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60年办学的优良传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琼南兴教育人60年——琼州学院校史(1954-2014)》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1362
颗粒名称: 第三章 60年办学的优良传统
分类号: G752
页数: 21
页码: 25-45
摘要: 本章记叙了琼州学院60年办学的优良传统,主要包括:几代教师艰苦奋斗,为服务少数民族默默奉献、几代干部淡泊明志,为服务少数民族实干兴教育人、高扬时代精神的校风学风等内容。
关键词: 琼州学院 少数民族 兴教育人

内容

琼州学院广大教职人员,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以吃苦耐劳的精神,认真踏实的作风,力排种种困难,艰苦创业60年,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培育出优良的办学传统,成为学校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这里从教师队伍、干部队伍和校风、学风几个层面,对琼州学院办学的优良传统加以概述,撰录入史。
  第一节 几代教师艰苦奋斗,为服务少数民族默默奉献
  琼州学院兴教育人60年,在艰苦创业的进程中,铸就了一支深受琼南地区人民好评的教师队伍。这支队伍具有不少特点,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艰苦创业的人生,默默奉献的情怀,敢于创新的精神。
  琼州学院60年办学,大部分时间都在五指山校区。五指山经济发展严重滞后,改革开放前,乡村农业生产封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多年摆脱不了贫困的境地。贫困地区要发展,而振兴地区经济的“基石”就在于教育。琼州学院面迎困难进大山,毅然把学校建在五指山下。毋庸讳言,在这所学校从事教育工作是艰苦的。对于每位教师来说,面前都摆着一个十分具体而又现实的问题:面迎艰苦,经受艰苦的考验。老师们身居简陋校舍,心系教育事业。他们深知我国的教育是为经济建设、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的,它具有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多方面的功能。学校教学人员不多,管理人员缺少,部分教师勇挑重担,既当教师,又做教学管理工作。学校启用这种“双肩挑”的办法,挺住困难,确保学校教学活动正常开展。“双肩挑”始于通什师专办学时期,经琼州大学沿袭至今。大凡出任“双肩挑”的教师,一般都以双倍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教学活动之中,他们身上彰显的一种精神,就是令人敬仰的艰苦奋斗精神。这里,我们不妨举例为据,以事实展示老师们的艰苦奋斗精神。
  学校现今的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的现任院长杨兹举,早在通什师专办学时期,就是一位勇于承担“双肩挑”的青年教师。他外表看似瘦弱,但在教学活动中却浑身是劲,讲坛授课精力充沛,处理教务工作有条不紊,随处都可见到他的朝气和活力。他从五指山下通什师专,走到琼州学院三亚新校区,20多年一直拼搏在“双肩挑”岗位上。如今,这位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还担任海南省社会工作人才培训基地主任,他同时还承担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研究、曹禺戏剧研究、公共事业管理学概论等课程的教学任务,并被聘为旅游管理硕士生导师。繁重的教学任务,事务众多的行政工作,一肩担在这位精干而瘦弱的中年教师身上。他20多年的艰苦奋斗,创造了业绩,赢得了广大师生员工的尊敬和好评,海南省委、省政府授予他“海南省高校名师”和“海南省师德标兵”的光荣称号。这位老师只是琼州学院教师队伍中的代表之一,类似的人与事还有不少,他们艰苦奋斗的精神载入校史,将会激励我们更加发扬光大,不断前行。
  改革开放前,琼州学院在五指山区办学,由于山区环境封闭,整个社会少与外界联系,所以学校也基本是封闭办学,外面少人来,学校也少走出去。在一个学期数月内,不少教师没有去一次海口,一是没有出差机会,二是因为海榆中线乘车难行。乘车过阿陀岭,晕车呕吐不止,心脏肠胃有病的苦不堪言。也许老师们乐于静居,崇尚清贫,一年四季都潜心于本职工作。在校园里,我们看到当班主任的滚爬在学生中间,科任教师成天都为备课、上课和批改作业而勤奋工作。至于带学生校外实习,更是繁杂艰辛,但老师们从不推诿,每每都是乐于担当。老师们每年送走一届毕业生,又迎来一届新生,年复一年,多少个春秋岁月,一直坚守本职岗位,为发展琼南地区的民族教育默默作奉献。有的老师夫妻俩把知识奉献给学生,然后又让儿女接过接力棒,又继承父辈事业,敬岗敬业琼州学院。
  学校一位长期研究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学者,他在20世纪90年代带领几位老师,先后编撰出版了《黎族“合亩制”研究》和《历史的跨越——黎族原“合亩制”地区的变革》两部著作。国内法学著名学者、海南大学资深教授王毅武热情撰写书评,在书评中写道:“在前些年‘金融高烧’与‘房地产泡沫’的年代不少学者受不住清贫与寂寞而‘下海追款’,或‘离经叛道’了。在此种环境之中,尤其是在经济、社会、文化比起省会海口又差两个档次的通什,《跨越》的作者能够面对清贫与清静,数年‘面壁’,数年‘爬格’,以心血与辛苦铸就《研究》与《跨越》两本著述,实在令人敬佩!”①琼州学院许多教师乐于清贫,甘于寂寞,这些正是他们多年默默奉献情怀的具体表现。
