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海南之南》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1341
颗粒名称: 游记类
分类号: I266.4
页数: 22
页码: 215-236
摘要: 本篇文章记述了海南省游记类散文的情况。其中包括沿三亚河而上、美丽缘起、这也是故乡、落河风等。
关键词: 海南省 散文 游记类

内容

沿三亚河而上
  黎家璇
  三亚,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椰风海韵,美丽浪漫;三亚,也是国家战略中全国人民的后花园。四面八方的游客在三亚这个后花园里放飞心情,乐享幸福。而三亚的后花园又在哪里?
  近日,三亚市作家协会组织了一次沿三亚河而上的采风活动,才发现,三亚河上游流域,就是三亚的后花园。
  三亚河由六罗水、水蛟溪、半岭水三条河组成,以六罗水为主流,发源于三亚市和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交界的中间岭右侧高山南麓,自北向南流,经三亚市区注入三亚港入海,流程28.8公里,流域面积337.02平方公里。
  槟榔村,精神的家园
  我们第一站来到了槟榔村。
  从三亚市区驱车几公里,就是喧嚣与宁静的距离。在凤凰路某一路口由黎族图腾的村门进入,眼前一片开阔,放眼望去,平整的土地上绿色盎然。这片叫妙林田洋的小平原就是三亚河冲积而成,地肥水美,种瓜得瓜,种菜得菜,种稻得稻。老百姓世世代代在这里休养生息繁衍。
  在我的心里一直有一个田园梦想:乡间,一座农家小院,周围果树环绕,不远处菜地绿油油,稻谷黄灿灿,鸡、鸭、鹅欢快地在乡间觅食;老牛暮归,夕阳斜照,村里炊烟袅袅,或劳作或发呆,随心随意,像陶渊明“采菊东蓠下”般快乐逍遥。沿着笔直的妙林田洋村路走进槟榔村,这种美好的感觉突然在心胸激荡,这就是梦想中的家园啊!
  一条河流穿村而过,河叫槟榔河;村子因河得名,叫槟榔村。河两岸白墙绿树红花,黎族特色民居掩映在绿树花丛中。桥两边,晨练的、交谈的,都那么淡定从容;烟火、人家,一派平和,心里顿感踏实。村委会相关人员介绍,槟榔村前几年通过文明生态村建设,村容村貌村风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村民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生活比原来好了。接下来,槟榔村还要建成文化村,把黎族传统文化传承下来,做出自己的特色,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
  站在槟榔河边听着这番话,想着以后的槟榔村一定是村民富裕,村风文明,生机勃勃。清风徐徐,河边努力向上生长的三角梅,开得格外地红艳,红彤彤地让人满心欢喜。
  水源池水库、福万水库,三亚的绿肺
  车往前走,路越来越陡、越来越窄,树木也越来越茂密、越来越青绿,空气中闻到了湿润的感觉。这是一片保持接近原始的森林和河滩,这个时节不是雨季,河水不大,河石裸露,河里长满“青青河边草”,芦苇在风中摇曳,好像在向我们招手致意,充满了野趣。我们就像在山中寻找“绿野仙踪”,车一路走,我们一路在期待下一个风景是如何的美妙。心中有一个强烈的贪婪的欲望,就是大口大口地深呼吸,把这洁净的空气装在心胸。
  经过一段两边种满凤凰树的景观路,就到了水源池水库。据说,每年到四五月份凤凰花开的时候,满山的绿衬着爆发式的红,寂寞的山间很是热闹。
  水源池水库是三亚的食用水源地,于1986年2月开工建设,1990年建成投入使用。站在水库的堤坝往三亚方向回望,近处河水清澈剔透泛着绿色的幽光,不远处灌木成林、青翠欲滴,更远处就是高楼耸立,白与绿、自然与现代浑然天成,相映成趣。
  车继续往山上走。大约半个多小时的车程来到了位于原高峰乡境内的福万水库。福万水库也是三亚的食用水源。有一次出差从内地回三亚,下午4时左右,飞机准备降落,突然在高空中像发现新大陆一样看到了“福万水库”静卧在群山环绕中,就有探寻的想法。这次走进福万水库,真是一种缘分。
  川端康成说,秋天是从天而降的。虽然三亚的秋天不是很明显,不过在福万水库,层林不经意间也点缀着几片金黄,感觉到山风吹拂的阵阵凉意。福万水库地势险峻,落差大,河谷溪水潺潺,两岸岩石峭壁,植物茂盛。水坝上有一座小房子,守坝的两个人在忙碌着,一只小狗瞪着两只大眼睛友善地看着冒昧进来的我们,一切是那么宁静、美好。现成的一幅水墨山水画。有文友感慨:这真是一个世外桃园啊!
