会的厚爱,把“民族”分卷的编撰任务授权给予琼州学院,并聘请学校长期研究民族文化的陈立浩教授为“大系”编委会和学术委员会的委员,兼任“民族”分卷主编。在编写的过程中,“大系”编委会印发的相关简报,对“民族”分卷的工作作了肯定和表扬。琼州学院作为“民族”分卷编写的基本力量,顺利地完成了承担的任务。这次全省性的重大科研活动,让琼州学院在民族文化研究领域受到了检验,赢得了社会的认可。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海南省社科联批准琼州学院组建海南省民族研究基地,学校与社科联双方共建,挂牌在琼州学院。这时,学校决定斥资75万元,打造大型学术著述《中国黎学大观》(多卷本),该课题2010年入选国家新闻出版业发展项目库,这标志着琼州学院民族文化研究又开拓了新的局面。
  学院注重科研与教学的结合,将有关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之中,比如学院开设的黎族文化教育研究、绿色文化研究、民族文化研究、民俗学研究、史学研究,以及体育、音乐艺术等学科的教学,皆涉及了海南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在这些教学中,教师还积极指导学生探究相关的学术问题,撰写相关的学术论文。这样做既充实了教学内容,加强了课程和学科建设,突出了办学特色,同时又使学生在科研实践中培养和提高了科研能力。如中文系本科学生,在选修相关黎苗文化课程的过程中,在授课教师指导下,从多层面、多视角,撰写了一批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论文,陆续刊载于《琼州学院学报》。这从一个侧面体现了琼州学院在科研领域注重将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有机结合,通过不断的科研实践,追求创新突破。
  第十四章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学校快速发展
  琼州学院“专升本”后,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深化,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科研工作又上新台阶,社会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人才建设取得新进展,教师队伍结构持续优化;学生成长成才服务体系日趋完善,育人环境明显改善;三亚校区建设稳步推进,办学条件日臻完善;对外交流层次不断提升,国际化教育进程平稳有序;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卓有成效,和谐校园建设成效显著。在取得这些成绩的基础上,学校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推动学校新一轮健康快速发展。
  第一节 抢机遇,推动“共建”,做好规划
  琼州学院一届二次教代会于2010年4月召开,它是在贯彻全国“两会”精神和海南省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也是学校在围绕国际旅游岛建设确定新一轮发展战略目标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全球瞩目海南,海南一片欢腾。全岛各民族儿女纵情欢呼,欢呼海南时隔22年再次迎来历史性的重大发展机遇。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将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升海南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这为海南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在这次教代会上,校领导的讲话,与会代表的讨论发言,都表达一个共同的心声:琼州学院一定要抢抓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机遇,借此东风推动学校新一轮的快速发展。
  时任海南省委副书记、省长罗保铭,在海南省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推进省市共建琼州学院”,这是海南省委、省政府和三亚市委、市政府,对琼州学院建设的深切关怀和高度重视,给予琼州学院广大师生以极大的鼓舞,激励全校师生奋发工作,努力学习,积极“推进省市共建琼州学院”成为现实。省、市共建琼州学院是我省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与“科教兴琼”战略的现实选择。省、市共建琼州学院,其内涵丰富,它承担着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的重任。省市共建使琼州学院在省、市二级政府的深切关怀和重点支持下,经过资源整合,学校将在三亚和琼南地区发挥着其他大专院校无法替代的作用,尤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方面与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结合更为密切、更为直接有效,并将形成独特的办学优势。这不仅将在三亚市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引领和示范作用,而且也是三亚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源。尽管目前在实现“共建”的过程还有一定的难度,但有省市二级政府的正确领导,有社会各界的关怀,有琼州学院全体师生的坚定信心和主动积极的工作,“推动省市共建琼州学院”的目标一定会变为现实。
  抢抓机遇,推动“共建”,学校要做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就是制订好琼州学院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新规划。学校决定在新的历史起点,制定《琼州学院2011—2020年发展规划》。学校的总体发展战略规划是学校发展工作的总领,是对学校未来10年带有全局性和决定全局的重大谋划。如何抓住机遇,制定科学合理、切合实际的发展规划,增强竞争实力是琼州学院在新一轮发展中必须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学校客观、合理地制定发展规划,这既有利于学校自身增强对社会的适应性,又有利于学校整体布局,统筹安排,使学校的建设更有针对性,同时也有利于健全学校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提高教育教学管理质量与效益。学校要把制定的发展规划,切实实施,逐年检查,不断修订,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强有力地推动学校办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第二节 创新教育理论,优化管理模式
  学校根据形势的发展,厘清教育教学指导思想,明确要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符合教育规律、切合学校实际的办学理念。琼州学院是一所新建本科院校。“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实施的又一项重要战略工程,也是当前我国高校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行动指南和实施纲要。学校高度重视“质量工程”项目建设,制定合理的激励政策,整合优势教育资源,集中优势教学力量,力争在省级和国家级精品课程、省级和国家级教学名师等项目上取得新的突破。高校的首要任务是为国家培养和输送合格的各类专业人才。琼州学院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注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学校在改革教学模式、培养模式中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琼州学院在2009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荣获国家级一等奖1个,二等奖3个和海南赛区一等奖2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5个,成绩列海南各高校之首;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荣获海南赛区一等奖2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2个;在海南省第四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一等奖1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4个;在第七届香港国际武术节比赛及海南省各类体育竞赛中,荣获2项第一名,7项第二名,3项第三名;在全国及海南省各类艺术比赛中,荣获2项第一名,2项第二名,2项第三名。同时,英语四、六级通过率、毕业生考研率、毕业生就业率等较往年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学校还将争取在优秀人才培养工作中的综合化、国际化方面取得新突破。学校通过课堂教学、研究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活动和各种文体活动,使学校培养的学生成为具有远大的目标、坚定的信念、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扎实的知识基础、良好的创新能力的人才,在这方面谱写新的业绩,不断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优化管理模式。这涉及教学改革、教学规范化、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等诸多的问题,琼州学院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在做好学校科学管理相关工作的同时,特别注重探索学校行政权与学术权相对分离的管理模式。由于历史的原因,学校的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界限还比较模糊,造成分工不明,职责不清,导致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时有相互越位。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冲突,不同程度地导致行政人员与
  教学科研人员的冲突和对立,教师和行政领导之间的关系得不到很好的处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能很好地发挥,学术权力的合法性和可操作性与行政权力合理性之间的关系不容易得以较好地处理等等。学校注重在管理实践中进一步积极探索“党委领导、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依法办学”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学校已完成二级学院的设置,推行了学科、专业、课程群负责人制度,进入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制和学术权从行政权中相对分离的阶段,这就必须明确校院两级管理工作的重点,明确任务分工,建立系统合理的工作评估体系,将一定权力下放到二级学院,责权统一,充分发挥二级学院管理的最大功效。二级学院是大学学术治理的核心,作为学术单元的二级学院,有关教什么、怎么教、谁能教以及其他关键的学术事务应该由教师参与做出决定。