  改革开放的东风吹进了五指山区,科学的春天来到琼州学院校园。常年封闭的山区多了一些生气,山里人有的走出去,到广州、深圳开始新的工作。与此同时,外面也有人走进来,考察五指山区丰富的自然资源。琼州学院沐浴改革之风,打破了以往的沉静,人们解放思想,思改革,求变化,开拓办学新局面。老师们分析形势,深入调查,把握人才市场的新动态,瞄准琼南各市县对传媒和文秘人员的急迫需求,开办了新闻秘书班;城市社区事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从事社区工作的人才,学校通过申报获准创办社区管理专业。改革开放在深入,学校必须紧跟形势,老师们寻梦追梦,年年月月盼望晋升本科院校,中文系的老师们在学校领导下,积极筹划,优化教学资源,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尝试开办了本科班。老师们不仅在教学方面敢于创新,而且在科研领域敢于提出想法,迈出新步伐。
  通什师专时期办学,主要任务是为琼南地区培养初中教师,学校一直没有开展科研活动。进入20世纪90年代,学校破天荒地组建了民族文化研究室。其实,广大教师拥有着不容低估的科研实力,他们对科研工作是极有热情的。民族文化研究室启动第一个科研课题,是评析琼南地区兄弟民族的文学作品。令人没想到的是,当时学校中文系的老师通通参与了这项科研活动,由此可见,大家有着强烈的科研欲望。众人拾柴火
  ①参见韦勇、武耀廷、陈立浩主编《黎学新论文集》(下册)《黎族经济发展的补空之作——评陈立浩等主编的〈历史的跨越〉》,中国文史出版社,2012年版。
  焰高,这项科研很快结题,公开出版了《海南民族文学作品选析》一书。科研“零”的突破,激活了士气,增强了信心,特别是琼州大学成立后,老师们结合教学和学科建设,积极开展科研活动,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学科,都先后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的课题完成任务,结出硕果,展示了老师们勇于科研实践,敢于攀登和创新的精神。这里,我们不妨以《黎族教育史》的结题评语为例,看看专家、学者的评价。该书是国家“八五”期间中华基金课题多卷本《中国民族教育史》的子课题。《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史》主编韩达先生,他在审阅《黎族教育史》后致函该书主编、副主编,写了这样一段文字:“……黎族是一古老民族……能够做到设立编、章、节,有内容,有观点,反映和总结这段教育历史(原始社会部分),诚属不易,应是创举,这也是国家民委请不少专家审定我们多卷本书稿后,共同的看法。我为你们辛勤劳动的成果高兴,并致谢意。”《黎族教育史》的作者没想到对黎族原始教育的研究,专家们以“创举”二字写下评语,给予高度评价。
  琼州学院升本以来,为适应学校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学校坚持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积极探索各类人才队伍培养、引进、使用和激励机制,搭建聚才平台,完善选才机制,强化服务质量,拓宽引才渠道,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水平较强、发展潜力较大、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实现了教师队伍从数量到质量、从单一到多元、从国内到国外的历史性转变。我们可以预料,今日琼州学院这支坚持艰苦创业、勇于创新的教师队伍,将在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中创造新成绩,作出新贡献。
  第二节 几代干部淡泊明志,为服务少数民族实干兴教育人
  琼州学院在60年办学的进程中,学校干部队伍几经新老更换,历届领导承前启后,代代薪火相传,培育了扎根琼南淡泊明志,为服务民族实干兴教育人的办学优良传统,表现出奋发有为的精神。
  琼南是山高水曲、蜿蜒漫长的山区,这对学校干部特别是校级领导干部来说,无疑面临种种特殊的挑战和考验。如今,琼州学院在琼南根深叶茂,一派生机。当人们谈到学校的深刻变化,自然联想到学校潜心教育、笃志办学的干部队伍,热议他们身上表现出的别样精、气、神。这支领导干部队伍具有坚强的党性,他们听从党的召唤,只要党组织做出安排,二话不说,毅然一头扎进山区,来到琼南兴教育人。他们带来党的优良政策和教育方针,立志要在办学中把党的温暖传递给琼南地区的学生们。他们肩负历史的使命和时代重任,一种敢于担当的精神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坚定他们迎接种种挑战的坚强意志。他们为了学校兴教育人,紧跟新的形势,拓展办学新校区,晋升办学新格局,学校几代领导呕心沥血,追逐梦想。在多少个冬去春来的岁月里,他们深思谋划于通什师专,跃马扬鞭于琼州大学,奔走于琼南民族地区各个市县,北上海口请示领导、南下三亚商议市校共办教育。在海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关怀下,在琼南市县各级党政领导的支持下,通过学校几代领导和几代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三亚新校区于2011年5月10日举行隆重的落成典礼,本科建制的琼州学院也随之挂牌招生。
