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远河琐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崖州史話》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1218
颗粒名称: 宁远河琐记
分类号: TV882.8
页数: 3
页码: 160-16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远河在崖州历史和发展中的重要性,以及对黎民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同时,介绍了宁远河的地理特点、历史发展、流域植被破坏等方面的情况。
关键词: 宁远河 崖州 黎民

内容

宁远河是崖州境内最大的河流,千万年来滋润着这一方沃土,可谓是孕育崖州文明的摇篮。
  开发崖州的先驱者将这一脉溪流名之为“宁远”,其用心显然是祈望它能泽被黎民,安定平安,永远永远。早在距今一千三百八十年前的隋朝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在宁远河畔的水南村便建置了一个“宁远县”。其后历经唐、五代、宋、元、明几代,在崖州置县,皆相沿名为“宁远”。
  宁远河俗名大河。州志称:其“源出陵水县雅康黎村大岭,西流经南解、略克,入州属抱笼村,会诸岭峡水,历嘉岸,大笼、陀箸、抱浩,至沟口汛,与北来一支小水会。其小水源出止强岭,经落豪、只埠,绕洋淋岭,经落基,郎乐,入大河。南流至城北,东流经北厢起晨坊,折而西,绕城南,复南行,汇于港门西南之保平港,入海。约行二百余里”。据近年有关部门勘测,宁远河发源于保亭县甘蔗山南麓,干流长度90.2公里,流域面积1073.81平方公里。流经高峰、育才、雅亮、崖城、保港,在港门村和郎芒河汇合,从港门港注入南海。由此可见,古人对宁远河的勘察已经相当准确细致,只是古今地名相异而已。《大清一统志》和《广东图说》又称:宁远水“分东西二派,东派流经大疍村入海,西派经保平港入海”。此说可能是因为明知州陈尧恩曾经折引宁远河水注入后河的缘故吧。那后河汇得宁远河水后,便是从保平港流入海的。
  宁远河是崖州黎民的命脉。历代州守凡勤政爱民者,都不忘治理宁远河,使其发挥舟楫灌溉之利。如明嘉靖年间知州林资深就曾“相地浚沟”引水“灌田数千顷”。清光绪年间知州唐镜沅还曾为治河工程而将州仓陈粮“变价,以济河工之食”。为了方便交通,宁远河上建设过多座桥梁,如城西南的万里桥,元代初建时为木结构,明代改建为石桥。位于州西六里处的保平桥,则是当时州境内最大的一座桥,原为木桥,清光绪年间“改石筑,阔十三丈,费金一千二百余串”。
  宁远河一派清波,曾经迎接过多少来自中原的开发者。唐高僧鉴真和尚,元代棉纺织革新家黄道婆,便是经由宁远河口而踏上崖州这片土地的。多少迁客骚人又曾行吟在那芳草萋萋的河畔,且沐清波而“濯吾缨”又“濯吾足”。“寒汀晚去鸠〓集,两岸春深烟雨来”。“山灵水秀士多贤”,“近溪茅屋傍渔家”。历代歌吟宁远河的辞章,韵致纷呈,而尤为真切者当举清人吉大文的七律《抱郭双流》。
  迢迢溪涧夹山流,
  二水中悬岭外州。
  城郭万家襟带远,
  楼台三面海天浮。
  寒潮春涨人争钓,
  夜雨秋深客唤舟。雉堞东西桥上下,
  彩虹明镜共悠悠。
  然而,宁远河并非总如诗人吟咏的那般温柔美妙,它咆哮起来则是十分狰狞。由于宁远河总落差达一千一百点六米,下游河床较高,两岸村庄耕地较低,因而洪水一旦泛滥,淹没面积就很大。历史上宁远河多次暴涨成灾。如明永乐十八年,清康熙二年、五十二年,雍正元年、十三年,均有水患。光绪三年的纪录是:“冲没屋庐牛畜无数,漂死数十人,城垣倾圮”。现代水灾较大的数一九二七年(丁卯年)和一九四六年,洪水位高达8米多,(以崖城东关市十字街头地面为准)。许多老人谈起当年惨状,依然惊心动魄。
  近年,因为流域植被破坏益甚,宁远河水位已大大下降,下游旱季几乎干涸,雨季则两岸崩坍不已。养育我们祖祖辈辈的宁远河,莫非就要这么消失了么?

知识出处

崖州史話

《崖州史話》

出版者:海南省人民出版社

《崖州史话》汇编了记载崖州古人古事古迹的文章,每篇一个专题广记或一个角度纵写,对地方志书起了集散归纳、拾遗钩沉、正讹纠偏的作用,为加深人们对崖州社会情况的了解提供了比较翔实可靠的史料。

阅读

相关人物

林春明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崖州区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