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海南之南》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1340
颗粒名称: 人物类
分类号: I267
页数: 23
页码: 192-214
摘要: 本篇文章记述了海南省人物类散文的情况。其中包括我愿为你走遍天涯、回乡是最好的礼物、寻找那一片青山绿水、又见诺妮、一抔土的守候等。
关键词: 海南省 散文 人物类

内容

我愿为你走遍天涯
  ——记三亚天涯区住建局危房改造办公室主任方程的扶贫之路
  王娜
  2017年3月,方程告别自己曾参加过世纪阅兵、担任过副舰长的18年军旅生涯,来到三亚市天涯区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局的危房改造岗位。他迅速调整心态,积极投入新的工作,在近两年的时间里,走遍了天涯辖区内的150多个自然村,前后探访了800多户涉及危改房的家庭。经过持续不懈的努力,天涯区的危改房目前已整修重建完毕,进入到了提升危改户居住品质的升级改造阶段。
  开局
  方程所在的危房改造办公室,负责的是全天涯区贫困户的老旧危房拆除改造工作。住房安全保障是扶贫攻坚的难点所在,初到危改办的方程,自研究生毕业后一直在海军舰艇和机关从事军事管理,面对着危改、扶贫这样责任重大又完全陌生的工作内容,内心还是有一丝忐忑。
  第一个月,从省道到县道、乡道和村道,他走了天涯区的妙林、抱前、抱龙、扎南、岭曲、华丽、羊栏、回新等20个村庄。之前的多年时间里都处在军营中的方程,这一个个乡村走下来,心底涌出的满是没想到,没想到美丽的海岛城市还有这么多贫困户,没想到城市的高楼外还有人住着茅草屋,没想到还有人的住所不能遮风挡雨……
  这是自己到地方工作的又一个人生开篇,面对着这样的重担,是该迎难而上,还是知难而退?方程的思绪回到了多年前自己参加1999年世纪大阅兵时的难忘经历。
  18岁时,方程和大连舰艇学院的同学经过层层选拔,成为参阅方阵队员。他们顶着零下十几度的温度在学校的千人大操场训练了3个月。次年3月,他离开象牙塔第一次踏进位于北京昌平的沙河阅兵村,面对着阅兵村里呼啸的北风、只铺着红砖的板房和遍布着的寂静的空地,心底涌上了一丝小小的失落。刚刚完工的阅兵村,与自己的想象完全不同,但随着阅兵训练的展开,最初的失落迅速被阅兵的荣誉和责任驱散,方程和同学们全心投入到火热的训练中。
  想到这里,和那时的自己一样,方程最初的忐忑迅速被满满的责任感代替。因为他看到百岁阿婆住着的破旧老屋,看到一家几兄弟都是五六十岁的单身,看到拿着蒲扇的老人住在不到10平米的小房,看到满树的成熟椰子村民却不知所措,看到满村槟榔因为虫害全无收入……就觉得自己即将展开的扶贫路就像18岁时一步一步走出来的阅兵路,“每一步都坚定而务实,每一小步都很有意义”。
  困难
  扶贫第一个月的寻常一天,方程和同事检测了46家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房屋。要搞好危改,首先得摸清每家每户的真实情况,这就要求他们必须到每一个相关的村子进行实地调研。
  去许多村落的路往往崎岖曲折,车常常陷入路边沟壑。有的村居四处分散,从一家到另一家往往还要翻一个山头。有时遇上大雨,路也格外难走。这些,对方程和同事来说,可以克服。