  台楼村,贫困村插上了致富的翅膀
  车在山里穿行,就在我昏昏欲睡时,天涯区台楼村到了。台楼村是一个美丽的黎族村庄,青山环绕,森林覆盖率高,民风淳朴。几年前,我曾随三亚市农业局扶贫工作队多次到过台楼村,那时的台楼村民房破旧,村容村道杂乱无章,因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村民生产单一,生活比较贫困。
  如今走进台楼村,眼前一亮!旧貌已变新颜。村容村道干净整洁宽阔,路两边种上了花草景观树,既美化又亮化,还直通了市里的公共汽车,村委会办公楼功能齐全,还有文化室、篮球场。村委会网格员麦少亭是本村人,大学毕业后又回到村里,他向我们介绍了他们利用“台楼庄园”这个网络平台,线上线下联动,无偿义务为本村及周边村的广大群众和贫困户销售农产品,解决了村民土特产销路难问题,助力村民增收。据悉,“台楼庄园”是2014年,在村支书麦少华的带领下,成立村集体独资公司“三亚台楼经济发展有限公司”之后注册的农产品品牌。如今,“台楼庄园”销售渠道多元,有微信公众号,有网店,也有实体店和菜市场的摊位,“台楼庄园”品牌逐渐被市场认可,为当地贫困户脱贫致富插上了希望的翅膀。
  抱龙村红新一组,美丽苗寨欢迎你
  “我日思夜想那一个地方,远远我闻到那花香。蓝蓝的天色,倒映的湖光,梦里的峡谷如画廊。我魂牵梦绕那一处山水……”在抱龙村红新一组,就是汤灿歌里描绘的“美丽苗乡”。
  远远地,在村口,就闻到了槟榔花与稻花的清香,阵阵地沁人肺腑,深深地陶醉其中。往里走,一路竹林青青,溪水淙淙,曲径通幽;青山逶逦,稻田成片,满目翠绿;山谷空灵,俊逸灵秀;天是那么近,好像在山顶就能触摸到一样;田埂边一两棵椰树向天生长,稻禾承接着秋风的抚摸,欢欣雀跃,一派欣欣向荣;村里树下几个孩子在荡秋千,人们三三两两或坐或站谈笑着,悠然闲适……好一幅山间乡居图!
  在村委会办公室前的小广场上,以天地为舞台,以青山绿水为幕,一场原生态的苗族歌舞正在上演。村民们跳起苗族的传统舞蹈,用最热烈最真诚的方式欢迎我们。苗家人自己做词做曲编排的《我的家乡多么美》,跳出了苗家人的自信与感激,自信家乡的美丽,感激党的富民政策给他们带来的幸福;《龙舞》《竹竿舞》《盘皇舞前奏》,让我们感受到了苗族文化的精彩丰富。我们与村民一同跳起了欢快的竹竿舞,在快乐中忘记了时间,忘记了一切……
  天色渐渐暗下来,青山绿野开始蒙上一层轻柔的面纱,村庄变得静谧详和起来。我们也准备告别纯朴热情的主人返程。小广场上,《我的家乡多么美》优美的旋律还在傍晚的旷野上空久久回荡……
  美丽的苗寨,我们还会再来!
