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石刻年代考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崖州史話》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1222
颗粒名称: 天涯”石刻年代考辨
分类号: K878.5
页数: 5
页码: 180-184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三亚“天涯海角”景点的石刻“天涯”题字的年代问题。虽然过去有人误认为是苏东坡所题,但事实是清朝雍正年间崖州知州程哲所题,正确年代为雍正五年。文中解析了各种历史文献记载,并提供了涂朱和拓片的实物证据,证明现在看到的“雍正十一未”是后人修缮的错误。
关键词: 三亚 天涯海角 雍正五年

内容

闻名遐迩的三亚市“天涯海角”游览胜地,中外游人日达数千人次。游客们浏览自然风光之余,都要在“天涯”石刻下留影,作为“不到天涯非好汉”的见证。
  关于“天涯”摩崖石刻,过去有人误为宋代苏东坡所题。一九六二年一月十一日,郭沫若在鹿回头宾馆点校清光绪本《崖州志》时发现,“天涯”二字为清“雍正十一年”知州“程哲”题刻。十六日,郭老亲临目验,写下了“访古字方显”的诗句,并在诗末作了小注,否认“东坡题书”之说,肯定为“雍正十一年州守程哲所书”。自此,“天涯”摩崖石刻的年代,便以郭老验证的、州志记述的“雍正十一年”,被世人所认可。
  然而,今见于巨石上的年代落款,并非“雍正十一年”,而是“雍正十一未”。显然,略有常识的人,都知道这是后人修缮的错误。因为在古代,根本不可能有这样的纪年写法。更何况题刻出自一个“幼颖悟嗜学”,“博考深思,经史百家,靡不究览”(《徽州府志》卷十一之四人物志“程哲”条)的崖州知州之手呢。
  那么,“雍正十一年”呢?尽管《崖州志》的记述和郭老的验证,都说得十分明确。笔者还是认为,这并非史实。而历史的事实应该是:“雍正丁未”(即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
  下面,先让我们看一看几段史料记载吧:
  清光绪本《崖州志》职官志二“文职”目“知州”条记:“……程哲:江南歙县例监,有传。严钰,江南含山贡生,雍正七年任。杨城:浙江举人,雍正八年任。王锡:山东举人,乾隆二年署任,有传。……”
  清钦定四库全书收入,雍正九年广东总督郝玉麟等修的《广东通志》卷二十九职官志“知崖州”条记:“……程哲:江南歙县人,监生,雍正二年任。严钰:江南含山人,捐贡,七年任,杨城:江南华亭贡生,八年署任。”
  清道光年间明谊、张岳崧等修纂的《琼州府志》卷二十四职官“文职”目“崖州知州”条记“……程哲:江南歙县监生,雍正五年任。严钰:江南含山贡生,七年任。杨城:江南华亭贡生,八年任。张埕:奉天监生,乾隆二年任。……”
  《崖州志》卷之五建置志“学宫”条有记:“……雍正十年壬子,知州杨城会合州绅士,自城外西南隅移于城内州治东。”
  《崖州志》职官志二“文职”条有记:“文职:正、杂、教职各员,照烟瘴例选调,二年半俸满候升。”
  “知州,烟瘴题调难简缺,三年撤回。”
  另外,《崖州志》有关程哲的记载还有:
  “藤桥市劝戒客民碑:雍正四年知州程哲立。”
  “程哲:……雍正五年,米贵,开仓平粜,民得聊生,州人勒碑称颂。”
  “回风岭,……明成化初,知州徐琦修路作记,……国朝(指清朝)雍正六年知州程哲、乾隆十九年知州宋锦相继修。……”
  “下马岭,……麓有巨石,高二丈。雍正年间知州程哲刻‘天涯’二大字于上。今通名此地为天涯。”