  此外,琼州学院是在五指山市和三亚市两地办学,因此学校应积极探索“一校两地”、“一校多区”的管理运作模式。学校要认真总结三亚校区建设和两地办学的管理经验,从实际出发,根据各有侧重、动态调整、逐步完善的原则,规划三亚校区和五指山校区的功能定位,建设“一校两区”的大校园体系,增强各校区师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三亚校区主要注重功能协调、学科优化配置和资源整合,使之成为一个协调统一、优势明显的主体校区;五指山校区则主要注重完善功能、明确学科定位,使之成为一个特色校园、精品校区。
  第三节 抓好学科专业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所学校要有特色、有品牌、有竞争力离不开它的优势学科。一流大学不在于学校规模的大小,学科门类的齐全,而在于有一流的学科。可以说判断一所大学是否具有竞争优势的首要标志是它的学科。而判断学科优势的标准,一是看它是不是处在科技发展的前沿,二是看它是不是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琼州学院明确地提出要把2010年作为“学科建设年”,坚持以“优化”和“适应”为目标,完成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规划,排除各方面的阻力,下足功夫抓实抓好学科建设,进一步提高学校的学科建设水平和特色建设水平,实现内涵建设的新突破。特别要在现有学科、专业调整重组的基础上,大力推动交叉学科发展,打破条块分割,实现资源共享。学校进一步确定学科方向,集中力量做强优势学科,进一步挖掘、凝炼、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学科特色。学校要统一认识,在人才、经费、平台建设等各个方面加以扶持,积极实施“学科特色建设”工程,围绕特色学科建设的目标进行整体改革,形成学科特色和优势。
  无论是学科建设,还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因此,琼州学院近几年狠抓师资队伍建设。就学科建设而言,学校从学科建设大局出发,积极引进有较大学术影响的学科、学术带头人,加大选聘海外优秀人才,构建学科团队。学校实施“百名博士”及数十名学科带头人引进工程。现在学校一半以上的专业有学科带头人,全校所有专业及课程群皆有符合规定条件的负责人。学校很重视校内现有人才的培养培训,调整校内人才结构。目前,琼州学院大胆探索“科学带头人创新团队”人才组织新模式,优化组合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和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努力打造l~2个具有高水准的优秀创新团队。学校大力全面推行学科带头人(负责人)、专业负责人、课程群负责人制度,充分发挥教授、专家的治学作用,提高学科专业及课程建设水平,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如果说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加强学科建设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那么,打造一支具有科研实力的科研团队,同样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琼州学院在抓好教学的同时,注重科研人员的培养,积极开展科研工作。近年来,不断增强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意识,贯彻执行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战略目标,紧紧围绕旅游管理、电子信息、环境保护、民族研究等研究领域,制订科研计划,修订科研经费管理、审核报销等制度,出台校企合作办法,定期出版科研动态简报,协助三亚市开展“科研活动月”活动,做好国家、省、三亚市和校级科研项目的申报工作,特别是以国际热带滨海旅游城市为依托,积极申报三亚市科研项目,努力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科研支撑。学校通过多种途径,争取更多项目带动全校学术水平的提高。学校决定强化博士科研力度,创设学生创新科研基金。
  琼州学院还通过组建科研团队,明确学校重点扶持的优势科研方向和优先支持的新兴科研方向,找准切入点,确保在较高层面上开展研究,培育科研特色,通过几年的努力,逐步形成若干个具有自身特色与优势的学科和研究方向,以此为辐射源,带动学校各学科和学科群的发展。学校对有科研潜力的中青年骨干作为带头人进行培养,或以团队为载体引进高层次的领军性人才,以他们为核心,组织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和学术新秀等构成创新团队,进行联合攻关。这样,通过组建创新团队,整合科研方向,有利于大课题、大项目的承接,既有利于科研工作的突破,又为教师科研合作精神的养成起到引领、示范作用,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
  学校有计划地建立科研管理信息平台,优化管理模式、规范管理程序,使每位教师都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寻找可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的学科领域或对象,为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促进跨学科研究搭建媒介平台。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科研为教学服务的宗旨,理顺科研与教学、重点与非重点、集中与分散的关系。在健全科研制度,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激励手段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教师的个性特点和需求差异,采取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多样化激励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奖励。要建设一种和谐愉悦的学术氛围与优良的科研环境,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形成一个适合于各类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打造尊重、关心、爱护人才的软环境,借以充分发挥各类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2009年,琼州学院获准科研项目50项,其中获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1项,农业部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保护项目1项。此外,获得三亚市院校专项资金项目29项,三亚市国家(省)重点科技配套项目3项。2009年获得科研立项数比2008年增加了42项。在科研结项方面,全年共结项的科研项目42项。在科研成果获奖方面,全年共获得省级科研成果奖7项,其中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2项。学校民族研究领域的大型学术著述《中国黎学大观》(多卷本:分设历史、文化、社会、文艺、生态等5个分卷),现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与此同时,学校按照省科技厅的要求,重点完成海南省嵌入式系统重点实验室和海南省两栖爬行动物研究重点实验室的筹建工作。学校还将争取建一个国家级研究机构,带动学校整体科研实力的提升。
  第十五章 琼州学院创建新校区教育教学开创新局面
  在海南省委、省政府和三亚市、市政府的深切关怀与大力支持下,琼州学院三亚校区于2011年5月10日隆重举行落成典礼。省委常委、组织部长、教育工委书记楼阳生,副省长、三亚市委书记姜斯宪,三亚市长王勇,海南省教育厅厅长胡光辉等领导出席揭牌典礼并致辞讲话。《中国日报》、《海南日报》、《三亚晨报》、海南电视台(视频)、三亚电视台(视频),以及海南网、三亚广电网等多家新闻对此均有报道。
  在琼州学院的发展史上,2011年5月10日是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隆重的挂牌庆典,庆祝学校办学的光辉业绩,昭示学校开启新的办学历程。此时,在琼州学院校园,欢庆的师生在规划新的教学蓝图,制定新的学习远景,寻求新的梦想。学院的校级领导班子,深知琼州学院挂牌的特殊内涵,赋予校领导的历史使命和时代重任。学校借庆祝学院挂牌的“东风”,积极拓展教育资源,提升办学实力;狠抓重点学科建设,快速提升办学层次;凸显科研特色,提升学术地位与科研水平;强化对外交流合作,助力国际化办学快速发展。本章将对这几方面问题略作概述。
  第一节 深化“共建”创新模式,积极拓展教育资源
  “共建”是琼州学院办学的创新模式。在海南省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时任海南省委副书记、省长罗保铭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推进省市共建琼州学院”的重要指示,要求海南省委、省政府和三亚市委、市政府共建琼州学院。这一重大决策,既是省市两级党政领导对发展高校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深切关怀,又是兴办高等教育的创新之举。琼州学院正是在实施省市“共建”的实践中及时解决了三亚新校区的用地、资金等急迫关键问题,致使学校得以健康、快速发展的。
  学校不断深化“共建”内涵,把“共建”视野纵深伸延,横向铺开,上至教育部、民政部等部门,下至县级五指山市等,而在横向又牵手中科院地球研究所、中科院三亚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海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海南省民族研究所、海南省织锦研究所等科研和企事业单位。与此同时,学院还积极参与全省“联村进企”活动。这样,学院在“共建”的办学征程上,搭建起上下梯级式和左右多个层面的平台,路子越走越宽广,越走越稳健。如今,学院敞开大门,聚合教育资源,诸如政府资源、社会资源、市场资源、企业资源,以及兄弟院校的资源等,犹如源头活水涌进校园,为学院发展增添了活力,增强了办学实力。
  教育部对琼州学院的发展,从筹建到落成庆典,一直给予多方面的指示和关怀,在学校急需拓展教育资源之时,教育部批准学校成为教育部设立的“教育援外培训基础”之一。学校于2012年11月20日,举办了“第三届发展中国家旅游管理高级研修班”开班典礼。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刘宝利、海南省教育厅副厅长袁陵南和三亚市常务副市长林东前来指导工作。这届高级研修的学员共20人,他们分别来自肯尼亚、乌干达、毛里求斯、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马拉维、塞舌尔和越南等8个国家。“研修班”主要探研旅游知识,选址进行旅游考察。前者就中国的历史文化、旅游产业文化,以及学员所在国的旅游相关问题进行交流和探讨,后者主要在三亚地区完成旅游考察任务。
