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依海深情,化作蓝丝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故事里的三亚》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1125
颗粒名称: 依依海深情,化作蓝丝带
其他题名: 访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蒲冰梅秘书长
分类号: X321
页数: 6
页码: 208-213
摘要: 本文记述了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是国内知名的海洋保护群众性组织,2007年6月1日在海南省三亚市成立。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以海洋环境保护为主题,积极组建志愿者队伍,通过开展海洋环境保护政策法规等宣传活动,提高全民的海洋保护意识。蓝丝带代表了爱、感恩、关怀与鼓励等,协会英文缩写为BROCS(BlueRibbonOceanConservationSociety)。它是全国首家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以海洋环保为主题的民间公益社会团体。
关键词: 蓝丝带 海洋保护协会 组织

内容

背景:为宣传海洋文化,了解三亚海洋保护活动中涌现的杰出人物,三亚作协“梳理崖城文脉,讲好三三亚故事”项目海洋文化采访小组,组织了此次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的采访活动。
  受访者: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秘书长蒲冰梅
  采访人:冯汝常、谭雅丹、刘锐、郝蕊、陈澳、陈孝灯等
  采访时间:2020年4月4日
  地点:亚
  访谈方式:疫情期间,通过微信线上进行访谈
  简介: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是国内知名的海洋保护群众性组织,2007年6月1日在海南省三亚市成立。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以海洋环境保护为主题,积极组建志愿者队伍,通过开展海洋环境保护政策法规等宣传活动,提高全民的海洋保护意识。蓝丝带代表了爱、感恩、关怀与鼓励等,协会英文缩写为BROCS(BlueRibbonOceanConservationSociety)。它是全国首家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以海洋环保为主题的民间公益社会团体。
  采访人:秘书长您好!从有关资料,我了解到您虽出生于甘肃,其实是在江苏长大,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救灾中,就成为一名中国红十字会的志愿者。现在,您却选择扎根于三亚,一直保护着这片蔚蓝的大海,您能和我们分享一下你和蓝丝带之间的故事吗?
  蒲:是的,我在甘肃出生,江苏长大。西北是内陆没有海,我在江苏的那个地方也不靠海。我是在海南读大学的时候,才接触到大海的。那时候,我经常会去海边。大海一望无际,它能让我有些喧闹的情绪得到平复。大概是从小没有见过大海吧,所以,我对大海有一种别样的情感。在海边待久了,免不了会发现一些海洋环境问题和海洋被破坏的现象。2008年我去蓝丝带参加面试并且成为蓝丝带的一名成员。其实,在进入蓝丝带之前,我本来已经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岗位,因为我是学旅游管理的,本应进入旅游管理这个行列。但是,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得知蓝丝带也在招聘工作人员,我就去参加面试了,并且有幸成为蓝丝带的一员,因此才有了从2008年到现在,一直致力于海洋环境保护这样的选择。
  采访人:“蓝丝带”从2007年成立,至今已有13年的发展历程了。协会从当年不足1000人的小团体,发展为如今拥有10万名志愿者的公益组织,影响广泛。您在2008年就已经加入了其中,那么,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您可以说是功不可没,那您能大致介绍一下协会的发展历程吗?
  蒲:要是说协会的发展历程,就这么一个小时肯定是不够的,所以我就简单地谈几点。