  以上引述各条,虽有些出入,但不管程哲何年出任崖州知州,而在雍正七年,他确实已经卸任,为严钰所接任。雍正十一年的知州,可以认为是杨城。那么,程哲卸任以后“候升”或“撤回”到哪里去了?在雍正九年郝玉麟修的《广东通志》卷十九职官志中,则有明确的记载:“程哲,江南歙县人,监生,(雍正)七年任”广东“盐运司运同”。这个从五品的“知州”已被提升为从四品的“运同”了。
  此外,根据程哲家乡的清道光本《徽州府志》卷十一关于“程哲,字圣跂,歙岑山渡人。……官潮州同知”的记述得知,程哲调任广东盐运司运同之后,又调任广东潮州府同知,这是他一生中最高的官阶。不过,何年赴任,笔者乏于文献,尚未查明。
  分析以上史料,可以知道,程哲这个安徽歙县岑山渡例监生,雍正年间在崖州的时间,大抵为雍正四年(丙午)、五年(丁未)和六年(戊申),或许稍前些。雍正七年已经离去。因此,可以得出结论:程哲题“天涯”石刻的年代,不可能是“雍正十一年”。
  当然,研究文献记载得出的结论,是不足为证的。一九八三年冬,笔者有幸参加文物普查,并亲自登梯攀崖拓片。细细一看,原来经过涂朱的右边年代落款,却是“雍正十一未”(自上而下竖行排列),而不是“雍正十一年”。这就奇怪了。认真详察,发现这五个字在距离位置上,只有四个字的位置。而中间的“十一”只占有一个字的位置。后来经拓片显示,这个“十”字竖划下端向左有明显提勾(没有填朱),且竖划几乎没有在横划上有明显的出头。而“十”字下的“一”字,笔划很小,很明显地看得出是勉强挤进去的。从拓片上看,那“十一”字原应是一个“丁”字。另外,从涂朱的岩石上和拓片上看,都没有那个“年”字,而只有“未”字。,因此,经考辨,笔者认为正确的年代题款,应该是:“雍正丁未”,即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而不是“雍正十一年”,更绝不会是现在石头上见到的“雍正十一未”。
  一九八一年,有关部门对“天涯”等处摩崖石刻,曾有刻深修缮之事。监制者根据州志所说指导施工,而施工者又循旧字痕迹修刻,加上都缺乏文史知识。因此,就刻出了今天这个不伦不类的“雍正十一未”。多年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与之合影留念,为之吟诗作文;竟没有对其错误的年代落款提出指正,还其历史的真面目。
  为什么清光绪本《崖州志》记作“雍正十一年”呢?因为当年下马岭“斜峙海湾,有一径可行,乱石棋布,潮长(通‘涨’)即不能往来”。(《崖州志》)。
  “天涯”题字刻在“高二丈”(今有五米)的巨石上,年久风化,两边小字字迹模糊,又未涂朱,采访者难免是看错了。而编纂者只根据《釆访册》入志,未加认真查核,因此,出现这一差错也是不足为奇的。从近年的文物普查知道,光绪本《崖州志》有关“小洞天”、“落笔洞”、“天涯海角”等摩崖石刻及其它记载,都有不少错误之处。文献之有误,已是屡见不鲜的事矣。
  至于郭老之误,或许是带着是宋代“东坡题书”,还是清伐“雍正十一年”“程哲”所题的疑问去考察。当看见“程哲”和“雍正”四字而喜出望外,就认为符合州志所言。至于到底是否真是“十一年”就注意不够了。当年目击者言,郭老是让人背着登梯目验的。刻字横跨数米,因不方便,加上心理因素,看错是有可能的。
  正象他自已在《序重印<崖州志>》中写道:查证点校《崖州志》“工作仅费十日,粗疏之处,在所难免”。

知识出处

崖州史話

《崖州史話》

出版者:海南省人民出版社

《崖州史话》汇编了记载崖州古人古事古迹的文章,每篇一个专题广记或一个角度纵写,对地方志书起了集散归纳、拾遗钩沉、正讹纠偏的作用,为加深人们对崖州社会情况的了解提供了比较翔实可靠的史料。

阅读

相关人物

何擎国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三亚市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