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几代教师艰苦奋斗,为服务少数民族默默奉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琼南兴教育人60年——琼州学院校史(1954-2014)》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136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几代教师艰苦奋斗,为服务少数民族默默奉献
分类号: G451.2
页数: 5
页码: 25-29
摘要: 本文介绍了琼州学院教师队伍在艰苦创业,默默奉献与敢于创新的过程中所具备的特点。在五指山地区艰苦创业的条件下,教师们深知教育对于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勇于承担“双肩挑”,既当教师又做管理工作。同时,在教学和科研领域,教师们以敢于创新的精神开展各项工作。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学校也组建了民族文化研究室,并积极开展科研活动,获得了许多成果。通过优化教学资源、完善选才机制等方式,学校坚持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水平较强的教师队伍,实现了历史性转变。
关键词: 琼州学院 兴教育人 教师

内容

琼州学院兴教育人60年,在艰苦创业的进程中,铸就了一支深受琼南地区人民好评的教师队伍。这支队伍具有不少特点,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艰苦创业的人生,默默奉献的情怀,敢于创新的精神。
  琼州学院60年办学,大部分时间都在五指山校区。五指山经济发展严重滞后,改革开放前,乡村农业生产封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多年摆脱不了贫困的境地。贫困地区要发展,而振兴地区经济的“基石”就在于教育。琼州学院面迎困难进大山,毅然把学校建在五指山下。毋庸讳言,在这所学校从事教育工作是艰苦的。对于每位教师来说,面前都摆着一个十分具体而又现实的问题:面迎艰苦,经受艰苦的考验。老师们身居简陋校舍,心系教育事业。他们深知我国的教育是为经济建设、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的,它具有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多方面的功能。学校教学人员不多,管理人员缺少,部分教师勇挑重担,既当教师,又做教学管理工作。学校启用这种“双肩挑”的办法,挺住困难,确保学校教学活动正常开展。“双肩挑”始于通什师专办学时期,经琼州大学沿袭至今。大凡出任“双肩挑”的教师,一般都以双倍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教学活动之中,他们身上彰显的一种精神,就是令人敬仰的艰苦奋斗精神。这里,我们不妨举例为据,以事实展示老师们的艰苦奋斗精神。
  学校现今的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的现任院长杨兹举,早在通什师专办学时期,就是一位勇于承担“双肩挑”的青年教师。他外表看似瘦弱,但在教学活动中却浑身是劲,讲坛授课精力充沛,处理教务工作有条不紊,随处都可见到他的朝气和活力。他从五指山下通什师专,走到琼州学院三亚新校区,20多年一直拼搏在“双肩挑”岗位上。如今,这位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还担任海南省社会工作人才培训基地主任,他同时还承担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研究、曹禺戏剧研究、公共事业管理学概论等课程的教学任务,并被聘为旅游管理硕士生导师。繁重的教学任务,事务众多的行政工作,一肩担在这位精干而瘦弱的中年教师身上。他20多年的艰苦奋斗,创造了业绩,赢得了广大师生员工的尊敬和好评,海南省委、省政府授予他“海南省高校名师”和“海南省师德标兵”的光荣称号。这位老师只是琼州学院教师队伍中的代表之一,类似的人与事还有不少,他们艰苦奋斗的精神载入校史,将会激励我们更加发扬光大,不断前行。
  改革开放前,琼州学院在五指山区办学,由于山区环境封闭,整个社会少与外界联系,所以学校也基本是封闭办学,外面少人来,学校也少走出去。在一个学期数月内,不少教师没有去一次海口,一是没有出差机会,二是因为海榆中线乘车难行。乘车过阿陀岭,晕车呕吐不止,心脏肠胃有病的苦不堪言。也许老师们乐于静居,崇尚清贫,一年四季都潜心于本职工作。在校园里,我们看到当班主任的滚爬在学生中间,科任教师成天都为备课、上课和批改作业而勤奋工作。至于带学生校外实习,更是繁杂艰辛,但老师们从不推诿,每每都是乐于担当。老师们每年送走一届毕业生,又迎来一届新生,年复一年,多少个春秋岁月,一直坚守本职岗位,为发展琼南地区的民族教育默默作奉献。有的老师夫妻俩把知识奉献给学生,然后又让儿女接过接力棒,又继承父辈事业,敬岗敬业琼州学院。
