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辑 劳动者之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故事里的三亚》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1108
颗粒名称: 三辑 劳动者之歌
分类号: K296.63
页数: 51
页码: 125-175
摘要: 本文概括了三角梅,在帕米尔高原绽放、崖州家园的歌者、三亚彩雕、踏歌行、高高的树上结槟榔、妹妹有槟榔,赏我一口吃、让他用音乐来告诉你、一片美丽的叶子等文章。
关键词: 三亚市 地方史

内容

三角梅,在帕米尔高原绽放
  唐精蓉
  西汉时期。“有一条古道通往出产丝绸的塞里斯国。这条道路要经过一个叫‘石塔’的地方中转。”
  唐宋年间。“有一个海港‘藩船云集,帆樯林立,商贾络绎,烟火稠密’。这个叫‘临川’的港口成为内联大陆、外通海域的门户。”
  一个是地处雪域的高原,一个是四季如春的海岛。从陆上丝绸之路到海上丝绸之路,两个古老的边陲重地因为一群年轻的志愿者跨越地域、文化和民族的巨大差异,联袂同框。于是,石城遭遇鹿城,志向邂逅愿望,人类文明和时代精神悄然碰撞——
  位于新疆西南端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简称“塔县”)由于自然环境和历史原因,师资严重缺乏。2011年,时任海南三亚大小洞天有限公司董事长的孙冬组织员工前往支援。此后10年里,来自三角梅故乡的51名志愿者先后奔赴塔县,诠释了“大爱无疆、放飞梦想、爱心传递、播撒希望”的初心,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的光荣称号。
  有一种姿势叫逆行
  上午10点。汽车在海拔4000多米的公格尔九峰上蜿蜒盘旋。空中闪耀的群星和山上堆银砌玉的积雪交相辉映,眼前的世界因此通透澄明起来。
  林慧感觉气喘胸闷,前额隐隐有些跳痛。从三亚到乌鲁木齐,再途径喀什辗转塔县,8个小时的飞机穿越,7个小时的汽车颠簸,林慧只当是车马劳顿。直到有腥热的液体从鼻腔流进嘴里,她才意识到自己出现了高原反应。
  高反是“冰山”给“来客们”的第一个下马威。漫步塔县城乡寄宿制小学校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画风:分明是一张年轻的面孔,却步履沉重行动迟缓,尤其是上楼下梯,更是一步一嘘,步步嘘嘘。因为缺氧,志愿者们不得不将生活的节奏调至“慢板”。支教队员祝泽芳到塔县的第一天就有了高反,严重时连呼吸都十分困难。即便如此,她仍然硬撑着完成了所有的教学任务,只是回到三亚就住进了医院。
  酷寒是“冰山”给“来客们”的又一个见面礼。塔县最为惊艳的是风雪弥漫的冬季。远望原驰蜡象,近观银装素裹,直将人的心脾清洗得敞敞亮亮。
  帕米尔的壮美从来只属于雄鹰。南来的春燕,能否以同样的矫健在风雪中翱翔?
  林慧一行抵达塔县的次日,天空中就飘起了鹅毛大雪。纷纷扬扬的白色精灵看似曼妙轻盈,被风挟持着抽打在脸上却是刺骨的冰凉。在热带三亚土生土长的林慧,初始如误入童话世界般欣喜雀跃,不一会儿,便成了霜打的茄子久旱的秧。此时,塔县的暖气还没有开通,唯一能做的便是蜷缩在床上,可冷硬似铁的被褥积攒不了丝毫热量。
  燕子原本是雨的精灵,从不乏搏击雷霆的勇气和信心。支教队员刘萌感染风寒清涕不止,但从未因此中断过教学工作。为避免尴尬,上课时她总是提前准备一叠厚厚的纸巾。尽管这样,刘萌依旧不止一次地挂着“双流”与学生对望,而自己却浑然不知。
  “不适应高寒气候,大家都冻病了,一个月里有半个月在打点滴,因为吃药很难见效。”志愿者廖洪轻描淡写地叙述道,“我们到达塔县时正值当地的植树季节,白天去荒原挖坑培土,晚上回医院吊瓶输液。”
  廖洪参加过两次支教活动。她和林慧、秦丹组成的第十二批支教队不仅是唯一的全娘子军阵容,在塔县也经历了最为严峻的考验。
  2017年5月11日凌晨。睡梦中的廖洪被一阵剧烈的晃动惊醒——塔县发生了5.5级的地震。顷刻间,房屋坍塌人群逃离。城乡寄宿制小学的教学楼墙体开裂玻璃破碎,成了危房。余震还在继续,意外随时有可能发生。考虑到志愿者们的安全,学校领导建议她们撤回三亚。
  “现在是孩子们最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没有理由离开”。说罢,年轻的志愿者们毫不犹豫地投身于救援工作。她们协助安置受灾人员分发救灾物资,不辞劳苦地奔波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第二天,部队官兵帮师生们搭建了生活帐篷。为了尽快复课,志愿者们将帐篷拼接成临时教室。来不及抖尽一身的尘土,她们又精神饱满地出现在讲台上。由于寒冷和惊恐,不少学生发起了高烧,有的甚至在课堂上当场晕倒。志愿者们的角色再次转换:一会儿是照顾孩子们的医生,一会儿又成了孩子们的心理辅导员。她们像一只只陀螺连番旋转,片刻也不曾停歇。
  “从来没有这样被人需要过,”秦丹说,“因为这种被需要,你会产生一种也从来没有过的力量。”
  是呀!对这些生活在白云深处的孩子们而言,志愿者们的到来,无异于龟裂的土地适逢甘霖。他们渴望了解更博大的世界,渴望拥有更深远的目光。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们中的许多人徒步半个月走出大山,走出亲人挂牵的目光。由于经济窘迫交通不便,有些孩子一个学期才能回家一次,有些孩子在学校一待就是六年!六年哪,2000多个日日夜夜,足以将儿童脸上的高原红蝶变为少年的懵懂。相比这跋山涉水的半个月,相比这少小离家的六年,志愿者们与孩子们相处的时间实在太短太短,以至于他们来不及感受眼前的困难,便将那困难囫囵吞咽——牛羊肉的主食,那就蒙头抓;煮不熟的米饭,那就夹生吃;日短夜长的时差,那就“白夜”睡……当被需要成为一种惯性,一种慰藉,直至升华为一种价值取向的时候,志愿者们关心的只会是:我们还能为孩子们做些什么?
  “芒鞋初就道,慷慨不辞难”。提及逆行者,人们通常联想到的只是逆天改命的英雄。其实,所有迎难而上助人脱离困境的人,都是闪耀着人性光辉的逆行者,譬如来自大海之南的志愿者们。他们如同平凡、热情和坚韧不拔的三角梅,高擎着人类文明和进步的旗帜,在遥远的帕米尔高原开枝散叶。没有喧闹,但不失芬芳。
  有一种温暖叫互助
  塔县终年冰川覆盖雪山环绕。高寒的气候,漫长的“白”夜,远道而来的异乡人无论是心理还是生理,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县城唯一一所综合性学校——城乡寄宿制小学为解决师资难题,曾尝试从自然条件接近的甘肃和四川招聘特岗老师,并出台了工作三年后入编的人才政策。由于环境的闭塞、娱乐的短缺,以及远离都市的冷清,教师们仍然流动频繁。
  就在有人纷纷逃离的时候,志愿者们风尘仆仆地来了。他们的到来,不仅给城乡寄宿制小学补充了优质的师资,还带来了普世的价值观和现代的教育理念,成为帕米尔高原寒冬里一米绚丽的阳光。
  生活在世界屋脊下的塔吉克族是个奇特的群体。他们虽然有着纯正的白人血统,却仍然保留了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独有的豪爽与热情,尤其对逆势而上的志愿者们,除却骨子里固有的好客天性,还格外倾注了更多的关爱——
  富丽辉煌的厅堂,德高望重的陪客,贵重器皿中漂亮的摆盘……志愿者们一下车,迎接他们的是别开生面的欢迎宴,地点就设在有着华美装潢的教师家中。家宴是塔吉克人待客的最高礼遇。铺设着精致桌布的环形炕上,不仅有塔吉克人隆重的节日里才自制的酽茶、酸奶、油炸面卷和烤羊肉串,琳琅满目的水果更是清香扑鼻。激情洋溢的致辞,声情并茂的表演……宾主们杯碰着杯头依着头,陌生感和距离感在一声豪迈的“海也”(塔吉克语,“干杯”的意思)中顿时烟消云散。
  第一批支教队员抵达塔县时被安置在教师集体宿舍。第二年,学校便从有限的经费里调剂出资金建造了支教楼,并配备了齐全的设施。
  为了帮助志愿者们尽快地进入工作状态,当地的教师毫无保留地向他们传授教学和管理经验,耐心地为他们讲解塔吉克族文字和语言的特点。塔吉克人的名字十分拗口,熟悉班上40多名学生正常需要半个多月。掌握了基本规律和记忆诀窍后,志愿者们用最短的时间攻克了这一难关。
  为了帮助志愿者们尽快地融入本土生活,当地的教师带领他们观摩赛马和叼羊等赛事活动,游览塔吉克族风土人情展馆。志愿者们快速地适应了高原的生活习惯,还学会了把食品直接放在户外冷冻等生活技巧。
  就这样,志愿者们和当地的教师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塔吉克族教师爱扎丽和支教队员王环玉志趣相投,不仅出双入对,还时常着同款服装系同款围巾,成为校园里一对靓丽的“姐妹花”。
  “当地的教师都把我们当亲人,尤其是武校长,像大姐姐一样。”2018年8月抵达塔县、担任8个班英语教学的王环玉回忆在塔县支教的日子,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王环玉提到的武校长武建芳是来自兵团的“疆三代”。因为秉承了父辈的忠诚品质和开拓精神,大学毕业后她一直坚守在“月圆是诗,月缺是画”的塔县。相同的志向和愿望,让时任校长的武建芳对志愿者们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真挚的情感。初来乍到的王环玉是医院的常客,每次看病武校长都亲自陪同。为了让王玉环得到更好的照顾,武校长还特意安排她到当地教师丽娜的家中疗养。于是,王环玉学会了大盘鸡的制作,丽娜掌握了干煸羊的烹饪;于是,在丽娜家的餐桌上,时常有新疆菜和海南菜争奇竞香。
  两个民族的互助不仅体现在工作和生活中,更交融于彼此的文化里。塔县城乡寄宿制小学有史以来最出彩的“六一”节目莫过于一组《太极扇》表演。舞台上,孩子们手持绸扇翩然起舞,如行云流水,似春风拂柳,在清一色的快节奏歌舞中独树一帜,斩获了该活动的最高奖项。
  《太极扇》表演的指导老师是支教队员林慧。林慧从小就喜欢太极拳运动。到塔县后,她开办了太极拳学习班,自费购买了训练所需的服装和道具,引导学校师生通过学习太极拳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林慧为他们编排了集观赏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太极扇》舞。支教工作完成即将离开塔县时,林慧专门培养了两个学生教练,让中国传统的太极文化在被誉为太阳部落的塔吉克族得以发扬光大。
  志愿者们回到三亚后和塔县城乡寄宿制小学的师生们依然保持着联系。他们经常为师生们邮寄塔县所缺少的学习和生活用品,由此还引出了一段佳话:第十一批支教队员邱飞龙委托秦丹将他给塔县学生购买的眼镜捎带过去。一来二往俩人走到了一起,最终组建了美满的家庭。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志愿者们将大爱传递到塔县的同时,也得到了受助者相应的回馈。这种双向的互助不仅促进了民族的大团结,还谱写了一曲当代社会的和谐乐章。
