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60年的办学宗旨与育人导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琼南兴教育人60年——琼州学院校史(1954-2014)》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1359
颗粒名称: 第二章 60年的办学宗旨与育人导向
分类号: G652
页数: 9
页码: 16-24
摘要: 本章记叙了琼州学院60年的办学宗旨与育人导向,主要包括:坚持服务少数民族的办学宗旨、坚持以社会需求为育人导向等内容。
关键词: 琼州学院 办学宗旨 育人导向

内容

在琼南民族地区,琼州学院是唯一的一所公立省级高等院校,肩负着为海南地区培养合格中学师资的重任。学校60年兴教育人,一直坚持以服务少数民族为办学宗旨,以社会需求为育人导向,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办学之路。
  第一节 坚持服务少数民族的办学宗旨
  古往今来,国家的振兴,民族的昌盛,大都是以教育为本。领导我国走上改革开放征程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早在1983年就对教育改革作出重要指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教育战线肩负着历史的使命和时代重任,其任重道远不言而喻。就民族教育而言,对于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来说,更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我们党和国家在建国后,立即在广大民族地区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办学兴教,大量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一时间,从中央民族学院,到西北、西南、中南、云南、贵州等区域性的地方民族学院,以及担负基础教育的各类学校都纷纷建校挂牌,招生办学,掀起空前高涨的民族教育热潮。国家大力倡导兴办民族教育,其宗旨就是服务于少数民族,培养民族人才,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民族教育的特殊功能作用。
  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师范学校,她是琼州学院最初的前身,这所师范学校就是在兴办民族教育热潮之中,于1954年春天诞生的。当时,学校只有5间茅草房作为校舍,学校职工仅7人,自治州主席王国兴出任学校名誉校长,另一位领导张玉锦为副校长,主持学校的全面工作。我们撰录校史的同志,虽然昔日没有机会体验当时办学的简陋、艰辛,而今执笔记叙这段办学历史,的确感慨万千,心里不免泛起波澜。论办学条件,说是差之又差不言过分。而党和政府的重视,又是那样让人感动,他们对民族教育的关怀,真可用“无比”二字来表述。5间茅房的校舍,当年春秋两季招生,第二年又招两个班的新生,在校生共255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242人,所占比例高达90%以上。由此可见,自治州党政领导躬体力行,兴教育人,就是笃志大兴民族教育,为当地少数民族服务。
  坚持为少数民族服务,这是琼州学院办学伊始的宗旨,它一直传承至今,成为学校坚定的办学方向和光荣传统,也是学校的办学特征之一。琼州学院在每个办学时期,都把民族教育放在首位。学校对于少数民族学生,从招生录取,在校学习,到毕业分配,每个环节的工作都力求做精做细,收到良好的效果。为了多招录少数民族学生,学校采取宽进严出的原则,录取时分数放宽一点,新生进校后严加管理,促其健康成长。多年来,通什师专一直担负着为琼南民族地区培养初中教师的重任。学校的领导、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都心系民族教育,为培养合格的初中师资人才齐抓共管,认真搞好教学。学校为在校的民族学生开“小灶”,开设小班,选派善于做思想工作、关心体贴学生的老师任民族班的班主任;挑选教学能力强,教学方法好,爱岗敬业的老师作为科任教师,组织各学科的教学活动。这样培养的毕业生,深受琼南各市县相关中学欢迎。通什师专办学方向正确,办学成绩显著,曾于1988年荣获国家教委的嘉奖,被美誉为不愧是民族地区的育人摇篮。
  1993年并入琼州大学的通什教育学院,她与通什师专为姐妹院校,这所学院除了培养民族师资外,还承担琼南民族地区相关中小教学管理人员等一般干部的培训任务。学校在当地办学有成绩,育人结硕果,曾于1991年被海南省教育厅评为“全省师资培训工作先进单位”,1992年被国家教委评为“全国成人高等教育先进学校”。两所姐妹院校合并为琼州大学(专科建制)后,仍肩负着琼南地区民族教育的重任,在民族教育战线不断作贡献,被海南省委、省政府评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单位”。琼州学院办学60年,无论是前期,还是中后期,都坚持为琼南少数民族服务,在民族教育战线精心为民族地区培养民族师资,造就民族人才,为当地输送了一批批合格的毕业生,他们不仅学有成就,同时又热爱故土,有着开发和建设美好家乡的强烈愿望和远大理想。一种对故乡的眷恋之情与时代责任感,产生巨大的驱动力,促使他们在家乡奉献才华,大展宏图。海南民族地区各市县的领导和群众以及用人单位,每每都以“安心工作,默默奉献”这两句话来概括、表达其对本地区回乡工作的琼大毕业生的赞许,有的还美称他们是民族地区“永久牌”的教师和干部。现在,琼州大学和其前身通什师专及通什教育学院为海南民族地区培养、输送的民族师资1万余人,约占海南少数民族总人数的1%,他们遍布海南民族地区的169所初级中学。纵观琼州学院民族师范教育,人们欣喜地看到:琼南地区民师教育培育的“桃李”之花,如今已盛开五指山区。
