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辑 “闯海人”之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故事里的三亚》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1100
颗粒名称: 二辑 “闯海人”之梦
分类号: K296.63
页数: 43
页码: 80-123
摘要: 本文概括了“红歌手”伊恩在三亚的快乐生活、鹿城筑梦:长歌当哭后的美丽蝶变、主播吴迪:我的红玫瑰和我的白月光、南方有佳人、她从北方来,迎春花儿开、创业21年的“闯海人”之梦等文章。
关键词: 三亚市 地方史

内容

“红歌手”伊恩在三亚的快乐生活
  孙令辉
  据三亚旅游和文体部门介绍,活跃在三亚的俄罗斯、菲律宾、韩国、阿根廷、美国、法国及非洲等洋乐队洋歌手有千余人。他们进驻三亚各大高端酒店,为来到三亚度假的中外游客演绎“世界音符”,为海南建设自由贸易区(港)增添了一份异域风情。
  而与众多洋乐队洋歌手有所不同,伊恩·英格尔斯没有在三亚的酒店驻场演唱,但他以唱红歌享誉中国,他定居三亚,娶了中国媳妇,是个地道的洋女婿;他通过微视频《伊恩在海南》节目宣传推介海南、三亚;他还是三亚市红十字会登记在册的人体器官捐献首位英国志愿者。
  伊恩与他的红色情愫
  伊恩是一位英国人,1978年出生于英国英格兰南汉普顿市。这一年,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转折点,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新的历史进程。
  伊恩的出生与中国以及中国的改革开放毫无关联。20多年后,伊恩才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但仅仅一次,伊恩就被这片热土上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所吸引,以致有了后来到中国工作、娶中国媳妇、在三亚定居的行动。
  采访了解到,伊恩从小对国际时事充满了好奇,对周游世界充满幻想。6岁的伊恩住在加拿大渥太华时就开始学习法语,8岁时学习威尔士语,13岁时学习德语,俄语是他学的第四门外语。那时的苏联,是伊恩最向往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了去苏联旅游,伊恩自学俄语,并从俄语老师那里学会了苏联国歌,也喜欢上了红歌。伊恩说红歌旋律铿锵有力,听了觉得特别带劲。苏联解体7年后,伊恩到俄罗斯留学,但俄罗斯已经不再是社会主义国家了,伊恩觉得有些遗憾。
  伊恩是一个有才华的青年,精通英语、俄语、德语、法语、汉语、日语等多国语言,起初打算到联合国当一名翻译。2002年大学毕业时,又萌生去社会主义国家工作的念头,趁机深入了解社会主义,但因社会主义国家的工资普遍偏低的原因,伊恩权衡再三还是放弃了,选择去了日本。
  也许是上天注定和安排,一次不经意的旅程,演绎了一幕浪漫的跨国恋情,成就了一段至亲至爱的美好姻缘。
  故事是这样的:在日本工作一年后,也就是2003年,伊恩由日本北海道札幌市飞往上海旅游,这是伊恩第一次来到中国。初次到中国,伊恩把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历时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从上海到南京、武汉、西安、大同、北京,又从北京取道到了朝鲜首都平壤等一些城市,再从平壤转道沈阳,回到上海。这一路走,一路看,中国大地上改革开放带来的蓬勃生机让伊恩感到非常震撼,也彻底改变了他对中国的看法,为他日后选择到中国工作多了一条理由。在武汉,伊恩特意去音像店买了一盘中国红色歌曲的碟片带回日本。从上海返回日本北海道札幌的飞机上,伊恩认识了中国重庆姑娘余燕伶。据伊恩讲,那时他中文水平很差,只是学会几句简单的问候语,此时看到中国美女只想去搭讪与炫耀。余燕伶作为华东师范大学的国际交换生当年在札幌国际大学读大三。就是这样一次蓝天中的邂逅,让伊恩爱意萌发。当年在日本,伊恩生活工作的城市叫滨顿别町,与余燕伶读书的城市札幌尚有一段距离,为了追得美人归,伊恩隔三岔五便开着车往札幌跑,一来二往便与余燕伶混熟了,成为知心朋友。一年后,伊恩面临艰难的抉择,是继续留在日本工作,还是跟女友去中国?最终还是爱情战胜一切,伊恩死心塌地随余燕伶一同回到中国。女友继续回学校读书,伊恩则在苏州旅游学校当外教。在一次学校组织的“外国人展示中国文化”活动中,伊恩学会的红歌派上了用场,以一首《社会主义好》获得了最具人气奖。《社会主义好》是伊恩跟着碟片学会的第一首中国红歌。此时的伊恩,学唱红歌只是一种爱好。
  2007年,伊恩与余燕伶做了一个约定,他们要在美丽的三亚延续两个人的浪漫爱情。这年1月,伊恩一个人先行来到三亚,在亚龙湾一家酒店担任管理工作。2008年,余燕伶研究生毕业后应聘到三亚一家大学任教师。这年1月,有情人终成眷属,伊恩与余燕伶这对跨国恋人在上海办理了结婚登记。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三亚市举办红歌比赛。提起这件事,伊恩说有一个小插曲:当年9月,伊恩和余燕伶刚从英国探亲旅游回到三亚,傍晚乘坐公交的时候看到了红歌比赛的海报,伊恩想报名参加比赛,但报名截止时间刚刚过去一个多小时。带着试试看的心理,妻子余燕伶照着海报上的联系方式打了个电话去咨询,恰巧的是负责报名工作的是余燕伶的一个学生。就这样,伊恩顺利通过报名,参加比赛,拿到第四名的好成绩。伊恩的名字一下子在三亚火了。在三亚这座滨海城市,伊恩第一次领略红歌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对学唱红歌更加痴迷,经常让妻子余燕伶帮他逐字纠正中文发音。
  红色是中国人最喜欢的颜色,红歌是中国人最爱唱的歌曲。伊恩从小对红色情有独钟,如痴如醉。辽阔的中华大地,让他的红色情愫有了更多释放的空间。伊恩热衷旅游,有空便到中国各地去游玩,每去一个地方都要到革命遗址、红色史馆参观,购买一些红色小物件,譬如红色书籍和像章、国旗、军帽、水壶、胸徽等。定居三亚后,尽管居住的房子只有两室一厅,但伊恩专门腾出一间当书房,摆放着他从世界各地搜集过来的红色物品。伊恩把书房命名为“黄金时代的纪念品”。
  伊恩真正被红歌改变生活始于南昌。2010年,已经定居三亚的伊恩在朋友的鼓励下,报名参加了当年江西卫视举办的《中国红歌会》。据伊恩讲,参加当年《中国红歌会》的外国选手还有加纳的“黑鹰组合”和美国的杨海丽、唐伯虎等,这几位外国歌手当时在国内歌坛已颇有名气。伊恩不是专业歌手,也没有受过专业演唱训练,要想在这么高规格的比赛中赢得好名次,必须在演唱风格上扬长避短,演唱形式上别出心裁。舞台上,伊恩身穿红军服,表演着样板戏与革命画报里的夸张动作,用流利的中文演唱。一个俨然白求恩式的红军战士形象,一下子拉近了评委和亿万中国观众的距离。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其他外国选手一一被淘汰的时候,伊恩却一路过关斩将高歌向前,最终获得了第五名的好成绩,一唱成名,红遍全国。
  之后,荣誉和“歌约”接踵而至。伊恩担任了江西省、九江市旅游推广形象大使,登上东方卫视《中国达人秀》,做客凤凰卫视《鲁豫有约》,单是中央电视台就参加过《欢乐英雄》《开门大吉》《回声嘹亮》《越战越勇》《黄金100秒》节目,而在央视一套《我们有1套》节目中,伊恩当场用六国语言高唱《国际歌》,现场高潮迭起,观众掌声雷动,台下一片欢呼。此后,伊恩干脆辞去了三亚酒店的工作,频繁出现在全国各地做活动、搞演出,成为一名职业红歌手,赢得了中国观众的喜爱。
  唱红歌使伊恩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入了解。此时的他心里清楚,他唱红歌之所以会受到欢迎,并不是他唱得多好听,而是因为经历过战争的磨难和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的几代中国人,红歌是他们的一种记忆,一种生活的态度,一种不灭的信念,他们需要用这种方式去怀念那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伊恩也通过红歌找到了融入中国最快、最好的方式。伊恩曾经有一个梦想,要把红歌唱遍全中国。因为伊恩相信,中国的红歌永远不会落幕,只要初心不改,梦想就会实现。
  伊恩不仅以红歌让自己出名,而且以红歌赢得姑娘的芳心,收获浪漫的爱情。如今的伊恩,在三亚定居,获得中国“绿卡”,漂亮的女儿出生才两个月,一家人相亲相爱,相濡以沫,幸福快乐。
  伊恩快乐地为三亚忙碌和代言
  红歌影响了伊恩,伊恩也非常感念三亚这座中国南端最美丽的滨海城市。如火的阳光点燃他学唱红歌的热情,凉爽的海风温润他那略显粗犷的歌喉,迷人的风景激发他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伊恩把三亚当作他的第二故乡,当作他人生中最幸运最快活最幸福的城市。