  学校一位长期研究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学者,他在20世纪90年代带领几位老师,先后编撰出版了《黎族“合亩制”研究》和《历史的跨越——黎族原“合亩制”地区的变革》两部著作。国内法学著名学者、海南大学资深教授王毅武热情撰写书评,在书评中写道:“在前些年‘金融高烧’与‘房地产泡沫’的年代不少学者受不住清贫与寂寞而‘下海追款’,或‘离经叛道’了。在此种环境之中,尤其是在经济、社会、文化比起省会海口又差两个档次的通什,《跨越》的作者能够面对清贫与清静,数年‘面壁’,数年‘爬格’,以心血与辛苦铸就《研究》与《跨越》两本著述,实在令人敬佩!”①琼州学院许多教师乐于清贫,甘于寂寞,这些正是他们多年默默奉献情怀的具体表现。
  改革开放的东风吹进了五指山区,科学的春天来到琼州学院校园。常年封闭的山区多了一些生气,山里人有的走出去,到广州、深圳开始新的工作。与此同时,外面也有人走进来,考察五指山区丰富的自然资源。琼州学院沐浴改革之风,打破了以往的沉静,人们解放思想,思改革,求变化,开拓办学新局面。老师们分析形势,深入调查,把握人才市场的新动态,瞄准琼南各市县对传媒和文秘人员的急迫需求,开办了新闻秘书班;城市社区事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从事社区工作的人才,学校通过申报获准创办社区管理专业。改革开放在深入,学校必须紧跟形势,老师们寻梦追梦,年年月月盼望晋升本科院校,中文系的老师们在学校领导下,积极筹划,优化教学资源,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尝试开办了本科班。老师们不仅在教学方面敢于创新,而且在科研领域敢于提出想法,迈出新步伐。
  通什师专时期办学,主要任务是为琼南地区培养初中教师,学校一直没有开展科研活动。进入20世纪90年代,学校破天荒地组建了民族文化研究室。其实,广大教师拥有着不容低估的科研实力,他们对科研工作是极有热情的。民族文化研究室启动第一个科研课题,是评析琼南地区兄弟民族的文学作品。令人没想到的是,当时学校中文系的老师通通参与了这项科研活动,由此可见,大家有着强烈的科研欲望。众人拾柴火
  ①参见韦勇、武耀廷、陈立浩主编《黎学新论文集》(下册)《黎族经济发展的补空之作——评陈立浩等主编的〈历史的跨越〉》,中国文史出版社,2012年版。
  焰高,这项科研很快结题,公开出版了《海南民族文学作品选析》一书。科研“零”的突破,激活了士气,增强了信心,特别是琼州大学成立后,老师们结合教学和学科建设,积极开展科研活动,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学科,都先后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的课题完成任务,结出硕果,展示了老师们勇于科研实践,敢于攀登和创新的精神。这里,我们不妨以《黎族教育史》的结题评语为例,看看专家、学者的评价。该书是国家“八五”期间中华基金课题多卷本《中国民族教育史》的子课题。《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史》主编韩达先生,他在审阅《黎族教育史》后致函该书主编、副主编,写了这样一段文字:“……黎族是一古老民族……能够做到设立编、章、节,有内容,有观点,反映和总结这段教育历史(原始社会部分),诚属不易,应是创举,这也是国家民委请不少专家审定我们多卷本书稿后,共同的看法。我为你们辛勤劳动的成果高兴,并致谢意。”《黎族教育史》的作者没想到对黎族原始教育的研究,专家们以“创举”二字写下评语,给予高度评价。
  琼州学院升本以来,为适应学校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学校坚持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积极探索各类人才队伍培养、引进、使用和激励机制,搭建聚才平台,完善选才机制,强化服务质量,拓宽引才渠道,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水平较强、发展潜力较大、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实现了教师队伍从数量到质量、从单一到多元、从国内到国外的历史性转变。我们可以预料,今日琼州学院这支坚持艰苦创业、勇于创新的教师队伍,将在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中创造新成绩,作出新贡献。

知识出处

琼南兴教育人60年——琼州学院校史(1954-2014)

《琼南兴教育人60年——琼州学院校史(1954-2014)》

出版者:现代教育出版社

本书讲述了60年琼州学院的发展过程,阐释了琼州学院的办学宗旨和育人方向。内容分五篇,包括“60年办学概述篇”、“海南民族师范学校时期办学篇”、“通什师专时期办学篇”、“琼州大学时期办学篇”和“琼州学院时期办学篇”。

阅读

相关机构

琼州学院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三亚市
相关地名
五指山区
相关地名
海口市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