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貌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海南之南》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1337
颗粒名称: 概貌类
分类号: I267
页数: 27
页码: 144-170
摘要: 本篇文章记述了海南省概貌类散文的情况。其中包括美丽农民的玫瑰谷、大美亚龙湾、忆乡人、亚龙湾路口的潮汕村庄、大有希望、博后村纪事等。
关键词: 海南省 散文 概貌类

内容

美丽农民的玫瑰谷
  徐国良
  三亚乃至海南本无种植月季和玫瑰的历史。有个叫杨莹的企业家在三亚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带领一班人马从2007年10月开始,历经千辛万苦,试种千殊万苗,终于培育成功了适合三亚这一热带地理气候生长、种植成本较低、无须配套设施的系列玫瑰产品,并由公司给农民垫付生产成本,提供种植技术、花苗和肥料,首先鼓励吉阳镇大茅村农民种植了60亩,采花时扣除成本,每亩年均纯收入达到了两万元。该村农民高正才种了8.5亩玫瑰,一年收入21万元,平均每亩24700元。这对于过去每亩地年收入不到500元的农户来说,真乃天大的喜事!
  农民看到种植玫瑰的实在利益后,既坚定了种植玫瑰的决心,也坚定了发展美丽产业的信心——这种产业不消耗传统资源,不破坏生态环境,还能美化农民的生活,美丽农民的日子,是个物质、精神双赢的产业。于是,三亚农民自发成立了10个玫瑰生产合作社,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生产模式推动下,成功种植了黑丝绒、卡罗拉、戴安娜、影星、坦尼克、金奖章、芬达拉等十几个玫瑰鲜切花品种,100多种盆栽和用于路政、街景等场所美化的丰花系列、藤本系列品种,彻底改写了三亚乃至海南从不生产玫瑰的历史。
  经过不断实践创新,三亚农民热带玫瑰露地栽培技术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受到中国月季、玫瑰界专家和国际玫瑰联合会梅兰主席的高度赞扬。他说,在三亚这样的热带地区能种出玫瑰花,是对世界月季、玫瑰种植技术的一大贡献。
  当标示着三亚农民品牌的上等玫瑰花以每枝3元的价格,源源不断地销往上海及长三角地区花卉市场时,农民从广阔的财源中看到了种植玫瑰的光明前景,坚定了发展玫瑰产业的决心。亚龙湾博后村农民拿出2000亩水渍地,通过抽沟、排涝、滤水、改良土壤等系列改造工程,建立了国内最大的玫瑰风情产业园。博后村农民除得到每亩地每年2500元租金和年终利润分红之外,还有300人安排在玫瑰园上班,农民成了自己土地上的产业工人。
  该园汇集了全世界1200多个精品玫瑰和玫瑰之王,农民无须走出国门就能看到法国、英国、美国、匈牙利、荷兰、日本等世界主要玫瑰生产国的精品玫瑰。每当村民走进玫瑰园采花时,那些大红、金红、紫红、枣红、桃红、水红、大黄、金黄、淡黄、乳白等夺目耀眼的玫瑰花,在他们眼前展现出一个色彩斑斓、千红万紫、美丽绝伦的玫瑰天地。仿佛天上的云、大海的浪,全都幻化成亿万朵玫瑰,簇拥、包裹着他们,使他们置身于玫瑰的仙境和天堂。农民在自己种植的玫瑰花的海洋里放牧心灵,让生活与美丽共舞,让心灵与梦想欢歌,心中升腾一种从未有过的和谐、美丽、幸福之感,令原本满足于温饱、陶醉于小康的农民,渐渐萌生了建设美丽家园、美好生活新的自觉和自信。他们不再认为一日三餐吃饱吃好就是生活的目标,不再把目光放在眼前的土地上,不再把劳动单纯当作自我生存的事情。他们认为,能让自己生活得更加美丽,能用自己的双手为世界生产美丽,是比赚钱更快乐的事儿,不仅所有的玫瑰都会成为他们对世界和人类的微笑,而且全世界所有的微笑都会美丽成他们心中的玫瑰。当全球游人都能得到三亚农民献上的玫瑰芬芳和美丽时,三亚农民的心里美得像亚龙湾的大海,天天涛歌浪舞。
  最早享受这种美丽生活的是青年农民情侣。他们发现,在自己的玫瑰园拍婚纱照,不用出远门,不要打车,不必花钱,用自己的劳动成果美丽自己,是最划算最爽心的事儿。后来,婚庆、广告公司,摄影、画家、自驾游者更是纷至沓来,热闹得玫瑰风情园天天像娶媳妇办喜酒一般。
  玫瑰园的人们敏锐地捕捉到了创新产业的新途经。他们很快决策并报请政府和有关部门批准,把农民的玫瑰园打造成一个集玫瑰种植、玫瑰产品深加工、玫瑰文化展示、玫瑰婚庆、玫瑰餐饮、玫瑰旅游休闲度假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玫瑰生产基地和玫瑰文化主题景区。既使三亚农民用自己的劳动成果美丽了中国和世界,又让中国和世界看到了三亚农民发展玫瑰产业、建设美丽生活的精神风貌。游客来到亚龙湾兰德玫瑰风情园,在赏玫瑰景、采玫瑰花、拍玫瑰照、喝玫瑰茶、饮玫瑰酒、洗玫瑰澡、观看玫瑰书法绘画摄影展,采购玫瑰特色产品和工艺品时,不仅享受了万紫千红美丽玫瑰的浸润,还经受了绚丽多彩的玫瑰文化熏陶。
  大美亚龙湾
  孙令辉
  赵朴初先生来过亚龙湾,那时的亚龙湾刚刚开发建设,大面积的坡地和沙滩长满荒草、荆棘和仙人掌,但诗人眼里的亚龙湾即是“桃源”:“……层叠峰峦三面抱,沧海远,浅深蓝。杂花蔬果满田园,任君看,供君餐。且住为佳,此即是桃源。”