  采访中发现,一谈到三亚伊恩是赞不绝口,脸上完全掩饰不住对这座城市的喜爱之情。他说,三亚空气好,景色美,自然生态热带风光得天独厚。面朝大海,夕阳西下,伊人相伴,在水一方……站在三亚的海边,有一种初恋的甜蜜,有一种到了天堂的感觉。
  眨眼间十余年过去了,伊恩已经完全融入了三亚这座城市,自称是“三亚人”,也学会一些简单的海南话。除了唱红歌,伊恩几乎走遍了三亚的旅游景区和一些美丽乡村,参观过崖城学宫、梅山革命史馆等,喜欢到三亚的背街小巷吃抱罗粉、港门粉、椰子鸡、虾酱地瓜叶、水果炒冰等,从事过酒店管理、参与制作旅游类节目,协助旅游部门做旅游宣传推介,很自豪能为自己热爱的城市做一些事情。
  这时的伊恩,从红歌的舞台走到了旅游宣传的舞台,他在三亚的生活也变得更加忙碌和快乐起来。三亚是一个旅游城市,随着国外游客日益增多,三亚的街头、公交车站点、旅游景区等都制作了大量的中、英文标识和宣传品,伊恩发现这些标识和宣传品的英文翻译不同程度存在书写或表述不够准确的问题。随后,伊恩再度走街串巷、坐公交、进景区,将每处不规范英文标识的位置拍摄记录下来,向相关部门汇报,促成三亚有关部门校正和纠错……
  一时间,伊恩非常忙碌,但他为海南、三亚做的还不止这些。伊恩觉得上天赐予海南、三亚如此美丽的环境,应该让全世界的人知晓,于是与朋友合作制作微视频《伊恩在海南》,以中英双语为字幕,以生活在海南的外国人的视角,通过轻松、幽默的主持方式,介绍海南及三亚的人文、地理、旅游。成为面向世界宣传海南、三亚的重要平台。伊恩说,以“老外”的视角宣传海南、三亚的美丽风光,以“老外”的面孔传播三亚的风土人情,这样的宣传会更加接地气,会吸引更多的人认识海南、三亚,喜欢到海南、三亚来旅游观光度假。可惜,微视频《伊恩在海南》录制播出五、六期后便无疾而终。2017年9月,伊恩随海南省旅游促销团到英国伦敦推广旅游。2018年8月,伊恩受邀在天津卫视录制《泊客中国》,以一个外国人在中国的经历,与国外的朋友们一起分享自己在海南、三亚的快乐生活。
  2018年,伊恩一个善举再度感动三亚。这一善举从侧面也告诉世人,伊恩已经恋上三亚,把这座滨海城市当作自己的终老城市了。
  这年7月的一天,伊恩和妻子余燕伶主动与三亚市红十字会联系,表达了捐献遗体器官的愿意,三亚市红十字会派人上门服务。伊恩在家里郑重地填写了《捐献遗体须知》和《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表》,并在表格“自愿无偿捐献:肾脏、肝脏、心脏、肺脏、胰腺、小肠、其他(角膜)”栏内,直接勾选“全部器官”选项。据了解,目前三亚市红十字会登记在册的遗体、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超过100人,伊恩是首位英国志愿者。
  尽管这件事做得非常低调,但伊恩的举动还是被嗅觉灵敏的记者发现并争相报道。问起这件事,伊恩显得很平静,他的回答好像在说着一件与己无关的事情。他说,捐献遗体器官在英国非常普遍。人死万事皆空,但如果死后捐赠的器官能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人,让他们能够继续活下去,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遗体器官捐赠是一种无私奉献、遗爱人间的行为,体现一个国家的文明与进步。伊恩说要感谢妻子的提醒,才顺利完成遗体器官在三亚捐献的登记。
  如今,伊恩不再以唱红歌为职业,他在三亚曾有一份工作,在一所小学担任英语老师,现辞职在家充当家庭主男无微不至照顾妻女。伊恩干一行爱一行,将快乐英语带进校园、带进课堂,通过充满激情的表演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与潜能,提高学习效果。有时,伊恩还自导自排一些情景剧,让学生在表演中快乐学习。偶尔也会接受一些商演,登台唱红歌。教唱相辅,教学相长,愉快工作,享受生活,其乐融融。
  2018年4月,中央支持海南建设自由贸易区(港)和59国人员入境旅游免签政策公布后,伊恩仿佛收到新年大礼包一样无比兴奋,第一时间将这利好消息告知远隔重洋的英国朋友,邀请他们来海南、三亚休闲度假旅游创业。伊恩表示,未来的海南会更加美丽更加精彩,他已经随时准备好为海南、为三亚贡献绵薄之力,在自己熟悉的领域为海南、三亚代言。
  鹿城筑梦:长歌当哭后的美丽蝶变
  张莉
  发髻高绾,蛾眉轻扫,眼眸深邃,一件杏色的旗袍将玲珑有致的身材勾勒得恰到好处,背景是俄罗斯“阿穆尔之秋国际电影节”的颁奖现场……
  唐精蓉手捧奖杯,笑意盈盈,因为她主持制作的影片《阿婆的槟榔》再次荣获大奖。这是她作为电影出品人和制片人斩获的第N个大奖。一路过关斩将,唐精蓉已记不清历经了多少荆棘与坎坷,受过多少委屈与磨难:融资的艰难,发行的无助,为维权长达三年十数次的诉讼……一幕幕不堪回首。此时的她并没有得到所期盼的轻松,反而产生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孤独和落寞。扬眉吐气?高处不胜寒?孤独求败?
  唐精蓉点燃了一支烟,或许是想让往事随风而逝。然而,往事并不如烟……
  用泪水浇灌梦之花
  一声汽笛声,把唐精蓉载过琼州海峡,抛向她全然陌生的环境——海南岛。1988年海南建省,这个孤悬海外的岛屿,一夜之间,涌进了浩浩荡荡的十万大军,带着各自的梦想,踏上海南这块热土。
  二十多岁的唐精蓉,扎着小辫,稚气未脱的眼里满是好奇。当时的她在湖南一所学校任教,可按部就班的生活不是她想要的。她希望活出自己,她不想在等待中耗费青春。海南建省给了她一个契机,她决定出来闯一闯。
  冬天的海岛依然阳光明媚,椰子树在蓝天下舒展腰姿,三角梅明艳艳地怒放着。街道上人们有的行色匆匆,有的茫然无措,有的索性摆上地摊,卖饺子,卖服装,卖报纸。还没作好准备的海南,一下子被蜂拥而至的闯海人挤得措手不及,无所适从。
  唐精蓉幸运地应聘到海南一家公司做业务员。为开辟市场,她误打误撞只身到了三亚,在商品街落了脚。商品街是一代闯海人的记忆,很多闯海人都从这里走向更广阔的天地。那天天色已晚,人生地不熟的唐精蓉在商品街转悠一圈后,选择五巷一间低矮的出租屋安顿了下来。一床一桌一皮箱,唐精蓉开始了她的创业人生。
  “我推销的是新型防水膨胀剂,以前一直当语文老师,隔行如隔山,要在短时间掌握防水材料专业知识,并将其迅速推向市场,难度可想而知。白天走街串巷,晚上挑灯苦读,几个月后,硬是让自己成了半个防水专家。”说到这些,唐精蓉有一丝小得意。尽管如此,在业务拓展上还是一波三折,惊心动魄。
  为尽快占领防水市场,唐精蓉将目标锁定在当时在建的亚龙湾开发区做样板工程。她极力说服设计方修改设计图,数次往来三亚、海口作技术参数配合比,终于成功地让开发商接受了防水膨胀剂。当唐精蓉信心十足等待对方通知签订供货合同时,半路杀出了程咬金——施工方一个关系户捷足先登了……唐精蓉并未因此放弃。但该项目为抢工期急需快速凝固添加剂时,她不计前嫌火速从另一个工地调剂,并连夜亲自送往施工现场。卡车抵达工地时,天边已露晨曦。她的诚意感动了施工方,重新得到了供货权。
  为了一家餐厅及时开张,唐精蓉和工人们在工地同吃同住,饿了,扒几口盒饭;困了,和衣在楼梯间打个盹,为早日完工,甚至亲自爬上几十米高的脚手架喷涂防水材料,终于提前完成了施工并通过了验收。可结账时财大气粗的老板不仅无故拖欠工程款,还扬言:“老子想拖就拖,不想给怎么啦,你们就这命。”年轻气盛的她不甘受辱,痛快淋漓地怒斥了老板的无耻行径:“如果你这张脸就值这些钱,我买了!钱我不要了。”但回到出租屋,委屈的泪水恣意横流……
  因为诚信和产品的优良,唐精蓉销售的新型防水材料迅速占领了三亚防水市场。不到一年,她在三亚成立了自己的防水公司,还拓展了防水施工的业务,并在解放四路临街的一间小铺面上挂出了“天衣防水”的招牌,经营防水材料。
  正当唐精蓉准备甩开膀子大干的时候,突如其来的打击把她逼到了绝境。
  “这次让我元气大伤。”唐精蓉吸了一口烟,缓缓地讲起那次遭遇。“一个大型建筑基础出现了问题需整体加固,偌大的工程量吸引了岛内所有有实力的防水公司,最终我的公司凭借精准的施工方案中标。由于总包方关系户没有中标,对我公司百般刁难,还截留了甲方支付给我公司的款项。施工已进行到了一半,工程款分文未付。年底了,工人们等着拿钱回家,迫不得已,我借钱给工人发放了工资,解散了施工队。”
  面对无耻的奸商、无良的秩序,要强的唐精蓉一直在苦苦抗争,然而,无数次的打击,令她身心疲惫。在月华如水的夜晚,她常常依靠一把二胡排解自己的忧伤和无助,任泪水无声地滑落。
  这一年,唐精蓉父亲病故,她踏上了奔丧之途。
  用力量打造梦之果
  重返三亚的唐精蓉开始对自己重新定位,不安于现状的心和潜在的力量隐隐在向她呼唤。一个偶然的机会,她找到了自己的突破口。那是一次“巾帼建功”演讲比赛,唐精蓉拿起荒废已久的笔,写出了行云流水的演讲稿。在这次比赛中,唐精蓉轻松摘桂,拿下了海南省和三亚市的双料冠军。这次成功极大地鼓舞了唐精蓉,“原来,这才是我的优势所在。我,适合做文化!”
