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沙印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故事里的三亚》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1131
颗粒名称: 三沙印象
分类号: K296.6
页数: 28
页码: 242-269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三亚的三沙印象,其中包括了西沙看日出、海上捕鱼之伞锚、海上捕鱼之收获、近观仁爱礁、海豚起舞、面朝大海醉卧波涛等。
关键词: 三沙印象 故事

内容

印象一
  西沙看日出
  早餐依然是稀饭,就着榨菜和阿兵带来的豆腐乳、萝卜干吃了一大碗。
  吃完早餐习惯性地来到前甲板上。走出船舱,一道霞光直刺眼眸,我揉揉眼睛,遗憾稍微起得晚了点,只见太阳已经升起海平面好几米高了,海天相接处,朝霞满天,燃烧的云朵将那轮骄阳团团拥住,层层叠叠,相环相绕,或牛或马,有羚羊,有麋鹿,有山川,有草原……
  深深浅浅,浓浓淡淡,全聚集在海平面上。船头上已站满了人,有人还拿着饭碗蹲在甲板上吃饭,几个人站在船头抽烟,指指点点。
  经过一整夜的航行,F8168渔船距离三亚市区已有100多海里,早已进入南海深处了,映入眼帘的都是苍茫无垠的波浪。放眼望过去,浩浩渺渺,无边无涯,那浪涌一层接着一层,鼓起、落下,再鼓起,再落下,向船体周围漫延,前后涌动不绝,与天际连成一片混沌。这时大海呈现深蓝色,有些被朝阳染红,波光潋滟中,顺着海面上太阳光看过去,如万蛇起舞。海浪此起彼伏,颤荡不休,天海相连处如莽莽雪域,茵茵草原,波涛相拥相携,连绵不绝。船体两侧荡漾起破碎的浪花,一个一个紧随着,形成巨大的旋涡,随着船体移动,逐步往四周散开,有的汇聚成一小堆一小堆的圆珠,与别的涌浪相连相撞,快速拼写着一个个或圆或方,或梭形或椭圆形,所有千奇百怪的图形拖曳着,一起呼拥着向船体的后方跑去,形成一条长长的雪沟,在马达的轰鸣声中,沸沸扬扬消逝在大海中。
  我只能静静地坐在船舷边上,呆呆地看着此情此景,思维完全处于停顿状态,无法思考了。俗尘中的来世或今生的转换,身边的人、事和物的眷顾,今日和明朝的生死离别,统统都抛诸脑后。
  海鸟
  西沙的天空蔚蓝得让人敬畏,连那围绕着太阳升腾的云彩也稀稀薄薄,沾染上一片艳丽的红鲜,大概这就是所谓的祥云了。在这片祖国富饶的大海上,岛屿众多,资源丰富,当然,纷争也不断。
  七时许,我在后舱甲板上洗漱时,看到有几只海鸟一直在船体两侧盘旋飞翔,赶紧去拿出相机到前甲板上拍摄。
  船都行驶36小时了,昨天一天也不见一只鸟和别的任何船只,只是一片波涛翻滚的大海。早上听说已至西沙海域了,现在终于可以看到海鸟了。我原以为是海鸥,有经验的渔民告诉我说那不是海鸥,是一种鱼鹫。它们一直围住渔船,在上空翻飞、冲刺,偶尔会停滞飞翔,张开双翼缓慢滑动,任凭海风吹拂,只管斜斜地滑翔;有时会突然缩进两翼,形成一支利箭,直直落下,然后一个猛子扎进碧波中,半晌,始见它探出脑袋,浮出海面,抖落翅膀上的水珠,扇动那双遒劲有力的翅膀,飞出海面,直冲云霄而去。
  在深蓝色天空中,能清晰地看到它那张开的灰色翅翼,可能有近一米长短,与我见过的比较大的老鹰相仿。在它侧翻时,会露出翅膀下的白色羽毛,在太阳辉映下闪着乳白色的光芒,像电光火石般闪亮耀眼,一瞬即逝。
  飞鱼
  出发前阿东叫我们带上精致些的好相机,说是随时可以拍摄到海豚,一路上也没有看到过这等可遇不可求的尤物。船上有个四川小伙告诉我,他早上七点前看到海豚了,约有数十只,在船的两侧追随着渔船游动,游了约半个小时,有的还跳跃出海面,如同海洋动物园里的海豚,跟踪、跳跃、旋转、飞舞,可惜这等美景我错过了。
  倒是他说的另一种在海面上飞行的鱼我是看到了。在船舷边,正当我发呆时,四川小伙突然指着海面:“飞鱼!”我猛然间吓了一跳,赶忙站起来,顺着他的手臂看过去。茫茫大海波浪翻滚中,果然看到有一种小小的,约半尺来长的银色小鱼,在海面上跳跃、滑翔,一下子又淹没在波涛中,看不见了。“你等等,还有好多”,他告诉我。四五分钟过去了,果然又见一只小鱼跃出水面,身体反射出白色刺眼的光,横向飞向船的两侧,过波谷时也仍不停顿,反而直接飞越过去,这时能清楚地看到它翼下果然长着两个貌似翅膀样的鱼鳍,张开后和鸟的翅膀相似,又状如飞机的机翼,还能飞出去老远,尾部还有一对鱼鳍,像是尾翼,可以掌握飞行的方向。断续地,周边这种鱼多起来,一群群地在波涛中向船的两侧横向飞越而过,估计最多时竟可以飞一二百米的样子,在波峰浪谷中直刺出去,速度飞快,然后悄无声息地落入海水中。他们说这是飞机鱼,呵呵……有点意思。
  印象二
  海上捕鱼之出海捕鱼
  刚回来想躺在床上小眯一会,阿兵走进来说:“准备东西,我们要随琼三亚72003渔船出去捕鱼!”我立马跃起,简单收拾行装,带上摄像、摄影器材和洗漱用品,还有一套衣服和电脑就出去了。当然还不忘带上钓具和那顶漂亮的牛仔帽子了。
  来到大船右舷,72003早已完成补给就等我们俩上船了。
  我们正式踏上了捕鱼之路!顺着那根长长的铁架子爬上小船,下面有人接着我们的行李小包。
  此次捕鱼路线是距离美济礁20海里外的仁爱礁,此礁面积相当于两个美济礁这么大,在地图上看到整个礁沙呈长方锥子形,来之前我查阅过相关资料,暂时有菲律宾一艘坐滩军舰在上面赖住不走,并妄图以此为借口,侵占仁爱礁。此舰是菲律宾1999年故意搁浅在此的废弃坦克登陆舰,所以我们此次还有个重要任务,就是尽量抵近仁爱礁观察他们的日常动态,最好是多拍点资料回去。
  72003渔船在万顷碧波中航行了两个半小时,此时是下午六点多,太阳离海平面也仅数米之遥,西方天边一大片火烧云,染红了半边天空。海上虽然仍然亮堂,但天色已渐晚,我们在离仁爱礁9海里处停泊,决定在此过夜捕鱼,明天白天再抵近仁爱礁侦察。
  海上捕鱼之捕鱼过程
  暮色四合,当太阳燃尽最后一抹红光,沉入西边海域中,尽管天空中云彩还是丹红一片,但海面上光线明显暗淡下来,相机里的图景也开始模糊起来。
  这个时候也是渔船开始夜间作业的时间了。