  有一种改变叫成长
  “第一批支教队员抵达时,说实话,我们有过顾虑。”塔县城乡寄宿制小学校长武建芳坦言。当年负责学校教学工作的她,既担心来自热带地区的志愿者们不能适应高寒的自然环境,也担心缺乏教学经验的他们不能胜任高强度的教学工作。
  “当时是摸着石头过河,心理压力都挺大。”第二批支教队员涂佳军对9年前在塔县支教的那段日子,记忆犹新。
  涂佳军虽然此前没有当过教师,因出发前认真做了功课,教学工作进展得十分顺利。可没过多久,他就遇到了一件棘手的事情:有几个学生经常不交作业,而且屡教不改。涂佳军想到了体罚——让“刺儿头”们上台表演。他以为,有过这样的尴尬,这几个学生一定会引以为戒。
  不料,几个调皮蛋“窜”上讲台后,不约而同地跳起了“鹰舞”。他们或激昂振臂,若雄鹰凌空翱翔;或频频颔首,如雄鹰快乐嬉戏;或欢腾跳跃,似雄鹰纵身蓝天……从兴奋的神情里可以看出,孩子们并不觉得是在接受惩罚,更像是在享受着一种额外的待遇。
  涂佳军被几个学生的举动弄糊涂了。不待他探明就里,第二天发生了一件更加匪夷所思的事。“全班同学都没有交作业。他们整齐地排着队,都等着上台表演。那场面,让你哭笑不得。”
  原来,塔吉克人个个能歌善舞。因为视雄鹰为英雄的象征,“鹰舞”便成为当地男女老少喜闻乐见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
  有了这次“教训”,涂佳军灵机一动,随即调整了奖罚手段:把展示才艺的机会留给遵守纪律的好学生。他的这一举措立竿见影:原来不交作业的几个学生为了得到“奖励”,自觉地改掉了懒惰的坏毛病。
  不仅是涂佳军,几乎所有的支教队员都有过类似的经历。于是,他们纷纷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创新教学和管理方法,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年级三班教室。学生们一边有节奏地在课桌上击打出欢乐的节拍,一边依次传递着一张英语单词卡片。当卡片离某个学生越来越近时,这个学生击打课桌朗读英语单词的声音就越来越小;反之,声音则越来越大……学生们在反复拍着念、念着拍的同时,轻松地记住了卡片上的英语单词。
  以上场景就是支教队员杜颖发明的“卡片传递教学法”。第三批抵达塔县的杜颖当时不仅是四年级三班的班主任,还担任了四年级和五年级七个班的英语教学工作。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记英语单词难的问题,杜颖想到了采用游戏的方法诱导学生在娱乐中学习英语。她的“卡片传递教学法”至今仍为后来的支教队员所沿用。
  支教队员林卫国擅长歌唱,被同学们誉为“明星教师”。林卫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将音乐和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把知识要点编写进歌曲,让同学们轻松地朗朗上口;哪个同学学习有了进步,便教唱一首该同学喜欢的歌曲作为奖励……每天傍晚,教室里总会响起熟悉的旋律,伴随着同学们愉快地结束一天的学习。因为“圈粉”无数,林卫国的课自然成了同学们的最爱。“林卫国老师像《奔跑吧,兄弟!》里的王祖蓝,对我们特别好!我们特别喜欢他!”四年级小女生帕力曼夏红着脸说出了同学们的心里话。
  就这样,年轻的志愿者们凭借强烈的责任感、博大的爱心和真挚的情怀,弥补了教学经验的不足。他们不仅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有的还成为学校的教学骨干。非师范专业出身的廖洪担任四年级九个班的英语教学。她一边阅读大量的教参教案,一边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学习,摸索出了一套科学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们的成绩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所带班级在统考中,第一次英语平均分数分别提高了15-16分,第二次英语平均分数分别提高了20多分,其教学业绩远远超过了科班出身的老教师。因表现突出,廖洪完成一个学期的教学任务后,应学生们的要求,再一次以志愿者的身份回到了塔县城乡寄宿制小学的讲台。
  除了担任主科教学,志愿者们还随时填补副科教师的空缺。“明星老师”林卫国兼任过音乐、体育和美术教师;曾当过兵的支教队员李文倩在教语文的同时,还带领学生们活跃在体育课的操场上。他们不仅成为塔县城乡寄宿制小学师资的有效补充,也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了鲜活的力量。
  “每一批支教队员返回三亚后,公司都会组织相关人员召开分享会,通过对一学期教学工作的交流和总结,为下一批支教队员提供宝贵的经验。”三亚大小洞天发展有限公司“梦圆帕米尔支教之家”负责人董凤娟介绍,“除此外,我们还精心制作了一批光盘,大多是人文地理和风光景物。我们希望这些光盘能帮助孩子们开阔眼界,引领他们在大千世界里遨游。一望无际的平原,烟波浩渺的大海,落日长虹的沙漠……每一次观看都会引发孩子们的惊叹,点亮孩子们眼里憧憬和希望之光。”
  志愿者们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为帕米尔高原上的孩子们构筑了一个全新的天地,搭建了一架通往未来的彩虹桥梁。以前的塔吉克族因语言不通环境闭塞,孩子们目之所及是一片草地一方天,心之所向是和父辈一样牧马放羊。现在,塔县城乡寄宿制小学五年级的古丽夏会告诉你,“长大了要做一名律师”;三:年级的苏比努尔会说“成为警察很威风!”他们的理想是做艺术家,做科学家,做一个谦虚而自信的人。即便选择平凡,他们也有着温馨、浪漫与担当——“想环游世界,然后再回家陪伴父母”“想留下来好好建设自己的家乡”……
  “大鹏一日乘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在大海和高原的不期而遇中,在文明和大同的世界潮流里,生活在彩云之下的塔吉克孩子们正茁壮成长——或读了卫校,或学了会计,或正备战高考攀登更广阔的人生舞台。与此同时,志愿者们也通过支教经历积累了宝贵的人生财富。在趋趋以往的物质社会里,他们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有的甚至还重新规划职业生涯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那被雪山净化的灵魂,回归了人类最淳良的本真。
  有一种称谓叫“阿那”
  塔县城乡寄宿制小学四年级三班有个奇怪的现象:同学们称班主任老师杜颖为“阿那”。
  阿那,在塔吉克语中是“妈妈”的意思。
  杜颖第一次走进四年级三班教室,就留意到窗户旁边有个空着的座位。这座位属于一个叫库尔班比给的小姑娘。当她问起库尔班比给为什么不来上学的时候,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嚷嚷道:“库尔班比给宁愿在家里放羊”。
  一个月来,杜颖心里始终没有放下那个“宁愿在家里放羊”的库尔班比给。班级工作理顺后,她找到了库尔班比给的家。
  萧萧寒风中站立着一个瘦弱的小姑娘。单衣薄片的她不住地瑟瑟发抖,一双小手因为冻疮而变得油黑发亮。
  “老师,我想去学校,可是太冷……”
  杜颖的眼眶湿润了。她打来一盆热水,小心翼翼地清洗着库尔班比给的双手,然后,把那依旧冰凉的两只“小馒头”揣进了自己的怀里。库尔班比给仰起小脸,情不自禁地叫了她一声“阿那——”
  就这样,杜颖成了库尔班比给的“阿那”。她悉心照顾着库尔班比给的生活起居,让她从此无衣食之忧。为了克服库尔班比给的自卑心理,杜颖还让她担任了班上的文娱委员,鼓励她组织同学们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渐渐地,教室里响起了库尔班比给银铃般的笑声。
  就这样,杜颖成了四年级三班所有同学的“阿那”。她用发自内心的真情和轻松活泼的教学风格赢得了孩子们的爱戴。一次,杜颖因为课程多导致嗓子发炎住进了医院。孩子们误以为慈爱的“阿那”要离他们而去,顿时哭成了一片。当杜颖再次出现在教室时,孩子们有的争抢着和她拍照,有的拽着她的衣角不放,唯恐她又一次消失……
  “孩子们的天真纯朴以及独特的表达方式,往往能触动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说到善解人意的塔吉克学生,第一批支教队员麦欣欣不禁动容起来。
  麦欣欣发现,她上课的时候总有几个学生迟到。为严肃班纪,麦欣欣严厉地批评了他们。后来她了解到,迟到的学生是因为担心老师讲课时口渴,守在水房里等着开水烧出来……
  麦欣欣的心里非常过意不去。她知道委屈了那几个学生,寻思着以合适的方式予以弥补。出乎意料的是,几个挨了批评的学生不仅没有抱怨老师,反而送来了小礼物对老师致以歉意:一段写着“对不起,我们错了”的小纸条,一支用到只剩下擦笔头的铅笔,还有一个锈迹斑斑的转笔刀。
  或许因为自然赋予的豁达,或许因为苦难教会的大度,塔吉克人的胸怀似乎格外宽广,也格外懂得回报和感恩,并将此固化为一种传承。
  第八批抵达塔县的高琼樱是志愿者中年龄较大的一个。因为自己的孩子和班上的学生年纪相仿,她自然多了份天然的母性,常常自费购买文具分发给有需要的学生。
  “孩子们不小心弄丢作业簿后,那种自责的眼神,谁看到都会不忍心。”
  一名弄丢过两本作业簿的学生希望老师去家中做客,一连邀请了一个礼拜。坐了三个小时的摩托车,高琼樱来到了该学生的家中。
  鲜制的奶茶、风干的牦牛肉……高琼樱知道,这是当地人珍贵的佳肴。可看到这家人嚼着一盘坚硬的馕饼时,她嘴里的食物怎么也难以下咽。
  赵清华是第五批支教的志愿者。学生家长为了感谢她对孩子的关爱,盛情地邀请她去做家访。孩子的奶奶在赵清华临走时热情地拥抱了她,“你是孩子的‘阿那’,我是你塔吉克的‘阿那’。”老人一边说着,一边对她行以塔吉克的最高礼节——吻脸礼。
  阿那——妈妈,这个唯一通用于全球的词语,这个世界上最神圣的称谓。因为这个称谓,民族之别可以消除,贫富之异可以化解;因为这个称谓,遥远的不再遥远,陌生的不再陌生;因为这个称谓,三亚和塔县跨越千山万水,在人类文明的版图上赫然携手。
  “千里玉关春雪,雁来人不来。”又是分离的季节。志愿者们和孩子们一一拥抱惜惜作别。孩子们一边抽泣,一边把带着体温的纱巾系在老师的脖子上,把珍爱的铅笔和发卡塞到老师的手心里。支教队员刘萌发现,班上最调皮的迪力卡尔此刻却独自坐在角落里,悄悄地流泪。
  “老师,我没有钱买礼物,就让我给您跳一支舞吧!”
