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市图书馆
三亚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三亚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后海冲浪手:无尽之夏踏浪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故事里的三亚》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1127
颗粒名称:
后海冲浪手:无尽之夏踏浪行
分类号:
K296.6
页数:
7
页码:
218-224
摘要:
本文记述了位于海南后海村的冲浪文化及其起源,描述了后海村的美景和自由随性的生活,以及一些住在那里的人的故事。
关键词:
冲浪文化
起源
后海村
内容
在美丽而隐秘的三亚疍家渔村后海,生活着一群自由而随性的冲浪手。在这里,他们过着不一样的人生,也在酝酿着海南新的海洋文化。
后海的浪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对自由的向往。”
傍晚的海边,海风呼呼吹过,坐在面海的木桌前,放空,就是一段惬意的时光。
这应该是记忆里漫画中描绘的海滨景象。
柔软的白色沙滩,几个人悠然缓行。海浪一层层铺展而来,冲浪的人们站在冲浪板上,随浪起起伏伏。再往海中央,是一叶叶的帆板。再往海湾的那头,是浮在空中的充气风筝,风筝下,依然是冲浪手在浪头滑行。风筝后,是依海而立的葱翠小山。
这里是后海角,它藏在海棠湾的尽头。尽头处的藤海渔村,也叫后海村,是个地地道道的疍家渔村,也是繁华蜈支洲岛身后的一片秘密花园。村旁的皇后湾,更是栖居于此的众多“浪”人们的心头之好。
大多数时候里,如缺了一个口的月亮般的皇后湾,安详静谧,只有海浪和海风的声音从缺口静静涌来再静静退去,到处都自由自在,犹如一片海边的桃花源。
也的确是后海冲浪手们心中恋恋难舍的桃花源。
沙白、水浅、浪好、风好、温暖、阳光……在这个全球排名前十的初学冲浪圣地,他们因“浪”从世界各地而来,从此舍去了过往职业,可能是公司职员、插画师、教师、模特、厨师……从此,就住了下来。
每日里等浪、追浪、踏浪,又抱着冲浪板,闪着夕阳的光,从沙滩走回村里。第二天,第三天……重复往返,永不言倦。
如今于后海边经营着一家冲浪俱乐部的晶晶姑娘,就是沉醉在后海冲浪之中,并决定每日踏浪不再离开的其中一员。
最早的“浪”人
2018年,晶晶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冲浪,就辞掉了稳定的工作,搬到了后海的村子里,正式成为一名追浪人。
大概在她来这里的十年前,后海有了第一家冲浪主题客栈,聚集了当时最早的一批热爱冲浪和风筝冲浪的人们。而那时的晶晶正结束了自己的人生间隔年——大一休学一年的打工生活,重新回到书桌前专心学业。
继续向前追溯,在世纪之初的千禧年,那时的晶晶还是个不能确定自己未来会做什么、会热爱什么的小小少女。
那时后海的第一缕阳光出现在央视千禧年节目的镜头里,后海隐秘的美以及绝好的浪进入“浪”人们的视野,这里自此逐渐成为一个中国冲浪文化的起源地。
虽是一项小众极限运动,冲浪的历史却并不短,也许可以追溯到十个世纪前,太平洋上拿着一块板子就可以驰骋海面的波利尼西亚人那里。
近半个世纪以来,冲浪文化,从美国加州开始,如海风般吹到世界上的众多沙滩。
到了2000年,后海的第一缕阳光不仅唤醒了新的世纪,也无意中唤醒了这个小村落和中国冲浪文化之间的渊源。
当国内最早的一批“浪”人来到这个小小渔村时,如今聚集在村里的冲浪手们大多还是个孩子,他们和晶晶一样,从孩童起就读书、学习、刻苦、努力、上班,走着我们惯常的路。
