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鉴真在崖州史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崖州史話》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1197
颗粒名称: 高僧鉴真在崖州史迹
分类号: K296.6
页数: 3
页码: 62-64
摘要: 本文介绍了鉴真在唐代振州传播佛教和文化的事迹。鉴真是一千二百多年前海南佛教思想的传播者,也是开拓海南文化教育的先驱,在海南开发史上写下了光彩的一页。
关键词: 振州 佛教 文化教育

内容

《崖州志》列为古迹之一的开元寺,相传为唐代天宝七年(公元748年)签真高僧在遇难漂泊振州期间主持修建的佛寺——大云寺。唐代三亚称为振州,州治在宁远县(今三亚市崖城镇水南村),大云寺就座落在离州治不远的宁远河畔。后来,大云寺改名为开元寺。宋后,三亚改称崖州,州治拓迁新址,开元寺因偏远州治而经久失修,至明代废绝。开元寺自天宝七年始建,历经了唐、宋、元、明诸朝代,约有六百多年历史。
  鉴真是唐代高僧和日本律宗的创始者。本姓淳于,扬州江阴县(今江苏苏州)人,十四岁出家,二十二岁受具足戒。寻游两京,遍研三藏。后住扬州大明寺,专宏戒律。因他在讲授戒律,建造佛寺,抄写经文,塑造佛象等方面学识深博,才能卓越,被尊为准南“独秀无偏,道俗归心”的佛教首领,蜚声海外。日本国当时佛教始兴,欲求传授戒律的禅师。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日本天皇遣派日本僧人荣容、普照专程来扬州,邀请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传授戒律。为了促进中日佛教文化的交流,鉴真欣然应请。因受到当时海上交通条件的限制,一连四次渡海赴日都没有成功。唐天宝七年七月,鉴真偕日本僧人再次从淅江绍兴开航作第五次赴日渡海。航途中不幸被狂风刮向南海,在海上漂流了十四天后,始在振州鳌山湾(今崖城海湾)脱险着陆。四位好心的汉族商人探知实情后,即引导他们改航至振州门户——宁远河口大蛋港上岸。经商人报告州衙后,振州别驾冯崇债亲自带领四百甲丁出城廓相迎,精心安置,盛情款待。
  鉴真羁留振州期间,并不因海难而消沉,也不因置身天涯而愁苦,而是处之泰然,热心于佛教文化的传播。随从鉴真东渡的共有弟子八十七人,水手十八人。这些弟子既是佛门精英,又是具有建筑、雕刻、绘画等高超技艺的能工巧匠。在振州,他们为珠崖纯朴的民风所感动,主动提出在州内修造佛寺的建议,深得州内官民的支持。在鉴真和其弟子及日本僧人荣睿、普照的精心设计下,不出半年,大公寺便以崭新的面貌矗立于宁远河畔。佛寺落成之后,弟子们又在寺内修造了一座堂塔佛殿,雕刻了一尊释迦牟尼佛像,还为寺院抄写了一批佛经。之后,鉴真和尚亲自设坛,主讲了律宗,并传授了有关建筑、医学、工艺美术、书法等知识,传播了中原文化,开化了世风。
  中日僧人遇难振州,不但结下了深厚情谊,而且还共同挖掘振州物产资源作出了努力。鉴真在振州期间,携弟子及日僧荣睿、晋照广泛调查了宁远县(崖城)的风土人情及农作物的生长情况,采集了一批珍贵的植物和药材种子,准备带到日本去。这些活动及采访过程,均由鉴真首徒思托一一作了详细记录,写入了追述赴日渡海传教过程的《东征记》一书。后来,日本淡海真人元开以此为蓝本,撰写了《唐大和尚东征传》,从而使鉴真一行在振州的活动得以载人史册,传扬中外。鉴真在振州逗留了一年多,砥砺了再次东渡日本传教的壮志。天宝八年深冬,鉴真一行惜别了振州。别驾冯崇债亲自率领八百甲兵护送,经万州(万宁)、崖州(琼山)至澄迈,取道雷州半岛返扬。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鉴真终获第六次赴日渡海成功,成了日本律宗的创始者,为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鉴真是一千二百多年前海南佛教思想的传播者,也是开拓海南文化教育的先驱,在海南开发史上写下了光彩的一页。难能可贵的是,凝结着中日僧人智慧的结晶——大云寺,曾数百年间壮扬了崖州山水之威,留下了千古难泯的印记。鉴真一行当年在大疍港泊岸后,曾将被海水浸湿的佛经晾晒在海滩上,人们至今仍将这一带沙滩地称为“晒经坡”。广度寺附近的几坵“和尚坟”,也相传埋有大云寺和尚的佛骨。崖州山水有情,鉴真足迹虽经数百年沦桑,仍清晰如新。崖州人有口皆碑,鉴真和尚的启迪教化仍被颂为古崖州文明源头的一泓泉。

附注

注:本文参阅资料:《唐太和尚东征传》《舆地纪胜》。

知识出处

崖州史話

《崖州史話》

出版者:海南省人民出版社

《崖州史话》汇编了记载崖州古人古事古迹的文章,每篇一个专题广记或一个角度纵写,对地方志书起了集散归纳、拾遗钩沉、正讹纠偏的作用,为加深人们对崖州社会情况的了解提供了比较翔实可靠的史料。

阅读

相关人物

徐日霖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