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60年办学的创新精神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琼南兴教育人60年——琼州学院校史(1954-2014)》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1366
颗粒名称: 第四章 60年办学的创新精神
分类号: G752
页数: 13
页码: 46-58
摘要: 本章记叙了琼州学院60年办学的创新精神,主要包括:突破封闭办学的格局、突破办学单一的格局、突破科研“低层次徘徊”的格局等内容。
关键词: 琼州学院 创新精神 民族教育

内容

琼州学院60年办学的历史,一直是在克服困难中前行,在坚持创新中不断进步的。我们回顾历史,在1954年的春暖花开时节,春意浓浓的琼南地区,而各民族兄弟迫切盼望兴办和发展民族教育,面对这种情况,当时海南黎族苗黎自治州主席王国兴,毅然出任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师范学校名誉校长,他躬体力行带领7名教职人员,在五指山下南圣河畔的5间茅草房,创办了琼南第一所民族师范学校,她就是琼州学院的伊始前身。这在办学史上,无疑是一种少见的创新举措。琼州学院开启的办学历程,就是以创新精神迈出的第一步。随后,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师范学校掀起办学热潮,广大师生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建起砖瓦房的新校舍。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创新的办学实践呢?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琼州学院更加注重培育创新精神,以新的思维方式和办学理念,在办学实践中先后突破封闭办学的格局,突破办学单一的格局,突破科研“低层次徘徊”的格局。本章就这“三大突破”加以概述。
  第一节 突破封闭办学的格局
  改革开放前,琼南山区交通闭塞,社会经济处于封闭状态,山区的教育教学自然受到影响,基本上是封闭办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改革开放的号角,唤醒了沉睡的琼南山区,通什师专的校园吹来和煦的改革开放之风。学校一举打破长期的封闭办学模式,制定开放办学的方案,决定从外地引进人才。学校从千里之外,引进一位东北师范大学的中层干部,任命为通什师专校长。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悠久,师范教育教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位领导的到来,对通什师专办学从指导思想到教学方式和教学实习等多方面,都产生了积极影响,起到切实有效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一些教学人员也先后引进到校任教。
  进入琼州大学时期,学校的基本任务之一,仍是为海南民族地区发展高师教育。因此,学校把推进民族高师教育发展放在重要地位,决定走开放办学之路,在原有的中文、数学、英语、物理、生化等10个师范专业的基础上,千方百计提高师范专业的办学层次,促进民族师资素质的提高。学校与辽宁教育学院等院校先后联合开办了本科函授教育管理专业、政史教育专业、英语教育专业和数学教育专业等,从而形成了琼州大学师范教育的新格局,开拓了琼大培养民族师资的新局面。上述几个本科函授专业的学员在本地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如毕业于本科函授教育管理专业的关义信同志,回到乐东县新任该县教育局副局长,挑起了主管全面工作的重担。再如回到白沙县民族中学任校长的符国建、回到保亭县民族中学任校长的陈颖贤等,他们在领导岗位上开拓进取,办学政绩突出,深受领导和群众的称赞,成为县级优秀中学校长。
  琼州学院晋升为本科院校后,开启了新的办学历程,对开放办学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也有了新的举措。学院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体会到:教育服务于社会,必须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反之,社会的发展,必然要求教育服务社会,发挥教育的特殊功能作用。而今,信息时代的到来,特别是遍布全球的互联网的形成和发展,让人们在人类的大千世界,可以足不出户而全知天下事。这为开放办学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提供了必备的条件,人们可以凭借高科技的信息手段,获悉和了解国内外相关学校的学科专业和图书资料,甚至还可以利用各种形式的远程教学为开放办学服务。学院着眼于新的形势发展,在开放办学的过程中,还致力国际合作办学。2008年4月,学校获教育部批准成为全国公有10个“教育部教育援外基地”之一,搭建起与国际交流合作接轨的教育平台,为世界发展中国家培训高级人才创造了条件。与此同时,学院加强对外学术交流,先后邀请瑞典林雪平大学刘大可博士,德国柏林艺术大学马勒特教授,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著名语言学家、博士生导师彼得·柯林斯教授等多位国外著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同年,学校应邀参加了包括“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大学校长论坛在内的国际性教育和学术会议7次,签订合作协议14项,聘请外籍著名专家4人。学院还与泰国、越南、埃及、叙利亚、摩洛哥、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突尼斯、黎巴嫩、德国、奥地利、俄罗斯等国家的14所国外知名高校签订了合作意向书,同时与泰国、马来西亚、乌克兰等国家的3所高校达成合作意向。与此同时,学校依托省市共建平台,先后与省旅游委、省海洋与渔业厅等行业主管部门,与三亚鸿州国际游艇会有限公司、中科院三亚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等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建立教学实践、实习及科研基地,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