  于是,她开始了她的文化探索之旅。
  她应聘到海南海润珠宝有限公司担任副总兼企业总监,接触到了一些文化广告公司。具有商业敏感性的她意识到这个领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于是,便产生成立文化公司的念头。“做自己,不仅是一种内心响应,更是力量。”唐精蓉如是说。
  机缘巧合,唐精蓉接触到三亚市电视台旅游栏目负责人,承包了该栏目,以她的精明能干,投放广告,组建摄制组,培养主持人,以及幕后策划和营销,把这个栏目经营得风生水起。其中,为两个景区制作的宣传片均入选“中国最令人向往的城市”前十名。不仅如此,她还通过地方台节目互换的方式将三亚企业的广告宣传辐射到了旅游客源地。
  正当唐精蓉准备大展拳脚之时,栏目组负责人见利忘义,不仅单方面中止了合同,还以体制内待遇的优势挖走了她苦心培养的团队成员。唐精蓉成了光杆司令。
  上帝关上一扇门,也为她打开一扇窗。她没料想到,这段经历为她日后转型影视创作奠定了基础。
  “电影拍摄和企业宣传片拍摄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且不说资金投入大,回收周期长,单就拍摄、制作、发行就充满了很多不确定因素。说实话,我是懵懵懂懂走上了影视制作行业。电影第一笔投资是剧本,没有足够的钱去买剧本,我便选择了自己一部长篇小说《锁里》进行改编;没钱请导演,从未执导过的朋友江流担任了导演的重任;没钱请演员,我豁出去了,抵押了自己的房产,变卖了自己的汽车,一头扎进电影的世界,开始了自己的电影梦。”
  提及这些,唐精蓉至今还心有余悸:
  “2014年,电影《锁里》在安徽开机。提心吊胆完成拍摄任务后,是漫长的等待,等待审片,等待许可证发放,寻找发行商,等待公映……漫长的煎熬。就在自己撑不下去的时候,北京发行公司传来消息:电影《锁里》被央视收购,成为本土第一部在央视播出的电影作品。那一刻,我把自己关在办公室,放声大哭了一场。因为只有我自己知道,这对我意味着什么。”
  功夫不负有心人。电影《锁里》随后获得了两年一度、分别代表海南省思想性和艺术性最高成就的“五个一工程奖”和“南海文艺奖”。“虽然历经艰辛,但拨云见日,终见曙光。”唐精蓉长舒一口气,仿佛一切就在昨天。
  有了初次成功的尝试,唐精蓉一鼓作气,快马加鞭,于是我们看到了一部比一部精彩的作品:
  电影《请把你的窗帘打开》不仅登陆全国主流院线,还获得俄罗斯第二大电影节——阿穆尔之秋国际电影节最佳外语片、最佳导演等四项大奖,成为中国大陆冲击奥斯卡候选片之一;
  电影《阿婆的槟榔》获得海南省“五个一工程奖”和“南海文艺奖”,入选国家广电总局和海南省国产精品电影、第26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和第6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少数民族电影,荣获第3届少数民族电影最佳艺术贡献奖、第15届俄罗斯阿穆尔之秋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
  电影《陵水谣》荣获第7届温哥华国际华语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及最佳美术奖、第17届俄罗斯阿穆尔之秋国际电影节最佳外语片奖、第7届俄罗斯叶伊斯特电影节评委会大奖,签约央视电影频道……
  获奖专业户,拿奖拿到手软。镁光灯下,光芒四射。外人只看到她光鲜亮丽的一面,手捧奖杯的瞬间,殊不知,红地毯上的二十几步,她走了艰辛的二十多年。人啊,有多少个二十多年?
  忘不了,初涉电影市场时,为了找发行商摔过多少跟斗,在网上联系到了一家北京发行公司,但发行条件十分苛刻,只问发行所得,而没有发行报酬;
  忘不了,资金匮乏时,通过民间融资来筹措资金,咬牙签下月息四分的高利贷,而远在英国留学的女儿等着交房租;
  忘不了,影片的拍摄素材被人盗取以勒索巨款,报案,取证,诉讼……近三年艰难的维权之路,近百万元的代价……
  所以,请不要只羡慕她开跑车的拉风、炫酷,要知道那双走街串巷的脚,有奔波留下的血泡老茧;
  请不要只留意她手捧奖杯的光环,很多时候,回到家找不到一碗热腾腾的晚饭;请不要只注重她谈笑风生,有时候泪水和汗水只能往肚里咽……
  苦难是一所学校,吞下委屈,才能有大格局。
  用情怀编织梦之巢
  赤诚所向,必结硕果。在2017年三亚文化产业十大精英人物评选中,唐精蓉从众多极具影响力的大型企业掌舵人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影视行业的唯一代表。在掌声、鲜花、荣誉的面前,唐精蓉异常地冷静。她知道自己要什么,怎样去做。票房和经济效益不是衡量一部影片的唯一标准,只有人文情怀、艺术情怀才是终极目标。她的梦想是有一天能让海南影视人站在更大的国际舞台上,发出更响亮的声音。她期待有影响力的作品横空出世。
  唐精蓉的突出贡献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关注。2019年作家协会换届,唐精蓉被提名为主席,在换届大会上,高票当选为三亚市作协主席。
  拥有自己的公司,具有一定知名度,资金扭亏为盈,积累已是丰沣,为什么还要在作协这个吃力不讨好的地方来“混”?好些人不理解,她当初也没想透,苦苦思索很久后,有一天,她茅塞顿开,为了那个遥远却不时来叩击她心扉的“精灵”,它的名字叫“情怀”。
  在作协换届大会上,唐精蓉找准了自己的定位,也找准了作协发展的方向。她曾这样说道:“对作家来说,创作出好作品才是王道。什么是好作品?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才是好作品,筋骨是文人的灵魂支撑,温度是人性的光辉。有大格局,才有高屋建瓴的大视野;有大情怀,才能有传世之作。作协的管理从来不是去束缚大家,而是团结、引导、联系、协调,一句话,就是为作家们服务。所以说,作协主席不是官,而是为会员牵绳引缰的马倌,是为大伙跑堂的店小二。有市委宣传部、市文联为我们保驾护航,我们没有理由不做事,没有理由不好好讲故事,讲中国故事,讲海南故事,讲三亚故事。”
  唐精蓉走马上任后,作协这个大家庭出现了和谐温馨、奋发向上的繁荣局面。
  于是,有了第一次主题活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实践活动。五十多位作家走进吉阳,走进天涯,走进崖城。玫瑰花海、福万水库、骑楼老街无不留下作家们的身影。他们或拍照,或采访,或交流,笑语声喧。创作实践稿件评选出优秀作品和结集出版。新一届作协成立以来的创作成果《海南之南》问世。
  于是,有了第二次主题活动——“梳理鹿城文脉,讲好三亚故事”创作实践活动。挖掘历史文化、海洋文化、少数民族文化,走进闯海人、普通劳动者身边,听他们讲述或普通或激昂的奋斗史。
  于是,有了《诗颂天涯》诗歌创作邀请赛。陵水、保亭、三亚学院、海洋学院、三亚作协五支代表队齐聚三亚学院礼堂,开始了前所未有的现场命题、现场写作、现场颁奖的创作赛。
  于是,有了为协会会员出个人作品丛书的举措……
  于是,有了对未来工作的计划和构想……
  作协这艘大船的纤绳,深深勒进这个瘦小女人的肩膀。
  “作协的工作不比私企,它是没有酬劳的,为什么要担起这份重担?”
  唐精蓉不假思索地回答:“为了感恩,为了回报社会。”
  “此话怎讲?”
  “在我做电影的路上,一直得到市里有关部门的支持,尤其在我的电影获奖后,获得了政府部门的嘉奖,政府的肯定是我努力的动力。”
  “现在你也是功成名就了,有没有想过停下来,纯粹休闲享受生活?”
