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市图书馆
三亚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三亚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一片美丽的叶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故事里的三亚》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1116
颗粒名称:
一片美丽的叶子
其他题名:
记下洋田菜市场罗秋英
分类号:
K825
页数:
5
页码:
158-162
摘要:
本文记述了作者在吃火锅时听到的一个故事,故事中六个回到南沙值班部队的战士因为长期没有吃到新鲜蔬菜,在火锅店吃青菜被店老板误认为吃霸王餐,最终班长站出来说让青菜算羊肉价,解决了误会,店老板还请客。作者接着讲了一个自己认识的在菜市场卖菜的女工罗秋英的故事,介绍了她一家人和家庭的情况,强调了家庭和睦和付出的重要性。
关键词:
火锅店
故事
罗秋英
内容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一直荡漾在我的心里。
1990年的时候,在南沙高脚屋值班的部队战士小周换班时到家来看我,说起他们回来那天中午去羊肉火锅店吃饭的经过。他们六个人从船上下来第一件事就是找吃的。他们来到胜利路港务局旁的火锅店,才到上午十一点,用餐客人不多。他们挑好桌位坐好,要了两斤羊肉。吃火锅了,大家都风卷残云般地吃着青菜。空心菜的柔韧甜美,生菜的鲜嫩细腻,白菜的清脆爽口……吃得活色生香。大伙正沉浸在绿叶包裹的美味中时,火锅店老板来了,悻悻地对他们说:“兄弟,你们这样吃,我这生意还做不做?”他们都愣了,齐刷刷地手拿筷子,望着老板。这时,站在旁边的服务员说:“你们已经吃了十筐青菜了。因为青菜是不算钱的配菜,你们这样吃我们承受不起!”回过神来的战友们才知道这样吃青菜,让人误认为是吃霸王餐的了。班长连忙站起来说:“老板别生气,今天我们这桌的青菜你算羊肉的价钱好了!”这样一说,把老板给搞糊涂了,哪有这样的吃法!见老板百思不得其解的样子,他们才跟他讲起在南沙值班的经历,已经三个多月没有吃到新鲜蔬菜了,在岛礁上所谓的蔬菜就是酸菜罐头什么的。很多人因为缺少维生素而溃疡,所以……
老板沉默了,转过身亲自到厨房端出一大筐青菜,大声地说:“兄弟,对不住了,放开了吃,这顿饭,我请客!”
二十多年过去了,这个故事一直清晰地留在我记忆的深处,不时荡漾起绿色的回忆。它让我懂得绿色蔬菜不仅是生活的必需,还是情感的纽带。
罗秋英,一个在吉阳区下洋田菜市场偶遇的卖菜女工。至今我对她的了解还很有限。但我就是凭着几次面见,有了“一叶知秋”的感悟。她就是菜市场里一片纯色绿叶,成为我对普通人的判断依据。从她的身上,让我在茫茫人海中,窥见了普通人的神奇,品尝出平淡人生的真味。
不久前,我在下洋田居委会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来到下洋田三巷门口的一个小院里,这是下洋田社区罗秋英的家。她住的是自己建的住房,占地七八十平方米的五层楼的小院。院子里悬挂着三盆绿萝。门口放着电动车什么的。家有兄弟四个,都已成家,各住一层,罗秋英住在五楼的顶楼。我忍不住问:“你最大,也是五六十岁的人了,每天卖菜爬上爬下也不方便,为什么不换到楼下呢?”我问了这个问题后就后悔了,觉得自己好像是来她家挑事儿似的。她笑了笑,说:“一楼住着的是爷爷奶奶。我们结婚早,住到了楼上,这没什么,谁住都要爬。”她告诉我,她们是土生土长的吉阳区人,曾住在鹿回头公园的山脚下。在南新农场建立的时候,就全家迁到了南新农场。她曾在南新农场一带种植水稻。丈夫是三亚居民,是下洋田的老住户。夫妻俩都是黎族,都带着民族的淳朴和厚道。
傍晚时,院子里弥漫着浓郁的烟火气息,各家的饭菜香味飘然而至。一大家子聚在一起有说有笑,其乐融融!我不禁感慨:一个和睦的家庭总会有人在默默地付出。这如同绿叶对根的情感,为的是生活的大树常绿!