  在琼南民族地区,琼州学院具有智力和人才的优势。学校在科学研究领域,多年来也一直坚持为少数民族服务。海南黎族苗族居住的地理环境多为山区,山里自然资源丰富。黎族有民间谚语道:“五指山是百宝箱,百宝箱里百宝藏。”行走琼南地区,举目是成片的橡胶园、槟榔园、椰子园和香蕉园。海南宝岛上的万泉河、南盘江和昌化江等名江大河,以及尖峰岭、霸王岭、鹦哥岭、黎母山、五指山和吊罗山等六大林区,这些山山水水,纵横交织,大自然的造化和恩赐,在这里构建了珍贵的原始森林,神奇的热带雨林和热带动植物王国。学校从事自然学科研究的教师,深入琼南地区实地考察,精选课题,书写论文,撰述著作,为琼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助推器的作用。比如国家农业部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保护项目《香蕉种质资源保护》、《香蕉种质资源调查与收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橡胶树分子标记的开发、遗传图谱的构建及胶乳产量相关性状的QTL定位》,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科学基金项目)《酶解香蕉茎干中纤维素机理研究》等,这些研究成果,对海南宝岛热带经济作物的栽培、开发和利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至于琼南地区的黎苗文化,更是成为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重点研究对象。多年来,学校围绕民族文化研究,组织人力编撰的论文、文集,以及学术专著、文丛和大型多卷本著述,林林总总,粗略统计不下1000万字。其中,国家“八五”中华基金课题《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史·黎族教育史》、国家教委专项资助课题《黎族“合亩制”研究》、省级课题《五指山民族文化研究丛书》,以及《黎学新论文集》、《黎学新论文丛》和2010年入选国家新闻出版业发展项目库的多卷本《中国黎学大观》等,就是这方面的代表著作。海南民族文化的系统研究,对于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加强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民族团结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而其学术价值也是不容低估的。
  琼州学院建校在琼南民族地区,自建校之日起,学校60年来一直融入当地多民族的社会生活之中。每年大型的民族传统节日“三月三”,改革开放新时期兴起的椰子节、欢乐节,以及有关市县举办的嬉水节、绿橙节、芒果节和香蕉节等,学校师生都就近与当地兄弟民族同庆同乐,载歌载舞的人群,绽放张张笑脸,乐融融的场景令人流连忘返。学校始终把自身视为社会大家庭的成员之一,在校区周边凡有社会公益活动开展,比如送书下乡,军民文艺汇演,市政环境整治,城镇河道疏通清理等,师生都踊跃参与,乐于贡献力量。琼州学院办学60年来,与琼南人民朝夕与共,和睦相处,共建团结进步的和谐社会。
  2006年升本以来,学校适应国家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形势的要求,根据海南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抢抓机遇,科学谋划,创新发展,实现了由以专科教育为主向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办学层次转型、由单一的师范性向综合性的学科专业结构体系转型、由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由相对粗放松散的管理模式向科学规范的管理模式转型、由重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向重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的方式转型、由封闭的山区办学向开放的国际化滨海旅游城市办学的空间转型等六大转型。学校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为指导,出台了琼州学院“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学科专业发展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校园建设规划等多个规划,厘清办学思路,明确办学定位,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较为完整的目标定位。总体目标定位:“十二五”期间,把学校建成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区域性、开放性、多学科、多层次特征的省属公办应用型大学。到2020年,把学校初步建成国际化、开放性、特色鲜明的区域性应用型品牌大学。
  第二节 坚持以社会需求为育人导向
  坚持以社会需求兴教育人,这是琼州学院在办学实践中所悟出的道理,同时也为学校办学实践所证明,实践证明它是符合办学规律、产生良好办学效益的正确途径。我们从琼州学院为琼南兴办民族师范教育的发展史清晰地看到,学校创办了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师范学校,随着学校的发展,从开设大专班,一直到琼州大学办学时期,都是结合社会的需求坚持发展民族师范教育,这样做受到琼南人民的好评,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效益。