  首先是发电机的马达开始轰鸣起来,一阵阵巨大的“哒哒哒”声音从底舱穿透仁爱礁的海空。挂在渔船两侧的白炽灯也次第打亮起来,那一盏盏如同橄榄球大小的灯泡,先是从中间灯管处透亮,然后慢慢弥漫至整个灯泡,最后灯泡内都充满亮光。这是几组氖光灯,雪亮而刺眼,光线可以照射出十多海里远,可以穿透水底三四十米深,利用鱼群天然的向光原理诱导鱼儿来到船底,然后张网捕鱼,也称为灯光捕鱼船。这艘渔船的两侧分别挂满两组氖气灯,每组上下两排,约300个灯泡,每个灯泡功率为1000瓦,整个船上的灯光全部打亮后,就有三百千瓦,这个功率是相当大的,所以发电机功率需要在500千瓦左右,是较大型的发电机组,发出的声音灌满了耳膜。发电机声音也成为一种吸引鱼群的诱饵,因为有的鱼儿是依靠声呐来游动和掌握方向感的,听到哪里有声音就会向哪里游过来。
  GPS导航仪上显示,此处距离仁爱礁只有9.8海里,由于天色已晚,决定暂时在此海域停泊一晚,就地起锚捕鱼。
  72003船上现在共有8个人,除了我和阿兵,其他六人均为水手,五人是福建平潭人,一人是内蒙古人。
  海上捕鱼之伞锚
  21时许,林小琪船长开始组织大家捕鱼作业,先是要向海中放下挂在船头上的一张大型拖锚,这是一个巨大的,用帆布缝合的大帆布口袋,主要是为了防止渔船停泊时漂移速度过快,起着一种拖曳渔船漂移的作用,如同一张降落伞,还带着一个大大的泡沫浮标,一直沿着船头向大海延伸着,距离船头约100米远近,一直漂浮在海面上。
  海上捕鱼之铁臂
  再就是张开渔船两侧的四个巨型铁臂,每个铁臂长26米,重约上千斤,由13根斜拉钢索线连接住船体,张开后,整个捕鱼面积达220平方米,罩住了整个船体下方,根据捕鱼需要,渔网可达海水下面数百米。平常渔船在海上航行时,这两只铁臂是紧贴住渔船的两侧船舷,被捆绑住收紧,捕鱼作业时才打开,通过起重滑轮上的绳索来控制收和放,随着滑轮隆隆的滚动,相关绳索一圈圈打开,铁臂被缓慢向渔船的两侧大海中间打开。由于过年很长时间没有捕鱼,很多绳索绞缠在一起,比较零乱,林船长为了安全,收放绳索时要求放慢速度,他会叮嘱其他水手要注意安全。他说,收放铁臂是一种非常危险的作业,稍不留意绳索会打到人,轻则被绳子一起带入海水中去,重则会有伤亡出现,所以要特别谨慎小心。
  四个铁臂全部张开差不多用了两个小时,可见,捕鱼前的这个工序是相当繁杂而细致的。
  铁臂展开后,如同渔船张开的四个大翅膀,在大海颠簸的浪涛中,起起伏伏,跃跃欲飞的样子,展开的铁臂使船体平稳了许多,它们在风浪中成了渔船的平衡器。
  海上捕鱼之鱼群探测仪
  23时许,从驾驶室的鱼群探测仪上看出有成群的鱼儿正往船体下方游来。这个鱼群探测仪真是奇妙,它可以探测到距离渔船100米左右,水深120米以下的鱼群动态,仪器盘上有刻度显示和颜色标识,鱼在多深的水域,有多少鱼,都能通过上面的花花点点看得一清二楚。鱼群少时,仪器上显示只有少许绿色花点,缓慢漂过荧光屏幕。鱼群多时则显示为数个红色斑点,如果鱼群集中或很多,所有花点就会连成一片,显示成深红色,这时张网下去必定大有收获。林船长甚至可以通过颜色辨别鱼群种类和数量,例如鱿鱼,就是红色,几只就会有几个小红点。只要在水下120米之内活动的鱼,探测仪荧屏上的刻度就能清楚判断鱼群所在的水位,可以通过颜色深浅、斑点多少来判断鱼群数量,给下网捕鱼带来极大便利。
  海上捕鱼之补网
  下海前,由于船上有老鼠,渔网有几个地方被老鼠咬破,水手们便拿出穿好网线的梭子,开始检查破洞,然后补网。渔船上的人个个都是补网高手,但见他们手指不停灵活地翻动,在错综复杂的众多网眼中穿梭数个来回,不一会,破洞便被补好。这条渔网春节期间有一段时间没打鱼,被老鼠咬的破洞较多,补了约半个小时才补好。我对他们的补网技术深为赞赏,特别是有两位年龄六十上下的渔民,他们的身手丝毫不输于年轻人,动作麻利干脆,熟练而迅捷,穿针引线,心灵手巧。林船长笑着说,我们是吃这个饭长大的,没有两下子怎么行?
  海上捕鱼之打结
  还有他们用缆绳或渔网线打结的技术也不能不让人叹为观止。用船上缆绳打结的方法多种多样,总的来讲分为两种:一种是死结,就是打了结后是不能打开的,至少打开是要相当费劲的;另一种是活结,活结的打法灵活多样,从某个方位某个顺序,拉住绳索的头子,能一拉就开,但拉错头或拉错位子就会打不开,从而变成了死结。在渔网下水前我见过他们在网底下左缠右结了数十下,两条大拇指粗的绳索便紧紧地联结在一起,网内鱼儿怎么挣扎都不能逃脱出来。在他们起网后,只要拉住绳头,左拉右拽,三两下就能解开长长的绳结,鱼儿便会被悉数倾倒出来。
  补好网,他们便穿上浅黄色避水雨衣,雨鞋,全身披挂妥当,一个个像是穿上战袍准备出征的士兵。而我和阿兵也帮不上忙,就只能站在二楼驾驶室前的栏杆边,欣赏捕鱼作业这美好的过程。
  海上捕鱼之捕鱼作业
  林船长在判明鱼群后开始下达捕鱼口令。两名水手在船头开动两台转轮,转轮隆隆作响,通过船上铁架上的滑轮呼呼地收紧绳索。船中间甲板上另外三个人开始将渔网一点点松开,绳索继续收紧,伴随着渔网上的铅块和铁环的碰撞声,渔网便被吊起,被水手推向船舷,“咣当”巨响,落入海水中,四张铁臂上的绳索连接起渔网的四个角,拉起在半空中,在水下将渔网完全拉平。站在指挥舱上看下去,整个渔船如同张开双翼的大鸟,随着波浪起起伏伏,跌宕掁荡,在海风中摇摆不定。
  船长再号令:“放!”渔网在重铅作用下慢慢下沉,这时,船长会回到指挥室将渔船两侧的灯光逐一熄灭,顿时,周边海域一片漆黑。船体中部有一个铁罩,延伸至船正面中间的水位,距离船舷约三米多,距离水面约两米左右,里面有8只大的氖气灯这时便会被打亮,等到其他所有灯光熄灭后,只余下这两排大氖灯和前舱操作轮机部位的,一只用一顶红帽子盖住的小小照明灯。其时,大海里一片昏黑,那铁罩下面的两排8只氖灯直接照向水面,将鱼群吸引至渔网的正中间部位。稍作等待,约五分钟后,船长大声用扩音器喊道:“收网!”只见前面船头一盏昏红小灯处,两位水手迅速将绳索用转机下放到鱼群所在的水深位置。此时两侧那些氖气灯泡会被再一次次地打亮,海面又成白昼一样光亮了。那些被铁臂吊起的,用圆环串起的网头,这时在海底被转扬机一步步收拢,最后拉成一个束口,又迅速被拉向船的左侧,聚拢在一起扎成一个紧紧的网结,然后被吊起。由于渔网比较大且沉,渔网只能被一点点拉起。
  渔网拉出水面时,亮如白昼的海面上,开始出现一些黄色的黏液状脏水,随着渔网拉起得越高,黄色水域面积逐步扩大。听船长说这是鱿鱼吐出的烟雾。鱿鱼在遇到危险或紧急情况时,为了自保,会从尾部喷出黑色的液体,用以在海水混浊混乱状态下逃生,是一种自救本能,可惜这是渔网,对它们而言是天罗地网,罩在里面怎么施放烟雾也逃脱不了被捕捉的命运。