  遇见,秋色
  黄楚辞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沿着槟榔河溯流而上,澄澈而明朗的绿色一片一片从车窗掠过,让久居城市的心灵慢慢张开了沉睡的眼。遇见,美。我流连美的事物——譬如童话一样湛蓝的天,散文一样的石头墙,还有一蓬蓬的狗尾草。槟榔河就从这里流向大海。路过的村庄散发着淳朴的乡气。饮水思源,看看供给三亚市的水源也很好。
  水库就那样等在那里。清凉凉的风任性地吹着。没有稻花香两岸,却有座座青山相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蜻蜓舞蹈在衣襟袖旁。唐姐姐耳语一般地说,出来走走多好。我点了点头。总有那么一个人在我落寞的时候给我温暖和安慰。我也只能是记在心里了。还有陆老师这些年一直鼓励我。异乡、驿站,总有一些没齿难忘的感动。
  台楼村。掩映在大片绿色里的村庄。在这里我认识了年轻的小麦。麦少,是他的微信名字。他是台楼村的村委会工作人员,一身红色的篮球服,脸上是真诚的笑。提起村里农副产品,他娓娓道来,蚂蚁鸡,野蜂蜜,黑山羊。这也是他们村的扶贫项目。我们一行人纷纷加了麦少的微信。绿色无激素的鸡鸭越来越少了。惟愿这个远离闹市的山村不被污染,也惟愿这里的村民早日脱贫。
  福万水库。曲径通幽处。水库的值班室有一条狗,它慵懒地在窗子下面睡觉。看到我拿着手机对着它拍照,它竟然睁开眼睛转过头来看着我,不过那眼神有些漠然,然后又趴下头睡去了。它也有梦吗?或者它是寂寞的。同行的作协副主席翟见前老师对福万水库又是不同的感受。几十年后的重逢已是知天命的年龄。十几岁的少年挥汗如雨地挑石担土筑堤叠坝,那是怎样的青春。故地重游,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那株草就是我在水库值班室对面石墙上发现的,草色翠绿,草叶圆润,和土地里长出来的没什么两样。我不得不慨叹生命的顽强。我仿佛看到了那石缝深处的根系拼命地扎下去,扎下去。
  远处的山一半苍绿、一半翠绿。那峡谷就那样从容地卧在那里,深不可测。
  “新溜满澄陂,圆荷影若规。风来香气远,日落盖阴移。”还有这样幽静的地方。一方池塘,莲叶何田田,几支莲花绽放,“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不枉此行。农家的饭菜甚是清淡,却也合了我的胃口。蔬菜粉丝汤是苦的,大概有清热解毒之功效。
  紫苏。我没有料到就这样与它邂逅。从春天开始惦记紫苏,心心念念,一遍又一遍重温它的味道,今天却在这里遇到了它。它的主人是个阿公,正在光着膀子纳凉。为了确定那一丛茂盛的植物就是我魂牵梦萦的紫苏,我特意拉了阿公来看。阿公确认那就是紫苏,并且立刻割了一大把送给我。阿公的淳朴让我汗颜。然后,这紫苏的味道一直伴着我。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乡村成了我不可企及的梦。当车子驶进幽静的黎苗族人聚居的村落,看着泉水淙淙流过,我的梦绽放了它的花瓣。河面的吊脚楼,遮天蔽日的竹子(我从未见过这样粗这样高的竹子,大概有百岁以上的年龄),伶俐、可爱的黎族小姑娘,还有下了工的农人。我读懂了乡情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而然。
  那个小姑娘不怕生人的。她歪着脑袋问我,你的头发怎么这么长?我留了很久啊。你是不是去跳舞呢?嗯,不是。
  走过木板桥,居然有一片稻田。稻香扑鼻。十几株槟榔树卫士一样守在稻田边,笔直、高。稻田的稻穗都快熟了,饱满地垂了头。想起很多年前一个朋友的男友说,他喜欢稻子,因为成熟的稻穗都是低头的、谦逊的。而我想的却是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村里的人都来了,来看黎苗歌舞,也顺便来看看我们这些带着城市风尘的外人吧?黎苗族的服饰都是近似黑色的深蓝。那布料是自己染的,用一种植物。服饰也是自己手工做的,如今差不多快要失传了。一个阿婆吸引了我的目光。阿婆着深蓝色苗服,立领,只有脖颈处有一个纽攀,八分裤子,头上戴着尖尖的帽子,很是素雅。阿婆有100岁了。我没料到,看着也不像呢。阿婆不懂汉语。她的人生多半就在这个安安静静的山村里度过了吧。她也有过鲜活的青春和热烈的爱情吗?大多数的人都是这样平淡一生吧?黄昏的天空没有火烧云。依然淡淡的云,清清的风。舞蹈开始了。
  鼓锣有节奏地敲起来。
  苗族兄弟姊妹们赤足跳了起来。
  我忽然有些泪湿。我的心底有一个声音在说,把这舞蹈留下来、传下去。
  那是一种力量,民族的,人类的,历史的。
  历史的天空总有回声,还有翅膀划过的痕迹。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流传下来就是永恒。我很遗憾。城市的孩子都在上舞蹈培训班,却不会跳这支属于这个城市的舞。素质教育是什么?我觉得素质教育应该是自然而然的舞蹈歌唱或者绘画,不是家长的逼迫和考级的应付,而是遵从内心的呼唤。
  现代人都在讲仪式感。其实黎族也是这样一个民族。婚丧嫁娶的仪式复杂而庄重,而且这些人生大事都由族里的法师币主持。黎族的每一个姓氏都有自己敬畏的动物,譬如黄姓,敬畏的动物就是蛇。大自然是值得我们敬畏的。天地草木湖海江河动物植物,每一种生命都有自己的坚韧。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黎乐已黄昏。山里的一天就这样过去了,回程的时候总是不舍的。这山这水这黎苗的歌舞,等着我,再来!落笔写下最后一个字,恰好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北方的亲人都安好?
