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市图书馆
三亚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三亚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沧海桑田说书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故事里的三亚》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1088
颗粒名称:
沧海桑田说书院
分类号:
G529
页数:
5
页码:
12-16
摘要:
本文从寻访城市里的书院,书院的前世今生以及古崖州历史上的书院三个方面逐步展开,介绍了弘道书院的建立背景和情况,阐述了书院在中国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同时也提到了历史上古崖州地域曾经存在的书院。
关键词:
崖州
书院
教育
内容
一、寻访城市里的书院
听说我们这个城市新办了一家叫弘道的书院,这还是最近的事情。2016年6月末的一天,友人带着我们一行人去探访了这座深藏在三亚临村的书院。
城市的扩张,已经将三亚市中医院周边的临村逐渐吞入其中。村,也成了城中村。弘道书院位于村东北面的边缘。穿过杂乱的民居街巷,我们终于寻找到了这座幽静、掩映在绿树丛中深藏的书院。书院叫弘道书院。虽然是地处市区内,但市区的喧嚣声已经被花树远隔。
弘道书院的院址,实际上是建在一个兰花种植基地内。其中有不少地方覆盖着黑色的遮阳网的大棚,棚内里种植着大量的兰花。弘道书院的院长带着我们在书院内参观。礼堂、课室、操场、宿舍小楼。规模不大,但也是所谓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操场四周,一片榕荫覆地。操场的东面,矗立一尊面南的释迦牟尼的雕塑,南边的地面上有太极的黑白双鱼图案。
佛智院长亲陪我等一众文人参观走到操场时,就见一个着仕女服装的学员在榕树荫之下抚弄古筝。院长佛智于是让其为我们即兴演奏一曲古乐。一时间,古乐悠扬,余音袅袅。一曲终了,佛智又邀众人前往池塘水畔饮茶坐谈。
关于这一次寻访以及坐谈的概况,笔者曾撰有一篇仿文言文,记叙其事。录于此:
《弘道书院寻访记》
孟夏某日,吾等一众文人应邀,往弘道书院拜访。书院之处所,谓之临村,乃一城中村落也。其间民居纷杂,道路多歧。领者嘱各同人先自行前往,至书院入口处之小学校门口集齐。奈何同人多为初访,陌地寻径,歧途难识。时有书院之掌门佛智者,一袭唐装,仙风道骨,亲驭座驾门口恭迎。往返数次,方将一众人等引入集齐。其时已午后。
搜寻百度,方知书院者,乃当年弟子求学处所之称谓也。其制始于唐宋,绝于清末;时,帝制终,私学驰,官学兴。书院渐趋式微。一晃,竟淡出民众视野逾百年。现今商潮汹涌,上至高官,下至草民,皆为利之往来。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几成覆水难收之势。当局或因幡然醒悟,欲改局面,放开管制,故,书院国学得以复蒙。智者曰,乃时势之造化乎?
又及,书院之处所,始为兰园,内有兰棚数幢,有兰盛放,暗香袭人。佛智者,亲引众人各处观摩。内中设施,凡课室、礼堂、宿舍、操场一应俱全。操场四边,多植以榕。有树拱卫,榕荫敝日,凉风习习。北面,立有吾佛祖之金身,背北面南,慈目府观红尘。南端之地面,镶有陶瓷黑白太极双鱼。人谓,麻雀虽小,五脏齐集。弘道书院亦如是也。
此书院之教育,乃将儒释道集于一体,琴棋书画,太极经佛,儒学孝道一并传播。佛智者曰,书院欲收弟子若干,加以教化。平日亦可为信众归点化学习。
其时,榕荫之下,有一着仕女装之女子悠然抚筝,琴音飞扬,余音袅袅,超凡脱俗。众人行游至此,佛智者遂嘱其弹奏一曲梵乐,以飨宾客。
观毕,佛智者再引吾等一众,鱼贯而行,穿越花棚,集于一水畔食堂聚饮。适有才女杨紫者,籍贯苏杭人氏,通茶道,毛遂自荐为众人备茶饮。一盏清茶,一棚清凉,一众文人,悠然散坐于水畔花前,谈文论道,神采飞扬,其乐也融融乎。
二、书院的前世今生
我们知道,中国的历史上曾经有过的四大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应和书院。所谓书院,其实质就是民办教育的一种形式。
在百度上搜索,关于书院条目的注释:书院是中国士人的文化教育组织,封建社会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模式。自唐以来历经千余年的发展,全国的书院数目,曾经达到七千多所。这些书院分布于各省区城乡,为中国教育、文化、学术、出版、藏书等事业的发展,对民俗风情的培育以及国民思维习惯、伦常观念的形成都作出了诸多贡献。