  琼州学院坚持以社会需求兴教育人,十分注重社会调查研究,通过调查了解社会人才市场的需求,倾听社会各界人士对学校办学的意见和建议。学校曾多次组织调研小组,分别深入琼南相关市县进行教育调查研究。有些时候还邀请琼南地区民族教育第一线的同志来校指导教学,或座谈讨论教学相关问题。学校在专升本的关键时刻,邀请琼南各市县分管教育的领导和职能部门人员来到学校,举办教育教学工作专题研讨会。这些工作的开展,为学校办学增加了活力,同时也增强了学校办学的自信心。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人才市场的供需也时有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海南旅游产业有了长足的进步,上升为国家战略地位之后,更是如火如荼迅猛发展。而在琼南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多彩,特别是开发以森林为主的森林生态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这里不仅林区植被多样,物种丰富,而且还有充沛的水文资源,所以不乏奇特的热带雨林景观和水文景观。广大的黎族苗族人民长期勤劳耕耘于五指山区,创造了地域特色鲜明和民族色彩独特的黎苗文化,当地的人文生态景观多姿多彩。多年来,一批批黎苗儿女投身旅游事业,热心开发家乡的旅游资源,他们建议琼州学院为民族地区培养兴办旅游产业的人才。当时的琼州大学结合新形势下的人才需求,积极组合教学资源,在旅游系、外语系调整相关专业,增设新的课程,加强旅游外语和旅游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中文系、政史系在有关课程讲授中,增添了黎族苗族相关的历史文化,特别是民俗文化的教学内容。经过几年的努力,学校为琼南地区培养了一批社会急需的人才,输送的毕业生有的取近就业于当地旅游战线,成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生力军。
  琼州学院于2006年专升本后,进一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着重培养应用型人才。在这方面,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基本原则,确立了“服务需求,心智为本,通专结合,德能并举,知行合一,创新自立,勇于担当”的人才培养理念,通过改革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逐步建立了具有学校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等根本问题,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大学生教育理念中汲取养分,提出“心灵教育、智慧立人”的教育理念,注重启迪符合学生发展的心灵智慧,不断开发学生的学习智慧、生存智慧和社会发展智慧,鼓励学生在发展个人爱好与兴趣中完善健康的人格,提高内在精神境界,开掘与发展自己的想象力、审美力和创造力,做到知行合一,成为全面自由发展的人,促使学生的成才、成长、成人的全面统一。
  学校坚持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借此不断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此同时,学校还注重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个性兴趣、能力特点、就业需求,通过实验班、兴趣班、创新实验室、学生社团、志愿者组织等多种平台,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内外教育活动。学校还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建立讲座、住校教授制度,吸引校内外名师来传授治学之道,名家来讲做事之道,名人来论为人之道,营造活跃的学术氛围、吸纳多元的学术文化,通过开展学生科学素质、人文素质、艺术素质、就业创业能力、心理健康等各方面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学校为了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做好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的工作,学校遵循“以社会需求和服务地方为专业设置导向,以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职业技能为专业培养核心,以优化结构和强化特色为专业建设方向,以重点提升和整体推进相结合的专业建设对策”的专业建设思路,科学制定“十二五”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出台《专业建设与管理办法》,明确专业设置与调整的方向和标准,专业总体布局逐步体现了应用性特点,与海南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有较高的匹配度。近三年,学校积极申报符合地方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的新专业,根据海南省旅游相关产业发展需求,开设了俄语、休闲体育、会展经济与管理、酒店管理等专业;根据海南社会与教育发展需要,开设了食品科学与工程、应用心理学、学前教育等专业。这些专业设置与海南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有较高的符合度。学校现有39个本科专业,涵盖教育学、文学、管理学、理学、历史学、工学、艺术等9大学科门类。全校专业建设与发展呈现两大趋势:即由专科教育为主转向本科教育为主,全校目前有51个招生专业,其中有12个专科专业,比例为23.5%%;由单一师范性为主转向多科性综合应用型为主,现有39个本科专业中,只有12个师范类专业,仅占本科专业的30.8%,其他本科专业占69.2%,初步形成服务地方产业、行业发展的多专业办学格局。

知识出处

琼南兴教育人60年——琼州学院校史(1954-2014)

《琼南兴教育人60年——琼州学院校史(1954-2014)》

出版者:现代教育出版社

本书讲述了60年琼州学院的发展过程,阐释了琼州学院的办学宗旨和育人方向。内容分五篇,包括“60年办学概述篇”、“海南民族师范学校时期办学篇”、“通什师专时期办学篇”、“琼州大学时期办学篇”和“琼州学院时期办学篇”。

阅读

相关人物

邓小平
相关人物
王国兴
相关人物
张玉锦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琼州学院
相关机构
通什教育学院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云南省
相关地名
贵州省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