  赵朴老是高人,先知先觉。如今的亚龙湾,远胜当年的“桃源”。光是那条进入湾区的林荫大道,让人恍若穿越时空隧道,走进一个斑斓的世界。
  亚龙湾给人印象很深的是绿与蓝。三面叠翠的山峦,常年葱绿的树木,有了四季盛开的鲜花点缀,有了风格各异的宾馆酒店的映衬,亚龙湾因此更加生动与妩媚。亚龙湾的蓝是最有品质的。只要出太阳,亚龙湾的天永远是蓝的,海也永远是蓝的。在这里,“海天一色”不需要更多的旁注。有时候,海平面也会出现不同颜色,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那是日出和日落时分的景象。而大多数的时候则是由近及远、层次分明的浅蓝、深蓝和墨蓝。绿与蓝相接相抱的海岸,一条长长的半月形海湾,细细的沙滩,暖暖的海水,轻轻的波涛,那是住店游客最喜欢去的地方。
  我喜欢的亚龙湾,时光应该是懒散的、碎片化的。随心随性最好,莫负了一份闲情、一片初心。
  找一个酒店住下,一杯茶,一本书,一张靠椅,一不留神一个半日就过去了。若不想待在屋里,海边是最理想的去处。脱掉鞋子在沙滩上随意走走,让脚板感受细软沙粒的抚摸,无波潮水的温润;穿着泳衣在清澈见底的海水里尽情嬉闹,让欢悦如浪花般在你身边绽放。白天,可以平躺在沙滩上晒晒太阳,闭着眼睛什么也不去想,让世间变得空无,让健康涂满你的肌肤。夜里,可以坐在深邃的苍穹之下,任海风抚慰,让心绪平静,聆听一夜的潮起潮落,遥望满天若稳若现的星辉。如果喜欢运动,可以去亚龙湾海底世界潜水、冲浪,在水上和沙滩上开摩托,领略海上激情带来的惊喜。
  亚龙湾是三亚旅游景区最密集的区域,闲暇时间多了,适当在湾区内走走看看,愉悦一下闲情逸致,也能猎取书斋里不曾有过的一些收获。
  探寻大海的秘密,就到亚龙湾中心广场贝壳馆。据说以贝壳为主题,集科普、展览等为一体的贝壳馆,国内独此一家。展出300多种贝壳,如被誉为活化石的鹦鹉螺、红翁螺,洁白如天使之翼的大西洋海鸥蛤,色彩绚丽的澳洲海扇蛤,酷似老人般负重的蚯蚓丛螺,南中国海的巨蛇螺等,皆为贝中之“宝”。视频循环播放着海洋鱼类、贝类和珊瑚等,给人展示了海底陌生世界。
  与贝壳馆不同,蝴蝶谷则是一个陆地生态文化公园。一条山溪经年不断地从山上流淌而下,流出一个蜿蜒的溪谷,蝴蝶谷就建在两山之间。一张不锈钢式的大网盖过树冠,盖出一个偌大的蝴蝶园,成千上万只色彩艳丽的蝴蝶翩迁起舞,令人叹为观止。园内小桥、流水、古藤、老树、幽谷、鲜花,偶尔也会有蝴蝶飞到游人的头顶,停在游人的掌心。多可爱的小精灵啊!
  喜欢浪漫际遇的,那就到玫瑰谷,到热带森林公园。在玫瑰花丛前留个影,在玫瑰园拍婚纱照,为至亲的人带上一盒玫瑰面膜、一瓶玫瑰精油、一包玫瑰饼,将玫瑰的娇媚通过微信与朋友分享,难道不是一种浪漫?《非诚勿扰》电影在此取了景,那横跨峡谷的吊桥,那建在山中的鸟巢,那山顶蓝晶晶的泳池,成了热带森林公园标志性景点,成了年轻人向往的地方。
  亚龙湾诱人的地方还有美丽乡村。湾区内原有几个村子,都是纯黎族村庄。亚龙湾开发后,龙坡村整体搬迁至湾外,六盘村则就近搬迁安置在湾口,而原定也是要整村搬迁的博后村却没搬成,成了湾内唯一保存下来的原始村落,绿树成荫,生态宜居,乡风淳朴。但湾区内彩虹般建成的酒店和景区,让人们习惯仰望天空,而漠视了天底下还有一些村子的存在。
  以前的亚龙湾,十年九旱,周边几个村子的农田遇到台风海水倒灌大都成了盐碱地,能种稻谷、番薯等农作物,但收成都不好,村民生活极其艰苦。亚龙湾有两个水塘,分别叫大龙塘和小龙塘,水面差不多有两个足球场那么大,即便旱灾水塘也不干枯。久旱了,村民便自发牵着自家的牛,拿着自家的祭品,来到大小龙塘,一边踩塘,一齐欢呼,面向龙山、面向山顶的大佛石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就是博后村之前名叫求雨村的由来。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解放以后被当作封建迷信才废止。
  故事是村里一位70多岁老人兰德光讲的。兰德光为本村解放后出去的干部,在工商局工作直到退休。他个头不高,满面红光,精神矍铄,虽然离开农桑几十年,如梭岁月却抹不掉镌刻在他脸上的农人印痕,相反愈老愈显十足地道。他跟我们讲了村里一些往事,末了还领着我们去现场指看大小龙塘。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句诗用在这里特别妥帖,感觉就是诗人海子专门为亚龙湾写的。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湾区内两个黎村变化巨大,一些外出打工的村民返乡创业,或合作或独自搞民宿、开商铺、办农家乐,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湾区的旅游业态多了新内容、新服务、新保障。如今,一些住惯了大城市的,就想到乡村走走,在民宿住上数日,放慢一下脚步,放松一下心情,尝尝农家饭的味道。这叫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健康生活,共享亚龙湾的美景,乐享田园般的轻慢时光!