坐下没多久,我就聊起卖菜的话题,询问道:你除了卖菜,还有别的收入吗?
她告诉我,夫妻俩都卖菜,没有房子出租,就没有别的收入。卖菜是挺辛苦的,但挣钱都不容易。为了卖新鲜一点的蔬菜,头天不囤货,每天两点去荔枝沟菜地割青菜。去菜地进货才可以亲眼看到菜嫩不嫩,好不好。我们穿的东西好点差点没关系,不会影响身体健康,但进嘴吃的东西不能差,会要命的。
每天卖菜,有休息日吗?
无论什么天气都要去进货来卖,人是铁饭是钢,因为大家每天都要吃。原来槟榔村这一带种菜的地方坑坑洼洼的,治安也不好,都是我们俩一起去,相互有个照应。现在路平坦啦,出门也安全,就是他一个人去进货。他把菜送到市场后就回家吃早餐,吃完早餐后就来帮我一起卖菜。
每次买菜时,我常看到她丈夫在她的摊位旁边帮着顾客摘下面相不好的老叶、烂叶。旁边多放了个秤。人多时,帮助打秤;人少时,就帮助顾客确认所买的东西是否缺斤少两。夫妻俩就是这样风雨同舟,相濡以沫,共同服务于每家每户的菜篮子。
我们常常觉得,做辛苦的事一定是利益使然。我问道:你们每天早出晚归的,一天能挣多少钱?
她告诉我:一般的青菜也就每斤赚个五毛到一块钱的差额。现在为了方便顾客,建的菜市场多了,买菜的人少了。每天卖两百多斤菜,能赚到两百块是不错的了。
菜市生意难以预料,没有固定的价位,卖的是时价。有时认为菜不错,高价进货,却没人买。有时进货少,又不够卖。遇上台风来时,以为提前囤点菜可以多赚点,但台风来得太急时,卖不出去的新鲜蔬菜,过后也烂掉了,你说谁吃烂叶子?不囤点菜,眼看着好好的菜被风刮走,心里也难受啊!我们好多次都赔了本,但还是忍不住囤菜,担心大家没青菜吃。
听了她的收入情况,我忍不住问:一家人过日子够花吗?
“够花了!”罗秋英响亮地回答我。她解释说;虽说收入不算多,但也够花了。家里老父老母年纪大了,但他们还有退休金,我们只在身边出点力。丈夫是家中的老大,照顾老人要多一点,就在附近做点事。家里三个儿女,现在都自己挣钱了,有时也贴补一点。总之,老老少少都平平安安在一起挣钱养家就好。
我是一个常逛菜市场的人,退休后买菜是我的主要工作。菜贩应该是算计我钱袋的主要对手,是我要防备的人。可是她却让我感受到了买菜的身心愉悦。
认识罗秋英是这样的。有一次在下洋田菜市场买菜的时候,看到她脸上带着微笑,见面就叫“阿姨阿姨”,让人觉得很亲切。如果说服务行业的口才是生存的手段,那么她卖菜的方式还真是“收买人心”。每次卖菜,都是夫妻两个,一个负责卖菜,一个负责帮助顾客选菜、择菜。每棵菜都是清清爽爽的。西红柿红红亮亮的,丝瓜、茄子都带着清新的气息。菜心整整齐齐地摆放着,像是蔬菜展览似的。所有的菜似乎都带着泥土的清香味儿,并且价钱合理,几毛钱都算得很清楚。秤也足,从未与人有过什么争执。因此,我每次都去她家买菜。