  两位水手始终在船头操作起重机,利用滑轮和转机上的绳索,将渔网从水中拉起。这时会有三名水手在渔网旁边,用两根绳索将网一节节收拢,束紧再拉起,长长的渔网就这样被从海水深处拉上船舱,被渔网带起的海水哗哗飞流直下。两位水手始终站在渔网左右两边,用绳索套住渔网,转扬机转轮转起一根绳索,圈住的渔网被吊起,另一根就会被放下,交错进行。另一位渔民在一旁抱住渔网,用力拉向一旁,这样挪出更多船舱空间位置,来放那些还在往上拉的渔网,渔网被放在船舱中间,一会儿收起的渔网便会铺满半个船甲板。在转机往上拉网的同时,有些鱼会被挂在网上,就得用手去将它抖落下来。船头两位操作手也会帮忙,用手操作起重转机,突然放下,又突然提起,抖动数次,大部分鱼儿会被抖得往下滑落至网底,一直翻滚到渔网被完全拉出水面。极少数怎么抖动也下不去,有时要人用手去将它扯下去。也有极少量不好下来,就随便让它在里面挂着不管,第二次撒网时便会被抛入海中。这样渔网被反复拉起,最后将鱼完全吊到船舱中间。
  海上捕鱼之收获
  拉开网底下的活结,渔网里面的鱼哗地泻满一地。这是今年72003船出海捕鱼捞起的第一网,鱼并不多,且绝大多数为鱿鱼,大小不等,但在卖钱时,鱼贩会将大小鱿鱼分开来卖,这样会卖出更好价钱。还有一两条小的别的类型的鱼,也有我之前看到的飞机鱼,被他们捡起扔到一边,有的直接被扔进海里了。刚才抱网拖向一边的内蒙古小张,这时就负责用一把大塑胶铲子从地上铲鱼,然后装进那些铁盘中,每个铁盘能装进70斤鱼,这第一网堪堪装满四筐。船长说这是起网收获极少的一次,后面证实每次起网再也没有这么少的。
  起完这第一网鱼,已是23点半了,由于白天太累,看完他们捕鱼过程后,我便去睡觉了。在发电机巨大的轰鸣声中,迷迷糊糊地睡睡醒醒,又醒醒睡睡。到了凌晨两点半时被船长叫起来吃夜宵。吃的是刚捕上来的鱿鱼煮面条,新鲜的鱿鱼吃到嘴里满口生香,鲜美异常。
  吃完后再看他们起了一次网,是今晚的第三网,这次捞上来有8筐鱿鱼,还有一条海蛇,被他们铲起扔回海水里。听说海蛇有剧毒,不会弄的人很容易中毒,所以干脆扔掉好了。还有几条圆鼓鼓的鱼,翻动时它的肚皮会像吹气球一般越来越大,白白的肚皮上还长满一根根尖刺,看上去极像刺猬,也被他们扔进大海了。还捕捞上来几条大约一两斤多的银白色炮弹鱼。因为样子像炮弹,大家都这样称呼。这类鱼可以长到数百斤甚至更重,常见的是一些海鲜加工厂收购后,将它们加工成为鱼罐头销售。
  看完这第三网我就睡觉去了,早晨醒来他们告诉我后面只捕了一网,有5筐,主要也是鱿鱼。凌晨5点多,东方渐亮时,因为太累他们就收网睡觉了。
  印象三
  近观仁爱礁
  下午17时,琼三亚72003渔船起锚,以每小时8海里速度,在大海中乘风破浪向仁爱礁方向航行。
  仁爱礁距离美济礁约22海里,在地图上看就像一把倒悬着的大锥子,周边是一圈礁盘,水深2到40米不等,中间也是一个潟湖,水深约40米至80米,东南有两个小缺口,小型舰船可出入。这些礁石长年被湮没在海水底下。从海面上看过去,有一圈浅浅的波浪轻拥着仁爱礁的边缘。我们昨天到达的海域离仁爱礁在10海里之内,晚上抛锚后,水流将渔船向美济礁方向漂移了约3海里,所以渔船约一小时,就到了距离仁爱礁5海里多的地方了。这里在照相机上只有茫茫大海,无法显示仁爱礁的任何图像,我们用军用望远镜可以看得清楚仁爱礁东面礁盘上停泊有两只船,只是在视野内看起来比较小,依稀辨认得出那是一艘军舰和一艘渔船,目测它们之间相隔距离有一海里左右。
  渔船正一步步向仁爱礁靠近,我们的心情也随之变得紧张起来。据以前多次在南沙群岛捕鱼的林船长讲,他也是首次这么近距离接近仁爱礁,毕竟这个地方太敏感,以前常有菲律宾执法队来骚扰,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他们多是不在这片海域捕鱼。现在有海警和中国海军在这里长期护渔,他们就不会害怕菲鬼了。但要随时报告护渔海警,防止意外发生。
  驾驶室的航行雷达和海事坐标荧屏上显示,我们的渔船已进入仁爱礁3海里范围。此时全船的人都兴奋激动起来,纷纷跑到船头上去观看,不知为何,我还略有些微紧张,这可是和菲鬼近距离接触啊。我和阿兵用望远镜轮番对仁爱礁进行观察,摄影机上的菲军舰也呈现出更加清晰的图像了,菲搁浅军舰上的桅杆、雷达等军用设施也能看到些轮廓出来,甚至锈迹斑斑的舰艏也看得一清二楚了。在仁爱礁中部,能看到有一艘较大货船模样的船只,南面则有我们自己的两艘渔船,在夕阳中影影绰绰,由于距离实在太远,只能看个大致轮廓。
  仁爱礁落日
  坐在船艏的我,手里还拿着相机,不经意间抬眼望向渔船那些铁架,穿过布满缆绳的船舱顶部,看到了让人今生可能永远也不会忘怀的一幕。
  那是仁爱礁的落日与晚霞,是我看到的真正是美到极致的景色了!
  但见西方的大片天空已被夕阳晕染成血红色,任凭一大团浓云也掩盖不住太阳的光辉。那光线同时从海面上和天空中挣脱出来,折射出无数条淡红色光柱,倾泻在海面上,犹如万千金蛇在窜动、飞跃,互缠互绕,彼此撕咬纠结,不休不止;又像是洒落一海的铜钱金币,层层叠叠,推推搡搡,零零碎碎,聚合又分散,让人目不暇接。天际的晚霞由乳白色渐变成淡红,继而变为大红、鲜红,云彩中各种图案更是变化万端,神鬼莫测,或动物,或植物或景物,有的为水彩的大山、有的是焦墨的连绵草地,有的成油画层峦叠嶂的高原,有的只是简单勾勒的素描或速写。
  好个充满魅惑而迷人的艺术的天空!那云朵仿如一枝神奇的画笔,天际就是一块硕大的画布,只要你能想象,任什么也都能描绘得出来。描绘得出来的可能只是人眼所能看到的抽象的景或物,描绘不出的呢?那可是人类形而上的思想与灵魂。
  当太阳离海面看上去还有一米来高时,那一大朵云彩却沾染着鲜丽的霞光,向天空高处漂移,渐行渐高,渐高渐远。而落日仍在下坠,快要贴近海面,此时海与天仿佛突然就能明确地分离开来了,天就是天,海就是海,海是黝黑而灵动的精灵,天是澄明而光华的仙境,尽管海面也弥漫着这夕阳的璀璨和艳丽,那也仅仅是被天空渲染上一些浪漫气息而已;而天,仍然高不可攀,贵气凌人,海只能瞻仰天的高洁,天也只能俯瞰海的清秀,谁说海天成一色了呢?
  仁爱礁的傍晚,天和海还是可以分得很清的。夕阳经不住海姑娘的诱惑,最终被吸纳入怀,那数道从海面升起的霞光,不就是海与天的爱情见证吗?就让那碟血红的大盘子去舀上一盘海水来,饮饮又何妨呢,天与海本来就是一家子嘛。谁说不是呢?这吐纳万物的大海,与生养众生的阳光,包括他们结合后共同孕育的所有苍生灵魂,总是相互依存,又相互爱恋不止,又何曾真正分开过呢?