  忆乡人
  杜光华
  三亚这座国际热带滨海旅游城市,早以蓝天白云、海水沙滩、椰风海韵、海岸风光著称于世。这些年来中外游客、老板和演员,百姓和公司职员,都拥到这里旅游和休闲度假。三亚湾、亚龙湾、海棠湾几十家星级酒店,都是他们的好去处。但是近两年来,又有很多人却厌倦了大城市和高级酒店式的休闲,他们去寻找一些乡野山村,农家山庄等回归自然的地方,找回年轻和儿时的感觉。在下塌的地方泡上一壶好茶,仰望蓝天白云、看着树林花草,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自己的童年。
  前不久我们三亚作家协会组织采风活动,会员们大多是久居三亚的。我们也像外地游客一样,不去国际豪华大酒店、不去5A级风景区,而专程去三亚的乡村采风。当我们来到三亚市吉阳区博后村时,看到了这里一片美丽而幽静的民宿风情。其中一家叫“忆乡人”的客栈,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博后村在亚龙湾旅游度假区的西北角,沿着亚龙湾路进入到大转盘处右转行驶两公里,便看到了镌刻着“博后村”三个红色大字的石头。村中间一条马路,路南边是正在开发中的新农村合作社项目,一派美丽的田园风光和花草芳香扑面而来。路北边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座座别致的民宿小庭院,每座院内都是姹紫嫣红、芳香浸人肺腑。
  我们来到“忆乡人客栈”大门外,只见庭院是由花草墙围起来的,红色的大木门头上写着“异乡人客栈”五个大字格外醒目。进入院内,正面是一个非常漂亮的鱼塘,鱼塘边有一块大石头上,刻有红色醒目的“异乡人”三个红色大字。碧清的塘水里面养了很多金鱼,鱼塘面还有小木桥,给人特别幽静的感觉。放眼望四周,这座庭院占地约2000平方米,这么大的面积正适合做民宿客栈。
  大门的左侧是一栋别墅式的三层小楼,我们进入一楼的接待总台,一位叫史文龙的负责人接待了我们。这个身高1.8米多、20多岁的帅哥,是个北京哥们儿,他便带着我们参观。在客栈总台的二楼外有一个露天大平台,那像个欧式风情小花园。阳光下的坪上摆着休闲的藤桌椅,还有辆别致的小滑车,几张摇摇椅、吊兰,四周的矮花墙上鸟语花香。这个小花园是白天可晒太阳、晚上可看星空月亮。
  大门的右侧是一栋框形的三层楼房,高大的椰子树耸立在框形楼中的草坪上。有几个年轻服务员穿行在楼间打扫卫生,还有几个人在草坪上修剪花草。我们分头进入各楼层的房间,见客房内布置雅致、床铺干净整洁,毛巾被子叠放整齐且很有艺术感。卫生间内的大浴缸和喷头,看上去都是品牌产品。由此看出史文龙他们当初装修时,是精心设计并投入了大量资金的。
  参观快结束时,我把史文龙拉到一边笑着问道:“小史,你当初在北京怎么想到要来三亚呢?”他说:“我是来疗伤的。”当时我一愣,他哪儿受伤了?一看这北京小伙,身材高大,帅哥一个,好像没有伤呀。但我马上就想到,是心灵上受伤了吧。我就笑着问他:“你是失恋了才来三亚的吧?”他不好意思地抓了抓头皮没有正面回答我,我也就不再问了。但他给我讲起了他们创业的故事……
  他们是一支来自北京平均年龄只有28岁的团队。2015年底启动的第一个项目就是忆乡人亚龙湾博后村店,员工21人。首先,“忆乡人”这个名字有双重意义,代表他们主创团队,不论何时何地都不能忘了北京和家乡。其次,也希望天南海北的游客,到三亚后也能在此找到“家”的感觉。正所谓“同在异乡为异客,今时今日忆乡人”。他们之所以选定三亚市吉阳区亚龙湾,主要是三亚四季气候宜人,水果水产丰富,很多国际品牌大酒店都在亚龙湾,适合各层次的人们来这儿。这些年来,很多人已经不喜欢住大酒店,而喜欢接近自然又清静的乡村客栈。而普通百姓也因为酒店消费太高,而选择民宿客栈。民宿就是用亲民的价格,星级的服务与硬件和原生态的环境,可以给人以家的感觉。其三,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步伐很快,每年来三亚的游客成递增式上升,亚龙湾又是中国最好的沙滩之一,从博后村驱车到海边只需要十几分钟。其四,做客栈就要做出自己的文化主线和特色,让它贯穿于布局、装修风格以及客人的直观感受。中国建筑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他们只是选取当地主要的黎族文化要素,并加入中国的庭院文化,突出“自然”和“天人合一”。
  他们与博后村签订合同后,史文龙带着他的这帮“90后”哥们儿,配合装修公司,有时还自己当起了工人,流出了不少汗水,用了8个月的时间装修,按照四星级酒店标准配备,终于打造出了这座民宿客栈。