但有一天,蓝色后海里白色的浪低低地层层翻卷而来,和偶尔拿起冲浪板偶尔到此的他们相遇,就如同一道闪电突然点燃了他们内心的小火花。
这火花以无与伦比的魅力蔓延开来,引得他们放下从前种种,不再离开。
无尽之夏
如果“浪报”表明第二天一早有好浪,晶晶会和大家一样早早起床追浪;如果没有,她会睡到自然醒,然后再打开正对大海的店门,开启一天的悠然生活。
看店,冲浪,做教练。下午五点半关门,回到村子里同样一推门就能看到大海的小房子,做手工,学习,在村子里逛一逛,和朋友交流,结束一天的平淡时光,睡去。
五年前,晶晶的生活则是另外一个场景。
那是终日穿着白色大褂在实验室做实验的她。在北京一所大学的基因工程专业拿到硕士研究生学位后,她留在了导师的实验室工作。不出意外的话,她会继续攻读接下来的博士学位。
在北京时,她正热爱着骑行,可总是阴郁的天气,还有让人放不下心的空气指数,都让她和骑友们纠结。
“我们去海南骑行吧!”一个骑友这样提议。
于是,2015年春节,四个朋友飞到海南,开启环岛骑行之旅。
海口落地时,还是小雨。他们骑上自行车,从海南中线出发,经过五指山,直奔三亚。一路南下时,阳光也一点点灿烂起来。到了三亚湾,他们停下脚步,穿着短袖沐浴在久违的阳光下,站在连绵的海岸线前,深深迷醉在大海的绝美中,自己的心也在一点点地苏醒。
回到北京后,晶晶开始不停想念海南,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她又来了三次。到了第三次归去后,她辞去了实验室的工作,丢下了北京户口,拉着一个小小的行李箱,独自来到三亚。
只因为,这里是无尽之夏。
疍家和“浪”人
数百年前,同样因为这里是无尽之夏,从广东顺德一路捕鱼而来的疍家人,来到这个当时形状酷似龙头而被称作“海棠头”的海湾,就不再四处迁移。岁月变迁中,疍家上岸,渐成藤海渔村。
后海有两个沙滩,皇后湾是冲浪手们的聚集地。另外一片沙滩则是渔民们的码头,村民们在这里设有早晚鱼市,日常也会聚在这里聊天发呆。
村里一条主街的两侧延伸出许多小巷子,每条巷子里都会有客栈、商铺和民居相邻的景象。村民坐在家门口纳凉喝茶、支起饭桌、在巷子里举行婚宴……肤色黝黑的冲浪手,还有清凉装扮的游客,就从他们身边走过。
“每到晚上,我们常常会在楼下村民的卡拉OK声中睡着。”晶晶说着就笑了起来。
村里的很多人,祖祖辈辈都以打鱼为生。他们曾以舟为室、以海为陆,创造了独特的疍家文化。如果疍家文化是厚重,那么冲浪手们在这里逐渐形成的氛围则是清新和奔放。
这里有着传统与现代、古朴与文艺、天然与人工、原住民与外来客之间奇妙的融洽感。日出而浪、日落而休的冲浪手们总是简单奔放、自由不羁。日落而作、日出而息的疍家人还是简单自然、淳朴包容。
和村子里众多的冲浪手一样,晶晶非常喜欢现在的生活。
“我们能在村子里一待待上一个星期,偶尔出去久一点,就疯了似的想回来。”
原本并无交集的两种文化,在交融碰撞中,为这里涂上了带有魔力的色彩。
寻觅和等待
有时也会想起几年前在实验室的日子。为了观察记录实验中发酵罐的情况,晶晶曾搬着行李在实验室连住数日。定上闹钟,每两个小时采集一次数据,不分昼夜,时间在一次一次的等待中度过,而艰辛繁复的实验在艰辛繁复的等待中往往没有结果,这是常态。
冲浪也要等待。等待第二天有没有好浪,等待每一道浪漫长的酝酿,然后在十几秒的时间内冲上波峰,再重新进入下一次对浪花的等待。
都是等待。
不同的路。
不久前,晶晶回北京和仍在做研究工作的同学朋友们相聚。相聚短暂而快乐,但当她走在地铁站中,周围匆匆而过的上班族带着无形的压力超越自己时,她无比渴望自己那海边的村庄和海浪。也深深感觉到,自己回不去以前的生活了。
依然可以耐心等待,却不再等待都市户口、房子和荣誉,而是只在自己的热爱中等待。就好像热爱科研的老同学们依然在专注投入没日没夜的实验工作一样,只不过素来随心而行的晶晶,已经在她的勇气中,将热爱转向另一个方向。