  琼州学院开放办学和对外合作交流不断深化,路子越走越宽阔。学校初步构建了开放合作育人体系。目前,学校与天津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大连工业大学,以及“国家海洋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产学研等方面的合作,协同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依托省市共建平台,先后与省委宣传部、省旅游委、省海洋与渔业厅等行业主管部门,与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三亚深海研究所等企事业单位开展合作,建立实习实践及科研基地,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对外合作交流不断扩大。现在,中奥旅游管理本科联合培养项目正式招收78名学生,开创了我校国际化办学的新局面。近几年,学校有20名学生志愿者赴泰国、印度尼西亚、柬埔寨、菲律宾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有14名学生赴国外留学,在校留学生人数增至67人,生源国家增至7个。随着对外合作交流的不断扩大,学校先后多次组织和参加相关的国际会议。仅在2013年,学校就组织和参加国际会议8次,国内会议13次,接待国外院校来访、交流活动14次,成功举办了第四届亚非发展中国家旅游管理高级研修班、第六届中俄旅游教育论坛、上海合作组织大学区域学中方研究中心首届学术年会等重大活动。
  第二节 突破办学单一的格局
  琼州学院的伊始前身——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师范学校,该校自1954年诞生之后,经过20多年的发展,至1977年创办了大专班,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为自治州专科师范学校,该校于海南建省后改名为通什师专。30多年来,学校一直承担琼南地区的师范教育教学任务,为琼南各市县的中学培养初中教师。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在变革,时代在前进,此时的通什师专如何适应新的形势,开拓办学的新局面,这是学校领导和广大教职员工都很关心的问题,也是校园热议的话题。改革开放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办事。在这种思想指导下,通什师专从学校和琼南地区的实际出发,锐意改革,创新办学思路,积极探索突破办学单一的格局。为民族服务是学校的办学宗旨,继续办好师范教育,为琼南地区培养中学所需的合格师资,这是必须恪守不变的。学校在坚持办好师范教育的同时,着眼于琼南各市县急迫需要一批从事新闻传媒、宣传和文秘工作的人员,决定发挥学校办学潜力,创办新闻秘书班。学校申报获准,于1989年秋季招收新闻秘书班学员。这是学校首破师范教育的单一格局,从此开始了非师范教育学科或专业的建设。新闻秘书班连续几年招生,生源充足饱满。学校向社会输送一批批新闻秘书人员,很受用人单位的欢迎,每届毕业生都是100%就业,少数学员还被海南相关的省新闻单位录用。随着琼州学院的发展,当初的新闻秘书班,逐渐分为新闻学、秘书学,并分别于2011年开办新闻本科专业,2013年开办秘书学专业。
  首破师范教育单一格局的良好开局,增强了学校办学的自信心,激发了广大教职员工办学的热情,随后又增设经济管理班、物理系开设电化教学班、数学系开设电脑财会班,从此开拓了学校办学的美好前景。这里,我们再以学校人文社科学院为例,从一个侧面,展示学校创新办学的丰硕成果:
  ——1989年创办新闻秘书专业,首破师范专科学校师范教育的单一格局。
  ——1999年挂靠海南师范大学创办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这是当时学校开办的首个、也是唯一一个本科专业,成为学校本科办学的起点和先锋。2002年,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成为教育部批准的试办的2个本科专业之一。经过多年建设,2010年,汉语言文学专业被海南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该专业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2009年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团队,2009年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
  ——2007年学院历史学被确定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其中中国古代史课程2006年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历史学专业本科教育团队2007年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
  ——2002年创办社区管理专科专业,2008年创办社会工作专业,2012年3月,海南省社会工作人才培训基地在学校挂牌成立,2013年5月,经民政部批准,成为民政部社会工作人才培训基地,形成部、省、市共建新机制。2013年,被确定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学校各二级学院,在相关的学科领域,都以创新的精神,突破了以往办学单一的格局,创办了新的学科或专业。2006年晋升本科院校以来,学校适应国家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形势的要求,根据海南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抢抓机遇,科学谋划,创新发展,实现了由以专科教育为主向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办学层次转型、由单一的师范性向综合性的学科专业结构体系转型、由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由相对粗放松散的管理模式向科学规范的管理模式转型,由封闭的山区办学向开放的国际化滨海旅游城市办学的空间转型等六大转型。学校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为指导,出台了琼州学院“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学科专业发展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校园建设规划等多个规划,确保在“十二五”期间,把学校建成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区域性、开放性、多学科、多层次特征的省属公办应用型大学。