  客栈运营了两年,没有亏损,还有点利润。他们当时在投资分析时,就考虑了利润与成本的关系,他们是从长远的观点考虑去做事业。现在他们的单间房价,在淡季可以卖到300至500元之间,在冬季可以卖到2000元,这帮年轻人看重的是事业的发展。
  博后村是黎族聚居的村庄,这个村不到千户人家,总人口3000多人,土地总面积7000多亩,青山绿水,是个留得住乡愁的好地方。以前村民主要经济来源以租地、外出打工以及种养业为主。博后村委会结合自己的实际,充分利用独天得厚的优势,先后引进了亚龙湾风景高尔夫文化公园有限公司和兰德国际玫瑰谷发展有限公司,又带动了博后村民宿客栈的发展。
  当我离开博后村,看到村前的玫瑰谷千亩花海时,心中便荡漾起浪漫的情怀。美丽亚龙湾海岸边的阳光海水沙滩和豪华酒店,与博后村这片花海和乡土田园风情民宿,构成了亚龙湾现在这幅浪漫与宁静、绚丽而多彩的风景画。“忆乡人客栈”是三亚吉阳区博后村美丽乡村建设和发展的一个典型和缩影,而博后村现在的建设和发展蓝图,又让我们看到了海南自由贸易区建设发展的未来和希望!
  亚龙湾路口的潮汕村庄
  萧烟
  这个村落如此地不起眼,以致人们走过路过,也只当作新移民占地乱建而拼凑起来的聚落,没有年代感。在三亚,这样的聚落其实也不少。历史上的三亚也往往是这样,不经意就在哪个当道的地方拼凑起一个个这样的村庄。
  新红村,我以前确实没怎么听人说起过,但这个村庄的存在也确实超过了半个世纪。在三亚市吉阳区,传统村落绝大多数以黎村为主,新红村是吉阳区仅有的两三个纯汉族村落之一,见证了又一拨移民来到三亚荒郊,在筚路蓝缕中建造家园的历史。
  1966年,亚龙湾内外人口密度小,传统农业相对落后。为了附近城镇和驻军的蔬菜供应,当时的海南岛隶属广东省,政府在潮汕地区动员一些农民过来种蔬菜,新红村的老一辈便成群结队迁徙而来。有的是年轻人独自过来闯荡,有的是全家一起过来安居,他们都来自当时广东省潮阳县司马浦公社和两英公社。
  初来乍到,也有人不安心,回迁了两三户,但大多村民恋上了这里。前党支部书记钟耀周说:即来之则安之,大家有了新的希望,开始新的生活。毕竟老家那边人多地少,迁过来,老家的宅基地还在自己名下。
  刚过来时,政府帮建好了房子,是那种先打好梁柱撑架,然后用黄泥巴糊墙、茅草盖顶的房子。当时一共盖了三栋,都是平房结构,一栋九间,排列整齐,跟农场的连队差不多。一切都是全新的,村民的心也是红的,于是就有了“新红”这么一个绝对时髦的名字。
  刚来时,整村不到300人,但房子更少,每个家庭只能分到一间房,即使一家有五六口人也如此。在当时的荒野,大家居住起来也肯定是相当拥挤。于是,大家的首要任务就是盖房子。这荒郊野坡不缺宅基地,大家上山砍来木料、割来茅草,依葫芦画瓢,房子就开建了。盖房子是家庭大事,又都是外乡人,都到异地讨生活,大家都会互帮互助,何况以前就是乡邻。这样,潮汕人的传统,又在异地得以传承。
  依照传统,正堂内墙安置神龛,摆上祖宗牌位,日常起居都在先人的注视中。大多的家庭,在神龛旁边还设置招财爷……当然这是后来的事。当时,生产是大事,且看重纪律,排斥传统。大家在盖房子的同时,生产绝不得有丝毫耽搁。
  当时新红村就一个大队,分成三个生产队,大家都分到了土地。但这里都是坡地,没有水田;只种菜,不产粮。大家虽然都属农村户口,粮食却由国家供应,一个成年人每月口粮是33斤。当时地里所产蔬菜,都由收购站统购统销,价格归政府制定。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田土逐步包产到户,就基本走上了市场化道路。
  我所采访到的钟耀周,当年是年方15岁的青涩少年,到现在已经是67岁的老者。那时他正是中学生,由潮汕老家转学到崖县中学,在校寄宿,印象中的日子也过得清苦。当时村里的小学生则要跑去田独公社上学,后来有了村办小学,到三四年级都可以在村里上学。
  但村里人少,一个年级也就10多个学生。那时的田独公社,就在东面山脚下的颂和水库旁,即现在的田独村三队。但那时也不是很热闹,只有一个公社委员会,一个供销社,大家有时也会走去那边玩一玩。大约1970年,田独公社辖区内的新村因为处在交通要道,人口慢慢密集起来,公社办公点就搬去那边了,现在已成为吉阳区的核心地带。
  以前,村里种出来的蔬菜,供应到了亚龙湾、榆林、安游等基地,也供应到三亚镇。随着人员的发展,后来又分出了一批人去了通什镇,另一批人去了罗蓬村,都是依傍部队或者部队医院而生。
