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照人 盛德千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崖州史話》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1200
颗粒名称: 肝胆照人 盛德千秋
其他题名: 赵鼎、胡铨谪崖遗事
分类号: K828
页数: 5
页码: 76-8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宋代名臣赵鼎和胡铨的生平和抗金事迹,并详细描述了他们在崖城水南裴氏之庐的生活和活动,特别是胡铨对当地教育事业和民族团结的贡献,以及他在处理黎汉纠纷中的明智行为。文章指出,赵鼎和胡铨的抗金斗争是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但他们的爱国赤忱和高风亮节值得后人学习。
关键词: 民族团结 赵鼎 胡铨

内容

赵鼎和胡铨,同为宋代名臣。他们都因为反对昏廊腐朽的宋高宗赵构和奸臣秦桧的卖国投降政策,力主抗金而遭受迫害,先后被贬到当时的吉阳军(即后来的崖州,今三亚市),住在崖城水南裴氏之庐。
  赵鼎(1085——1147)字元镇,解州闻喜(今山四省闻喜县)人。宋高宗时两度为相,力主恢复中原,后被秦桧谗害,贬为清远军节度使,潮州安置。绍兴十二年九月,再贬吉阳军。赵鼎在例行的谢表中说:“白首何归,怅余生之无儿;丹心未泯,誓九死以不移。”秦桧见了大怒,说:“此老倔强犹昔”,于次年三月在一德阁天阁上书写赵鼎、李光、胡铨姓名,必欲杀害他们。他命令吉阳军守每月具赵鼎存亡状申报尚书省。赵鼎贬崖后,“杜门谢事,门人故吏不敢通问。”只有广西帅张宗元经常派兵校给他送些药石、酒、米、面。秦桧获悉后,马上把张宗元调离广西,使赵鼎陷入绝境。赵鼎遂于绍兴十七年八月绝食而死,以示抗议。死前白书铭旌云:“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爱国之心,至死不谕,足以惊天地而泣鬼神。宋代大诗人陆游读之,大为感慨,说:“呜呼,不可谓伟人乎!”
  赵鼎死后次牟得旨归葬。孝宗朝追封丰国公,赠太傅,谥“忠简”①。
  胡铨(1102年——1180年)字邦衡,号澹庵,江西庐陵(今江西吉安市)人,宋高宗时任枢密院编修官。他一生坚决主张抗战,收复失地。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王伦出使金国,陪同金国使者归来,以“诏谕江南”为名,实际上是要南宋朝廷向金国称臣投降。胡铨冒死上了著名的《上高宗封事》的奏章,严厉痛斥投降派,请斩王伦、秦桧、孙近,极力反对同金国议和。因而触犯了宋高宗和秦桧集团的利益,遭到残酷迫害,长期贬抑,先后流放昭州、广州、威武军(即福州)、新州(今广东新兴县)。绍兴十八年(公元1148年),又以“与客唱酬,谤讪怨望”的罪名,贬到天涯海角的吉阳军编管(管制)。绍兴二十六年(公元1156年),秦桧死了,胡铨才“量移衡州”。孝宗即位,遇赦北归。隆兴元年,迁秘书少监,擢起居郎。后在资政殿学士任上退休,死时谥“忠简”②。
  胡铨不仅是一位著名的忠心报国的政治家,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和著述宏富的学者。他为《易》、《春秋》、《周礼》、《礼记》等典籍作注解,有《澹庵集》一百卷传世③。胡铨在崖州,虽然处境险恶,但十分关心当地的教育事业。据《崖州志》记载,胡铨居崖州八年,“日以训传经书为事”,向当地士子讲解《易》、《春秋》、《周礼》等儒家经典,传播中原文化。黎族头人仰慕他的大名,从三十里外的山里送孩子来水南村跟胡铨读书④。
  胡铨与崖州的社会名流、士人密切往来。据《崖州志》记载,胡铨与郡人陈迪功在崖城西南二里水池上建亭一座,胡铨亲题匾曰:“洗兵亭”,取杜甫诗“洗净甲兵长不用”之义,用以引导汉、黎族人民取消暴力,用和平的方法解决民族纠纷,和睦相处⑤。胡铨还在洗兵亭东茂林修竹处辟一峒,取“晋代七贤,唐代六逸”之义,命名“逸贤峒”。胡铨与当地士人寄情山水,饮酒吟诗,有“溪边六逸李太白,竹下七贤山巨源”之句⑥。
