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市图书馆
三亚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三亚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叙谈黎族的船形茅草屋、隆闺及山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故事里的三亚》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1120
颗粒名称:
叙谈黎族的船形茅草屋、隆闺及山歌
分类号:
TU241
页数:
12
页码:
179-19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海南黎族传统居住建筑——船形茅草屋,以及黎族的文化底蕴和传统道德。文章指出一些不了解或歧视黎族文化的人带来的负面影响和伤害。
关键词:
海南黎族
居住建筑
船形茅草屋
内容
笔者常听,或者在报刊网上见一些无耻小人,在谈论黎族的“隆闺”时,往往是信口开河,满嘴胡言乱语,极不负责地带上歧视和偏见。在这些不懂装懂的人当中,有自称在黎族地区工作过,说是了解本土的黎族文化;有说在黎族乡村、村寨走过看过,自以为是地自称为精通黎族民风民俗;而有的则是纯粹的道听途说,人云亦云,为显摆自己见多识广,便添油加醋进行一番歪曲事实的描述……他们这种片面的置事实而不顾,带有歧视和误导性质的言论,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给黎族人民的感情带来严重的伤害。笔者作为黎族人,自幼生长在黎族乡村,对这些人的言行举止感到既可气又可恨,下面就黎族充满神秘色彩的“隆闺”,跟大家叙谈。
风雨船形屋,黎族最古老的传统住宅
海南岛地处我国南端,是孤悬在南海海面上的第二大岛,属热带岛屿季风性气候。海南岛是个终年阳光明媚,四季如春的岛屿,受东北和西南季风影响,每年7月至10月份是热带风暴与台风频繁狂躁的季节,因此海南岛不仅温度高,其湿度也偏大。黎族是海南岛上最原始的原住民族,千百年来,勤劳朴实的黎族先民们在这个盛满阳光、四季如春、雨水充沛的热带岛屿上生活,他们自强不息,凭着自身的聪明和智慧,历经沧海桑田,战胜了无数个自然灾害。他们筚路蓝缕,开拓创新,奋发图强,执着拓荒这座孤悬在碧波荡漾的南海上的岛屿,并且代代繁衍,薪火相传至今,从而创造出独特而奇异的民居建筑群落——船形茅草屋。
船形茅草屋是黎族人民传统的住宅类型,茅草屋的房屋构造,还残留着古代“干栏”式建筑风格和清晰的印迹,它是黎族人民与自然搏斗的智慧和结晶,是黎族先民躲避风雨的港湾。船形茅草屋与黎族族源有着紧密的联系,跟黎族族群有着息息相关的密码,其具体产生的年代难以考证,但据科学考古发现,早在一万一千年前,就有史前人类生活在三亚市落笔洞地区了。而茅草屋的诞生,使人类从洞穴生活走向更加广阔的野外空间,因此笔者妄自推算,茅草屋的产生,应该是在新石器时代。
黎族人喜欢依山建寨,傍水建村,他们建造房屋的材料,往往就地取材,各取所需。建房屋前,男人们上山伐木削竹,女人们则采藤割茅草收集葵叶,一家人齐心协力,精心筹备着建房材料。材料备齐了,便选择个吉日,邀请村寨里的叔伯兄弟前来帮忙,他们立木为柱,架木为梁,以竹木条为房架,然后盖上编织的茅草与葵叶,用藤条或野麻缚扎缠紧,而房屋的墙身有的用泥浆与稻草混合抹涂和垒砌,有的用编织的竹片搭建与遮挡,这就建成了黎族最古老的居屋——船形茅草屋。
黎族传统船形茅草呈长方形,屋子长一般为8至10米,宽5至6米,高约3至4米,房屋建造的大小,是根据家庭人口或家庭经济实力来决定的,整座屋子由前廊和居室两部分组成。茅草屋形如倒扣的船,屋内不隔房间,门在屋子头尾对开,一般不设窗户。总之,船形屋既能挡风遮雨,又有冬暖夏凉的优点,在以前,黎家人的生活起居,全部容纳在这样的小小的方寸间。