  如今,土地早已经私营,新红村在以前生产队的基础上,形成了三个村小组。经济自由了,村民也很少种蔬菜了,但还会种上果树,或者热带经济作物。大多的农地已经转租,很多村民从传统土地中解放出来,而投身到一些小买卖中去,继承了潮汕人经商的传统。
  村民的生意做得不是很大,但也比较扎实,整村经济水平没有落下来。看村中都是一大栋拔地而起的民居,就可见一斑。只是这些建筑缺少规划,过于密集,颜色也是灰头土脸,很难跟什么“乡愁”挂上钩。或许都是外乡人,经济骤然有了转机,便更多空间最大化的利用,而不是传统。当然,三亚其他乡村在告别茅草屋改建楼房时,也都面临这样的尴尬,中国当代的民间设计师很少有经过培养的。
  每一个村庄,都有自己的发展轨迹。即使年轻村庄,也都有独特历史,都有民俗积累……尤其三亚市,这个移民和族群最为丰富的地区,每一个村庄都值得打造一部属于自己的乡村志。
  大有希望
  亚根
  清朗的秋日,我们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曾经扶贫的山村——昔日的育才乡那会村委会什盆村,今日的育才生态区那会村委会后靠小组。
  在一处叮咚作响的民宿工地上,第一个遇见的熟人竟然是村委会委员陈明雄。他还是那种微黑的肤色,壮实的身材,灵巧的举止,一脸灿烂的笑容,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在交谈中,除了回忆彼此之间的往事,就是对村庄和人的今昔对比。令人欣喜的是,再也没有等、靠、要的懒惰农户,再也没有大白天闲聊或木讷于村道边上的人,再也没有荒芜的沙地和丢弃的菜园,再也没有无益的砍烧和收成不大的盲目耕作。环视四周,只见一蔸蔸排列开去的香蕉,一丛丛铺成大片的益智,一株株硕果累累的槟榔,一棵棵杆粗叶茂的沉香,一垄垄藤蔓横竖的火龙果。举目眺望,只见一条泱泱大河在和煦阳光下呈现出透亮而灵性的碧水,一处处青山连成硕大无朋、连成望不到边的苍茫绿海。仔细聆听,此时的远处河段上正传来捕捞人爽朗的笑声,还有那古朴而欢愉的随船儿渐渐隐去的歌谣。
  在交谈中,老陈透露,11年前,因大隆水库建设的需要,什盆村的绝大多数人家搬迁,剩下的少数人整合为现今的后靠小组。重组后,他们面临着大片田地被淹没、大河阻碍生产去路和橡胶产品大跌价的严峻考验。好在市委、市政府和育才生态区予以大力支持和帮扶,好在驻村扶贫工作队的模范牵头和挂帅,他们方才摆脱困境,乘胜前行。针对大河,他们购买浮力大的泡沫塑料,制成运载人、车和货的大渡船;针对地少,他们到大河对面更高的山上,极力扩展原有的水田旱地;针对山高路窄,他们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历经一个多月的投工投劳,终于拓出车辆自由穿行的无险山路。既然橡胶没了指望,那就在山角旮旯、河岸陡坡和房前屋后栽种经济作物;既然掌握传统的苗绣、酿酒、养蜂和五彩粽子等手工艺,那就在重整旗鼓、发挥解数的同时,组建产、供、销一体化专业合作社;既然拥有美丽无比的绿水青山和独特风情,那就外引内联,拉动资金,切实开发“村集体公司+企业+农户”的民宿产业,着手兴建旅游度假区、农业休闲体验区等项目。只有千方百计、全心全意,方能成就脱贫致富之大业。
  “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你们真是了不起呀!”我竖起大拇指。
  “不敢当,我们只是出力,这些成绩都是在上级的英明领导下取得的。”老陈谦虚一番,又说,“我只是如实说出,真是盼望能够借助你的生花妙笔,表示对上级精准扶贫的感激之情……”
  边走边聊,无意中,我们进入了大河岸边的一片开阔的山兰园地。老陈指着山兰稻,富有意味地说,栽种它们不仅是为了酿酒和制作五彩粽子,而且是为了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的稻作文化,这一文化历史悠久,永远具有它所能具有的人文意义和社会价值。我伫足凝视,辗转思索。再熟悉不过的古老稻种,那苗条的秆儿让人想到女性婀娜的身姿,弯垂的穗儿业已泛出金黄色泽和浓郁的芳香。在麻雀鸟儿闻香而来的欢鸣声中,在送爽秋风的痴情吹拂下,她们盘腕翘足,荡荡漾漾,边歌边舞,曼妙的倩影投射于明镜一般的河面,激荡起层叠小波和圈圈涟漪。仿佛旷古的苗家部落木鼓已然铿锵响彻,一种裸足的舞步腾跳得愈发粗犷、猛烈;仿佛身着亮丽裙裾的仙女,乘风迤逦而过,发髻、颈项和手腕上的金银玉佩正映射出熠熠光彩;仿佛千里之海随风鼓荡而跃上天穹,然后徐徐地向大地撒下一路欢笑的浪花。
  “欢迎,五朵金花欢迎远方的来客!”