  在琼州学院无论是任教,还是当干部特别是校级领导干部,必备的条件之一,就是作风踏实,精明强干,办事务实,具有实干精神。琼州学院在琼南办学60年,其中50多年都是五指山下的通什开展教学活动。这里教育教学起点低,从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的初师起步,然后经民族师范学校、大专班、通什师专,逐步发展为琼州大学。办学层次有了提升,但办学条件仍是不足,教学设备简陋,教学人员缺少,领导岗位编制有限。学校环境艰苦,师生员工进出学校,抬头见高山,低头爬山路。在这样的山区工作,不说老弱病残难以适应,就是身体欠佳的中青年也会感到精力不济。对领导干部来说,更是要精干、实干。所以,在他们身上有一种务实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琼州学院领导干部正是在琼南山区实干兴教育人的。琼州学院这支忠诚民族教育事业的干部队伍,他们工作踏实、求真务实,在实干中探索前进。“事业无穷年”,这是唐代韩愈的诗句(见《秋怀诗十一首之一》),它说明做任何事业是没有尽头年月的。琼州学院的干部队伍,几十年来为琼南民族教育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今他们迈步从头越,正以实干精神开创兴教育人的新局面。
  时代在前进,琼州学院在发展,学校“专升本”后,学校领导班子以清晰的办学思路和务实的工作作风,带领广大师生员工意气风发搞教学,振奋精神搞科研,使学校焕发出现代大学的时代气息。
  首先,学校领导班子坚持“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着力塑造学校的大学精神和核心文化,确立了“心灵教育,智慧立人”的教育理念、“心灵管理,悟性工作”的管理理念、“心灵关爱,仁德利人”的服务理念。学校领导班子把握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全面总结和系统梳理了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思路、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上做好顶层设计,完善各项规划,并制定相应配套措施保障其顺利实施。学校领导班子善于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充分利用政府和社会资源,推动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实现了“向三亚拓展”、“省市共建”、“校院二级管理”、“基地群建设”、“硕士学位点建设”、“旅游协同创新”、“国际教育文化合作交流”、“债务化解”等各个阶段目标,推动了学校的六大转型,进一步提升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其次,学校领导班子重视现代大学制度建设,逐步建立了“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依法治校”的学校治理结构,构建了“咨询、决策、执行、监督”四位一体的运行机制,不断提高依法决策、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水平。近年来,学校持续深入开展了教育思想大讨论,召开了本科教学研讨会、应用型本科建设理论研讨会、实验室建设工作研讨交流会,坚持重大事项上教代会审议通过制度,通过学术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专家组织,充分发挥教授的主体作用,凝聚各方力量推动学校科学发展。2011年学校获得海南省首批“依法治校示范校”的荣誉称号。
  再次,学校领导班子成员长期在高校或教育系统从事教育管理工作,熟悉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具有较强的高等教育教学管理能力。近年来,学校领导着眼于高等教育的发展,着眼于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突出教学的中心地位,不断完善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积极推动学校管理重心下移,激发了学校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中层领导干部大多数有多年从事教学实践及教学管理的工作经历,具有较强的贯彻执行能力、教育教学管理能力和专业能力,能够较好地理解、把握和落实学校的发展战略和办学思路,教育教学水平和管理服务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琼州学院新组建的校级领导班子成员年富力强,坚持讲政治,敢于创新教育,在办学实践中善谋划、懂教育、会管理,具备总揽全局,谋划科学发展的能力。
  第三节 高扬时代精神的校风学风
  在这一节,我们对琼州学院60年办学的校风学风加以概述,着重记叙琼州学院办学时期的校风学风建设。
  一、琼州学院60年几个办学时期校风学风概述
