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琼州大学在海南民族教育领域的特殊地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琼南兴教育人60年——琼州学院校史(1954-2014)》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1397
颗粒名称: 第十一章 琼州大学在海南民族教育领域的特殊地位
分类号: G752
页数: 10
页码: 116-125
摘要: 本章记叙了琼州大学在海南民族教育领域的特殊地位,主要包括:坚持服务民族的办学宗旨,为民族教育做出历史贡献、坚持民族特色办学形式,确保民族学生健康成长、坚持深入民族地区开展社会调查和科研工作,做好服务民族工作、坚持党的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等内容。
关键词: 琼州大学 民族教育 特殊地位

内容

在海南省中南部少数民族地区,这里只有唯一一所高校,即建校在五指山市的琼州大学。这样的布局,在客观上就确定了琼州大学在海南民族教育领域的特殊地位。当然,这种特殊的地位还需要从琼州大学的办学实践中加以检验。琼大扎根琼南兴教育人,其数十年的办学历程,在民族教育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探究琼南经济社会建设和民族文化的科研成果丰硕,学校在琼南地区坚持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它们从不同的层面,证明琼州大学在海南民族教育领域的特殊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学校的办学效益与特殊地位是相匹配的。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论述。
  第一节 坚持服务民族的办学宗旨,为民族教育做出历史贡献
  琼州大学是1993年7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在原通什师范专科学校和通什教育学院合并的基础上创办的。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琼大担负着我省民族地区师资培养、培训工作的
  重任。通什师专在琼大挂牌成立前的十余年间,为琼南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培养中学教师共计3000余人,其中少数民族毕业生约占总数的40%。在同一时期,通什教育学院通过脱产和函授教育,为琼南地区培养、培训民族师资约4000人。两所院校均为海南民族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曾分别荣获原国家教委颁发的“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方向明确,成绩显著”和“全国成人高等教育先进学校”的光荣称号。
  琼州大学建立后,学校仍然坚守培养民族师资的历史使命,进一步提高了师范教育水平,确保了师范教育质量。学校在原通什师专和通什教育学院坚持师范教育的基础上创造条件,走联合办学的道路,先后办起中文、数学和化学本科师范教育,同时开办了本科函授教育管理专业、政史教育专业、英语教育专业和数学教育专业等,从而形成了琼州大学师范教育的新格局,开拓了琼大培养民族师资的新局面。琼大挂牌成立后,在短短的几年间为民族地区培养、培训民族师资和其他各类人才8000人左右,接近原通什师专和通什教育学院在前15年培养、培训的民族师资总人数。现在,琼大和原通什师专、通什教育学院为琼南民族地区先后累计培养的各类人才一万余人,约占海南少数民族总人数的1%。如今,在我省各条战线,上至省委省政府、下至基层乡镇,都有琼大学籍的毕业学生在那里乐业敬业。在海南民族地区的169所初级中学,琼大培养的民族师资人员遍及所有的学校。三亚、五指山、白沙和保亭等市县教育局的同志这样说:“没有琼州大学就没有海南民族地区的初等民族教育。”这就是琼大为海南省民族地区民族教育的发展所做出的历史性贡献。
  琼大还根据海南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加强师范教育的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先后开办了旅游管理、经济管理、新闻秘书、公共关系、计算机应用与维修、会计计算机和环保等应用型的非师范专业,为海南民族地区培养了一批社会急需的文职、财会人员,以及经济、旅游管理人才等。
  第二节 坚持民族特色办学形式,确保民族学生健康成长
  琼大从海南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创新办学特色,使学校的办学具有民族性的特点,确保民族学生健康成长,产生了良好的办学效益。学校每年采用“同等分数优先录取”或“适当放宽分数录取”的办法招收民族学生。学校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指示办事,确定民族生占全校招生人数40%,让更多的黎苗山区的少数民族学生能有机会上大学读书。这些学生进校后,学校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都是“严”字当头,对他们实行严格的科学管理。在政治思想教育、专业知识学习、业务技能训练,以及学业考试和身心健康教育等方面,学校都以健全和完善的教育管理制度强化对学生的管理,让他们通过三年的学习,成为合格毕业生走向社会。对民族学生实行这种“宽进严出”的政策,是我国民族高等教育的一大特色,也是琼州大学有别于省内其他高等院校的办学特色之一。
  琼大在办学过程中,还曾以“民族班”形式招录新生,培养人才。在91、92两届,学校先后开办了中文、英语、物理、生化等“民族班”。每个“民族班”选派一位敬业精神
  强、善做学生思想工作的教师任班主任,挑选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较高的教师负责各学科课程的讲授。为了突出琼大办学的民族特色,学校多次修订教学计划,各系结合各个专业的特点,开设了一批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加强和突出民族教育特色的选修课,如海南简史、海南地理、民族文学、民俗文化,以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等,让民族学生从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更多的养分。
  近年来,琼州大学在办学实践中,陆续出台了《关于资助少数民族学生的实施办法》,对少数民族学生给予优惠和照顾:
  (一)凡是城镇户口的少数民族学生一律减免学费的10%;
  (二)凡是农村户口的少数民族学生一律减免学费的30%;
  (三)在特困生资助评选中,优先考虑少数民族学生;
  (四)在评优和奖学金评定等方面向少数民族学生倾斜,如在评选条件要求达到的成绩平均分数中,少数民族生可相应降低5分。
  民族学生在琼大校园,得到多方面的关怀和优厚的待遇,促使他们更加勤奋学习,奋发上进,健康成长。
  第三节 坚持深入民族地区开展社会调查和科研工作,做好服务民族工作
  琼大发挥高校拥有知识和人才的优势,坚持在琼南民族地
  区开展社会调查和科研工作,充分发挥高校服务地方、服务社会的职能作用。学校结合“海南省邓小平理论基础”研究课题的开展,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出发,有计划地派出师生深入民族地区进行专题调查,诸如黎苗山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与振兴民族经济、民族地区的民房改造、海南民族高等教育和师范教育概况、民族地区师资队伍和教育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琼南资源开发与海南民族教育,以及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等等。这些专题调查,皆撰写成专题研究调查报告或学术论文,并都在有关报刊公开发表,有的还入选省委宣传部编印出版的邓小平理论研究论文集,有的入选国家的大型丛书《中国社科文库》等。其中,《坚持学习运用邓小平理论不断变革传统的思维方式——黎族原“合亩制”地区的调查》,还荣获海南省委、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精神文明建设奖。这些专题调查文稿不仅宣传了海南民族地区改革开放的成果,而且也为各级党政部门了解相关情况,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多年来,学校完成了数十个课题,撰写了数百余篇学术论文,其中,不少课题和论文的内容都涉及琼南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和科技等。诸如国家“八五”中华基金课题《黎族教育史》,原国家教委专项基金资助课题《黎族“合亩制”研究》、世行贷款“高师教育发展”课题——《海南黎族初中数学教学与师资培养的综合改革研究》和《海南多方言地区高师普通话教学改革与研究》,以及省社科联和教育厅立项课题《五指山民族文化研究丛书》等,这些课题研究皆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多项研究成果公开出版后获得多项表彰和奖励,受到社会和学术界的好评,这里不妨摘