黎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这支生活在海南岛上的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其厚实的文化底蕴经过数千年的积累和沉淀,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园中一枝绚丽的奇葩。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黎族社会经过发展和演变,逐渐滋生形成许多优秀的传统道德,如家庭伦理道德、社会公德等,这成为支撑黎族社会诚信文化的重要内核。如黎族伦理道德中的家庭禁忌:哥哥忌坐已婚弟弟的床,兄长不能与弟媳面对面坐,家庭成员之间忌讲粗话脏话,男人不能动女人的纺织工具,女人不能动男人粉枪、尖刀、弓箭等狩猎工具……千百年来,黎族人民用这些带有原始韵味的传统伦理道德来约束自己的行动,规范自己的行为,实现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村寨与村寨之间和谐共存,部落与部落之间共同进步发展的局面。
话又说回来,咱们回到船形茅草屋的话题。船形茅草屋的门是在屋子两头对开的,屋内极少分隔房间,整座房屋由厨房、餐厅、寝室构成,房间里放置着锅碗瓢盆坛坛罐罐。人走进房屋,目光所到之处,涉及的是黎家人的生活、饮食和起居,可以说是一目了然了。这种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和地方特色的船型茅草屋,在这片炎热而潮湿的土地上,年年岁岁为黎家人的生活提供庇护,伴随黎家人度过一个又一个寒潮酷暑。
茅草屋生活着一家老小,似乎有些拥挤不堪,在外人看来甚至有些不可理喻,自然而然地冒出许多问题来,但是在以前的北方,冬季睡的炕床也是非常拥挤的。黎家孩子小时,他们可以跟父母居住一屋,但当孩子长到十四五岁,他们已长成了少男少女,在生理上已情窦初开,朦胧中对一些事也有一知半解的认识。这时候他们再跟父母同住,在生活起居上会有诸多的不便,况且黎族的伦理道德、思想观念与传统礼教是绝不允许的。因此,男女少年要搬出去,由他们自己或者大人,在父母主屋旁搭建一间属于自己的居所,黎族的隆闺,就是这样诞生的。
时至今日,社会快速进步和发展,船形茅草屋已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随同船形茅草屋消失在岁月深处的,还有隆闺。
隆闺,黎族未婚女子的闺房
在中国传统的汉文化中,未婚女子的住所或者房间,称作闺房。闺房,顾名思义是女孩子的家居空间,是青春少女坐卧起居,研习诗书礼仪的所在。在黎族文化中,黎族未婚女子也有闺房,但黎家人不叫闺房,而称作“隆闺”。“隆闺”是个名词,它是根据黎族话的语音直译而来的,“隆”指的是房子,“闺”指的是小茅屋,带有“闺”字的房屋必须是未婚的男女青年。也可以这么说,只有未婚的男女青年的住房,才带有“闺”字。
在海南岛生活的黎族,因其生活环境和建筑类型所限制,当男孩女孩长到十四五岁时,就得从父母的住所搬出去。男孩子会自己动手,他们上山砍伐木料,收割茅草,采集葵叶,亲手搭建自己居住的房屋;而女孩子则由父母兄弟帮忙,在父母居住的主屋旁边,搭盖上一间居住的闺房。这些只有未婚男女青年居住的小茅屋,黎家人统称为“隆闺”,它与汉文化里的“闺房”没有什么区别,都有生活起居场所的功能,只不过黎家人的“隆闺”有兄弟“隆闺”和姐妹“隆闺”之分。兄弟“隆闺”顾名思义是未婚男子居住的屋子,姐妹“隆闺”是未婚女子居住的小屋。“隆闺”的建筑样式与父母居住的主房屋相似,但规格要小得多,仅开一个小门供进入,室内摆设简单,有床有桌有凳,建好的“隆闺”大小不一,大的有可居住三五人,小的只住一二人。“隆闺”建成后,女孩子日常生活与谁交往,都一直受到父母的监管、约束和庇护。
黎族是提倡自由恋爱的民族,千百年来,黎族青年男女往往通过劳动相遇、走亲相识、节日邂逅、婚庆交往、走村对歌等方式来相识,他们利用交往来加深认识,利用交流活动来选择和寻觅自己的心上人。当他们遇到自己心仪的人,会勇敢地去追求,鼓起勇气去沟通,用对歌的方式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有缘分的从相遇、相识,到相知,历经一番好事多磨后,自然而然便是瓜熟蒂落;无缘分的话不投机半句多,自然是劳燕分飞另觅他枝。