  人手不足,车辆紧缺,在规定的有限时间内,要理清辖区内贫困人群的危房情况,这些,对方程他们来说,加班加点去干,四处招募义工,也能克服。
  组织监督施工方的工程进展,会面临许多突发状况。在为一户精神残疾家庭修建新房时,户主突然发病拿起砍刀吓跑了施工队伍。为扎南修房时,由于交通不便,工人忍受不住寂寞走了大半。方程还得去施工方安抚工人情绪,确保及时完工。这些,也能克服。
  但是,当方程第一次来到村里,由于一些遗留原因,有的村民对有关房屋的项目存在强烈的敌意,现场气氛格外紧张;有的村民直接将工作队打出门,拒绝危改……这,是方程和同事面临的最大困难。
  困难,从来都不会缺席任何人的人生,对方程来说,尤其如是。
  在他的上一个人生阶段里,刚刚迈入军旅,他就投入了以全军最严标准进行的阅兵训练。白天高强度重复着站军姿、齐步走、踢正步的枯燥动作。晚上,躺在铁皮房里,把军大衣盖在棉被上,用棉衣包住头,才能勉强在寒冷中入睡。对这些困难,他们能克服。营区没有电话,和亲人朋友联系只能靠通常要周转两三周的信件,这种精神上的孤寂,他们也能克服。最大的困难是,在352人的大连舰院方阵最终确定之前,每一排都有两名最后一定会被淘汰下来的队员。
  那时的方程几乎吃了所有能吃的苦,流了这辈子能流的最多的汗,以后也没什么可怕的了。所以,无论是后来在基层带兵,还是上舰艇出海远航,以及如今这样走村串户的日子,方程都并不觉得身体上的苦和累。他和同事们努力再努力,一次又一次克服困难,想的是肩头的责任,想的是不再有百姓住危房,正如他在某一天的雨后探访心得中写下的:“今天踩过的这泥泞,是天涯扶贫路最真实的写照,每一步都有意义”。
  破局
  坚持,才能想出办法来破局。
  19年前。转瞬就到了盛夏,阅兵训练进行得正酣。方程和战友在队列中练着不间断行进,也叫“拉圈”,来回走一圈1334米,一上午十几圈下来就是十几公里,再加上每天几个小时的军姿练习,衣服上结满了汗渍,许多战友还得了静脉曲张。轻伤不下火线,只有这样的坚持,才能让自己的步伐日趋完美,才能不成为那被淘汰的二分之一。而宿舍里的红砖地,在他们每天人手一块红砖的持续打磨下,也变得光滑无比,以致手中砖块到最后都变成了小册子一样薄厚。后来的军旅岁月里,他一直感受着坚持的力量。
  到了如今面临的工作难题,一些危改户不接受危改,怎么办?数月的扶贫行走坚持中,方程灵光乍现,为什么不试试自己在部队常用的工作方法?他想起带兵时行之有效的“四个靠上去”,在部队是通过全方位“包围”来做通战士工作,放在危改工作中,就是危改工作人员靠上去宣讲政策,村委会工作人员靠上去消除顾虑,施工队靠上去提供省钱保质施工方案,包点单位靠上去,政府娘家人点对点沟通。
  从2017年6月到8月,经过两个月的努力,最开始因为种种原因将危改工作队打出门的那户人家,终于主动接受了帮扶。
  有一些贫困户转变不了思想,迈不出脱贫的第一步,怎么办?2017年下半年开始,方程包干帮扶了4个建档立卡户和1个低保户。其中黄良辉家给他印象最深,一家四口原来靠妻子在外帮后厨的1900元生活,黄良辉感觉自己总找不到合适的活儿干。在村里的危改修缮中,方程安排他在建筑队干小工,他适应不了挖地基的工作强度放弃了,接下来安排他做递砖头这样强度小一些的活儿,又帮他买了槟榔苗,鼓励他养鸡。慢慢适应下来的黄良辉干活儿越来越有劲、越来越积极,家中生活如今也有了很大改观。
  现成经验少,各村涉及危改的实际情况繁杂多样,许多相关部门的情况互不相通,针对这些实际困难,又该如何破局?