  渔船上的渔民白天休息,晚上通宵作业。听船长讲,根据测鱼仪上显示的鱼群来下网,一般一晚上会起网5至8次,每网间隔时间不等,频密时每小时下一次网,有时一整晚也下不了两三网。
  伴随着巨大的发电机的轰鸣声,我依然在半梦半醒之间度过了一个难眠之夜。
  印象四
  海豚起舞
  两艘渔船乘风破浪航行约三个小时,就已抵达仁爱礁2海里地时,接通知暂时原地捕鱼,等明天海警船和海军舰艇到附近海域时再进入仁爱礁。
  就地抛锚,黑夜又如期降临。
  感觉仁爱礁这边的风浪比美济礁大了许多。渔船上的灯火照亮海面时,明显感觉那翻滚的海浪有排山倒海的气势,一波连着一波拍打着船舷,激起巨大的水花,啪啪作响。海面上一片漆黑,远处,在我们渔船的后面天空上隐隐地有些微微的亮光向空中照射着,估计那是72010渔船在10海里之外作业。
  四只铁臂再次被展开,形如大鸟在海面上飞翔。海风吹拂着铁臂,令它们在海面上不停地颤荡起伏,一会儿扬向夜空中,一会儿插入波谷里。整个渔船在风浪中一直飘摇不定,我们在船舱里走路时也直打趔趄,稍不留心就会摔倒。这时船长走过来指着船舷右边的海面说:“那里有海豚。”我此时也留意到离船舷约50米左右的海面上,有一大群海豚在跳跃、追逐,那灰峻的鱼鳍时而剪出波涛,向空中刺入,然后整个身体也跟随着跃出海面,紧接着又迅捷而灵敏地钻进海水中,有时一大群一大群,约数十只,一起在海面上飞跃,舞动那看似笨拙却潇洒绝伦的身躯,它们游动时的情形,如同劈波斩浪的摩托艇,惊险而刺激,让人感受着生命的无限激情与浪漫。它们踏浪前行,如此不知疲倦地往返,周游在渔船的前后左右,和涌浪搏击,与鱼群游戏。有的会为了追逐一只海面上奔跑的飞机鱼,而靠近到船舷边,跃起,然后再钻进船底下不见了。这时,空中有几只泛着白光的小鸟也会来凑热闹,在船舷两侧空中忽高忽低,忽左忽右,盘旋来回,上下翻飞,实在是优美至极。此情此景,真正是有着“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特殊意境了!
  我就这样呆呆地扶住船舷,探出脑袋看着这些属于大海夜空里的精灵们,在它们自己的舞台上尽情地跳舞,尽情地挥洒灵动的躯体,尽情地追求着生命的真实和自由,这是多么地富有诗情和画意啊。
  然而,这对于出海捕鱼的渔民来说,却是最不愿意看到的场景,因为有了这些海豚们的追逐,它们把好不容易被灯光吸引过来的鱼儿全都赶跑了!那就意味着将无鱼可捕了。船上其他人员此时也全都登上二层的船舷上,观看海面上海豚的表演,相信这类免费的海豚表演,不比我们平常在海洋动物园看到的差吧。所不同的是,当水手们看到大自然精灵们精彩的表演时,他们没有欢笑与喜悦,反而是内心无比地纠结。船长那一脸无奈的苦情,便是最好的注脚了。
  有人说海豚是通人性的。在诸多传奇电影故事中,海豚扮演的却都是善良、美好而又救世的美丽天使的角色,在许多海难中发挥着及时救助人类的作用;就算是海洋动物园里专事取悦于人的表演海豚,那笨拙、善良而灵动的样子,也是让人无比欣赏而又不忍伤害的对象。但是,在我刚看过的纪录片《海豚湾》里面,详尽地记录了日本人在海豚重要繁衍地区,海豚湾里大肆杀害海豚,数千只海豚被他们任意杀戮,海豚的鲜血染红了整个海湾。那场面之惨烈,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南京大屠杀,日本人暴虐凶残的本性再一次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面对海豚们的优美舞蹈,渔民们却无心欣赏,观察良久,林船长只得说了一句:“收工!”
  印象五
  面朝大海醉卧波涛
  如果说三亚每年一度的海天盛筵,是一场由时代新贵发起的饕餮奢侈大宴,因为有了新鲜的解读而让人们记忆深刻的话,那么发生在南沙美济礁的渔船上的,我们吃的这顿名副其实的海天盛筵,则是枕涛拥浪、醉卧海疆、神游天地的诗意渲泄。而这场盛筵中,渔民们体现的不管不顾、纵情海天的豪迈情怀,相信会铭刻在每个宴请者的心窝窝里!
  F72058船船长张兴荣专门派遣特使,驾着一叶小舟顶着6级风浪,将我和阿兵从大船上接过去吃海鲜,中间这段500米距离,让我们再次领略了大海的无常颠簸与豪情。
  美济礁的傍晚,魅惑而诱人,当太阳燃尽最后一缕光亮,被多情的海姑娘拥纳入怀时,我们的海天盛筵晚餐就在天地混沌一片,残阳还没有完全褪尽时拉开帷幕。
  19时,西方的太阳还在眷恋大海的多情,而东方的月亮却早挂在天际,迫不及待地要将她的银光洒满海面。翻涌的海面上,于是闪耀着的不仅仅是夕阳的金光,同时也有月亮的银光,金银交互,水乳交融,海天间竟充满了温情与浪漫的感觉。这温情与浪漫可能还源于我们每个人的心灵,在这种氛围中饮酒,酒不醉人人自早已醉了。
  F72058船是这支捕鱼船队里最有特色有渔船,船上干净整洁,更有一对随船出海的夫妻的功劳,所以说家无女人不立嘛。我所看过的其他一些渔船上却没有这艘船上的整洁,还有这艘船上船员年龄普遍比较小,平均年龄不过30岁,而且船上还有两个自称是赵本山弟子的活宝,诙谐的谈吐,打趣得让人乐不可支,他们在海上以苦为乐的自娱精神更是让人佩服不已。
  这只船上的船员多是来自广西,说的多是白话,因为我在广东待过数年,白话听起来比福建话更亲切些,和他们交流起来也非常融洽。另外,船上这位大嫂的厨艺可真不是盖的,他们专门从三亚带来许多调味品,这次来请我们吃的海味中,主要有刚下海抓来的海参、石斑鱼,还有从琼海养殖船上换来的珍稀海味,那可是一顿相当丰盛而味美的海鲜盛筵了。听大嫂讲,光是这锅海参汤她就加了十数种调料,用文火煨了5个小时,也就是说,她吃过午餐就开始备料和烹煮,难怪那汤看起来真是有如琼浆玉液,闻起来香飘南沙,吃起来脆嫩鲜美,真是人间第一美味啊。
  那些特殊海味我们平生是吃不到的,所以我们调动所有味蕾也尝不尽这佳肴珍馐。阿兵说,这辈子吃得最舒服的就是这顿海天盛筵了,石斑鱼是他的最爱,他一口气吃了十多条小石斑。而我,也是吃到平生最鲜美的海鲜,南沙的鱼好吃得很,光那海参汤我就喝了三大碗,肚皮都胀得鼓鼓的。
  席间,觥筹交错,祝福声声。酒至数巡,这时轮机长站起来发话,提议说这么美好的夜晚,大家应该唱首歌!我们推荐了许多好听而又耳熟能详的歌,可大家不满意,而一首《说句心里话》此时却很应景,让大家找到了共同倾诉心声的感觉。于是,由阿兵起头,我们大家一起合唱了这首歌:“说句心里话,我也想家,家中的老妈妈,已是满头白发,说句那实在话,我也有爱,常思念那个梦中的她,梦中的她……”歌声激越而嘹亮,和着大海的涛声很是具有诗情画意。