  第三节 突破科研“低层次徘徊”的格局
  我国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承的重任,同时又面向社会,承担为社会服务的社会责任和义务。这“四大”职能是我们高等院校办学的方向和基本要求。琼州学院60年的办学历程,其办学层次是逐级提升的,由民族初师教育起步,进入20世纪70年代才跨入高等教育的门槛,先是开设大专班,随后创办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师范专科学校,在海南建省后该校更名为通什师专。这所学校通过一个时期的办学,创办了中文、政史、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等专业,教学班近10个,然而,全校却没有一个科研机构,科研基本是
  “低层次徘徊”的局面。这样的状况,不符合高校办学的要求。一所高校,就自身建设而言,没有科学研究,是很难言提高教学质量,更不要说搞好学科建设,凸显办学特色了。就面向社会、服务社会而言,学校没有科研成果奉献于社会,其服务社会自然就是有限的了。地方性的高等院校,理应把当地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学校的科学研究范围。琼州学院建校在琼南地区,研究当地优秀的传统文化,探索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经验等,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职责。如此看来,突破学校科研“低层次徘徊”的格局,其紧迫性和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1989年秋季,学校引进一位从事新闻秘书教学的教师,这位老师同时专攻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他向学校提出的唯一要求,就是建立一个民族文化研究室。至此,学校组建了第一个正式的科研机构,科研工作随即展开。新组建的民族文化研究室,室主任就是引进的那位长于民族文化研究的老师,他组织和带领一批老师,着重研究琼南地区少数民族的民族经济与文化教育,以及数千年优秀的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研究室自成立以来,已经历了20多个春秋,其科研机构的层次在逐级提升,科研成果既有量的增加又有质的提高。从某种意义上讲,民族文化研究室的科研实践,是学校突破科研“低层次徘徊”的格局,创新学校科研工作的一个缩影。这里,我们不妨试看学校各个办学时期,民族文化研究工作的进展情况。
  ——通什师专办学时期。民族文化研究室以研究海南民族文学为第一个科研课题,于1992年编撰出版近30万字的《海南民族文学作品选析》;另一项课题是民族文化研究室与当时的海南省少数民族工贸总公司合作,前者承担撰写书稿,后者提供出版印刷经费,合作推出《海南椰文化 民族三月三》一书。该书指定为海南省首届国际椰子节的献礼图书,在海口举办了该书的首发式。
  ——琼州大学办学时期。这时的民族文化研究室扩建为研究所,原来的室主任提升为研究所所长。这个时期的民族文化研究,开拓了新的局面,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受到了学术界和社会的好评。研究所先后完成的多项课题,都是没有人做过的,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比如国家教委专项资助的《黎族“合亩制”研究》、国家“八五”期间中华基金课题《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史》(多卷本)中的《黎族教育史》,海南省社科联和省教育厅立项的有《五指山风韵——海南民族文学探析》、《五指山基业——海南少数民族教育探究》、《历史的跨越——黎族原“合亩制”地区的变革》、《热带雨林绿韵风姿——海南少数民族地区绿色生态文化探究》,这几部专著后来结集为《五指山民族文化研究丛书》。上述先后问世的科研成果,获得多项奖励,有的还受到极高的评价和赞誉。《黎族教育史》中的首编《黎族的原始教育》,作者分章设节,撰文运用社会学、历史学、文化学、心理学和宗教学等多学科知识,以3万余字的篇幅,从大教育的视角,多层面论述了黎族的原始教育。多卷本《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史》主编韩达先生,在审阅《黎族教育史》后致函该书主编、副主编,写了这样一段文字:“……黎族是一古老民族……能够做到设立编、章、节,有内容,有观点,反映和总结这段教育历史(原始社会部分),诚属不易,应是创举,这也是国家民委请不少专家审定我们多卷本书稿后,共同的看法。我为你们辛勤劳动的成果高兴,并致谢意。”《黎族教育史》的作者没想到对黎族原始教育的研究,专家们以“创举”二字写下评语,给予高度评价,更激发了作者研究兄弟民族历史文化的热情,当然也增强了自信心。
  20世纪90年代中期,省教育厅组织专家调研分析全省高校科研现状时,就指出当时的琼州大学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工作领先于其他院校。
  民族文化教育研究所后来扩建为研究中心。前期的科研成果受到世人的关注,得到社会的认可,提升了学校在民族文化研究领域的地位。
  2006年,海南省启动了重大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编撰《海南历史文化大系》,这是为庆祝海南建省20周年的一份特殊献礼。“大系”共计100本著作,分为特区卷、社会卷、历史卷和民族卷等10个分卷,每个分卷集纳10本专著。各分卷的主编,由大系“学术委员会”选聘,当时琼州大学长期从事民族文化研究的陈立浩教授,荣幸地被聘为民族分卷的主编。“大系”的编撰,组织和调动了全省数百位人文社科研究工作者。当时琼州大学能参与这样重大的科研活动,并成为编撰民族分卷的主要力量,“大系”编委会印发的简报还对民族分卷的编撰工作给予好评。应该说这是学术界对琼州大学民族文化研究实力的认可,也是学校获得的一项殊荣。