  方程一边带着鉴定公司各村各户走访解决问题,一边坚持记录扶贫日记和整理扶贫经验。他逐步规范起危改办工作制度,从内政、流程、报建、开工、质监、验收、财务等方面编写出1万多字的《三亚天涯区危房改造实战经验指南》,建立并不断完善了天涯区独有的危改数据库。这个数据库根据低保户、建档立卡户等类别,全面记录了天涯区每一个贫困户乃至边缘户的基本数据和情况,至今还在不断根据情况变化进行更新完善。
  方程的这些努力,让危改办工作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得到了各级的肯定。
  收获
  在一次走村回访时,一位危改户的阿叔急着给方程砍椰子喝,椰子喝起来是甜的,他感受到的还有阿叔的心里甜。当他多次来到之前敌意最强的村子时,开始吼声最响的村民后来给他做起了向导,他们一起钻草丛、走沼泽、聊天,“现在已是好朋友”,还表示愿意接受整改加固后的房子。每次到“山上的亲戚”家,也就是包干扶贫户家,他们摘小米蕉拔青菜非要让他带上,其中都是满满的情意。走到一户未曾谋面的人家,一听说他负责危改,居然准确无误地叫出了他的名字。频繁下村的方程,在许多村落已成了名人。
  危改至今,无论是百岁阿婆还是残疾家庭,天涯区的危改户已全都住上了安全房。方程和同事在区里的统一组织下,已开始着手提升800多户村民的居住品质,帮他们改造厨卫、帮农民自建房修缮补漏,让他们的生活在安全的基础上更宜居。
  有时走过自己一步一步走过的山路,看着村里阿婆阿叔充满信任的笑脸,还有他们崭新的房子,方程心中充满了一种难以言说的愉悦感和幸福感。
  恍惚间似乎回到了那场大阅兵的方阵中,他站在第六排第四名的位置,和战友们激动地在天安门广场候场。有媒体采访时,他们的总教练手拿扩音器大声介绍他们:“他们都是未来的舰长!”那一刻,充溢在心中的,是无以复加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他们走过阅兵台、走过人群、走过世界的目光,在很久以后,幸福的心情都久久难以平复。
  对20年后已近不惑之年的方程来说,扶贫行走中带来的幸福和愉悦,不再是当年青春年少时澎湃的激动,而是一种宁静的充实,是一种切切实实帮助了他人之后的踏实感,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幸福。
  在危改工作中,方程和团队因着共同的目标和责任,而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也得到了许多的支持和认可。这是他人生的崭新阶段,是一个充满汗水和温暖的开端。在他人生的前一阶段,他来到了祖国的天涯,真的如总教练所说的那样,当上了副舰长,行驶在大海上。如今,他开始用脚步丈量天涯,正在努力走遍每个需要自己的地方,正在收获自己心中的天涯。
  回乡是最好的礼物
  ——记致富带头人苏洪武和他的旅游民宿专业合作社
  张莉
  建省伊始,亚龙湾就以“三亚归来不看海,除却亚龙不是湾”响誉全球。2007年,兰德有限公司在盐碱地上种出千亩玫瑰横空出世。然而,与之比邻的博后村像一个粗衣素服的村姑,羞答答地躲在一旁,怯生生地打量着这个新奇的世界。博后村,困在深闺人未识。
  博后村是一个有3000多人的黎族村庄,自然风景优美,但以往的生活并不如意。以前主要是种水稻和瓜菜,因为村里的土地是盐碱地,收成不好,自家年收入也就三四千元,除此之外,就是养殖,以养猪为主要经济来源。
  贫穷,让村民忍饥挨饿;贫穷,让人们经济发展举步维艰;贫穷,限制了人们的想象力。然而,苏洪武,这个纯朴的黎家小伙儿,他有一股不服输的精神,他要到外面的世界看一看。凭着自己的勇气和干劲,硬是走出了一条不同寻常的创业路。
  从亚龙湾到博后村,短短几公里,苏洪武走了28年。2008年以前,苏洪武在博后村以种田为生,家中6口人:父母和大姐,3个兄弟,一家人拼死拼活,早出晚归,依然生活得紧巴巴的。到了娶亲之时,家里拿不出像样的聘礼,也没个像样的住房。痛苦中的苏洪武在苦苦思考人生的出路。“再也不能这样过,再也不能这样活……”歌声仿佛在对他诉说,最终,倔强的洪武决定,走出去,闯一闯,也许能改变命运。2008年,苏洪武带着妻子去深圳“捞世界”。