  美丽缘起
  ——记三亚市作家协会六罗河采风之行
  周素焕
  来三亚已三年,惯看大海蓝天,不曾想,在这座滨海城市繁华与热闹的背后,是绵延高伟的大山。山里植被丰茂、生机勃勃,带着远离喧嚣的宁静,那里的人淳朴热情,笑容中洋溢着时代的真实和热度,那些庭院,那些生活里的色彩、图画则沉淀着久远的文化记忆。
  槟榔村
  出发,越过大片空旷的妙林田洋,走向小路、走向村落。路经槟榔河防洪楼,土灰色的外墙、菱形的屋窗、茅草的屋顶,别具特色。大巴车驶过一座观景极佳的桥,在河对岸停下。我们来到此次采风的起点槟榔河。三亚河西边的支流六罗河,在流经槟榔村的这段又称之为槟榔河,过桥后河的这边临着热闹的街市和新村,临河处是便民宣传栏和锻炼用的基础设施。绿水轻漾,细波流转,河水在上午的阳光下粼粼而下,向着海的方向。周边的建筑、绿树在水中投下不安分的倒映,也使水的绿色变得更有层次。此时正是三角梅盛开的时候,岸边繁花为这河更添了一份娇俏。河底石多,大都是天然如此,两侧笔直峭立的石垒的河堤,记载着人们治河的功绩,泥沙少见,河水清澈见底,映着近水处直直生长的一两簇水草,以及河堤壁上道道暗黑的剥落旧迹,别有意境。站在桥的中央向上游望去,河水、绿林、远山,美不胜收。
  福万水库
  汽车沿着河谷,蜿蜒而上。在几处地方,水平流缓,丛丛芦苇,随风轻扬,蓝天映在水里,是让人沉醉的澄碧,远处一两米高的小瀑布水落的声音散在这片天空下,更显清寂。来到福万水库的二期工程——水源池水库,左边望去是敞阔的绿林、城市远景,右边是湖水满山,近石壁边的一条小舟,让人想起苏轼的“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一刻终于明白,古人为何喜欢归隐,除了人生的不如意,想必也更因了这山水之美,山水在愉悦身心之外,其沉稳、灵秀的内质给人以心灵的安慰和治愈。“一坝跨越六罗河,汇聚甘泉润万家”,这是一座有供水功能的水库,作为饮用水的水源保护区,这里少有人们活动的痕迹。三亚河,我们的母亲河,在她的上游,有着润育我们的甘泉,我们知感恩,也懂珍惜,至今未有肆意挥霍和污染。在堤坝上,来回一走,在周身的凌乱中感受着风的力量,湖水也在风的吹动下激起层层细浪,拍打在石壁上,这一刻竟忘了晴日的热度。
  河道愈小,山愈见高,路过孔桥、山林,来到上游的福万水库。水库石壁陡峭光滑,与左侧山谷落差20多米,很是雄伟。据同行的前辈介绍,那是一个激情的年代,青春、汗水都留存在这片山林之中。我面向着水和山的方向徜徉遐想,看着被风吹皱的清冷朦胧的湖面,想象着曾经开山下挖、积水成渊的壮举。这是一项治水的民生工程,既保存了珍贵的淡水资源,是城市繁荣的源泉、保证,又保护了人民的生命、财产的安全。水库周边绝美的湖光山色,让人依依不舍。
  台楼村
  台楼村,那一棵177年的高山榕树,记录着村民对一棵树的宽容和爱护,而树也照看了人们祖祖辈辈的喜怒哀乐。恬静的村庄里,时光在平静流淌,三两儿童在嬉戏玩乐,竹椅里的老太太,安静又慈祥。与我以往所见不同的是,路边欢脱的狗儿略显肥壮,地上啄食的鸡儿却又格外瘦小。不远处的台楼村村委会办公室里,我们听取了毕业后回村工作的麦少华同志的讲解。近些年,在政府的扶持之下,台楼村的脱贫攻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村委会成立了一个集体公司,创建了一个农产品品牌“台楼庄园”,为村里的绿色农产品打开了销路,人们生产的积极性大为提高。来时路上大家所见的一片整齐喜人的果林就是即将挂果的火龙果树,整体上这里的绿色农产品种类较为丰富。中午休息的间歇,我们停留在一个农家小院,这里已然有了向娱乐休闲方向发展的意识,院落内既有菠萝蜜树,又有邻水的亭榭,满足来客不同的需求,这也是今后人们发展致富的一个方向。
