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市图书馆
三亚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三亚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解读三亚黎族姓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故事里的三亚》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1121
颗粒名称:
解读三亚黎族姓氏
分类号:
K810.2
页数:
6
页码:
191-196
摘要:
本文从黎族姓氏的使用现状出发,探讨了黎族姓氏的发音和汉化现象,指出黎族姓氏已经被淡化,有被遗忘的可能。通过黎族民间故事,介绍了三亚黎族姓氏的来源传说,以及黎族人的称呼方式。文章提出了文化流传和移民生活对姓氏变化的影响。
关键词:
黎族姓氏
使用现状
内容
在长期生活、生产的劳动中,黎族内部自然地产生聚居群体,形成部落、氏族,产生独特的姓氏。由于黎族没有文字记载,受有文字民族的影响,逐渐转化为使用汉族姓氏,在书面上黎族姓氏几乎不用,仅在口头上使用。以致一些长期从事民族民俗文化研究的学者,也很少人对黎族姓氏进行专门的研究。甚至当今各个黎族村寨的奥雅(家族长者)也无法准确地说出自己姓氏的本意或来由。笔者出生于黎族家庭,生长于黎族自然山村,因长期使用三亚黎族方言,对三亚地区的黎族姓氏进行探讨,从传说故事及发音、词义去挖掘黎族姓氏的本源,发现一些规律,特提供给大家参考。
黎族人的姓氏使用现状
当代社会,黎族人姓名大多数汉化。特别是居住在城区的黎族人,从小父母就只教他们说汉语,直接使用汉姓汉名,长大了不会说母语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一些民族习俗已经消失,与汉族人基本没有区别。
据笔者调查,目前在40岁以下的黎族人,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姓氏来源和含义,很多年轻的黎族人甚至不知道还有黎族姓氏,连自己的黎族姓氏如何发音都不清楚,有的人甚至认为自己根本就没有黎族姓氏;有些黎族乡村,50岁以下不会说母语的人占大多数,即使是70岁以上的老人,都不知道自己的黎姓是什么;当前,黎族子女一般都从父姓,由于倒装语序的缘故,故先读名再读姓。但是,在日常的交往中,姓氏很少被提及,一般只读名不读姓,很少连名带姓地称呼一个人,只有遇到两个同名的人,才会冠以姓氏或者用村名区分。另外,依照黎族祖先崇拜的习俗,在祭祀祖先时,才特别彰显姓氏的重要性。或者,在请求祖先保护平安的原始宗教活动中会念及姓氏。
黎姓的发音无法使用汉字书写。这样,黎族姓氏鲜为人知。20世纪50年代末期,经国务院批准出台了拉丁字母的黎文方案,却没有在民族地区推广成功,会读写黎文的人不多,书面的黎族姓氏又几乎不用,黎姓仅仅在黎族地区口头交流时候使用,出现“汉姓”完全融入的生活现状,黎族姓氏逐渐被淡化,有被子孙后代遗忘的可能。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发人深思,有些自称祖先是从福建漂洋过海来到海南岛的汉人,后来转化分为黎族人的后裔,却保留了黎族姓氏。这种现象值得专门研究,以考证文化流传对移民生活以及姓氏变化的意义。
从黎族民间故事窥探三亚黎族姓氏的来源
黎族人的称呼是论辈分,不是按年龄大小,比如一个80岁的老人,按辈分称呼,他也可能把一个5岁的小孩子叫作哥哥或者叫叔叔。反之,成年人也可能称呼一个尚躺在摇篮里的婴儿为爷爷。三亚黎族人普遍认为,黎族姓氏是在“天涯海角”一带产生。有几个版本的传说:
版本一:古时候,黎族先民们牵着一头肥牛,自崖城一带沿着海边向东边走,由于这头水牛的犄角过长,在路过天涯海角时,卡在两块石头之间,动弹不得,死了,于是先民们只好就地宰杀,准备分肉。突然,天色大变,狂风呼啸,大雨即将来临,先民们纷纷散开,各自寻找避雨的地方。后来,凡躲到田埂边的人都被称为“田的孩子”,躲到竹林里的人则称为“竹的孩子”,躲到芭蕉树底下的人称为“芭蕉的孩子”,如此等等。这些称谓后来演变成为黎族具有血缘关系的称谓,也就是“黎姓”。从此以后,黎族社会才有了姓氏。这块被黎族人称为qiennganhau(意思是“卡住牛角的石头”)的石头经过千百年的风吹日晒海浸,如今依然屹立在天涯海角的沙滩上。