  ——琼州学院办学时期。这时学校民族文化科研机构已提升为省级,由省社科联和学校联合共建海南省民族研究基地,挂牌于琼州学院。在新的形势下,学校启动浩大的黎学研究工程,从不同的层面,以不同的形式,全面、系统研究黎族文化。学校于2012年编撰出版110万字的《黎学新论文集》;随后编撰出版《黎学新论文丛》,该“文丛”集纳《黎族哲学初探》、《黎族生态文明概览》、《黎族织锦与文身研究》、《黎族民俗与民间工艺美术》、《黎族传统音乐与舞蹈》和《黎族民族文学》等6部专著,由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年出版;大型学术著述《中国黎学大观》(多卷本,分设历史、文化、社会、生态和文艺5个分卷,每个分卷集纳5部专著,约100万字),该“大观”于2010年入选国家新闻出版业发展项目库,其中的“历史卷”由海南出版社于2012年出版,“文化卷”正在出版社审稿之中,其他各卷将陆续编撰出版问世。上述《黎学新论文集》、《黎学新论文丛》和《中国黎学大观》(多卷本),它们集中展示出学校多年致力于黎学研究开拓的新局面和与时俱进的历史轨迹。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敢于以创新精神突破科研“低层次徘徊”的格局,不断加强科研机构建设,增强科研实力,开拓科研新局面的科研实践历程。
  学校突破科研“低层次徘徊”的格局之后,由于领导的重视,许多教师都以高涨的热情,结合教学和学科建设,积极开展科研活动,在不少的学科领域推出了可喜的科研成果,比如在文化学方面,有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从黎族村落看城镇化背景下的少数民族乡村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在语言学方面,有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黎语方言之比较研究》;在历史学方面,有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中国与南海周边国家关系史研究》;在宗教学方面,有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新时期海南宗教势力的兴起与治理研究》;在自然科学方面,有中德1996—2000年DAAD资助合作课题《农业部门模型在海南农业政策分析中的运用》;有中国农业部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保护项目《香蕉种质资源保护》、《香蕉种质资源调查与收集》、《香蕉茎中纤维素机理研究》;有2003—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海南区域性非线性农业政策分析模型及其在决策中的运用》、2005—2006年人事部“留学回国人员”择优资助课题《农业税收政策调整对海南经济部门的影响研究》、2007—2008年国家软科学基金资助课题《中国天然橡胶产业安全问题研究》、2009—201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天然橡胶供求安全问题研究》、农业部948项目子课题《中国香蕉产业组织化发展研究》、农业部热带作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子课题《热带作物的市场竞争力与策略》、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海南省城市生活垃圾产业化的经济学研究》、海南省统计局世行项目《海南省绿色GDP核算——水资源核算》;在两栖爬行动物研究方面,有省级重点实验室申报的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圆鼻巨蜥的空间需求、热需求和能量分配策略》;在环保治污和安全方面,有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环保型纸制食品包装的防水防腐涂料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科学基金项目)《改良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在海洋环境污染物生物监测中的应用》,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煤矿瓦斯监测与预测关键技术研究》等。上述科研成果,从不同的层面展示了学校科研的实力和喜人的成绩。
  近年来,学校为了做好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工作,修改和完善《科研奖励办学》、《规划科研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科研工作量计算与考核办学(试行)》等管理制度,引进科研管理系统,建立二级学院科研联络员,规范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的管理。与此同时,学校进一步加强科研基地建设。学校确定在旅游、民族、海洋和生态重点学科,做好充分论证,有计划地建立相应的国家级、省部、地市和校级科研平台和培训基地。强化研究基地对特色学科、专业建设的支撑力度,促进基地群、学科群、专业群、课程群融合机制的形成。创新基地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赋予基地建设的自主权,促进基地群与学科群、专业群的有机统一,构建科研服务教学机制,充分发挥科研基地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学校科研编制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合理设置科研机构和培训基地的科研编制岗位。无疑,学校的科研工作,在支撑教学、学科和专业建设方面,在服务社会方面,将越来越发挥更大的作用。

知识出处

琼南兴教育人60年——琼州学院校史(1954-2014)

《琼南兴教育人60年——琼州学院校史(1954-2014)》

出版者:现代教育出版社

本书讲述了60年琼州学院的发展过程,阐释了琼州学院的办学宗旨和育人方向。内容分五篇,包括“60年办学概述篇”、“海南民族师范学校时期办学篇”、“通什师专时期办学篇”、“琼州大学时期办学篇”和“琼州学院时期办学篇”。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