  侧身,身旁浪涛翻滚,海风猎猎,绳缆交错,桅杆耸峙;抬头,繁星点点,一轮满月悬挂空中,光洒大海,清辉潋滟;近海,渔火荧荧,船影绰约。在如此美丽皎洁的月光下,我们这些离人,在千里之外的南沙,这块时时牵动祖国母亲敏感神经的地方,我们所想念的除了亲人,当然还有祖国;在这海天之间,我们尽情地享受这极致的盛筵,高亢的歌声随着海风传遍美济礁海域,这群热血汉子,用雄性的歌喉,唤醒这片美丽富饶的祖国圣地。
  南沙皓月
  在南沙群岛的美济礁上看月亮,与在陆地上赏月的感受截然不同。在这一片浩瀚无际的大海中间,毫无遮挡地赏月,坐拥海浪的拥簇,静听大海的心语,感悟清澄的心境,感叹人世的炎凉,平白就会生发出许多诗情来,什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等等,正是因为有轮回的变幻,所以月亮总是同各种情感的结合体,轻而易举就撩拨起人的心弦。离乡在外的游子看到它便想起故乡,想起故乡里的家人们;失意落魄的人看到它便有一腔愤懑无处可抒,痛恨自己的无能;异地的情侣们总是借着月亮来思念彼此,慰藉那相见却不得见的悲哀……
  溶溶月色,笼天盖地,裹在其中就像裹在无边的丝绸之内,这大海中的月儿,没有了山林的映衬,也没有了云朵的羁绊,却多了几多明亮的星星儿伴随,这些拱月的星星,张眼看去,点点颗颗,浩渺成海,借了月亮的光辉,明了自己的胸襟,便一串串、一群群地拥簇在一起,形成了河流,一条流光溢彩的银色的河流,直接连接到九天之外,无边无涯……
  记得小时候,夏天在外乘凉,母亲摇着大蒲扇给我驱赶蚊子,我则舒适地躺在母亲怀里看星星,偶尔,会用手指指向天空。她就赶忙用扇子的柄轻轻敲打我的手指,说是不能用手指指月亮,不然晚上睡着了,月亮姐姐会来割耳朵的。果然,第二天,耳朵会奇痒,用手抓破皮了,之后永远不敢用手指指月亮了。而到底是母亲说得对,还是我的心理作用,我不想深究。但那次耳朵出血后,每次看月亮,我也会学着母亲的声调,教育孩子不可以用手指指月亮。
  现今,这南沙的月,应该是勾摄人魂魄的月儿,圆得无与伦比,美得无以复加,而被这月儿勾起的这份思亲之情,让人浮想翩翩。
  印象六
  人物聚焦之林圣平
  遭遇海难,与死神搏斗七天八夜
  南沙闯海,际遇美济礁“11·21”海难幸存者
  3月28日,历时30天,行程2000多海里的“勇往直前,一路向南”的南沙闯海行程正式结束,我们登上了琼富华渔01号养殖渔船从美济礁回返三亚。29日午饭时,同行的林小琪船长突然神秘地告诉我说:“老徐,这条船上有个真正的传奇人物,要不要采访?”我问他:“怎么个传奇法?”他说他有个老乡叫林圣平,2007年在美济礁遇台风被刮到海上,饮雨喝露,漂流了七天八夜,最后漂到马来西亚,被马尼拉的货船搭救,十二人中有九人遇难,林圣平成为三名幸存者之一。“啊,这个故事震撼,传奇!”我赶忙要他帮我邀请林圣平,找个时间一起坐坐,一定要挖掘出这段传奇历程,让他成为激励人们热爱生活、奋勇拼搏的教育题材。
  吃过午饭,我们的采访就在航行中的琼富华渔01号渔船船头上进行。
  透过林圣平精明深邃的眸子,从他时断时续,娓娓道来的故事中,我跟随着他的记忆,穿越到了2007年11月21日,美济礁上风雨交加、巨浪滔天,林圣平等一行留守的十二人,漂流在海水中的木排上:挣扎、搏斗;孤独、绝望;恐惧、死亡;惊喜、新生。一个个惊险刺激的场面扑面而来!
  骤遇台风木渔排成为海上漂流栖身的孤岛
  到过南沙美济礁的人,把这里称为南沙最美丽的地方。这是一个由椭圆环礁围成的海洋潟湖,方圆近50平方公里,在万顷碧波中,被白色的波浪轻轻拥抱着,上面四个方位有中国驻军的痕迹,其中东西两个已废弃,南北仍有营房和海军驻守。20世纪80年代建造的第一代高脚屋,露出锈迹斑驳的痕迹。礁盘内水深25米,全年水温为29摄氏度,盐度不变,无污染,海水透明度高,是天然的优良“鱼池”。平常的日子里,渔船在美济礁潟湖内停泊,安稳而宁静,而礁外海水却深达上千米,海面上无风三尺浪。
  2007年11月21日,南沙在往年这个时间段是极少有大的台风的,所以,当美济礁上养殖的渔民兄弟得到渔政通知,说是有一场八九级的风暴将要袭击南沙美济礁海域,让他们到渔政船上避避风时,他们回答说,不用了,这等小风小浪没问题。他们选择了留守渔排,与鱼儿们共度时艰。美济礁内常年停泊在礁内养殖的海南远洋渔业公司的京太渔01号,这几天回去三亚拉养殖饵料了,美济礁上只有一排排连成方块的渔排和木头搭建的简易房子。
  林圣平7月份刚从福建平潭过来南沙,他被叔叔林载亮教授叫来帮助在南沙养殖海鱼。林圣平祖辈几代从事捕鱼事业,他自己也是从小在海上捕鱼长大,几岁就会游泳,大风大浪见得多了,更何况在美济礁潟湖内,所有渔排都用坚固的缆绳连接在一起,稳如平地,他们一行也有十多个人做伴,哪里会怕些什么风浪?早在头一天20日的晚上,海面上就有六七级风,到了21日中午,风力骤然加大,一时间养殖基地的海面上,海浪滔天,呼呼的大风将渔排上的零碎物品全部吹进了海水里,木制房屋也开始摇晃起来,最边缘的两幢茅房最先被掀翻了屋顶。到了下午15点左右,狂风巨浪中的渔排更是岌岌可危,缆绳分别被大风吹断,房屋多处进水,已无法站人了。有四个人感到非常害怕,就上了一艘小舢板,想向渔政船靠近求救。谁知一出渔排,在大雨滂沱的海面上,起先还能看到影影绰绰的人影,林圣平堂叔林绍志,还在拼命呼喊着,要他们返回来,但在狂风暴雨中,那微弱的声音淹没在渔排“噼哩啪啦”的断裂声中,出去的那几个人,一会便消失在风雨凄迷的大海上,不见了!后来才证实,这几个人淹死在了美济礁内!
  到了夜晚,所有渔排都被狂风巨浪打散,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年龄稍大点的阿叔也被海浪卷走,整个渔排上最后只剩下七个人了。他们聚集在一块长4米,宽5米的渔排上。经过他们的努力自救,这个木制渔排被多次加固,所有木头都被捆绑得非常扎实,他们还将能找到的绿色塑料空桶,全部绑在木排下面,成为一个漂浮在海面上的结结实实的“小岛”,但最后还是因为风力太大,整个渔排被风吹出了美济礁礁盘,成为一个在海面上漂流的“孤岛”。他们只能紧紧地趴在木排上面,不敢有丝毫大意,渔排在强风中,随波逐流地漂向了茫茫大海。
  海上噩梦思念亲人就是存活回家的信念
  林圣平回忆称,在大风大雨中,谁也不知道木排是怎么被吹出美济礁的,当晚他们七个人紧紧抱成一团,彼此用体温取暖,彼此还相互安慰着,“希望没事,一定会有人来救援我们的。”22日早晨,天刚蒙蒙亮,他们在海面上挣扎了一天一夜,尽管风浪依然没有减弱,雨水依然倾泻不止,但所有人都困乏至极,都不知不觉地睡着了。待到林圣平再次被雨水浇醒时,他发现木排上少了一个人!堂叔林绍志不见了!他赶忙叫醒大家,恐惧感顿时弥漫整个渔排,最伤心的当然是林圣平,但他是木排上的最年轻、海上救生最有经验的人,他此时压抑住悲痛,安慰大家:“我们要坚持住,一定要活下去!国家和老板会派人来救我们的!”
