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市图书馆
三亚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三亚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落笔洞结仙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故事里的三亚》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1087
颗粒名称:
落笔洞结仙缘
分类号:
K928.7
页数:
5
页码:
7-11
摘要:
本文记述了落笔洞的历史、神话和故事,以及对着名景点的探讨和描述。文章主要描述了落笔洞的起源,神话传说和题咏,以及落笔洞的自然美景和环境。
关键词:
落笔洞
历史
神话故事
内容
我曾先后两次造访过落笔洞,并留下深刻的印象。1998年金秋,我随同当时的琼州大学政史系主任林日举带领96级政史班的同学到落笔洞做社会调查,最近又跟随三亚作协历史文化组到此地造访。
第一次造访落笔洞时,题写于左侧洞壁上的“落笔洞”三字依稀可辨,“落”字右侧有竖写的“至元癸未”四个小字,落款处写着“维山”,下方还有文字,但已漫化不清了。据《三亚市志》称:市文物工作队已于1984年“发现”题字者是“云从龙”。史志载:云从龙,海北海南道宣慰——曾于宋咸淳十年(1274)在崖州协助镇压过陈明甫。或许他又于九年后的“至元癸未”年来此重游故地并勒石留题。这只是推测,看不到相关证据,也不清楚“维山”和云氏有什么联系,所以我对市文物工作队的结论还是心存疑惑。查“至元癸未”乃是1283年。由此可见,至少在700多年前,此洞的名称就已被确定下来了,所以,题字的时间是不可质疑的。
落笔洞位于三亚市区东北方20里处。海拔仅110米,不高,但很美。此峰古名“印岭”,的确十分形象,就像一枚翡翠印章,钤在平整宽阔、花团锦簇的旷野上。据《崖州志》所描述,落笔洞洞口高约12米,宽近9米,深约18米,顶部最高处约近20米。从洞顶伸下两条灰白的钟乳石柱,其尖端确实已经断折,但水仍在往下滴着,一点点地滴着……
落笔洞涧穴棋布,四通八达。洞分三层:上层有坐凉汉洞、天马洞;中层有仙皇洞;下层有落笔洞、仙郎洞、仙女洞。如三亚散文名家邢增乐在其美文《“落笔洞”传奇》中所书“仙郎洞”,口宽三米,高不足二米,洞里宽十六米,深十一米,洞底平坦,洞顶在平整之中略显些许神形悬石。据《崖州志》记载:“东南别有一洞,曰仙姑洞房,低于落笔洞,深广加之。绝顶有石形如磐,扣之音清越。又有石马蹲其上,并石犬、石猴、石麖诸状。”指的就是此“仙郎洞”及洞顶的悬石。除了上述形似“仙郎”所养的马、犬、猴、麖等动物悬石外,洞内还有一悬石,远远望去,形似仙女头像化石,“仙姑洞房”因此而得名。
这是一座突兀而起的小孤山,绕行一周只需小半天的时辰。附近虽有若干丘陵,但都很低矮,间有平地错开,因此,很难藏匿威胁人类生存的猛兽。可以想见,古时此地一定是万木争荣、百草丰茂、土地肥沃、雨量充沛,裹腹不忧之所在。冬暖夏凉,寒暑皆宜,择洞而居,风雨难侵。这里的确是古人类栖身的最佳的天然住所,海南恐怕很难找出第二处像它那样理想的原始巢穴了。可以想象第一个或第一群找到这里的先民是如何欢呼雀跃,额手相庆。传说古时有高僧看中这片清静之地,于功德圆满后在此“禅化”成仙。
刘禹锡《陋室铭》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落笔洞的仙名很大,仙气火旺,以致神话、故事、诗歌、民歌,甚至人世情爱都喜欢与之呼应结缘。
我在童年时代就听长辈们讲述过落笔洞的故事:从前洞里住过一位仙人。仙人走后留下一支石笔。石笔倒悬于洞中,不停地往下滴仙水,间或憋住不滴了。只有勤劳、聪明、善良、德高者,才可以接到仙水而致富。有位阔佬也想要接水沾仙,但仙笔就是吝而不赐。阔佬大怒,便打断了笔尖。从此,仙水不再下滴,仙洞也渐荒芜……
落笔洞作为一处美丽、神奇的风景名胜而被发现的时间,在崖州各个景点中还是较早的。有关落笔洞的题咏,始于宋代,盛于清代。然而,极少有人视之为古迹而发起思古之幽情。有关落笔洞的诗作大多嵌着个“仙”字,大抵只表述了三种意思:一即“仙人”,二为“仙笔”,三是“仙景”。
最初将此意引入作品的,似宋代的倭倭才。他在一篇“七律”中写有这样的句子:
空有石衔仙骨在,想应人逐彩鸾飞。
洞中仙子今何往?欲上雕鞍不忍归。
他想象曾有“仙子”在此居留,后来留下一副仙骨,而人却随彩色的鸾凤,不知飞到什么地方去了。自此,历代后来者的题咏便少不了在“仙”字里作点发挥。明代诗人王佐的一篇七律中,留下这样的诗句:
仙家景象人难道,天遣悬崖落笔吟。
王佐认为:他在落笔洞所见到的人间仙境,凡人的笔墨是写不出来的,所以,上天派遣神仙在洞中留下仙笔来歌吟它。王佐深感自己的诗实在是愧对仙境了!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崖州知州钟元棣游历至此,曾题诗《落笔凌空》,写下这样的诗句:
信是仙家逞妙才,洞遗石笔绝尘埃。
钟氏的诗对洞中石笔的传说有了新的发挥,从“仙人留笔”到“仙家逞才”,好似洞中的仙人不止一人,而是多人,也许还有“八仙逞才,各呈神通”也说不定!