  宋代文学家洪迈的笔记小品《容斋随笔》还记载这样一件事:当时的吉阳军守张生是秦桧的爪牙,秉承秦桧的旨意对胡铨进行严密监视和残酷迫害。他责令胡铨每旬必脱冠披发,以囚犯的身份到州衙向他呈送言行状。有一次过生日,竟迫使胡铨这位原枢密院编修官为其作了一首长达五十韵的贺寿诗,其傲慢无礼,一至于此!胡铨遂有“生命之忧,朝不谋夕”之感。当时有一个黎族头人送子跟随胡铨读书。有一天,胡铨应头人之邀,到离城三十里的山居去,看见军守张生戴着枷锁,绑在头人家的西廊屋下。黎族头人义愤填鹰地指着张生对胡铨说:“此人贪虐已甚,吾将杀之。先生以为如何?”
  胡铨听罢心想:张生作恶多端,残害百姓,白己也深受其害。为民除害,此其时也。然而考虑问题不能仅凭个人恩怨。黎族头人要是杀了朝廷命官,必然带来一场灾难,遭殃的还是黎汉老百姓。况且杀了一个贪官酷吏,朝廷还会另派一个。为了维护民族团结,胡铨决心化干戈为玉吊。他随即对头人说:“其死有余罪,果若此,足以洗一邦怨心。然既蒙垂问,窃有献焉。贤郎所以相从者,为何事哉?当先知君臣上下之名分。此人固亡状(暴虐无礼),要之为一军之主,所谓邦君也。欲诉其过,合以告海南安抚司,次至广西经略司。俟其不行,然后讼于枢密院。今不应擅杀人也”。
  一席话说得头人心悦诚服。于是头人令张生写了一纸引咎悔过书,才把他释放。第二天等胡铨从山里回来,张生亲自上门悔罪,感谢再生之恩,自此待胡铨为上客⑦。
  这是胡铨舍弃个人恩怨、顾全大局,值得赞赏的一个生动事例。
  胡铨是于赵鼎被迫害致死后的第二年被谪来崖的,同样寄居崖城水南裴闻义家。裴闻义,字子迁,原籍山西闻喜县,唐晋公裴度十五世孙。其父裴瑑,曾为吉阳军太守,落籍水南。绍兴年间,裴闻义荫补其父为昌化军(今海南儋县)太守,有善政,历任九年,卒于任上⑧。胡铨在即将离崖时,亲题其堂曰:“盛德堂”。铭曰:“猗欤休耶,儋守裴公。震风凌雨,大厦帡幪。迁客所庐,丞相赵公。后来云谁?庐陵胡铨。三宿衔恩,矧此八年。”⑨由此看来,胡铨题堂名“盛德”,一以赞颂唐晋国公裴度之德高望重,并抒发其对裴氏后人闻义慷慨相容于身遭窜逐之时的感激之情;二以表彰赵鼎力抗权奸,以身报国的高风亮节,寄托其对赵公的崇高敬意。
  胡铨还写了一首慷慨沉痛的《哭赵鼎》诗来悼念赵
  鼎:以身去国故求死,抗议犯颜今独难。
  阁下大书三姓在,海南唯见两翁还。
  一丘孤冢留穷岛,千古高名屹泰山。
  天地只因悭一老,中原何日复三关?⑩
  这首诗,高度地赞扬赵鼎以身报国,力抗权奸的精神,犹如泰山一般屹立。结尾一联,既痛哭赵鼎死后中原恢复无人,又严厉谴责投降派,还表达了作者虽遭窜逐,身处逆境,仍然关心抵御外侮、收复中原大业的爱国之情。全诗慷慨悲凉,沉郁顿挫,感情真挚,文笔跌宕,极富艺术感染力。千载之下读之,仍觉哀婉动人,催人泪下。
  赵鼎、胡铨对赵构、秦桧为代表的投降派的斗争,是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忠与奸、善与恶、爱国与卖国的斗争。虽然如此,赵鼎、胡铨自是一代俊杰,他们忠贞不渝的爱国赤忱,他们力抗权奸、疾恶如仇的高风亮节,很是值得后人师法的。

附注

①《崖州志》(郭沫若点校本,1983年4月第1版,下同)第360——361页:第511——512页。 ②③见《宋史》卷374:《胡检传》。 ④《崖州志》第361—362页。 ⑤《崖州志》第120页 ⑥《崖州志》第521页。 ⑦转引自《崖州志》第512—513页。 ⑧《崖州志》第371—372页。 ⑨《崖州志》第121页。 ⑩《崖州志》第468页。

知识出处

崖州史話

《崖州史話》

出版者:海南省人民出版社

《崖州史话》汇编了记载崖州古人古事古迹的文章,每篇一个专题广记或一个角度纵写,对地方志书起了集散归纳、拾遗钩沉、正讹纠偏的作用,为加深人们对崖州社会情况的了解提供了比较翔实可靠的史料。

阅读

相关人物

黎绍铭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