  抱龙村
  午后,顺着河谷,继续追溯,向大山更深处迈进,来到抱龙村红星二组的新村。在政府的扶持下,村民从山上迁移下来,聚居在这片坡地上,他们的庭院都有遮阳挡雨的棚子,为了通风,保持着南北通透的样式,大路左右两侧,户门相对,但一致没有安装合开的门锁。在一家农户前,我们惊异于那棵藤蔓的茂盛和力量,它攀爬了棚子近户门处的一大片区域,颗颗绿色的百香果坠在空中。我们急于向农家老人询问果树的情况,他的回答轻细平静,我们认真地倾听,只是过后才反应过来,他说的是,他家门口果树旁的花丢了,但他脸上却不见半分愠怒。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独爱一花,想是回去后会更加珍惜吧。大路两边的景观比较整齐,黎陶做花盆,摆在入户左右两侧的墙上,废弃的则填实,混合着石块、木桩做砌墙的材料,围起一片菜园子,或是一片整齐的花圃。与村民交流,辨字听音,我们会发现古语的遗留,体会久远先民的讯息。层瓦堆砌映细竹,在最后一眼清韵中,我们离去,继续向前。
  来到一处河谷,这里有木制的观景平台。“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形容这里没错了,林子遮起浓荫,直径10多厘米的翠竹一簇一簇,似乎能想象到无人时它拔节生长的样子,如今疏宕有致,漏进来的丝缕阳光斑驳在我们的脸上、身上、地板上。下到近河谷处的平台上,此处水流湍急,得闻哗哗水声。有人不顾乱石陡坡,冲进河谷里,撩起水来啜饮、嬉戏,无比欢喜。看到河谷中间的巨石将江水分为左右两道,巨石上还有一潭死水,我问身边的人,这是雨水留下的吗?回答说,也许是山洪留下的。对,山洪,我们只耽于眼前美景,却忘了每年八九月份雨季的凶险,那时会有山洪,并潜存着山体滑坡的灾害,下游的那些水库、堤坝在关键时刻拦蓄洪峰、守护村庄,寄托着人们的希望。从河谷上来时,下水的人带给我一块石头,我把它紧紧握在手里,感触它的纹理,体验它的温度,是水洗的清洁,是阳光的暖热。
  继续徒步向前,路边不知名的山果,树上皮质紧实的铁西瓜,都让人欣喜。突然,一片广阔的稻田映入眼帘,边上一排细而高直的摈榔树很具气势,像是稻田的守卫者。我来到稻田边,蹲下来,拂过叶子,又将稻穗垂在手心里,颗颗饱满,粒粒分明,紧实的根系任风来雨往,也能勇敢地等到成熟的那一天。
  背靠着山,面向着近处的稻田和环抱的远山,篮球场上,抱龙村红新一支部委员会旁,我们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舞蹈。“我们的苗乡多么美”生动、活泼、跳跃,多彩的服装和甩动的长带,织绣起特有的符号和图画,和着音乐舞动起来,共同表达了人们的安居乐业和对新生活的向往。接下来,是具有苗族文化特色的盘皇舞,以及其中的龙舞。服装以黑色为主,缀以红白两色,另有跳舞的彩带,男女各半,辗转腾挪之间,全靠一个领舞人的锣鼓之声来控制节奏,单调原始的乐声,在这大山之中、天空之下显得辽远、空旷,使整个舞蹈充满了粗犷、原始的山野味道,使看的人不觉肃穆起来。此舞原先是祭祀时的舞蹈,后来有所演进,显现出大山里涉海迁徙而来的苗族后裔对于祖先的崇拜,以及他们的淳朴、豁达、勇敢。接下来是竹竿舞,身材姣好的舞者们为我们展示了不同的跳法,最后大家都参与其中,场上一片欢乐。