  琼州学院从其前身民族师范学校办学之日起,就十分重视校风学风建设。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的民族教育刚刚起步,办学条件十分有限。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师范学校在极其简陋的校舍挂牌招生,这种艰苦奋斗、勤俭办学的精神,就是一种优良的校风。当时,这种校风转化为学校办学的强大动力。在自治州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学校全体师生以劳动兴校,他们自己动手,备办砖瓦、木材等,在短短的几年内就修建起初具规模的校舍。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和培养,不仅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而且强调学习劳动技能,热爱祖国,立志做社会主义的接班人。这种校风学风,一直传承下来。
  在大专班、自治州师范专科学校,以及后来合并组建琼州大学的通什师专和通什教育学院,学校办学倡导“严明纪律,严格管理”,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加强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其校风、学风都受到社会的好评。琼州大学成立后,学校以“团结、严谨、勤奋、创新”为校训,强调努力培养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学校“专升本”后,审时度势,与时俱进,提出了“明德,博学,励志,笃行”的校训。学校长期以来,坚持“育人为本,创新为魂,服务为先”的原则,逐步厘清了“聚人才,强内涵,兴特色,精管理,提质量,求创新,重应用”的办学思路,树立了“心灵教育、智慧立人”的教育理念,“心灵管理、悟性工作”的管理理念和“心灵关爱、仁德利人”的服务理念。现在,学校充分利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大好机遇,不断加强校风学风建设,深入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生动活泼、扎实有效、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努力培育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氛围,陶冶师生情操、启迪师生心智,唤起青年大学生高尚的、独立的人格追求和高尚的道德追求,展示出弘扬时代精神的校风学风。
  二、琼州学院办学时期的校风学风建设
  琼州学院办学时期,一举改变前期专科教育的格局,在晋升为本科院校之后,学校从强化制度管理和塑造人文精神等多种途径加强校风学风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一)健全规章制度,促进校风学风建设
  健全规章制,完善工作机制,大力促进校风学风建设。学校成立了学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风建设、考风建设的实施意见。制定学生素质综合测评办法、评先评优办法等一系列文件,构建了校风学风建设实施、评价和激励的长效机制。
  学校狠抓“四风”(校风、教风、班风、考风)建设,收到了极好的效果。
  一是以校风培育学风。发扬学校优良传统,以提高素质为宗旨,以规范管理为手段,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学校坚持学风检查通报、纪律检查、学生素质综合测评等制度,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是以教风引领学风。加强教学督导,规范教学各环节。制定了关于加强师德建设的实施意见和教师道德规范,加大班主任、辅导员培训考核力度,有效发挥了任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在学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在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三是以班风带动学风。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学习帮扶活动,定期召开主题班会,强化班集体、班干部在学风建设中的引导带动作用,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作用,在班级内形成了比学赶帮、共同进步的良好风气。建立班主任与学生家长的联系沟通机制,构建了学校、家庭和学生的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是以考风促进学风。重视考风建设,考前重教育,考中强管理,考后严处理。各院系组织召开考前动员大会,召开诚信考试主题班会,开展诚信考试承诺创建活动,加强巡考和考风督导。近三学年,图书馆图书资料借阅量逐步增加,主动到实验室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多。学生遵守校纪校规,言行举止文明,教学生活秩序井然,学生违纪受处分比例下降,考风考纪良好。2010—2012年,学校优良学风班级的比例每年均为35%,有5个本科班获得省级“优秀班级”荣誉称号,30名学生获得国家级“优秀本科生”荣誉称号,5名学生获得省级“优秀本科生”荣誉称号。
