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市图书馆
三亚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三亚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三沙印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故事里的三亚》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1131
颗粒名称:
三沙印象
分类号:
K296.6
页数:
28
页码:
242-269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三亚的三沙印象,其中包括了西沙看日出、海上捕鱼之伞锚、海上捕鱼之收获、近观仁爱礁、海豚起舞、面朝大海醉卧波涛等。
关键词:
三沙印象
故事
内容
印象一
西沙看日出
早餐依然是稀饭,就着榨菜和阿兵带来的豆腐乳、萝卜干吃了一大碗。
吃完早餐习惯性地来到前甲板上。走出船舱,一道霞光直刺眼眸,我揉揉眼睛,遗憾稍微起得晚了点,只见太阳已经升起海平面好几米高了,海天相接处,朝霞满天,燃烧的云朵将那轮骄阳团团拥住,层层叠叠,相环相绕,或牛或马,有羚羊,有麋鹿,有山川,有草原……
深深浅浅,浓浓淡淡,全聚集在海平面上。船头上已站满了人,有人还拿着饭碗蹲在甲板上吃饭,几个人站在船头抽烟,指指点点。
经过一整夜的航行,F8168渔船距离三亚市区已有100多海里,早已进入南海深处了,映入眼帘的都是苍茫无垠的波浪。放眼望过去,浩浩渺渺,无边无涯,那浪涌一层接着一层,鼓起、落下,再鼓起,再落下,向船体周围漫延,前后涌动不绝,与天际连成一片混沌。这时大海呈现深蓝色,有些被朝阳染红,波光潋滟中,顺着海面上太阳光看过去,如万蛇起舞。海浪此起彼伏,颤荡不休,天海相连处如莽莽雪域,茵茵草原,波涛相拥相携,连绵不绝。船体两侧荡漾起破碎的浪花,一个一个紧随着,形成巨大的旋涡,随着船体移动,逐步往四周散开,有的汇聚成一小堆一小堆的圆珠,与别的涌浪相连相撞,快速拼写着一个个或圆或方,或梭形或椭圆形,所有千奇百怪的图形拖曳着,一起呼拥着向船体的后方跑去,形成一条长长的雪沟,在马达的轰鸣声中,沸沸扬扬消逝在大海中。
我只能静静地坐在船舷边上,呆呆地看着此情此景,思维完全处于停顿状态,无法思考了。俗尘中的来世或今生的转换,身边的人、事和物的眷顾,今日和明朝的生死离别,统统都抛诸脑后。
海鸟
西沙的天空蔚蓝得让人敬畏,连那围绕着太阳升腾的云彩也稀稀薄薄,沾染上一片艳丽的红鲜,大概这就是所谓的祥云了。在这片祖国富饶的大海上,岛屿众多,资源丰富,当然,纷争也不断。
七时许,我在后舱甲板上洗漱时,看到有几只海鸟一直在船体两侧盘旋飞翔,赶紧去拿出相机到前甲板上拍摄。
船都行驶36小时了,昨天一天也不见一只鸟和别的任何船只,只是一片波涛翻滚的大海。早上听说已至西沙海域了,现在终于可以看到海鸟了。我原以为是海鸥,有经验的渔民告诉我说那不是海鸥,是一种鱼鹫。它们一直围住渔船,在上空翻飞、冲刺,偶尔会停滞飞翔,张开双翼缓慢滑动,任凭海风吹拂,只管斜斜地滑翔;有时会突然缩进两翼,形成一支利箭,直直落下,然后一个猛子扎进碧波中,半晌,始见它探出脑袋,浮出海面,抖落翅膀上的水珠,扇动那双遒劲有力的翅膀,飞出海面,直冲云霄而去。
在深蓝色天空中,能清晰地看到它那张开的灰色翅翼,可能有近一米长短,与我见过的比较大的老鹰相仿。在它侧翻时,会露出翅膀下的白色羽毛,在太阳辉映下闪着乳白色的光芒,像电光火石般闪亮耀眼,一瞬即逝。
飞鱼
出发前阿东叫我们带上精致些的好相机,说是随时可以拍摄到海豚,一路上也没有看到过这等可遇不可求的尤物。船上有个四川小伙告诉我,他早上七点前看到海豚了,约有数十只,在船的两侧追随着渔船游动,游了约半个小时,有的还跳跃出海面,如同海洋动物园里的海豚,跟踪、跳跃、旋转、飞舞,可惜这等美景我错过了。
倒是他说的另一种在海面上飞行的鱼我是看到了。在船舷边,正当我发呆时,四川小伙突然指着海面:“飞鱼!”我猛然间吓了一跳,赶忙站起来,顺着他的手臂看过去。茫茫大海波浪翻滚中,果然看到有一种小小的,约半尺来长的银色小鱼,在海面上跳跃、滑翔,一下子又淹没在波涛中,看不见了。“你等等,还有好多”,他告诉我。四五分钟过去了,果然又见一只小鱼跃出水面,身体反射出白色刺眼的光,横向飞向船的两侧,过波谷时也仍不停顿,反而直接飞越过去,这时能清楚地看到它翼下果然长着两个貌似翅膀样的鱼鳍,张开后和鸟的翅膀相似,又状如飞机的机翼,还能飞出去老远,尾部还有一对鱼鳍,像是尾翼,可以掌握飞行的方向。断续地,周边这种鱼多起来,一群群地在波涛中向船的两侧横向飞越而过,估计最多时竟可以飞一二百米的样子,在波峰浪谷中直刺出去,速度飞快,然后悄无声息地落入海水中。他们说这是飞机鱼,呵呵……有点意思。
印象二
海上捕鱼之出海捕鱼
刚回来想躺在床上小眯一会,阿兵走进来说:“准备东西,我们要随琼三亚72003渔船出去捕鱼!”我立马跃起,简单收拾行装,带上摄像、摄影器材和洗漱用品,还有一套衣服和电脑就出去了。当然还不忘带上钓具和那顶漂亮的牛仔帽子了。
来到大船右舷,72003早已完成补给就等我们俩上船了。
我们正式踏上了捕鱼之路!顺着那根长长的铁架子爬上小船,下面有人接着我们的行李小包。
此次捕鱼路线是距离美济礁20海里外的仁爱礁,此礁面积相当于两个美济礁这么大,在地图上看到整个礁沙呈长方锥子形,来之前我查阅过相关资料,暂时有菲律宾一艘坐滩军舰在上面赖住不走,并妄图以此为借口,侵占仁爱礁。此舰是菲律宾1999年故意搁浅在此的废弃坦克登陆舰,所以我们此次还有个重要任务,就是尽量抵近仁爱礁观察他们的日常动态,最好是多拍点资料回去。
72003渔船在万顷碧波中航行了两个半小时,此时是下午六点多,太阳离海平面也仅数米之遥,西方天边一大片火烧云,染红了半边天空。海上虽然仍然亮堂,但天色已渐晚,我们在离仁爱礁9海里处停泊,决定在此过夜捕鱼,明天白天再抵近仁爱礁侦察。
海上捕鱼之捕鱼过程
暮色四合,当太阳燃尽最后一抹红光,沉入西边海域中,尽管天空中云彩还是丹红一片,但海面上光线明显暗淡下来,相机里的图景也开始模糊起来。
这个时候也是渔船开始夜间作业的时间了。