  “没有想过,我觉得我目前状态正好,一点不受年龄困扰,相反,正是因为经历丰富了,学习能力空前提升,比如,我把丢下多年的英语又捡起来了,而且成绩突飞猛进,日常对话不成问题了,我自己都没料到。”唐精蓉笑着,带着孩子气的俏皮和纯真。
  抽烟、文身,戴一大串印第安风格的手镯,提着小竹篮,长裙曳地……这似乎不太符合传统意义上的作协主席形象,但这并不影响她成为一个合格的作协主席。是的,我们遇到一个好时代。
  2018年9月1日,三亚作协遇到了唐精蓉。她还是那个她,风情万种又特立独行。分明羽化成蝶可以翩然若飞,却又踏实地走在大地上。
  她在筑梦,不是做梦。因为每一个蝶变背后,一定经历了飞蛾扑火的勇毅。
  如今,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做一个温暖的人,哪怕身居高处也能云淡风轻。
  主播吴迪:我的红玫瑰和我的白月光
  王娜
  新一代闯海人追求的是什么?更开阔的平台?更宽广的视野?还是更创新的理念?三亚电视台的主播吴迪觉得,自己心中怀有的,一直是满含希望的梦想。
  初至
  2010年3月,北国依然冰天雪地,三亚却已是春意暖人。
  刚刚大学毕业一年的吴迪,卸下了带着北方寒意的厚厚冬装,出现在全新改版的三亚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的荧屏上。
  短发、干练、知性、自然,这是当时的她在三亚的首次亮相中,带给大家的第一印象。
  美丽、热情、挑战、激情,这是当时的三亚在她的首次亮相后,给她带来的第一感觉。
  那时的三亚,国际旅游岛的热潮正在连绵席卷。一种压抑了许久的城市能量,似乎要随着这热潮喷薄而出。整个城市沉浸在未来可期的希望中。
  吴迪的内心也处在对未来的无限期待中。
  由于特殊的历史渊源,以新闻立台的黑龙江电视台和当时国内最南端、最年轻的三亚电视台携手合作。一批专业媒体人纷纷南下,其中就有初出茅庐不久就崭露头角的吴迪。
  在此之前,她获得了央视主持人大赛华中赛区团体冠军,后来又参加了黑龙江电视台举办的主持人大赛,一路过关斩将,最终名列前茅。
  由此,吴迪离开了中原家乡,从供职的河南电视台法制频道来到黑龙江电视台。
  正逢南北两地经济文化的交融如火如荼,也逢两地电视台合作的探索方兴未艾。而这交融和探索离不开专业的人才。
  于是,年纪尚轻的吴迪面对着这样的选择——是继续留在省台发展,还是到另一片不可预测的新天地闯一闯?她决定暂时告别白山黑水,到遥远的碧海蓝天一试锋芒。
  跨越
  穿越7000公里,报道脑瘤患者救助;直击台风“康森”现场特别报道;对吊罗山泥石流灾情第一时间进行调查报道;回顾三亚昨日故事,走进历史悠久的古村落……
  在三亚台颇受欢迎的明星节目《第一民生》中,刚播报完《三亚新闻》的吴迪,又作为主播,和同事们一起陪伴着市民走过许许多多个晚饭时光。
  那是吴迪作为新一代闯海人的开始。
  上一代的闯海人,恰在二十年前,也就是她刚出生不久的那个年代。在至今仍能于媒体旧闻中窥见的盛事剪影中,“十万大军”涌进海南,成为建设尚未展开大开发的海南的重要力量。
  到了二十年后的吴迪这一代,已是物换星移。无论是城市建设还是经济发展,都有了相当的基础。可是对梦想的追求,却依然是每一代闯海人共同的执着。
  她有着荧屏上闪着光芒的开端。
  那样的开端让她觉得离自己的梦想又近了一步。她的梦想,是像心中绽放的红玫瑰、像夜间皎皎洒下的白月光一样美好一样不可亵渎。她一直梦想着,成为一名能燃烧自己所有能量和热情的新闻主播。
  那种能量和热情,从她第一次坐在镁光灯下,开始在镜头前试着青涩地播报新闻时,就开始了。
  就在大学课堂上的演播室里,灯亮的瞬间,她进入了另一种状态,是被镜头紧紧吸引着有些“不疯魔不成活”的另一个自己,而她也喜欢那个自己。
  老师这样评价她的第一次上镜,“看起来很舒服。”听到这句话,忐忑中的她已经激动得后来老师说了什么都听不到了。
  从此,她不可自拔地喜欢上了在镜头前的感觉,热爱上了镁光灯亮起的瞬间,也有了她自此从未改变的梦想。
  带着这梦想,她见证了刚来三亚时电视台从狭小演播室到后来演播大厅的蝶变;也见证了三亚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从名不见经传的城市台,到播出一年就荣获中国播音委员会“最具城市影响力民生新闻”荣誉的跨越。
  而她自己,也在来到三亚的第一年,就被评为当年最具影响力城市台民生新闻主持人。
  随着节目的历练,她在心中隐隐约约感受到三亚这座城市脉搏的律动,开始对这里有了丝丝牵挂。
  她和三亚的缘分在朝预定的轨道行进着。
  选择
  然而两年后,人生的推手把她又带回到白山黑水之间。国际旅游岛建设中,源源不断地有人前来寻求机遇,她却结束了自己短暂的“闯海”生涯,回到黑龙江电视台,来到新闻频道工作。
  当时的她以为自己和三亚的故事已经结束,而自己只是天涯海角的匆匆过客。
  她埋头到工作中,一心精进自己的专业。她担任了直播节目《新闻在线》的主播,还主持着《新闻晚点名》《龙视直播间》。不久之后,则迎来了对自己影响至深的一档节目,也就是当时卫视频道重点推介的周播专题《游遍龙江》。
  接到担任外景主持和编导任务的吴迪,当时在内心是全然抵触的。这和她的新闻主播梦想看起来全无关联。她找到分管领导,倾诉了自己的不理解。领导鼓励她珍惜这次难得的锻炼机会。
  再不理解,也不会敷衍工作,这是她对自己所从事专业的基本要求。
  在大一时,吴迪就师从著名曲艺表演艺术家姜利平和原天津曲艺团团长许秀林学习曲艺。作为两位艺术家的入门弟子,她从骨子里沿袭了作为老艺术家的师父对专业的严谨和认真态度。
  十一月份的东北,已是冰雪覆盖的隆冬时节。
  从第一期节目开始,出生在中原、并未真正体验过极寒的她,要和同事们一起行走在拍摄现场,五大连池、冰雪大世界、冬泳的人们、雪博会……许多地方都是零下40℃的温度,她看现场、写解说、串联台词、跟着摄像来回录制,常常一天下来,整个人都冻木了。有一次录制到最后的时候,她的脸已经完全麻木,根本说不出话来。
  在拍摄的大半年时间里,因为她一直在外奔波,台里租的房子几乎都没有住过。
  而这样的付出却让后来的她无比怀念,正是经过那时的高强度锻炼,她觉得自己的业务突飞猛进,现场感和新闻感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之后,回到新闻直播间的她得到了拟任卫视《新闻联播》主持人的机会,才明白台里培养自己的苦心。
  希望
  许多事往往就是这样。
  你想要走的那条路,经过了无数曲折和盼望。当你站在那条路面前,却发现不知从何时起红玫瑰和白月光仍在,而想走的路已在内心悄然变化。
  就像上大学之前的她,一心埋头学习,只想考上法律专业,做一名主持人是她从未想过的人生道路。
  高三时,邻居朋友说,“为什么不去试试播音主持专业?”
  这句话让她动了心,一天专业课辅导班都没有上过的她去参加了考试,然后就考上了,成为班里被录取的人中,唯一一个没有上过专业辅导课的人。
  可当她学了这个专业,立刻就陷入深深的喜欢之中。
  在吴迪拟任卫视新闻主播的那段日子里,三亚的灿烂阳光、三亚的碧海蓝天、在三亚和同事们一起在大街小巷采访的日子……都会常常出现在她的脑海里。那些都和北方常常阴郁的天气不同,而是带着海浪清新气息的日子。
  “三亚是能带给我无限希望和期待的城市。”吴迪选择遵从自己的内心。
  2013年,她辞了职,带着几乎所有人惊诧的目光,离开了黑龙江。
  接着,她参加了三亚广播电视台的招聘,以笔试和面试总分第一的成绩,重新回到三亚千家万户的荧屏上。
  城市变了,职业未变;平台变了,梦想未变。
  作为新兴的南方城市,三亚在那时仍在急遽发展变化着。有的人为了机遇,有的人为了空气,有的人为了大海,有的人为了健康,有的人为了爱情……因为各样的理由,他们来到这座城市。
  面对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当地媒体人也迎来许多的新挑战。一座老城涌来许多的新居民,一座新城承载着昨日的文明。南北交融,新旧日碰撞。媒体人有责任关注这一切。
  除了继续担任每晚《三亚新闻联播》和《第一民生》的主持人,吴迪和同事少鹏、毕然担任主持和编导的《走读三亚》,作为第一档本土人文类节目,也适时出现。
  她在镜头里走过静静流淌的三亚河、走过古老的保平村,走过满是故事的西岛,仿佛走过几年前的五大连池和冰雪大世界,她娓娓道来、用心讲述着,不论是在北方,还是在南国。
  这种三亚人讲三亚文化的形式,既是对现有新闻民生类节目的补充,也引发了许多人对本土文化的兴趣以及对这座城市发展方向的深思,后来还屡屡获奖。
  绽放
  毋庸置疑,从省卫视到市台,发展空间一定程度上会受到限制。
  但在一个日益崛起、引人注目的国际化旅游胜地,同时伴随着当地媒体的一步步成长,这些都带给了吴迪不一样的际遇。
  不妄自菲薄,也不盲目自信。这是她对自己的忠告。
  从前,在毕业初到电视台时,看到拥有专用化妆间的主播们,她的心中满是憧憬。后来,在喜欢的城市她也拥有了自己的化妆间。
  从前,她在信号覆盖全国的卫视频道。如今,她在海岛南端深耕。
  从前,在第一次面对真正的电视荧屏镜头时,她感觉自己找到了一种适度的紧张感。如今,在驾轻就熟之后,也不会懈怠。
  做节目之前,要吃透内容,做详尽的笔记。节目结束后,仔细回看,面对着自己,分析、总结和评判。这是旷日持久的自我剖析。
  也许她放弃了在最好的年纪绽放的机会,但在新的平台,也收获了另一种成长。
  世界小姐花车巡游现场直播、旅游城市合作论坛、国际兰博会、亚洲沙滩运动会发布仪式、海南国际电影节……在三亚举办的各项大型活动,一般都少不了站在主持台上的吴迪的身影。
  有时是站在聚光灯下,有时则要和真实的人们面对面接触,去感受对方的气场,再做出随机应变的反应。
  备受瞩目的三亚有着许多需要推介城市的重大场合,吴迪总在其中尽着自己的一份力。她承担了多次为中央领导、各省市领导讲解三亚大事小情的任务。特别是2016年的时候,她为视察市民游客中心的李克强总理进行讲解,并出色完成任务。
  “每次接到任务,会紧张吗?”
  “不会。每次接到任务,心中涌动的是兴奋和喜悦……”
  她的心里,依然蛰伏着因为真心热爱而来的无限能量。
  2018年,三亚全媒体新闻中心成立。2019年,三亚传媒影视集团成立。而给她带来期待的海岛也在进入黄金发展期……
  当我们仰望闪烁着梦想光芒的夜空,白色的月光将洒在身上;当我们在梦想的长路上奔走,心中的红玫瑰会悄然盛放。
  所以,她的“闯海”旅程依然未来可期。
  南方有佳人
  唐精蓉
  栀子是个有故事的女人。栀子故事的主题多是男人。关于男人,她自有一套独特的见解:“一个男人如果玉树临风,便算得上佳品。这男人如果同时还才华横溢,便称得上精品;碰巧这男人还有着令人羡慕的职业和收入,那应该可以归为极品了。”
  五星级酒店常务副总林枫就是这样一个极品男人。
  栀子和林枫的相识很有些戏剧性。那时,栀子在滨海的海上运动业务跌入了低谷,卖掉最后一套房子准备回北京。为打发时间,在机场候机的她打开了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电脑。就这样,栀子在网上邂逅了林枫,并为林枫留了下来。
  第一次见到栀子,是在林枫的生日宴会上。那天,身着一袭洋装的栀子不早不晚地来了,款款落座后,矜持地对左右点了点头,其气场做派和我们有着明显的不同。我这才知道,曾嫁入豪门的栀子在京城经营过园林公司,连天安门前的花草都侍弄过,是个见过大世面的女人。
  服务生把垒成塔状的生日蛋糕推了进来。手起刀落,一尊金虎从蛋糕里钻了出来(林枫属虎)。林枫单腿下跪,一把拽住了栀子的手:“嫁给我吧!”