  这时,我注意到一位妙龄的白衣女子,她打扮入时,画着不浓不淡、恰到好处的妆容,走近一问,原来她已经年近三十,是两个孩子的阿妈阿妈。原以为她是走出大山的人,在攀谈中知道,她是外嫁女,住农场附近,今日回娘家。他们平日几个月都不进城,农场那里有市场,购买生活用品也很方便。村里那些“80后”以及年龄更大的人们,不怎么出过大山。现在呢,很多读书的人,大学毕业后也会回乡参与家乡建设,外出的人一旦回来安家、定居,就会长久地在这里生活、劳作,外面的世界,于他们而言,并不全都是向往,生活的快乐其实很简单,也很容易满足。那些因离学校远要住校的小孩子们,依然快乐、活泼,也许在他们的意识里,大山就是最温情的存在。话语和眼神中,我读得出她的淳朴和恬淡,这是大山养育出的品格。
  天洒起了滴滴清凉的雨水,是时候回去了,场上的热闹正在渐渐散去,黎、苗、汉不同民族的人们正在依依惜别,拍照留念,希望定格这美好的瞬间。临走时,回头看到那些在棚下卸妆的几位女性舞者,她们脱去舞服,黑色的紧身上衣包裹出窈窕的身姿,一边卸妆一边和伙伴笑谈。孩子们还继续在场上你追我赶,或是用竹竿学着大人打出节拍,一切都是那么地简单、美好。想起河谷巨石上的水,想起书记手机里大家对抗山洪的照片,我知道,他们其实也很坚韧、勇敢。千百年来,大山一直在供养、馈赠辛勤劳作的人们,也在磨炼人们,形成深深的印记,刻在每个人心中。大山里的人淳朴、热情、坚毅,而深山里的谷地,淙淙细流则汇聚成我们的母亲河——三亚河,润养着下游的土地、人民。三亚,这座滨海城市的美丽,我想我找到了她的缘起。
  这也是故乡
  龚韶
  来三亚已经七年有余,即使在此结婚生子,却总有无法言喻的漂泊感萦绕心头。而记忆中的故乡,随着长时间的远离和思念,已成为真正意义再也回不去的异乡。内心苛求归属感的灵魂激荡却又无处安放……
  三亚印象
  初来三亚是炎热的夏天,早上8点多的太阳已让人无法直视,无风伴随的炎热席卷的感觉此后不断重温,最初的三亚是热、晒的味道。行至学院路,汽车滑过的道路两旁满眼都是绿色植被和各色花卉,车窗口吹进的带着阳光和花香的风,瞬间令我有了落地感。
  起初的三亚生活五彩缤纷,从校园走进校园,从学生到老师,转变的不只是身份,还有放飞自我的心情。于是三五好友,在工作的闲暇时光,上市区K歌、搓一顿、小酌几杯,生活很是惬意。更多的时候,漫步在学校的林荫道上,看绿草茵茵,看三角梅怒放,看白鹭溪的潺潺流水和不惊不语的睡莲,看擦肩而过的行色匆匆的年轻面庞、慢条斯理的白发老者,这样的三亚于我是闲适、无忧无虑的。与求学期间的感受毫无二致,这时的三亚被认为只是我生命暂时停靠的站点。
  在三亚生活得久了,逐渐体会到身边无风景的尴尬。当前来旅游的友人惊讶于海水的湛蓝与清澈、空气的清新和舒适,亦或是他们惊呼三亚太阳的毒辣和紫外线的强烈,我都能淡然应对——三亚就是这样。
  生活在三亚,奔走于家庭与单位之间,总没有停下脚步的时间,于是,山不再秀丽,花不再鲜艳,那柔和的海风和柔软的沙滩不再被用心感受。日常的三亚,更多的是下班路上苦等红绿灯的焦灼、假期无处可去窝居在家的无奈和台风将来的紧张。不像故乡能给人以安宁、平和之感。
  重温记忆
  去年跟随三亚市作协的脚步,很是令我感受了一回不一样的三亚。