  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是2007年6月成立的。最初,是在2007年2月2日,由大小洞天景区董事长兼三亚市旅游协会会长孙冬先生发起的“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当时已得到了市政府和其他企业的支持。目前,我们协会已有60多家会员单位,我们的资助主要是靠市政府的项目购买、社会捐赠、企业和基金会的合作等。在协会发展的同时,我们组织了海洋保护志愿者服务队,积极开展了“六进”活动,如进高校、进社区、进企业、进部队等,通过这样的活动来提高公众对海洋保护的意识。另外,我们也同中科院和各大高校联合开展科研项目,比如对海洋动物的救助、对动物尸体的科研等,我们会把一些动物尸体做成标本,用来做海洋保护的科普宣传资料。高校方面,在三亚学院有专门的蓝丝带志愿者服务团队,并且值得让人高兴的是,由于成绩突出,三亚学院蓝丝带志愿者服务团队被评选为2015年海洋人物大奖,这是迄今为止,唯一获得这一奖项的学生志愿团体。
  采访人:协会近期开展的“留住蓝海微笑”“海上森林”等项目,您是全程都参与的,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就您个人方面,您觉得有什么想说的吗?
  蒲:今年由于受疫情影响,海洋保护形势并不是很好。但我个人对近期开展的活动还是很乐观的。我们的活动侧重于海洋垃圾处理和海洋生物救助,近期开展的项目也是围绕这两大侧重点进行的。比如“留住蓝海微笑”,我们主要是通过专家的指导来救助海龟、鲸豚类动物。红树林的“海上森林”项目,我们是和世界联合公益基金会合作,致力于三亚海棠湾红树林的生态修复。目前,政府已经规划了400多亩土地,支持我们进行红树林生态种植与修复。
  采访人:这也说明保护海洋环境的刻不容缓。可以说,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海洋强国建设中就提到了“依海富国,以海强国,人海和谐,合作共赢”的指导方针,那么,就您个人的经验来说,您对三亚的海洋文化有怎样的认知呢?
  蒲:这个我想多说几句,这个海洋文化其实有很多,咱们不从纯文化角度来谈,就是单对渔民来说,可能更多地是靠海吃海的滨海文明。因为大海对于渔民来讲可能更多地是通过捕捞,来填饱肚子,赚取钱财。大海就是他们的衣食父母。
  采访人:我很赞同您的看法。海洋是生命的摇篮,也有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层次。但对于三亚的海来说,现在可能是感受不到海纳百川的这种大气。从渔业生产看,很多渔民就经常不分情况地过分捕捞,无论大小,全都通吃,图一时之得,显然还不具备那种海洋人应有的远见卓识。
  蒲:对,是这样的。国外就不同,像欧美有些国家,出海捕鱼会特别关注一下鱼的年龄,或者随身携带一个尺子,对于那种处于幼年期的鱼就会放生,会想到要保障一个海洋系统的良性可持续循环发展。但是,我们的渔民缺乏保护意识,其实大多是因为他们的教育和宣传不到位。
  采访人:是的,教育和宣传是关键。有时,即使有那种海神崇拜等,就像我们曾经采访的渔民,他们说的崇拜妈祖、拜海龙王等,也多是针对人自身的需求,而非出于对海洋的敬畏和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那么,请问,海洋文化方面,您有哪些看法?
  蒲:我这里有一本书是2019年出版的《海洋文化蓝皮书》,上面介绍了蓝丝带近10年的发展记录和有关海洋文化的陈述,我可以把这本书同冯老师和各位分享,但您后面得还给我,因为这本书我也只有一本(大家都笑了)。
  我个人认为,像渔民捕捞文化、美食、海岛、渔船等都可以纳入海洋文化。关于渔民个人的捕鱼行为,三亚这里其实可以用“灭绝性捕捞”来形容,就是不管大小,全都一网打尽。另外,由于本地渔民对海洋动物的认知缺乏,也导致误杀了不少国家保护动物里的鱼类,这种做法其实对于整个海洋系统的维持,有很大的伤害。所以我们协会也很注重向渔民宣传国家保护海洋动物方面的知识,也在积极地治理海洋垃圾问题,通过改善污染源等措施,来保护海洋。像这方面的文化作品也有很多,比如说,我们协会的《呵护蔚蓝》《红树林之歌》等。
  采访人:如前所述,海南的多数渔民都缺乏足够的海洋保护意识。他们崇拜神灵,不崇拜知识,在海洋文化和保护方面很被动。那么,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协会对海南的小学生有没有那种专门的海洋环保课程。或者,未来发展的话,是否可以面对小学生或者外来的游客,向他们免费发放海洋知识读本、小册子、绘本等进行宣传。比如,我们可以在飞机上,通过海洋保护相关知识的分享,让外地游客在进入海南之前对海洋环保有一个个人意识;或者,也可以在景区门口做这么一个活动,通过发放的海洋知识宣传册等,让游客等树立起环保观念、进一步加强海洋保护意识。这一方面,其实可以和我们作协这边进行沟通合作(都笑)。那么,以上这些想法,蓝丝带协会有没有进行一些类似的相关宣传呢?