  “当火车开入这座陌生的城市,那是从来就没有见过的霓虹,我打开离别时你送我的信件,忽然感到无比的思念”。深圳,这个霓虹闪烁的花花世界,带给苏洪武的是兴奋、陌生、迷茫,各种情感交织在一起,冷静下来之后,想到的首先要填饱肚子,吃过苦的苏洪武不挑职业,只要有活儿干就行,后来在朋友胡先生的帮助下,苏洪武和他一起做起了烧烤生意。烤肉串,烤海鲜,烤蔬菜,在南方这个迅速崛起的经济特区,人们白天行色匆匆,挥汗如雨,到了晚上才是属于自己的休闲时光。所以,晚上喝酒、唱歌、泡吧,烧烤生意很火爆。没过几年,苏洪武的腰包鼓了起来。富起来后的苏洪武始终在想一个问题:难道一辈子就这样打工下去,忙忙碌碌却像大海中的船只,飘摇不定?我的归宿在哪里?这一连串的问题一直在困扰着苏洪武。
  2018年,一个历史性的时刻终于到来,海南省被国务院批准建立自由贸易港。海南,这颗南海明珠,终于绽放出自己的熠熠光芒。三亚不能坐等,三亚市人民政府、吉阳区人民政府出台了打造美丽乡村的政策。“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博后村美丽乡村的建设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要坚决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学习琼海“不砍树、不占田、不拆房、就地城镇化”的“三不一就”做法,不搞大拆大建,就地改造提升;要大力开展环境卫生大整治,对外立面进行改造,改善乡村环境面貌;要积极引导村民转产,确保农民收入持续提升,发展特色餐饮、精品民宿、农业生态观光。博后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乘长风破万里浪”。博后村首次撩开了神秘的面纱。
  苏洪武听到这个消息,彻夜难眠,这无异于给自己插上理想的翅膀,回报自己家乡的时候到了,现在不回,更待何时?2018年1月,苏洪武携妻毅然决然回到自己的家乡博后村。
  天蓝水碧,花红树绿,自然风光一如既往的美好,上天赋予三亚这样一个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三亚人民一定要做足文章,决不能坐吃山空。苏洪武根据政策,与蒋欣等人一起,投资近1亿元,成立了民宿合作社、农业生态观光园。民宿合作社是与村民合作,用村民的房屋进行联营,请专业人士设计、装修,形成了别具风格的民宿风情村。那天参观“博后故事”“忆乡人”我们看到非常有诗意的留言条:“在博后人家找一处客栈,听秋蝉呢喃,看依依炊烟,岁月静好,喝茶读书,共享一晌时光。”“我的心,寸草荒凉,你来了,奇迹般地万物生长。”好感人。如今,“忆乡人”“博后故事”等餐饮、民宿都已开张迎客。农业生态观光园也在创建中,占地120亩,以种植瓜果、蔬菜、花卉为主,以后不断扩大规模,形成观光、采摘、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示范基地。近期,听说苏洪武将资源整合,成立了旅游民宿专业合作社,现在苏洪武已是响当当的社长了。
  由于长年的辛劳奔波,38岁的苏社长面色黝黑,发梢已有星星点点的白发,但他眉宇间透出的坚毅、执着,还是很有感染力。我与他谈及对未来发展的评估,因为三亚的气候条件,注意旺淡冰火两重天,淡季客源是一个软肋,我问他担不担心,他说:“不担心,一是有亚龙湾的影响力,二是靠自己贴心的服务能力,三是别致的民宿餐饮,让客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的确,有了天时地利人和,哪有做不好的事?
  2018年9月,博后村被评为海南省五星级美丽乡村,是三亚唯一上榜的美丽乡村。影响力大了,苏社长也更忙了,我当然希望博后村做大做强,但又觉得苏洪武太累、太忙,什么时候才能好好歇下来。
  10月,吉阳区政府举办“吉阳杯大美亚龙湾”征文活动,市作协牵头组织了创作实践活动,让我们有幸走近博后村,认识苏洪武,知道了为美丽乡村的建设,有那么多不辞辛劳,终日奋斗在一线的可亲可敬的人。
  博后村是众多美丽乡村的一个代表,是三亚发展变化的缩影,我们祝愿美丽乡村焕发熠熠神采,也祝福苏社长和他的团队,精诚合作,再创辉煌!
