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高的树上结槟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故事里的三亚》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1113
颗粒名称: 高高的树上结槟榔
分类号: K825
页数: 4
页码: 150-153
摘要: 本文记述了阿董,一位在槟榔园里建了一套100多平方米的房子,最早建房子和最早买车的人,村里村外的人都以他为荣,许多年轻人都乐意跟他一起干,向他学习、取经的黎族职工。
关键词: 阿董 槟榔园 黎族职工

内容

炎夏的一天,我跟随立才农场农业专业合作社劳动竞赛服务小组下队,开展服务指导活动。当路经该场并场队抱头村外的一片一眼望不到边的槟榔园时,忽然传来一个男人的歌声:高高的树上结槟榔,谁先爬上谁先尝……
  这不是台湾已故情歌王后邓丽君原唱的《采槟榔》吗?与邓丽君甜美的歌声相比,这沙哑的歌喉实在不敢恭维,但其快乐的心境却不言而喻。
  歌声依然不断,我和同事寻声而去,深入槟榔飘香的园子深处,密密匝匝的叶子,挡住了我们的视线,却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唱歌的人在哪呀?”正在纳闷,一个沙哑声音从树梢上传来:“哈哈,我在这呢。”我和同事抬头一看,他不左不右,不前不后,就在我们头顶上的那棵槟榔树上,只见那中年男子双脚夹着槟榔树,身上没有任何保护措施,两手拼命往上爬,不到一分钟,就爬到八九米的高处,准备采摘那串翠绿透香的槟榔。男子的脸被那串又长又大的槟榔遮住了,我们没看清他是谁。
  他的爬树身手,使我和同事联想到影视剧中常看到的一边唱歌、一边爬树摘槟榔的“情郎哥”。望着这现实版的男子,我和同事打心底佩服他。
  槟榔树如苗条少女,纤细笔直的身躯,负载100多斤重的他,似乎也在不停地发抖。我和同事双脚发软,不敢再大声惊动他,生怕他会从槟榔树上掉下来。
  他正旁若无人地采摘着槟榔,许久后才问道:“老板,等我摘串槟榔就下来。”
  “你别急,我们不是什么老板,是农场专业合作社劳动竞赛指导服务组成员,下队开展信息服务路过这里,听到你的歌声,就过来看看你。”
  “哦,我马上下来。”男子猴子一般地挂着刚采下的那串槟榔,倏地从树上滑到了地面。
  他落地站稳脚跟转过脸,我和同事才看到了他的“庐山真面目”。哦,阿董,原来是你呀。阿董面带笑容,随即接过话茬:“噢,都是机关领导,什么风把你们吹到我这里来了?”
  阿董名叫董荣光,是“立才槟榔产业合作社”社员,抱头村的黎族职工。平日里既有收购、推销槟榔之能,又有种植、管理槟榔之法,是一位难得的综合型社员,平时大家都习惯叫他阿董。他个子不高,约1.6米左右,40出头,肤色晒得有点黑,嘴唇薄,会说话,人精灵,看到机关干部,不管是谁,张口闭口都叫“领导”,如此不着边际的称呼,让我和同事感觉浑身不自在,因为我们只是劳动竞赛服务小组的组员,压根不是什么领导。
  据我们所知,早在十几年前,他就在槟榔园里建了一套100多平方米的房子,是最早建房子和最早买车的人,村里村外的人都以他为荣,许多年轻人都乐意跟他一起干,向他学习、取经。
  “走,请领导到我家里坐坐,喝杯茶,解解渴。”他边招呼我们,边领着我们往他家里走。
  他的房子被前后左右的槟榔树包围着,绿树成荫,徐徐的山风将清爽的空气从密密匝匝的槟榔园里送进他敞亮的客厅,如空调一般凉爽,非常舒适惬意。他居家条件不错,大门是豪华门,电视是大彩电,冰箱是三门柜大冰箱,还有笔记本电脑等,现代新潮味十足。
  阿董一边冲茶,一边说道:“农村百姓没什么好茶,请领导迁就一下,喝杯铁观音吧。”铁观音是好茶,他的客气让我和同事始料未及,我们慢慢品尝正宗铁观音的香醇,话语自然散发着浓浓茶香的韵味。“读山听雨到乡里”,这是《慕川文集》中很有诗意的一句话。我们像久别重逢的朋友,一聊就是两个多小时,阿董的过往人生,一一向我们呈现出来。
  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他,没什么技术专长,外出打工,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所以,他一走出学校大门,就没往深圳、汕头等沿海城市的工厂里钻,而是在家乡务农。他人勤劳老实,耕田种地,鸡鸭鱼猪样样养,是村里公认不错的“小年轻”。1983年,他被分配到生产队当胶工,后因父母年老体弱无人照顾,才回村里与父母一起生活。
