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桑田说书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故事里的三亚》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1088
颗粒名称: 沧海桑田说书院
分类号: G529
页数: 5
页码: 12-16
摘要: 本文从寻访城市里的书院,书院的前世今生以及古崖州历史上的书院三个方面逐步展开,介绍了弘道书院的建立背景和情况,阐述了书院在中国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同时也提到了历史上古崖州地域曾经存在的书院。
关键词: 崖州 书院 教育

内容

一、寻访城市里的书院
  听说我们这个城市新办了一家叫弘道的书院,这还是最近的事情。2016年6月末的一天,友人带着我们一行人去探访了这座深藏在三亚临村的书院。
  城市的扩张,已经将三亚市中医院周边的临村逐渐吞入其中。村,也成了城中村。弘道书院位于村东北面的边缘。穿过杂乱的民居街巷,我们终于寻找到了这座幽静、掩映在绿树丛中深藏的书院。书院叫弘道书院。虽然是地处市区内,但市区的喧嚣声已经被花树远隔。
  弘道书院的院址,实际上是建在一个兰花种植基地内。其中有不少地方覆盖着黑色的遮阳网的大棚,棚内里种植着大量的兰花。弘道书院的院长带着我们在书院内参观。礼堂、课室、操场、宿舍小楼。规模不大,但也是所谓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操场四周,一片榕荫覆地。操场的东面,矗立一尊面南的释迦牟尼的雕塑,南边的地面上有太极的黑白双鱼图案。
  佛智院长亲陪我等一众文人参观走到操场时,就见一个着仕女服装的学员在榕树荫之下抚弄古筝。院长佛智于是让其为我们即兴演奏一曲古乐。一时间,古乐悠扬,余音袅袅。一曲终了,佛智又邀众人前往池塘水畔饮茶坐谈。
  关于这一次寻访以及坐谈的概况,笔者曾撰有一篇仿文言文,记叙其事。录于此:
  《弘道书院寻访记》
  孟夏某日,吾等一众文人应邀,往弘道书院拜访。书院之处所,谓之临村,乃一城中村落也。其间民居纷杂,道路多歧。领者嘱各同人先自行前往,至书院入口处之小学校门口集齐。奈何同人多为初访,陌地寻径,歧途难识。时有书院之掌门佛智者,一袭唐装,仙风道骨,亲驭座驾门口恭迎。往返数次,方将一众人等引入集齐。其时已午后。
  搜寻百度,方知书院者,乃当年弟子求学处所之称谓也。其制始于唐宋,绝于清末;时,帝制终,私学驰,官学兴。书院渐趋式微。一晃,竟淡出民众视野逾百年。现今商潮汹涌,上至高官,下至草民,皆为利之往来。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几成覆水难收之势。当局或因幡然醒悟,欲改局面,放开管制,故,书院国学得以复蒙。智者曰,乃时势之造化乎?
  又及,书院之处所,始为兰园,内有兰棚数幢,有兰盛放,暗香袭人。佛智者,亲引众人各处观摩。内中设施,凡课室、礼堂、宿舍、操场一应俱全。操场四边,多植以榕。有树拱卫,榕荫敝日,凉风习习。北面,立有吾佛祖之金身,背北面南,慈目府观红尘。南端之地面,镶有陶瓷黑白太极双鱼。人谓,麻雀虽小,五脏齐集。弘道书院亦如是也。
  此书院之教育,乃将儒释道集于一体,琴棋书画,太极经佛,儒学孝道一并传播。佛智者曰,书院欲收弟子若干,加以教化。平日亦可为信众归点化学习。
  其时,榕荫之下,有一着仕女装之女子悠然抚筝,琴音飞扬,余音袅袅,超凡脱俗。众人行游至此,佛智者遂嘱其弹奏一曲梵乐,以飨宾客。
  观毕,佛智者再引吾等一众,鱼贯而行,穿越花棚,集于一水畔食堂聚饮。适有才女杨紫者,籍贯苏杭人氏,通茶道,毛遂自荐为众人备茶饮。一盏清茶,一棚清凉,一众文人,悠然散坐于水畔花前,谈文论道,神采飞扬,其乐也融融乎。
  二、书院的前世今生
  我们知道,中国的历史上曾经有过的四大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应和书院。所谓书院,其实质就是民办教育的一种形式。
  在百度上搜索,关于书院条目的注释:书院是中国士人的文化教育组织,封建社会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模式。自唐以来历经千余年的发展,全国的书院数目,曾经达到七千多所。这些书院分布于各省区城乡,为中国教育、文化、学术、出版、藏书等事业的发展,对民俗风情的培育以及国民思维习惯、伦常观念的形成都作出了诸多贡献。
  作为中国教育史上与官学平行交叉发展的一种教育制度,它萌芽于唐末,鼎盛于宋元,普及于明清,改制于清末,是集教育、学术、藏书于一体的文化教育机构。它在系统地综合和改造传统的官学和私学的基础上,建构了一种不是官学,但有官学成分,不是私学但又吸收私学长处的新的教育制度,它是官学和私学相结合的产物。