  满脸泪痕的迪力卡尔在众人的注视中缓缓地扬起了细小的双臂。像听到一道召集令,孩子们一个接着一个默默地加入了舞蹈的行列。那是他们独一无二的“鹰舞”,是塔吉克人的灵魂之舞。俯首是思念,依偎是缠绵,回眸是深情……是不舍,是祝福,是期盼,是“你暖我一春,我念你一生”的不了情缘……
  远处,雪山不语;更远处,碧海无声。
  古时,色勒库尔国有位出色的国王,他想修建一座宫室供南来北往的商队歇脚。于是,全国的百姓列队成行,从塔什库尔干河一直排到阿甫拉西雅布山上。经过40个昼夜,他们在山上开采,运来了足够的石头;又经过40个昼夜,他们在山下挖掘,运来了足够的泥土;再经过40个昼夜,一座宽敞宏大的宫室建成了。这座建立在高丘上的雄伟宫室就是今天位于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的石头城。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若干年后,一位智者断言。
  崖州家园的歌者
  罗灯光
  三亚市旅文局游师良和他的作品我接触比较早,我和他一直都很投缘,我担任三亚市作协第四届、第五届主席时,他就担任副主席,他的许多作品还是我向他约稿并催促他完成的,可以说我是他作品的见证人,而今他要推出他的作品集《鳌山集》,我颇感欣喜,感慨良多。
  早些年,我在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当文学编辑,编那时全岛公开发行的两家文学杂志之一的《五指山》,读到游师良由本刊发表的历史小说《钟芳中进》,深为他描写复杂环境的准确、刻画聪慧人物的机智所折服,其时他在三亚广电部门当新闻编辑。他的又一历史小说《望阙亭》也由本刊首发,抒写唐宰相李德裕寓居崖州毕兰村的遭遇,塑造了一个逆境中对君王与朝廷既有怨恨又有愚忠的贬臣形象,文笔老辣。此两篇小说为海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小说家符浩勇过目不忘。符浩勇于2008年编小说集《二十九种激情》,推出他“充满敬意”的海南本土作家29人38篇作品,当中就有游师良上述两个短篇。符浩勇在书序中写道:“值得一提的是游师良的两部小说《望阙亭》和《钟芳中进》,透过历史,切及时弊,是海岛不可多得的历史小说文本。”2013年,符浩勇又编一部本土作家小说集《落潮后的滩岸》,再次收录了游师良的《望阙亭》。我们在称道符浩勇敬重与支持本土创作的同时,也为游师良的作品获得肯定而感到欣慰。
  既然小说创作呈现了如此可喜景象,游师良因何不乘势而为呢?我想应有两方面原因。
  一方面,游师良兴趣较为广泛,并无刻意专营小说。小说他所爱也,散文诗歌也他所爱也,且多有实践,收获不俗。其实他并不在乎品种,在乎者乃内容。具有两千年建置史、作为八朝州郡治所的崖州家园所积淀的深厚的历史文化,才是他心驰神往的,文体仅是他面对内容时选择的表达样式。他因此时有进入非虚构领域,探究三亚的历史文化,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他对海南唯一参加戊戌变法的举人林缵统史料的发掘与整理,对天涯海角游览区“南天一柱”四个字的题书人的追寻,以及对大小洞天景区“石船”的重新发现,就被誉为三亚文史的“三大贡献”。
  另一方面,游师良始自20世纪90年代初所承担的责任,也难以让他潜心于小说创收。鳌山大小洞天被誉为琼崖八百年第一山水名胜,但自宋代周〓毛奎接力开辟后,在朝代的更迭与社会的动乱中已然荒废了近八百年。三亚升格为地级市后,大力发展旅游业,重续周毛情缘,游师良受命于鳌山大小洞天百废待兴之际,出任景区管理处主任。梳理景区历史遗存,研究漫山遍野摩崖石刻,规划景区游览线路,乃至景区的建设和管理,千头万绪,责任重大的他全身心投入,不亦忙乎。
  他为鳌山呕心沥血,鳌山给予他虔诚的回报。我出任三亚晨报社副总编辑后,专门约他书写鳌山题材,他先后写下了散文《墨香长留山海间》和《鳌山红豆》,我一并编入《洞天花鸟亦神仙》一书。
  《鳌山红豆》同样是鳌山给予游师良的诚挚回报。此文所写并非一般视野里的红豆,而是“露几分欢欣、藏几分羞涩、掩含着花之烂漫草之芳菲”的鳌山相思子,独具韵味,我捧读细品,芳香满口,掩卷之余,尚回味再三。写鳌山的形貌、气韵、风物,写鳌山凄美动人的传奇,都与“凝丹结黛、晶亮玲珑”的红豆紧密相连,通过描绘“触发悠悠情思”的红豆,寄托着他对鳌山深深的情结,“我在鳌山怀里,鳌山在我魂里。”情感炽热强烈。“我登上高高的鳌山之巅,把经年珍存的几斗红豆撒归鳌山,撒归金银坡。”真是洒脱之极。“来年早春,我到坡上一望,红豆比往年发得更旺,挂满了千树万树,映红了沟沟壑壑。这时,我觉得,我——红豆——鳌山,已经物我一体,丹黛与共,风雨相随,生死相依。”真情真性,潇潇洒洒,形散神聚,挥洒自如,行云流水般的文辞,充满灵气,获评全国报纸副刊作品二等奖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最令人念念不忘的当是他的一副侠义心肠。游师良性情率真,敢怒敢言,敢爱敢憎。屹立于深沟营岭之巅的文峰塔,古建精品,历经千百次台风雷电袭击而安然无恙,却被相信离奇传说的崖州人用炸药摧毁了。他义愤填膺,久久不能释怀,以一篇《文峰塔祭》表达了他的愤慨与谴责。他仗义执言,当年知州陈新槐迁学宫建文塔,实指望崖州“鹏翼大振”“此心耿耿,安有邪举?”“而鹏翼不振,咎归一塔,有悖常理!”“为何不怨世怨道怨国怨朝,却去怨天怨地怨山怨水?!”连连发问,问问见血,此外尚有古塔雄姿的追忆,古塔冤魂的祭奠,保护古建的疾呼,以及今日崖州盛世的告慰,义正词严,颇值一读。
  游师良不跟风,不苟且,有主见,有风骨,有担当,这在《唱响天涯文化主旋律》中又一次充分显露。这是一篇以思辨见长的文化散文,根据他在三亚市政协文化专题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而成,彼时他以三亚市作协副主席身份应邀参会,我则在三亚市政协任社法委主任,就在研讨会现场聆听他发言。他毫无含糊地批驳三亚是“文化沙漠”的论调,抨击伪文化、歪文化和有毒文化,阐明三亚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论述天涯文化的内涵与外延,旁征博引,洋洋洒洒,铿锵有力。他指出并呼吁,天涯文化是三亚多元文化的主旋律,“我们要昂首阔步、理直气壮地唱响天涯文化主旋律!”真知灼见,掷地有声!
  辑录有如此作品的多元的《鳌山集》,我衷心祝愿它早日和读者见面。当然,一个文本是不足以表达游师良的崖州家园情怀的。记得有一年,省作协来三亚采风,市作协陪同,山海天大酒店草坪茶叙,提起崖州家园,游师良豪兴而谈,谈黄道婆身世,谈钟芳中进,谈鉴真东渡,谈林缵统与“公车上书”,引经据典,语惊四座,仿佛椰风也在洗耳恭听。他这一肚子崖州家园故事,我总祈盼着如今赋闲在家的他全都付诸笔墨,再继华章。他朗声笑着表示,鳌山常青,文思长流,永做崖州家园的歌唱者。我呢?也就永做他忠实的读者,也总奢望第一个拜读。
  三亚彩雕
  杜娟
  第一次见到彩雕画是在2017年三亚市文博会上,记得当时展出的是一幅立体感很强很大的海南风光山水图画,当时被它艳丽的色彩和独特的构图吸引了目光,开始以为是木版画,但看了简介大概知道了是一种新型材质制作的装饰画;时隔一年,陪朋友去天涯海角景区游玩,在旅游礼品区又见到了很多小幅的黎族特色的彩雕画摆件。这些小摆件同样色彩艳丽,做工精美,以海南岛特有的风物人情为主题,既有黎族服饰和纹面的挂画,也有海螺帆船造型的摆件。朋友问我彩雕画是什么,我当时只是知道这是近年来三亚的一个特色产品,当年在文博会上看过介绍,是使用纸泥做原材料制作的一种装饰画,其他的倒也说不出所以然。
  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一个叫雅静的女孩,无意的闲聊中又谈到了彩雕画。雅静毕业于三亚技工学院,在上学期间她曾经到学校的彩雕工作室实习过,亲自参与过彩雕画制作。我立马来了兴趣,请她介绍了情况,并要来了彩雕制作人吴老师的电话,但当时临近年底,去看彩雕的事情又暂时搁置了下来。转年在网上关于三亚特色产品的介绍中又看到了三亚彩雕画的身影,便拿起电话打通了彩雕吴老师的电话,约定去彩雕工作室拜访。
  在三亚技工学校内的一排红房子内我见到了吴老师,吴老师本名遇桢,中等身材,微胖,是一位略显内向而沉稳的中年男子。一进入工作室我的目光就被四周墙上挂着的壁画和桌子上五颜六色的装着颜料的瓶瓶罐罐吸引了,桌子上摆放着一些刚刚做好的半成品,一个女孩子正在聚精会神地往半成品上面涂颜料。吴老师介绍墙上挂着的很多学生和他自己制作的作品,有黎族面具,有山水风情,有花卉草木,也有碧海鱼龙,题材非常丰富,规格大小不一,每幅画都有独特的味道。
  什么是“彩雕”
  通过吴遇桢老师的介绍,我对彩雕画有了全面的认识。
  “彩雕”全称“彩绘雕饰画”是一种创新型艺术,主要以废弃纸张为主要材料,搅拌成纸泥后加入泥粉、乳胶等物质混合成纸黏土,用这个黏土先雕出作品的雏形,待黏土风干后有了一定的硬度时,再用丙烯颜料着色彩绘,最后整饰装裱成品,是真正的纯手工制作,可批量生产,并具有环保节能、携带轻便、适合收藏的特点。
  彩雕画成品一般用于作室内装饰画、摆件、花瓶、屏风等,具有很强的艺术观赏性和收藏价值。同市场上的木版画,铜版画、陶瓷制品等艺术形式相比较,雕饰画成本低,不需要去采集特殊泥土、矿物质做原材料,不需要烧制抛光等复杂的工艺制作环节,没有铜铁等金属或木材等特殊材质那么昂贵,既节省成本,又轻便易于携带;艺术表现上不像金属、玻璃、陶瓷制品那么光滑细腻、有光泽,而是更接近自然,不张扬、不高冷,天然的质感触手温暖而亲切,瞬间拉近了人与艺术品的距离,具有手工制作原生态的独特、淳朴的美。
  最初彩雕画的主题多以黎族民俗元素为主弘扬海南本土文化,黎锦、纹面、婚礼节庆、劳动等黎族生活场景都一一记录在案。随着旅游市场的拓展和海南大环境的影响,从事彩雕的老师们逐渐觉得应该在作品上加入一些现代元素,可以满足人们不同的审美需求,于是尝试把海南地域文化和现代艺术元素融入创作中,比如,海洋、海洋生物和现代抽象艺术元素等的结合,这样也更符合现代人们的审美观点。
  这种原创的艺术形式被创始人,吴遇桢的母亲陈玉湘老师命名为“彩绘雕饰画”。
  “彩雕”的诞生
  陈玉湘,1945年生于广东省潮州市,三亚市二轻工艺厂退休职工,三亚市美术家协会理事。
  1990年代研制出一批用干枯植物制作画面肌理的油画。1996年3月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同年5月4日中央电视台半边天星期版时尚航班播放采访节目“用枯枝干也能创造美丽图画”。
  1996年8月参展“中国艺术博览会”并获“新人新作奖”。1998年油画作品“秋韵”入展由中国文联、美协、影协、书协、联合举办的“纪念改革开放二十年、全国产业系统美术书法摄影艺术大展”。从2005年开始致力研发新型雕塑材料,并潜心研究黎族传统文化,用新材料、新形式、新视觉,制作一批表现出黎族文化的民间彩塑艺术作品。2013被评选为海南省工艺美术大师。
  现今陈老师年过七十,健康状况不是很好,于是退居幕后,把事业全权交给儿子吴遇桢打理,不过仍会经常做些指导性工作。
  说起当年创业的历程,吴老师淡淡一笑,陷入沉思。
  在吴遇桢的眼里,妈妈是个与众不同的人,充满了艺术气息,爱好广泛,思维敏捷又爱琢磨,经常有新奇的想法。当年陈玉湘老师在三亚市二轻工艺厂做工艺师,具有超强的绘画和造型设计功底,她画过国画、画i过油画、设计制作做过玻璃画、树叶画、还烧过陶器,获得过不少奖项。长期从事工艺美术创作工作为她积累了很多素材,但她总想做一种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东西,这个念头一直在她心底萌动。烧陶的时候,要上山去寻找采集合适的陶泥,做成一件艺术品还要找专门的窑来烧制,烧窑要有专业的场地、专业的窑;并且烧窑是个特殊专业工种,对技术要求很高,从原材料的采集选用到温度控制都需要由专业的人来操作,一般都要烧上好几天,如果稍有误差就会毁了整个窑的作品,那么无形中就会增加成本。成品出窑后虽然可以领略窑变的魅力,但作品分量不轻,很容易打碎,也不方便携带运输,于是她整天琢磨怎么能用一种简便又实用的方法来做成一种反映本土特色、低成本且便于携带的艺术品呢?不停的奔波实践中,终于有一天,她突发奇想把几张废报纸揉碎了泡在水里,然后又去用手把纸揉烂成纸泥,纸泥太软就加点泥土和胶水增加黏度,经过数十次的反复实验,终于成功地制作了环保、轻便又低成本的雕饰画原材料。开弓没有回头箭,这一做就是十几年。十几年中经历的风风雨雨都成了宝贵的财富,生活的烙印是彩色的,即便伴随着困苦,他们依然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梦想已经越来越近。
