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州才子邢定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故事里的三亚》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1089
颗粒名称: 崖州才子邢定纶
分类号: K825
页数: 5
页码: 17-21
摘要: 本文介绍了邢定纶的生平事迹,包括他的才学成就、诗歌创作和书法艺术,重点介绍了他参与编纂的《崖州志》,并对此书的历史、编修过程、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邢定纶 生平事迹

内容

三亚(古称崖州)老一辈人对邢定纶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他是《崖州志》的三位编纂者之一,而对邢定纶的生平事迹知之不多。加之邢定纶祖籍黄流佛老村,今属乐东县管辖,故三亚的年轻人对邢定纶言之又少。
  三亚市作协最近组织“梳理鹿城文脉,讲好三亚故事”创作实践活动,我作为邢定纶本家后人,查阅了大量有关邢定纶的史料档案,并联系到了对邢定纶有潜心研究的海南省作协会员林芳华先生,经与其交谈并认真拜读了他的《崖州拔贡邢定纶的传奇人生》以及他推荐的有关记述邢定纶的著作,有感于邢定纶的才学,故对上述史料和著作进行了梳理,写成此篇,让邢定纶更广为人知。但愿邢定纶与《崖州志》同在,但愿他的灵魂影子继续辉耀在三亚温暖的阳光下,与三亚的青山绿水息息相存。
  邢定纶(字仲丹,号佛泉),生于清咸丰己未年(1859),卒于宣统元年(1909),享年五十一岁。说邢定纶是崖州才子,并不过分,其时地方官员对他多有赞赏。他自幼聪明好学,年方十七能诗善文,饮誉乡里。弱冠之年,与胞兄邢定缨同升博士员(明清对县学生员的称谓),不久转为廪生(科举制度中生员名目之一,明清两代称由公家给以膳食的生员),因成绩优异被选送到琼台书院读书,颇得该院时任院长邱对欣的器重,邱先后在琼台书院、雁峰书院主讲十多年,对其欣赏有加,凡讲及必有“其学生邢定纶,最为知名”的赞辞。
  邢定纶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考取拔贡生(科举时代从府、州、县生员中挑选成绩优秀者升入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意谓选拔人才贡献给皇帝),次年他以拔贡生身份在廷试中成绩列二等,被授铨选教谕等待候缺,后循例分派高州署石城县(现广东省廉江市)任训导(为古代文官官职,在清朝之官阶约为从七品,其职能为辅佐地方知府负责教育方面的事务)。邢定纶才思敏捷,曾在博士员时,就会写骈体文(即中国古代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的文体,全篇以双句为主,讲究对仗工整和声律铿锵),其每写成一篇,乡人就争相传读,故散失不存。除了骈体文,邢定纶平生著述颇多,曾有《宦游吟草》两卷、《后游吟草》一卷存在族人手里,后因时代变迁及诸多运动,其书卷多被烧毁。对此,林芳华先生曾多次亲临邢定纶故居寻访其后人但所获甚微。所幸的是邢定纶墓碑还在,在其族人带领下林芳华先生谒拜了邢定纶墓,据《清诰授奉政大夫五品衔署石城县学训导拔贡生邢君墓志铭》所载,其“才思隽永,习骈俪体,名公巨制,多出其手”,又载:“稿出,人争取之”,足见邢定纶才学过人之处。而如今,邢定纶的著作如同诸多先贤著作一样,多数散佚不存。其《墓志铭》称:“平生诸作存于族人者,卒后仅搜得百余首,余多散失。”据其后裔邢正夫说,新中国成立前,邢定纶手稿由其族人邢谷瑶带去海口准备印刷,后因时乱丢失。另据周德光先生《风雨百年崖州志》一文所述,1953年年初,在批判佛老村地主邢谷玺(邢定纶侄子,原崖县中学校长),群众从其家中搜出一大堆古书籍,包括《崖州志》孤本,当场就要放火烧掉,幸得当时陈国风书记和周德光及时制止,《崖州志》孤本才得以保住。邢定纶离世时其后人搜得的百余文稿,现存世的仅寥寥几篇,让人惋惜不已。
  在诗歌创作上,邢定纶也是造诣颇深。他在《崖州志》卷之十九“艺文志”辑录了崖州学士大夫共七十多人的百多篇诗文,虽不见其作为编纂者的半篇诗稿,但他的诗作在当时已有较高声誉。邢定纶的诗学习渔洋山人(清王士祯别号)、简斋(南宋陈与义别号)二人的作品和技巧,并深得其要义。他的诗,以“渔洋和简斋”这两派风格为主,又不囿于旧规而取前人之精华自成一家,故有“大雅、宏达皆礼下之”赞誉(指宏达雅正才德高尚的人)。他在高州任职期间,常和当地士人诗友唱和,备受尊崇。据文史记载,邢定纶曾题写《官山寺》“古风”一篇,洋洋千言,一挥而就,令读者为之折服。当年,邢定纶再次游历京师时,同乡李晋熙太史十分器重他的才气,对他评价颇高,以致内阁学士徐花农一见,便刮目相看。海内名宿如俞曲园者(俞樾,自号曲园居士,清代著名学者、文学家、经学家、书法家),亦亟称其才,谓道“君之名动一时”也,足见邢定纶在当时文坛影响颇深。现其诗词已散失殆尽,仅从民间手抄者中搜得两首,辑录如下,以飨读者:
  步玉臣重九登落岩山原韵
  平生顾视爱清高,话到灵岩兴倍豪;
  蓬顶踪留名士屐,柳阴神艳贵人糕。
  天开小海浮员峤,地接平泉起碧涛;
  作赋群公推钜手,许探佳胜助风骚。
