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纺技术改革家——黄道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崖州史話》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1190
颗粒名称: 棉纺技术改革家——黄道婆
分类号: K828
页数: 4
页码: 31-34
摘要: 本文介绍了黄道婆作为十三世纪中国棉纺技术改革家的事迹,她教导当地人民制造捍弹纺织织布之具,提高棉布生产能力,引起了棉纺织业在松江地区的大发展,从而引领了中国棉纺织业的一次大变革。
关键词: 黄道婆 棉纺技术 崖州织女

内容

黄道婆,是十三世纪我国一位伟大的棉纺技术改革家。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四大古代科学家的塑象中就有她一个。她与汉代张衡、元代郭守敬、明代李时珍齐名。由于她藉贯在崖州,所以人们都称她为崖州织女。
  关于黄道婆事迹的记述,最早见于元代文学家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这是黄道婆死后三十年左右,陶宗仪到松江府乌泥泾教书讲学,亲自看到当地棉纺技术的变革,根据群众的口述记录下来的。
  《辍耕录》说:乌泥泾以前曾经从福建、广东引种植棉,但因纺织工艺落后,织作很是艰难;元朝初年,黄道婆从崖州来到乌泥泾后,才教导当地人民制造“捍(指用手摇轧车辗去棉子)、弹(指用大弹弓弹花)、纺(指用脚踏式纺车,一纺三纱)、织(指木制织布机)之具”,“其中综线挈花,各得其法(指当时崖州黎女所擅长的提花特技),”织成的棉织品上面,有象花枝的,有象凤鸟的,有象棋局的,有象文字的,因为是染色提花,所以“灿然若写”。当地人民“竞相作为,家既即殷。”就是说,这个山高水低、旱地千亩的乌泥泾,由于黄道婆到来,教导人们大力植棉,提高棉布生产能力,除了自给外,还剩余一大部分外销别地,从而由贫变富,生活大大改善。所以,黄道婆死时,人民“感恩洒泣”,为之聚资收葬,还“立祠祀香火”①。
  从此,松红地区由于棉纺技术的推广,经济上逐渐走向繁荣。上海借助交通上的方便和棉纺织业的发达,自然形成了我国东南地区的贸易中心②。棉纺织技术随之传遍大江南北,引起全国人民衣料的一次大改组丝麻织品为主一变而为以棉织品为主。这个变化是多么巨大!黄道婆的功绩应该大书特书了。还不止此,鸦片战争以前,工业革命尚未兴起,我国棉纱棉布的产量,在世界上首屈一指,棉纱输出量每年在百万吨以上,棉布输出量每年以数百万匹计,东至日本,西及欧美,北及帝俄,南至东南亚诸国,无不仰给中国棉纱棉布的出口。所以,欧洲人说:“中国的土布,穿暖了我们的祖先。”连英国皇家博物馆里至今还展示着当时英国贵族所衣着的中国紫花棉织成的礼服③。
  谈到这里,不能不使人抚膺冥想,七百多年前崖州一位普通织女,在技术上的成就,给全国、给世界的影响是如此深远,如此巨大,真值得人们缅然敬佩!虽然,黄道婆死后的七十多年,黄道婆祠毁于兵火,当地人张守中为之迁建,江阴王逢应张守中之请,做了一篇诗序,却撇开了《辍耕录》的记述,凭空编造了一个黄道婆崖州去还的故事,说黄道婆原是乌泥泾人,“少沦落崖州,元贞间始遇海泊以归”云云④,其实,此说殊难成立;解放后报端披露黄道婆小时是童养媳的传说,无非囿于王逢说法的衍生品。前些年,笔者有机会到上海龙华镇作了实地调查,事实证明,《辍耕录》所记不讹(见1983年《广东民族研究论丛》第一辑拙作《黄道婆藉贯考辩》…文)。黄道婆的事迹,既然与棉纺技术发展史密切相关,不妨为此作个简介。不然,汉唐以来,“丝绸之路”的形成,中国纺织技术已经驰名天下,怎能说,当时崖州棉纺技术远比大陆先进?
