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60年办学规模的巨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琼南兴教育人60年——琼州学院校史(1954-2014)》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1355
颗粒名称: 第一章60年办学规模的巨变
分类号: G522.7
页数: 13
页码: 3-15
摘要: 本章记叙了琼州学院从1954年至2014年60年办学规模的巨变,包括:琼州学院60年各办学时期的基础设施与教学设备建设、琼州学院60年各个办学时期的招生概况、琼州学院60年办学的学生就业概况等内容。
关键词: 琼州学院 办学规模 兴教育人

内容

琼州学院扎根琼南兴教育人,从1954年至2014年,已是60个春秋岁月了。60年来,学校办学层次逐级提升,办学规模逐年扩大。一所学校的办学规模变化是评估学校发展的重要指标,每每成为展示学校发展的一扇透明窗口。琼州学院校史的首章,就是透过这扇窗口,观察学校60年来办学规模的巨大变化,展示学校的快速、健康发展。
  第一节 60年各办学时期的基础设施与教学设备建设
  琼州学院的早期办学,即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师范学校办学时期,教学设备建设资金投入极少,进入通什师专和琼州大学办学时期,虽然增加了教学设备建设的资金,但也是有限的。鉴于此,在上述三个办学时期,对其校舍与教学设备建设就一并概述。而琼州学院办学时期的教学设备建设有了快速发展,本节行文中“教学设备建设”所记述的内容,概为琼州学院办学时期的教学设备建设情况。
  一、学校基础设施建设
  (一)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师范学校的校舍建设(1954—1977)
  1954年,在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区(1955年改为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党委的领导下成立了“海南师范学校筹建委员会”。经过两个多月的筹备工作,3月1日“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区初级师范学校”正式成立,自治区主席王国兴任名誉校长,张玉锦任副校长并主管学校全面工作。当时校舍建设十分简陋,仅有5间土墙茅草房。1955年,学校在自治州人民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开始筹建瓦房新校区,当年就建成2座教室,1座宿舍,1座办公室。1958年至1959年,学校发动师生员工自力更生,广大师生员工自己动手烧砖瓦、备木料,一鼓作气建起大礼堂、饭堂、大操场及科学馆等。至此,学校校舍面貌焕然一新,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与此同时,学校购置一些必要的教学设备。随后,校舍又有扩建,约为1000平方米。
  (二)通什师专的基础设施建设(1977—1993)
  海南建省后,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师范专科学校,更名为“海南省通什师范专科学校”。通什师专的校舍为原广东民族学院旧房,面积有1000多平方米(含附小),有藏书70000多册,其中外文图书1500多册,期刊近700种。此外,在中文、政史、数理、化生和英语等系各设一个资料室。
  当时学校设有电教室、物理实验室和化学实验室。电教室设有电子计算机室、电视教学室和语音室,物理实验室分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四个实验室,化学实验室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四个实验室。有电脑、录像机、电视机、复印机、录音机等教学设备,以及JT—1型晶体管特性图示器、GS—79多用途光学实验仪、BM—2000型迈克尔干涉仪、72型分光光度计和自动电位滴定仪等先进仪器,服务于教学和科研的需要。
  (三)琼州大学的基础设施建设(1993—2006)
  1989年,海南省政府决定将海南省通什师范专科学校和海南省通什教育学院两校合并组建琼州大学(专科),省政府办公厅于4月17日下发《关于成立琼州大学筹备委员会的通知》,并将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办公大楼及干部宿舍区等10万平方米的房产和33.3公顷地产(包括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州府、党校、民族宾馆)划归琼州大学。1993年7月29日,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在通什师专和通什教育学院基础上成立琼州大学,学校当时占地500亩,校舍面积101512平方米,其中学生宿舍15966平方米。建有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生物实验室、电脑室、语音室、电教室、地理室、历史陈列室、卫星电视接收站等,教学仪器设备总值约100万元,图书28万册。
  (四)琼州学院的基础设施建设(2006—2014)
  2006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为了拓展办学空间,提高办学效益,2005年7月,学校向三亚拓展,租借了位于三亚市荔枝沟北侧的农垦三亚中专校舍办学。2005年秋季,旅游系、数学系的大部分师生搬进三亚农垦中专(即琼州大学三亚教学基地),开始了三亚校区的办学历史。2007年经有关部门批准,学校在三亚市国营南新农场规划征地758亩,并于2008年1月动工建设三亚校区。同年9月,中文、旅游等5个系的师生搬迁至三亚校区。2009年9月,学校主校区由五指山市搬迁至三亚新校区。