首先是发电机的马达开始轰鸣起来,一阵阵巨大的“哒哒哒”声音从底舱穿透仁爱礁的海空。挂在渔船两侧的白炽灯也次第打亮起来,那一盏盏如同橄榄球大小的灯泡,先是从中间灯管处透亮,然后慢慢弥漫至整个灯泡,最后灯泡内都充满亮光。这是几组氖光灯,雪亮而刺眼,光线可以照射出十多海里远,可以穿透水底三四十米深,利用鱼群天然的向光原理诱导鱼儿来到船底,然后张网捕鱼,也称为灯光捕鱼船。这艘渔船的两侧分别挂满两组氖气灯,每组上下两排,约300个灯泡,每个灯泡功率为1000瓦,整个船上的灯光全部打亮后,就有三百千瓦,这个功率是相当大的,所以发电机功率需要在500千瓦左右,是较大型的发电机组,发出的声音灌满了耳膜。发电机声音也成为一种吸引鱼群的诱饵,因为有的鱼儿是依靠声呐来游动和掌握方向感的,听到哪里有声音就会向哪里游过来。
GPS导航仪上显示,此处距离仁爱礁只有9.8海里,由于天色已晚,决定暂时在此海域停泊一晚,就地起锚捕鱼。
72003船上现在共有8个人,除了我和阿兵,其他六人均为水手,五人是福建平潭人,一人是内蒙古人。
海上捕鱼之伞锚
21时许,林小琪船长开始组织大家捕鱼作业,先是要向海中放下挂在船头上的一张大型拖锚,这是一个巨大的,用帆布缝合的大帆布口袋,主要是为了防止渔船停泊时漂移速度过快,起着一种拖曳渔船漂移的作用,如同一张降落伞,还带着一个大大的泡沫浮标,一直沿着船头向大海延伸着,距离船头约100米远近,一直漂浮在海面上。
海上捕鱼之铁臂
再就是张开渔船两侧的四个巨型铁臂,每个铁臂长26米,重约上千斤,由13根斜拉钢索线连接住船体,张开后,整个捕鱼面积达220平方米,罩住了整个船体下方,根据捕鱼需要,渔网可达海水下面数百米。平常渔船在海上航行时,这两只铁臂是紧贴住渔船的两侧船舷,被捆绑住收紧,捕鱼作业时才打开,通过起重滑轮上的绳索来控制收和放,随着滑轮隆隆的滚动,相关绳索一圈圈打开,铁臂被缓慢向渔船的两侧大海中间打开。由于过年很长时间没有捕鱼,很多绳索绞缠在一起,比较零乱,林船长为了安全,收放绳索时要求放慢速度,他会叮嘱其他水手要注意安全。他说,收放铁臂是一种非常危险的作业,稍不留意绳索会打到人,轻则被绳子一起带入海水中去,重则会有伤亡出现,所以要特别谨慎小心。
四个铁臂全部张开差不多用了两个小时,可见,捕鱼前的这个工序是相当繁杂而细致的。
铁臂展开后,如同渔船张开的四个大翅膀,在大海颠簸的浪涛中,起起伏伏,跃跃欲飞的样子,展开的铁臂使船体平稳了许多,它们在风浪中成了渔船的平衡器。
海上捕鱼之鱼群探测仪
23时许,从驾驶室的鱼群探测仪上看出有成群的鱼儿正往船体下方游来。这个鱼群探测仪真是奇妙,它可以探测到距离渔船100米左右,水深120米以下的鱼群动态,仪器盘上有刻度显示和颜色标识,鱼在多深的水域,有多少鱼,都能通过上面的花花点点看得一清二楚。鱼群少时,仪器上显示只有少许绿色花点,缓慢漂过荧光屏幕。鱼群多时则显示为数个红色斑点,如果鱼群集中或很多,所有花点就会连成一片,显示成深红色,这时张网下去必定大有收获。林船长甚至可以通过颜色辨别鱼群种类和数量,例如鱿鱼,就是红色,几只就会有几个小红点。只要在水下120米之内活动的鱼,探测仪荧屏上的刻度就能清楚判断鱼群所在的水位,可以通过颜色深浅、斑点多少来判断鱼群数量,给下网捕鱼带来极大便利。
海上捕鱼之补网
下海前,由于船上有老鼠,渔网有几个地方被老鼠咬破,水手们便拿出穿好网线的梭子,开始检查破洞,然后补网。渔船上的人个个都是补网高手,但见他们手指不停灵活地翻动,在错综复杂的众多网眼中穿梭数个来回,不一会,破洞便被补好。这条渔网春节期间有一段时间没打鱼,被老鼠咬的破洞较多,补了约半个小时才补好。我对他们的补网技术深为赞赏,特别是有两位年龄六十上下的渔民,他们的身手丝毫不输于年轻人,动作麻利干脆,熟练而迅捷,穿针引线,心灵手巧。林船长笑着说,我们是吃这个饭长大的,没有两下子怎么行?
海上捕鱼之打结
还有他们用缆绳或渔网线打结的技术也不能不让人叹为观止。用船上缆绳打结的方法多种多样,总的来讲分为两种:一种是死结,就是打了结后是不能打开的,至少打开是要相当费劲的;另一种是活结,活结的打法灵活多样,从某个方位某个顺序,拉住绳索的头子,能一拉就开,但拉错头或拉错位子就会打不开,从而变成了死结。在渔网下水前我见过他们在网底下左缠右结了数十下,两条大拇指粗的绳索便紧紧地联结在一起,网内鱼儿怎么挣扎都不能逃脱出来。在他们起网后,只要拉住绳头,左拉右拽,三两下就能解开长长的绳结,鱼儿便会被悉数倾倒出来。
补好网,他们便穿上浅黄色避水雨衣,雨鞋,全身披挂妥当,一个个像是穿上战袍准备出征的士兵。而我和阿兵也帮不上忙,就只能站在二楼驾驶室前的栏杆边,欣赏捕鱼作业这美好的过程。
海上捕鱼之捕鱼作业
林船长在判明鱼群后开始下达捕鱼口令。两名水手在船头开动两台转轮,转轮隆隆作响,通过船上铁架上的滑轮呼呼地收紧绳索。船中间甲板上另外三个人开始将渔网一点点松开,绳索继续收紧,伴随着渔网上的铅块和铁环的碰撞声,渔网便被吊起,被水手推向船舷,“咣当”巨响,落入海水中,四张铁臂上的绳索连接起渔网的四个角,拉起在半空中,在水下将渔网完全拉平。站在指挥舱上看下去,整个渔船如同张开双翼的大鸟,随着波浪起起伏伏,跌宕掁荡,在海风中摇摆不定。
船长再号令:“放!”渔网在重铅作用下慢慢下沉,这时,船长会回到指挥室将渔船两侧的灯光逐一熄灭,顿时,周边海域一片漆黑。船体中部有一个铁罩,延伸至船正面中间的水位,距离船舷约三米多,距离水面约两米左右,里面有8只大的氖气灯这时便会被打亮,等到其他所有灯光熄灭后,只余下这两排大氖灯和前舱操作轮机部位的,一只用一顶红帽子盖住的小小照明灯。其时,大海里一片昏黑,那铁罩下面的两排8只氖灯直接照向水面,将鱼群吸引至渔网的正中间部位。稍作等待,约五分钟后,船长大声用扩音器喊道:“收网!”只见前面船头一盏昏红小灯处,两位水手迅速将绳索用转机下放到鱼群所在的水深位置。此时两侧那些氖气灯泡会被再一次次地打亮,海面又成白昼一样光亮了。那些被铁臂吊起的,用圆环串起的网头,这时在海底被转扬机一步步收拢,最后拉成一个束口,又迅速被拉向船的左侧,聚拢在一起扎成一个紧紧的网结,然后被吊起。由于渔网比较大且沉,渔网只能被一点点拉起。
渔网拉出水面时,亮如白昼的海面上,开始出现一些黄色的黏液状脏水,随着渔网拉起得越高,黄色水域面积逐步扩大。听船长说这是鱿鱼吐出的烟雾。鱿鱼在遇到危险或紧急情况时,为了自保,会从尾部喷出黑色的液体,用以在海水混浊混乱状态下逃生,是一种自救本能,可惜这是渔网,对它们而言是天罗地网,罩在里面怎么施放烟雾也逃脱不了被捕捉的命运。