  陈老师说:“别人60岁的时候都开始安享晚年,我却从60岁开始把彩绘雕饰变成自己的职业,现在慢慢发展成产业,这过程的艰难全靠当年下乡时培养的毅力和对黎族文化的热爱。”她把几十年采集后封存在脑海里的黎族民俗素材,完美地呈现展示在了彩雕作品上。五指山女神、黎人颂、丰谷之歌、黎族服饰等,一幅幅作品惊艳亮相,映入人们眼帘,走进人们心里。
  艰难创业
  当年陈老师开始做彩雕画的时候需要人手,于是全家总动员,儿子吴遇桢和儿媳一起加入了她的队伍。出生在三亚的吴遇桢原本在海洋研究所学习水产养殖,毕业后从事过很多种工作,但是那些都不是他的兴趣所在,他一直在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也许骨子里继承了母亲的艺术细胞和不服输的个性,喜欢新奇、喜欢探索与众不同的东西,喜欢生活中的艺术元素,对艺术创作有着梦想。经过慎重考虑,他放下一切,加入母亲的创业团队,成为陈玉湘老师最得力的助手,一起开始了创业之路。
  创业之初他们完全靠手工操作,制作了一些图腾面具,玩偶一类的便于携带的小东西。过不多久陈老师开始着手设计以黎族民俗为主要元素的大型作品,这就需要场地陈列作品,于是她和儿子商议在家附近的村里租了三间民房。不知不觉,时光随着辛勤的劳作在他们的指尖流逝,由于没有营销经验,租来的民房已经堆满了作品,而家里的积蓄基本上都用在了彩雕画的创作中,再卖不出作品生活都要成了问题。那段时间吴遇桢思想波动很大,他怀疑自己的选择是不是错了,自己是家里的独子,人到中年,家庭事业应该稳步向上发展,但现在事业却进入了瓶颈期,生计都成了问题。现实是残酷的,产品大量积压造成资金短缺,而且租来的民房设备简陋,海南多雨潮湿,有些作品因保管不慎已经损失了,这让他们很是心痛,他曾经一度产生过放弃的想法。每到这时,陈玉湘老师就给他打气,说我们已经坚持了这么久,付出了那么多的辛勤劳动,而且,现在作品无论从创意到制作上都已经日臻成熟,有了很大突破,现在需要的就是坚持,早晚有一天会得到人们的认可的;看到满屋子的作品,他咬咬牙又埋头走进了工作室。在机关单位工作的父亲也没有半句怨言,一直无私地鼓励支持他们的事业,经常向朋友们介绍他们的作品。在最艰难的时候,他们终于迎来了转机。
  2012年,正在陈玉湘老师和吴遇桢筹备作品展的时候,槟榔谷景区的一位负责人来到了展厅,他看了作品后很激动,觉得这些具有浓厚的黎族风情的作品很适合在景区陈列推广,这是三亚的特色艺术品的代表,于是当场拍板购买他们的全部作品,展览一结束这些作品直接被接入槟榔谷。随后他们的作品进驻三亚千古风景区和天涯海角景区,这些艺术品记载着三亚的三千年民俗文化的历史,成为游客了解三亚民俗风情文化的一个窗口。
  传承与希望
  随着市场需求量增加,他们开始扩大规模,用机器搅拌纸张制作原材料,并亲自改良制作雕刻工具,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在设计创意上也更多地融进了现代元素。不久文体局、文化市场产业办、宣传部、民盟民宗委的目光也被吸引了过来,有关领导对他们的作品给予了充分肯定,作为宣传本地文化旅游的一个特色项目给予了政策扶持。
  2012年5月24日,他们成立了以挖掘、弘扬传承海南本土文化为宗旨的“三亚新时尚艺术品有限公司”,公司集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经过政府和朋友搭桥牵线,公司和三亚技工学校展开了校企合作模式,技工学校提供场地开办工作室和作品展厅,学生们报名兴趣班来亲自体验制作,作品验收合格后会给学生们相应的报酬,既培养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提高了艺术修养、也让孩子们在制作中更进一步地了解了海南的本土文化和历史,更为孩子们提供了勤工俭学的实验基地。忙的时候工作室里有20多人在这里参加设计制作,甚至有些孩子节假日都不回家或者出去玩,而是来到工作室一待就是一天。
  吴遇桢老师说,当初他真的没有想到彩色雕饰画会这么受欢迎,更没想到会发展到现在的规模。他计划以后继续研发高端艺术品,争取做到每幅作品都精良独特;同时开拓市场打开销路,宣传推广海南文化特色,打造三亚特色文化品牌,以此作为文化载体更好地弘扬本土文化。我们期待着吴老师和他的彩色雕饰画走进万户千家,也期待着承载着海南风情的彩雕画处处安家,让世界了解海南的同时,为我们的生活增资添彩。
  踏歌行
  孟允云
  三亚河是三亚鹿城的母亲河。
  那天早上,秋高气爽。我随三亚市作家采风团,溯三亚河向北而上,走读河谷之风采。
  一
  天涯区槟榔村,黎家的美丽乡村。
  槟榔村有一条河流名曰槟榔河。它是汇入三亚河的一支流,吟着“清江一曲抱村流”,几分神韵,几分灵性,几分勃发,几分缠绵。新时代美丽乡村的建设,将以槟榔河的妩媚、清明,重塑其水美花美环境美,打造一张亮丽的黎家名片。
  漫步槟榔河畔,槟榔村那美丽的画面在晨光中灿然绽放,是一丛成熟了的风景:一幢幢崭新的楼宇,以健康的笑靥迎接四面八方的游客。河西岸,几株酸豆树,以市树的风骚,彰显出天涯人的气魄和沧桑。错落有致的花坛里,美人蕉、散叶葵、三角梅、九里香等花卉争相竞放。我身旁的那丛无期而遇的三角梅以真诚的姹紫嫣红,令人惊诧得心跳。细细凝眸,只见那红如火苗的鲜艳从嫩绿叶间衬出,淡黄的花蕊溅起宛若洒落的星火。真的,三角梅以市花的明快素描,使人心旌摇动难以自持,那该是怎样一种昂奋的摇撼?
  祝福!槟榔河踏着新时代的步伐,飒爽英姿地唱响那首“久久不见久久见,久久相见才有味……”之歌!
  二
  随着大巴的奔驰,我想起了参与《三亚史》编写,曾经点缀福万水库的文史。然而,那时的它凹在高山密林深处无法企及颜容。今天,得以一亲芳泽,愉悦之情难以言表。
  走下车,跃入眼球的是四角飞檐、绿瓦盖顶的门亭,虽小,但玲珑端庄。两侧门柱的“汇聚甘泉润万家,一壩跨越六罗河”红底透黄字,显得格外醒目。
  走进亭门,我们登临坝上参观。依栏眺望,只见水源池水库被山峦包围,库池碧水汪着蓝天白云,纯洁得不染微尘。一位文友告诉了我,水源池水库是福万水库竣工后经省政府批准兴建的,同时还设立了水源林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约63.2平方公里。
  在坝堤上踅来踅去,凉风习习,吹拂着我有些皱纹的脸庞,如此,甚好。蓦地,游思一缕逸出——饮水思源,我的步子有些沉了。我思索着,这个成语的释义应该是:喝水时想到水的源头。比喻做人不能忘本,要记得别人的恩德。如我们饮水,不能忘了福万水库水源池之水,上升到另一个层面,不能忘记水库建设者的功劳!
  这时,作家们寻找佳景拍摄,我也认真摄几张小照立存,不枉此行。
  我们离开水源池水库,只须臾间,就抵达了神往的福万水库。
  福万水库属中型水利工程,始建于1975年,竣工于1980年。当年兴建福万水库是为了保证部队供水和战备需要,得到叶剑英元帅的亲自关怀和过问。1979年,叶帅到崖县(今三亚市)视察时留下了“福万水库”的亲笔题字,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此刻,我静默扶栏,览胜福万水库景观。远处,山峰在天边蜿蜒迤逦,疏淡白云托起,尖兀青峰格外有气势。近处,葱蔚密匝的树木,孕育了昨天与今天的峥嵘。眼下,水库之水浩渺,青得纯,绿得碧,晶得莹。不知不觉中,我踱步走到坝之西,岸水相吻,似乎有踏响轻风竹影的身姿闪动,让人遐思,逗人情趣。
  呵,福万水库!最近我读了《平語吾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一书,书中有金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相信,人们会自觉地保护好绿水山川,像保护自己的眼睛那样。因此,你在崇山峻岭的怀抱里,将会变得更加滋润,更加温馨,更加洒脱。
  三
  天涯区台楼村,是我们这次采风的终点站。
  台楼村,凹伏于莽莽苍苍的岭,纵横交错的壑。在那闭塞的岁月,日出,日落,风起林间,雨洒空谷,人们自信不起来,雍容不起来,只有守望着山坳坳的寂静和空白。
  自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黎村苗族,特别是进入了扶贫攻坚的阶段,台楼村挺起了脊梁。扶贫工作队走进大山大岭逐村逐户询问,对贫困户建档立卡。他们治“愚”、扶“志”、启“智”,村民树立起山旋水转,思想观念跟着转的意识。
  扶贫攻坚战役打响,劳动致富奔小康,初见成效。会议室里,村干部对我们作家采风团娓娓道来:
  ——说民房改造,该搬迁的搬迁,该修缮的修缮,一切遵循体现民族与地方的建筑风格,保护好田园风光与传统风貌。竣工落成的新居,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说村容村貌,村之路不是崎岖凸凹不平,小雨泥泞难走,而今道路平坦、宽敞,还铺上水泥、沥青,让人艳羡。路旁电线杆一行行,路灯明亮。同时,因地制宜种上树木和花草,美化环境成为时尚。
  ——说整合,过去台楼村辖5个自然村,11个小村,居住分散,不便开展工作。随着形势变化,在乡村建设中成立党总支,下设三个网络党支部,配备网络管理人员,明确分工职责,强化党政机构管理,提高信息网络化管理水平。
  ——说经济,台楼村成立了台楼经济发展有限公司,注册了“台楼庄园”品牌,同时也成立16个农民合作社,利用网络平台,加强农副产品销售,增加农户家庭经济收入。2017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5800元。
  斜阳时分,在抱龙村的露天文化广场上,青年妇女载歌载舞,足音踏踏,歌声袅袅。我们情无自禁地走上舞台,参与快乐的生活。
  离开时,仍见舞台不落幕……
  高高的树上结槟榔
  高建帮
  炎夏的一天,我跟随立才农场农业专业合作社劳动竞赛服务小组下队,开展服务指导活动。当路经该场并场队抱头村外的一片一眼望不到边的槟榔园时,忽然传来一个男人的歌声:高高的树上结槟榔,谁先爬上谁先尝……
  这不是台湾已故情歌王后邓丽君原唱的《采槟榔》吗?与邓丽君甜美的歌声相比,这沙哑的歌喉实在不敢恭维,但其快乐的心境却不言而喻。
  歌声依然不断,我和同事寻声而去,深入槟榔飘香的园子深处,密密匝匝的叶子,挡住了我们的视线,却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唱歌的人在哪呀?”正在纳闷,一个沙哑声音从树梢上传来:“哈哈,我在这呢。”我和同事抬头一看,他不左不右,不前不后,就在我们头顶上的那棵槟榔树上,只见那中年男子双脚夹着槟榔树,身上没有任何保护措施,两手拼命往上爬,不到一分钟,就爬到八九米的高处,准备采摘那串翠绿透香的槟榔。男子的脸被那串又长又大的槟榔遮住了,我们没看清他是谁。
  他的爬树身手,使我和同事联想到影视剧中常看到的一边唱歌、一边爬树摘槟榔的“情郎哥”。望着这现实版的男子,我和同事打心底佩服他。
  槟榔树如苗条少女,纤细笔直的身躯,负载100多斤重的他,似乎也在不停地发抖。我和同事双脚发软,不敢再大声惊动他,生怕他会从槟榔树上掉下来。
  他正旁若无人地采摘着槟榔,许久后才问道:“老板,等我摘串槟榔就下来。”
  “你别急,我们不是什么老板,是农场专业合作社劳动竞赛指导服务组成员,下队开展信息服务路过这里,听到你的歌声,就过来看看你。”
  “哦,我马上下来。”男子猴子一般地挂着刚采下的那串槟榔,倏地从树上滑到了地面。
  他落地站稳脚跟转过脸,我和同事才看到了他的“庐山真面目”。哦,阿董,原来是你呀。阿董面带笑容,随即接过话茬:“噢,都是机关领导,什么风把你们吹到我这里来了?”