  目前,学校两校区占地面积共1487.1亩,约合991390平方米。学校大力推进三亚校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学生宿舍、教学行政用房等校舍进一步得到完善。目前,教学行政用房总面积为171435平方米,学生宿舍面积110999平方米。现在,三亚校区规划建设的一期、二期建设项目已基本完工。新建2幢公共教学楼31247平方米、2幢理工实验楼37362平方米、文科实验楼17833平方米、理工办公综合楼15310平方米、8幢学生公寓87305平方米、留学生公寓22701平方米、学生食堂10966平方米、校行政办公楼8035平方米、图书信息中心楼31792平方米、体育艺训练馆7000平方米等项目。五指山校区重新制定了改造建设规划。2012年度,学校已有总建筑面积358788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面积171435平方米,生均12.16平方米;学生宿舍面积110999平方米,生均7.87平方米。目前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满足教学、科研、实验和办公等方面的需求。
  二、教学设备建设
  (一)教学设备与实习场所建设
  学校逐年加强了教学设备建设,以近三年来为例,学校共投入5910.84万元用于购置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比例分别为15.2%、30.7%、40.4%。2012年末,学校已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为9863.37万元,生均为6839.6元,大型仪器设备67台(单价10万元以上),价值1406.07万元。教学用计算机2786台,百名学生配教学用计算机数19.75台。学校逐年提高实验室建设专项经费,不断改善教学实践条件,整合组建了一批需求广、受益面大、基础性强和能承担多学科、多专业、应用型实验教学任务的实验教学中心。已建设有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教学实验示范中心,9个校级实验中心,96个专业实验室。多媒体教学及语音室,总座位数达15603个,每百名学生配备多媒体教室、语音实验室座位数为110.6个。学校已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12884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基本涵盖全校所有学科和专业。全校实验室装备设施不断充实优化,实验室使用率逐步提高。与此同时,学校还逐步加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投入,形成校内外结合、校企相互促进的良好态势,能够较好地保障和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习、实训需求。目前,学校现有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84个,基本涵盖所有本科专业,实习、实训基地拥有与专业密切相关的设施和条件,基本满足学生多层次的实践教学需求。
  (二)教学图书馆设备建设
  学校五指山校区图书馆使用面积18500平方米,阅览室座位2480个。三亚校区建筑面积31792平方米的新图书馆已于2013年9月投入使用,阅览座位3600个,借阅环境得到较大的改善。
  目前,图书总数161万册,其中纸质图书127万册,电子图书34万册,拥有纸质期刊近200种,电子期刊900余种,全文数据库资源55个,馆藏资源学科门类齐全。经过多年的建设,图书资料已形成与本校专业设置与办学规模相适应,传统资源和数字资源、馆藏实体资源与虚拟资源相互补充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图书资源购置经费稳中有升,最近三年共投入经费11536657元,年均投入3845552元。学校图书馆还积极参与行业内外各层次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以自我保障和联合保障相结合的文献资源保险体系,服务手段先进。图书馆实行全开架借阅,每周开放时间105小时,网络信息资源每天24小时开放,实现了与省内高校和三亚地区各图书馆之间的馆际互借。设置有200台电脑的电子阅览室,免费供读者检索信息资源和阅读电子资源。近三年,各类资源的利用率稳步提升,仅2012年,电子资源点击量就有258164次,年生均电子资源点击量为225.87次。
  2008年以来,学校不断加强海南省民族研究基地建设,陆续建成海南省民族研究图书库、海南少数民族研究论文库、海南少数民族研究图片库、海南少数民族研究多媒体库、海南少数民族研究资讯库等。这在海南少数民族研究方面,凸显了学校的特色优势和取得的成绩。
  (三)校园网络建设
  随着三亚校区校园建设加快,学校同时加大了校园网络的改造和升级,不断完善校园网建设,形成了功能齐全的网络系统,在本科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已有校园网出口宽带为公网3.1C+教育网100M,信息节点16220个,有线网络已全部覆盖教学、办公、生活各个区域,且各区均已安装无线网络设备,极大地满足了师生的网络使用需求。校园网络使用效果良好,师生通过校园网进行教学活动,分享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方式,提高了教育教学水平和办学效益。学校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收录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中国数十所名校的数千门精品课程和视频公开课,建立了网络学习平台,较好地发挥网络在教学中的应用和多方面的作用。
  第二节 60年各个办学时期的招生概况
  一、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师范学校招生情况