  从那以后,栀子脱下洋装换上布褂,用卖房的钱和人合作办了一个养鸡场,专养长胡须的良种鸡。一次,我和朋友在酒店吃饭,看见西装革履的林枫拎着一只活蹦乱跳的鸡来推销。看到我,林枫笑得有些尴尬:“丫头,你看我们家的鸡多漂亮,还长着胡须呢!”
  林枫尚且如此,想象不出高贵的栀子是怎样的“鹤立鸡群”。
  不久,因合作出了问题,栀子不再养“胡须鸡”,到一家苗圃帮人卖花。林枫和栀子也不如以前恩爱了。他常常瓶不离手,酒不离口,有时还彻夜不归。
  春节前的一天,林枫受伤进了医院。我赶到医院时,他正好从医院出来。栀子跟在他的后面,略显憔悴的脸上表情漠然。
  我们回到了林枫和栀子的家。这是一间窄小、昏暗的出租屋。做工精美的丝质窗帘像是挂错了地方;锃亮的双开门冰柜在墙面还残留着水迹的屋角委屈地站着。
  栀子和我打了声招呼就走了,说是有人等着买花。林枫却热情地把我留了下来,对我讲述他遭遇的那一幕——
  林枫带着酒店的几个人外出办事,恰逢封路(滨海每年冬季都有不少要人来度假,封路是家常便饭)。林枫不悦,下车端着势说了几句不敬的话。他的话音刚落,几个大汉便冲了上来,不由分说地把他打倒在地。
  林枫一边护着被打折的鼻梁,一边绘声绘色地对我比画着。他渲染着那几个大汉的身手如何敏捷,腰间隐约还露出了枪……
  林枫仿佛是在说着别人的事,细致、客观,甚至还颇为生动。
  由于忙于公司的事务,我很长时间没和林枫联系。听朋友说他们的状况越来越差,还三天两头地争吵。每次争吵,栀子会拽着林枫的朋友,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他们的是是非非,而后态度强硬地表示要分手。但没过几天,他们又和好如初。久而久之,朋友们都不愿再掺和他们之间的事,甚至还有意躲着他们。
  又是林枫的生日,我第三次见到了栀子。她的脸色显得黝黑、粗糙,身上套着一件泥土黄的宽松大褂,很有些村妇的模样。
  林枫今年的生日宴设在一家简陋的野菜馆,大碗大盘的,没有了去年在五星级酒店的雅致。虽然如此,他还是一样的侃侃而谈。可能是酒精的缘故,林枫现在常常处于这种麻木的亢奋状态。
  几杯下肚后,林枫更是口若悬河,还不时对栀子一口一个媳妇地示着恩爱。林枫上知天文,下识地理,文学、哲学无不通晓,加之口才了得,谈吐极具魅力。当初能把栀子留下,我想,和他的才能不无关系。
  现在的栀子对林枫的表现显然已没有了兴趣,不仅如此,甚至还多了几分鄙视和不屑。她处处和林枫较着劲,出语不是奚落便是嘲讽,有时甚至还有戏弄的嫌疑。
  饭局结束后,林枫嚷着去唱歌。在座的都以各种理由推脱。酒醉心明的他突然拍着桌子大吼了一声,然后,又孩子似的趴在桌上哭了起来:“我的生日就不是生日,连歌也不唱了……”
  栀子走到林枫的面前,把他的头搂在怀里并轻捋着他的头发:“去,去,我们都去!”
  我清楚地看到,栀子的眼里流露出近于母爱的光,而且,还闪着些晶亮的东西。
  从那以后,林枫几乎淡出了朋友们的视线,自然,还有栀子。
  不久前,接到一个陌生女人的电话,说是有个会所要做周年庆,约我出来谈谈。
  席间,那女人接听了一个电话。挂了手机后,女人对我说:一会儿给你介绍一个和你一样优秀的姐姐……
  十分钟后,“和我一样优秀”的女人来了,居然是栀子!
  栀子又恢复了第一次见到她时的风采:一件当季最流行的波西米亚长裙把修长的身段衬得凸凹有致;脸色虽然还没有脱尽黝黑,但有了光泽,和裙装相衬,倒生出一种异域风情。
  栀子告诉我,她最近正在做一个项目,一千多亩地已有了着落,就等着立项报告出来。
  栀子眉飞色舞地描绘着项目的前景,眼里闪烁着一种我从未见过的奇异的光。栀子完全进入了一个新的角色。我感觉,这个角色从来就是属于栀子,或者说没有谁比栀子更适合这个角色。因为她是那样的从容,一切都显得驾轻就熟、游刃有余——
  栀子首先和当地村民洽谈土地租用。这是所有开发者面临的最棘手的问题。土地开发给当地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暴富机会,也让原本纯朴的他们瞬间进化成精明的商人。
  栀子的项目按她的计划顺利推进着。她注册了上千万元的公司,法人代表用的却是林枫的名字。
  前期的一切准备就绪后,栀子突然退了出来,让林枫接手了公司。
  栀子约我去她家,说是想和我聊聊。
  我到栀子家的时候,栀子正在给林枫熨着几件新衬衫。这些上千元一件的衬衫是栀子给林枫添置的。那天,栀子穿的是一件居家的小短裙,头发随意地挽在后脑。她告诉我,自己很满足现在这种居家女人的角色。她这辈子风光过,现在只求有个男人用心待她,能和她相伴到老。她认为,林枫就是这样的男人。或者,她能把林枫培养成这样的男人。
  我这才明白,栀子之前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林枫。栀子希望林枫能重拾信心,活出个人样。
  栀子说这话的时候,脸上是少有的温柔。我突然发现,栀子其实是美丽的。
  林枫也似乎脱胎换骨了。他辞了职,戒了酒,全身心投入了项目的运作,甚至为此还拿出了自己的所有积蓄。
  就在栀子的土地租用工作接近尾声时,开发区有不少官员栽了。他们是在给村民办青苗补偿的事上出了问题:原本不到一元的青苗,赔偿高达十数元。他们由着村民把成捆的青苗扔在地里,虚报出一两万株的数量,而他们在这数量上还要加上三五千株。
  栀子的故交——开发区的主任也参与了其中。
  我把这些告诉栀子时,栀子显得很平静。她说,她已经得到了想要的东西,其他一切,对她已不再重要。
  后来,我没有再见到栀子和林枫。听朋友说林枫又到另一家五星级酒店做老总去了。
  前不久,我在开车上班的路上看到一个酷似栀子的女人。女人挺着大肚子,行动显得有些迟缓。
  如果没有记错的话,栀子属兔,今年40岁。
  我,军嫂,椰子树
  孙春花
  在亚热带的海南,有充足的阳光和水源,是植物生长的王国。热带雨林里蓬勃的灌木,珍贵的乔木,各种开得热烈而奇特的花朵,给海南岛穿上雍容华贵的礼服。岛上随处可见的椰子树,给环绕的大海增添了些许风韵,是海南弄潮儿坚韧不屈的标志。
  很多时候,我都沉浸在椰子树带给我的无限美好中。徜徉在海湾,观赏着椰子树面向大海,深情凝视的神韵;漫步在路边,常仰望着椰子树的高大挺秀,英姿飒爽的俊美;静坐在庭院里,享受着椰子树带来的静谧和安逸。你看它,笔直的树干,挺拔坚硬。由无数对称的叶片连成的镂空状的大树叶,像巨大的扇子,为我们挡着烈日、扇着清凉、遮着风雨。台风来了,哪怕是吹得披头散发也不屈膝弯腰。平日里,它从未乱掉叶子,也不撒下什么花絮,更不会突然掉下一个椰果。它生长的地方干干净净,清清爽爽。乡村里的椰子树不仅仅是挡风遮雨添秀色,还是很多人赖以生存的财富来源。椰汁的清凉润泽,椰肉的醇香甜美,椰壳做成的新奇工艺品。椰树牌椰子汁,南国、春光的椰子制品都是家喻户晓的,这都是椰子树带给海南人的巨大财富。
  传说海南的椰子树是两千多年前从马来西亚而来,是熟透的椰子随风落入大海,在风浪中漂荡。过汪洋,破万浪,保存着不朽的生命力来到海南这个地方,并在海边的潮间带生根发芽了,长成海滩上士兵似的俊秀挺拔的椰子树。苦涩的盐碱地,潮起潮落的海水冲刷都没有让它屈服。有土便有根,有根便有生命的力量,然后再借助风和浪,把生命的种子在海南四处播撒。海南的椰子树,演绎着大自然的神话,它把生命带到了这儿,把顽强的生命力带到了这儿,把财富也带到这儿。
  椰子树的神奇与美丽,拉近了我与它的距离,萌生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我总觉得我第一次登岛的经历与它有异曲同工的相似:我是1986年的暑假,第一次登上海南岛,一路的艰辛还历历在目。我们从湖南隆回出发,坐两个小时的汽车到湖南邵阳,又从邵阳坐三个多小时的汽车到湖南的东安。再到东安挤上前往广东湛江的火车。坐上那哐噔作响的慢车,一坐就将近二十个小时。到湛江后坐七个小时的汽车到广东徐闻轮渡码头。然后坐三个多小时的渡轮到海口。再坐八个多小时的汽车到三亚。三天两晚,几十个小时在又热又挤的车里。其余时间在紧张的排队买票等待,忐忑地注视着一个个陌生的周转地。一路的颠簸带来的辛劳不说,汽车上与我们同挤在一起的还有鸡鸭鹅等家禽,占据空间的还有扁担箩筐。上上下下地起步停车,为一座位超大嗓门地争执叫嚷……难受的是才一岁多的孩子,在东安车站吃了点不太新鲜的西瓜,上了火车后拉肚子,整个人拉得毫无气力。第一次带着孩子出门探亲,本来心里就高度紧张,加上孩子在途中生病,只觉得这一路忐忑的心情从未停歇。幸亏在火车乘务员的帮助下,有一位从事医务工作的乘客拿着随身带的听诊器和血压计给孩子做了诊断,然后给了我几片药。还安慰我说:不用着急,孩子吃了药就好了。拒收任何费用,淡然一笑,只留下模糊而远去的背影。这位素未谋面的医生在火车上给了我永生难忘的感动!孩子吃了药,喝了点水,睡了一会,好了!此刻,我悬着的心才算落了地。
  后来的坐船经历更让我难忘!