  阿董名叫董荣光,是“立才槟榔产业合作社”社员,抱头村的黎族职工。平日里既有收购、推销槟榔之能,又有种植、管理槟榔之法,是一位难得的综合型社员,平时大家都习惯叫他阿董。他个子不高,约1.6米左右,40出头,肤色晒得有点黑,嘴唇薄,会说话,人精灵,看到机关干部,不管是谁,张口闭口都叫“领导”,如此不着边际的称呼,让我和同事感觉浑身不自在,因为我们只是劳动竞赛服务小组的组员,压根不是什么领导。
  据我们所知,早在十几年前,他就在槟榔园里建了一套100多平方米的房子,是最早建房子和最早买车的人,村里村外的人都以他为荣,许多年轻人都乐意跟他一起干,向他学习、取经。
  “走,请领导到我家里坐坐,喝杯茶,解解渴。”他边招呼我们,边领着我们往他家里走。
  他的房子被前后左右的槟榔树包围着,绿树成荫,徐徐的山风将清爽的空气从密密匝匝的槟榔园里送进他敞亮的客厅,如空调一般凉爽,非常舒适惬意。他居家条件不错,大门是豪华门,电视是大彩电,冰箱是三门柜大冰箱,还有笔记本电脑等,现代新潮味十足。
  阿董一边冲茶,一边说道:“农村百姓没什么好茶,请领导迁就一下,喝杯铁观音吧。”铁观音是好茶,他的客气让我和同事始料未及,我们慢慢品尝正宗铁观音的香醇,话语自然散发着浓浓茶香的韵味。“读山听雨到乡里”,这是《慕川文集》中很有诗意的一句话。我们像久别重逢的朋友,一聊就是两个多小时,阿董的过往人生,一一向我们呈现出来。
  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他,没什么技术专长,外出打工,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所以,他一走出学校大门,就没往深圳、汕头等沿海城市的工厂里钻,而是在家乡务农。他人勤劳老实,耕田种地,鸡鸭鱼猪样样养,是村里公认不错的“小年轻”。1983年,他被分配到生产队当胶工,后因父母年老体弱无人照顾,才回村里与父母一起生活。
  为了脱贫致富,从1989年开始,他便跟大陆过来的人学种瓜菜。最初种的是青瓜,由于技术、管理等原因,种出来的青瓜次瓜很多,加上采摘期短,又逢高产期烂市,卖不到好价,他没赚到一分钱,反而血本无归。然而,他没有气馁,继续摸索经验,同时转变发展策略,改种市场行情看好的茄子和豆角,获得好收成,扭转了亏损局面。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腰包鼓了,生活好了。“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在大家还骑单车时,我就买了一辆125铃木牌摩托车,继而又买了三轮车,再到买四轮小货车,许多人投来羡慕的目光。”他说,我这个人和别人有点不一样,喜欢剑走偏锋。话语一出,把我们全弄笑了。
  他就是这么一个人,不按套路出牌,习惯走“人无我有”之路。听他介绍,在村里没人种槟榔的时候,他就搬家到村外一公里远的山坡洼地安营扎寨,挖鱼塘、开荒地、种槟榔。其实我们佩服他,当时大家对种槟榔不是很热衷,因为没人收购,市场需求量不大,卖不上价钱,有的人甚至把原先种下的槟榔全部砍掉改种了其他作物。阿董却初心不改,还越种越多,从100多株发展到2000多株。
  “敢吃螃蟹者,就不怕螃蟹伤。”他说:“几年后,槟榔开花结果了,就是没人来收。真不知咋办。”一贯不服输的阿董就是不向现实低头,别人不收,他自采自卖,绝不让一粒槟榔掉在地上。他跑三亚、奔崖城、走乐东,用摩托车拉着槟榔沿途叫卖,这一招果真有效,3000多斤槟榔,卖了7000多元。
  这次经历,锻炼了他应变市场风险的能力。如今,他除了种好管好自家的槟榔外,还租管别人的槟榔园。在经营方式上,他以收购、推销为抓手,每年三四月份起,他就开始收购槟榔小果,最高收购价每斤50元,主要销往三亚和万宁一带。到槟榔大批上市时,他就雇工帮忙,设点收购,或直接去槟榔园帮村民采摘,解决村民种槟榔的后顾之忧。
  他心胸宽广,不计个人得失,时常被亲人“骂”为傻瓜蛋。有一次,他获知每斤槟榔价格飙升4.5元的市场信息,许多村民打电话或上门找他,叫他帮忙采摘。此时他家的槟榔也可以采摘了,怎么办?趁价格好,是先帮别人采?还是先采自己的?他犹豫片刻,最终作出先人后己的抉择。3天下来,他为村民收购槟榔2万多斤。到了第四天采自家槟榔时,槟榔价格已由每斤4.5元降到每斤2.5元,自家3000多斤槟榔就损失了6000多元。家人骂他活该,他淡然笑之。
  2010年9月,由过于相信别人,阿董对客户送来的槟榔未拆包检查,以6万元收购了3万斤槟榔。当运到万宁收购点出售时,老板拆包发现了包内的烂果、虫果、小果太多,以不符合标准压价至每斤1.5元,白白搭上1.5万元。妻子心痛不已,怨声不断,可他却笑着说:“钱又没跑到哪去,都落在咱本土兄弟的腰包里,咱也算是肥水不流外人田嘛。”
  阿董向我们透露,20多年来,他有成功,也有失败。目前,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农场发动更多的槟榔种植户自愿加入槟榔合作社,通过整合分散资源,以抱团发展的方式降低槟榔种植户单打独斗的市场风险。
  我们告诉阿董,农场近期在合作社与合作社之间开展劳动竞赛活动,届时将评出“农业合作社示范之星”“农业合作社理事长之星”“农业合作社之星”和“农业合作社创业者之星”。
  阿董听后,十分高兴地说:“早就盼这一天了,有了槟榔销售平台,有了大伙的齐心协力,社员的收入就更有保障了。”虽然槟榔的黄叶病难治,还有致癌说,价格时高时低,不尽人意,但阿董依然充满信心。
  刚走出阿董那片挂满槟榔的槟榔园,阿董沙哑的歌喉又唱开了——
  高高的树上结槟榔
  谁先爬上谁先尝……
  妹妹有槟榔,赏我一口吃
  蒙胜国
  置于槟榔树下,就有晋人稽含笔下的槟榔树的婀娜多姿——仰望眇眇,如播丛蕉于竹杪,风至摇动,似举羽扇之扫天。”。槟榔花吐放,树上果实缠满,不仅是收获的喜悦,还是人们食槟榔的时节。
  嚼食槟榔是一种嗜好。君不见哩,你走出门户外,挨着你身边,就有操各种杂七杂八口音的吃槟榔,还不说那疾驰而来的轿车悄然停靠卖槟榔的摊子前,买口槟榔吃,再继续赶路的司机。嘎吱停稳的摩托车,车手懒得脚也没有抬一下,在车上就伸手丢下几张钞票,一弯腰接过拣好的一包槟榔果,开车疾驰就去了。早些年前那些岛外来的不涉食槟榔,他们无不对那些口中浓血般吐槟榔汁的,投以恐惧的目光,“吐血啊?!”似在问,也似在说。随时光如梭,凝结岛外人心中一直无法挥去的疑问均巳消融。你瞧,岛外人嚼食槟榔后留下的一嘴猩红,也足让琼岛人大跌眼镜。甚至那些候鸟一般冬春两季来去匆匆的收购反季节瓜果菜蔬的大陆商人,他们已熟稔地把蚬灰涂抹在蒌叶上,纳槟榔于其中,咬得“咔叭、咔叭”响,唇摇舌动地咀嚼不止。他们有时还与当地黎族人的汉子、妇人、老者,讨取一口槟榔,把曾经很难学会的黎话,诸如:“吃饭了吗”“吃槟榔”要注音“垃溻贝”“垃子龙”去强记说出来,而今倒是不用的,已像打磨的瓷器握手上已很溜滑,很标准地上口就能说黎语的他们,曾经也为嚼食第一口槟榔,面潮红,虚汗泠泠,被扳倒黎家床榻,爬也爬不起,既害怕又刺激,却又总被那槟榔的固齿、防龋又健胃的诱人功效所降服,对槟榔更钟爱了。我的一位朋友,正适婚龄,遵父母之命,回四川讨老婆,口袋塞入的是大包的槟榔。当他到家把那一包槟榔嚼食尽,替代槟榔生嚼的茶叶,总也让他对槟榔欲罢不能。当女友与槟榔摆放在面前,要他选择,他选择回到有婀娜多姿槟榔
  身影的阳光之岛,放弃不愿来海南生活的女友。还有不能理喻的,嚼食槟榔,有的已超常发挥,让人瞠目结舌:一口槟榔,还纳入一撮烟丝。他们简约到一句话:这样才够劲!当你面对那饭前还在唇摇舌动嚼食槟榔的这一位,把炒酸菜一类的菜肴推开一边,掉换其他菜到面前,也许你表现得很困惑时,这一位就会歉然一笑,说:嚼食槟榔牙口软了,碰不得酸。你诧异深究其原委。噢,你才恍然嗜食槟榔才有特权享用“牙软”,不是随便就落在谁头上的。君不见哩,嚼食槟榔的依然如《红楼梦》第六十四回中如此的描写:“贾琏,……因见二姐手里拿着一条拴着荷包的绢子摆动,说道:‘槟榔荷包也忘记带了来,妹妹有槟榔,赏我一口吃。’”
  让他用音乐来告诉你
  黄楚辞
  我在微信里说,小伍老师,你晚上有时间吗?他老老实实地回答说,我在学校大扫除,晚上有时间。我嘴角上扬,一下忍不住笑了。放下手机,好像看到了他真诚的眼神,有着音乐人的单纯、敏锐和快乐。
  来三亚10年了,认识了很多人,有的擦肩而过,有的来来往往,朋友滚雪球一样多起来。有的可以逛街,有的可以聊美食,有的可以聊文学,聊音乐的唯有小伍老师。因为即使不懂音乐,小伍老师也不是一个让你觉得窘迫的人。他的随性和耐心超越了他的年龄。他喜欢音乐,也喜欢用音乐告诉你他的城市、他的故乡和关于故乡的故事。就像作家表述故乡之于文字,画家描述故乡之于水墨,音乐是他的表达方式。
  这个春天,我们的城市乡村都被按下了暂停键,悲怆之音在病毒的肆虐传播里哀鸣。这是怎样的时刻?惶惶然,不安,恐慌。白衣天使铁甲出征,人民警察不畏艰险,我们需要战胜病毒的力量、勇气和信心。小伍老师和他的朋友们就一起创作了歌曲《用爱战疫》。他唱:这场看不见的硝烟已经来到我们身边,无数逆行的身影已经冲到了前线。黑暗遮住影子遮不住我的眼,纵然情况危险但还是勇往直前;他唱:当夜幕降临也会感到害怕,选择了远方不畏惧风雨多大。因为有你,有我,还有大家,源源不断的爱是最坚硬的盔甲……
  小伍老师爱音乐,更爱自己的家乡。他是三亚土生土长的孩子。小时候,听着祖母的摇篮曲,吃着港门粉慢慢长大,生命里都是这个地方的碧海蓝天,椰梦长廊;呼吸里都是海味和乡味。于是,去年他创作了歌曲《来三亚》:“comeonbaby一起出发,椰风海韵等着你呀,爱TA就快带TA来三亚…”《来三亚》旋律欢快,节拍轻盈,歌词朗朗上口,将人带入三亚的热带风情,对世界各地的人们发出真挚的邀请:“来吧!来吧,来三亚。”小伍老师就是想用音乐宣传三亚的美景和人文风俗。
  因为热爱音乐,小伍老师在家里建起小型录音棚,冷色调的装修、橘黄色的灯光。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钢琴、吉他、麦克风、耳机、谱台、监听音响一样不少。
  最喜欢小伍老师原创的歌曲《港门粉》。今天的三亚正在向一个繁华、多元、精彩纷呈的国际化大都市发展,在一个繁华又带点嘈杂的时代里,老味道已经成了一种奢侈品。新生的一代,更喜欢摩天大楼不喜欢崖州的老宅。小伍老师想让三亚的城市记忆里不要淡忘老城的温暖和味道,那才是三亚的独特气质。用海南话唱港门粉,就是一种美好的相遇。于是有了小伍老师的《港门粉》。
  小伍老师爱音乐,更爱喜欢音乐的人。每一回发现一个爱音乐的小孩,他都会高兴好多天,不惜花时间花精力来栽培他们,比如大火的《石榴园》的歌者苏小倩。他总是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对于自己学生录制视频,他总是尽心尽力,绝不收一分钱。给苏小倩录制《石榴园》视频,初衷是想作为她唱歌学习的成长记录,放在网上既方便保存,又可以等到小倩成长后,能看到当初自己的表现。没想到,视频出来后,一下子刷爆了朋友圈。《石榴园》原唱用的是文昌一带的海南话,苏小倩是东方人,因此,小伍老师在训练苏小倩翻唱《石榴园》时,要先把原唱转变成三亚方言,再一句一句地教给苏小倩。这首翻唱版《石榴园》就同时杂糅文昌、东方、三亚三个地方的方言,也拥有了三个地方的味道。不仅几乎所有海南人都能听懂,而且还都能听出家乡味。同时,这首歌也起到了方言传承的作用。用音乐拯救方言不失一个好举措。小伍老师说:“只有记住了家乡话,以后不管走多远,才会清楚地记得自己的根在什么地方。”为此,他付出着,他努力着。
  小伍老师爱生活爱三亚。他每天的朋友圈里都是三亚的天三亚的海、海南的歌海南的人。他很平凡,然而就是像他一样平凡的人在默默地用一己之力让我们的城市越来越好,让不该流失的东西用自己的方式传承下去保存下来。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鹿城有一个小鹿一样善良的人,他是小伍老师,伍志伟。你听,那熟悉的歌里有熟悉的味道,那是他改编的海南童谣《摇篮曲》……
  一片美丽的叶子
  ——记下洋田菜市场罗秋英
  孙春花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一直荡漾在我的心里。
  1990年的时候,在南沙高脚屋值班的部队战士小周换班时到家来看我,说起他们回来那天中午去羊肉火锅店吃饭的经过。他们六个人从船上下来第一件事就是找吃的。他们来到胜利路港务局旁的火锅店,才到上午十一点,用餐客人不多。他们挑好桌位坐好,要了两斤羊肉。吃火锅了,大家都风卷残云般地吃着青菜。空心菜的柔韧甜美,生菜的鲜嫩细腻,白菜的清脆爽口……吃得活色生香。大伙正沉浸在绿叶包裹的美味中时,火锅店老板来了,悻悻地对他们说:“兄弟,你们这样吃,我这生意还做不做?”他们都愣了,齐刷刷地手拿筷子,望着老板。这时,站在旁边的服务员说:“你们已经吃了十筐青菜了。因为青菜是不算钱的配菜,你们这样吃我们承受不起!”回过神来的战友们才知道这样吃青菜,让人误认为是吃霸王餐的了。班长连忙站起来说:“老板别生气,今天我们这桌的青菜你算羊肉的价钱好了!”这样一说,把老板给搞糊涂了,哪有这样的吃法!见老板百思不得其解的样子,他们才跟他讲起在南沙值班的经历,已经三个多月没有吃到新鲜蔬菜了,在岛礁上所谓的蔬菜就是酸菜罐头什么的。很多人因为缺少维生素而溃疡,所以……
  老板沉默了,转过身亲自到厨房端出一大筐青菜,大声地说:“兄弟,对不住了,放开了吃,这顿饭,我请客!”