两位水手始终在船头操作起重机,利用滑轮和转机上的绳索,将渔网从水中拉起。这时会有三名水手在渔网旁边,用两根绳索将网一节节收拢,束紧再拉起,长长的渔网就这样被从海水深处拉上船舱,被渔网带起的海水哗哗飞流直下。两位水手始终站在渔网左右两边,用绳索套住渔网,转扬机转轮转起一根绳索,圈住的渔网被吊起,另一根就会被放下,交错进行。另一位渔民在一旁抱住渔网,用力拉向一旁,这样挪出更多船舱空间位置,来放那些还在往上拉的渔网,渔网被放在船舱中间,一会儿收起的渔网便会铺满半个船甲板。在转机往上拉网的同时,有些鱼会被挂在网上,就得用手去将它抖落下来。船头两位操作手也会帮忙,用手操作起重转机,突然放下,又突然提起,抖动数次,大部分鱼儿会被抖得往下滑落至网底,一直翻滚到渔网被完全拉出水面。极少数怎么抖动也下不去,有时要人用手去将它扯下去。也有极少量不好下来,就随便让它在里面挂着不管,第二次撒网时便会被抛入海中。这样渔网被反复拉起,最后将鱼完全吊到船舱中间。
海上捕鱼之收获
拉开网底下的活结,渔网里面的鱼哗地泻满一地。这是今年72003船出海捕鱼捞起的第一网,鱼并不多,且绝大多数为鱿鱼,大小不等,但在卖钱时,鱼贩会将大小鱿鱼分开来卖,这样会卖出更好价钱。还有一两条小的别的类型的鱼,也有我之前看到的飞机鱼,被他们捡起扔到一边,有的直接被扔进海里了。刚才抱网拖向一边的内蒙古小张,这时就负责用一把大塑胶铲子从地上铲鱼,然后装进那些铁盘中,每个铁盘能装进70斤鱼,这第一网堪堪装满四筐。船长说这是起网收获极少的一次,后面证实每次起网再也没有这么少的。
起完这第一网鱼,已是23点半了,由于白天太累,看完他们捕鱼过程后,我便去睡觉了。在发电机巨大的轰鸣声中,迷迷糊糊地睡睡醒醒,又醒醒睡睡。到了凌晨两点半时被船长叫起来吃夜宵。吃的是刚捕上来的鱿鱼煮面条,新鲜的鱿鱼吃到嘴里满口生香,鲜美异常。
吃完后再看他们起了一次网,是今晚的第三网,这次捞上来有8筐鱿鱼,还有一条海蛇,被他们铲起扔回海水里。听说海蛇有剧毒,不会弄的人很容易中毒,所以干脆扔掉好了。还有几条圆鼓鼓的鱼,翻动时它的肚皮会像吹气球一般越来越大,白白的肚皮上还长满一根根尖刺,看上去极像刺猬,也被他们扔进大海了。还捕捞上来几条大约一两斤多的银白色炮弹鱼。因为样子像炮弹,大家都这样称呼。这类鱼可以长到数百斤甚至更重,常见的是一些海鲜加工厂收购后,将它们加工成为鱼罐头销售。
看完这第三网我就睡觉去了,早晨醒来他们告诉我后面只捕了一网,有5筐,主要也是鱿鱼。凌晨5点多,东方渐亮时,因为太累他们就收网睡觉了。
印象三
近观仁爱礁
下午17时,琼三亚72003渔船起锚,以每小时8海里速度,在大海中乘风破浪向仁爱礁方向航行。
仁爱礁距离美济礁约22海里,在地图上看就像一把倒悬着的大锥子,周边是一圈礁盘,水深2到40米不等,中间也是一个潟湖,水深约40米至80米,东南有两个小缺口,小型舰船可出入。这些礁石长年被湮没在海水底下。从海面上看过去,有一圈浅浅的波浪轻拥着仁爱礁的边缘。我们昨天到达的海域离仁爱礁在10海里之内,晚上抛锚后,水流将渔船向美济礁方向漂移了约3海里,所以渔船约一小时,就到了距离仁爱礁5海里多的地方了。这里在照相机上只有茫茫大海,无法显示仁爱礁的任何图像,我们用军用望远镜可以看得清楚仁爱礁东面礁盘上停泊有两只船,只是在视野内看起来比较小,依稀辨认得出那是一艘军舰和一艘渔船,目测它们之间相隔距离有一海里左右。
渔船正一步步向仁爱礁靠近,我们的心情也随之变得紧张起来。据以前多次在南沙群岛捕鱼的林船长讲,他也是首次这么近距离接近仁爱礁,毕竟这个地方太敏感,以前常有菲律宾执法队来骚扰,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他们多是不在这片海域捕鱼。现在有海警和中国海军在这里长期护渔,他们就不会害怕菲鬼了。但要随时报告护渔海警,防止意外发生。
驾驶室的航行雷达和海事坐标荧屏上显示,我们的渔船已进入仁爱礁3海里范围。此时全船的人都兴奋激动起来,纷纷跑到船头上去观看,不知为何,我还略有些微紧张,这可是和菲鬼近距离接触啊。我和阿兵用望远镜轮番对仁爱礁进行观察,摄影机上的菲军舰也呈现出更加清晰的图像了,菲搁浅军舰上的桅杆、雷达等军用设施也能看到些轮廓出来,甚至锈迹斑斑的舰艏也看得一清二楚了。在仁爱礁中部,能看到有一艘较大货船模样的船只,南面则有我们自己的两艘渔船,在夕阳中影影绰绰,由于距离实在太远,只能看个大致轮廓。
仁爱礁落日
坐在船艏的我,手里还拿着相机,不经意间抬眼望向渔船那些铁架,穿过布满缆绳的船舱顶部,看到了让人今生可能永远也不会忘怀的一幕。
那是仁爱礁的落日与晚霞,是我看到的真正是美到极致的景色了!
但见西方的大片天空已被夕阳晕染成血红色,任凭一大团浓云也掩盖不住太阳的光辉。那光线同时从海面上和天空中挣脱出来,折射出无数条淡红色光柱,倾泻在海面上,犹如万千金蛇在窜动、飞跃,互缠互绕,彼此撕咬纠结,不休不止;又像是洒落一海的铜钱金币,层层叠叠,推推搡搡,零零碎碎,聚合又分散,让人目不暇接。天际的晚霞由乳白色渐变成淡红,继而变为大红、鲜红,云彩中各种图案更是变化万端,神鬼莫测,或动物,或植物或景物,有的为水彩的大山、有的是焦墨的连绵草地,有的成油画层峦叠嶂的高原,有的只是简单勾勒的素描或速写。
好个充满魅惑而迷人的艺术的天空!那云朵仿如一枝神奇的画笔,天际就是一块硕大的画布,只要你能想象,任什么也都能描绘得出来。描绘得出来的可能只是人眼所能看到的抽象的景或物,描绘不出的呢?那可是人类形而上的思想与灵魂。
当太阳离海面看上去还有一米来高时,那一大朵云彩却沾染着鲜丽的霞光,向天空高处漂移,渐行渐高,渐高渐远。而落日仍在下坠,快要贴近海面,此时海与天仿佛突然就能明确地分离开来了,天就是天,海就是海,海是黝黑而灵动的精灵,天是澄明而光华的仙境,尽管海面也弥漫着这夕阳的璀璨和艳丽,那也仅仅是被天空渲染上一些浪漫气息而已;而天,仍然高不可攀,贵气凌人,海只能瞻仰天的高洁,天也只能俯瞰海的清秀,谁说海天成一色了呢?
仁爱礁的傍晚,天和海还是可以分得很清的。夕阳经不住海姑娘的诱惑,最终被吸纳入怀,那数道从海面升起的霞光,不就是海与天的爱情见证吗?就让那碟血红的大盘子去舀上一盘海水来,饮饮又何妨呢,天与海本来就是一家子嘛。谁说不是呢?这吐纳万物的大海,与生养众生的阳光,包括他们结合后共同孕育的所有苍生灵魂,总是相互依存,又相互爱恋不止,又何曾真正分开过呢?