  两天一夜的奔波,人累得像散了架似的。拖着沉重的脚步,背着凌乱的行囊,抱着幼小的孩子,一步一挨地上了船。茫然的无助,无奈的坚持,那情那景深深地烙印在记忆的深处。
  曾多少次设想着面朝大海时的春暖花开的美妙,此时变成茫然和困惑:这海峡有多宽?这船还要走多久?坐在船上有危险怎么办?这种在山村长大没见过世面的人的担忧,这种山里人的胆怯,这种受过惊吓后的后遗症等因素,一股脑儿在脑海翻腾,我就像惊弓之鸟惶恐地打量着从未见过的大海……船开动了,船在前进,岸在后移,心在汹涌。不到半个小时,只感觉到船上发动机的轰鸣,海浪的翻滚,都变成无形的手在翻动着我的五脏六腑,让我坐立难安。在煎熬中,一阵排江倒海的呕吐,把最后的苦水也吐干净了,心里稍稍好受一点。这时帮我扶着孩子的大姐给了我一张纸,让我擦去窘迫和酸楚。我泪眼婆娑地擦拭着,心里是五味杂陈。军嫂的身份让我感到沉甸甸的,压得我快要窒息。回头看看恹恹欲睡的孩子,一种生命的力量在心头升起。为了孩子,我不能这么脆弱!于是,抱紧孩子,期盼着希望的彼岸……
  隐隐约约,船上有了一些骚动。一打听,知道是船快到海口了。我极目远眺,夜幕下,隐隐约约的海岸线像一条飘带一般,平复着我的不安。这时我已经很清醒,也有了欣喜。虽然码头上没有接我们的亲人,但终于平安到了久违的海南岛却是最大的欣慰。这是风雨后的彩虹,让我精神为之一振!上岸时,已是深夜了,码头的人不太多,他们主要用的是海南话在交谈,让我有置身国外之感,是岸上的几棵椰子树的倒影向我们伸出了“双手”。这是我第一次见到梦中的椰子树,是我登岛时最先迎接我的。看着它,心里有一种莫名的亲切!
  第二天坐上了海口到三亚的班车。沿途到处可以看到椰子树的身影。一排排的椰子树,树影婆娑,枝叶交错,它们是大地忠诚的卫士,脚上的每一根“血管”都贯穿大地,编织生命的根。树上的每片叶子都向天空舒展。汲取阳光,给生命以力量。脚与大地亲密相连,手与阳光热情相拥的椰子树,它那蓬勃的绿色充满着生命的活力。途中,我们在以椰子树为梁搭建的简易草房里用餐。周围的山岗都是椰子树。椰子饭的香甜,吃椰肉长大的土鸡的浓香,空心菜的清香等萦绕在一起。这不可复制的椰树下的原生态的“农家乐”,现在还在味蕾中回荡。这样的一顿饭消除了旅途的疲劳,补充了生命的能量,增添了对海岛的喜爱。
  这是我军嫂生涯中第一次探亲,我不时地拿出来表达一番感慨,以示自己不可小觑的人生经历。可是当我生活在椰树林立的军嫂群时,聆听并感受着各自的传奇,我才发现自己的浅薄和无知。
  大院里有一位军嫂,独自带着一岁多的孩子从山东来探亲,坐了三天两夜的火车。快到湛江时,累了,囫囵地睡了。坐在火车窗口边的孩子看着窗外“奔跑”的树木花草心里高兴,小腿一蹦,跳出火车窗口……孩子没啦,这嫂子不要命地往窗口撞,她想随孩子而去,不想过海来海南了。而远在海南的丈夫却在出海执行任务,是丈夫的单位获悉这一情况后派人把她拽来海南。这生离死别的探亲,是谁都无法平复的痛!
  我的邻居嫂子,带着两个孩子,丈夫驻守在西沙岛上。有一天在厨房的一个趔趄,脚折了,脚肿得很大,无法下地。是另一位嫂子听到喊声用单车带着她去医院治疗。住在一起的嫂子有的负责为她买菜做饭,有的负责照顾她治疗,我在部队的子弟学校教书,担负着带孩子上学的任务。大家一做就是一个月。她的丈夫听到消息后过了一个月才回到家来照顾她,因为丈夫驻守在岛上没有返航的船,一时半会儿回不来啊!
  还有些来自北方的军嫂,这南北的路途不是三天两夜,而是五天四夜,远的地方甚至是一个礼拜。遇上台风,更是隔海相望,遥遥无期。他们一路奔波,漂洋过海,历尽艰险,来“伴军守天涯”。有的舍弃了城市的安逸和舒适,有的舍弃了自己的优越工作条件。来到海岛,只想给孩子一个家,给丈夫一份爱。她们在担负起家的重任的同时,还有自己从事的工作。
  我所在的这所子弟学校的八十多个员工,大约有六十个是军嫂。她们是唱着《十五的月亮》的军嫂,又是托起明天的太阳的老师,都用坚强和不屈来撑起自己的家,培育着自己的儿女。她们用真心和爱心培养一批又一批的来自全国各地军人子弟,为三亚,为国家输送一批批人才。这所学校已小有名气,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军嫂是立下了汗马功劳的。是啊,这些军嫂,她们是军港码头的椰子树,守护着自己的家,宁静军港的夜,让远航归来的军人享受着生活的安宁。
  我觉得:每位生活工★作在这岛上的人,都是岛上的一棵椰子树。都是不同的时间,从不同的地方漂来的椰子树。他们担负着不同时代的使命。像苏东坡是宋代被漂来的椰子树,他在椰岛上表达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情感,留下了“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的浓浓乡愁。海瑞是典型的椰子树,他是铮铮铁骨,宁折不弯,被誉为“海青天”,是不惧风浪的椰子树。红色娘子军,是坚强不屈的椰子树。为反抗压迫,争取平等而浴血奋战。特别是现在的海南引进一大批海南建设者,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椰子树。他们不仅仅是国内的精英,还有多少是来自海外的精英。他们带着新的理念,远渡重洋来到这里。为了这里的碧海港湾,为把海南岛打造成美丽的国际旅游岛,建成自由贸易港,都在用坚韧和智慧撑起海南的天空,用务实和进取来描绘椰岛大地。
  经历了与椰子树的邂逅,到现在的相知、相守,已有三十多年了。王阳明说过:“你未看此花时,此花同汝同归于寂;你既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是的,椰子树已植根在我的心里了!
  她从北方来,迎春花儿开
  曹绍慧
  我早听说一个地方
  她在祖国的南疆
  我来到了这个地方
  离我的故乡山高水长
  ——题记
  傍晚,三亚河的情人桥上,不时会听到有人弹着吉他在唱:“谁不爱自己的家,谁愿意浪迹天涯,只因为走自己的路,只因为种子要发芽!”旋律和谐,歌声优美,但也有点忧伤。
  桥上彩灯闪烁:请到天涯海角来,这里四季春常在!踏上这桥的,有三亚市民,更有被歌声引起共鸣的千万个北方来的新老两代“闯海人”。跨上“70后”早班车的王迎春校长便是新一代“闯海人”中的一位。
  出人意料
  2018年4月,三亚市第二小学校长转任其他学校,二小的校长由谁来接任?全校师生和社会都很关注。这所三亚市吉阳区规模最大、教育质量最好的学校,应该由一位非常优秀的校长来担任,因为它地处三亚市委和市政府之间而且紧临市教育局,教育的良性发展关系着千家万户。出人意料的是,结果一出来,三亚市第二小学校长是王迎春老师。
  人们纷纷议论:王迎春校长何许人也?什么样的背景让她得此重用?她能带好这所众人关注的学校吗?
  先看一些数据吧:王迎春老师2016年9月任三亚市南新小学校长,南新小学六年级测试,从吉阳区2016年的第22名到2017年第9名,再到2018年第3名;2018年7月到三亚市第二小学而今成绩大幅提升,2019小学六年级测试跃升至全市公办学校第6名,学校被评为三亚市教育质量奖先进单位,连续两年市中小学田径运动会小学组团体总分第一名。奇迹就这样诞生了,真实验证了:一个好校长就是一个好学校!
  学生,家长,社会,都感激领导安排了一位好校长。
  鹿城三亚的冬日,阳光明媚,三角梅开得正艳,让这个边陲小城处处充满了生机,有机会和王校长在她的办公室见面了,一切神秘的面纱慢慢揭开……
  看看会议室那一个个奖牌,你会惊叹,哪一个不是凝聚着王校长和师生们的心血和汗水呀!
  她从北方来
  王迎春校长完全没有想象中的严肃,谈话中处处感受到她的坦诚、和善、睿智。初次谋面,如同多年未见的挚友,讲起了自己的故事……
  河北邢台,海南三亚。这在地图相距近万里的两个地方,谁能想到,一位女教师,女校长,勇敢地从北方来到北纬18°的三亚了。
  时光倒流到四年前,王迎春老师时任邢台市西仓巷小学校长。那时的王校长已经是河北省骨干教师,河北省特级教师,中小学高级教师,河北省名师等。在北京师范大学全国优秀校长培训班上,结识了很多教育名师。刚刚成立的北京师范大学昌平附属学校,正需要一位优秀的管理者,这个橄榄枝伸向了王校长。王校长感动之余还是拒绝了,也许王校长不想离开西仓巷……
  但海南省教育厅面向全国招聘骨干校长的消息通过校长培训班海南学员的扩散,王迎春校长心动了:海南岛,那是祖国南方与大陆隔海相望的神秘地方,那又是国际旅游岛自由贸易港的滚烫热土!走,做新一代“闯海人”去!