  二十多年过去了,这个故事一直清晰地留在我记忆的深处,不时荡漾起绿色的回忆。它让我懂得绿色蔬菜不仅是生活的必需,还是情感的纽带。
  罗秋英,一个在吉阳区下洋田菜市场偶遇的卖菜女工。至今我对她的了解还很有限。但我就是凭着几次面见,有了“一叶知秋”的感悟。她就是菜市场里一片纯色绿叶,成为我对普通人的判断依据。从她的身上,让我在茫茫人海中,窥见了普通人的神奇,品尝出平淡人生的真味。
  不久前,我在下洋田居委会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来到下洋田三巷门口的一个小院里,这是下洋田社区罗秋英的家。她住的是自己建的住房,占地七八十平方米的五层楼的小院。院子里悬挂着三盆绿萝。门口放着电动车什么的。家有兄弟四个,都已成家,各住一层,罗秋英住在五楼的顶楼。我忍不住问:“你最大,也是五六十岁的人了,每天卖菜爬上爬下也不方便,为什么不换到楼下呢?”我问了这个问题后就后悔了,觉得自己好像是来她家挑事儿似的。她笑了笑,说:“一楼住着的是爷爷奶奶。我们结婚早,住到了楼上,这没什么,谁住都要爬。”她告诉我,她们是土生土长的吉阳区人,曾住在鹿回头公园的山脚下。在南新农场建立的时候,就全家迁到了南新农场。她曾在南新农场一带种植水稻。丈夫是三亚居民,是下洋田的老住户。夫妻俩都是黎族,都带着民族的淳朴和厚道。
  傍晚时,院子里弥漫着浓郁的烟火气息,各家的饭菜香味飘然而至。一大家子聚在一起有说有笑,其乐融融!我不禁感慨:一个和睦的家庭总会有人在默默地付出。这如同绿叶对根的情感,为的是生活的大树常绿!
  坐下没多久,我就聊起卖菜的话题,询问道:你除了卖菜,还有别的收入吗?
  她告诉我,夫妻俩都卖菜,没有房子出租,就没有别的收入。卖菜是挺辛苦的,但挣钱都不容易。为了卖新鲜一点的蔬菜,头天不囤货,每天两点去荔枝沟菜地割青菜。去菜地进货才可以亲眼看到菜嫩不嫩,好不好。我们穿的东西好点差点没关系,不会影响身体健康,但进嘴吃的东西不能差,会要命的。
  每天卖菜,有休息日吗?
  无论什么天气都要去进货来卖,人是铁饭是钢,因为大家每天都要吃。原来槟榔村这一带种菜的地方坑坑洼洼的,治安也不好,都是我们俩一起去,相互有个照应。现在路平坦啦,出门也安全,就是他一个人去进货。他把菜送到市场后就回家吃早餐,吃完早餐后就来帮我一起卖菜。
  每次买菜时,我常看到她丈夫在她的摊位旁边帮着顾客摘下面相不好的老叶、烂叶。旁边多放了个秤。人多时,帮助打秤;人少时,就帮助顾客确认所买的东西是否缺斤少两。夫妻俩就是这样风雨同舟,相濡以沫,共同服务于每家每户的菜篮子。
  我们常常觉得,做辛苦的事一定是利益使然。我问道:你们每天早出晚归的,一天能挣多少钱?
  她告诉我:一般的青菜也就每斤赚个五毛到一块钱的差额。现在为了方便顾客,建的菜市场多了,买菜的人少了。每天卖两百多斤菜,能赚到两百块是不错的了。
  菜市生意难以预料,没有固定的价位,卖的是时价。有时认为菜不错,高价进货,却没人买。有时进货少,又不够卖。遇上台风来时,以为提前囤点菜可以多赚点,但台风来得太急时,卖不出去的新鲜蔬菜,过后也烂掉了,你说谁吃烂叶子?不囤点菜,眼看着好好的菜被风刮走,心里也难受啊!我们好多次都赔了本,但还是忍不住囤菜,担心大家没青菜吃。
  听了她的收入情况,我忍不住问:一家人过日子够花吗?
  “够花了!”罗秋英响亮地回答我。她解释说;虽说收入不算多,但也够花了。家里老父老母年纪大了,但他们还有退休金,我们只在身边出点力。丈夫是家中的老大,照顾老人要多一点,就在附近做点事。家里三个儿女,现在都自己挣钱了,有时也贴补一点。总之,老老少少都平平安安在一起挣钱养家就好。
  我是一个常逛菜市场的人,退休后买菜是我的主要工作。菜贩应该是算计我钱袋的主要对手,是我要防备的人。可是她却让我感受到了买菜的身心愉悦。
  认识罗秋英是这样的。有一次在下洋田菜市场买菜的时候,看到她脸上带着微笑,见面就叫“阿姨阿姨”,让人觉得很亲切。如果说服务行业的口才是生存的手段,那么她卖菜的方式还真是“收买人心”。每次卖菜,都是夫妻两个,一个负责卖菜,一个负责帮助顾客选菜、择菜。每棵菜都是清清爽爽的。西红柿红红亮亮的,丝瓜、茄子都带着清新的气息。菜心整整齐齐地摆放着,像是蔬菜展览似的。所有的菜似乎都带着泥土的清香味儿,并且价钱合理,几毛钱都算得很清楚。秤也足,从未与人有过什么争执。因此,我每次都去她家买菜。
  有一次买丝瓜。她拿着把弯弯的小刀,用大拇指一按,把丝瓜的柄切下来,用嘴把切下的柄舔舔,然后说:“不苦,甜。”她是那样的不经意,又那么自然。这动作引起我的关注。我好奇地问:“每个瓜都这样卖吗?”“是的,丝瓜和葫芦瓜都有苦的,苦的瓜难吃不说,还有毒,不能吃。”她边打理菜边对我说。我愣了一下,又问:“你进货时有没有尝过丝瓜的味道?”“进货那么多尝不过来,人家也不给我尝啊。”她笑道。“那碰上苦的丝瓜不是要赔本啊?”她认真地说:“我卖给别人,别人花了钱买了不能吃的菜也亏了啊。如果不尝尝你把这瓜放在炖好的汤里面还坏了一锅汤,这不是更亏吗?”这是最通俗的解释,最简朴的真情!我怔怔地站在那儿,瞬间,我那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纠结被几句话说得通透。还有一件也让我感动的“丝瓜小事”。有一次我挑了条丝瓜,丝瓜个头还比较大,绿绿的,看上去还挺嫩的。我拿给她打秤。她看了一下,停下来用小刀去割那个疤痕。顺着疤痕切开,发现丝瓜里面长了虫子,不能吃了。她笑了笑对我说,“你没挑好,坏的。我帮你来挑。”我静静地看着她把那个应该属于我出钱的坏瓜扔掉,重新帮我挑选,重新品尝味道,过秤、装袋。顿时,觉得她就像一束光,明亮而温暖地照耀着我。还有一次我买菜有点晚,看到她摊位上还有菜,毫不犹豫地去拿了两把青菜,打秤时才发现摊主不对。我有点失落地问:“原来的罗姐不来卖菜了吗?”她告诉我,她在这卖,她的菜早卖完了。她的菜一卖完,我把菜搬来这儿卖,她的位置好。我终于明白了,好的德行就是风水。这普通的摊位被她经营成生意兴隆的风水宝地了。
  我对一起买菜的邻居说起了我的买菜故事,说起下洋田菜市场端头的罗秋英。她听后连忙说,她真是个好人,我也喜欢买她的菜,人好菜好!
  就是因为有着这些交往,我认识了她。虽然她没有一诺千金的慷慨,但我对她充满了敬意!采访结束的时候,我羡慕地说,你活得好快乐啊?她高兴地告诉我“活得快乐!家里的老人身体健康,孩子都长大了,老大结婚了。自己在这里卖菜,大家都熟悉了,我的菜也好卖,每天都是最快卖完的。全家人在一起有吃有住,很满足,很幸福啦!”她见我惊异的模样,又拉着我的手说:“阿姨,烦恼是一天,快乐也是一天,为什么要烦恼呢?自己快乐,家人也快乐,大家都快乐,多好啊!”我笑了,为她的豁达,也为自己的豁然。罗秋英只是一位普通的卖菜工,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每天早出晚归也就挣个一两百块钱,却在固守行业操守,在保全别人利益的时候不惜损失自己的利益。她就像一片通透而美丽的叶子,为了家的大树,把自己吸收的阳光、养料无私奉献。经营着一个菜摊,不管是烈日炎炎还是风雨交加,她都努力把最好的蔬菜传送到千家万户。把一份辛苦的谋生工作,做成了温暖人心的事情。这千金难买的品质是人性最大的光辉。在大谈文化的今天,我觉得无须提醒的自觉,为别人着想的善良,就是滋润社会的文化!
  卖花姑娘
  黄文章
  她是个卖花姑娘,一个开花店的卖花姑娘。我总共去了她的花店三次。三次都赶上下雨。
  第一次,暴雨把我留在她那里整整两个小时。
  那是在逛完一整条街上的花店后,我没能买到想要的盆花,有的品种过于单调,有的插艺缺乏创意。
  去小河边吧,去看看河边的红树林。林中的白鹭会不会给出今天最亮丽的一个pose呢?我想着,便拐过街。
  七月的天,说变就变,刚刚是晴空万里,这会儿就忽然下起雨来。到三亚这个热带滨海城市生活了十多年,对它的这个特点我也体会颇深。我急急地想寻个躲雨的地方,就这么巧,一抬头,就看到了她的花店——缘组合花艺店。
  这是一间面积很大的店面,店门口预留了充足的空间以让人驻足;中间和两边靠墙处,设计精美的架子上分层摆放着各式的盆花,有鲜花,也有干花。花架之间的过道干净整洁。
  我跑进店里,却并不见有人来招徕客人,几个看似服务生的,或打扫卫生或摆弄花盆,都在忙着自己的事情。
  街面上嘈杂一片,跑进来躲雨的人也越来越多,但进来后,就都很快地安静了下来,仿佛店内那摆放得错落有致的花儿散发的香气能让人安静似的。但我很快就明白过来,是服务生和花儿共同维护着一个自然轻松的环境。
  稍稍整理了一下淋湿的头发和衣服,我踱步探寻起那些盆花来——我还没完成上街买花的任务呢。
  不一会儿,一个刚刚在背对着我弯腰插花的女子走了过来。其实她直起腰一转身的刹那,我便已确定她必定是个美人,并开始一点点地预期她的美丽:高挑而丰腴的身材与紧身的长裙相得益彰,有点卷的短发恰好地拢在后头垂及肩膀,精致而略微清瘦的脸庞,那一对眸子里的谦和,将整个形象定位为温柔……可是,当我的目光移到她的脸部时,不禁有些遗憾:她的左侧面部有两道伤痕一直延伸到了鼻梁上,虽然轻微,却展示着与她三十来岁年龄不相称的沧桑。
  “您需要点什么吗?”她大方地微笑着问我。
  我收回疑虑而带着点失望的眼神,说:“我想要一盆插花,摆在客厅里的。”
  “那您看中了哪一盆?”她又问,“要不坐下来谈一谈您的具体要求,然后现场制作一盆?”