汉语成语“走马观花”,叙述的是一段春季相亲过程,在花开的季节,男子瘸子骑马,女子豁嘴口持花,双方相遇,相互产生爱慕,成亲后懊悔不及。这种由巧言令色的媒婆牵线搭桥的相亲和恋爱方式,男女双方往往缺少零距离的接触,彼此之间又缺乏沟通和交往,可想而知这种婚姻是不幸福、不美满的,往往会酿成爱情和婚姻的悲剧。海南岛的黎族社会没有从事媒婆或媒人这种职业的,黎族青年的爱情和婚姻,完全是由自己选择、靠自己作主的。相识与黎族的婚俗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黎族青年男女通过相识来进行交往的,他们会采用对歌这种奇特的方式进行恋爱,甚至是谈婚论嫁,可以确切地说,相识是孕育和滋生黎族青年爱情的摇篮。
黎族把部落(地区)称作“峒”,把村庄、寨子称作“抱”或“番”等。黎族村落的规模有大有小,村落小的住二三十户人家,村落大的可聚居上百户甚至数百户人。黎族峒和村寨成员之间,往往由同一宗族人居住,因此被视为同祖宗族同根源的兄弟姐妹。黎族是个伦理道德和宗教理念严格的民族,黎家人严禁血亲和直系亲属通婚,特别是同一宗族人更是世代不得通婚,无论是同村还是同峒居住,只要姓氏相同,宗族伦理绝对不允许他们通婚。现在从科学和优生优育的角度来看,这种婚俗无疑是进步的先例。黎族未婚男子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这使到了谈情说爱年龄的他们,不得不跋山涉水到别的村寨、别的部落去,寻觅自己的心上人。通过三月三节庆和野外交往活动,这种独特而奇异的自由相识、自主恋爱的方式,在黎族社会发展的历程中应运而生了。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地处在青山绿水萦绕的黎山,每到农闲时节,穿戴整齐的黎家小伙们便三五相约,带上心爱的口弓或鼻箫,到别的部落和村寨,寻觅有缘人。黎族青年的爱情和婚姻,不受汉文化“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束缚,他们寻找人生的另一半,完全靠自己做主,由自己决定,当他们遇上爱慕的女子时,会鼓起勇气去追,去求。他们会在未婚女子的“隆闺”外,或者在集会场所进行才艺演示,通过奏口弓、吹鼻箫、唱山歌等形式,深情地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倾诉自己的感情世界,试探性进行沟通。有古籍为证:“春则秋千会,邻峒男女妆饰来游,携手并肩,互歌相答,名曰作剧。有乘时为婚合者,父母率从无禁”。“男女未婚者,每于春夏之交齐集旷野间,男弹嘴琴,女弄鼻箫,交唱黎歌。有情投意合者男女各渐进凑一处,即订偶配。其不合者不敢强也。相订后各回家告知父母,男家始请媒议婚。”
然而黎族“隆闺”,这个被黎族青年称为爱情伊甸园的神圣之地,却被某些人无情地抹黑了。那些自命不凡,号称是精通黎族民风民俗和黎族文化的“专家”“学者”,谈起“隆闺”来夸夸其谈,他们天马行空地进行歪曲描述,信口雌黄尽是一派胡言。这些所谓的专家、学者巧口成簧,出口成章,对厚重的黎族历史和黎族文化一窍不通,然而他们的不懂装懂,自以为是,把黎族“隆闺”描述成为汉文化中的青楼,他们极其不负责任的、不尊重黎族宗教礼俗的、充满侮辱和歧视性质的言论和做法,已严重地伤害到黎族人民的情感。
我们可以发挥想象力,某年某月某天的某一刻,在冰天雪地的北方某地,汉家人的青春少女正在闺中研习诗书礼仪,抚琴作画;而在阳光明媚的海南岛,在那个鸟语花香萦绕的黎族村寨,花季般的黎族少女也在隆闺中,她们纺棉捻线,织锦刺绣,吟唱山歌,抒发情怀。黎族“隆闺”与汉文化中的“闺房”是如出一辙的,“隆闺”和“闺房”顾名思义是未婚女子家居空间和坐卧起居之室。
在黎家的礼俗中,自有一套严格的伦理道德来约束的。未婚女子的隆闺,严禁已婚男子和行为不端的人登门,谁若胆敢违背社会公德,将会遭受到整个黎族社会的谴责、唾弃,甚至严厉的罚处,行为极为恶劣者,会付出生命的代价。当然,一个一心一意想寻觅人生伴侣的男子,要想进入隆闺跟女子继续交往,是要进行一场实实在在的考验,并征得女子的同意才行。
当男孩找到自己心动女孩时,他会找到她的村寨来到她的隆闺,试探性唱起黎族古老的叩门歌:
哥行远路寻花枝,行到园边见花开;
花隔竹篱手难摘,请妹开门引入园。