  蒲:是的,我们宣传也做了很多。比如说之前的那个“地球一小时”,我们这次的活动开展,得到了近一千个家庭和近一百家企业的支持,最后活动结束后,通过各地组织者发来的文字、照片、视频等,都可以看出,这次活动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像您刚才提到的那个关于小学生的环保宣传,我是很赞同的,相较于大人来说,更容易接受我们的理念,他们的价值观也更容易塑造。当然,我们协会也和第九小学等展开了宣传合作。我们的一些大学生志愿者,会定期对咱们三亚的小学生进行相关的海洋环保授课。有很多老师接到家长的来电,说他们的孩子,回家后和他们分享这些海洋保护知识,并且要求大家一起遵守。所以,对小学生进行这样的一个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对于咱们本土教育其实是有这么一个海洋保护知识读本的,但是由于孩子们课程压力太大,所以,没有开设相关专门课程,一般就是咱们的志愿者利用课余时间去授课。
  我们协会之前有专门对外来游客进行的一个宣传。比如,让导游对游客进行海洋保护的引导,之前,我们在蜈支洲岛还做过一次名为“垃圾大作战”的收费性活动项目。因为当时有过和国外的机构进行合作的经验,我们所以就开展了这个项目。没想到的是,那一次活动项目做得相当精彩,很多人参与进来,远超过预想的报名人数,甚至比以往举办的免费活动项目更受欢迎。
  采访人:协会做得真棒!其实不管是什么层次的人,都可以接受这个海洋环保教育。像这个海洋保护知识活动的开展,不一定说是要聘请专业的老师面对面授课,也可以弄一个网课,像咱们的高校学生那样,自主学习。同时,我还有这样一个想法,我们作协可以配合蓝丝带协会开展一场相关的征文比赛,到时候可以和有关学校、企业等进行合作,就以咱们的海洋保护为主题,或者是其他的海洋文化宣传等,主要是起到一个宣传海洋保护和海洋文化知识等作用。我们作协或者是三亚学院创意写作中心的孩子们,都很乐意参与,或者提供相关的帮助。
  蒲:冯老师的这个想法很不错。我们的确可以开展这么一个征文比赛,希望这个想法可以很快地实行落地。但我个人觉得刚开始可以让三亚作为试点,有了相关举办经验之后再进行外部的扩展。我之前也向三亚政府申请过,向每一位入岛人员都收取一块钱,作为环保捐款。有了这个捐款后,也可以作为相关环保人员的一个经费,但这个提议被政府否决了,估计是违反相关规定。冯老师,您说的这个以征文形式宣传海洋保护,它的可行性很强,后面我们可以就这个想法进行单独的会谈,到时再谈谈细节,也很期待可以和作协合作,让一些相关海洋保护方面的专业人士讲述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更多精彩故事。
  采访人:三亚的海洋环境在蓝丝带协会和各界人士的共同保护下,很大程度上已有很大改观。但三亚作为海滨城市,加之海南正在推进的“自贸港”建设,今后对海洋的需求会越来越大。您认为在三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如何把握住海洋的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呢?
  蒲:我并不认为海洋开发和保护之间有很大的冲突。我们有信心去平衡海洋开发和海洋保护两者之间的关系。在2011年,我们曾做过海岸线徒步环保调查,当时,我亲自陪同政协委员进行了全程考察。政协委员依据调研,对海洋开发与保护拿出了提案,政府对环保工作进行了改进,这些都是对海洋的保护。比如我们还对三亚湾海岸保护工作等进行了改进,如环保工对海洋垃圾的清理,垃圾桶数量、投放的位置与调控等,还有让海岸附近的渔民对海岸线杂物等参与捡拾,我们会给渔民一些费用来补贴他们做家用,帮助他们减少海洋垃圾的产生。另外,我们还通过海洋保护网络专家资源等,对渔民进行科学的海洋环境指导。可以说,开发利用与环保,是可以兼顾的。
  采访人:感谢咱们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和您对三亚这片海付出的辛劳,感谢您接受采访,期待“蓝丝带”和作协的合作。愿我们共同努力,让这片大海蔚蓝的生命力一直陪伴这里的人民。谢谢您!
  蒲:好的,期待合作!我们共同努力,宣传海洋保护,提升人们的海洋环保意识,让这片大海更加纯净,更加美丽!

知识出处

故事里的三亚

《故事里的三亚》

出版者:中国华侨出版社

本书从三亚历史文化、海洋文化、民族文化以及建国以来社会建设与经济发展等角度切入,深入挖掘了三亚的历史底蕴,回顾了三亚的发展历程以及作为改革开放样本城市折射出来的精神。

阅读

相关人物

冯汝常
责任者
谭雅丹
责任者
陈孝灯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