落笔洞的仙名,在古崖州民间早有所盛传,成为崖州民歌常常咏唱的题材,成为民间歌手风流托物,寄意交情的重要意象。崖州歌王孙炳耀和歌后陈中花唱和的民歌《落笔仙洞玩仙水》在民间广泛流传,可谓家喻户晓——
孙炳耀:
落笔仙洞玩仙水,
游浪逍遥入深闺;
软软手攀栏杆架,
轻轻脚行芳草园。
落笔仙洞玩仙水,
偶遇孟榕桂花开;
形影相关双双乐,
任蜂逍遥侬花园。
风流托物情歌是崖州民歌情歌的特殊品种,以比兴托物的手法,状写男女情怀,风流韵事,风流而不淫色,话意双关,含蓄风趣,在民间广泛流传。
有关落笔洞的神话、故事很多,甚至连带到天涯海角、鹿回头。
有一鹿回头的神话故事云:两三千年前,五指山上一位青年猎人有一次追逐一只梅花鹿,追呀追呀,经过了九十九座山、九十九条河,最后来到了今天鹿回头的所在地,梅花鹿被逼上了悬崖,无路可走。于是,回头一变,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姑娘,和青年猎人喜结良缘,生儿育女,他俩就是黎族同胞的祖先。而后,夫妻俩几番迁居,最后选中落笔洞定居下来。
而在众多的落笔洞的神话故事中,又有如下所传: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被贬到海南儋州时,经常外出游山玩水,寻找诗意。一天,他迷了路,来到了今天天涯海角这个地方。看到这里碧水苍茫,怪石林立,石高天低,他以为来到了天之涯,海之角,于是,挥笔在巨石上写了“天涯”和“海角”四个字,然后将毛笔甩到大海里。突然,这支毛笔飞了起来,飞呀,飞呀,最后飞到了离天涯海角十多公里远的一个山洞里,这山洞就是今天的落笔洞。这支毛笔吊挂在洞里的石壁上,慢慢地变成了一支石笔,时常有水从笔尖滴下。据说,要是有人能用这支石笔来写文章,一定会写出生动感人的文章来,就是超然事外之人——像和尚、尼姑也能动心。下面有诗为证:
在鹿回头,
我没有遇到那美丽的梅花鹿;
落笔洞前,
我来将苏公的遗笔寻找——
想给那美丽的仙鹿写张请柬,
看看她,
肯不肯——
回头!
我的这首小诗构思来源于鹿回头和落笔洞的两个传说故事以及一个真实的故事。
我乐东的一个朋友有一个青梅竹马女朋友,恋爱了好几年,已开始谈婚论嫁。后来,女友调到三亚工作,成为异地恋。有一次,他到三亚看他的女友,女友借故不见他。看来是凶多吉少。从三亚回来后他告诉了我这件事,问我怎么办。我想了想,写了这首小诗,让他寄给他的女友。那位骄傲的鹿城姑娘读了这首诗,心中一动:哎,原来这个傻子还会写诗呢,还把我比作仙鹿(仙女)呢,后来她也回头了。
现在想来,我的朋友和他的女友可谓是好事多磨。能喜结良缘,实在是和落笔洞扯上了一点仙缘。
人们往往会由衷地赞叹大自然巧夺天工的创造力,而我却会更由衷地赞叹人类对大自然创造力的敬畏之心和伟大的想象力。因为有人类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和伟大的想象力才创造了神仙,才能够和神仙结缘,因而才能够“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才能够“天生一个仙人洞”!
知识出处
《故事里的三亚》
出版者:中国华侨出版社
本书从三亚历史文化、海洋文化、民族文化以及建国以来社会建设与经济发展等角度切入,深入挖掘了三亚的历史底蕴,回顾了三亚的发展历程以及作为改革开放样本城市折射出来的精神。
阅读
相关人物
邢孔史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