  学校历来重视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服务学生成长。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设专职辅导员50人,公寓辅导员18人,辅导员总人数68人,按照师生比1200的要求,基本满足需要;配备了专职心理咨询教师1人,兼职教师8人;班主任223人。学校成立了学生工作委员会,设立党委学生工作部、团委和招生与就业处等职能部门,二级学院设学生工作办公室和团委。学校建立了一支以学校领导、中层干部、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五位一体”的强有力的学工队伍,为学生指导与服务工作的开展提供组织保障。
  强化教育指导,引领学生成才。一是强化学习指导,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安排专业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跟踪指导,安排教师指导学生参加专业科研,撰写实践论文和各类学科竞赛活动。要求辅导员、班主任积极开展思想教育、行为引导和学业指导。近三年来,教师指导学生效果较为显著,先后有31人次荣获省级社会实践、学科竞赛优秀指导教师。二是关注心理健康教育,确保学生阳光成长。构建了知识普及、教育活动、指导咨询、危机干预、理论研究一体化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模式。每年开展大一新生心理普查工作,建立新生心理档案,对筛查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通过开展及时的心理咨询,或通过电话咨询、回复邮件等形式进行追踪服务。在学校宣传栏开设心理专栏,举办“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在活动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促进大学生阳光成长。三是开展就业创业教育,提升就业创业能力。学校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作为必选课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大学一二年级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主,大学三四年级以专业技能训练和就业、创业教育为主,坚持分级引导,开展就业创业教育。举办全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和大学生创业大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和创业大赛。开展职业能力培训工作,2012年共有近2000名学生获得各类专业资格证书。四是深化学生励志教育,帮助困难学生成长。近3年来,学校累计投入学生资助经费600多万元,资助各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近11000人次,安排校内勤工助学岗位近400个,开辟“绿色通道”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入学112人,专项资助在校的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家庭经济困难少数民族学生减免学费,为来自汶川地震、玉树地震、雅安地震和海南水灾等灾区的学生减免学费或发放补助金。学校还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励志教育,邀请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康辉、海南励志大学生张九精等来校作励志讲座,激励学生励志笃行,心怀感恩,好好学习回馈社会。
  (二)注重塑造大学人文精神,促进校风学风建设
  学校加强校风学风建设,其实质就是培育受教者的人文精神。对人的教化培养,我们中华民族自古就强调人文精神的培育。《周易·贲卦·彖传》有言:“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唐代经学家孔〓达对此释曰:“言圣人观察人文,则诗画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在古人看来,人文教化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变化个人的气质,增进实践心性的功效;
  一是求取社会、国家的平安。①培育人文精神如此重要,作为造就人才的高等学府,无疑是塑造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基地。琼州学院在办学的进程中,对学生的培养坚持“育人为本”和“德育为先”,一方面引导学生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一方面率领学生与时俱进,立志学好本领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特别是学校专升本后,新组建的校级领导班子,在培育大学生人文精神方面,创新育人思路,采取极富有新意的做法,提出“心灵教育、智慧立人”的教育理念,同时提出相应的“心灵管理、悟性工作”的管理理念和“心灵关爱、仁德利人”的服务理念,并通过设立“琼州学堂”,建立住校教授、讲座教授、客座教授制度,让学生直接聆听国内外心灵道德高尚、智慧超群、学识渊博的专家、学者的专题讲授,直接与名师、名家、名人对接、对话。这种创新的做法,使学校人文教育增强了针对性,提高了实效性,学生的心灵智慧得到了启发,心智有了健康发展,能够自主学习,主动求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成长、成才和成人的实践中,做到知行合一,心融神会,从而不断地提高内在的精神境界。