  寻找那一片青山绿水
  罗曦
  先前我喜欢待在波涛汹涌的大海边,因为它充满活力。现在我希望找到一方静谧的青山绿水:那一池平静的湖水,能让我的心情平静下来;那一抹柔美的青山,能让我的身体重新充满力量。
  10月的一个周末,秋高气爽,我参与市作协采风,沿着三亚河溯流而上,山高谷深之处,水源池水库大坝巍然屹立,将六罗河水围堰成湖,鬼斧神工,宏伟壮丽!这高峡平湖,秋和景明,波澜不惊,远处河水流淌入湖,与天空蔚蓝融为一体。水库湖周边,一片片椰树、槟榔、芒果,整齐排列,青翠欲滴。对此我并不陌生,我班黎族学生陈昊家就住在水库湖边上南新场一个职工聚居点,本学期初我作家访时在此处游览了一圈,今天正好借采风之便再与家长见面交流。等待家长中,我一边观赏湖光山色,一边回忆着、思考着。
  那一天,我驱车前往家访,家长陈大哥居然已经站在路上等我,我赶紧停车下来,伸出双手迎上去,难免寒暄一番。握着他粗壮有力的手,我感觉这位黎族大哥有些与众不同:皮肤黝黑,中等个头,身体非常结实,而思维比较敏捷,谈吐不俗。学生陈昊就站在一旁,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受到父子俩的欢迎,这一路的颠簸太值得了。
  公路边,山脚下,独立一栋三间的平顶屋,与竹篱笆围成一个院子。陈大哥领我走进去,观看了房间各处,尔后搬出桌椅,迎向水库、背靠青山坐下,开始一口一口地品着野生香茶,海阔天空地聊起来。
  上世纪90年代,陈大哥随父亲定居在这美丽的水库湖边上。那时,通往山外的路拓宽了,他们终于可以把自产的玉米、木瓜、山兰米、山兰酒等挑出去卖了,但因为路途遥远,传统物产产量不高,他们的生活依然没有保障,那时,他们开始对这大山是离开还是留下进行着思想斗争……
  说着,我啜着茶,一点一点地品那一股甘甜:“那时候住的就是平顶屋吗?”他淡然一笑:“没呀!那时候住的还是‘船型屋’啊。”我“喔”了一声站起来,走近平顶屋细细打量房屋墙体,也是有些年代了,好多墙皮已见剥落,就像那些因干旱而龟裂的土地。我回坐后问陈大哥平顶屋是怎么盖起的。他把杯里的茶一饮而尽,目光变得严肃坚毅。原来,陈大哥很早就在父亲的支持下走出大山到三亚求学,一直读到高中毕业,后来成为一名南新农场的职工。那个年代,他家周围有人种起了芒果,境况也还行,他就和父亲实施转产,除了完成农场的工作外,动手改造山兰地,种起了芒果,因为是白手起家,所以压力很大,找银行贷款,种了芒果,也顺便盖了房子。我有些佩服他的胆识和才干!
  然而,家里没有几件像样的摆设。孩子的房间里,一床、一桌、一柜、一椅而已。电视机是已经过时的“大屁股”。家里最值钱的只有陈大哥的摩托车,翻山越岭看园子全靠它了。陈昊跟我说过,他家邻居都外出打工营生,一个接一个搬走了,几乎都在山外盖房子,再也没有回来。而他父亲尽管拮据,却始终相信发挥大山的优势一定会有出息,一直留守大山、耕耘大山,陈昊也就没有几个朋友了。在陈昊的记忆中,他从小与星星为伴,和小鸡小鸭说话,和阿猫阿狗玩耍,经常以天为盖、以地为庐,睡在青山绿水间自己搭的“小别墅”,过去有点害怕,现在已成乐趣,还曾给班里的同学直播他引为自豪的“原生态休闲生活”,他的愿望之一,是能有一张舒适的床。其实陈昊的睡床,乃陈大哥用原木锯出、刨出、制作出来的,他在尽力给孩子创造合适的生活条件。
  陈大哥放下茶杯,说了声:走!我们出去转转!我于是跟他一前一后爬上了屋后的山脊,那里有一片郁郁葱葱、整齐有序的芒果林。芒果林约有几十亩地,棵棵枝繁叶茂,开满了一簇簇淡黄色的小花,有些已经结出碧绿的果实,这段时间又得“知时节”的“好雨”滋润,长势喜人!我亲抚着陈大哥智慧和汗水的成果,感觉格外亲切,再放眼山下,竟生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气和丰收的喜悦。
  陈大哥真诚地告诉我,这些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村村通公路工程不断地推进,他当年种了芒果却找不到销路,果子无法及时运出销售的问题逐渐得到解决。此前他想给陈昊添置一张像样的床都难,还欠了一屁股债。近几年村里来了技术人员,农场成立了芒果合作社,跟农商银行贷了承包芒果地的款,和市相关部门合作找到了销路,果子的质量得到了保证,销路有了保障,他还在农场橡胶林产业合了股,现在快还完当年欠的债啦,正想象着将来把小平房改建成小洋楼呢!大山里应该是越来越多的人脱贫致富了,我驱车一路来就遇到了为数不少的绿树掩映的农民别墅。
  陈大哥目光落在跟前一株开满黄花的芒果树上,脸上似有乌云聚集。我明白他的苦衷。刚才进门时,我看到了一副大相框,其中一张人数众多的全家福照给我留下印象,大家穿的衣服都不算新呢。陈大哥有三个孩子,大儿子在读大二,女儿在上技校,小儿子陈昊在我班上,家中尚有年迈的父母。三个孩子的学习生活费、全家人的费用,以及今年的农药款、请人看园子的工资,一大笔的开支,他八成又借上钱了。
  如果今年这些芒果都能卖出好价钱,我就可以还完那些钱,让孩子们在学校里的生活过得更好一些。陈昊说他想天天吃鸡腿,我想不久以后就可以实现他的愿望了!他们应该用知识来创造美好的生活。陈大哥说这些话时语气非常坚定。我真的希望他实现陈昊的愿望,我也相信他能让他的家人过上好日子!小洋楼会有的!