  站在台楼村一眼望不到边的田埂上——尽头是烟雾缭绕的青山,头顶盘旋飞舞着的蜻蜓,耳边伴随着有狗吠与鸡鸣声,这久不体验的场景瞬间把我带到了千里之外的故乡:天刚蒙蒙亮,我和弟弟就被父母急急喊醒,农忙时节小孩也是需要一起下地劳作的。瞌睡虫的驱赶也自有原始的方法:清晨的地里,鲜嫩的黄瓜上还保留着夜的微凉,摘下后随意在衣袖上擦擦,那就是甘美的早饭,能瞬间让睡眼惺忪的姐弟俩清醒。说是劳作,农家小孩却总有层出不穷的取乐法子:吃完脆嫩的黄瓜,我们踩进微凉的田地,双脚感受到软哒哒的泥巴后,忍不住用手去挖起大大的泥巴,放在手中各种揉捏。缺乏动漫和绘本的童年时光里,多的是来自田野的自然乐趣。
  当同行的会员在福万水库回想当年挑土建坝的场景时,我也在脑海中默默回味与故乡水库有关的往事:因干旱出名的故乡,水库的水可是农家人的宝贝,一到枯水季节,人们起早贪黑想要将水库的水引到自家农田中。犹记得很多个晚上,跟随母亲一起,为她打着手电筒,看她扛着锄头,从水库出水口开始,等待杂草丛生的沟渠中那清流的注入,那会儿的母亲于我们无疑是强大而无所不能的。但今天回想,瘦弱的母亲,漆黑的夜晚,多么心酸的记忆。而故乡的水库并不只留给我心酸:水库涨水时沿堤坝倾泻的壮美,偷瞒着家人在平台上踩水的愉悦,一众乡民集体捞鱼的红火,都伴随着福万水库的采风涌现在我眼前。
  颠覆印象
  2019年的春节经历更是令我体会到大三亚的温暖。从1月25日跟随返乡大军回到老家到2月23日返回三亚,老家始终烟雾蒙蒙,这种蒙蒙之感有别于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清新,也不同于金秋九月晨起时的雾霭沉沉,蒙蒙得让人心慌,整片天地都是霾的味道,是阴冷的、寒湿的。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白白的阳光见了不超过三次,每次持续的时间十分短暂。寒冷而无处可去的体会让我深感三亚四时阳光明媚的可贵。
  果然,一回到三亚,醒来的第一片风景是耀眼的太阳,随处见到的都是艳丽的颜色,不同于家乡严冬的萧瑟,到处让人感受到的都是生机勃勃。
  于是,艳阳高照,四时花开的三亚让我感受到温暖的同时,还让我意识到自己已经逐渐依赖起三亚,这里的风景与温度都已经根植于我的意识里,身体的每个部位都已适应它并且喜欢它。
  生活在故乡
  童年时光、故乡趣事因为采风而重温,三亚生活也因走进自然而与故乡贴近,更因对比而熟悉和依赖。于是发现:看惯四时常花的美景,体验过长夏无冬的温暖,熟悉了打边炉的大排档,习惯了曾经觉得腥臭难忍的海风的味道,三亚已成了熟悉程度不亚于故乡的地方,它就是我生活着的故乡。
  落河风
  曹巍腾
  没有哪阵风可以毫不破损地经过河畔,没有哪种文化可以毫不动摇地停留梦间。
  旁树林立,阳光熟练地在叶隙枝缝间刷上油亮的润色。人群却厌恶这份“油腻”,坐在屋檐下,躲在树荫间。
  一丝丝的风掠过眉间,奔向我脚边的尘土,飞向绵柔的云脚,随后又坠入河中。就如我闯入村庄的心一般,不羁地颤动。
  我抬头望着古楼,全身的血液涌向头顶,我只觉得有口巨钟扣在我的头上,耳边不断响起轰鸣,我感到天旋地转。墙壁像一座座巨山,我只觉得他们都在向我靠拢,恨不得把我压得粉身碎骨。
  我回过神来,是我有些累了。
  有历史韵味的东西是我不敢仰望的,路旁的楼就是这样的东西。太阳半掩着露出一角,那一角的光辉,给了这座村庄虚幻的神圣。仰望得越久,我就越难以喘息,总觉得我是打破着历史沉静的罪人。
