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时期崖州的商品经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崖州史話》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1185
颗粒名称: 唐宋时期崖州的商品经济
分类号: F712
页数: 4
页码: 17-20
摘要: 本文介绍了崖州商品经济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和特点。从秦汉时期开始,崖州地区已经出现了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并生产出了一些商品进行交换。随着之后的发展,崖州的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水平逐渐提高,商品种类也日益丰富,特别是纺织品贸易在宋代达到了巅峰,成为当时经济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 商品经济 农业生产 手工业生产

内容

崖州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悠久。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迁徙五十万人来岭南,其中有些南渡来海南定居。汉代,海南岛设立珠崖、脩耳两郡,汉族不断迁入。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农业生产技术,改善了生产一关系,开始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萌芽。《汉书·地理志》对汉代儋耳、珠崖郡的生产和人民生活状况曾有如下记述:“民皆服布如单被,穿中央为贯头,男子耕农,种禾稻、苎麻,女子桑蚕织绩,亡马与虎,民有五畜,山多麋麖,兵则矛、盾、刀、木弓驽、竹矢、或骨为镞。”从上述可以看出,当时的生产活动已从采集和狩猎过渡为种植农作物、饲养五畜、纺纱织布等等,同时还使用了一些金属的兵器和工具。又据《后汉书》记载:在汉武帝末年,珠崖太守孙幸在黎族地区征调“广幅布”,激起黎民的反抗,“遂攻郡杀幸”。这说明,在二千多年以前,崖州地区的棉布纺织已达到了一定的技术水平,作为黎族地区生产力标志的“广幅布”、“黎锦”、“食单”等纺织品,已经成为官吏征调或汉族商人抢购的“商品”。
  隋唐时代,汉族继续迁入。唐末,海南岛设崖州、琼州、振州、償州、万安州,辖二十二县,并分三条路线对海南岛北部进行开发,崖州(振州)为三线的外延区域,农业生产及商品经济的开发受到刺激而开始发挥得天独厚之优势。唐天宝七年鉴真和尚东渡日本被风刮至崖州(振州)时,就看到了商人们在此活动。他对崖州(振州)的生产景象作过这样的记录:“养蚕八度,收稻再度;十月种田,正月收粟”。可见,当时崖州(振州)的农业生产已达到了一定水平。此外,荔枝、槟榔、龙眼、南药、香料等热作以及珍珠、玳瑁等海珍已,大量发展;手工业方而,如纺花兼文纱、织盘斑布、编藤盘、制角器、锻金银、造大船,建寺庙等,都具有一定的艺术水平;渔业、盐业也具有一定规模。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很多凝聚着崖州人民智慧结晶的手工业制品,如珍珠、玳瑁、藤盘、盘斑布、食单、食盐、香料、南药、水产品等,不但被列为上页朝廷的珍品,而且还作为商品进入中原,勾通了与大陆经济的联系。
  宋代,崖州的农业种植、管理、育种、储藏、改良等技术,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铁器农具和耕牛已在大部分的乡村普遍使用;铁匠、铜作、银作、酿酒、制盐、制糖等手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藤竹编织及纺织技术在全国名列前茅。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生产的水平进一步提高。宋代崖州的商品就有数十种之多,其中有纺织类的吉贝及其他布帛类,如黎单、黎锦、鞍搭、绢纱等;有用具类的铜作、银作、竹藤器等;有热带作物及特产类的槟榔、椰子、苎麻、沉香、高良姜、赤白藤等;有生活必需品类的盐、酒、药物、鱼、牛畜等;其它类的蚌螺、玳瑁、鳖皮、紫贝、白金、黄腊、苏木、花梨、小马、翠羽、青桂皮、金银等。这些商品通过汉族商贾大量运销大陆各地,特别是纺织原料吉贝及其纺织品,更是成为大陆上各地商贩竞争的热门货。