女孩子若有兴趣,或愿意跟男孩子交往,她会隔着门回答道:
妹种花来哥浇水,鲜花专等哥来开;
哥若有心把花摘,妹愿引哥入园来。
假如女孩子不想与男子交往,她会委婉地用歌声来拒绝:
玫瑰花上带刺多,劝哥莫伸手来摘;
阿哥不是浇花郎,鲜花不为阿哥开。
女孩子的歌声言明心声,表达心意,即使男孩子是块实心的榆木脑袋,都能察觉到她的意思。这时男孩子不再强求,也不敢纠缠,只好无可奈何地抽身而去,另寻觅有缘之人。
黎家人的隆闺是神圣的,充满着浪漫而神秘的色彩,它是未婚男女相识、相知、相恋和谈婚论嫁的场所,是黎族青年滋生与培育神圣爱情的摇篮。
山歌,黎族青年的爱情红线
黎族是个爱唱山歌的民族,黎家人自幼在先辈们吟唱的歌谣声中长大,深受这门古老艺术的熏陶,人人开口能唱,张嘴能吟,个个能歌善舞。黎族古老的情歌,历经沧海桑田已传唱数千年之久,仍方兴未艾,已演变为黎族青年男女爱情与婚姻的法宝,2006年,黎族传统民歌成功入选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黎族传统民歌,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珍珠,其内容涉及广泛,题材丰富,形式多样,按体裁可分为劳动歌、爱情歌、时政歌、生活歌、故事歌等。黎族民歌唱法通俗易懂、情深意切、音韵和谐、比兴夸张,具有鲜明的海南地方特色和浓郁的民族风情。
情歌,是黎族传统民歌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在黎族山歌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按黎族古老传统习俗,青年男女要谈恋爱,要想找心目中的恋人,要定情联姻,都需要用山歌来表达,他们从邂逅相遇,到相识相知,再到倾诉情怀等一系列环节,都要以歌当语,以歌交情,以歌作媒的。人在黎山,身为黎家人,即使没有满腹的歌经,但也要学会几首山歌,即使不会放开喉咙高声大唱,也要会低声轻吟。
从上述情况看,黎族未婚男女的爱情和婚姻,完全是山歌牵的线,是山歌作的媒,如一对未婚男女青年,在三月三上邂逅相遇,就有下面一段浪漫的山歌对唱:
男:三月到来三月三,三月花开满山坡;
有心摘花怕花刺,抛串山歌引话题。
女:树上鸟儿闹喳喳,田中青蛙叫呱呱。
喳喳呱呱为哪般,多嘴多舌讨人嫌。
男:落花无情水有意,藤蔓有心把树缠。
妹住哪山居哪寨?开口告诉阿哥听。
女:百座山峰百座寨,百座寨子百间屋;
百间屋子百人住,阿妹就住百一间。
黎族未婚男女以歌作当语,通常你来一曲,我往回一首,这种一问一答的对歌,起到抛砖引玉,试探对方虚实,增进了解沟通的作用。
假如女孩子相中对方,会留下这么一段应邀山歌:
女:阿哥哟,想要吃鱼下河捉,
想要吃肉上山打,
想要恋爱出村游,
想结百年上妹门。
在黎山,黎族青年最典型的恋爱和来往,是通过外出走亲戚或者是节庆聚会等方式进行,男女青年相识后,就留下对方村寨地址。男方如想继续深交,就要来到女子村寨,寻找到女方的隆闺。要想叩开女孩子的闺门,男孩子必需展示其聪明才智,经过一番较量才行,于是他们就唱起经典的叩门歌。
男:过山过岭寻花来,
行到园边见花开;
园中花香引哥到,
闻香寻上阿妹家。
女:从来不请哥过村,
从来不约哥上门;
请哥移步别村去,
请哥转头寻别门。
男:花开自引蜜蜂来,
花香会引蜜蜂到;
有心结交敲个门,
请妹起身把灯点。
女:从未谋面不识哥,
请哥还到别村去;
妹难点灯与哥坐,
妹无精神陪哥聊。
男:花开在山有人观,
花开在岭有人赏;
阿哥有心与妹交,
和妹交情意如铁。
女:哥若真心来交情,
妹出谜面请哥猜;
猜错阿哥原路回,
猜对阿妹把门开。
男:与妹夜谈心已定,
和妹交情意已决;
妹若出题九十八,
阿哥能猜九十九。
女:妹出谜面请哥猜,
哥猜树头几多根;
哥猜树上几多叶,
哥猜西瓜几多仁?
女方出了歌迷,男方必须应对。假如男方猜不出,吃了闭门羹,那么他只能恨自己学艺不精,会在“花开自引蜜蜂来,鲜花不为阿哥开;妹难开门让哥进,请哥移步走别村”的歌声中,乖乖地转身离开。假如男方把歌谜对上了,那么一场山歌对唱便会拉开序幕:
男:妹出谜面哥就猜,
哥猜树头不猜根;
哥猜树大不猜叶,
哥猜瓜个不猜仁。
女:妹出谜面哥来猜,
生是一碗熟一碗;
吃完一碗满一碗,
哥哥猜它是啥物?