  原来棉花纤维和丝麻纤维各具特性,前者为团状卷曲纤维,后者为条状直线纤维,加工工序炯然不同。丝麻纤维从抽纱、纺线至织布,工序较简,速度较快;棉花纤维要增加去子、弹花等法,而且棉花的去子和抽纱这二道工序比较复杂,在纺织技术的发展史上花的时间最长。马克思在世时曾说过:工业革命以前,在欧州地区“要寻找一个能够同时一手纺双纱的女工,並不比寻找一个双头人容易”⑤。可见,手工业年代,棉纺技术的进展是多么艰难而缓慢了。
  再者,棉花原属热帯野生植物。据资料分析,世界上的棉花野生种都分布在北纬19度以南的纯热带地区。美洲是墨西哥至加勒比海地区(称美洲棉),北洲是尼罗河南部苏丹地区(称非洲棉),西亚是印巴地区,东南亚是越南南部(古称林邑国)和海南岛崖州地区(通称亚洲棉)。后来转入农业栽培化,才为人类所利用。清末以前,大陆所种的棉花,大都是从海南岛传去的。⑥
  由此可见,棉花对大陆来说,古人把它当成方外之物。由于它质地比丝绸温暖,比葛麻轻柔,染色制衣,鲜艳漂亮,所以古人把它看作生活中的珍品。唐代以前,棉布只是通过进贡和征调等方式进入宫廷,仅供帝王贵族学用。唐宋以后,虽然有一定数量的棉布出现在全国各大中城市,但因其量少价昂,仅仅通行在高层社会;南宋以后,闽广地区开始从海南引进棉种和棉纺技术,棉布才遂渐向低层社会推行。但因其工具简陋,工艺落后。去子,是手剖或用铁筋搅拌;弹花,是“线弦竹弧置案间,振弹成剂,厥功甚艰”。当然,产量不高,普及必然受限。直到宋末元初,黄道婆出世,发明了轧车辗子法,脚踏纺车一纺三纱,棉纺技术才从根本上发生了一个飞跃性的变化。人类终于从几千年的摸索中解放出来,棉布生产的速度问题,才真正得到解决。也是历史的机遇,黄道婆北上传艺,落脚点刚好是松江乌泥泾,从而引起松江地区棉纺织工业的大发展,並凭借交通之便而向全国迅速传开⑦。
  黄道婆这位崖州织女,到底是出生在崖州的那个村落?现在还未定论。南山的传说是南山村人(见苏盛伟等人根据传说所编的《崖州织女黄道婆》歌册);崖城的传说是崖城人(见市文局编的《三亚市民间故事集成》);乐东县大炮乡的传说,她是南头村人。具体地点在那?有待于后人查证。无论她是南山人,还是崖城人或大安人,地点都在崖州范围内,《辍耕录》的记载依然准确无误。

附注

①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十四 ②色世臣:《安吴四种、上海县新建黄道婆庙碑》(上海碑刻资料选辑)及顾清《松江府志》 ③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 ④王逢:《梧溪集》 ⑤马克思:《资本论》卷一第450页 ⑥据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中国棉花栽培学》第一章:棉属起源与发展了中国棉花生产简史以及《尚书禹贡》、《史记货殖列传》、《后汉书南蛮传》《梁书林邑传》等史籍和当代福建武夷山船棺出土文物资料分析。 ⑦王祯《农书》和戴逸主编《简明清史》

知识出处

崖州史話

《崖州史話》

出版者:海南省人民出版社

《崖州史话》汇编了记载崖州古人古事古迹的文章,每篇一个专题广记或一个角度纵写,对地方志书起了集散归纳、拾遗钩沉、正讹纠偏的作用,为加深人们对崖州社会情况的了解提供了比较翔实可靠的史料。

阅读

相关人物

周振东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