  咏黄菊花
  菊花艳吐压群芳,预报珠宫蕊榜黄;
  满眠繁华偏耐晚,一生风格不惊霜。
  槐迎举子情同热,粟证前身影也香;
  彭泽主人能识我,围成金带愿斯偿。
  据其《墓志铭》称,邢定纶不但诗文名噪一时,而且书法刚劲有力,远近闻名。有史料记载,《崖州志》纂修者邢定纶,满腹经纶,书法水平极高,“秀劲脱俗、人竟宝贵”。当时,感恩县(现东方市辖内)县令慕其名,专门派人请他到县署去写书,书成后发给童生作为试贴,一时被传为佳话。更有当时的崖州人,也以获得他的题铭为荣。邢定纶一生为不少人写过墓志铭,其中不乏名篇佳作,碑刻书法极为娴熟自如,秀劲清雅超脱。遗憾的是,诸多的书法作品几乎绝迹,目前发现散落民间的邢定纶手迹字碑仅有十一块,其中《胞兄邢定缨和祖婆碑》《堂兄邢定纲碑》《岁贡生林春生碑》《恩师林乾元碑》等,现有碑拓藏于乐东佛罗白沙河谷博物馆,还有邢定纶故居门楼上“外翰第”三字依旧清晰可见,苍劲有力,不失为书法之精品。
  能让邢定纶扬名显姓,甚至名传千古的要算《崖州志》了。邢定纬被选为岁贡生后,时任崖州两任知州钟元棣、姚绍书均聘其为龙山书院(旧时各州均设,由州训导署领导,是古代读书讲学的好地方,也作为准备科举的场所)主讲,弟子诸多,以致有“州东人士多出于其门”之说。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崖州知州钟元棣赴任后就着手重修《崖州志》,于是挑选并聘请了当时公认的才子邢定纶、张巂(举人)、赵以谦三人为主笔,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五月开局纂修。光绪二十七年(1901),钟元棣在《重修〈崖州序〉序》中曾提到他们:“遂于庚子夏开局纂修,仍延张孝廉(张嶲)、邢广文(邢定纶)、赵明经(赵以濂)为主笔,并倩尹州同如鹏司其出入。”开局纂修六个月后,知州钟元棣解任,而不能终其志。众人不惮繁难而再次采集、考订,于同年冬月脱稿,书稿分门别类,共二十二卷。但因出版印刷费用筹集困难,未能付梓发行。据后来携缮本赴羊城付印的崖州举人郑绍才在《新刊崖州志跋》中云:“筹出版而未果者,不止一二次”,“但因款未敷,而欲暂待。”可见当时财力之困顿。
  光绪二十九年(1903)秋,钟元棣调任琼山,仍不忘聘请邢定纶校对初稿。校对完成后,邢定纶携稿到琼山请求钟元棣指导纠偏得到认可,钟元棣再次为纂志捐廉银三百。不久,钟元棣又解任离开琼山,邢定纶又再次到石城担任文教之官,此时便“校刊无人,耽搁者久之”。光绪三十四年(1908),邢定纶又受时任知州冯如衡重新召集,偕同人再次对崖州志作最后一次修订。有史料记载,邢定纶在此次修订中,殚精竭虑,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搜集资料,亲力亲为对志书修正纰缪,剪除繁芜,力求完美,善始善终把志书补订完成,最后还亲自写下了《重修〈崖州志〉序》。由于积劳成疾,邢定纶于次年病逝,终年51岁,时任知州范云梯挽额云:“一乡失望”,深表惋惜之情。
  邢定纶病逝后,志书乃因经费不足无法付梓。直至1914年,才由崖州临高村举人郑绍材、十所村人孟继渊等亲携缮本至广州铅印成书,计10册22卷,仅“印成一百套,分饷州人”。全国政协原副主席、现代大文豪、历史学家兼考古学家郭沫若于1963年点校时,称张巂、邢定纶、赵以谦所纂修的《崖州志》“于疆土沿革、气候潮汐、风土人情、典制艺文、纂集颇祥。颇有史料价值。在地方志书中尚属佳制”。能得到郭沫若的评赞,足见《崖州志》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
  作为古崖州地方志,原有宋代《吉阳军图经》、明代本地名贤钟芳所撰《崖州志略》,但二者均已失传。如今,崖州志共存三种:一是由张擢士、李如柏纂修,成书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的康熙《崖州志》;二是清乾隆二十年(1755),知州宋锦与崖州学正黄德厚纂修的乾隆《崖州志》;三是如前文所述,由崖州知州钟元棣发起,州人张巂、邢定纶、赵以濂纂修的光绪《崖州志》,而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正是此版本。该版本已被多次再版重印,深受官方、民间、文人学者及历史爱好者的喜爱。
  邢定纶书卷文章虽已散佚,但我们从仅存的《重修崖州志序》(光绪二十七年)就可窥见他的才华气质,其文笔老道,遣词凝练,够得上崖州才子之称。文中之句:“其书以宋志为底本,而益以《通志》《府志》。遍启州中人士,广为采拾。其间缺略者补之,纰缪者正之,繁芜者翦之。务期精益求精,以垂一州之实录。”更足见邢定纶学养深厚,治学态度严谨,著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修学精神。

知识出处

故事里的三亚

《故事里的三亚》

出版者:中国华侨出版社

本书从三亚历史文化、海洋文化、民族文化以及建国以来社会建设与经济发展等角度切入,深入挖掘了三亚的历史底蕴,回顾了三亚的发展历程以及作为改革开放样本城市折射出来的精神。

阅读

相关人物

邢贞乐
责任者
邢定纶
相关人物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