版本二:古时候,黎族先民们从东往西赶着一群牛。在到达天涯海角这个地方时,牛群放慢了脚步,在石头群缝隙中慢慢穿行。很多犄角长长的水牛都能顺利地通过天涯群石,唯独有一头母牛在最后经过石林时犄角却卡在两块巨石之间,这头母牛犄角短且向后弯曲,一般不容易卡住,先民们觉得很奇怪,使用了各种办法都无法拔出,最后牛挣扎着,犄角掉在沙滩上,死了。这两块石头因此被称为meismuenxnganhau,直译为:温顺的母牛卡住犄角;大意是:卡住母牛犄角的石头。Muenx在黎族话中,本意为牛的犄角向后自然弯曲,无法和别的牛顶角决斗,Muenx的引申义为“温顺”的意思。
版本三主要流传在三亚市高峰地区,故事大意是这样的:兄弟俩各牵一头牛从东往西,到崖城贩卖,并约定好,如果谁先到崖城,谁就当大哥。快走到天涯海角的时候,俩人累了,都歇着吃干粮。弟弟先吃完,顺手牵走哥哥的牛,留下自己的牛,顺利地通过石头群,而哥哥吃得慢,只能牵弟弟原先牵的那头母牛,哥哥在通过石头群时,牛犄角卡在两块石头之间,动弹不得,母牛挣扎着,犄角脱落,倒地身亡。Hluuxngancunduismuenx,hluuxruenxcunduiszoengs,这句话一直流传至今(意思为:阿ngan牵着一头温顺的水牛,阿ruenx牵着一头犄角很长的水牛)。于是,通知各村各峒来分牛肉,然后兄弟俩的名字也成为两个家族姓氏,弟弟改当大哥了,弟弟的后代人都称为兄姐,哥哥的子孙们都为弟妹,按这个辈分世代称呼至今。Ngan和ruenx的子孙们都使用汉姓“符”。
不同的黎族地区流传着不同的故事版本,但无论是牵一头牛,两头牛,还是一群牛,牛的犄角卡在两块大石头之间的故事是一样的,先分牛肉再分姓氏的故事也是一样的。由于没有文字记录下当年发生的事情经过,只有口传一直延续,千百年后出现各个版本不足为奇。
值得注意的是,黎族古人为何会分牛肉?且不说这头牛是集体的还是自家的。这又不得不提到黎族人的一个习俗,在过去,生产力的低下,迫使黎族群居生活,处于原始共产主义状态。在生产中无论是谁抓到大的猎物,猎手都会和全寨子的老人和小孩分享。即使是过路人,包括汉人,也会分得同样多的份数,黎族话叫“见者有份”。凡抓到或者首先击中猎物的猎手,猎物的头是归他所有的,猎狗也能分得与其他猎手一样多的一份,剩余分配的份额和大伙一样多。全峒分肉也有一个现实的原因,就是古时无法冷藏储存大量食物,与其让食物变质还不如分给大伙食用。今后别人抓到猎物也同样会分给自己一份。
在天涯海角沙滩上分牛肉了,当时的通信就是靠人一路走回去通知各村各峒,有远有近,如果来晚了就不一定有份。而且也不知道会有多少人来分牛肉。只要通知到,来晚的人分不到食物是不能埋怨的。据说王姓先人最早到,但不急着吃,他把牛肠子洗干净后灌入牛血和米以及捣碎的野菜,做成血肠,煮熟后,一圈一圈地盘在帽子和脖子上,边走边吃,vaeng,是“圈”的意思,vaengcuens就是“血肠圈”的意思,vaeng发音接近普通话“旺”,因此vaeng姓用汉字书写,则取谐音字“王”。黄姓先人随后赶到,吃到肚子圆鼓鼓的,被称为“大肚黄”;甫姓先人来慢了一步,吃到烤焦的牛肉,被分姓氏为gin,黎族话的意思就是“烤焦”;董姓先人也来晚了,只能闻闻切肉的垫板和别人吃剩的骨头,黎族话读Haeirahaeirin,因此董姓被称为“lahaei”,有的书籍写成“拉海”。“la”没有具体语义,“haei”是“闻”的意思。
黎族人最初使用汉姓的背景及含义
《崖州志》卷之十三:黎分生、熟、半熟三种。“有纳粮当差之峒,有纳粮不差之峒”。“村峒以入版图为熟黎,未入者为生岐”,“岐”为黎族的其中一个自称。居住在沿海一带的黎族人,俗称熟黎,和汉人交往较为频繁;而生黎则居住在深山老林,与外界接触较少,长期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长居深山靠山吃山,以物换物。熟黎和生黎之间则为半熟黎。
汉姓的推广与古代中国的户籍制度有关。国家直接控制“编户”稽查户口、征收赋税、调派徭役来维护政权统治。公元1381年(明洪武十四年),朱元璋诏令天下编制赋役黄册(户籍),“因赋定役,丁夫出于田亩,”详列所有户籍人口情况,作为管理民户、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的根据。黎族人被登记户口则必须有姓名,小孩子入私塾也需要姓名,由于黎族没有文字,只能使用汉字表示,由此黎族人使用汉姓汉名就沿袭下来。