男:不长翅膀不长毛,
不会飞来不会跳;
没有双脚会走路,
螺背硬壳能搬家。
女:阿哥再来猜一猜,
坐也是蹲站也蹲;
走路一蹲又一蹲,
阿哥猜它是啥物?
男:不怕风来不怕雨,
身上无衣也过冬;
能蹲能跳又能唱,
嘴大出声叫呱呱。
在歌声和鼻箫的旋律中,男子若打动女子的芳心,会被允许踏入她的隆闺,跟女孩儿促膝长谈,彼此之间加深认识。隆闺是受女方父母或兄弟监护的,它仅是一个场所,一个相识了解的地方,女方允许男方进入隆闺只是一开端,并不代表爱情成功。双方通过接触和交往,如发现不适合时,女方会唱道:
砍下尖刺把路堵,
劝哥莫来第二次;
哥妹不是同林鸟,
无缘百年共枕眠。
假如通过接触,彼此之间相互吸引,他们会进一步确定恋爱关系。当一对年轻人通过用情真意切的山歌,对唱出个情投意合,彼此之间爱得难舍难分时,就会有送情歌:
送哥送到那边村,
越送越远心越乱;
脚踩蚁窝不知痛,
手捻树叶撤满园。。
男女双方随着交往的不断深入,思念的歌也就此产生了:
女:有心念哥哥,
下地也想你,
拔秧也想你,
想在心窝窝,
一天想几回,
想得我心慌,
想得我心痛!
男:哥恋妹哟,
就像水瓢不离缸,
就像锅盖不离锅,
就像铁秤不离砣。
当爱情瓜熟蒂落,他们会在情意绵绵、爱恋依依的意境中,海誓山盟地唱道:
哥妹原是同林鸟,
同山同林同草窝;
双飞双宿双相守,
生亦同枕死同穴。
这时候,一场历经邂逅相遇、热恋约会、探情求婚、定情盟誓、离别苦情、相思怀念,以山歌牵线搭桥的爱情,自然而然瓜熟蒂落了。
春去秋来,花开花落,未婚男女用真情培植的爱情,经受住了风雨的考验,就像树上的果实,在花期过后,果子成熟了。槟榔与其说是实物,毋宁说是一个象征,作为黎族族群认同的婚姻信物,槟榔在订婚仪式中具有潜在的认同意义。在定亲仪式上,满脸羞涩的女孩会接过男方送来的定情物和槟榔,她唱道:
红蒂槟榔吃嘴香,
吃哥槟榔领哥情;
槟榔如金萎如宝,
吃哥槟榔哥屋人。
又是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藏匿在绿林丛中的村寨,荡满了欢歌笑语,溢满了婚庆的喜悦。
我女小小你带去,
带到你门你照顾;
头毛蓬蓬你收下,
教她贤惠教她孝(孝敬)。
盛装的女孩在母亲伤感的《嫁女歌》声中,被姐妹们簇拥着,哭哭啼啼离开了生活二十多年的家。可一走岀村寨,新娘子就露出了幸福的笑容,她在欢乐喜庆的唢呐声牵引下,随着送亲队伍,浩浩荡荡地来到一个飘满椰风稻香的村寨,走进一间崭新的房屋,成为一位娇滴滴的新主人。
婚礼没有就此而结束,还有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男女对歌。首先由新郎新娘喝同心酒,唱同心歌,他们以一首“哥妹本是同林鸟,同山同林同草窝;双飞双宿双相守,生亦同枕死同穴”的山歌,为美满婚姻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接下来是送亲的姐妹与迎亲的兄弟对歌,男女分庭抗礼,各自坐在一溜长桌旁,欢快的山歌唱起来了,你来我往,有问有答,针锋相对,互不相让,把婚礼喜庆的气氛,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在对歌场上,一位男孩与一位女孩用对视,火辣辣的目光产生了爱的火花,又一个邂逅相遇,用山歌抛砖引玉,用山歌牵线搭桥的爱情,悄悄诞生了。
知识出处
《故事里的三亚》
出版者:中国华侨出版社
本书从三亚历史文化、海洋文化、民族文化以及建国以来社会建设与经济发展等角度切入,深入挖掘了三亚的历史底蕴,回顾了三亚的发展历程以及作为改革开放样本城市折射出来的精神。
阅读
相关人物
高照清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