  “好啊!”我正愁着怎么赖在这儿躲雨呢。
  她请我到店里面去坐。我这才发现花店最里面,还有一处不小的空间。一张拾掇整齐的办公桌、一个古朴的茶几和几把造型别致的椅子,在花儿掩映之下雅趣顿生。她给我泡了一杯茶。我们坐下来,一面喝着清香的茶,一面十分自然地聊了起来。
  外面的雨越下越大。花店的后面还搭了个半透明的顶棚,我们正好就坐在顶棚的下面。骤雨打着棚顶的声音,刚开始听起来,用《琵琶行》里“大珠小珠落玉盘”来形容再好不过了,到后来就是“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了。
  外面雨声狂乱,店内却是另外一番景象。花树安静而生机盎然。到店里来躲雨的或买花的人,依然是慌张地进来,然后安静下来轻松地交谈,间或有人买点东西,再悄然离去。
  一切都是如此的井然有序,和谐自然,弥漫着信心与自在。
  交谈中得知,她叫辉,就是花店的主人,刚从上海来三亚不久。她原是被一家五星级酒店请来当园艺总监的,但很快她发现这儿还没有一家上档次、或规模的经营花艺设计的花店,便辞职与两个同事投资几十万元,开起了这间店,既做花艺设计也做零售。开张一年了,花店仍然负债,处境十分艰难。的确,在一个举目无亲、全然陌生的城市里创业,绝不是光有钱就行的。我暗暗佩服她们的勇气。
  很快,在历经了最初的几个月的挣扎后,她的两个合作伙伴承受不了每天营业额的负增长,先后提出退股。
  “我们每天四处联系业务,酒店宾馆、开业庆典、大型活动的举办方等,但多半是谈得高兴,成交的却少。有一次,我们费了好多天联系了一笔大生意,说好第二天就要签合同的,材料都准备得差不多了,谁知一个竞争对手的横空出世,竟利用人事关系向客户施压,导致客户临时变卦,令我们失去了这笔大单,这几乎让我们一蹶不振。”她说道,“我的两个同伴也就是从这次失败后坚决要求退出。那一阵子,我都快疯了!我得筹集足够的钱付给她们,但多年来打工挣的钱几乎全投进花店里了。”
  “后来呢?”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故事的结果。
  “后来……”她停顿了一下苦笑着说,“后来我做了一件不光彩的事。”
  “哦?”我的身体不禁向前倾了倾,在心里暗忖了一下,关切地等待后面的话。
  “我将父母在上海住用的唯一一处房产拿出来作质押向银行贷了款。”辉语含歉疚地说。
  “哦!”我长舒了一口气,不经意地扫了一眼她本很美丽的脸庞上的那两道浅浅的疤痕,说道,“这没什么嘛!”
  “您这么认为?”她奇怪地看着我,“尽管后来我爸爸妈妈知道了我的处境,如您一样,说这没什么,还批评我,说我早应该给他们说了,但毕竟这扰乱了老人家平静的生活。要知道,现在他们是时不时地打电话来询问经营情况呢!您刚才说您是学财务的,说说看,我应该怎么汇报呢?是谎报呢还是说实话呢?”
  我无言以对,我的财务报表的真实成分竟然被一个卖花姑娘问住!何止是财务报表呢?我们每个人能够坦然地展示多少真实给别人呢?
  “是的,这很难回答,”我随意地应付着,“照我说,当然实事求是啦!”
  “看来您是个诚实的人!”她说道,“我愿意相信诚实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必备品质。想知道我是怎么处理这个问题的吗?”她浅笑嫣然地卖了个关子,“我的做法是,在诚实地承认现状的同时,会给他们仔细地分析未来。”
  我忽然觉得,那两道疤痕里透出了些微的坚毅。
  “我的两个同伴打退堂鼓的时候,我就反复地给她们分析过市场现状和走势,我坚信我们的决策没有错,只是需要时间,需要等待。”她继续说道,“做生意不但需要眼光和自信,还需要有牺牲精神以换取足够的认同。”
  坦率地说,我看到的商人多是如何地狡诈、唯利是图,如何地善于公关等,我从来不相信商人会有牺牲精神,便说道:“成功的商人有眼光,有自信,但还会有牺牲精神吗?”我全然忘了我面前的她也是一个经商的人。
  “商人也有品位之分的吧!”她庄重地说道,“在人们对某个产品的认知和需求还不够普遍,竞争环境也不健全的条件下,你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去主动培育市场需求,还需要充足的资金周转以等待市场的转变。这种多少有些冒险的付出也是一种牺牲!”
  我不懂经商,却感动于她这一份真诚和执着。忽然想起,几年前,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中曾介绍过一个杭州女子,凭着高超的技艺和沉静的风格将她的茶艺店开得誉满全国。我看着辉,觉得她就有那种沉静的风格。于是想,这个女子,是否也有高超的技艺呢?
  我们又聊了一些关于花艺审美,关于三亚正在建设的兰花生产基地、玫瑰谷等话题。她的员工则偶尔会来请教工作,她也时不时地会到前面去指导一下。
  趁着这个间隙,我一面品味着茶香,感受着花香,一面闭目听那仍然狂暴的雨声,心想这真是一种奇妙的组合,突然间就冒出一个问号:“一个安静的所在,能在这纷纷扰扰的世界中生存下去吗?”
  时间已过去两个小时了。这时一个服务生走到我的近旁,将手里的一盆显然是刚插好的花放到了我的面前问我:“先生,这盆插花怎么样?符不符合您的要求?”我一阵惊讶地审视着那花,一个中等大小的泥色陶盆内,高下错落地插着数种我不知名的花,中间则围绕着几枝百合,清雅却不失丰腴。
  “嗯嗯,还不错”,我脱口而出地夸赞了一句,“很厉害啊,能够知道我喜欢这些……”
  “哦,是我跟他们说的,”辉赶紧解释,“我根据您刚才谈到的一些想法,指导他们制作了这盆花,如果不喜欢可以再指导我们重做,OK?”
  我只是希望客厅里能有一些营造轻松自然气氛的植物罢了。这盆花十分相契我的意愿。突然之间我的脑海里冒出一个感悟:我们生活的这个城市,有品位的人并不孤单啊!辉就是一名有品位的花艺建设者。辉的花店生意真是应该更好一些。于是我思索了一下,十分感性地说:“你在做着一个美丽的事业,一定会有一个美丽的未来。”辉依然那么浅浅地笑了,说:“谢谢您,有您的吉言,我们更有信心了!”
  我知道,用不着我的吉言,辉和她的“缘组合”一定会生意红火。因为这儿不仅是个买花的好所在,还是一个听雨的好所在,一个让人感受到城市的品位的好所在。
  雨住了,我也得走了。付完款临走时,我回头认真地看了看她,当目光不可避免地接触到那两道疤痕时,那最初的遗憾感忽然更加深了。一个真诚的女人,一个本十分美丽的女人,脸上怎会有这两道伤痕的呢?
  后来我又去了一次辉的花店,仍然是雨天。
  我也终于从她的朋友那儿知道了她美丽的脸庞上那两道伤痕的来历,堪比电影中的悲剧。
  她有一个大她两岁的姐姐晖,和她一样漂亮。十多年前,姐妹俩曾在上海开着一家相似的花店,一家香飘十里的花店。除了高超的花艺引人瞩目外,青春靓丽的姐妹花,更是让男人们为之着迷。当然,花店的收入也好得足以让同行羡慕和嫉妒。
  她的姐姐爱上了一个叫帆的男孩,一个只读了初中就辍学,靠在建筑工地搬砖头开始起家的工头老板。那时,帆已有千万的身家。但晖并不是看中了他的钱,上海有钱的人太多了,比他有钱的来追晖和辉姐妹俩的也太多了。晖是喜欢他的勤奋和执着。
  可怕的是,一个在商场上勤奋和执着的男人竟然会同样勤奋和执着于赌博。哪儿赌得大去哪儿;澳门赌场也有过他的身影。
  晖将所有的积蓄拿出来挽救帆,但无法挽回帆的堕落。她决定与帆分手。
  悲剧发生在帆债台高筑之时。他因参与地下赌球时欠下巨款而被黑社会追逼,最后竟然穷凶极恶到勒着曾是恋人妹妹的辉的脖子找晖借钱。辉脸上两道疤痕正是与帆博斗时受的伤。
  一个美丽的花店就此关闭。
  后来辉又从事过很多种职业,但都不能激起她的兴趣。别人给她介绍过好几个对象,但都不成。不成的理由只在她自己的心里。将那间关闭的店门再打开却一直是她心中的梦。于是就有了来三亚打工、开店的故事。
  “我喜欢花,喜欢花儿安静地绽放,喜欢花始终驻守在那儿释放着的芬芳。”辉对我说,“我小时候看到电影里的卖花姑娘赤着脚沿街叫卖时常常会哭。因此,我只有一个目标,就是做一个成功的卖花姑娘!”
  我听她这么说,再看看她的那两道伤痕,眼泪差点掉了下来。我不知道说什么好,真的,我不能说这个世界不公平,因为这个世界里既有帆和拉帆下水的那些恶棍,也有辉姐妹这样美好的灵魂。因此,我只能祝福辉,祝福这个世界能给“美好”成长壮大的空间。
  在三亚十多年的生活让我对这座城市有了较深的了解。我想,这里明朗的阳光、宽广的海洋、和谐的社会环境会慢慢抚平辉内心的创伤,会让辉实现她“美丽的梦想”。
  我第三次去到“缘组合”花艺店是半年后元旦前的一天了。正好是三亚气候最好的季节,也是旅游旺季。从北方来三亚度假过冬的“候鸟”人群越来越多,也让清凉爽朗的三亚多了几分喧闹。
  辉看到我十分高兴,还是邀请我到里间喝茶。这次我是路过,虽然十分地想留下来品茗赏花,却因为有任务在身而只能匆匆聊了几句。但短短的几秒却让我非常愉快。因为辉告诉我,她这半年来已开始盈利了。她说这一点时的笑容虽然浅浅,却透着真正的开心。
  我想,哪一天不下雨的时候,我再去拜访辉和她的“缘组合”,或许会给我更多新的信息和感受呢!