渔船上的渔民白天休息,晚上通宵作业。听船长讲,根据测鱼仪上显示的鱼群来下网,一般一晚上会起网5至8次,每网间隔时间不等,频密时每小时下一次网,有时一整晚也下不了两三网。
伴随着巨大的发电机的轰鸣声,我依然在半梦半醒之间度过了一个难眠之夜。
印象四
海豚起舞
两艘渔船乘风破浪航行约三个小时,就已抵达仁爱礁2海里地时,接通知暂时原地捕鱼,等明天海警船和海军舰艇到附近海域时再进入仁爱礁。
就地抛锚,黑夜又如期降临。
感觉仁爱礁这边的风浪比美济礁大了许多。渔船上的灯火照亮海面时,明显感觉那翻滚的海浪有排山倒海的气势,一波连着一波拍打着船舷,激起巨大的水花,啪啪作响。海面上一片漆黑,远处,在我们渔船的后面天空上隐隐地有些微微的亮光向空中照射着,估计那是72010渔船在10海里之外作业。
四只铁臂再次被展开,形如大鸟在海面上飞翔。海风吹拂着铁臂,令它们在海面上不停地颤荡起伏,一会儿扬向夜空中,一会儿插入波谷里。整个渔船在风浪中一直飘摇不定,我们在船舱里走路时也直打趔趄,稍不留心就会摔倒。这时船长走过来指着船舷右边的海面说:“那里有海豚。”我此时也留意到离船舷约50米左右的海面上,有一大群海豚在跳跃、追逐,那灰峻的鱼鳍时而剪出波涛,向空中刺入,然后整个身体也跟随着跃出海面,紧接着又迅捷而灵敏地钻进海水中,有时一大群一大群,约数十只,一起在海面上飞跃,舞动那看似笨拙却潇洒绝伦的身躯,它们游动时的情形,如同劈波斩浪的摩托艇,惊险而刺激,让人感受着生命的无限激情与浪漫。它们踏浪前行,如此不知疲倦地往返,周游在渔船的前后左右,和涌浪搏击,与鱼群游戏。有的会为了追逐一只海面上奔跑的飞机鱼,而靠近到船舷边,跃起,然后再钻进船底下不见了。这时,空中有几只泛着白光的小鸟也会来凑热闹,在船舷两侧空中忽高忽低,忽左忽右,盘旋来回,上下翻飞,实在是优美至极。此情此景,真正是有着“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特殊意境了!
我就这样呆呆地扶住船舷,探出脑袋看着这些属于大海夜空里的精灵们,在它们自己的舞台上尽情地跳舞,尽情地挥洒灵动的躯体,尽情地追求着生命的真实和自由,这是多么地富有诗情和画意啊。
然而,这对于出海捕鱼的渔民来说,却是最不愿意看到的场景,因为有了这些海豚们的追逐,它们把好不容易被灯光吸引过来的鱼儿全都赶跑了!那就意味着将无鱼可捕了。船上其他人员此时也全都登上二层的船舷上,观看海面上海豚的表演,相信这类免费的海豚表演,不比我们平常在海洋动物园看到的差吧。所不同的是,当水手们看到大自然精灵们精彩的表演时,他们没有欢笑与喜悦,反而是内心无比地纠结。船长那一脸无奈的苦情,便是最好的注脚了。
有人说海豚是通人性的。在诸多传奇电影故事中,海豚扮演的却都是善良、美好而又救世的美丽天使的角色,在许多海难中发挥着及时救助人类的作用;就算是海洋动物园里专事取悦于人的表演海豚,那笨拙、善良而灵动的样子,也是让人无比欣赏而又不忍伤害的对象。但是,在我刚看过的纪录片《海豚湾》里面,详尽地记录了日本人在海豚重要繁衍地区,海豚湾里大肆杀害海豚,数千只海豚被他们任意杀戮,海豚的鲜血染红了整个海湾。那场面之惨烈,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南京大屠杀,日本人暴虐凶残的本性再一次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面对海豚们的优美舞蹈,渔民们却无心欣赏,观察良久,林船长只得说了一句:“收工!”
印象五
面朝大海醉卧波涛
如果说三亚每年一度的海天盛筵,是一场由时代新贵发起的饕餮奢侈大宴,因为有了新鲜的解读而让人们记忆深刻的话,那么发生在南沙美济礁的渔船上的,我们吃的这顿名副其实的海天盛筵,则是枕涛拥浪、醉卧海疆、神游天地的诗意渲泄。而这场盛筵中,渔民们体现的不管不顾、纵情海天的豪迈情怀,相信会铭刻在每个宴请者的心窝窝里!
F72058船船长张兴荣专门派遣特使,驾着一叶小舟顶着6级风浪,将我和阿兵从大船上接过去吃海鲜,中间这段500米距离,让我们再次领略了大海的无常颠簸与豪情。
美济礁的傍晚,魅惑而诱人,当太阳燃尽最后一缕光亮,被多情的海姑娘拥纳入怀时,我们的海天盛筵晚餐就在天地混沌一片,残阳还没有完全褪尽时拉开帷幕。
19时,西方的太阳还在眷恋大海的多情,而东方的月亮却早挂在天际,迫不及待地要将她的银光洒满海面。翻涌的海面上,于是闪耀着的不仅仅是夕阳的金光,同时也有月亮的银光,金银交互,水乳交融,海天间竟充满了温情与浪漫的感觉。这温情与浪漫可能还源于我们每个人的心灵,在这种氛围中饮酒,酒不醉人人自早已醉了。
F72058船是这支捕鱼船队里最有特色有渔船,船上干净整洁,更有一对随船出海的夫妻的功劳,所以说家无女人不立嘛。我所看过的其他一些渔船上却没有这艘船上的整洁,还有这艘船上船员年龄普遍比较小,平均年龄不过30岁,而且船上还有两个自称是赵本山弟子的活宝,诙谐的谈吐,打趣得让人乐不可支,他们在海上以苦为乐的自娱精神更是让人佩服不已。
这只船上的船员多是来自广西,说的多是白话,因为我在广东待过数年,白话听起来比福建话更亲切些,和他们交流起来也非常融洽。另外,船上这位大嫂的厨艺可真不是盖的,他们专门从三亚带来许多调味品,这次来请我们吃的海味中,主要有刚下海抓来的海参、石斑鱼,还有从琼海养殖船上换来的珍稀海味,那可是一顿相当丰盛而味美的海鲜盛筵了。听大嫂讲,光是这锅海参汤她就加了十数种调料,用文火煨了5个小时,也就是说,她吃过午餐就开始备料和烹煮,难怪那汤看起来真是有如琼浆玉液,闻起来香飘南沙,吃起来脆嫩鲜美,真是人间第一美味啊。
那些特殊海味我们平生是吃不到的,所以我们调动所有味蕾也尝不尽这佳肴珍馐。阿兵说,这辈子吃得最舒服的就是这顿海天盛筵了,石斑鱼是他的最爱,他一口气吃了十多条小石斑。而我,也是吃到平生最鲜美的海鲜,南沙的鱼好吃得很,光那海参汤我就喝了三大碗,肚皮都胀得鼓鼓的。
席间,觥筹交错,祝福声声。酒至数巡,这时轮机长站起来发话,提议说这么美好的夜晚,大家应该唱首歌!我们推荐了许多好听而又耳熟能详的歌,可大家不满意,而一首《说句心里话》此时却很应景,让大家找到了共同倾诉心声的感觉。于是,由阿兵起头,我们大家一起合唱了这首歌:“说句心里话,我也想家,家中的老妈妈,已是满头白发,说句那实在话,我也有爱,常思念那个梦中的她,梦中的她……”歌声激越而嘹亮,和着大海的涛声很是具有诗情画意。