有一次买丝瓜。她拿着把弯弯的小刀,用大拇指一按,把丝瓜的柄切下来,用嘴把切下的柄舔舔,然后说:“不苦,甜。”她是那样的不经意,又那么自然。这动作引起我的关注。我好奇地问:“每个瓜都这样卖吗?”“是的,丝瓜和葫芦瓜都有苦的,苦的瓜难吃不说,还有毒,不能吃。”她边打理菜边对我说。我愣了一下,又问:“你进货时有没有尝过丝瓜的味道?”“进货那么多尝不过来,人家也不给我尝啊。”她笑道。“那碰上苦的丝瓜不是要赔本啊?”她认真地说:“我卖给别人,别人花了钱买了不能吃的菜也亏了啊。如果不尝尝你把这瓜放在炖好的汤里面还坏了一锅汤,这不是更亏吗?”这是最通俗的解释,最简朴的真情!我怔怔地站在那儿,瞬间,我那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纠结被几句话说得通透。还有一件也让我感动的“丝瓜小事”。有一次我挑了条丝瓜,丝瓜个头还比较大,绿绿的,看上去还挺嫩的。我拿给她打秤。她看了一下,停下来用小刀去割那个疤痕。顺着疤痕切开,发现丝瓜里面长了虫子,不能吃了。她笑了笑对我说,“你没挑好,坏的。我帮你来挑。”我静静地看着她把那个应该属于我出钱的坏瓜扔掉,重新帮我挑选,重新品尝味道,过秤、装袋。顿时,觉得她就像一束光,明亮而温暖地照耀着我。还有一次我买菜有点晚,看到她摊位上还有菜,毫不犹豫地去拿了两把青菜,打秤时才发现摊主不对。我有点失落地问:“原来的罗姐不来卖菜了吗?”她告诉我,她在这卖,她的菜早卖完了。她的菜一卖完,我把菜搬来这儿卖,她的位置好。我终于明白了,好的德行就是风水。这普通的摊位被她经营成生意兴隆的风水宝地了。
我对一起买菜的邻居说起了我的买菜故事,说起下洋田菜市场端头的罗秋英。她听后连忙说,她真是个好人,我也喜欢买她的菜,人好菜好!
就是因为有着这些交往,我认识了她。虽然她没有一诺千金的慷慨,但我对她充满了敬意!采访结束的时候,我羡慕地说,你活得好快乐啊?她高兴地告诉我“活得快乐!家里的老人身体健康,孩子都长大了,老大结婚了。自己在这里卖菜,大家都熟悉了,我的菜也好卖,每天都是最快卖完的。全家人在一起有吃有住,很满足,很幸福啦!”她见我惊异的模样,又拉着我的手说:“阿姨,烦恼是一天,快乐也是一天,为什么要烦恼呢?自己快乐,家人也快乐,大家都快乐,多好啊!”我笑了,为她的豁达,也为自己的豁然。罗秋英只是一位普通的卖菜工,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每天早出晚归也就挣个一两百块钱,却在固守行业操守,在保全别人利益的时候不惜损失自己的利益。她就像一片通透而美丽的叶子,为了家的大树,把自己吸收的阳光、养料无私奉献。经营着一个菜摊,不管是烈日炎炎还是风雨交加,她都努力把最好的蔬菜传送到千家万户。把一份辛苦的谋生工作,做成了温暖人心的事情。这千金难买的品质是人性最大的光辉。在大谈文化的今天,我觉得无须提醒的自觉,为别人着想的善良,就是滋润社会的文化!
知识出处
《故事里的三亚》
出版者:中国华侨出版社
本书从三亚历史文化、海洋文化、民族文化以及建国以来社会建设与经济发展等角度切入,深入挖掘了三亚的历史底蕴,回顾了三亚的发展历程以及作为改革开放样本城市折射出来的精神。
阅读
相关人物
孙春花
责任者
罗秋英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