  2013年9月2日,琼州学院举办“第四届发展中国家旅游管理高级研修班”。本届研修班20名学员分别来自越南、南非、埃及、尼泊尔、坦桑尼亚、马尔代夫和印度尼西亚等7个国家。研修班主要探讨旅游知识方面的问题,交流兴办旅游的经验,同时结合旅游考察,受训学员将在考察中将重点了解海南的旅游资源、热带自然风光、黎苗民俗风情等。在开班仪式上,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巡视员刘宝利祝愿中国与受训学员所在国的旅游业相互支持,共同发展。近年来学校以“教育部教育援外培训基地”为平台,不断提高学校国际化的水平,先后成功举办了三期发展中国家旅游高级管理研修班,让学员们分享中国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并安排学员进行实地考察、体验中国的旅游管理,举办研修班的效果一年比一年好。
  教育资源的拓展,扩大了学校的办学空间,增添了办学活力。校领导乘势而上,多次从教育部和财政部获得“国培计划”项目。教育部和财政部于2010年全面实施“国培计划”,每年投入专项资金,其主要目的是全面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琼州学院周密安排“国培计划”,按照要求认真完成“国培计划”项目任务。以2012年10月10日启动的“国培计划”为例,这次琼州学院从化学、历史、生物、英语等专业挑选260名学生,分别赴海口、文昌、琼海等6个市县农村初级中学顶岗实习,多期三个月。与此同时,从6市县相关的初级中学,置换出130名教师到琼州学院进行三个月的脱产研修培训。“国培计划”项目的实施完成,学校为农村教育办了实事,有所贡献,同时又让260名同学在顶岗实习中受到了锻炼,在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方面都有所提高。从办学来说,拓展的教育资源,为学校创造了“双赢”的结局,很有利于学校的发展。
  琼州学院在拓展教育资源的过程中,十分注重与省内相关兄弟院校的全面合作。2012年5月4日,琼州学院与海南大学在海口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两所学校各在宝岛南北两端,南北携手,共谋发展,这是两校广大教育工作者追逐梦想,迎来美好明天的共同心愿。多年来,两校办学常有联系,互有往来。海南大学作为海南高教战线的排头兵,领头雁,办学实力强,本科教育和硕士、博士学位教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雄厚的教育资源对琼州学院多有帮助。琼州学院晋升本科院校后,抓住海南国际岛建设带来的发展机遇,学校不断发挥后发优势,学科建设成绩显著,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得以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学术水平皆有提升,学校正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着眼于国际旅游岛建设,调整优化学科布局,加强海洋、旅游、民族、生态等特色学科建设,精心做好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学位的教学工作。所以,海南大学党委书记刘康德认为,琼州学院办学特色鲜明,区位优势突出,发展势头强劲。
  琼州学院审时度势,领导果断决策,与海南大学牵手前行,这对学校拓展教育资源,提升办学实力,是正当适时的有力举措。两校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双方本着“互助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决定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战略合作。
  一、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双方共同探研教育教学改革、专业与课程建设,不断推进学科建设的相关问题,强化本科生联合培养工作,培养跨专业、多技能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二、有计划安排教师、实验室人员双向交流,管理干部挂职锻炼,推进教师和管理干部队伍建设;
  三、双方各自发挥学科优势,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科学研究,共同申报、承担科研项目,做好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工作。在建立研究基地、招收培养研究生等方面开展合作,协同广泛参与国际、国内有关学术、文化交流活动,促进文化繁荣发展,不断提高学术水平;
  四、双方在图书资料和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方面加强交流共享,深化公共服务体建设的合作。
  两校合作协议内涵极为丰富,展望“协议”的实施,我们充满美好的希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国际旅游岛建设,服务区域经济社会,持续推动海南绿色崛起,在这诸多方面,琼州学院和海南大学都有共同的追求,肩负着的历史使命和时代重任。此次合作协议的签订,将为两校发展乃至于全省高等教育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既是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双赢之举,又是深入贯彻落实海南省第六次党
  代会精神的务实之策,为两校搭建了更高层次的协作创新发展平台。相信这次合作协议的签订,将会结出累累硕果,促进两校的内涵建设,加速两校的快速发展,为海南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我们坚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协议”的逐步落实和执行,其深刻的意义和多方面的作用,无疑都将逐一展现世人面前,这是人们共同的心愿。
  从大教育的视角观察社会,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是可贵的教育资源。就办学而论,占有的教育资源越丰富、越雄厚,就越是有利于办学,为办学提供了必备的条件。琼州学院的领导以开阔的视野,敏锐的思维,将拓展教育资源的路径伸向社会的多个领域。如今,学校筑巢引凤,先后引来“海南省社会工作人才培训基地”、“中国国际青少年活动中心(海南)”等多个项目落户琼州学院。学校还与北京和省内相关的社团协会、科研单位,携手合作,或共同培养人才,或合作开展科研工作。与此同时,学校还参与“联村进企”活动。凡此种种,为学校提供了多种鲜活的教育资源,使学校的办学实力大为增强,从而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我们不妨试举一例。在海南高校领域,琼州学院是唯一一所设立社会工作专业的公办学校。多年来,学校社会工作专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通过培训、进修、学习培养了一批优秀教师,建立了一批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了一批案例库,设置了一批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的社会工作专业教材。“海南省社会工作人才培训基地”在琼州学院挂牌,为学校增添了教育资源,注入了活力,激发了办学热情,学校将不断整合力量,将社会工作专业做大做强,培养更多高素质的社会工作人才,为服务国际旅游岛建设提高更多的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持。同时,学校还充分利用学校社会工作人力资源,将努力向“海南省社会工作高级管理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级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培训与考试基地”、“海南省社会工作者继续教育基地”、“全国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培训基地”、“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探索研究基地”等目标发展。由此观之,拓展教育资源,确实有效地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实力。
  第二节 狠抓重点学科建设,突破硕士学位教学“零”的格局
  高校发展重在内涵建设,从内涵建设层面讲,学科是高校构成的基本元素之一,而培养人才的基本载体是专业。学校专业建设对于高校的发展,是一项基础性建设,这项工作做得越坚实,越能凸显学校的特色,推动学校的发展。琼州学院挂牌新校区后,校领导从学校定位于教学型大学的实际出发,狠抓重点学科专业建设,将旅游管理专业作为突破口,快速提升学校办学层次。
  早在琼州大学时期,学校就设立了旅游系,且为重点建设系,但该系在办学进程中由于受到种种因素限制,办学成效不够理想,并未能起到排头兵的作用,也未成为提升办学层次的突破口。琼大晋升本科院校,学校设立了旅游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自然备受看重。特别是三亚新校区落成后,新组建的校级领导班子更为重视旅游管理学院的发展。首先,校领导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加大执行《教育部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
  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的力度。教育部强调地方高等学校应“合理调整和配置教育资源,加强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积极设置主要面向地方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为地方经济建设输送各类应用型人才。”①海南省最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就是旅游行业,海南实施国际旅游岛建设,是国家的战略部署。而琼州学院的主校区又建在著名的国际滨海旅游城三亚,快速大力发展旅游专业教育,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输送大批应用型人才,这是琼州学院的应尽职责,学校理应敢于担当,把培养旅游专业的人才承担在肩,实实在在地为海南的旅游产业发展兴教育人。校领导认识的深化,转化为创新办学思路和真抓实干的行动。
  其次,采取多种措施,狠抓旅游管理学科专业建设。一是增强旅游管理学院(学校二级学院)领导班子实力,选派一位长于旅游管理的博士教授主持学院工作,学院还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参加培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与此同时,学校整合优化教育资源,从校内相关二级学院和科研单位精选一批博士、教授参与旅游管理学科专业建设。
  二是积极拓展教育资源,提升办学实力。学校继与海南省社科联共建“海南省国际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研究基地”之后,又积极走校企合作之路,与海之缘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牵手合作开设人才培养实验班,迈出了校企联合办学的第一步。随后,学校又与海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海南省科技厅和三亚市政府,四方共同签订协议,共建“海南旅游协同创新中心”。
  ①参见《教育部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