作为中国教育史上与官学平行交叉发展的一种教育制度,它萌芽于唐末,鼎盛于宋元,普及于明清,改制于清末,是集教育、学术、藏书于一体的文化教育机构。它在系统地综合和改造传统的官学和私学的基础上,建构了一种不是官学,但有官学成分,不是私学但又吸收私学长处的新的教育制度,它是官学和私学相结合的产物。
自书院出现以后,我国古代教育便发生了一个很大变化,即出现了官学、私学和书院相平行发展的格局,三者成鼎立之势,直到清朝末年,它们之间有相互排斥的情况,但更多的是相互渗透与融合,促进了我国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和繁荣。书院也在中国大地上存在了1000余年,成为中国文化史和教育史上引人注目的一大奇观。
三、古崖州历史上的书院
三亚,也就是历史上的古崖州地域。根据《崖州志》的记载,古崖州曾经有过一所书院叫鳌山书院。书院的地址是在当时的州城外东隅,也就是现今的崖城中学校址之内。书院南面宁远河,东临打铁街,北靠四会馆,西接东莞会馆。这里原先是一座文昌庙。乾隆二十年(1755),崖州知州宋锦把文昌庙改成了珠崖书院。开创了古崖州书院教育的先河。这个可敬的官员名叫宋锦。他自己率先捐献出白银二百两,发起成立一个义学基金会,然后聘请教师到书院授课。宋锦也因此成了崖州书院的开拓者。
崖州有幸,七年之后,也就是乾隆二十七年(1762),又迎来了一位开明、重教的知州金绅先生。此官下车伊始,便到书院视察。当他见到眼前因年久失修,书院教舍破败的景象,马上召集了乡绅商量募捐事宜。知州先带头捐出银两制办新桌椅,于是,乡绅们个个踊跃。计捐得白银二千二百余两。用此募银,对校舍加以修葺,并增建厢房九间。尚余的银两则作为义学的基金。用以放贷生息,以其利息作为学校日常开支、教师薪水以及助学生求学之用。随后,这个金绅先生亲自提笔撰写了《重修义学捐置膏火碑记己》的碑文,详记其事。
古崖州历史上的这两任朝廷官员,因为重教,因为捐献教育,而在崖州的历史上留下了光彩的一笔。尤其是后一位官员,对募集资金的操作技巧甚是了得。先是自己带头捐献出制办桌椅的银两,引导乡绅们捐资修建校舍。而且此人还颇有经济头脑,懂得用余款放贷获利和购置田亩的方式,为书院的长久生存和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四、书院教育的现实意义
三亚这个城市的很多本土居民,拥有土地和房产,城市的发展让他们因房地产租金而变得富足。但是在富足之后,如果没有提高文化教养,人也不会因富裕而变得高贵。人们常常用土豪这个词来形容这样一批富而不贵的人。我们知道,人,都是一个个不同个体。每个人都有其独特性。我们社会目前所能提供的教育,只是一种共性化的教育。而针对个性的教育往往缺失。书院这种形式,对提供差异化教育也是一个选项。
弘道书院的教育模式,自有其独特之处,具体说,就是把儒释道这三种中华传统文化打包,加上中国传统的琴棋书画茶艺统一传授。这样,可为学习者提供一种差异化的教育,可以因人而教、因材施教,作为正规学校的一种补充。另外,把儒释道的知识融为一体教学,相互参照,让人更容易在短时间内理解其内容。弘道书院传道授业的方式独特,采取小班授课的方式。学生有很多可以自由选择的技艺项目。这种教育方式不仅可以针对青少年,也可以针对成年人。富而不贵是现实社会中的问题,尤其是本地区的问题。通过国学教育,用根扎本土的文化理念,让人更容易接受。
作者觉得这是一种很聪明的做法,而且让学习的人容易了解和比较其中的同与不同。到了我们这个时代,影响人心灵的文化思想已经是五花八门,各种宗教、马克思主义、东西方各种文化思潮。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一是国门开放,现代科技让世界成了地球村。二是人类文明的累积,各种思想营养着我们民族的思想。兼容并取,去粗取菁,这是一个思想强大的民族发展的必由之路。
如果从目光短浅的功利角度出发,一个书院并不能给城市带来多少GDP,甚至还需要政府的资金扶持。但对于这个城市,对于城市居民素养肯定会有影响,会有提高。在这件事上,我们的政府不能短视。
我们知道,这几种教派历史上都对我们民族的思想有着深远影响。这些文化教派,各有各的一套说法。儒家讲入世(经世济用),佛家救世(因果),道家讲究出世(无为而治)。这里,似乎还有一个对中国影响极大的法家没有提到。法家,在中华历史上也是影响极其深远的流派。我曾经请教过弘道书院的院长,为什么不把法家也纳入其中?他的答复是,暂时还没有这方面的教师。想想也是,一个小小的书院,你也不可能让它包罗诸子百家吧。
知识出处
《故事里的三亚》
出版者:中国华侨出版社
本书从三亚历史文化、海洋文化、民族文化以及建国以来社会建设与经济发展等角度切入,深入挖掘了三亚的历史底蕴,回顾了三亚的发展历程以及作为改革开放样本城市折射出来的精神。
阅读
相关人物
陆小华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