  自书院出现以后,我国古代教育便发生了一个很大变化,即出现了官学、私学和书院相平行发展的格局,三者成鼎立之势,直到清朝末年,它们之间有相互排斥的情况,但更多的是相互渗透与融合,促进了我国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和繁荣。书院也在中国大地上存在了1000余年,成为中国文化史和教育史上引人注目的一大奇观。
  三、古崖州历史上的书院
  三亚,也就是历史上的古崖州地域。根据《崖州志》的记载,古崖州曾经有过一所书院叫鳌山书院。书院的地址是在当时的州城外东隅,也就是现今的崖城中学校址之内。书院南面宁远河,东临打铁街,北靠四会馆,西接东莞会馆。这里原先是一座文昌庙。乾隆二十年(1755),崖州知州宋锦把文昌庙改成了珠崖书院。开创了古崖州书院教育的先河。这个可敬的官员名叫宋锦。他自己率先捐献出白银二百两,发起成立一个义学基金会,然后聘请教师到书院授课。宋锦也因此成了崖州书院的开拓者。
  崖州有幸,七年之后,也就是乾隆二十七年(1762),又迎来了一位开明、重教的知州金绅先生。此官下车伊始,便到书院视察。当他见到眼前因年久失修,书院教舍破败的景象,马上召集了乡绅商量募捐事宜。知州先带头捐出银两制办新桌椅,于是,乡绅们个个踊跃。计捐得白银二千二百余两。用此募银,对校舍加以修葺,并增建厢房九间。尚余的银两则作为义学的基金。用以放贷生息,以其利息作为学校日常开支、教师薪水以及助学生求学之用。随后,这个金绅先生亲自提笔撰写了《重修义学捐置膏火碑记己》的碑文,详记其事。
  古崖州历史上的这两任朝廷官员,因为重教,因为捐献教育,而在崖州的历史上留下了光彩的一笔。尤其是后一位官员,对募集资金的操作技巧甚是了得。先是自己带头捐献出制办桌椅的银两,引导乡绅们捐资修建校舍。而且此人还颇有经济头脑,懂得用余款放贷获利和购置田亩的方式,为书院的长久生存和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四、书院教育的现实意义
  三亚这个城市的很多本土居民,拥有土地和房产,城市的发展让他们因房地产租金而变得富足。但是在富足之后,如果没有提高文化教养,人也不会因富裕而变得高贵。人们常常用土豪这个词来形容这样一批富而不贵的人。我们知道,人,都是一个个不同个体。每个人都有其独特性。我们社会目前所能提供的教育,只是一种共性化的教育。而针对个性的教育往往缺失。书院这种形式,对提供差异化教育也是一个选项。
  弘道书院的教育模式,自有其独特之处,具体说,就是把儒释道这三种中华传统文化打包,加上中国传统的琴棋书画茶艺统一传授。这样,可为学习者提供一种差异化的教育,可以因人而教、因材施教,作为正规学校的一种补充。另外,把儒释道的知识融为一体教学,相互参照,让人更容易在短时间内理解其内容。弘道书院传道授业的方式独特,采取小班授课的方式。学生有很多可以自由选择的技艺项目。这种教育方式不仅可以针对青少年,也可以针对成年人。富而不贵是现实社会中的问题,尤其是本地区的问题。通过国学教育,用根扎本土的文化理念,让人更容易接受。
  作者觉得这是一种很聪明的做法,而且让学习的人容易了解和比较其中的同与不同。到了我们这个时代,影响人心灵的文化思想已经是五花八门,各种宗教、马克思主义、东西方各种文化思潮。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一是国门开放,现代科技让世界成了地球村。二是人类文明的累积,各种思想营养着我们民族的思想。兼容并取,去粗取菁,这是一个思想强大的民族发展的必由之路。
  如果从目光短浅的功利角度出发,一个书院并不能给城市带来多少GDP,甚至还需要政府的资金扶持。但对于这个城市,对于城市居民素养肯定会有影响,会有提高。在这件事上,我们的政府不能短视。
  我们知道,这几种教派历史上都对我们民族的思想有着深远影响。这些文化教派,各有各的一套说法。儒家讲入世(经世济用),佛家救世(因果),道家讲究出世(无为而治)。这里,似乎还有一个对中国影响极大的法家没有提到。法家,在中华历史上也是影响极其深远的流派。我曾经请教过弘道书院的院长,为什么不把法家也纳入其中?他的答复是,暂时还没有这方面的教师。想想也是,一个小小的书院,你也不可能让它包罗诸子百家吧。

知识出处

故事里的三亚

《故事里的三亚》

出版者:中国华侨出版社

本书从三亚历史文化、海洋文化、民族文化以及建国以来社会建设与经济发展等角度切入,深入挖掘了三亚的历史底蕴,回顾了三亚的发展历程以及作为改革开放样本城市折射出来的精神。

阅读

相关人物

陆小华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