  委实清亮的声音带出一位动作优雅、相貌端庄的女士。她就是山兰园之主、五朵金花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领头人卢学玉。
  “你们真能干,短短几年,就让自家的产品远销省内外,值得广大创业人士学习!”我夸口称赞。
  “这是姐妹们的共同努力,还有扶贫工作队的支持,不然的话,‘五朵金花’还是走不出去的。”她做出略带羞涩的微笑,一面把我们引到工艺作坊侧门的茶座上。
  还没坐定,作坊里就散发出久违的香味。我不禁转头探去,哎哟,一批五彩粽子刚刚出锅,一位师傅正把它们码放在几张大圆桌上,等晾凉后就套袋包装,送给那些预订的各方客户。与大圆桌隔离的一间屋子里堆满了用大坛小坛装置的山兰酒,呈现出原始的金黄和紫色的质感液态。再走过去,就发现了妇女们酿酒的专用空间。从表面看,仅有竹木结构的架子、大片的芭蕉叶和盛酒大坛;掀开来看,芭蕉叶包裹着兑了适量酒饼的一窝山兰米,已经过了七八天的酝酿、发酵,其下方的缝隙处正不断溜出成品的酒水,咚咚地往酒坛里滴落,一派繁忙而欢快的流程态势。如此简易的工序,如此看似平凡的手艺,却饱含着劳动人民几千年的生活经验和生产智慧!
  饮了几小杯茶水后,话题如同山泉般涌现。对着面前美丽的山水景色,我们谈起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至理名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内心掀动着道不尽的感激、钦佩和敬仰;对着业已规划完毕并注入前期资金的“吖啦咪”(苗语,意为:我爱你)乡村旅游开发项目,我们漫话了描绘了后靠村的美好未来,也预测了想象了海南乡村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振兴前景。每一句话语都是不失为活泼、风趣之所在,每一个话题都是撩拨心弦寄意美妙之所在。
  “机遇难得,要倍加珍惜。也只有这样,咱们全村才会脱贫以至于富裕、吉祥、幸福……”我致以深情的祝愿和祝福。
  “道路曲折,前途光明,我们奔向辉煌的明天是大有希望的!”如此决然的回答,业已表明了后靠村人民的坚强意志和诚实心声。
  磅礴的海湾,美丽的村庄
  孙春花
  第一次与亚龙湾邂逅,是1986年的暑假。荣升为军嫂第一次来三亚探亲,去亚龙湾看望同来的另一位军嫂。坐中巴车到当时的田独后再坐带着雨篷的三轮车。三轮车喘着粗气爬上一个长坡后,换了口气,借着惯性滑了一个长坡,我们摇摇晃晃着来到当时叫牙龙湾的旷远的地段。
  这是三面环山的巨大海湾,留在我记忆深处的是豁然开朗后的静寂和荒凉。远远望去,只有现在森林公园的山脚下散落着几座矮小的房子,像搭在森林中的鸟巢,也像挂在树林里的一个个大菠萝蜜。房子的前面有为数不多的水田,三三两两的人群在田间劳作,体型不大的黄牛在缓缓耕耘,田边有两头小黑牛在田埂上走走停停,挑剔地吃着草。在这里所看到的所有生命都好像处于静音状态,看到的每一个镜头都是悄然无声的。走近海岸,那长长的海岸线涌起的浪花发出孤独而沉闷的巨响,唤醒了我长时间的惊异。我们坐的柴油机动力三轮车发出轰隆隆的声响,岸边涛声发出强劲有力的节奏,我们在人与自然的组合声中高调前行。在离部队营区两三里路远的地方又下三轮,改坐带斗的三轮摩托。一路上人不多、话不多,只是惊奇地注视着这个巨大海湾,那沿着山流淌下来的绿色,就像披在海湾上的头巾,银光闪闪的海岸线是束在海湾上的腰带,海面这一袭长裙舒展而平滑地伸向天边……
  驻足观望,心潮澎湃,让人顿生一种眺望宇宙的豪迈!返回的时候遇到了打鱼上岸的渔民,两块钱买了一大桶螃蟹,渔民还极大地满足我们贪婪的眼神,慷慨地送给我们一大把螃蟹螯。回到所住的部队招待所,我们把螃蟹煮熟了邀请很多来部队探亲的军嫂来吃,一起分享亚龙湾的味道。对亚龙湾的一切感受,通过感官而成为生命中的真切而具体的回味。
  后来的多次相见是在20世纪90年代,我已是部队驻地子弟学校的老师了。我带领学生来湾里参观,仰望广场那与神对话象征着七星高照的七根柱子,观看贝壳馆千奇百怪的贝壳,屏息凝视蝴蝶谷蝴蝶的曼舞飘摇。亚龙湾就像揭开面纱的美女,清纯大方地呈现在眼前。
  2000年后的亚龙湾,带给我们的是世界级的震撼!这里是东方的夏威夷,各具特色的世界名牌酒店、度假村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海湾,并拥有滨海公园、海上运动中心、潜水游艇俱乐部、高尔夫球场等,是我国唯一具有热带风情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三亚归来不看海,除去亚龙不是湾!