  录相关评语于后: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省教育厅科研评估小组的领导和专家,对学校几年的科研作了充分的肯定,最后提出三点建议:①琼州大学在民族文化研究方面,在几所高校中是领先的,几年来做了不少工作,有著作出版,有论文发表,出了成果,要把民族文化研究的成果加以巩固和发扬,因为这是学校科研的特色;②学校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教学搞科研;③学校要面向社会,做一些推广科技的工作。
  ——国家“八五”中华基金课题《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史》(多卷本)主编韩达致函琼大《黎族教育史》主编、副主编,其中对《黎族教育史》以三万多字的篇幅论述黎族原始教育作了这样的评语:“……黎族是一古老民族……能够做到设立编、章、节,有内容,有观点,反映和总结这段教育历史(原始社会部分),诚属不易,应是创举,这也是国家民委请不少专家审定我们多卷本书稿后,共同的看法。我为你们辛勤劳动的成果高兴,并致谢意。”二十余万字的《黎族教育史》送审书稿,由国家民委教育司组织专家评审一次通过。专家认为《黎族教育史》的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少数民族教育的历史,在资料缺乏,可资借鉴的史料不多的情况下,首创补空,已达到了出版水平。”该书由国家民委安排云南教育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和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①
  ——海南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杨劲生老先生,欣然挥毫作评,以《海南少数民族教育研究的重要成果——喜读〈五指山基业〉》为题,从“海南少数民族教育研究的新进展”、“反映海南少数民族教育的全貌”、“教育研究方法上的有益启示”、“来之不易,难能可贵”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评价研究海南少数民族教育专著《五指山基业》。杨劲生教授特别指出:《五指山基业》的研究成果,不仅对海南少数民族的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而且对海南省及中国各少数民族的教育事业都作出了贡献。①
  ——海南大学文学学院院长孙绍先教授撰文指出:琼州大学对民族文学的研究,具有三大特色:探寻民族文学传统与现代民族文学的血缘关系;探寻民族民间文学与民族作家文学的渊源关系;探寻民族文学与周边民族文学的交流关系。②
  ——黎族作家王海教授对琼州大学研究民族文学给予高度评价,指出这方面的研究为黎族文学的历史走向和现实发展勾勒出了一个全景式的参照。王海教授在《一项开创性的系统工程——评〈五指山民族文化研究丛书〉》(下称《丛书》)一文中指出,《丛书》的编撰出版,是在琼州大学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逐渐构建起来的一个以廓清、构筑海南五指山少数民族文化体系为主旨的系统工程。笔者曾经撰文评价:近年来琼州学院致力于深入发掘、研究海南少数民族文化,对之进行了多层面、多角度的系统探究,先后编撰出版了一批相关的著作。这无疑是一项具有开创性的填补空白的工程,表现出琼州大学所进行的是一项功德无量的事业。
  王海教授在评价文章中还指出:《丛书》的编撰者们正是这样以其宏大的目标,新颖的思路,开阔的眼界,深入的开掘,独到的见解,在长期的探索中循序渐进地拓展出一个人极具价值的系列课题,水到渠成地建构起海南少数民族文化研究的整体框架,使之成为一个完备的具有开创性的系统工程。他认为《丛书》最为突出的特点,可归纳为三点:大视角、深发掘、多创见。①
  专家、学者的精辟论述,激励琼州大学从事海南民族文化研究的同志奋发努力,开拓进取,做出新成绩,作出新贡献。
  第四节 坚持党的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团结进步
  琼州大学是海南民族地区唯一的一所普通高等学校,学校不仅在上述三个方面坚持为民族服务的办学宗旨,而且长期与当地各级党政军和相关职能部门和谐友好,在处理大大小小的事务时,一直坚持党的民族政策,为促进民族的团结和进步大办实事。学校积极组织师生参与当地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多年来,琼州大学校园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建成了花园式校园,在全省高校文明校园评估中获得第一名。同时,也成为五指山市旅游城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被誉为翡城明珠,为美化五指山市的市容市貌做出了贡献。五指山市指定琼州大学为市文明卫生示范点。琼州大学积极参与当地的“双拥”工作,加强与驻地部队的联系,成立了军地两用人才培训基地,免费为当地驻军举办了多期电脑技术应用人才培训班和一期军嫂就业人员培训班。协同当地党政部门慰问驻地部队,组织学校文工团赴部队演出、联欢,组织军训等,为五指山市创办“双拥”模范市做出了贡献;学校还积极做好扶贫工作,按照五指山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成立了扶贫领导小组,制定了扶贫方案,在保国乡潘好二队进行定点扶贫;校团委、学生会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志愿者活动”,为五指山市民服务,如义务修理家电、义务献血、义务家教、慰问敬老院老人、清洁市道卫生等。近年来,学校多次被评为五指山市文明单位、五指山市精神文明建设目标管理优秀单位、五指山市党报刊发行工作先进单位,同时还被评为省文明单位、海南千里环岛文化长廊达标单位、省文明单位标兵等。学校办的一件件实事,受到当地各级党政军的好评,赢得了各级党政军及相关职能部门对学校的热情关怀和大力支持。学校与当地各级党政部门建立了友好、融洽的关系,促进了民族的团结和社会进步,于1999年被评为“海南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单位”。
  综上所述,琼州大学在海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及省教育厅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始终把服务民族、提高民族素质、加强民族团结和促进民族进步视为历史的使命和时代的重任,并努力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多年来,琼州大学一直坚持为民族服务的办学宗旨,学校坚持具有民族特点的办学形式,确保了民族学员健康成长;坚持在民族地区开展社会调查和科研工作,充分发挥高校服务地方、服务社会的职能作用;坚持党的民族政策,为促进民族的团结、进步大办实事。琼州大学为琼南民族教育的发展,为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琼州大学的办学历程,走出一条艰苦创业、服务民族、开拓创新的道路,其办学实践,充分体现琼州大学在海南民族教育领域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附注