  说话间,竟有一群鸡肆无忌惮地从鸡舍里逛出来,从容地来到我的脚下,啄食起满地的果实。陈大哥说:这种农家鸡肉嫩味美,送你一只吧!他的鸡一定是拿出去卖的,否则陈昊怎么会那么渴望吃鸡腿呢?我只是笑一笑,然后抬眼向水库湖望去,一股惬意涌上心头。品着茶,田园诗人孟浩然的诗作《过故人庄》脱口而出:“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夕阳西下,我的家访告一段落了,再晚,我就不知道自己能否把车开回家了,哈哈……今天格外高兴,因为我确信,那一片能让我重新充满能量的青山绿水,我找到了。我一定尽我所能,让陈昊顺利地读到高中毕业,再去寻找更多大山里的陈昊,扶他们上马,送他们一程。
  我从回忆中抬起头来,陈大哥依约而至。他粗壮的手更加有力,身体更加结实,思维还是那样敏捷。寒暄之后,他给我递过来一张图,我铺展开,见是一张两层楼房设计效果图,知道他在早早张罗建房,正是士别三日刮目相看。他自豪地告诉我,根据芒果合作社和相关部门的反馈,往下的芒果能卖出好价钱,陈昊吃上鸡腿那不是什么事了,现在已经开始考虑筹建新房,将来乔迁之日,应该是陈昊金榜题名之时。我一阵激动,眼泪差点掉下来。
  市作协采风团又要启程,再到陈大哥家做客只能在下一趟。陈大哥当即跟我握别,转身离去,大步流星,坚定有力。我看着他的背影,愈见高大起来,渐渐地与水库湖、与大青山融为一体。他不为别人的见异思迁所动,始终坚守着一条信念,坚持下来,在青山绿水间创造出了一片亮丽的风景。我想,这风景,正是我所寻寻觅觅的。
  又见诺妮
  黄素琴
  不知是谁在微信群里发文,说用诺妮果泡酒喝可以补肾壮阳,于是消失在我们食谱中很多年的诺妮果重新进入我们的果篮,山野间拙朴的野果子诺妮一下子变得时尚起来。
  诺妮其实是山捻子,学名桃金娘,别称很多,我们用海南方言叫“诺妮”(方言音译)。小时候我们经常到下洋田、临春岭、鹿回头的山上去砍柴,山上的野果可多了,有蚊帐果、三明果、七果、诺妮果(方言音译),摘这些果子来吃,既可解渴又能充饥。相比较而言,诺妮树最多,结的果也最多。因为诺妮树是低矮的灌木,几乎长满了山坡,夏日开花,绚丽多姿,灿若红霞,边开花边结果,熟透了的诺妮果颜色像紫葡萄一样紫得发黑发亮,让人馋涎欲滴。
  我们边走边摘边吃,专门挑那些圆溜溜,一碰就要爆浆的摘,这样的果子果肉丰盈、汁水饱满、味道香甜。诺妮果可以说是我们童年生活中最美好的记忆之一。
  我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学校教书时,年龄和我教的学生相差也就七八岁,挺能玩在一起的,名为师生,其实跟朋友一样亲热。周末,我也常常带他们到学校后面的山上去搞野炊,摘野果吃。现在听说诺妮果有了新吃法,这样在诺妮果大面积成熟的8月,当年几个挺能玩的学生便招我和他们一起去六盘安置区,找一个学名叫符雁、外号叫“诺妮”的同学,然后一起去山上摘诺妮果。
  说到符雁的这个“诺妮”外号可有趣了。她是个黎族姑娘,山里生山里长,个头矮小,体态胖墩,天天漫山遍野地跑,皮肤黝黑发亮。她喜欢把浓密的头发从中间分开,然后扎成两个齐刷刷的马尾辫,性格质朴而率真。有一次和一个同学发生口角,她骂人家是“长脚蚊”,人家就骂她“黑诺妮”,她顶回去说“那又怎么样?”好似还挺喜欢人家这样骂她,于是“黑诺妮”就成了她的外号,后来又戏谑为“诺妮仔”,有时连我都这样叫她,她“嘿嘿”一笑应了,可见她做人的随和。但她嫁人后过得不是很如意,可以用多灾多难来形容,命运多舛,先是婚姻生活不稳定,夫离子散,后是自己的身体出了状况,乳腺癌早期挨刀化疗折磨得她死去活来,骨瘦如柴。所以一说到她,同学们都很惋惜,说她是人好命不好。