  但是,历史不得不被惊扰,衰落与兴起,循环更替,我们的今天便是来日的历史。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让这份历史在我们的历史中一直流传。
  闲淡分三种,一种是年龄的沉静,一种是思想的追寻,另一种是尘世的逃避。
  蒲扇散着热辣的风,吞吸吐纳间,扰不了世间的韵弦。阿公闭目养神,时而高兴,时而叹息,时而回忆着以前的经历,时而叛逆世间的种种。如果没有人去惊扰,他便还像古楼一般安静,就像融入历史之河一般,随着水波缓慢地流淌。
  让赤脚包含承接万物的土地,踏空蹈虚间,敬神与灵动交织在传统舞蹈里。许多传统舞蹈都有着重复的特性,都做一套动作,但是圆的做一次,方的做一次,交叉做一次,旋转做一次,这样的舞蹈形式可以一直重复下去,重复到他们疲惫为止。这样大开大合周期较长的动作,才会让人难以记得——“我们在原地做着重复的事”。
  尽管是这样“死”的重复,但是我还是乐于见到这样的活动方式。这样的传统舞蹈也好,还是现代的广场舞也好,大家都没有忘记压抑在世间的人需要“大闹”一场,四方为宇,时间为宙。扰乱空气的波动,让世界围着我转。人征服着自然,却在自然手心里转。有的错觉和被压抑之间,欢乐的笑伴着叹息,傻傻地快乐着。
  只要世界还有一天将经济放在首位,历史就难以摆脱摧残。
  无法与现代化脱节,那就换一种方式生存下去。文化是最大的噱头,楼建是最实在的保证。村庄难逃文化的流失,但却还在努力用文化来发展。
  以前的以前,没有传统这一概念,因为传统和风俗到处都是。传统是现代性的产物。哪有什么原始的开头,都是从人们还记得的时候算起。
  构成传统的与众不同的特征是仪式和重复。同样的舞蹈,同样的纹饰,同样的套路,同样的楼阁。或许他们是真的腻了,才会毫无感情的割舍;但又或许他们真的融入血肉难以忘记,才敢一言不发地寻找新的方向。
  传统是被发明的和不断被重新改造的。跟进现代化建起的新的模式,渐渐的可以替代以前的传统。
  “一坝跨越六罗河,汇聚甘泉润万家。”
  水库守护着三亚的“母亲”,文化笼罩着村庄的宁静。
  一条条的欲望穿过壁垒,新生了什么,又毁灭了什么。
  不知下次进入村庄时,会有历史的厚重的压迫,还是现代的繁华的腻人。
  没有哪阵风可以毫不破损地经过河畔,没有哪种文化可以毫不动摇地停留梦间。

知识出处

海南之南

《海南之南》

出版者:中国华侨出版社

本书为三亚市作家协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组织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而创作的作品集。这些作品结合三亚创文巩卫、精准扶贫、历史文化传承等中心工作,回顾了海南建省办特区以来的伟大成就,见证了新形势下三亚城乡的发展变化,重点梳理了三亚历史文化的脉络,突出了三亚在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中出现的新气象,彰显了三亚作家的时代担当和创作实力。

阅读

相关地名

海南省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沿三亚河而上
相关作品
遇见,秋色
相关作品
美丽缘起
相关作品
这也是故乡
相关作品
落河风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