①参见韦勇、武耀廷、陈立浩主编《黎学新论文集》(下册)《一部研究黎族教育史的补空著作——评琼州学院编撰的〈黎族教育史〉》,中国文史出版社,2012年版。 ①参见韦勇、武耀廷、陈立浩主编《黎学新论文集》(下册)《海南少数民族教育研究的重要成果——喜读(五指山基业)》,中国文史出版社,2012年版。 ②参见韦勇、武耀廷、陈立浩主编《黎学新论文集》(下册)《探寻少数民族文学的源头活水——评〈五指山风韵〉》,中国文史出版社,2012年版。 ①参见韦勇、武耀廷、陈立浩主编《黎学新论文集》(下册)《一项开拓性的系统工程——评(五指山民族文化研究丛书)》,中国文史出版社,2012年版。

知识出处

琼南兴教育人60年——琼州学院校史(1954-2014)

《琼南兴教育人60年——琼州学院校史(1954-2014)》

出版者:现代教育出版社

本书讲述了60年琼州学院的发展过程,阐释了琼州学院的办学宗旨和育人方向。内容分五篇,包括“60年办学概述篇”、“海南民族师范学校时期办学篇”、“通什师专时期办学篇”、“琼州大学时期办学篇”和“琼州学院时期办学篇”。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