  该“中心”挂牌琼州学院,以四方联席会议制度,通过人才标准制定、人才资格认证、人才交流项目和人才培训等形式,重点培养旅游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紧缺人才;通过设立旅游学科专业研究、旅游信息数据共享、旅游产业相关科技创新、创新奖励计划和旅游产业创业孵化器等项目,加强旅游行业的政策研究,推进旅游产业科技创新。学校将发挥资源和人才优势,在有关部门、兄弟院校的支持下,建设好“海南旅游协同创新中心”,以海南旅游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政府为主导,以琼州学院为主体,以创建产学研机制培养旅游人才为目标,不断形成政府间政策协同创新、高校间学科专业协同创新、高校与企业间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国际间合作交流创新,促进旅游科技创新和旅游产业科技成果的应用和转化,为全面提升海南国际旅游岛旅游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提供理论支持和智力支持,为加速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做出贡献。
  三是加强学术交流,提升学术水平。海南旅游资源异常丰富、而且独具特色,可满足游客不同的需求和爱好。海内外的广大游客,他们既乐于体验椰风海韵、阳光沙滩,又喜悦领略热带雨林自然风光,同时亦青睐黎苗民族风情。海南旅游文化与琼南地区的黎苗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民族风情是旅游文化的组成部分,往往最为游客喜闻乐见。研究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传承,如何将黎苗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旅游文化,成为海南旅游文化的一大亮点,这是很值得探究的。鉴于此,旅游管理学院在校领导的指导与关怀下,举办了首届“旅游与海南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学术研讨会。随后,学校又筹办“旅游教育与滨海旅游可持续发展”论坛,特邀海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负责人和来自全国20多位旅游院校的专家、学者,以及琼南各市县旅游局局长和省内外部分旅游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欢聚学校旅游学院。在两天的论坛会期,来自南开大学、湖北大学、澳门城市大学和华侨大学等全国各知名旅游学院的教授、专家学者,大家就旅游教育和滨海旅游可持续发展两大议题,从不同的角度畅谈见解,或侧重理论建树,或侧重实践体验,展现出浓厚的学术氛围。不少学者对海南旅游大加赞赏,认为海南宝岛独特的地理环境优势,山与海的奇异风光,丰富的绿色资源,怡人养生延寿的气候,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这些都是海南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旅游发展大有作为,国际旅游岛的美好前景指日可待。专家、学者认为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加速发展,关键在人,应该不断完善旅游人才建设保障的相关政策,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升旅游战线人才的整体素质,特别是在旅游行政管理、旅游企业经营管理和旅游专业技术等方面,要培养更多的人才,助力旅游教育和滨海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学校旅游管理学院的师生,通过参加一次次大小学术研讨会,开扩大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提升了旅游学科专业的学术水平。
  在学校的重点扶持下,旅游管理学院有了快速的发展,学院的教育资源、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和教师队伍的素质,都有了显著的提升,具有了较为雄厚的办学实力。学院决定申报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授予权。在2012年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确定学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正式成为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单位。学院在全国招收25名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于2013年9月26日举行了首届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开班典礼。至此,琼州学院实现了硕士学位教育“零”的突别,学校的教育教学上升到一个崭新的平台。
  第三节 创新科研思路,彰显学术地位与学术水平
  琼州学院扎根琼南办学60年,坚守民族教育,服务琼南兄弟民族,为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学校在办学的过程中,发挥智力和人才的优势,注重研究琼南地区黎族苗族的历史文化,把弘扬民族文化视为学校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重任。多年来,学校在研究民族文化的实践中探索前行,将民族文化研究列为学校的重点课题。学校于民族文化沃土长期培育的重点课题,如何深化?又如何拓展?这是学校民族文化工作者的热议话题,也是全校及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问题。
  学校领导认为,民族文化研究工作的深化和拓展,还必须加强基础性的建设,比如增设科研机构,加强对外联系,开展合作科研和学术交流,以及科研人员的培训提高等。校领导的构想展示出美好的前景,学校经过请示中共海南省委台湾工作办公室和海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在获准批文后,组建了琼台两岸少数民族文化研究院,琼台两岸少数民族文化院的成立,将充分发挥琼州学院在民族文化学科上长期积累的研究优势,为两岸少数民族交流合作、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提供重要平台,助力两岸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琼台两岸的民族文化工作加强了交流,互有往来。2012年春暖花开时节,台湾的“乡土文化交流团”到访琼州学院,双方亲如一家,热情畅谈,开展文化艺术交流。台湾客人现场表演的《花蝴蝶》、《型男本色:帽之物语》和《桃花过渡》等精彩节目,充分展示了台湾民俗风情,博得现场观众的热烈喝彩。琼州学院热情表演的《黎族姑娘》等歌舞,同样受到客人的好评。台湾乡土文化交流团,对琼州学院长期坚持传承乡土文化表示赞赏。
  民族文化研究逐渐拓展新的领域,在合作科研的道路迈出新步伐。学校艺术学院与海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合作共建“海南省少数民族艺术培训中心”,该“中心”挂靠琼州学院下属的艺术学院,将开展民族艺术教育与培训、民族艺术研究等,有计划地组织海南黎苗歌手、海南黎苗舞蹈人员、海南黎苗竹木器乐人员、民族地区市县基层文艺骨干、中小学艺术类教师,以及各年龄段民族艺术类的人员参与培训。培训中心还设立民族民间音乐研究室、民族民间舞蹈研究室、民族民间工艺研究室及海南民族艺术资料库,深度挖掘、整理和研究海南民族艺术。该中心已启动一期“民歌传唱培训班”,共有56名学员参加。这项工作的开展,对琼南地区黎族苗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对当地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发挥不容低估的作用。琼州学院将民族文化研究贴近基层,直接融入人民群众的文化活动之中,这对学校的民族文化工作者来说,在从群众文化活动汲取养分的同时,又加深了对琼南黎族苗族文化的感受、体验,直接受到了锻炼,提高了学术水平。这样的合作科研路径,无疑将越走越宽广,创造“双赢”的成果。
  琼州学院建校在民族地区,学校从事民族文化研究的学者,常年深入黎族苗族乡村,开展田野工作,进行采风调研,这是学校民族文化研究的一大优势。学校60年的办学,在相当一段时间是在五指山区开展教学活动,这里地处边远山区,交通闭塞不便,学校又长期受到专科学制的制约,所以,少有开展学术交流的活动,多年来虽然亦参与外界的一些学术交流活动,但学校却基本没有承办过组织民族文化研究方面的学术交流活动,这显然是学校的一项短板。琼州学院挂牌新校区后,学校领导针对这种情况,毅然作出决策,决定采取多种措施,改变“短板”现状。校领导着眼于学校的实际情况,认为多年的民族文化研究工作,特别是对黎学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可以总结交流。基于这样的认识,学校通过申报获准,决定于2012年12月10日举办海南首届黎学国际研讨会。学校十分重视这次黎学国际研讨会,特别是两位主要领导,为“研讨会”的成功举办,倾注心血,劳碌奔波,做了许多工作。院长武耀廷多次召开黎学研讨会筹备小组工作会议,亲自布置工作,检查工作,确保筹备工作正常进展。校党委韦勇书记,直接指导、过问黎学相关科研成果的出版问世。他身任多卷本《中国黎学大观》的编委会主任,在百忙中审阅“大观”书稿。与此同时,他还与校长一道组织策划,主编110万字的《黎学新论文集》(上下册),“文集”分设“历史源流与社会发展”、“文化教育与医疗卫生”、“生态文明”、“民族文学”、“民族艺术”、“民间民俗与信仰”和“前言·序言·书评”等7个专题,集纳了改革开放新时期黎学研究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会期临近,《黎学新论文集》(上下册)由中国文史出版了,海南出版社出版了《中国黎学大观》(历史卷)。来自澳大利亚的专家、祖国宝岛台湾的同行学者,国内中山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广东民族学院等多所高校的博士、教授,以及海南省民族学会、海南省民族博物馆、海南省民族研究所的专家、学者,近百位国内外参会的代表,陆续云集美丽三亚。琼州学院迎来八方贵客,校园彩旗招展,标语显目,凸显出黎学国际研讨会浓厚的学术气氛。
  2012年12月9日,学校在行政大楼举行《中国黎族大观》(历史卷)与《黎学新论文集》(上下册)首发式,大会由校长武耀廷主持,海南省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赵康太教授热情致辞,他指出琼州学院在民族民俗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全省高校一直领先居前。他认为黎族是海南岛上最早的世居民族,《中国黎学大观》和《黎学新论文集》全面、扎实、科学地综合论述了黎族的发展演变、历史文化等,将为促进海南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经济社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校党委韦勇书记做总结发言,对黎学研究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作了精辟论述,强调要进一步加强海南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研究,为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多做实事,多作贡献。