侧身,身旁浪涛翻滚,海风猎猎,绳缆交错,桅杆耸峙;抬头,繁星点点,一轮满月悬挂空中,光洒大海,清辉潋滟;近海,渔火荧荧,船影绰约。在如此美丽皎洁的月光下,我们这些离人,在千里之外的南沙,这块时时牵动祖国母亲敏感神经的地方,我们所想念的除了亲人,当然还有祖国;在这海天之间,我们尽情地享受这极致的盛筵,高亢的歌声随着海风传遍美济礁海域,这群热血汉子,用雄性的歌喉,唤醒这片美丽富饶的祖国圣地。
南沙皓月
在南沙群岛的美济礁上看月亮,与在陆地上赏月的感受截然不同。在这一片浩瀚无际的大海中间,毫无遮挡地赏月,坐拥海浪的拥簇,静听大海的心语,感悟清澄的心境,感叹人世的炎凉,平白就会生发出许多诗情来,什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等等,正是因为有轮回的变幻,所以月亮总是同各种情感的结合体,轻而易举就撩拨起人的心弦。离乡在外的游子看到它便想起故乡,想起故乡里的家人们;失意落魄的人看到它便有一腔愤懑无处可抒,痛恨自己的无能;异地的情侣们总是借着月亮来思念彼此,慰藉那相见却不得见的悲哀……
溶溶月色,笼天盖地,裹在其中就像裹在无边的丝绸之内,这大海中的月儿,没有了山林的映衬,也没有了云朵的羁绊,却多了几多明亮的星星儿伴随,这些拱月的星星,张眼看去,点点颗颗,浩渺成海,借了月亮的光辉,明了自己的胸襟,便一串串、一群群地拥簇在一起,形成了河流,一条流光溢彩的银色的河流,直接连接到九天之外,无边无涯……
记得小时候,夏天在外乘凉,母亲摇着大蒲扇给我驱赶蚊子,我则舒适地躺在母亲怀里看星星,偶尔,会用手指指向天空。她就赶忙用扇子的柄轻轻敲打我的手指,说是不能用手指指月亮,不然晚上睡着了,月亮姐姐会来割耳朵的。果然,第二天,耳朵会奇痒,用手抓破皮了,之后永远不敢用手指指月亮了。而到底是母亲说得对,还是我的心理作用,我不想深究。但那次耳朵出血后,每次看月亮,我也会学着母亲的声调,教育孩子不可以用手指指月亮。
现今,这南沙的月,应该是勾摄人魂魄的月儿,圆得无与伦比,美得无以复加,而被这月儿勾起的这份思亲之情,让人浮想翩翩。
印象六
人物聚焦之林圣平
遭遇海难,与死神搏斗七天八夜
南沙闯海,际遇美济礁“11·21”海难幸存者
3月28日,历时30天,行程2000多海里的“勇往直前,一路向南”的南沙闯海行程正式结束,我们登上了琼富华渔01号养殖渔船从美济礁回返三亚。29日午饭时,同行的林小琪船长突然神秘地告诉我说:“老徐,这条船上有个真正的传奇人物,要不要采访?”我问他:“怎么个传奇法?”他说他有个老乡叫林圣平,2007年在美济礁遇台风被刮到海上,饮雨喝露,漂流了七天八夜,最后漂到马来西亚,被马尼拉的货船搭救,十二人中有九人遇难,林圣平成为三名幸存者之一。“啊,这个故事震撼,传奇!”我赶忙要他帮我邀请林圣平,找个时间一起坐坐,一定要挖掘出这段传奇历程,让他成为激励人们热爱生活、奋勇拼搏的教育题材。
吃过午饭,我们的采访就在航行中的琼富华渔01号渔船船头上进行。
透过林圣平精明深邃的眸子,从他时断时续,娓娓道来的故事中,我跟随着他的记忆,穿越到了2007年11月21日,美济礁上风雨交加、巨浪滔天,林圣平等一行留守的十二人,漂流在海水中的木排上:挣扎、搏斗;孤独、绝望;恐惧、死亡;惊喜、新生。一个个惊险刺激的场面扑面而来!
骤遇台风木渔排成为海上漂流栖身的孤岛
到过南沙美济礁的人,把这里称为南沙最美丽的地方。这是一个由椭圆环礁围成的海洋潟湖,方圆近50平方公里,在万顷碧波中,被白色的波浪轻轻拥抱着,上面四个方位有中国驻军的痕迹,其中东西两个已废弃,南北仍有营房和海军驻守。20世纪80年代建造的第一代高脚屋,露出锈迹斑驳的痕迹。礁盘内水深25米,全年水温为29摄氏度,盐度不变,无污染,海水透明度高,是天然的优良“鱼池”。平常的日子里,渔船在美济礁潟湖内停泊,安稳而宁静,而礁外海水却深达上千米,海面上无风三尺浪。
2007年11月21日,南沙在往年这个时间段是极少有大的台风的,所以,当美济礁上养殖的渔民兄弟得到渔政通知,说是有一场八九级的风暴将要袭击南沙美济礁海域,让他们到渔政船上避避风时,他们回答说,不用了,这等小风小浪没问题。他们选择了留守渔排,与鱼儿们共度时艰。美济礁内常年停泊在礁内养殖的海南远洋渔业公司的京太渔01号,这几天回去三亚拉养殖饵料了,美济礁上只有一排排连成方块的渔排和木头搭建的简易房子。
林圣平7月份刚从福建平潭过来南沙,他被叔叔林载亮教授叫来帮助在南沙养殖海鱼。林圣平祖辈几代从事捕鱼事业,他自己也是从小在海上捕鱼长大,几岁就会游泳,大风大浪见得多了,更何况在美济礁潟湖内,所有渔排都用坚固的缆绳连接在一起,稳如平地,他们一行也有十多个人做伴,哪里会怕些什么风浪?早在头一天20日的晚上,海面上就有六七级风,到了21日中午,风力骤然加大,一时间养殖基地的海面上,海浪滔天,呼呼的大风将渔排上的零碎物品全部吹进了海水里,木制房屋也开始摇晃起来,最边缘的两幢茅房最先被掀翻了屋顶。到了下午15点左右,狂风巨浪中的渔排更是岌岌可危,缆绳分别被大风吹断,房屋多处进水,已无法站人了。有四个人感到非常害怕,就上了一艘小舢板,想向渔政船靠近求救。谁知一出渔排,在大雨滂沱的海面上,起先还能看到影影绰绰的人影,林圣平堂叔林绍志,还在拼命呼喊着,要他们返回来,但在狂风暴雨中,那微弱的声音淹没在渔排“噼哩啪啦”的断裂声中,出去的那几个人,一会便消失在风雨凄迷的大海上,不见了!后来才证实,这几个人淹死在了美济礁内!
到了夜晚,所有渔排都被狂风巨浪打散,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年龄稍大点的阿叔也被海浪卷走,整个渔排上最后只剩下七个人了。他们聚集在一块长4米,宽5米的渔排上。经过他们的努力自救,这个木制渔排被多次加固,所有木头都被捆绑得非常扎实,他们还将能找到的绿色塑料空桶,全部绑在木排下面,成为一个漂浮在海面上的结结实实的“小岛”,但最后还是因为风力太大,整个渔排被风吹出了美济礁礁盘,成为一个在海面上漂流的“孤岛”。他们只能紧紧地趴在木排上面,不敢有丝毫大意,渔排在强风中,随波逐流地漂向了茫茫大海。
海上噩梦思念亲人就是存活回家的信念
林圣平回忆称,在大风大雨中,谁也不知道木排是怎么被吹出美济礁的,当晚他们七个人紧紧抱成一团,彼此用体温取暖,彼此还相互安慰着,“希望没事,一定会有人来救援我们的。”22日早晨,天刚蒙蒙亮,他们在海面上挣扎了一天一夜,尽管风浪依然没有减弱,雨水依然倾泻不止,但所有人都困乏至极,都不知不觉地睡着了。待到林圣平再次被雨水浇醒时,他发现木排上少了一个人!堂叔林绍志不见了!他赶忙叫醒大家,恐惧感顿时弥漫整个渔排,最伤心的当然是林圣平,但他是木排上的最年轻、海上救生最有经验的人,他此时压抑住悲痛,安慰大家:“我们要坚持住,一定要活下去!国家和老板会派人来救我们的!”