  是的,亚龙湾有8公里的海岸线,有66平方公里的海滩面积,可以同时容纳10万人嬉水畅游。脚踏如玉一般光洁的细沙,远望碧海蓝天,近听涛声鸣唱,任凭椰风轻拂,享受水碧霞光。在这里可以潜入明澈的海底观看奇异的海底世界;在这里可以追逐浪花,绽放活力的光芒;在这里卷了累了,可以蜷缩亚龙湾森林公园的鸟巢,身栖树丫,面朝大海,演绎人与自然的共存和美好。
  亚龙湾走进了国际的舞台。入住这里的有倾国倾城的各国佳丽,有主宰世界命运共同体的达官政要,有运筹帷幄的商业大佬。30多年后的我已是早生华发,30多年后的亚龙湾却是青春年少,载誉“天下第一湾”,名扬天下。
  退休后的一天,我来到了亚龙湾的农村,亚龙湾森林公园山脚下的六盘村已是名副其实的美丽乡村,那曾经勉强称为村庄里的仅仅一些农家小土屋,现在在森林公园山脚下盖的是朱红色琉璃瓦的一排排白色小洋楼,是村中城!村里有宾馆、商店、学校,各种设施都很健全。远远传来孩童朗朗的读书声。村前矗立着高大的村牌,显示出村落的体面和尊严,告知我们:这是城里人难以抵达的户籍。现在看来,真正的乡愁在农村,真正的富人在农村。有曾经、有现在、有未来的农村才会有悠悠的乡愁。有过了苟且,才会有诗和远方。
  博后村的因村制宜的方式,让我眼前一亮。
  博后村是黎族村落,保存着传统的黎族文化、黎族语言、黎族习俗。黎锦的制作、竹竿舞的声响,是村民生活的养料。村子坐落亚龙湾滩涂,拥有大片的土地资源,是亚龙湾区的后花园。
  玫瑰花在亚龙湾玫瑰谷里绽放!这千亩花田都是原来的荒芜盐碱地改良过来的。这些种地的农民的手能种庄稼,也能种花、种玫瑰!这是以前为温饱奔波的农村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可是我们站在博后村见证了这一奇迹。这种“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让村里的农民有了稳定的收益,结束了农村靠天吃饭为温饱奔波的历史。现在的玫瑰谷花团锦簇,红的,粉的,紫的,白的,蓝色妖姬,路易十四,海洋之歌……玫瑰花迎来了各地的宾朋,鲜艳的花朵开放在周围的酒店中,玫瑰香料弥漫在游客的肌肤上。在蓝天碧海的纯色世界里,浓艳的色,浓郁的香,的确让人流连忘返!这海誓山盟的海湾,这姹紫嫣红的玫瑰,也是拍婚纱照的佳境。恋人们在这成千上万的玫瑰花中尽情表达爱情的美好和坚贞。
  原生态的博后村的民宿,颠覆我们的常规思维。常常以奢华程度来论档次的宾馆,在黎族村庄、在农家小院也办得风生水起。这些办民宿的创业者,有的是来自一线城市,有见识;有的是企业的开发人员,有企业家的头脑;有的是离乡又返乡的黎族青年。他们带回城市建设的理念,带着企业的运作模式和资本,不忘初心,共同致富。他们成立博后村农民种养殖合作社,组织村民出钱、出房,统一管理,带着村民一道从事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这里远离了城市的喧嚣,追求的是朴实自然和随心雅兴。这是焦躁的城市人想要的宁静。民宿是为下乡的城里人准备的。“博厚人家”“忆乡人”“远方有个家”“小船儿渔家”等民宿的名字中流露出来的是乡情,弥漫的是农家的醇香,营造的是自由和轻松。院子里种着不同的蔬菜。这些蔬菜有的像棋子一样排列在院子这个大棋盘里。每片菜叶都带着油亮的绿色,散发诱人的清香。勤劳的村民用锄头书写着美色可餐。院子端头的百香果更是长得蓬蓬勃勃,枣红的、土黄的、果绿的果子透过绿叶,露出圆嘟嘟的脸蛋。每个房间都营造出私人订制的专属感。一间房一个价,让游客寻找心中的愉悦。在这里吃着刚刚从海里游上来的海鲜,尝着和蓝天白云互动过的青菜,看海阔天空,听鸟声虫鸣,抿一口红酒,品一杯香茗,生活就是这样富足而美好!我想,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愿意为这种心灵的安逸买单。
  离开亚龙湾的好一段时间,我有一种重温故里的美好感觉。设想退休后的生活方式,想约几个好友去办个民宿。我作为一个从教40年的退休教师,把城市的文化带到乡下去,把乡下的传统文化、农耕文化传播给城里的孩子,是职业的延伸,是生命的价值。让孩子们来这里感受插一把秧苗的艰辛、挥锄种地的劳累、放养家畜家禽的苦乐,知道生活中的物质不能仅局限于超市和商场,而是来自于劳动和付出。对孩子而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宋代诗人陆游对孩子的教育理念,对于今天宅在家里玩着游戏叫着外卖的孩子们来说,更是雪中送炭!如果我们的民宿能继承这古老的教育理念,创设孩子们节假日劳作的场景和方式,那么一定会推动农村的美好未来!总之,把农村建设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是我对博后村以及所有乡村的祝福!
  亚龙湾,三十年的传奇相遇,默默欣赏,是情话;三十年的沧海桑田,凤凰涅槃,是佳话。今天,我用拙笔叙真话!