  12月10日,琼州学院一片欢腾,海南首届黎学国际研讨会在学校多功能会议大厅隆重召开。研讨会采取主题发言与分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对黎族的历史沿革、社会发展、古老的织锦、文身等优秀传统文化、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旅游、快速发展的民族教育、热带雨林的自然风光,以及黎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黎族与台湾少数民族和东南亚相关民族多元文化的交流、比较等问题进行广泛的探讨。在大会主题发言环节,专家学者围绕议题进行广泛交流。澳籍华裔学者、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杨沐以《黎学研究中的几个人类学问题》为题,从海南黎族“族群”、“语言”、“社会结构”、“习俗”等几个层面论述人类学相关的问题。中山大学博士生博士麻国庆教授,他的主题发言题目是:《海南岛:人类学研究的实验室》,论题对海南岛的区位特点、海南岛族群的分布以及黎族的族源争论、黎汉关系史、黎族的时空观、合亩制等问题进行探究。专家、学者的主题发言,知识面广,学术性强,观点鲜明,论述深刻,精彩的主讲博得与会者的阵阵掌声。分组讨论,代表们发言争先恐后,场面十分活跃,学术氛围浓烈,大家交流了研究的成果,畅谈了黎学研究的心得体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与会专家认为在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黎学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收获了新的成果,传递出新的文化信息,应将研究成果转化运用于社会现实生活之中,加强向外传播,促进黎学研究走向世界。
  在闭幕会上,学校党委书记韦勇教授代表学校感谢与会代表用辛勤的劳动,渊博的学识,高超的学术水平,永不止步的探索精神,在中国的南海之滨,在美丽浪漫的三亚,在新建本科院校琼州学院,共同成功地举办了海南首届黎学国际研讨会,取得丰硕的成果。琼州学院是海南省民族研究基地,是海南省中南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摇篮和知识创新、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的基地。韦勇书记诚挚表示:琼州学院欢迎各位代表常来做客、讲学,交流合作,推动海南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研究,特别是黎学研究的纵深发展。
  琼州学院举行新书首发式和举办海南首届黎学国际研讨会,均受到新闻媒体的大力支持和关注,多家新闻媒体报道了新书首发式和研讨会的相关信息。一时间,在海南宝岛、美丽三亚和新建本科院校琼州学院,掀起了民族文化研究特别是黎学探讨的新热潮。
  近些年来,琼州学院的科研工作,由于学校领导创新思路,谋划有方,出招得力,新的科研机构的创建,合作科研路径的开辟,承办大型学术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从多个层面彰显学校的科研实力,提升学校的学术地位与学术水平。
  第四节 强化对外交流合作,助力国际化办学快速发展
  教育国际化与国际教育合作,在教育界备受关注,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热议话题。琼州学院晋升为本科院校后,着眼于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注重对外交流合作,开启国际化办学的历程。在2009年,奥地利应用科学大学校长Dr.BOYER,美国麦克马科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贝瑞·麦克马科先生、圣地亚哥加州大学国际事务顾问詹昌旭女士,英国高地岛屿大学伯斯学院国际合作处处长罗伯特·切尔及夫人、英国驻华首席代表甘戴维先生,乌克兰卢甘斯克达拉斯·舍甫琴科民族大学C.B.Cabyehko(维克多)副校长,欧亚太平洋学术网络总裁Wnklehner女士等先后来到访琼州学院。学校先后应邀出席了由外交部、教育部、贵州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和在浙江师范大学举行的教育部第七次对发展中国家教育援外工作会议。学校在国际化办学的道路上,逐渐平稳推进。
  近三年来,学校先后与奥地利、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德国、乌克兰、马来西亚和澳大利亚等国的多所大学及相关的教育机构加强友好合作关系,签订了相关的交流合作协议,开展多边的合作办学活动。我们这里择其要者,对其具体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概述。
  一、参与中国乌克兰两国教育合作交流活动。2012年3月28日,中乌两国教育合作交流座谈会在琼州学院三亚校区召开。中国来自武汉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12所高校与乌克兰的19所高校代表,双方共同探讨两国教育合作交流,商议合作办学事宜。这是中乌教育合作分委会第一次会议,座谈会由分委会中方主席、教育部副部长郝平与分委会乌方主席、乌教育科学青年和体育部第一副部长苏利马共同主持。座谈会上,中乌教育合作分委会中方主席、教育部副部长郝平表示,乌克兰在航空航天、工业等领域均有很强的实力,同时也拥有着悠久的高等教育历史。中方非常愿意在教育问题上与乌克兰展开全方位的合作,建立产学研联盟以及学研研究中心,为双方产学研的合作建立好的交流平台。
  郝平指出,海南的一些医学院校在康复治疗、诊疗等方面均有一定优势,期待双方就此展开交流与合作。
  教育科学青年和体育部第一副部长、中乌教育分委会乌方主席苏利马表示,19所乌克兰高校这次来访的任务是建立一个高校、科研和教育的基地。乌克兰有众多的科研机构,有多年从事科技学研究的历史。乌克兰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可以提供很多便利的条件,希望这样的交往对中国的发展和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双方表示,中乌教育合作分委会的成立标志着两国教育交流与合作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对推动两国教育交流与合作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经过充分协商,双方一致同意将加强两国青年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间的交流,继续支持汉语和乌语在双方国家的教学和研究,不断推动两国高校的科研合作,探索新的模式,不断推动两国在高水平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鼓励两国高校开展对对方国家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研究。会后,双方签署了《中乌教育合作分委会第一次会议纪要》。随后,乌克兰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韦利科奇·瓦连京先生应琼州学院邀请,专程前来学院讲学,开展文化教育交流活动。目前,琼州学院与乌克兰教育合作交流又有新进展,学校正在筹建中乌高校校长论坛永久性会址。
  二、参与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的教育合作交流活动。2012年,琼州学院在鸟语花香时节,迎来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教育专家参访团的到来。参访团的专家与琼州学院师生进行文化交流,商议合作办学事宜。其间,专家们与学院师生娱乐联欢,观看黎族织锦展示,了解办学情况,他们对学校的教学建设表示认可和赞赏,对有关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进行沟通、探讨。校党委书记韦勇教授和校长武耀廷教授共表心愿,期待与上海合作组织能在琼州学院建立文化交流中心,实施双方教师互派,学生交流、多元文化合作研究,达到“双赢”的目的。2013年12月13日,琼州学院隆重举行“上海合作组织大学区域学中方研究中心揭牌仪式暨首届学术年会”。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文化交流,促进琼州学院国际教育合作交流的进展。2012年11月18日,“2012中俄旅游企业交流大会”在国家海岸——海棠湾凯宾斯基度假酒店隆重举行,琼州学院多位专家学者应邀参加会议。2013年12月9日,琼州学院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联合承办,在学院三亚校区成功举办“第六届中俄旅游教育论坛”,全国旅游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海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海南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到会指导。本届论坛由中国国家旅游局和俄罗斯联邦旅游署主办,三亚市人民政府协办。琼州学院领导睿智多谋,锐敏地寻找上海合作组织这条路径,拓展了国际教育合作交流的空间,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加强与其他国家开展国际教育合作交流。学校领导一边走出去,一边请进来,与多个国家友好往来,协商文化交流、教育合作事宜。近年来,这项工作进展快速,十分活跃,卓有成效,多个国家前来学校洽谈教育科研合作项目。2013年2月4日,美国密歇根菲瑞斯州立大学代表团到访琼州学院,座谈教育合作项目,双方就学生2~4周的游学项目、互换学生项目、“2+2”、“3+2”项目,以及对外汉语培训班、五指山校区与美国密歇根州菲瑞斯州立大学共同推进医学应用技术、研究和加工五指山原生态药用植物等,经过商讨,达成多项协议。2013年6月23日,学校党委书记韦勇教授在海口市会见霍夫斯特拉大学代表团,并与霍夫斯特拉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院Brinknan教授、Sandy教授等人举行会谈,双方共同商讨可持续发展研究方面的合作。
  霍夫斯特拉大学曾与琼州学院签署“3+1”合作协议,目前正在推进之中。该大学代表团提出与琼州学院共同建设硕士点的合作项目,霍夫斯特拉大学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拥有强大的师资力量和研究优势,其可持续发展研究主要涵盖可持续发展的量化、规划、发展,也涉及海洋方面以及相关经济发展的研究,并且已取得较好的成果。学校通过协同创新的方式,引入霍夫斯特拉大学的研究经验和方法,促进三亚乃至海南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双方经过友好协商达成共识:两校在可持续发展研究方面共同培养研究生;双方共建新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在海南的旅游、生态保护、少数民族研究等方面共同立项,开展可持续发展的课题研究;共同举办新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国际论坛或会议。2014年3月11日,学校校长武耀廷教授,与奥地利IMC应用技术大学、雅高中国酒店(亚龙湾铂尔曼)、天房洲际酒店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武耀廷校长、欧亚太平洋高校合网总裁BrigitteWinklehner女士、奥地利IMC应用技术大学校长KarlEnnsflfllner先生、海棠湾天房洲际酒店部经理ErnstMayer先生、亚龙湾铂尔曼酒店总经理助理ArnoNicolussiMoretto先生等出席签约仪式。至于一般性的文化教育交流,学术切磋商讨,也常有国外友人到访学校。比如俄罗斯、加拿大、法国、英国和日本等国家,都有这些国家相关大学的专家、学者前来琼州学院进行友好访问。学校根据工作需要,也有针对性的进行出国访问活动。近日,校党委书记韦勇教授应奥地利IMC应用技术大学、荷兰NHL北方莱瓦顿管理大学、斯坦德大学和西班牙拉斯帕尔马斯大学的邀请,率团一行6人于2014年6月30日—7月9日出访奥地利、荷兰和西班牙,通过访问交流进一步加强了琼州学院对外教育交流与合作,促进学校国际化办学快速发展。