在林圣平的印象中,这一天大家对生还还是充满信心的,彼此还讨论着如果这次有幸大难不死的话,回去再也不会出海了。
由于天一直在下雨,除了茫茫的大海,周边其他什么都看不清楚,也不知道时间,渴了、饿了就张开嘴巴接天上的雨水喝;当黑夜来临时,他们手拉住手,集中在木排中间,用衣服将身体捆绑在一起,生怕身边的人突然又不见了。就这样,直到第三天,风浪渐小,雨也停了,也不知道漂了多远,他们一直是在醒醒睡睡,睡睡醒醒之间,白天太阳出来能看到日出日落,还知道一天过去了,晚上海面上漆黑一片,他们枕涛而眠,耳畔只听见浪涛撞击木排发出“啪啪”的声响,抬头只见天空繁星点点,澄明清朗无比,这是林圣平此生看到的最美丽的夜景,每当此时,他就会回忆起在家乡的妻子郑辉兰,还有他那一双可爱的儿女,8岁的大女儿林美珍和3岁的儿子林希杰,他脑海中一直在回忆漂亮贤淑的妻子,起早贪黑,一家全靠她操劳,儿女又孝顺乖巧,学习成绩在学校是最棒的,他们这么小,不能没有了父亲!
这个时刻思念家人成了他们坚持生存下去的唯一信念。
七天八夜海上漂流餐风饮露好人终于获救
海上漂流久了,没有时间,每天只能看着日出日落,白天黑夜交替来临。除了饥饿,最让人受不了的就是寒冷,上半夜时还不觉得冷,到了下半夜,海风一吹,浑身湿漉漉的,感觉寒冷刺骨,全身直打哆嗦。前面几天还一直有雨水喝,后面天气晴朗起来,连雨水也没有了,早上实在饥渴难耐,就用舌头舔着木排上聚集的露水喝,这成为他们身体能量的主要来源。
到了第五天时,有两个老乡实在饿得受不了,再加上心里感觉无边的绝望和恐慌,他们商量着,与其在海上等死,不如主动出去求生!其他人苦苦相劝,他们也不听,他们将四个塑料桶捆绑在一起,执意要自己划出去求救,这两人很快也在海上失踪,后经证实死亡了。
这时木排上只剩下四个人,林圣平和两个老乡林绍敏、黄东东,还有一位海南临高的老者。林圣平回忆道:“连续的失踪,让大家感觉非常害怕,最后我们说好再也不要走散了,要死也要死在一起!”我一直在反复地安慰他们,“再坚持下,老板不会抛下我们不管的,国家会有人来救我们的!”其实,在林圣平的心里有没有人来救,他也没底,唯一让他心安的是:“我祖辈都是在海上打鱼,爷爷、爸爸都是村里的好人,他们平时总是积善行德,得到大家的尊敬和爱戴,老天会眷顾我的!当时我就是这么想的。”白天,林圣平经常会站起来,听听天空会不会有飞机的声音,看看大海的尽头有没有船舶往来。但是,一次次,他都只看见茫茫大海,听到的也只有波涛拍打木排的声音。
信念可以坚持,当他们思想上对死亡已感觉麻木时,饥饿就成为比海浪更可怕的魔鬼。就在他们抱成一团,等待希望时,第六天的清晨,海南临高的那位老者睡过去再也没有醒来,被活活饿死。“看着僵硬在木排上的老人,心里很不好受,那时,心里已没有丝毫惧怕,就算是尸体,我们也决定带在身边一起走!”
第七天,两个老乡林绍敏、黄东东不再说话了,就算林圣平想尽办法怎样安慰和鼓励他们,“要坚持,要坚强,我们不会死的!”他们也只是微眯着眼,面无表情地看着他。其实,此时的林圣平也感觉四肢无力,眼睛看东西也渐渐模糊起来,悲观和绝望笼罩着整个木排!
在迷迷糊糊中,每次醒来时,林圣平不得不把两个老乡叫起来,他怕他们也像那老者一样睡过去,再也醒不过来啊!晚间,居然下了场小雨,他们就坐在木排上用衣服接水,将口尽量张开,对着天上的雨水狂饮。
“这是上天恩赐给我们的救命甘露啊,我们的命不该绝的!”林圣平说到此,对着大海,发出一声长叹!他们庆幸度过了一次最为危险的时期。
第八天中午时分,炙热的太阳晒得人脸上生疼,林圣平睡不着,站起来想撒尿,但只是滴了几滴,连尿也没有了!他下意识地看了看海天周边,突然,在他身后有一条大船正在向他们这个方向开来,他赶忙大叫:“救命啊,救命!”此时,其他人也醒过来,他们一起站在木排中间,用力挥手、喊叫,林圣平还怕船上的人听不见,将自己身上那件红T恤脱下来,放在手中不停地挥舞着。可能船上有人看到他们,就减速驶过来,三个人一阵狂喜,抱在一起失声痛哭。
经过这艘货轮的奋力搭救,最终林圣平和老乡林绍敏、黄东东三人获救。他们被货船带往雅加达,休养几天,恢复体力后,就直接坐飞机飞回了广州。在广州,迎接他们的是鲜花和掌声,还有媒体的长枪短炮。
他们七天八夜的海上噩梦总算结束了,留下一段凄美感人的故事。
直到林圣平在海上获救后才知道,这是一场风力12级,最大风速16级,浪高21米,名字叫“海贝思”的飓风风暴!南海局所属的中国渔政南海总队,从1994年起,坚持常年在南沙执法护渔,渔政人员守礁十多年来,从未在南沙见过如此强烈的风暴。“海贝思”卷走了在美济礁的所有养殖物资,包括九位渔民。林圣平告诉我:“渔民长期靠海吃饭,常年收听海浪预报,这次谁都没料到会有这么大的风暴,我的几个亲人也在这次海难中丧生!”南沙美济礁上有个纪念碑,上面铭刻了这次海难经过和遇难者姓名。每次清明时节,他在老家都会为他们祭祀,祝福他们在天堂永远无风无浪,平安顺利。
手记:如果不是到南沙去闯海捕鱼,恐怕我是永远不会遇到林圣平的。这位面庞黝黑、纯朴善良而又略显腼腆羞涩的南沙美济村委会里的养殖人,在他坚毅笔挺的五官下面,隐藏着航海者的无穷智慧和临危不惧的坚定意志。在2007年11月的美济礁台风“海贝思”的海难中,他凭借自己过硬的体质、顽强拼搏的信念,在12级飓风中,在木排上无依无靠地漂流七天八夜,饮雨餐露,与大海进行了生死搏斗,最终等到救助,成为“11·21”海难中三名幸存者之一。他的这段传奇经历,被中央电视台和福建、海南等地的媒体争相报道后,成为海上渔民的骄傲。
然而,当我在船头上听林圣平讲述这段过往,虽然已时隔七年之久,明显还能从他低沉而悲怆的语气中,感受到他对当年海难的痛心和恐惧。不知是真的如他所说,因为海难而伤及了头脑,还是不忍回忆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在采访中,他曾经两次深感头痛难忍,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情绪调理,才能进行正常对话。我知道,尽管挖掘人的痛苦经历是一种不太道德的行为,但如果我们能从这次海难中得到某些启示,从而警示后人,那么,一切都是值得的。
人物聚焦之船长林小琪
翱翔在大海上的雄鹰
我是一只翱翔在大海上的雄鹰
任凭风吹雨打从来不曾后退后悔
我是一片悬挂在海面上的云帆
义无反顾一往无前奔赴那茫茫沧海
大海,是生我养我的母亲
鱼群,是陪伴我成长的伙伴
小小渔船,就是我生活的家园
海洋,已付予我所有的生命内涵
浪尖上跳舞,波涛里歌唱
纵横四海战风斗浪我无怨亦无畏
风雨再大,旅途再险,这点痛算什么
我吟着《水手》枕着涛声照样酣然入眠
祖国北海,是我磨砺坚强意志的摇篮
东海,有我儿时出海捕鱼的美好梦想
而南海呢,我的青春在此飞扬
我将永远战斗在这蔚蓝无际的大海上!