  学校开设“琼州学堂”后,学术气氛十分活跃,先后邀请中科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中科院院士杨乐教授,国际数学大师、诺贝尔奖获得者丘桐成教授,北京大学王建国教授,著名诗人余光中,著名作家王蒙等国内外知名人士、专家、教授,举办学术讲座,广大师生从中受到高尚的心灵道德启迪,接受了多方面的智慧陶冶。2013年12月31日,著名诗人余光中应邀来到琼州学院作学术报告。莘莘学子不仅酷爱
  ①《中国哲学辞典》,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3年版。
  余光中先生的诗作,而且更是仰慕诗人的爱国情怀和人格魅力。大家兴致勃勃,早早地就涌进学术报告厅,静候聆听诗人的演讲。余先生精神矍铄,他在热烈的掌声中,带领师生朗读其乡愁系列诗作《民歌》:“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从青海到黄海,风,也听见;沙,也听见。”在余先生看来,大家集聚学术报告厅,但却不是一次传统意义上的学术报告,而是一次“嘉年华会”,是品尝诗歌韵味、魅力的盛会。余先生对《民歌》一诗的深情吟诵,对诗歌的精辟论述和生动演讲,令聆听者神情专注,领略回味无穷的诗韵,整个报告厅洋溢着浓厚的学术氛围。
  席间,校党委韦勇书记代表学校向余光中先生颁发特聘教授的聘书,并朗读起即兴创作的致余光中先生的诗作《家有佳韵》,以表达师生对余光中先生的致敬、致谢之情。以诗相敬,以诗相赠,这成了琼台两地文化交流的一段佳话。这首赠余光中先生的诗后来刊在《海南日报》副刊上,今转录于此,以飨读者,让琼台文化交流佳话得以广泛传承。
  家有佳韵
  当你趟过这浅浅的海峡
  可曾回首那张旧小的船票
  梳理那淡淡的乡愁
  也松绑你那白发里收藏的轻柔与微笑
  当你踏入这热带的校园
  是否也忆起那曾经火热的年华
  山也高峻 海也深邃
  那青春的蓝海拍上了心岸的早潮
  只想你的诗不再忧愁
  一片云如同那老去的邮票
  落幕黄昏的昨夜
  让微笑写意你酒醉新年的歌谣
  还请你常坐这热带校园的讲台
  却不是那乡愁的船摇
  用那长河的短歌漫调
  开启你诗韵里甜润的乡苗
  “琼州学堂”开讲以来,不少名师、名人、专家的学术报告,成了广大师生向往的学术殿堂,在这里开阔眼界,丰富知识,陶冶情操,树立理想,明确人生航标,校园里充溢着浓烈的大学人文精神,润化为师生们工作和学习的精神动力。
  学校依托多种行之有效的塑造人文精神的平台建设,形成了学生勤奋好学、乐学争优的学习氛围。通过举办优秀学生学习经验交流会、优秀毕业生报告会,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方向。围绕专业特色开展学风建设活动,如人文社科学院以美韵杯朗诵比赛、理工学院数学建模训练等,这些活动都产生积极的影响。
  学校部分二级学院重视把人文精神塑造与学术研究相结合。人文社科学院本着“学院抓精品、专业抓特色、班团抓普及”的工作思路,围绕学风建设,积极建设学术讲座品牌,以培养学院师生治学风气。2012年,该院先后在三亚校区和五指山校区分别开办了“人文讲堂”和“润心坛”学术讲座,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主讲,为广大师生搭建与文化名家面对面交流的平台。
  “人文讲堂”已成功举办13讲,先后邀请深圳大学易松国教授、《三亚日报》金乐敏总编、北京大学岳庆平教授、北京农业大学李鸥教授、国家一级作家李少君、《光明日报》高级记者魏月衡、澳门大学程祥徽教授等专家、学者担任主讲,受到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在全校引起强烈反响。
  “润心坛”是该人文社科学院专门为五指山校区学生打造的一个学术讲座品牌,已成功举办5讲,先后邀请《三亚日报》资深记者萧真、北京大学岳庆平教授、《三亚日报》金乐敏总编等专家担任主讲,受到了五指山校区师生的热烈欢迎。“人文讲堂”、“润心坛”秉承文化包容的传统,邀请国内专家、学者就文学、史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知识、学术前沿相关问题等开展学术讲座,活跃了学生的学术思想,丰富了学校人文气息,营造了良好的人文精神氛围。
  “天涯讲坛”由学校宣传部与三亚市社科联携手创办,定期邀请知名专家、学者主讲党在新时期的理论建树,或评析当前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或在哲学、美学和文艺学等学科领域开展专题讲座。中共海南省委党校党委书记、常务副校长彭京宜教授等,先后作客“天涯讲坛”,其精彩的演讲,受到广大师生的好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塑造人文精神,丰富校园文化,促进校风学风建设
  1.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陶冶师生情操
  近些年来,校园的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大学生辩论赛、十大歌手大赛、大学生论坛、体育类竞赛等文化活动时办时新,精彩纷呈。据统计,在短短的3年里,学校共举办各类校园文化活动400余项,约有8万人次参加了活动。2012年,学校在校园内承办了三亚市高校文化节专场活动等多项大型社会文化活动,广大师生深受人文熏陶,提升了文化修养和艺术品位。