  闲话少说。我们驾车,上午10点就到了符雁家。她家原来是六盘村的,前几年因为发展的需要,政府让六盘村的黎族同胞整体搬迁整体安置,安置区就在进入亚龙湾景区的公路的左边。依托亚龙湾的影响力,村民们大搞旅游经济,从原来的泥腿子纷纷转型经商,生活越来越接近现代化、越来越时尚,但有的村民们过惯山野田间的生活,有时候还回旧村看看,顺便弄点山肴野蔌回来打打牙祭。
  现在我们去符雁家,名曰摘诺妮,其实是想弄点山货换换口味。符雁早等着我们了,一见面大家寒暄了一回,符雁就吩咐家人杀鸡做食。我说先别忙,我们先上山去摘诺妮,这是主要任务,不然一吃饭了,大家的兴头都在吃喝上,然后又用各种借口搪塞过去,摘诺妮的活动就取消,我可是和家人朋友显摆要请他们喝诺妮酒的,没有诺妮怎么泡酒?符雁笑笑说:“老师你别担心,耽误不了咱们摘诺妮,而且我保证你的家人朋友都能喝到诺妮酒,待会儿我们就有诺妮酒喝。”
  符雁这性格很可爱,想事情很周到。以前我安排她当生活委员,她把班里的卫生做得井井有条,连我的宿舍都是她管理的范围,有时还关心地问:“老师今天吃什么菜?我从家里给你端来,你一个人做饭太麻烦了。”安排好家人准备饭食的事后,我们就驱车到旧村的山脚下,小车不便爬山坡,我们便在路边放好车,下了车,上山没多久,一大片一大片的诺妮树丛映入眼帘,我们就撒欢似的四处狂摘起来,欢快的笑声顿时在山坡上弥漫开来……我特意走近符雁身边,想起半年前符雁跟人合资在亚龙湾商业街买铺面的事,我问符雁事情进展得怎样了?符雁说铺面的事那工程还没有完工,急不得。
  她现在经营的是米酒作坊,自己酿酒卖给那些开农家乐的老板,也制作山兰酒卖,由于遵循古法酿造,酒的品质高,回头客很多,酒的生意很好。她还把酿酒剩下的酒糟用来喂猪,这样的饲料喂出来的猪肉很好吃,所以卖猪肉的老板都买她的猪,因此她养的猪也不愁销路。
  酒和猪的销量供不应求,一天到晚她都忙得脚不点地:“辛苦是辛苦,但是很赚钱,而且几乎不用交什么税,也不用交房租什么的,所以做得很开心。”符雁甜甜地笑着说。我赞许地对她说:“你的身体吃得消吗?”“没事的,最近几次的复查指标都是正常的。”我看看眼前绚丽灿烂的诺妮花,又看看那些被我们摘入桶里的诺妮果,触景生情地说:“没想到你这个诺妮仔这么有韧性,这样的久经考验。小小的身躯看似柔弱,却能顶住千斤之狂澜。”“老师,活人不能被尿憋死,你教导我们是花就要努力绽放,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学会坚强。”我瞬间有泪奔涌而出,但是为坚强的符雁而流泪,我觉得自豪。“老师我告诉你个好消息,我儿子有媳妇了。以前他不理解我,说我抛弃了他,不养他,对我的感情非常抵触,现在他长大了,理解我当时的决定是对的,让他跟着他爸过是合情合理的,是为了让他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他现在有媳妇了,而且媳妇有身孕了,他们小两口都在我这边住,我们互相照顾,好得很!”“你儿子结婚为什么不请我们喝酒呢?这我要责怪了。”“哎呀,老师你不懂的。我们黎族人的风俗,姑娘小伙儿互相看中就定情了,有了孩子甚至生了几个孩子才结婚的人多了,有的人还父子同时举行婚礼哩,不瞒你说,我也是没结婚的人呢。哈哈……”“啊……”我们都大笑起来,笑声吸引了远处那几个摘诺妮的同学,他们围拢过来打听我们说了什么好笑的话,符雁对我使了个眼色,意思是叫我不要公开他儿子的婚事。
  “叮铃铃……叮铃铃……”符雁的手机响了,是催促我们回家吃饭的铃声。于是符雁说:“别摘了,只是让你们体验生活而已,靠你们这慢悠悠的速度,别说带回去分给朋友,你们自己都不够用。我早就给你们一人10斤、一人10斤的装好在酒桶里了。”“每人10斤?是诺妮酒吗?”“当然是诺妮酒了,骗你不是人。”“嗨,早说嘛,害我们摘得那么累,脸都晒黑了,比诺妮果还黑。”符雁听了嗔怪地说:“骂我是啵?”