  一种激情促使她悄悄飞到海口,参加了2016年暑假海南省骨干校长的招聘,审查完资格,发现和她一样符合资格的就有27个人报了三亚市吉阳区南新小学,结果王迎春老师以第一名的成绩脱颖而出!
  高兴地通过了一次有点挑战性的考试,也证明了自己教育教学的管理能力!但是,空前的“阻力”是西仓巷小学师生们的不舍,市区教育机关领导的挽留。离开河北闯海南还是留下来继续干,心里矛盾,折磨了很久。好在爱人支持,你就去吧,我们一起去,到一个新的环境闯一闯,也许会成就一个更加优秀的自己!
  自己心中不舍、朋友领导极力挽留,最终还是下了决心,辞别十分安稳的工作,一路向南,到海南岛,到三亚去。面向大海,春暖花开,那是她曾经追求的梦想,而今真的来了。
  初来乍到
  海南岛以她温暖的怀抱迎接了一位新的岛民,美丽三亚更是热情地挽上王迎春老师的手臂!
  2016年9月,王迎春来到了心仪已久的三亚,来到了三亚荔枝沟片区三亚市吉阳区南新小学。王迎春老师来到城乡接合部的南新小学就是要准备大干一场,她要把内地优秀的管理经验带过来。
  南新小学原来是一所农场小学,2015年才转到地方。在海南基础教育教学整体不高的情况下,这个曾经的农场小学质量可想而知。家长和社会都不满意!
  走进校园,学风较差,垃圾乱放,很多老师连基本的穿戴都很随意。慢慢改吧,既然做了校长就带大家努力改进。然而,初来乍到,教师不信任,有的其他领导不配合,甚至是排斥。
  当头一棒啊,失望,落差,再加上南北气候差异,水土不服,曾经让她一度十分痛苦,彻夜难眠,甚至想打道回府。要回邢台去,要回邢台去!那些日子,回家几乎成了每天的念想。
  三亚几乎是三面环海,周末去看看大海,海的胸怀何其大!必须像大海那样融进所有的委屈和失落。想归所想,因为她看到南新小学孩子们的笑脸,看到老师们焦急的眼神,看到学校发展可期的未来,坚强面对所有的困难:王校长有空就去听课,了解老师们教学水平;有空就和老师们聊天,了解对学校发展的意见和建议。慢慢地老师们愿意接近她,有什么想法和她谈,工作上大力支持。王校长还是看到了希望,也充满了信心!
  迎春花儿开
  上任校长三个月后,吉阳区教科局新任局长侯雪华对南新小学领导班子做了调整。这对王迎春校长简直是雪中送炭。南新小学的春天来到了。
  王校长从此开始新制度的制定与实施。美化校园环境,垃圾规范处理;师生穿着得体,提升自我形象;上好每一节课,提高教学质量;积极参与活动,挖掘学生潜能……
  王校长身体力行,比如自己带头讲公开课,自己注意身边卫生等,几个星期下来,学校面貌变了,学生学习风气变了,教师干劲足了,市里和区里的各项活动踊跃参加了!
  校长室是开放的。老师课余可以进来聊天,也可以诉诉工作的辛苦;学生们铅笔掉了,同学间发生了小摩擦,都可以找王校长。她是老师们的大姐姐,是孩子们的好“妈妈”。
  校兴我荣,校衰我耻。南新小学在近一年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校容校貌变了,师生面貌变了,家长们满意了。一所先前的农场小学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走在大街上,老师们找到了自豪感,学生们找到了自信心!各种活动的获奖,教学成绩的提高,赢得了社会赞誉!2017年小学六年级测试,成绩和名次提高了,走在了吉阳区前列!王校长带领的南新小学教师团队终于没有辜负侯雪华局长的支持和信任!
  谈起王校长,南新小学师生们的脸上总是洋溢着笑容,那是称道,那是满足……这笑容如同春风吹拂下盛开的桃李花。
  见到成效的南新小学,也开始积极帮扶乡下薄弱学校,王迎春校长不止一次带领骨干教师送课下乡,为乡下薄弱学校把脉问诊,建言献策。使兄弟学校的各项工作都有提升!
  河北是教育强省,邢台是教育强市,王校长结合三亚实际,把内地优秀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带到了南新小学。无论是教师团队管理还是规章制度制定,都凝聚着王校长的心血和汗水!接地气的管理模式和方法焕发了空前的活力时,能量是无比巨大的!2018年6月,小学六年级统测,南新小学由2016年吉阳区第22名上升到了第3名!
  暑假回老家探亲,王迎春校长被邢台市南和县教育局特邀做全县校长培训的主讲嘉宾,王校长南新小学的管理经验,赢得了老家同行的极大赞誉!
  再委重任
  正当王校长把南新小学工作捋顺,工作压力稍微放松了些时,2018年7月上级领导却要调王迎春校长到吉阳区属的三亚市第二小学。王校长犹豫了。两年来,她经历了太多的心理压力,太多辛苦付出,到一个新的地方,又要从零做起,自己有点怕了;而且第二小学那可是市区的学校,与市教育局只有一墙之隔,吉阳区的招牌学校。再说教育厅已经把王校长和南新小学签了五年合同,思来想去,不去了!
  一位优秀的校长,必须放到更需要的岗位去。吉阳区委书记陈跃,吉阳区教科局局长侯雪华,吉阳区教育督学李致洪一致推荐认为王迎春校长是空缺后的第二小学校长的首选,没想到王校长没有爽快地接受。陈跃书记重视人才,优秀的人才怎能大材小用?它深情地对王校长说:“三亚二小这个校长岗位很重要,我们安排你,这是区委区政府和区教科局领导深思熟虑的结果,可能你不会想到,后面有很多人想着这个位置呢?王校长,接受这个挑战吧!”
  领导的真心打动了王校长,在南新小学师生不舍中到二小走马上任了!只身从北方来的王校长的背景是什么?是吉阳区识才爱才的各级领导,是王校长卓越的管理才能。
  二小的一位老师说:王校长的管理理念是从征集校歌开始,校歌最后确定为《相信种子,成就梦想》,开展多项活动都想让孩子们更多参与活动中,自己就是一粒种子,这点我们能看出王校长就是要孩子们找到自信!老师给予孩子什么?就像一首歌唱的:
  给我一句话
  就打开我一扇窗
  你给我一个微笑
  我就浑身是力量
  你给我一个眼神
  我就找到了方向
  你放开双手
  让我遨游知识的海洋
  王校长始终坚持的理念:孩子就像种子,不需筛选,一视同仁,呵护成长,是为师者的责任。这理念似春风雨露,带进之前的南新小学,而今要深扎进三亚市第二小学。
  到二小后,积极建设管理团队。王校长说:教务团队,德育团队,党办团队,后勤团队,活动团队等,充分放权,各司其职,相互争先,中层领导和老师们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一年半来,学校各种荣誉纷至沓来。说到这里,王校长感动地说,二小的老师真的很优秀!
  早出晚归,王校长率先垂范,迎接师生们到校,目送师生们回家,积极参与到教师和孩子们的活动中,这就是王校长做事的风格。
  让老师们付出就有回报,比如为学校活动宣传做美篇写报道很费心,这要在报酬中适当体现。还有绩效工资,领导班子成员的就比较少,绝不给一线老师们争利!王校长说,与民争利的单位领导,是办不好一所学校,无法带动大家的!这样的理念,深入人心,赢得了大家的拥护!
  功夫不负有心人,二小的老师们在王校长带领下,2019年小升初的成绩又跨上了新的台阶。三亚市第二小学成绩总平均分提升8分,优秀率提升5.1%,及格率提升5.5%,位于全市公办学校第6名!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作为吉阳区优秀的窗口学校,吉阳区第一学区区长学校,王迎春校长始终不忘兄弟学校的发展成长。第二小学积极组建教师团队,深入罗蓬、红庄等成员校帮助其进行发展定位,并根据学校的特点和需求制订科学、有效、针对性强的教育教学指导方案,通过组织老师梳理教材、同课异构、同教研组“磨课”及“名师”就在身边活动,充分发挥优质学校的引领作用,以促大家共同进步!
  前方路更好
  转眼间,成为三亚教育的一员仅仅三年半,二小的一员也仅仅一年半,王迎春校长却得到了学校和社会的认可,先后被省市教育主管部门认定为海南省特级教师、海南省拔尖人才,并获得三亚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吉阳区突出贡献奖等荣誉称号,所在学校也多次被评为三亚市教育教学质量先进单位,在三亚市率先试行课后服务托管,受到广大家长和社会关注。南海网、《三亚日报》等相关媒体争相报道。
  可王校长觉得还有很多问题要做,老师们还有很多期待,学生们还有很大潜能,领导还有更高要求,所以心里还是不敢放松。
  一路走来,王校长动情地说:“办好教育带好一所学校真的不容易,对待老师要尊重他们,提升能力;对待学生要相信他们,挖掘潜力;对待社会要积极回应,正视不足。”
  对于教育管理理念,王校长总结道:
  对学生我们要明白,教育是农业,教师是农人,学生是种子,细心地呵护他们,陪着他沐浴阳光,迎接风雨,慢慢地看着他们长大,这也许就是教师这个职业特有的幸福!