  人文社科学院办学以来,一直重视在大学生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力争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陶冶情操,全面拓展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学院坚持以品牌带动,建设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的理念,陆续打造了“山海流韵文艺晚会”、“美韵杯朗诵比赛”、“阳光绿韵文艺晚会”等校园文化活动,还举办了“天涯诗会”、“演讲比赛”、“假面舞会”、“校园歌手大赛”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3年来,举办的文艺活动达80场次,累计参与人数6000多人次,培育了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全面提升了人文素养。
  学校还以学生社团为依托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开展了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学生社团活动月、科技文化活动月等活动。社团文化节是学生社团的品牌活动,至今举办了7届,每届都评选出“精品社团”。精品社团蓝丝带海洋保护社团、艺卿舞蹈协会、管弦乐社、疯狂英语俱乐部、商务·英语协会、粤语会馆、炫姿公关礼仪协会、青岛拓展协会、辩论协会等社团组织的系列活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营造了校园人文精神氛围。
  2.开展多样的实践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学校一向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各个专业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皆提高了社会实践环节的比例。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包括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课程教学实践等。学校将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学分制,采取学院组队实践和个人分散实践等形式,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参加暑期社会实践,开展一次社会调查研究,并撰写一篇社会调查报告。近三年,我校每年累计有12000人次以上参加由学校及二级学院团委具体组织开展的“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每年均有多篇学生撰写的实践论文获得海南省暑期优秀社会实践论文一、二、三等多项奖励。
  学校积极鼓励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进行社会实践,并要求部分课程必须包含实践环节。近年来,学校所有专业均有部分课程进行了实践环节的训练,走出了清一色的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新闻学专业和新闻采编专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程特点,安排学生到三亚日报社见习。社会工作专业把课堂开到了戒毒所,民族学课程安排学生去回辉村、回新村参加民族学田野调查,并撰写了相关的学术研究论文。
  3.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培养学生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的精神
  学校非常重视青年志愿者活动,每学期均利用节假日,积极组织广大青年志愿者立足三亚,面向海南,广泛开展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在三亚福利院、三亚孤残儿童、三亚社区、海南戒毒所,以及海南民族地区,都是青年志愿者的服务活动场所。全校每年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累计300次以上,参与人数15000人次以上,并逐步打造了“朝阳行动”、“夕阳行动”、“圆梦行动”等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品牌,广大青年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和提高自己,并在实践中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地方,赢得了社会的普遍好评。