  在林圣平的印象中,这一天大家对生还还是充满信心的,彼此还讨论着如果这次有幸大难不死的话,回去再也不会出海了。
  由于天一直在下雨,除了茫茫的大海,周边其他什么都看不清楚,也不知道时间,渴了、饿了就张开嘴巴接天上的雨水喝;当黑夜来临时,他们手拉住手,集中在木排中间,用衣服将身体捆绑在一起,生怕身边的人突然又不见了。就这样,直到第三天,风浪渐小,雨也停了,也不知道漂了多远,他们一直是在醒醒睡睡,睡睡醒醒之间,白天太阳出来能看到日出日落,还知道一天过去了,晚上海面上漆黑一片,他们枕涛而眠,耳畔只听见浪涛撞击木排发出“啪啪”的声响,抬头只见天空繁星点点,澄明清朗无比,这是林圣平此生看到的最美丽的夜景,每当此时,他就会回忆起在家乡的妻子郑辉兰,还有他那一双可爱的儿女,8岁的大女儿林美珍和3岁的儿子林希杰,他脑海中一直在回忆漂亮贤淑的妻子,起早贪黑,一家全靠她操劳,儿女又孝顺乖巧,学习成绩在学校是最棒的,他们这么小,不能没有了父亲!
  这个时刻思念家人成了他们坚持生存下去的唯一信念。
  七天八夜海上漂流餐风饮露好人终于获救
  海上漂流久了,没有时间,每天只能看着日出日落,白天黑夜交替来临。除了饥饿,最让人受不了的就是寒冷,上半夜时还不觉得冷,到了下半夜,海风一吹,浑身湿漉漉的,感觉寒冷刺骨,全身直打哆嗦。前面几天还一直有雨水喝,后面天气晴朗起来,连雨水也没有了,早上实在饥渴难耐,就用舌头舔着木排上聚集的露水喝,这成为他们身体能量的主要来源。
  到了第五天时,有两个老乡实在饿得受不了,再加上心里感觉无边的绝望和恐慌,他们商量着,与其在海上等死,不如主动出去求生!其他人苦苦相劝,他们也不听,他们将四个塑料桶捆绑在一起,执意要自己划出去求救,这两人很快也在海上失踪,后经证实死亡了。
  这时木排上只剩下四个人,林圣平和两个老乡林绍敏、黄东东,还有一位海南临高的老者。林圣平回忆道:“连续的失踪,让大家感觉非常害怕,最后我们说好再也不要走散了,要死也要死在一起!”我一直在反复地安慰他们,“再坚持下,老板不会抛下我们不管的,国家会有人来救我们的!”其实,在林圣平的心里有没有人来救,他也没底,唯一让他心安的是:“我祖辈都是在海上打鱼,爷爷、爸爸都是村里的好人,他们平时总是积善行德,得到大家的尊敬和爱戴,老天会眷顾我的!当时我就是这么想的。”白天,林圣平经常会站起来,听听天空会不会有飞机的声音,看看大海的尽头有没有船舶往来。但是,一次次,他都只看见茫茫大海,听到的也只有波涛拍打木排的声音。
  信念可以坚持,当他们思想上对死亡已感觉麻木时,饥饿就成为比海浪更可怕的魔鬼。就在他们抱成一团,等待希望时,第六天的清晨,海南临高的那位老者睡过去再也没有醒来,被活活饿死。“看着僵硬在木排上的老人,心里很不好受,那时,心里已没有丝毫惧怕,就算是尸体,我们也决定带在身边一起走!”
  第七天,两个老乡林绍敏、黄东东不再说话了,就算林圣平想尽办法怎样安慰和鼓励他们,“要坚持,要坚强,我们不会死的!”他们也只是微眯着眼,面无表情地看着他。其实,此时的林圣平也感觉四肢无力,眼睛看东西也渐渐模糊起来,悲观和绝望笼罩着整个木排!
  在迷迷糊糊中,每次醒来时,林圣平不得不把两个老乡叫起来,他怕他们也像那老者一样睡过去,再也醒不过来啊!晚间,居然下了场小雨,他们就坐在木排上用衣服接水,将口尽量张开,对着天上的雨水狂饮。
  “这是上天恩赐给我们的救命甘露啊,我们的命不该绝的!”林圣平说到此,对着大海,发出一声长叹!他们庆幸度过了一次最为危险的时期。
  第八天中午时分,炙热的太阳晒得人脸上生疼,林圣平睡不着,站起来想撒尿,但只是滴了几滴,连尿也没有了!他下意识地看了看海天周边,突然,在他身后有一条大船正在向他们这个方向开来,他赶忙大叫:“救命啊,救命!”此时,其他人也醒过来,他们一起站在木排中间,用力挥手、喊叫,林圣平还怕船上的人听不见,将自己身上那件红T恤脱下来,放在手中不停地挥舞着。可能船上有人看到他们,就减速驶过来,三个人一阵狂喜,抱在一起失声痛哭。
  经过这艘货轮的奋力搭救,最终林圣平和老乡林绍敏、黄东东三人获救。他们被货船带往雅加达,休养几天,恢复体力后,就直接坐飞机飞回了广州。在广州,迎接他们的是鲜花和掌声,还有媒体的长枪短炮。
  他们七天八夜的海上噩梦总算结束了,留下一段凄美感人的故事。
  直到林圣平在海上获救后才知道,这是一场风力12级,最大风速16级,浪高21米,名字叫“海贝思”的飓风风暴!南海局所属的中国渔政南海总队,从1994年起,坚持常年在南沙执法护渔,渔政人员守礁十多年来,从未在南沙见过如此强烈的风暴。“海贝思”卷走了在美济礁的所有养殖物资,包括九位渔民。林圣平告诉我:“渔民长期靠海吃饭,常年收听海浪预报,这次谁都没料到会有这么大的风暴,我的几个亲人也在这次海难中丧生!”南沙美济礁上有个纪念碑,上面铭刻了这次海难经过和遇难者姓名。每次清明时节,他在老家都会为他们祭祀,祝福他们在天堂永远无风无浪,平安顺利。
  手记:如果不是到南沙去闯海捕鱼,恐怕我是永远不会遇到林圣平的。这位面庞黝黑、纯朴善良而又略显腼腆羞涩的南沙美济村委会里的养殖人,在他坚毅笔挺的五官下面,隐藏着航海者的无穷智慧和临危不惧的坚定意志。在2007年11月的美济礁台风“海贝思”的海难中,他凭借自己过硬的体质、顽强拼搏的信念,在12级飓风中,在木排上无依无靠地漂流七天八夜,饮雨餐露,与大海进行了生死搏斗,最终等到救助,成为“11·21”海难中三名幸存者之一。他的这段传奇经历,被中央电视台和福建、海南等地的媒体争相报道后,成为海上渔民的骄傲。
  然而,当我在船头上听林圣平讲述这段过往,虽然已时隔七年之久,明显还能从他低沉而悲怆的语气中,感受到他对当年海难的痛心和恐惧。不知是真的如他所说,因为海难而伤及了头脑,还是不忍回忆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在采访中,他曾经两次深感头痛难忍,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情绪调理,才能进行正常对话。我知道,尽管挖掘人的痛苦经历是一种不太道德的行为,但如果我们能从这次海难中得到某些启示,从而警示后人,那么,一切都是值得的。
  人物聚焦之船长林小琪
  翱翔在大海上的雄鹰
  我是一只翱翔在大海上的雄鹰
  任凭风吹雨打从来不曾后退后悔
  我是一片悬挂在海面上的云帆
  义无反顾一往无前奔赴那茫茫沧海
  大海,是生我养我的母亲
  鱼群,是陪伴我成长的伙伴
  小小渔船,就是我生活的家园
  海洋,已付予我所有的生命内涵
  浪尖上跳舞,波涛里歌唱
  纵横四海战风斗浪我无怨亦无畏
  风雨再大,旅途再险,这点痛算什么
  我吟着《水手》枕着涛声照样酣然入眠
  祖国北海,是我磨砺坚强意志的摇篮
  东海,有我儿时出海捕鱼的美好梦想
  而南海呢,我的青春在此飞扬
  我将永远战斗在这蔚蓝无际的大海上!