题头:林小琪,琼三亚72003渔船船长,祖籍福建省平潭县,一个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小伙子,大家亲切地叫他阿琪。他在渔船狭窄空间行如灵猴,动若脱兔;捕鱼结网,可谓心灵手巧,细腻如女人;在起伏颠簸的浪涛中,他掌舵航行,稳操舵盘,如履平地。他生得浓眉大眼,酷似北方大汉,虎背熊腰,高大威猛,别看他生长在东南,外形可不像南方人的精细,他风趣幽默的谈吐,让人觉得帅气而机灵。一米八几的个头,站在渔船驾驶舱内,却不得不低头,因为他要是站得笔直了,头都比天花板还高出少许。
祖辈三代捕鱼为业
林小琪出生在依山傍海、风景秀美的敖东镇青观顶村,这里是沿海地区比较常见的典型小渔村,由三个自然村组合成一个生产大队,村民全部依靠打鱼为生。而平潭县也是依靠渔业生存发展的小县城,近些年已演变为初具规模的滨海城市,这些都离不开打鱼人的勤劳和智慧。
林小琪一家三代都从事捕鱼产业,他是子承父业。祖父林性德,是村里早期的老船长和村长,也是村子里最富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曾经两次被国民党抓去做壮丁,但都被他机灵地逃脱了。第二次逃跑后,国民党派人专门进村里找他,而他就躲在海边的石缝中,三天三夜没敢回村,终于成功地躲过去了。然而,就是因为有这两次短暂的经历,在“文革”时期被诬为国民党特务,可没少遭罪,被整得落下了病根,51岁即离世。在祖父短暂的人生中,有些故事传说至今仍为村里人所津津乐道。由于他头脑灵活,带领村民脱贫致富,表现优异,41岁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曾经仅凭一盘指南针,就走遍包括南沙群岛在内的中国所有海域,从来没有出现过大的险情。多年精湛的航海经验和技术,让他成为村里出海打鱼人的榜样。
父亲林拥厚,也是村里有名的老船长,28岁就当起了船老大,他经常开着拖网的木船,在福建、浙江、广东、海南等沿海地区捕鱼作业。父亲的捕鱼经验和技巧来自祖父的言传身教,在村里也是很有口碑的。在父亲的六个兄弟中就有四个当过船长;而在林小琪同辈分的十四个堂兄弟中,包括亲哥哥林熙张在内,也有七人是出过远海,当过船长的,可见这是一个出船长的打鱼世家了。不过,近几年,因为出海打鱼实在是太辛苦,还非常危险,他的那些兄弟们大多都已转业开始做生意,或经营其他行业,有的甚至已经出国,不再在海上打鱼了。
少年出海历经沧桑
林小琪从小就是闻着鱼腥、吃着海鲜长大的,父辈传奇经历虽多,但少年的他堪称可怜,因为父亲治病需要高昂的医药费用,而哥哥又在湖北大学读书,母亲那柔弱的双肩已不堪家庭重负了。这个时候,作为男孩,林小琪感觉自己有责任挑起家里的担子,为父母兄妹分忧。于是,当时16岁还在读初中二年级的他,决定跟着父辈们出海打鱼赚钱,补贴家用。
虽然从小在海边长大,但第一次出海的经历仍给林小琪留下痛苦而难忘的印象,至今想起就心酸不已。
那是1997年6月,他清楚地记得,他坐着叔公的渔船刚出平潭近海,船因为海浪太大而起伏颠簸,一会儿他就感觉头晕目眩,站立不稳,并开始狂吐不已。但他仍然想坚持下去,以为习惯一会就能好些。谁知后来到了海上吐得更是厉害,所有东西都吃不下去,最后连苦胆都吐出来,实在没有东西吐了,就开始吐血。叔公看到他这样害怕会出事,最后不得不把他从海上送回来了。这次出海,林小琪总共在海上待了四天时间,仿佛四年般难过,他回家后,一直在病床上躺了一个星期才慢慢复原。
在家休养时看到父母的艰难,等到身体稍微康复一点,林小琪决定再次出海。在他的苦苦央求下,叔公只得再次带他出海。这次是在近海作业,他也提前做好了一些思想上的准备,带上了晕船的药物,可还是吐了,不过比第一次是好多了。就这样,他在不断的出海,不断晕船的磨砺中,慢慢适应了海上生活。当然,在风浪特别大的时候他还是会晕船会吐。这一年,因为年龄太小,他只是在船上当了一名水手,帮忙做些力所能及的杂活,搬运物资和捆绑缆绳等。因为渔船是家里借钱与叔公们合股出资的,所以到了年底分红时,收入在当时也还可观,这无疑给全家,尤其是久病在床的父亲和读大学的哥哥,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慰藉。
初当船长感受磨难
林小琪从小聪明乖巧,又勤劳肯干,在上船的第二年就被叔公们选中,帮忙管理和修理渔船上的所有机器。这是个技术活,什么都不懂的他,在摸索中开始了人生另一个征途。他在海上捕鱼间隙,不停地认真读书学习机械知识,不厌其烦地向有经验的老轮机长们讨教技术,经过一年多的刻苦钻研和学习,他对渔船上柴油机、卷扬机等机器的电路和维修原理都逐步熟悉了。他很快被升任为轮机长。
这个轮机长他一干就是六年。这期间他跟随叔公们,开着250马力,长32米,航速不到10节的木船,辗转往来于福建、浙江、上海、江苏、广东和海南等东南沿海各地,哪里有鱼汛就往哪里跑。六年的海上生活,他已从一名普通的水手,历练成为一名机器维修兼捕鱼的能手,成为渔船上的骨干人员。
2002年,这是转变林小琪命运的一年,他决定自己买船单独闯海作业。
为了赶在年后鱼汛来临时作业,经过年前的紧张筹备,林小琪联合别人凑齐了买船的钱,在大年初一新年的清晨,鞭炮硝烟还没散去的时候,他和几个兄弟就出发前往浙江石浦购船。
天有不测风云。正月十五,他们驾驶着新购的渔船匆匆赶往家乡,即遭遇了海上恶劣天气的严峻考验。在经过浙江石堂镇海域时,海上突起10级大风,一时间海面上波浪滔天,一个个巨浪像张开血盆大口的怪兽,向船头猛扑而来,渔船在波峰浪谷里艰难前行。突然,一个四五米高的巨浪向船头打来,整条渔船刹那间被巨浪吞没,前方甲板上作业的几个人已然不见了踪影!