  第十六章 开启新航程创造新辉煌
  琼州学院扎根琼南办学60年,从上世纪50年代初,由兴办初师教育起步,经中师到高师,办学层次逐级提升。进入新世纪的2006年,琼州学院晋升为本科学院,这是学校发展史上一次质的飞跃。至此,学校面临本科评估,它成为全校工作的重心,也是学校必须经受的重大挑战和严峻考验。为此,学校转向以本科评估为中心,动员全校师生员工认真、精细做好各方面的工作,倾力迎接本科评估。学校于2013年金秋时节,本科评估一举成功,激励师生员工以高昂的斗志,开启新的航程,再创新的辉煌。
  第一节 以党的政策激发正能量,夯实本科评估思想基础
  2006年,琼州学院晋升为本科院校,圆了多年企盼的办学梦。时至2013年,学校顺利接受并通过了教育部专家组的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在这期间,学校始终是以政策引路,思想先行,为迎接本科评估不断注入正能量,组织和引导广大师生员工全身心地投入本科评估工作之中。
  ——组织广大师生员工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十八大精神,全面贯彻执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增强全局意识,提高政治素质。
  ——组织“我的中国梦”主题宣传活动,强化“立德树人”理论,引导广大师生员工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师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引导广大师生树立质量意识和协同创新意识,自觉用十八大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进工作,推进学校内涵式发展。启动“我的中国梦”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开展专题宣讲、征文比赛、演讲比赛、主题校园文化建设、主题社会实践活动、主题班会、成果展览等活动,切实让“中国梦”入脑入心,用“中国梦”凝聚强大精神能量,进一步激发广大师生员工的爱国、爱校热情。
  ——组织广大师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聚焦解决学校“四风”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民主生活会,有序开展“评干、评教、评学”,形成凝心合力,激发奋发进取精神。
  ——组织广大师生员工学习海南省第六次党代会精神,激励全校师生员工团结一致,为迎接本科评估献计献策,努力做贡献。
  上述种种政治思想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激活了人气,增强了信心,全校掀起迎接本科评估的热潮。学校组织开展全校性的办学定位与办学思路、教育与管理理念、大学精神、大学文化、办学特色及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教育思想大讨论。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理清办学思路,凝练办学特色,培育大学精神,打造学校文化,推进应用型本科大学建设,为评估工作开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和舆论保证。学校按照“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工作方针,切实做好评建准备。
  学校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方案》的评估指标体系和标准为依据,举办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培训班,学习教育部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实施办法(试行)》,深刻理解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依据、指导方针和目的,全面掌握合格评估的基本要求和重点。按照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7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39个观测点的要求,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认真完善和落实好《琼州学院本科教学合格评估迎评促建工作方案》的各项工作任务。认真做好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数据采集、分析工作,继续深入开展自查自评工作,查找差距,分析原因,确定及分解落实评建工作任务;建立和完善教学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与管理制度,实现评建工作常态化。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各部门认真做好自查自评工作,并按照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系统填报表格”的内容要求,基本完成了2009—2010年度数据的初步采集工作。
  第二节 本科评估取得新成绩,办学育人展现新面貌
  2013年11月的金秋时节,琼州学院迎来了多年追梦的成果——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顺利通过,这标志着琼州学院办学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学校迎接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过程,其实就是学校励精图治的办学实践。在这个迎评办学实践中,全校各部门都在厉兵秣马,领导更为多谋善断,富有远见卓识了;教师更为博学多才,科研更是博采众长;学生更为志存高远,情致高雅了。总之,琼州学院上上下下都在追逐心中的梦想。有志追梦,便有收获,终获成功。一本厚厚的《琼州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自评报告》,自评求实,报告务实,其丰富的内涵,就是琼州学院多年追梦的成果。这里,我们不妨择其部分纲要撰录入校史,让今人共分享,让后人弘扬传承。
  ——学校的办学思路与领导作用。学校经过多年办学实践,逐步适应发展转型,厘清办学思路,明确办学定位,着力特色兴校,突出教学中心地位,注重培育人文精神;学校坚持育人为本,重视心智发展,创新培养模式,着力构建产学研合作教育体系。学校领导班子总揽发展大局,把握高等教育的发展趋,从全面和战略高度上制定各项规划和配套措施,确保学校办学理念的贯彻实施。学校领导善抓机遇,攻坚克难,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助力学校改革发展,更新办学理念。
  ——教师队伍。学校秉承“办学以教师为本”的理念,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坚持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积极探索各类人才队伍培养,引进、使用和激励机制,搭建聚才平台,完善选才机制,强化服务质量,拓宽引才渠道,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业务水平较强、发展潜力较大、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实现了教师队伍从数量到质量、从单一到多元、从国内到国外的历史性转变。琼州学院现今的整体师生比符合国家要求,教师数量基本满足教学科研需要,教师结构渐趋合理,整体素质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学校的教学资源充分整合利用,教学水平基本满足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学校对教师职业发展措施保障有力,培养培训机制日趋完善。学校一向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因为高尚的师德是聚合教书育人的内生动力。
  ——专业与课程建设。学校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办学宗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断调整优化专业结构。与此同时,学校注重搞好课程教材建设,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学校在专业建设方面,坚持遵循“以社会需求和服务地方为专业设置导向,以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职业技能为专业培养核心,以优化结构和强化特色为专业建设方向,以重点提升和整体推进相结合为专业建设对策”的专业建设思路,科学制定“十二五”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出台《专业建设与管理办法》,明确专业设置与调整的方向和标准,专业总体布局逐步体现了应用性特点,与海南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有较高的匹配度。近三年,学校积极申报符合地方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新专业,根据海南省旅游相关产业发展需求,开设了俄语、休闲体育、会展经济与管理、酒店管理等专业;根据海南社会与教育发展需要,开设了食品科学与工程、应用心理学、学前教育等专业。这些专业设置与海南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有较高的符合度。学校现有39个本科专业,涵盖教育学、文学、管理学、理学、历史学、工学、艺术等9大学科门类。全校专业建设与发展呈现两大趋势:即由专科教育为主转向本科教育为主,全校目前有51个招生专业,其中有12个专科专业,比例为23.5%;由单一师范性为主转向多科性综合应用型为主,现有39个本科专业中,只有12个师范类专业,仅占本科专业的30.8%,其他本科专业占69.2%,初步形成服务地方产业、行业发展的专业格局。
  在课程建设方面,学校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以培养方案为依据,学校积极推进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学校制定《“十二五”课程建设规划》,修订《课程建设管理办法》,设立课程群负责人制度,健全和完善课程检查与评估制度。按照“全面建设、突出重点、注重实效、保证质量”的建设原则,在保证全部开设课程达标的前提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优质课程建设。设立课程建设专项基金,加大对课程建设的投入;努力打造一批精品课程和核心课程,带动课程建设整体水平提升。目前,已有11门课程入选省级精品课程,遴选了60门校级精品课程,97门校级核心课程,8门校级网络课程。