  为了脱贫致富,从1989年开始,他便跟大陆过来的人学种瓜菜。最初种的是青瓜,由于技术、管理等原因,种出来的青瓜次瓜很多,加上采摘期短,又逢高产期烂市,卖不到好价,他没赚到一分钱,反而血本无归。然而,他没有气馁,继续摸索经验,同时转变发展策略,改种市场行情看好的茄子和豆角,获得好收成,扭转了亏损局面。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腰包鼓了,生活好了。“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在大家还骑单车时,我就买了一辆125铃木牌摩托车,继而又买了三轮车,再到买四轮小货车,许多人投来羡慕的目光。”他说,我这个人和别人有点不一样,喜欢剑走偏锋。话语一出,把我们全弄笑了。
  他就是这么一个人,不按套路出牌,习惯走“人无我有”之路。听他介绍,在村里没人种槟榔的时候,他就搬家到村外一公里远的山坡洼地安营扎寨,挖鱼塘、开荒地、种槟榔。其实我们佩服他,当时大家对种槟榔不是很热衷,因为没人收购,市场需求量不大,卖不上价钱,有的人甚至把原先种下的槟榔全部砍掉改种了其他作物。阿董却初心不改,还越种越多,从100多株发展到2000多株。
  “敢吃螃蟹者,就不怕螃蟹伤。”他说:“几年后,槟榔开花结果了,就是没人来收。真不知咋办。”一贯不服输的阿董就是不向现实低头,别人不收,他自采自卖,绝不让一粒槟榔掉在地上。他跑三亚、奔崖城、走乐东,用摩托车拉着槟榔沿途叫卖,这一招果真有效,3000多斤槟榔,卖了7000多元。
  这次经历,锻炼了他应变市场风险的能力。如今,他除了种好管好自家的槟榔外,还租管别人的槟榔园。在经营方式上,他以收购、推销为抓手,每年三四月份起,他就开始收购槟榔小果,最高收购价每斤50元,主要销往三亚和万宁一带。到槟榔大批上市时,他就雇工帮忙,设点收购,或直接去槟榔园帮村民采摘,解决村民种槟榔的后顾之忧。
  他心胸宽广,不计个人得失,时常被亲人“骂”为傻瓜蛋。有一次,他获知每斤槟榔价格飙升4.5元的市场信息,许多村民打电话或上门找他,叫他帮忙采摘。此时他家的槟榔也可以采摘了,怎么办?趁价格好,是先帮别人采?还是先采自己的?他犹豫片刻,最终作出先人后己的抉择。3天下来,他为村民收购槟榔2万多斤。到了第四天采自家槟榔时,槟榔价格已由每斤4.5元降到每斤2.5元,自家3000多斤槟榔就损失了6000多元。家人骂他活该,他淡然笑之。
  2010年9月,由过于相信别人,阿董对客户送来的槟榔未拆包检查,以6万元收购了3万斤槟榔。当运到万宁收购点出售时,老板拆包发现了包内的烂果、虫果、小果太多,以不符合标准压价至每斤1.5元,白白搭上1.5万元。妻子心痛不已,怨声不断,可他却笑着说:“钱又没跑到哪去,都落在咱本土兄弟的腰包里,咱也算是肥水不流外人田嘛。”
  阿董向我们透露,20多年来,他有成功,也有失败。目前,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农场发动更多的槟榔种植户自愿加入槟榔合作社,通过整合分散资源,以抱团发展的方式降低槟榔种植户单打独斗的市场风险。
  我们告诉阿董,农场近期在合作社与合作社之间开展劳动竞赛活动,届时将评出“农业合作社示范之星”“农业合作社理事长之星”“农业合作社之星”和“农业合作社创业者之星”。
  阿董听后,十分高兴地说:“早就盼这一天了,有了槟榔销售平台,有了大伙的齐心协力,社员的收入就更有保障了。”虽然槟榔的黄叶病难治,还有致癌说,价格时高时低,不尽人意,但阿董依然充满信心。
  刚走出阿董那片挂满槟榔的槟榔园,阿董沙哑的歌喉又唱开了——
  高高的树上结槟榔
  谁先爬上谁先尝……

知识出处

故事里的三亚

《故事里的三亚》

出版者:中国华侨出版社

本书从三亚历史文化、海洋文化、民族文化以及建国以来社会建设与经济发展等角度切入,深入挖掘了三亚的历史底蕴,回顾了三亚的发展历程以及作为改革开放样本城市折射出来的精神。

阅读

相关人物

高建帮
责任者
阿董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