情况紧急!船长林小琪此刻却显得异常冷静,他明白在这种恶劣天气中行船,如果自己先乱了阵脚,别的人更会不知所措,整船就会非常危险!此时,他赶紧打空车,关掉动力,让船停止前行,等到那浪头一过,前舱甲板被海水淹没,所有人都被淋成落汤鸡了。他赶忙组织大家从船舱里抬出水泵,将船舱里的海水抽向海里,并要求船上所有人员,先将身体用绳索捆绑在栏杆上,然后将衣裤撕烂,用来堵塞船上的所有进水洞口。他指挥大副去开船,当第二波浪头再打过来时,自己则像一根紧钉在甲板上的铁桩,坚定地站在水泵旁边,护住水泵不停抽水。海水弥漫上来又很快被抽空,如此反复,全船人员与风浪进行了拉锯式的搏斗,经过1个多小时的艰苦航行,最终冲出了气流旋涡。这艘几乎是用生命护卫的新渔船,经受住了第一次风浪洗礼,完整无缺地返回了家乡。
捕捞螃蟹断腕折指
新渔船被运回村里不久,正好是东南沿海鱼汛来临之际,林小琪即开始着手出海捕鱼。
他采取传统的捕捞近海螃蟹的作业方式。先制作了2000个螃蟹笼子,这种铁架笼子宽50厘米,高20厘米,中间放上螃蟹饵料,用网纱围住铁架四周,留三个进口,螃蟹只能进去却出不来。固定在一条粗缆绳上,在海上每隔10多米放一个笼子,隔两百个笼子中间就有一个浮标,一般要放置七八个浮标,浮住笼子,每间隔5小时左右,用铁钩把笼子一个个收上来打开,取出螃蟹。像这样,上千笼子放在海里就会绵延数公里,如果有拖网渔船过来有时会将绳索拖断,甚至拉走笼子,所以要时时在一旁看住这些笼子。
收笼子比较容易,而人工放笼子时就非常危险。渔船以七八节航速前行,船上人员分工,有人放饵料,有人往水面放笼子,速度要求非常快。如果绳子打结,后面的所有笼子就会被拉下水,有的连人也会被带下海去,甚至会将人的手、臂给拉断。林小琪说,村子里因为放螃蟹笼子而被绳子缠住,绞伤、绞断手脚和胳膊的就有二十几个人。1999年,有四个人同船出海,在放笼子过程中出了大事故,其中两人当即死亡,一人胳膊绞断,一人左手指全断了。
说到放笼子,林小琪仍然心有余悸。在他右手手腕关节处,残留着一条长长的疤痕,这是2001年6月出海放笼子时给绞断的。当时,他正在船上往笼子里添加饵料,笼子下水太快,手给卡在笼子里没来得及收回,就给绞断了,当时他还没有任何感觉,直到笼子放完后,他才发现手怎么变得弯弯的,流了好多血,骨头也断了。船长林拥国赶紧用棉布缠住他的手腕,把船开回去就医,他在医院躺了一个多月。因为在海上没有及时得到医治,这只手接了两次才接好,至今仍然还是弯弯的样子。
林小琪的左手中间的三个手指上也有三个突起的疤痕,这也是当年出海时折断的。当时下海的绳子全结成了一堆,速度太快,油压轮电开关都来不及关,还在继续拉绳子,因为他怕打到后面的人,就用手去挡绳子,快速下水的绳子此刻变成了一根锯齿,三根指骨被迅速割断!船上只有一些治疗跌打损伤的药水,他就自己动手简单涂抹些药水,把骨头接上,三天后才回到医院就诊。幸好他身体强壮,恢复能力很强,接上的手指还能存活。
铁桩围网决胜南海
2002年9月,林小琪买回的渔船被台风吹到礁石上搁浅了,他就雇了一艘渔船将船拉回来维修,2003年3月把渔船折价卖掉,跟随哥哥去西安做了半年的工程。
习惯于在大海上乘风破浪、自由快乐的捕鱼生活,回到陆地上的林小琪感觉极不自在,在家短暂休整后,2004年4月他踏上了去海南三亚的旅途。这次,他满怀憧憬,一定要出远海,捕大鱼。
他先是到了琼乐东11141渔船上,开始学习固定网桩捕鱼技术,一年后自己购买了琼三亚15025渔船,开始了固定打桩捕鱼的新历程。
网桩捕鱼是两根大铁桩之间固定渔网的方法捕鱼。一根大铁管上绑住重1吨的大铁针,上面有每个200斤重的8个铁饼,将长80米的两根铁管打入海底固定,之间系上渔网,一天一夜起网一次。打桩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因为鱼群是随流水游动而来的,船长要对该海域水深、流速和网桩之间的距离进行精准的计算,不然就会把桩打偏或距离不够。移动铁桩时,要把船上马力开足,利用卷扬机钢索将铁桩从海底拨起,有时用力不均会将船的一侧拉倾斜,导致进水,这时船长的倒、退车经验和技术就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了。
林小琪再次回归大海,因为有多年的航海捕鱼经验,作业起来可谓驾轻就熟,得心应手了。在海南近海数年的网桩捕鱼,也让他得到了回报。俗话说,有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获,他开始在三亚这座美丽浪漫的城市里收获爱情,并且将爱巢筑在了三亚南边海渔村,正式成为定居在三亚的海上候鸟。
战风斗浪护卫南沙
2008年5月,船长林小琪将相伴了四年的网桩渔船卖掉,加入三亚福港公司远海捕鱼船队的大家庭中,成为琼三亚8399灯光捕鱼船船长,开始转战中国各个海域捕鱼作业。他前后去过辽宁渤海海域;山东、江苏的北海海域;广东、海南的南海海域;海南、广西的北部湾海域;浙江、福建的东海海域。他去过钓鱼岛海域,同日本安全厅执法船擦肩而过;去过韩国济州岛南部海域捕过鱼,拖过故障船,最北去过北纬37度至38度;最南至北纬4度至5度的南沙曾母暗沙。全国各个港口和渔场都去过,哪里有鱼汛他就往哪里跑,他成为追逐鱼群的雄鹰。
16岁就下海,至今已逾17年海上航行和捕鱼经验,林小琪对中国海洋的海情可谓了如指掌,各种风浪更是屡见不鲜。他总结出,大风浪时,海面上最怕出现三层浪,往往第一层可以轻易避开,第二层也可以对付,而第三层则排山倒海,是最可怕的,不要侧身避开,一定要迎浪而上,否则很容易翻船。另外,我国各个海域的风浪和流水是不尽相同的,北部海域是南北浪,风浪和流水方位同向,海上出现三四米浪时还可以出海作业;南海的风浪和流水方位是不相同的,是东西浪,三四米高浪就有危险,是不能出海作业的。
今年3月,我有幸跟随林小琪船长一起出海到南沙群岛捕鱼,目睹了海上捕鱼作业的全部过程,领教过他追风逐浪的魄力和风采。
手记:一轮骄阳,带着湿漉漉的咸水味,撕开缠绕不尽的云彩,喷薄而出。在这一刹那,海面上变得波光潋滟,金蛇乱舞起来。近处,有几艘停泊在港内的捕鱼渔船,沐浴着金色的朝阳,零乱地散落在海面上,两排灯泡和收紧的铁臂开始明朗清晰起来。一面被海风撕扯得只剩下半截的五星红旗,在桅杆上仍旧猎猎地飘舞着。远处,海警护渔船和海军护卫舰静静地躺卧在海浪中,美济礁礁盘的周遭被海涛轻拥着,激起一层层雪白的浪花,如同新娘木耳花边的裙摆,在晨曦中显得婀娜而多姿。
这就是南沙美济礁美丽而迷人的清晨
在船头上,我和船长林小琪促膝谈心;在夕阳下,我们共同垂钓;在海浪里,我们抵足而眠;在捕鱼时,我们同心协力;在航行时,我们风雨同舟;在生活里,我们彼此关照。在南沙整整一个月的相依相伴中,林小琪和我已经成为无话不谈的知心好友,关于他对大海的澎湃激情,关于他对生活的热情洋溢,还有关于他个人的传奇故事,在我五万余字的日记《一路向南》中,已经描述得太多太多,在此我真的感觉不忍独食,特意摘录部分出来奉献给广大读者,让我们共同品味一个聪明、勤奋、纯朴的捕鱼者说吧。
知识出处
《故事里的三亚》
出版者:中国华侨出版社
本书从三亚历史文化、海洋文化、民族文化以及建国以来社会建设与经济发展等角度切入,深入挖掘了三亚的历史底蕴,回顾了三亚的发展历程以及作为改革开放样本城市折射出来的精神。
阅读
相关人物
徐新建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