  题头:林小琪,琼三亚72003渔船船长,祖籍福建省平潭县,一个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小伙子,大家亲切地叫他阿琪。他在渔船狭窄空间行如灵猴,动若脱兔;捕鱼结网,可谓心灵手巧,细腻如女人;在起伏颠簸的浪涛中,他掌舵航行,稳操舵盘,如履平地。他生得浓眉大眼,酷似北方大汉,虎背熊腰,高大威猛,别看他生长在东南,外形可不像南方人的精细,他风趣幽默的谈吐,让人觉得帅气而机灵。一米八几的个头,站在渔船驾驶舱内,却不得不低头,因为他要是站得笔直了,头都比天花板还高出少许。
  祖辈三代捕鱼为业
  林小琪出生在依山傍海、风景秀美的敖东镇青观顶村,这里是沿海地区比较常见的典型小渔村,由三个自然村组合成一个生产大队,村民全部依靠打鱼为生。而平潭县也是依靠渔业生存发展的小县城,近些年已演变为初具规模的滨海城市,这些都离不开打鱼人的勤劳和智慧。
  林小琪一家三代都从事捕鱼产业,他是子承父业。祖父林性德,是村里早期的老船长和村长,也是村子里最富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曾经两次被国民党抓去做壮丁,但都被他机灵地逃脱了。第二次逃跑后,国民党派人专门进村里找他,而他就躲在海边的石缝中,三天三夜没敢回村,终于成功地躲过去了。然而,就是因为有这两次短暂的经历,在“文革”时期被诬为国民党特务,可没少遭罪,被整得落下了病根,51岁即离世。在祖父短暂的人生中,有些故事传说至今仍为村里人所津津乐道。由于他头脑灵活,带领村民脱贫致富,表现优异,41岁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曾经仅凭一盘指南针,就走遍包括南沙群岛在内的中国所有海域,从来没有出现过大的险情。多年精湛的航海经验和技术,让他成为村里出海打鱼人的榜样。
  父亲林拥厚,也是村里有名的老船长,28岁就当起了船老大,他经常开着拖网的木船,在福建、浙江、广东、海南等沿海地区捕鱼作业。父亲的捕鱼经验和技巧来自祖父的言传身教,在村里也是很有口碑的。在父亲的六个兄弟中就有四个当过船长;而在林小琪同辈分的十四个堂兄弟中,包括亲哥哥林熙张在内,也有七人是出过远海,当过船长的,可见这是一个出船长的打鱼世家了。不过,近几年,因为出海打鱼实在是太辛苦,还非常危险,他的那些兄弟们大多都已转业开始做生意,或经营其他行业,有的甚至已经出国,不再在海上打鱼了。
  少年出海历经沧桑
  林小琪从小就是闻着鱼腥、吃着海鲜长大的,父辈传奇经历虽多,但少年的他堪称可怜,因为父亲治病需要高昂的医药费用,而哥哥又在湖北大学读书,母亲那柔弱的双肩已不堪家庭重负了。这个时候,作为男孩,林小琪感觉自己有责任挑起家里的担子,为父母兄妹分忧。于是,当时16岁还在读初中二年级的他,决定跟着父辈们出海打鱼赚钱,补贴家用。
  虽然从小在海边长大,但第一次出海的经历仍给林小琪留下痛苦而难忘的印象,至今想起就心酸不已。
  那是1997年6月,他清楚地记得,他坐着叔公的渔船刚出平潭近海,船因为海浪太大而起伏颠簸,一会儿他就感觉头晕目眩,站立不稳,并开始狂吐不已。但他仍然想坚持下去,以为习惯一会就能好些。谁知后来到了海上吐得更是厉害,所有东西都吃不下去,最后连苦胆都吐出来,实在没有东西吐了,就开始吐血。叔公看到他这样害怕会出事,最后不得不把他从海上送回来了。这次出海,林小琪总共在海上待了四天时间,仿佛四年般难过,他回家后,一直在病床上躺了一个星期才慢慢复原。
  在家休养时看到父母的艰难,等到身体稍微康复一点,林小琪决定再次出海。在他的苦苦央求下,叔公只得再次带他出海。这次是在近海作业,他也提前做好了一些思想上的准备,带上了晕船的药物,可还是吐了,不过比第一次是好多了。就这样,他在不断的出海,不断晕船的磨砺中,慢慢适应了海上生活。当然,在风浪特别大的时候他还是会晕船会吐。这一年,因为年龄太小,他只是在船上当了一名水手,帮忙做些力所能及的杂活,搬运物资和捆绑缆绳等。因为渔船是家里借钱与叔公们合股出资的,所以到了年底分红时,收入在当时也还可观,这无疑给全家,尤其是久病在床的父亲和读大学的哥哥,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慰藉。
  初当船长感受磨难
  林小琪从小聪明乖巧,又勤劳肯干,在上船的第二年就被叔公们选中,帮忙管理和修理渔船上的所有机器。这是个技术活,什么都不懂的他,在摸索中开始了人生另一个征途。他在海上捕鱼间隙,不停地认真读书学习机械知识,不厌其烦地向有经验的老轮机长们讨教技术,经过一年多的刻苦钻研和学习,他对渔船上柴油机、卷扬机等机器的电路和维修原理都逐步熟悉了。他很快被升任为轮机长。
  这个轮机长他一干就是六年。这期间他跟随叔公们,开着250马力,长32米,航速不到10节的木船,辗转往来于福建、浙江、上海、江苏、广东和海南等东南沿海各地,哪里有鱼汛就往哪里跑。六年的海上生活,他已从一名普通的水手,历练成为一名机器维修兼捕鱼的能手,成为渔船上的骨干人员。
  2002年,这是转变林小琪命运的一年,他决定自己买船单独闯海作业。
  为了赶在年后鱼汛来临时作业,经过年前的紧张筹备,林小琪联合别人凑齐了买船的钱,在大年初一新年的清晨,鞭炮硝烟还没散去的时候,他和几个兄弟就出发前往浙江石浦购船。
  天有不测风云。正月十五,他们驾驶着新购的渔船匆匆赶往家乡,即遭遇了海上恶劣天气的严峻考验。在经过浙江石堂镇海域时,海上突起10级大风,一时间海面上波浪滔天,一个个巨浪像张开血盆大口的怪兽,向船头猛扑而来,渔船在波峰浪谷里艰难前行。突然,一个四五米高的巨浪向船头打来,整条渔船刹那间被巨浪吞没,前方甲板上作业的几个人已然不见了踪影!