大一时,内心质疑大学意义,先斩后奏办了休学一年的手续,父母只能无可奈何。18岁的她去餐厅做服务员、到大学宿舍卖小饰品和自己DIY图案的T恤衫。一年中深感打工艰辛,从此内心生出一股力量,开始努力刻苦,拿到了国家奖学金,同时也考上了极有前途专业的研究生。
突然有一天,如同村子里许多冲浪手经历过的感觉一样,她觉得各种压力的聚集让自己很难找到真正开心的事。于是,开始寻觅、探索和改变。直到过上如今这般令自己满足的踏浪生活。
痴爱冲浪
浮生江海,疍家人这一看似独特的生活方式背后,实则隐藏着生存的苦楚和艰难。
浮生江海,同样也是“浪”人们的生活方式,却大大不同。
晶晶从来海南之初放空自己两个月,到考取PADI潜水教练证书、美人鱼教练证书,到每天连扛带提地拿着两个三四十斤重的气瓶当潜水教练,再到成为冲浪手开设俱乐部,都是热爱二字支撑着。
村子里的好友Ada,是一名瑜伽教练。最初因为爱情而来,后来爱情走了,她却爱上了后海的冲浪生活,又成为冲浪教练。
还有痴爱冲浪、在海上一泡就是一天的大飞。两年前,他从武汉自驾环游,走到后海时,就停了下来。浪龄不长的他,却有着可以在浪中旋转、走板等动作的好技术。冲浪之余,他也做着教练。
因为热爱而来,再围绕着热爱的事创业、生存。
热爱永远第一。
有好浪的时候,无论在做什么,大飞一定会放下所有,拿起板走向大海。在村里开了一家甜品小店的李哥同样如此,所以他的店常常关着门,因为今天有好浪。
追浪的脚步并不止在后海,他们还会去万宁日月湾,那是国家冲浪队的培训基地。会去巴厘岛,那里遍布着可以满足初学者到高阶冲浪者的优质冲浪点。他们也会去别的相宜的海湾,只要那里可以尽情冲浪。
台风来之前的时间,也是村中“浪”人们狂欢的时间。风来了,浪就来了。凌晨三四点,就会看到他们带着冲浪板去浪点的身影。
踏浪人生
冲浪是什么感觉?为什么有如此的魅力?
“当抓到浪的瞬间,是心动的感觉。”晶晶说。
那还可能是最活在当下、最能和自然世界融为一体的忘我时刻。在那个脚踏冲浪板冲上浪峰的一瞬,只有自己,只有海浪,等待和惊险化为了畅快和喜悦。人和大海的融合引出了内心深处潜藏的悸动,也许于那一瞬间里感知到了真实的自我,触摸到真实的心灵。
这可能是冲浪文化最本真的内涵。
在冲浪文化的发展中,一块冲浪板曾被沾染了种族歧视的色彩,也曾被赋予了反战的意义。但在真正的“浪”人心中,冲浪板永远意味着对自由的向往和实现自我的渴望。“后海冲浪手”,同时也是一支歌曲的名字,一支摇滚乐队在那个有名气的北京后海,向往和渴望着大海里冲浪的自由。
这份向往和渴望带来了许多的人们,他们来到晶晶或村中其他的俱乐部,学习着在冲浪板上冲向大海。有骤然离开拥挤都市和繁忙工作就莫名心慌的上班族,他们在浪板上渐渐放松下来,在后海渐渐触摸到慢生活的美妙律动;有被父母带着感受冒险和坚持的孩童,孩子们总是有着惊艳大人的表现;有美丽的女孩,穿着好看的冲浪服,在浪花中展示出自己的非凡勇气和活力……
因此热爱冲浪的人们,就会常常回到村子,成为新的“浪”人,也许就此掀开了生活新的一页。
冲浪这项小众极限运动已进入2020年奥运会的赛场,将要去比赛的冲浪手中就有曾在后海驻足过的人们。和后海古老疍家文化和谐共处的这种新的海洋文化,正在这片冲浪秘境悄然绽放。
知识出处
《故事里的三亚》
出版者:中国华侨出版社
本书从三亚历史文化、海洋文化、民族文化以及建国以来社会建设与经济发展等角度切入,深入挖掘了三亚的历史底蕴,回顾了三亚的发展历程以及作为改革开放样本城市折射出来的精神。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娜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后海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