  义工就是这样的人
  李玉霞
  清晨随着太阳的升起,站在三亚湾远眺凤凰岛。随着天空呈现出鱼肚白色,凤凰岛迎来了三亚的第一米阳光!朝阳照在晨练的人脸上,显得是那么的靓丽;在朝阳升起的海岸线上,拉长的人影慢慢越来越明显。今天又是周末,三亚义工又来到三亚湾捡垃圾,这样的活动里我认识了他们,并加入了他们的行列——三亚微尘之心义工社。今天我就讲述我来到三亚十一年里和义工们的故事。
  年会
  “妈妈们!来三亚湾捡垃圾喽”随着海娃和海妹的呼唤,主持人开场故事:在咱们三亚有这样一个义工社——微尘之心义工社,义工社里的“老义工”海娃有八个妈妈,不会吧?这么多的妈妈,他的爸爸不就是问题爸爸吗?别想歪了!这些妈妈全是在志愿服务中负责带着海娃参加活动的志愿者,全是临时的妈妈。五年前在海娃开始学走路的时候,跟着妈妈每日早晨来到三亚湾锻炼。妈妈一边照顾着海娃,一面顺手捡起三亚湾的垃圾,久而久之孩子学会了跟着妈妈一起加入三亚微尘之心义工社,并成为一名“志愿海南”网站注册的义工。随着孩子的长大,妈妈上班工作除了早晨就再也没时间带着孩子参加义工社的活动。这时候团长敏爹提议可以为孩子找一个临时妈妈带着海娃参加活动。就这样一发不可收拾,海娃就有了八个“妈妈”。
  哎,我们来了!八个妈妈上场,“感恩的心”音乐响起,八个妈妈和海娃、海妹一起跳起手语舞“感恩的心”。拉开了微尘之心义工社年会的序幕……
  盲瞳游三亚
  “喂您好!大霞姐吗?”“您好敏爹!”“霞姐,盲瞳今年又要来三亚旅游,你朋友大象队长还找咱们社为他们提供志愿服务”。“很好!”“我想邀请您晚上八点来列席参加管理层会议”“我不是管理层不合适吧!”“合适,因为管理层一致通过邀请您列席会议。”“好吧,我一定准时到达”。
  敏爹:“今天管理层基本已经到齐了,现在咱们进行会议议程,第一项议程是关于签到表录入时长工作,第二项是盲瞳游三亚这五天的志愿服务具体计划确定一下方案。咱们社从志愿海南注册以来,一年中志愿者群里已经超出了一千人,志愿海南注册会员428名。现在义工社面临着一个管理问题,就是几乎每天的活动群内跟帖从活动发起到跟满人数基本上就几分钟的时间。造成很多上班一族根本没办法跟帖参加活动。活动后时长也一直没有录入志愿海南,作为第二届管委会成员在此提出,希望找出解决办法!另外今天应管理团队同意邀请大霞姐列席会议,请大霞姐讲讲。”
  “大家好!客套就不必了,就管理问题我想先提一个建议:义工社基本分两类,分别是整天有时间参加活动和上班族只有周六周日才有时间参加活动。前一类一般参加活动跟帖几乎次次能跟上,后者因为上班基本上跟不上帖发现招募帖就跟满了。所以我觉得可以再注册一个义工社把这两类人分开,给上班族一个选择活动的机会。另外录入时长需要补录的活动,我数了一下大概有十个月,一百三十多次活动未录入时长。现在不用讲什么原因没录,我晚上没什么事就帮鹿鹿一起把时长补录上吧。咱们继续第二个议程,盲瞳游三亚志愿者服务这一块的具体安排,五天内每天都需要十二小时到十六小时的陪伴服务,就盲人的特点,他们对熟悉的人更有安全感,所以建议一对一的服务,由一个人对应盲人五天全天候服务。所以义工需要安排好自己工作生活后再根据自己的情况跟帖。如果中间必须换志愿者也找沟通无障碍的,这样好缩短盲人的适应时间。个人提出的建议请管理层确定,我拿补录的签到表回去开始补录时长。其他的我听候管委会通知。”
  海兰接过话:“感谢大霞姐,我有一个要面临的困难,就是海娃和大象是很要好的朋友,也是忘年之交。这次大象带队来海娃要全程陪伴大象,可我上班没时间参加。”敏爹抢着说:“这好办,就在同去的志愿者里面为海娃找一个临时妈妈陪伴海娃完成他这个心愿。”大家一致同意这个建议。在接下来的五天时间里,每天临时妈妈们接到海娃后,带着海娃一起为盲瞳提供游三亚的引导讲解义工服务。
  第一天:
  “老板阿姨!我今天是不是要叫你妈妈?”海娃奶声奶气地问大霞姐。大霞姐想了想:“海娃你觉得叫妈妈合适吗?”“那就叫你老板妈妈?”“我觉得还是不好,干脆你妈妈怎么叫你就在你妈妈叫我的后面加上妈妈怎么样呢?你妈妈叫我大霞姐。”“那我就叫你大霞姐妈妈。”“这样很好能区分开了呵呵!”大霞姐接着海娃一起来到盲人入住的酒店。“大象!我来了。我这个小老鼠一定能制服你这头大象的。”海娃见到大象飞奔过去调侃着大象。顺着声音大象蹲下抱起飞奔过来的海娃:“告诉大象伯伯,你用什么神器打败大象呢?”“哎呀好高呀,我钻进你的鼻子里。”“我鼻子里的小老鼠是吗?那我就全听你的了。我保证一切行动听指挥。”就这样,海娃用大象的盲杖一直牵着大象完成南山寺、天涯海角的第一天旅行!每到歇息的位置大象都会抱起海娃举过头顶,给海娃一个2.2米高度的爱!听到“哎呀呀!好高呀!”海娃的大叫声。这个时候都能听到“海娃真棒!给你这个老志愿点个大大的赞。”此起彼伏的鼓励声。
  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
  海娃分别由芳姐妈妈、玲姐妈妈、红姑姐妈妈带领着完成了陪伴大象盲瞳旅游团游:呀诺达、分界洲岛、三亚湾椰梦长廊沙滩徒步旅行。
  第五天:
  在安排游览三亚市区免税店购物,正直冬至节。中午安排在大东海吃饺子,东北饺子城足量地早早地包好馅大薄皮的饺子。每个人一盘,一盘正常卖是二十个,给盲瞳这两桌每盘呈上二十五个。冰姐早早地在饺子店里安排,盲瞳一到,全体客人菜全停止制作,全力煮饺子,所有的火都煮饺子半小时之内饺子全部上齐。“大霞姐你快吃,然后装一盒,星爹还在协调去免税店的车,一会给他带点吃。”“好的”。“哎,霞姐这饺子真好吃!”“大象这样的饺子你能吃多少个?”“敞开吃吗?”“必须得敞开了,只要你吃我们就接着下。”商家老板过来看看接着话。“那好我就敞开量开吃了,大家一定要光盘行动,吃完不够再下。”“志愿者基本都是海南人,其实她们吃不惯饺子,每个人吃的都不超过五个。你敞开吃吧!我给你记着数。”“大象吃了有八十个饺子了。接着吃!”“还有没有了?”“有,还有两大盘子呢。”“大家伙加油!光盘行动!”“海南的小女孩儿们今天见识到什么叫吃饭了吧?”“佩服,佩服!”在一片佩服声中,结束了冬至吃饺子。按照策划方案下午去免税店,晚上义工捐款海边barbecueparty,即烧烤派对。“果果军嫂妈妈,这么多饺子大象怎么吃下去的?”“海娃你这是怎么排的辈分呀?我到底是嫂子辈还是妈妈辈?”“就是呀,这辈分不对呀,从第一天就乱了辈分。”大象哈哈哈大笑地调侃着义工。“就是呀,海娃,干脆你就名字后面加妈妈,这么叫。比如你就叫:小霞妈妈,大霞妈妈,果果妈妈,红姑妈妈,玲妈妈,斌妈妈,芳妈妈、小品妈妈。”“那我叫我妈妈就叫妈妈。”海娃被小霞姐这一通的妈妈搞蒙圈了。“大霞姐,我想问你们义工习惯称呼男义工这个爹那个爹,为什么不叫哥呢?”“大象,我们义工是一家人,哥都被用烂了,所以我们就称男士爹,应了海南阿爹的称呼。期许着他们用自己的爱心诠释着对义工社这个家庭的责任。”“哦,体贴又亲切,不是辈分!是责任!我明白了!”大象点着头好像真明白了。“这就是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这就是海南的人文文化!”
  随着告别派对进入高潮,主持人介绍一个特殊的盲人朋友:徐凯,网名叫华健歌迷。曾经因为追星走遍了全国每场周华健的演唱会。周华健感动得每次都请徐凯同台演唱一曲。徐凯的一曲《朋友》把派对推向了一个高潮。有人开始点歌:“军嫂果果来一个军功章上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好的,大家好,我是果果,我老公的军功章上没有我什么事。我的义工的奖状有我老公的一半。可是没有这首歌。我还是带着大家来一起跳海草舞吧。”军嫂像海草一样舞动着,倾诉着:像一棵海草伴随着你的军舰飘摇,陪伴着你远航,海草海草随风飘摇!……
  “警嫂来一个!警嫂来一个!”“大家好,我是海兰,军嫂果果的海草海草乐逍遥跳得好不好?”“好!”“那再来一个要不要?”“我要警嫂来一个!”“还是转移不了大家的视线,我要现场邀请一位男士朋友一起情歌对唱《久久不见久久见》”“我来!”徐凯站了起来,来到台上:“我这是第二次来三亚旅行,在这有温度的城市里,我们团三十个盲人感受到最热的旅行。这不是源于气温而是咱们海南三亚的义工朋友们。作为本团的实习领队,昨天晚上知道今天义工捐款为我们在海边举行这场barbecueparty,即烧烤晚会,我就马上练习一首海南民歌,借此机会感谢三:亚义工,感谢三亚人民!跟海南妹子一起同台合唱还是我追星以来的第一次。”“徐凯又要破处了!〓!〓!〓!大家欢迎了。”随着掌声和哄头们的叫喊声,一曲《久久不见久久见》情歌对唱把派对推向最高潮!接着,大家在《难忘今宵》的合唱中结束了这五天的盲瞳游三亚的旅行!明年再见!
  联合爱心企业中秋送温暖
  “@术爹:有爱心企业:三亚国济医院,想和咱们联合搞系列活动,收到请回答。”“大霞姐收到,具体情况?”“三亚国济医院六一去福利院慰问、端午节慰问环卫工和吉阳敬老院老人,因为今年爱心送考正好是端午节,所以活动要提前两天来搞。活动策划时间短所以希望咱们义工社一起做。管理层通过后我将策划整体方案,他们出资咱们出力。并协调相关单位相关人员、具体工作。两小时内请回复行还是不行?”“OK。”十分钟后“@大霞姐,管理层已经同意活动招募。”“好,半个小时后行动具体方案和爱心企业负责人微信一并上传给你。”“收到。”
  1.六一儿童节:早八点到达三亚福利院,三亚国济医院带着爱心捐助的牛奶、米、面、油、尿不湿(大、中)等爱心物资。义工社在之前协调好福利院,到场后义工清扫卫生。三亚国济医院医生为福利院孩子免费检查身体。
  2.端午节前六月三日义工社联系三亚环卫工人,到三亚国济医院做免费体检,医院为环卫工准备了节日礼品:大米、油、牛奶、饮料、头盔、雨衣、喝水杯。感谢我们城市美容师的辛勤付出。义工负责协调和现场秩序维护以及礼品发放。
  3.六月五日吉阳敬老院,三亚国济医院负责慰问物资:米、面条、油、牛奶、酸奶、香皂等。医务人员负责老人检查身体。六道幼儿园元负责包饺子馅料和慰问节目表演。义工负责打扫卫生包饺子,为老人理发。
  “术爹,时间比较紧招募的帖要及时发,我把三亚国济医院负责此项活动的领导微信推给你。”“大霞姐,因为这次活动插队到爱心送考六月七、八、九日三天之前,领队顺序被打乱不能确定人,只能靠招募自愿报名。你到时候作为副领队到场协调活动如何。”“收到。”连续现场活动一直忙得不亦乐乎。三亚国济医院负责人在活动中表示,微尘之心义工社义工个个都棒棒的。把爱心企业的善举四处传递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更是我们的快乐!
  爱心送考
  “峰爹!绿豆水煮好了,在空调下面吹凉了,问题出来了,没东西装。”“水瓶,我这里收了很多矿泉水瓶。”“好主意。我这里的麒麟瓜刚上市,一起送几个过去。你协调一下我的车过去,我车上的爱心送考贴被别人拿跑了。”“大霞姐,你要把西瓜切好,这里禁止带刀进入的,咱们要带头遵守规定。我拿着牌子你跟着送午餐的车队进来。”“OK,一会见!”
  “大霞妈妈我抱这个西瓜,抱不动。”“海娃你唱:妈妈们一起来,嗨哟!嗨哟!抱西瓜,抱不动,峰爹爹快点来和我们一起抱西瓜。峰爹就连你带西瓜一起抱起来了。”“我不,我要抱西瓜给大家吃。”“海娃你爸爸在执勤,你和妈妈做志愿者,姐姐参加考试。你这一家子该起个什么标题纪念一下。”“老板阿姨,我过完这个暑假就要上一年级了,爸爸讲还有九年和十二年就要参加考试了。”“嗯,是的!”“那就起个:为了九年后的我和十二年后的我加油!”“你又套路我,坦白这个主题是不是你爸爸早晨出门前跟你一起喊的口号。”“我爸爸哪里有空搭理我,我没醒他已经去上班了。是妈妈教我的口号!”“那你把西瓜分给警察、城管还有其他志愿者吃好吗!”“收到,大霞妈妈!”“来等姐姐出来你们一家四口一起拍照留念。”“爸爸没空,他要站岗,妈妈讲我们不能打扰爸爸的工作。”这三天,这一家四口人,人在咫尺各为其职,一天都难得相聚。三天的爱心送考志愿服务在志愿者的爱心陪伴下接近尾声。
  “大霞姐,从昨天开始芳姐一直不吃东西也不喝水,这三天她一直在,我怕她是不是病了或中暑了。”“我去看看,芳姐吃点西瓜。”“阿霞我好累,想休息一下。”“芳姐你摸摸烧成什么样子了,峰爹快联系一下芳姐在发烧。”“@SOS爱心送考现场芳姐发烧请求支援。叫‘120’会打扰考生,术爹开你的车过来送芳姐去医院。”“敏爹,和阿金马上就到,我的垃圾车在考试没结束前是不能进入考场附近的。”敏爹到场把芳姐扶起,放置到电动车上送往医院。“啊霞,快让他们放我下来,你这么一吓把我吓出汗了,我不烧了!”“不行,必须去医院。”经检查得知,芳姐患的是急性阑尾炎,必须马上手术。“下面我们召开管理层会议,因为我们的义工芳姐住院要做阑尾炎手术,鉴于芳姐是来三亚养老人士,又单身,女儿未在身边,咱们义工社发起手术七天陪护招募志愿者活动,看大家有什么意见。”“敏爹发帖吧,大家都同意。”“喂!是微尘义工社吗?芳姐刚才非要出院,买了机票回东北了。”“发出紧急集合:拦截住芳姐。”“估计芳姐不敢做手术,她回老家一定有她的理由,咱们别拦截了,去送行吧!”“芳姐,你怎么不治疗就非得走呢?”“别麻烦大家了。我这是老病了,我是慢性阑尾炎呀,一不注意就犯,两三天不吃不喝就好了。开刀我是不会同意的。”“坐飞机多危险呀?万一穿孔了可怎么好?”“没关系,已经三天了,如果不是峰爹多嘴,你不要乍呼大家都不知道就过去了。”这时候机场内响起了登机呼唤提醒的广播,芳姐和义工们挥手再见。“芳妈妈,早点回来!”海娃大叫着。目送着飞机起飞!
  在三亚这十一年,我就这样在工作生活之余抽出一点点时间,做一点点有益社会的事。也是名非其实的老义工!

知识出处

故事里的三亚

《故事里的三亚》

出版者:中国华侨出版社

本书从三亚历史文化、海洋文化、民族文化以及建国以来社会建设与经济发展等角度切入,深入挖掘了三亚的历史底蕴,回顾了三亚的发展历程以及作为改革开放样本城市折射出来的精神。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