  情况紧急!船长林小琪此刻却显得异常冷静,他明白在这种恶劣天气中行船,如果自己先乱了阵脚,别的人更会不知所措,整船就会非常危险!此时,他赶紧打空车,关掉动力,让船停止前行,等到那浪头一过,前舱甲板被海水淹没,所有人都被淋成落汤鸡了。他赶忙组织大家从船舱里抬出水泵,将船舱里的海水抽向海里,并要求船上所有人员,先将身体用绳索捆绑在栏杆上,然后将衣裤撕烂,用来堵塞船上的所有进水洞口。他指挥大副去开船,当第二波浪头再打过来时,自己则像一根紧钉在甲板上的铁桩,坚定地站在水泵旁边,护住水泵不停抽水。海水弥漫上来又很快被抽空,如此反复,全船人员与风浪进行了拉锯式的搏斗,经过1个多小时的艰苦航行,最终冲出了气流旋涡。这艘几乎是用生命护卫的新渔船,经受住了第一次风浪洗礼,完整无缺地返回了家乡。
  捕捞螃蟹断腕折指
  新渔船被运回村里不久,正好是东南沿海鱼汛来临之际,林小琪即开始着手出海捕鱼。
  他采取传统的捕捞近海螃蟹的作业方式。先制作了2000个螃蟹笼子,这种铁架笼子宽50厘米,高20厘米,中间放上螃蟹饵料,用网纱围住铁架四周,留三个进口,螃蟹只能进去却出不来。固定在一条粗缆绳上,在海上每隔10多米放一个笼子,隔两百个笼子中间就有一个浮标,一般要放置七八个浮标,浮住笼子,每间隔5小时左右,用铁钩把笼子一个个收上来打开,取出螃蟹。像这样,上千笼子放在海里就会绵延数公里,如果有拖网渔船过来有时会将绳索拖断,甚至拉走笼子,所以要时时在一旁看住这些笼子。
  收笼子比较容易,而人工放笼子时就非常危险。渔船以七八节航速前行,船上人员分工,有人放饵料,有人往水面放笼子,速度要求非常快。如果绳子打结,后面的所有笼子就会被拉下水,有的连人也会被带下海去,甚至会将人的手、臂给拉断。林小琪说,村子里因为放螃蟹笼子而被绳子缠住,绞伤、绞断手脚和胳膊的就有二十几个人。1999年,有四个人同船出海,在放笼子过程中出了大事故,其中两人当即死亡,一人胳膊绞断,一人左手指全断了。
  说到放笼子,林小琪仍然心有余悸。在他右手手腕关节处,残留着一条长长的疤痕,这是2001年6月出海放笼子时给绞断的。当时,他正在船上往笼子里添加饵料,笼子下水太快,手给卡在笼子里没来得及收回,就给绞断了,当时他还没有任何感觉,直到笼子放完后,他才发现手怎么变得弯弯的,流了好多血,骨头也断了。船长林拥国赶紧用棉布缠住他的手腕,把船开回去就医,他在医院躺了一个多月。因为在海上没有及时得到医治,这只手接了两次才接好,至今仍然还是弯弯的样子。
  林小琪的左手中间的三个手指上也有三个突起的疤痕,这也是当年出海时折断的。当时下海的绳子全结成了一堆,速度太快,油压轮电开关都来不及关,还在继续拉绳子,因为他怕打到后面的人,就用手去挡绳子,快速下水的绳子此刻变成了一根锯齿,三根指骨被迅速割断!船上只有一些治疗跌打损伤的药水,他就自己动手简单涂抹些药水,把骨头接上,三天后才回到医院就诊。幸好他身体强壮,恢复能力很强,接上的手指还能存活。
  铁桩围网决胜南海
  2002年9月,林小琪买回的渔船被台风吹到礁石上搁浅了,他就雇了一艘渔船将船拉回来维修,2003年3月把渔船折价卖掉,跟随哥哥去西安做了半年的工程。
  习惯于在大海上乘风破浪、自由快乐的捕鱼生活,回到陆地上的林小琪感觉极不自在,在家短暂休整后,2004年4月他踏上了去海南三亚的旅途。这次,他满怀憧憬,一定要出远海,捕大鱼。
  他先是到了琼乐东11141渔船上,开始学习固定网桩捕鱼技术,一年后自己购买了琼三亚15025渔船,开始了固定打桩捕鱼的新历程。
  网桩捕鱼是两根大铁桩之间固定渔网的方法捕鱼。一根大铁管上绑住重1吨的大铁针,上面有每个200斤重的8个铁饼,将长80米的两根铁管打入海底固定,之间系上渔网,一天一夜起网一次。打桩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因为鱼群是随流水游动而来的,船长要对该海域水深、流速和网桩之间的距离进行精准的计算,不然就会把桩打偏或距离不够。移动铁桩时,要把船上马力开足,利用卷扬机钢索将铁桩从海底拨起,有时用力不均会将船的一侧拉倾斜,导致进水,这时船长的倒、退车经验和技术就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了。
  林小琪再次回归大海,因为有多年的航海捕鱼经验,作业起来可谓驾轻就熟,得心应手了。在海南近海数年的网桩捕鱼,也让他得到了回报。俗话说,有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获,他开始在三亚这座美丽浪漫的城市里收获爱情,并且将爱巢筑在了三亚南边海渔村,正式成为定居在三亚的海上候鸟。
  战风斗浪护卫南沙
  2008年5月,船长林小琪将相伴了四年的网桩渔船卖掉,加入三亚福港公司远海捕鱼船队的大家庭中,成为琼三亚8399灯光捕鱼船船长,开始转战中国各个海域捕鱼作业。他前后去过辽宁渤海海域;山东、江苏的北海海域;广东、海南的南海海域;海南、广西的北部湾海域;浙江、福建的东海海域。他去过钓鱼岛海域,同日本安全厅执法船擦肩而过;去过韩国济州岛南部海域捕过鱼,拖过故障船,最北去过北纬37度至38度;最南至北纬4度至5度的南沙曾母暗沙。全国各个港口和渔场都去过,哪里有鱼汛他就往哪里跑,他成为追逐鱼群的雄鹰。
  16岁就下海,至今已逾17年海上航行和捕鱼经验,林小琪对中国海洋的海情可谓了如指掌,各种风浪更是屡见不鲜。他总结出,大风浪时,海面上最怕出现三层浪,往往第一层可以轻易避开,第二层也可以对付,而第三层则排山倒海,是最可怕的,不要侧身避开,一定要迎浪而上,否则很容易翻船。另外,我国各个海域的风浪和流水是不尽相同的,北部海域是南北浪,风浪和流水方位同向,海上出现三四米浪时还可以出海作业;南海的风浪和流水方位是不相同的,是东西浪,三四米高浪就有危险,是不能出海作业的。
  今年3月,我有幸跟随林小琪船长一起出海到南沙群岛捕鱼,目睹了海上捕鱼作业的全部过程,领教过他追风逐浪的魄力和风采。
  手记:一轮骄阳,带着湿漉漉的咸水味,撕开缠绕不尽的云彩,喷薄而出。在这一刹那,海面上变得波光潋滟,金蛇乱舞起来。近处,有几艘停泊在港内的捕鱼渔船,沐浴着金色的朝阳,零乱地散落在海面上,两排灯泡和收紧的铁臂开始明朗清晰起来。一面被海风撕扯得只剩下半截的五星红旗,在桅杆上仍旧猎猎地飘舞着。远处,海警护渔船和海军护卫舰静静地躺卧在海浪中,美济礁礁盘的周遭被海涛轻拥着,激起一层层雪白的浪花,如同新娘木耳花边的裙摆,在晨曦中显得婀娜而多姿。
  这就是南沙美济礁美丽而迷人的清晨
  在船头上,我和船长林小琪促膝谈心;在夕阳下,我们共同垂钓;在海浪里,我们抵足而眠;在捕鱼时,我们同心协力;在航行时,我们风雨同舟;在生活里,我们彼此关照。在南沙整整一个月的相依相伴中,林小琪和我已经成为无话不谈的知心好友,关于他对大海的澎湃激情,关于他对生活的热情洋溢,还有关于他个人的传奇故事,在我五万余字的日记《一路向南》中,已经描述得太多太多,在此我真的感觉不忍独食,特意摘录部分出来奉献给广大读者,让我们共同品味一个聪明、勤奋、纯朴的捕鱼者说吧。

知识出处

故事里的三亚

《故事里的三亚》

出版者:中国华侨出版社

本书从三亚历史文化、海洋文化、民族文化以及建国以来社会建设与经济发展等角度切入,深入挖掘了三亚的历史底蕴,回顾了三亚的发展历程以及作为改革开放样本城市折射出来的精神。

阅读

相关人物

徐新建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