  广大学生自觉遵纪守法,诚实守信;讲文明、讲礼貌,展现了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精神风貌。近三年来,学生参加无偿献血4007人次,献血量共计1279850毫升,学校为此年年被评为海南省“无偿献血先进单位”;为支援灾区,学校学生为汶川、玉树地震灾区共捐款164748.5元。利用学生智力优势,为三亚市及周边市县义务支教,志愿者还利用节假日为部队义务演出,他们开展的各种义务活动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学校的志愿者非常热心公益活动,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近3年来,他们先后建立了博鳌亚洲论坛、文明生态村、街道社区、敬老院等30多个志愿者服务基地,创建了“让青春之火照亮希望之星”、“关爱农民工子女”等30多个特色项目,利用这些基地、特色项目优势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2000余次,参与志愿服务3万多人次,为成千上万的服务对象送去了温暖和爱心。学校连续4年荣获“全国关爱女孩青年志愿者行动”优秀组织奖。
  4.培育人文精神,激励勤学成才
  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人文精神的培育,激励广大学生学生学习勤奋,获得了优秀的成绩。近3年来,学校表彰在思想品德方面优秀的学生达6810人次,奖励金额达531万余元。其中,获得励志奖学金达815人次,海南省优秀贫困大学生奖学金达84人次,优秀学生干部1785人次,服务奉献奖452人次,自强自立奖494人次,十佳团干30人次,优秀团干715人次,优秀团员1346人次,学校在校生中有学生党员1357人,占学生总数的10.4%,有入党积极分子2551人,占学生总数的19.5%,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达49人次,获得“三好学生标兵”达338人次,获得“三好学生”达1207人次,获得“科技创新奖”达197人次,获得“宣传创作奖”达179人次,奖励金额总计近200万元。
  学校还积极组织开展以“挑战杯”为龙头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每年举办一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和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等,组织同学参加省、校举办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等。近三年来约有500多人次自愿参与各级别的比赛,荣获海南省大学生创业大赛三等奖25项,优秀项目奖12项;荣获海南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三等奖16项。此外,还荣获学校大学生创业大赛一等奖6项,二等奖25项,三等奖32项。
  学校还积极开展以“技能竞赛”为载体的活动,举行“挑战杯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大赛”、演讲赛、辩论赛等各类科技文化竞赛和评比活动。积极组织参加省级以上竞赛和评比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2011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两项,在此项比赛中成为海南省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成绩最好的学校,并获“高校优秀组织奖”。学校在校生还荣获“全国安利杯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金奖、“海南省首届文化艺术节”文华奖等多个奖项。
  综上所述,琼州学院通过多种途径,加强校风学风建设,学校健全的规章制度确立了有效的组织保障,人文精神的培育和塑造,为校风学风建设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发挥了巨大的支撑作用。如今,琼州学院成为琼南地区唯一一所新建本科院校,学校领导班子正引领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建设高扬时代精神的校风学风。

知识出处

琼南兴教育人60年——琼州学院校史(1954-2014)

《琼南兴教育人60年——琼州学院校史(1954-2014)》

出版者:现代教育出版社

本书讲述了60年琼州学院的发展过程,阐释了琼州学院的办学宗旨和育人方向。内容分五篇,包括“60年办学概述篇”、“海南民族师范学校时期办学篇”、“通什师专时期办学篇”、“琼州大学时期办学篇”和“琼州学院时期办学篇”。

阅读

相关人物

易松国
相关人物
金乐敏
相关人物
岳庆平
相关人物
李鸥
相关人物
李少君
相关人物
魏月衡
相关人物
程祥徽
相关人物
萧真
相关人物
彭京宜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琼州学院
相关机构
北京大学
相关机构
北京农业大学
相关机构
艺卿舞蹈协会
相关机构
管弦乐社
相关机构
疯狂英语俱乐部
相关机构
商务·英语协会
相关机构
粤语会馆
相关机构
青岛拓展协会
相关机构
辩论协会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三亚市
相关地名
五指山区
相关地名
海口市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