黎族人使用汉姓的来源有几种说法,并非单一的,也不是“我想姓啥就姓啥”。为了方便登记和管理的需要,统治阶级的基层官员或者黎族峒长简单化一确定汉姓,普遍的说法有以下几种:
一是抓阄,由官方主持,而由族长现场抓到什么姓,这个族群今后就姓什么。
二是朝廷派遣到当地做官的官员姓啥,当地的黎族百姓就使用这位官员的姓。
三是教书的先生给取的,有姓氏的黎族儿童入学后先生给取名字(笔者的父亲以及叔叔们的汉名都是由汉族老师帮取的)。
黎族人使用汉姓也有音译和意译等之分:
1.音译,比如“刘”姓,黎族话发音为“viu”,本意是“风”,发音和汉语的“liu”接近,所以取汉姓时采用谐音“刘”。其他还有吉姓发音为gin,陈姓发音为cuuen,苏姓发音为dua,黄姓发音为Vaeng等等,这些都是采用接近海南话的谐音。
2.意译,比如符姓的“符”是竹字头,黎族话的发音为ruenx,也是“竹子”的意思,但不是所有的符姓都叫ruenx。
3.形声字,比如麦姓本意为黄牛,而发音为mes,是黄牛的叫声,又和海南方言的“麦”字发音接近。
黎族姓氏和汉族姓氏不是一回事。汉姓相同,黎姓不一定相同。以蒲姓为例,吉阳区榆红村蒲姓发音为za,吉阳区博后村和南岛农场蒲姓发音为rax,落笔村蒲姓发音为gin,天涯镇华丽村甫姓也发音为gin;三亚的“符姓”就有数种发音:ruenx、rin、ngan、za等。相同的黎姓,由于居住的地区不同,各地的汉姓也不一定相同。比如“dhakVaeng德旺”黎姓,在乐东姓罗,在三亚则姓“黄”或者“王”。
黎族姓氏的发音及本意:姓氏在黎语中叫作“番茂”fanxmaux,或者“困茂”kunmaux,“番”单独的意思是“种子”,“困”指的是“群体”。“番茂”,则主要指姓氏,也泛指族群、部落等。笔者在对黎族姓氏的调查中,发现天地间、自然界万事万物,黎族人都有可能取之为姓氏。根据发音,发现有使用动物名称的,比如狗、蛇、黄牛、蛤蟆、鱼等;也有使用植物名称的,比如薯类、花、草等;还有用量词、方位词、象声词、动词、形容词等,比如一束、河水、新年、风、上游、上边、烤焦、闻等。在古崖州地区,大多数的黎族姓氏都在第一个字前冠以“小、孩子”。黎语发音为:Hluux或者dhak,这是两种不同的黎族方言,单独字面的意思都是“小、孩子”,在姓氏前头加入此音,已经不是专指“小”。以符姓为例,无论是婴儿还是老人,他们全都是“竹子的子孙”。
由于黎语的特殊性,使之无法完全按现代汉语的意思去翻译。比如刘姓,直译为“小风”,“风的孩子、风的子孙们”。就如汉语中,小伙子的小,并非实际意义的小,此小非彼小也。其他还有“比目鱼的子孙;花的子孙;草的孩子们”等。洪姓,黎族话的意思是:回来的孩子,猜测这个姓氏的祖先曾经远离故土,后来因为某种原因又回到祖籍地。在罗活方言区,传说有些部落则以自己的保护神为姓氏。保护神在自然界“五行”中,以“木”居多。有些史书记载黎族人“婚姻不避同姓”,或“同姓为婚”,实为误解。记录者只知汉姓,不知道黎族人还有黎姓。黎族姓氏也有忌讳,三亚的吕姓,黎族话读dzaxghien,即“龙舌鱼”的古称。有一说法:“龙舌鱼是吕姓的祖先或者保护神”,因而吕姓先人都忌讳吃海里的“龙舌鱼”。高峰地区的黄姓和荔枝沟的吴姓忌食蛇肉,因为他们的黎族姓氏姓蛇,但现在部分蛇姓家族已经不再忌讳。黎族人也会用姓氏作为村名,比如高峰地区的“林家村”,该村村民以林姓居多,林姓发音为hluuxma。
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姓氏文化是黎族最古老的传统文化之一,反映了一个黎族的历史侧影。遗憾的是,在滚滚的社会发展大潮中,黎族姓氏已淡出人们的视野,有逐渐被遗忘的倾向。
(注:文中部分文字使用的是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黎文)
知识出处
《故事里的三亚》
出版者:中国华侨出版社
本书从三亚历史文化、海洋文化、民族文化以及建国以来社会建设与经济发展等角度切入,深入挖掘了三亚的历史底蕴,回顾了三亚的发展历程以及作为改革开放样本城市折射出来的精神。
阅读
相关人物
符天志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