  据《宋会要辑稿》说,宋高宗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闽广一带主要输入京师杭州的二十四种棉织品中,明确来自崖州的产品就有“吉贝布”、“吉贝纱”、“吉贝花布”、“皮单”以及“海南白布”、“海南棋盘布”、“海南青花布”等七种。此外,《宋会要辑稿》还记载: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十二月十七日一次上贡京师的棉织品九种,海南岛崖州出产的就占了五种之多,即“海南棋盘布”、“海南吉贝布”、“海南青花棋盘皮单”、“海南白布”和“海南白布皮单”。在宋人的笔记里,我们还可以看到崖州黎族地区出产的“黎饰”、“黎锦”、“黎幕”、“黎单”、“黎毯”、“黎〓”、“黎幔”和“鞍搭”等等的记录,其品种之繁多,技术之精巧,连著述者也不得不承认:虽闽广出产的也比不上。即使是陈列在首都中国历史博物馆的浙江兰溪县香溪公社密山大队宋墓出土的木棉本色棉毯一床,如果与同一时期崖州黎族地区作为卧具的“青红间道”的“黎单”和从崖州汉人那儿得到的“锦彩”,折取其色丝,“间木棉抛织而成”的“黎幕”两相比较,兰溪出土的本色棉毯就显得逊色多了。这些事实说明,宋元时期,崖州黎族妇女的纺织技术已经具有了较高水平。陶宗仪《南村辍耕录》所记“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纺织技术,完全出自崖州黎族妇女的匠心,陶宗仪用“灿然若写”来形容它,一点也不夸大。
  宋代,崖州民间集市贸易已相当活跃。崖州州守周〓在淳熙年间开设集市,与黎族人民“约定寅西二日”为墟市之日,黎人“率皆肩担背负,或乘桴而来,与民(汉人)贸易……”,改变了过去“无市井,每遇五七日一区黎峒贸易,顷刻即散”的状况。黎族在经济贸易等活动中,学会汉语,经常“十百为群,变服入州、县墟市……”(宋·周去非《岭外代答》)。汉族商人也经常到黎峒贸易,黎族人民在“与省地商人博易……”中,特别欢守信用的汉商(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岛外贸易也日益兴旺。三亚、大疍港已成为海南岛内有名的商埠。当时从泉州、福建、江浙、湖广方面来的船只满载金银匹帛;从高州、化州来的船只则载米包、瓦器、牛畜之类;从北海来的船只则载米、谷,回航则载回槟榔、吉贝、香料等商品。此外,新加玻、暹罗、高丽、日本、波斯、占城等国均有商船往来贸易。宋·赵汝适在《诸蕃志》中对崖州当时的商品贸易详细记述道:
  “海南土产沉香、蓬莱香、鹧鸪斑香、笺香、生香、丁香、槟榔、椰子、吉贝、苎麻、楮皮、赤白藤、花缦、黎幔、青桂木、花梨木、海树脂、琼枝菜、海漆、荜拨、高良恙、鱼鳔、黄腊、石蟹之属,其货多出黎峒,省民以铁、盐、鱼、米转博,与商贾贸易,泉舶以酒、米、面粉、纱、绢、漆器等为货。岁杪或正月发舟,五六月间回舶,若载鲜槟榔搀先,则四月至。”特别是拳买产品槟榔、吉贝更受商贩欢迎:“槟榔、吉贝独盛,泉商兴贩大率仰此。”海商贩运崖州槟榔,“琼管收其征,岁计居什之五,广州收槟榔税数万缗”(《岭外代答》)。由此可见,商品经济和经济贸易在宋代的崖州就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

知识出处

崖州史話

《崖州史話》

出版者:海南省人民出版社

《崖州史话》汇编了记载崖州古人古事古迹的文章,每篇一个专题广记或一个角度纵写,对地方志书起了集散归纳、拾遗钩沉、正讹纠偏的作用,为加深人们对崖州社会情况的了解提供了比较翔实可靠的史料。

阅读

相关人物

徐日霖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崖州区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