  对教师我们要懂得,教师是学校办学中的第一要素,整个师资队伍的水平,对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保证作用。学校要努力为教师提供健康、向上的工作环境,使广大教师产生在学校工作、学习的自豪感和团体归属感,让每个教师都感到和学校共同成长的日子是他们生命里最骄傲的、最阳光灿烂的日子。
  对学校我们要倡导,以开放的姿态办真教育,以学习的姿态接受八面来风,培养教师、发展学生,把学校建设成为爱心洋溢的家园、主动求知的乐园、诗情画意的花园,让师生变得博学、灵气、睿智,让校园变得诗意、高雅、灵动。
  王迎春校长,她在南海之滨的三亚,种桃种李种春风,开尽梨花春又来。
  美丽三亚,浪漫天涯。她觉得那是对游客说的,对干事业的教育界“闯海人”王迎春来说有点奢侈,因为太多的心思用在了工作上。
  校门外的三亚河边,扭秧歌的,拉二胡的,跳广场舞的,嗨歌的人们多是北方来的。每每听到她们中有她老家的口音,倍感亲切,甚至会和他们聊上几句,那就仿佛回到了远在几千里的老家,那里有她的亲人,有她很多的牵挂!
  前方的路还很长,一位辛勤教育者在路上跋涉前行,有坎坷有荆棘但是“既然选择了远方,便不顾风雨兼程!”
  前行的路上,仿佛听到有人在唱,这是王迎春校长的心声:
  海边椰树婆娑起舞,
  远方的海面波涛起伏,
  而今我和大海来约会,
  从此就要朝夕相处。
  一张张笑脸就是一粒粒种子,
  只要我们不怕汗水倾注
  你看他们墒情正好,
  他们已经踏上了发芽的路。
  ……
  创业21年的“闯海人”之梦
  包仁丹
  开篇语:
  在某节目中,有人说关于慕容的创业项目,初看这个项目像是生意,慢慢看像是公益。有人说慕容是一位非常热情的大姐,愿意把家长里短和她说。她从打工妹奋斗到年收入百万元的创业者,她是如何在“闯海人”中一马当先,谱写了个人与海南共同发展的故事?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个关于闯海人的故事——创业21年的慕容翠梅,她和她的初心故事,她和尤其是她的乡邻小站的乡土之情。家伟业成的她,为啥还要创业呢?这个困惑也在笔者的心中发酵着。
  故事从慕容与海南的结缘开始。20世纪80年代末,她来到了海南岛。初到海南岛,面对工作的选择,经过家人和自己的一番斟酌,她完成了第一次华丽转身——从事印刷行业。这是慕容翠梅第一次以打工妹的身份踏入社会,参与劳动创造。海南这座年轻又充满朝气的岛屿,是她梦想之路的扬帆启航点。与此同时,她也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如意郎君,可谓情定海之角。
  在慕容翠梅的眼里,老公是她的偶像,用她的话来形容那就是“我老公,那个帅气又有才情的人,被我慕容遇到了,那是老天爷的冥冥之中的安排。”(小编的内心:遇到优秀的爱人说明你也优秀的呀!)
  慕容翠梅(以下简称:慕容);
  包仁丹(以下简称:包包)。
  对话1:
  包包:“我知道你是一位事业型女性,据说你曾在医院里把护士当作你的客户了,出院第三天就出马谈业务了。”
  慕容:“是的。这个成了创业队友经常哭笑不得的一个老梗啦。我慕容的三观是成在他人,功在千秋,活在当下。当年黎家老乡请我卖水果,一下子帮她们卖了几百斤。
  我是一个热心肠的大姐,在朋友里,谁家有急事,夫妻打架了,孩子上不了学都喜欢找我帮忙,久而久之也成了自己的业余工作之一。”
  “闯海人”的原始出发点表现在敢闯敢做,敢为人先,不屈不挠的拼搏与追求卓越的精神。
  能够通过互联网把电商平台和海南的特色生态旅游相结合,为村民的致富而奔波,这是“闯海人”的开拓精神的体现。
  在采访中,慕容三句话离不开海南的热带水果和特色乡村旅游,她成了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一座桥梁。
  据说她工作上的敬业精神可是公司No.1。和慕容一起创业的员工透露,她常常在半夜一两点给员工打电话确认订单包装。可见这种敬业精神的含金量有多高了。
  对话2:
  包包:“可见,你是一个内心向往着美好生活与超群的工作业绩,在成人达己中,充满自主自发精神的人。
  你现在工作一定很忙,我好奇,我插入一个家庭生活的问题如何?”
  慕容:“不错,一切都挺好的。两个孩子独立又可爱。你看这是我的大姑娘(大宝)和二姑娘(二宝),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我感到非常幸福。”
  (一边说,慕容一边通过手机,把二姑娘和大姑娘的照片给包包看。一个热情又和蔼可亲、内心温和的女性特征再次跃然纸上。)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始终是满脸笑容,这是慕容最难得之处。我侧面了解了她的工作强度,也询问了她爱人眼中的她。她爱人说,她是特殊材料做的,不好好睡觉,也没有好好吃过一顿饭。
  有一次,慕容的二女儿向她抱怨,冬天的时候,学校里的同学都有爸妈送来厚衣服,而她好像一个没有父母的孩子。慕容听到这句话之后,心里很不是滋味。当事业与家庭发生冲突时,她也曾犹豫、彷徨。现在的她经济状况已经很不错了,为啥还要遭这份“罪”去折腾自己?
  况且,她还是一个身体受过重创的人。慕容曾经遭遇过一次车祸,颅骨里现在还有一块钢板。那究竟是什么精神和力量鼓舞着她积极投入,坚定地朝着自己的目标不断进取呢?因为她牵挂着更多人的幸福生活,践行着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核心理念。身上肩负的责任与团队信任的目光,让她燃起熊熊的烈火。这些,足以驱散她内心的阴霾。
  在慕容身上,我们看到了“闯海人”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勇于开拓的信心,同时,还有着憨厚朴实的特质。
  对话3:
  包包:“你把‘闯海人’的精神贯穿于当地百姓的生存与发展,服务于党和社会,服务于百姓和生活,你的动力都来自哪里?”
  慕容:“产生这种想法是在四年前。一个黎家(族)老乡让我帮忙卖芒果,我通过朋友圈帮助他卖出了几百斤芒果。乡亲们知道后,信任我这个热情的大姐姐,纷纷找我帮忙。”
  慕容是一个有情怀和闯劲的人,眼看着这么好的农产品卖不出去,她于心不忍,下定决心,帮乡亲们一把,和勤劳的乡亲们一起把家撑起来,把业做起来。
  慕容在闯海的路上,首先从自身的资源和优势出发,一手抓住产品的包装品质,另一手抓本土的特色生态农产品,把内容和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分步骤搭建平台。
  这是一个事业,要做几十年的事业,是这个“闯海人”热血和干劲的展示。让乡亲们通过特色旅游的方式,把海南独一无二的文化和品牌一步一个脚印地做起来,鼓励生态种植,倡导绿色健康,做好品牌定位和商标的申请。她把乡亲们的丰收果实转化为市场上的一道琼浆玉液。
  在这些品牌推出后,慕容倍感压力。为了让产品得到更多人的认可,为了持续地赢得市场青睐,她再次发挥闯劲,带着海南的农产品到各个农交会和农产品展示会上交流——
  从“大阿哥”山鸡蛋、到“北山光芒”大芒果,从“蕊屋蜂语”百花蜜,到“后靠苗寨”山兰酒、“抱安黎家”野香蜜,最后是“抱安黎家灵芝跑步鸡”……她依靠自己敏锐的商业嗅觉和实干精神实现了平台和线下的流量相互结合。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在这条路上,慕容通过了重重考验,取得了村民和团队的认可。通过线上平台上,她把海南热带新鲜果蔬和特色小吃通过互联网和电商助力推波,实现了村民和游客零距离接触。目前,已发展农村电商869户,人均增收6300元。
  对话4:
  包包:“这个过程挺不容易吧?据说做扶贫的工作特别考验人?”
  慕容:“我是个一旦确定目标就不会容易更改的人。虽然这个过程很辛苦,我本人也没有赚到什么大钱,但是看到村民们开心,我也非常开心。”
  包包:“那你选好了产品,品牌也做好了,也搭建了农村电商平台,接下来第三步是要做什么呢?”
  慕容:“准备创建一个果蔬生态园,提升产品和服务品质产品,实现标准化经营和管理。除了为顾客提供特色产品,平台还增设了特色民俗乡村游、共享农村、线下引领。我们现有的126间房开辟成一个‘闯海人’的领地,把特色旅游和农产品结合起来,黎苗族的长桌宴,地道的山兰酒都可以延伸销售……”
  对话5:
  包包:“找个机会,我和你一起去乡下走走吧。”
  慕容:“明天七点半,我们要去育才农场,你一起来吧。”耿直爽朗的个性,跃然纸上。
  “闯海人”的精神是什么?是百折不屈的勇气,是容他人所不能容的一种胸怀,是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担当,也是一步一个脚印的沉淀和构建,是一种如愚公移山一样坚定不移的信念,更是一种如海的波澜壮阔和海纳百川的磅礴大气。海南国际自贸港建设,需要这样的“闯海人”。
  附录:
  作者受邀,花了一天时间(从早上7:30~晚上9:30)跟踪采访,看到一个“闯海人”在实际工作中的勤恳。
  1.参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精准扶贫,爱心认购”扶贫公益专题活动。
  活动由三亚市工商联指导,海南融盛置业有限公司主办,育才马脚村党支部承办,非公企业党支部、育才供销社、三亚隆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联合举办。活动期间,举办方邀请了农户采摘新鲜的农产品包括野菜、米蕉、椰子等,参加了扶贫的展销活动。
  2.现场进行了爱心扶贫农户产品采购,农产品全部来自农户。
  其中,现场销售的情况如下:
  (1)自养家鹅卖了3只。
  (2)农家阉鸡卖了30只;农家母鸡2只;农家鸡蛋360枚;不同种类的野生菜50斤;农户自种的火龙果80斤。
  3.收购了马脚村村民种植的诺丽果6666斤,并现场发放给马脚村的种植户诺丽果的果苗1000株。
  4.对优秀农户表彰奖励。

知识出处

故事里的三亚

《故事里的三亚》

出版者:中国华侨出版社

本书从三亚历史文化、海洋文化、民族文化以及建国以来社会建设与经济发展等角度切入,深入挖掘了三亚的历史底蕴,回顾了三亚的发展历程以及作为改革开放样本城市折射出来的精神。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