  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和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一方面,学校要求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各专业课程体系中根据专业特点和需求所开设选修课的比例要达到25%至30%;另一方面,学校开设了足量的全校性文化素质选修课程,并要求每个学生的选修学分不少于6学分,努力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总体上看,各专业选修课的数量,基本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
  ——教育教学管理。学校通过多年的努力,逐步健全了教学管理组织机构,校院各级教学管理部门不断增强为教学服务的意识,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形成了“一切为了师生、一切服务师生”的管理理念,造就了一支较为精干务实的教学管理队伍。
  学校实行校、院两级教学管理模式,设立了由分管教学副校长、教务处管理人员、二级学院教学副院长、主管实验教学的实验中心主任和教学秘书等组成的教学运行管理队伍。学校设有校级教学指导委员会、学校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实验室工作指导委员会、教材建设指导委员会等一系列专家组织,对学校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事项进行咨询、审议和指导;二级学院设有相应的分委会。
  学校升本以来,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一中心任务,不断加强制度体系建设,先后制定或修订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管理办法》、《教师教学工作规范》、《课程考核管理暂行规定》等67个教学管理文件。形成了涵盖各个教学环节的较为完备的规章制度体系,确保了每个教学环节的管理都有章可循,有标可依。并要求各二级学院根据自身实际制定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还外聘了退休资深教学管理专家到校,和学校教学管理人员一起深入到二级学院宣讲教学管理制度,指导、督促制度的执行和落实。教务处还制定了定期检查制度,坚持检查教学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这些措施的执行,保障了学校教学系统平稳有序地运行。
  ——校风学风建设与学生指导。学校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措施,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完善工作机制,建设优良的校风学风。学校特别注重加强“四风”建设,促进校风学风建设。这里的“四风”,即为:一是以校风培育学风,二是以教风引领学风,三是以班风带动学风,四是以考风促进学风。在指导学生做人成才方面,首先是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创新思想政治工作载体,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强调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让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心,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在专业知识学习方面,学校要求强化基础课教学,夯实专业基础知识,同时重视专业能力培养,提升实践应用能力。学校从全方位指导学生做人成才,确保学生身心健康,不断增强综合素质,成为全面发展的高校毕业生。
  琼州学院兴教育人60年,办学规模逐年扩大,办学条件大为改善,办学水准不断提高,如今已成一所以应用型本科教育为主体,适度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留学生教育,积极发展以适应地方需求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综合性本科院校。学校重点培育旅游、民族、海洋、生态等特色学科,优先发展国际旅游岛建设急需的应用型专业,形成特色鲜明、结构合理、文理交融、优势互补的学科专业结构体系。学校注重培养综合素质较高,专业基础扎实,职业技能强,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学校三亚校区以发展本科教育为主,适度发展专业硕士研究生和留学生教育,学生规模稳定在12000人左右;五指山校区发展部分新办本科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学生规模稳定在4000人左右。学校长期立足海南民族地区,服务三亚开放发展和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辐射全国、南海及东南亚区域。
  第三节 巩固成果深化改革,科学发展再创佳绩
  琼州学院在新的形势下,开启新航程,创造新辉煌,这是承接琼南办学60年,继往开来的新举措,立下的新的奋斗目标,向世人展示琼州学院敢于担当、敢于开创兴教育人新局面的精神风貌。
  开启新航程的起步工作,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深化对教育重要战略地位的认识。我们党和国家历届领导,从毛主席到现在中央集体领导班子,都十分强调教育的重要性。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同志就亲自抓教育工作。小平同志教育发展动力论的思想,明确指出教育是为经济建设、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的,教育具有推进社会进步、促进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三大功能。随后,江泽民谈到国家的治理,提出“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理论;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习近平在多次讲话中强调教育的重要战略地位,指出要优先发展和办好我国的教育事业。在高等教育领域,我国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承的重任,同时又面向社会,承担为社会服务的社会责任和义务。这“四大”职能是我们办学的方向和基本要求。一所高校“四大”职能发挥作用的大小,应是检验其办学水平、办学绩效的四大指标。在时下,琼州学院结合自身实际,紧紧围绕应用型本科大学内涵建设主题,进一步做好专业结构调整和“创新管理”及“特色建设”等各项工作,促进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学校的科学规划,是学校的顶层设计,体现校领导对学校发展的谋划和决策。琼州学院新组建的领导班子,严格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以科学的规划治理学校,管理学校。学校领导班子办事深思远虑,善于谋划,他们根据多年在高校从事管理工作的经验,认为学校的科学发展,在教育教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以及依法治校和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都必须要有科学的规划。因此,琼州学院在办学过程中,一切遵循高校教育教学规律,做到办事有计划,发展有规划。特别是近几年来,学校围绕教育教学,科学地制定了多方面的相关“计划”和“规划”。在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方面,学校先后制定了《琼州学院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办法》、《琼州学院年度教学工作评价方案》、《琼州学院教学督导工作办法》;为加强青年教师和“双师型”教师培养,学校制定了《琼州学院青年教师培养计划》、《琼州学院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和《琼州学院关于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学校十分重视学科专业和教师团队建设,在这方面制定了《琼州学院专业、课程负责人管理办法》、《琼州学院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负责人培训计划》、《琼州学院学科带头人管理办法》和《琼州学院教学团队建设管理办法》等。校党委结合学校实际,着眼深化内涵发展、强化特色立校、提高教学质量、创造发展优势,制定了《琼州学院“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为了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思想素质和较高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适应未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形势,制定了《琼州学院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学科专业建设,是提高竞争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问题,所以,依据学校“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区域性、开放型、多学科、多层次等特征的省属公办、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专门制定了《琼州学院“十二五”学科专业发展规划》。科学的规划,引领学校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行。现在,学校正在进一步深化学科专业调整,二级学院调整,加强科学研究和行政管理建设,已新增设区域发展研究院、海峡两岸少数民族文化研究院、国际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研究基地、国有资产与设备管理处、发展规划处、校办产业后勤管理处等。上述工作的有序开展和逐步完善,已基本形成一支具有较高素质和管理能力的管理队伍、教师队伍和后勤服务队伍,这为学校建立新的体制、机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成为推动学校科学发展,再创佳绩的强大动力。
  琼州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顺利通过之后,学校又一重大项目——大学文化科技产业园规划项目于2014年6月19日通过专家评审。7月12日,琼州学院大学科技园通过科技部、教育部的评审。随后,科学技术部和教育部于9月3日联合认定琼州学院大学科技园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该项目拟在琼州学院三亚校区或周边区域,建设旅游创意总部、旅游培训中心、海洋文化中心、学术交流中心、会展中心、南海文化博物馆等。按照规划,该产业园将建成一个集研发创新、旅游产品开发、对外交流、成果展示、创意创业人才培养于一体的产学研平台。