  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初级师范学校,于1954年2月中旬筹建,3月15日成立。同年春季招收1个初师班,学生45人;秋季续招1个初师班,学生63人,学制两年。
  1955年,更名为广东省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师范学校。
  1956年秋季开始设立中师班,并招收中师4个班,共200人;另招2个初师班,共100人。
  1957年,招收1个中师班,共50人;招收2个初师班,共100人。
  1958年9月16日,经中共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党委批准创办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师范专科学校。
  1958年至1959年,中师生和初师生各招200人。1958年在校生为685人,1959年在校生为590人,达到了办学以来的最高峰。
  1959年7月,高校进行调整。海南行政区党委根据广东省委的部署,决定将于1958年9月16日创办的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师范专科学校并入海南师范专科学校。为了照顾自治州地区的民族特点,经请示广东省高教局同意,合并后仍然保留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师范专科学校的名称,即一个办学机构两个校名。当年暑假,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师范专科学校的85名学生和部分老师正式并入海南师专,自治州师专随之停办。
  1960年至1963年秋季,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师范学校每年都按计划招收300至600人不等的学生,但由于自然灾害的持续蔓延等原因,部分学生离校回家,致使在校生逐年减少。虽然受上述因素影响,但学校在这一阶段集中全力做好教学工作,形成了“尊师爱生,积极劳动,勤奋读书”的优良传统和校风,教育教学质量开始逐步提高。
  1964年至1965年,学校各方面取得了进一步发展。1965年,共有11个教学班(包括2个进修班),在校生达450人,教职工达28人,附属小学1所,学生670人。
  1966年至1972年,学校中断招生。
  1973年至1976年,学校以培训的方式开设脱产“民办教师”班,同时招收部分工农兵学员来校学习,学制为一年至两年。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后,从1977年至1981年,自治州师范学校开设大专班,培养自治州地区急需的中学教师。1977年,设置中文、数学2个大专班,招生70人。1978年以后,学校办学逐渐正常化,招生规模总体上呈递增趋势。
  二、通什师专招生情况
  通什师专经历了由大专班逐步发展的办学历程。大专班从1977年至1983年,每年均有招生,数年累计招生千余人。1983年10月4日,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师范大专班基础上复办自治州师范专科学校,拟定在校生600人。海南于1988年建省后,原自治州师范专科学校更名为海南省通什师范专科学校。通什师专从1988年至1993年琼州大学建校前,招生规模总体呈上升趋势,具体情况如下:
  1988年,招生270人,在校生890人;
  1989年,招生279人,在校生790人;
  1990年,招生279人,在校生790人;
  1991年,招生311人,在校生783人;
  1992年,招生385人,在校生786人;
  1993年,招生425人,在校生1120人。
  三、琼州大学招生情况
  1993年7月29日,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在通什师专和通什教育学院的基础上建立琼州大学。1994年4月13日,琼州大学正式挂牌成立。学校在正常招生的情况下,每年招生确保民族生比例占全校招生人数的40%左右,同时设立“民族班”,培养少数民族人才。1994年至2005年,生源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高,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学校办学规模逐渐扩大。
  四、琼州学院招生情况
  2006年2月14日,教育部批准在琼州大学基础上建立琼州学院。从此,琼州学院成为琼南少数民族地区唯一一所公办本科高等院校,实现了办学层次的提升。2006年以来,办学影响力不断扩大,学校招生规模逐年增加。
  第三节 60年办学的学生就业概况
  琼州学院60年办学,在前期的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师范学校和通什师专两个办学时期,其教育教学都是单一的师范教育,为琼南各市县培养合格的中小学教师。琼南地区民族基础教育发展很快,师资需求逐年增加,学校每年向社会输送的合格毕业生,都能在当地就业工作。通什师专和琼州大学长期以民族师范教育为主,为琼南民族地区培养中小学教师,每届毕业生基本在民族地区就业。随着学校的发展,通什师专和琼州大学都先后设置了非师范学科教学班,由于是新开办的应用型教学班,培养社会急需人才,所以毕业生就业都在80%以上,有的就业率还更高一些。比如通什师专于1988年秋季创办的新闻秘书班,很受社会欢迎,前几届毕业生近乎100%就业,如今琼南各市县党政部门的相关单位,皆有学员任职,有的还担任领导职务。
  琼州学院实现专升本后,学校规模扩大了,设置的学科专业也多了,办学定位更明确,办学思路更清晰。制定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在精心培养琼南地区中学师资人才的同时,还特别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在这方面,