  博后村纪事
  陆小华
  三亚市作协组织去吉阳区采风,看看新农村建设。
  我们最先被领去看的是亚龙湾玫瑰谷。这景区也不是第一次去了。那是亚龙湾旅游圈内的一个景区。在9月这个季节,已经过了玫瑰花的盛开期,景区内的玫瑰花开得稀稀落落,园区内其他可供观赏的东西并不多,但仍然可见到游客络绎不绝。尽管不是盛花期,顺道前来玫瑰谷参观的人也不少。
  想来,玫瑰谷的热闹,得益于亚龙湾这个著名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这应该就是所谓的区位优势了,这优势惠泽了亚龙湾区域相关的旅游产业。
  在玫瑰谷,得知因为靠海,这里的土地皆是盐碱地,不适合种庄稼。投资方决定创建玫瑰谷之后,附近村落的农民就把土地入股流转给了玫瑰谷管理公司统一经营。土地流转之后,经过土壤改良,成了专门种植玫瑰花的基地。基地的工作需要工人,于是,很多村民都在玫瑰谷打工。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公司加农户的模式吧。
  我们参观采风的主要目的地是博后村。这个村子紧邻玫瑰谷,为亚龙湾区域内现存的原始村落。之前,博后村的经济收入主要靠种养。种植水稻、番薯,但收成都不太好。养则以养猪业为主,据说此一项年收入几百万元。但在亚龙湾旅游区域内,养猪会造成污染,许多养猪场建在这里,显然是不合适的。按照国家名胜风景区的规划标准和要求,这个村子是要整体搬迁的,搬迁后的土地腾出来,用于搞旅游开发。但整体搬迁后,村民的生产生活及如何致富则是个大问题。市委主要领导对亚龙湾进行调研后,认为这样一刀切的做法不妥,留不住乡愁,也不符合实际,于是建议根据博后村自身优势搞美丽乡村建设,博后村因此得以保留下来。
  博后村的美丽乡村建设,坚持不搞大拆大迁,也不搞大拆大建,着力整治村容环境、道路硬化等,在利用原有民居的基础上,引导村民搞特色民宿。博后村的区位刚好在亚龙湾区域内,一些低端的游客住不起亚龙湾的高端酒店,又想在这个地方待上一段时间,这样的中低端价位的风情民宿和高端酒店之间就形成了一种互补的关系,这和玫瑰谷在淡季也有游客的道理是一样的。
  博后村的环境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色民宿也如火如荼地进行。这些年来,其民宿旅业已经有了各种资本合作投资成功的经验。有外来投资的,有本村人自己投资的,也有混合股份投资的。在这里住宿,平时是一间客房一晚一两百块钱,旅游旺季每间客房每晚也能到上千元。
  我们为此特别去参观了早期建成的四五家民宿旅馆。在旅馆的留言壁上,密密麻麻贴满了各种游客的留言纸片,一看就知道很多都是些年轻驴友们的留言。游客喜欢在此居住,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建设民宿风情村的策划是非常合理的。
  按照这样的思路,如果树立成样板非常简单,就是一种顺势而为。我们看到,政府对这里并没有太多的投入,主要还是依靠民间的投入。这里的民宿业实际上已经运作起来了,接下来是如何扩大和提升了。有了可持续的产业,就有了造血功能,就能让村民成功致富,也解决了村民和政府的后顾之忧,是一种双赢的局面。在政策的框架内,让外来的资本去尝试。政府虽然没有投入多少资金,但取得的效果却很不错。总之,政府主要定政策、给指导。
  因为有政府的政策支持,博后村的村民和那些外来的投资者们信心十足。我们看到,沿着入村的公路,有几家民居正在装修改造。有的是农户兄弟姐妹自己集资入股建设,有的是村民和外来的投资者一起合建,采用股份制,也有的是出租房屋。村民用自家的房屋及住宅周边自家的土地出租,租金也很可观的。当然,房屋出租之后,他们也可以在旅馆打工(当服务员、保洁员、保安等)。这样,村民无论是自己经营或出租房屋或打工,都能获得长久的可靠的收入。
  我们所看到的民宿旅馆,都设计得美观而有特色。据介绍,他们为了把民宿搞得有档次、有品位,很多人家的民宿旅馆都是请专业设计师精心设计的。据介绍,他们也请了著名的设计莫干山民宿的设计师。
  在博后村,给我们介绍民宿产业发展情况的是一个叫苏洪武的年轻人。小苏是村里的致富能人,土生土长,早几年携妻出去深圳打工,最先做烧烤,在挣到第一桶金之后,正好赶上了家乡民宿业开发的好时机,村里的乡亲们希望他回来发展。小苏回来之后,利用自身优势,与外来的投资者合作,建起村里的民宿协会,负责指导管理和统一定价,目的防止同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同时,他们还把民宿村打造成旅游集散点、康养点。有了这些设施,对游客就更有吸引力了。
  有能人的示范效应,村民们也愿意入股各种经济合作社。在他们的带动下,一些富裕了的村民还集资搞起了景观果树种植合作社和海产捕捞合作社。午宴时,博后村民宿业业主老板们用于招待我们作协一干人等的,几乎都是海鲜菜。有鱼有螺有虾有蟹,点数了一下,居然有12种之多。据他们说,因为合作社有打鱼的船只,宴席中的一部分海鲜,还是他们合作社的渔船出海自己打的。这对博后村的村民来说,前景是美好的。我们也由衷地替他们高兴。

知识出处

海南之南

《海南之南》

出版者:中国华侨出版社

本书为三亚市作家协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组织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而创作的作品集。这些作品结合三亚创文巩卫、精准扶贫、历史文化传承等中心工作,回顾了海南建省办特区以来的伟大成就,见证了新形势下三亚城乡的发展变化,重点梳理了三亚历史文化的脉络,突出了三亚在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中出现的新气象,彰显了三亚作家的时代担当和创作实力。

阅读

相关地名

海南省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大美亚龙湾
相关作品
忆乡人
相关作品
大有希望
相关作品
博后村纪事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