  产业园的主体定位是依托琼州学院,“官、产、学、研、金”多方联办;功能定位是把握新技术项目的研发与孵化、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与孵化、高新技术成果的辐射与转化、创意创业人才的培养与培训;模式定位是坚持走“市场+技术+资本”之路,努力实施“资源、资产、资本”三者的有机整合;发展领域定位是重点致力于旅游、民族、海洋、生态的开发;目标定位是建成具有创新性、竞争性和示范性的大学文化科技产业园,成为地方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的创新源、人才源、项目源;环境定位是“氛围优越、信息通畅、政策宽松、机制灵活、服务到位”,以此带动学校的特色学科建设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促进学校的内涵建设。
  海南省科技厅、省工信厅、三亚市科工信局、发改委、国土局、规划局和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海南大学等单位的专家、教授,聚集琼州学院研讨该校大学文化科技产业园规划项目暨三亚国家大学科技园项目申报议题,与会学者认为在著名的滨海国际旅游城三亚,依据琼州学院创办大学文化科技产业园,即可以发挥琼州学院的区位、学科和对外合作的优势,也正是三亚市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急迫需要,它的创办将填补海南高校无大学文化科技产业园的空白,带动三亚及海南相关产业的发展。
  教师队伍建设始终是学校常抓、抓新的一项重要工作。许多名校校长、办学大师和知名的教育家,对教师在办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都做过精辟论述,大家的语言表述虽然有别,但都有共同的认识和体会,即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学校,有一流的教授才能办一流的大学。琼州学院开启新航程,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自然应开创新局面。学校在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结构趋于优化的教师队伍的同时,将采取引进、培养与借力并举的方式,培养一支专业负责人和学术骨干队伍,同时选拔一批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发挥领军作用的骨干教师队伍。与此同时,学校将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和管理,加强教师专业教学研究和教学基本功的训练。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办法,进一步提高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当然,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对于广大教师来说,应该站在时代的高度,正确认识和理解教师的人生价值,增强教师职业的崇高感、光荣感和自豪感,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与此同时,还应勤奋学习,提高专业素质和学术水平。学校的部分教师,以往较少参与科研活动,这种局面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我们每个教师都应该适应从讲课教师到研究性教师的转变,积极参与学校确立的旅游、民族、海洋和生态重点学科的研究工作,参与学校相关的基地群、学科群、专业群和课程群的科研活动,从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的业务素质。
  学校的一切工作,都集中服务并最终体现在人才培养的成果上面。加强人才培养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是学校办学的基本任务。为了进一步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学校组织力量从培养方案设计到课程设置,从各教学环节的安排到组织落实和条件支撑,进行充分论证,形成与学校定位、服务面向、社会人才需求、学生发展目标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学校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向深度拓展,深入研究产学研究合作教育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工作思路。学校全面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拓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开展合作办学、合作教育、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等多样化的合作教育。广大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创业实践,部分学生还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仅在2012年学院就有9个项目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学校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受到了社会的好评,近年来先后荣获“海南省产学研结合十大杰出院校”、“海南省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先进院校”、“海南省产学研合作优秀项目奖”等荣誉称号。与此同时,学校积极探索国际合作人才培养的新路子,加快推进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进程。
  学校注重人才培养,在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同时,积极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和“心灵教育、智慧立人”的教育理念,深入开展“我的中国梦”、“与信仰对话”等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在成长、成才的道路上得到全面发展。
  党的领导是做好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保障。加强学校各级党的领导班子建设,加强学校党的队伍建设,这是琼州学院在新形势下巩固本科教学评估成果,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立志扬帆万里再创佳绩的必然要求。如今,琼州学院春和景明,生机盎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改方案正在全面落实,教育教改的各项工作,以及校风、学风、校园文化与公共服务建设,皆一一按规划有序进行。今日开启新航程的琼州学院广大师生员工,孜孜寻梦追梦,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学校党委的直接领导下,同心合力,大展宏图,决心为把学校建设成一所国际化、开放性、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大学作出新的贡献!
  编后语
  60年来,琼州学院快速发展,有了长足进步,可喜可贺!我们坚信琼州学院在新的征程上,将会迎来跨越式的发展,她会走得更快、更远!我们作为校史的撰录者,为学校日后的发展,于此谈几点感受。
  第一,我们百年追梦,并立志拼搏奋斗实现百年中国梦,其力量的源泉和永不枯竭的精神动力,就来自于党的坚强领导,来自于党的英明决策。琼州学院60年的快速发展,办学的辉煌成绩,最为根本的一点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各个办学时期都是在党的领导下坚持正确的方向,与时俱进,永续前进。特别是在琼州学院挂牌三亚新校区后,校党委领导班子讲政治、讲党性,善于谋划,长于管理,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坚持教学中心地位,突出办学以教师为本;遵循人才成长成才规律,坚持以学生健康成长为中心,引导学生全面发展;遵循高校党建规律,发挥党的各项政策在教育教学中的先导和引领作用。
  第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这是学校多年来常抓不懈的一项重要工作。如今,学校的师资队伍壮大了,提升了整体素质,但随着学校的快速发展,学校还应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支忠于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始终是推动学校快速、健康发展的必备条件和基本力量。
  第三,树立自信、自主的思想,发扬实干的精神。《琼州学院校史》共十六章,几乎每个章节都言必谈民族教育,为兴办和发展琼南地区的民族教育,琼州学院几代人艰苦创业,默默无声作奉献,60年办学培养的中学教师和其他各类应用型人才数以万计,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再说对琼南地区民族文化特别是黎族历史文化研究,琼州学院至今仍是排头兵,在省内处于领先地位。对于琼州学院60年办学的历史,特别是上面言及民族教育和民族文化研究,学校领导和相关部门应做历史的全面分析。
  琼州学院不乏研究民族文化的潜力,人文社科学院、艺术学院、旅游管理学院、体育学院等二级学院的一批老师,他们的教学和科研,或多或少都涉及琼南民族文化,民族研究基地也仍是一个大有作为的平台,可以把相关资源优化组合,关键还是在人,特别是要有具有科研实力,且有实干精神、德高望重的学术带头人,能带领大家开展科研实践活动。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资本市场有借壳上市的,办学实践有借鸡下蛋的,其他还有借船出海的,这些所谓借他山之石的办法,其效应皆是有限而难能持久的,唯有自信、自立,方为长久之计。当然,更应该发扬实干精神。
  第四,坚守民族教育阵地,进一步完善和提高民族教育的实效。琼州学院是吃民族饭长大的,是琼南这块民族沃土滋养今日琼州学院根深叶茂。琼州学院要继承和发展60年为琼南兄弟民族办学的优良传统,坚持这一办学宗旨。学校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输送人才,提供智力支撑和服务,这是琼州学院办学的根,也是育人的魂。丢掉了这个根和魂,琼州学院的办学就失去了特色和意义。为此,学校还应积极想办法,添措施,提高民族教育层次,不仅要为琼南输送合格的本科毕业生,而且还应申报硕士授权点招收有志于研究当地民族文化的学生,培养他们在本地从事民族文化的研究工作。学校也可以走出去,与下面各市县相关部门联合搞科研,通过多种途径,多出科研成果,服务于琼南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附注

①《教育部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

知识出处

琼南兴教育人60年——琼州学院校史(1954-2014)

《琼南兴教育人60年——琼州学院校史(1954-2014)》

出版者:现代教育出版社

本书讲述了60年琼州学院的发展过程,阐释了琼州学院的办学宗旨和育人方向。内容分五篇,包括“60年办学概述篇”、“海南民族师范学校时期办学篇”、“通什师专时期办学篇”、“琼州大学时期办学篇”和“琼州学院时期办学篇”。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