  哈哈哈……时光仿佛回到30年前。
  一 土的守候
  任琪琪
  10月了,海南的树却丝毫没有要落叶的意思。只是在清晨,敷衍的从枝头抖下几滴露水,展示着不为人知的清秋。
  福万山的树愈发地茂盛了,倒映在水里,竟染绿了整个江河。赤脚的黑瘦儿老人照旧坐在自家院里的凉棚下望着山,望着水。他昏花的眼看不清这风光是山下的江,还是江里的山。只看到翠翠的、绿绿的一片。可他记得明白!一想到这些,他那双深陷的双眸不再受松垮的眼皮阻挠,从黝黑的脸庞上闪出两道光。此时,他好像还是那个20岁出头的小伙儿。清晨背一竹筐,上山摘果;暮时换上舞装,与心爱的姑娘共舞。想着,他又看看远方上的土丘,眸子里多了几分悲伤。院外的树叶上忽的滴答起来,这雨,来的毫无征兆,却又意料之中。
  雨珠洒下,江面泛起丝丝涟漪。青年人回来了,摩托车发动机的声音在山路上回响着。驶过村道雨林,摩托车的尾气肆意弥漫。老人眯着双眼,努力地睁开眼睛看着山腰,寻找着早年自己亲手种下的凤凰树。可是,这不是花开的季节,他找不到了。或许,那棵树连同他芬芳的年华一齐已随着岁月的变迁死去;亦或,新的树木长成,掩盖住了那个又老又枯的躯干。
  “雨越来越大了。”老人给刚停完摩托车回来的青年说。
  “是啊,父亲,台风要来了。”青年人回答道。
  老人依旧望着远处的山,默念道:“台风,台风。”青年人没有再说,回到了房间里,一把抱起两个儿子,用胡子扎他们的小脸,两个小家伙儿扑腾着,但青年人的臂膀强壮有力,两个小家伙儿只能扭动着身子咯咯的笑。
  福万山中人散尽,唯有滴雨赴江流。老人的过往不再浮现,微风穿过凉棚,拂过他那张被岁月侵占的脸。院子外面的围墙上有两个花盆,空的。里面的花不知给谁顺走了,里面积满了雨水。表面漂着几瓣三角梅。每当孩子们跑过去,那些个梅花就挪动一下。一开始,老人对来往的行人诉说这花盆里花的遭遇,从前植的时候是如何的好看。但似乎,没有人去关心这花的故事,亦说无人关怀老人的故事。
  老人觉得疲惫,他闭上眼睛。可是闭上眼睛,却看见了另一座山。那山上满山遍野怒放着凤凰花,如同一片海洋。远处有两个人走过来,越来越近。他分明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自己。穿着苗服,一如往日起舞的装扮。他拉着那个熟悉的姑娘,依旧是当年的模样。她的一个笑容,让他内心翻腾,泛起层层涟漪,久久不能平静。他们走在凤凰花海里,慢慢地,一切都模糊了起来……
  翌日,太阳照旧升起。显然,台风没有来。但是,老人却再未醒来。不久,福万山上又多了一个土丘。老人去了,他和他的故事随着昨
  日的雨都散去了。可是,那一抔抔土,依然哺育着福万山的每一棵树。
  来年,花开的季节,福万山上的凤凰花怒放满山!

知识出处

海南之南

《海南之南》

出版者:中国华侨出版社

本书为三亚市作家协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组织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而创作的作品集。这些作品结合三亚创文巩卫、精准扶贫、历史文化传承等中心工作,回顾了海南建省办特区以来的伟大成就,见证了新形势下三亚城乡的发展变化,重点梳理了三亚历史文化的脉络,突出了三亚在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中出现的新气象,彰显了三亚作家的时代担当和创作实力。

阅读

相关地名

海南省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又见诺妮
相关作品
一土的守候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