  学校经常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职业资格培训和学习,职业资格证书获得率高。学生在校不仅积极加强本专业基本理论的学习,还积极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每届学员在毕业前,一般都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和理想,考取了“教师资格证”、“导游资格证”、“秘书资格证”、“心理咨询师资格证”、“化学检验工资格证”等证书,这既体现了学生强烈的职业发展意识,又展示了毕业生扎实的专业基本功。
  近年来,为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缓解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学校采取多种措施,积极促进毕业生就业,鼓励和支持大学毕业生创业。学校坚持“以学生成才为本,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在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畅通就业信息、确保毕业生顺利就业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学校编印《毕业生就业指导手册》,指导学生合理定位,主动就业,到基层就业。每年举办各种层次、类型的招聘会30余场,为毕业生提供6000多个就业岗位。2011、2012两年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分别为80%、88.8%。学校新办专业艺术设计专业、生态学专业在2012年首届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分别达到98%、92%,说明学校新办专业具有很强的市场适应力和竞争力。
  学校招生就业处与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合作,开展“琼州学院应届毕业生半年后跟踪调研”,据此所形成的《琼州学院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提供的数据,学校2011届毕业生就业后的平均月收入2920元,与全国非“211”本科院校(2933元)基本持平;毕业时掌握的基本工作能力为51%,比全国非“211”本科院校(50%)高1个百分点;毕业生就业现状满意度为59%,比全国非“211”本科院校(49%)高10个百分点;毕业生工作与职业期待的吻合度为53%,比全国非“211”本科院校(44%)高9个百分点。这些数据显示学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较高。2012届毕业生在海南就业的占毕业生总数的76.3%,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达到84.88%,符合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的要求,亦达到学校育人的目标。
  学校多年来秉承面向海南、辐射全国的人才培养目标,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在生活上给予热情的关怀,在专业学习和品德修养方面从严要求。学校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以,学校向社会输送的合格毕业生,他们的政治素质和专业能力,在工作中所表现出的踏实、朴素、勤奋、诚信等优点,普遍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良好评价,获得的满意度都较高。学校培养的本专科学生,已有一部分学生在就业后逐渐成为所在单位的业务骨干,少数人走上了领导岗位,体现出学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与业务能力。在对近年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调查中显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表示满意或比较满意的达94%以上。学校积极为三亚市各企业、各单位提供了大批实习、见习、兼职的学生,学生工作积极,吃苦耐劳,表现优秀,深受各用人单位的欢迎。
  学校60年的办学,为海南省培养和输送的毕业生万人以上,尤其是为海南省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历史性的巨大的贡献。社会各界对琼州学院60年办学给予了好评。2010年以来,新华社、海南在线、南海网、人民网海南视窗、海南日报、三亚晨报、中国新闻网、中国日报、光明日报、三亚电视台、海南电视台等媒体曾就学校办学成就、学生活动、发展势头等进行的宣传报道达273次,给予了积极的关注,扩大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增添了学校办学的活力。

知识出处

琼南兴教育人60年——琼州学院校史(1954-2014)

《琼南兴教育人60年——琼州学院校史(1954-2014)》

出版者:现代教育出版社

本书讲述了60年琼州学院的发展过程,阐释了琼州学院的办学宗旨和育人方向。内容分五篇,包括“60年办学概述篇”、“海南民族师范学校时期办学篇”、“通什师专时期办学篇”、“琼州大学时期办学篇”和“琼州学院时期办学篇”。

阅读

相关机构

北京大学
相关机构
清华大学
相关机构
琼州大学
相关机构
琼州学院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海南省
相关地名
广东省
相关地名
五指山市
相关地名
三亚市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