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岛人类足迹的起点——落笔洞遗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故事里的三亚》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1086
颗粒名称: 海南岛人类足迹的起点——落笔洞遗址
分类号: K928.7
页数: 4
页码: 3-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海南岛人类活动的历史和落笔洞的发现。海南岛的人类活动遗址位于三亚河流域,其中落笔洞是最早的人类栖居场所之一。落笔洞是一个独特的喀斯特山体,其洞口像一道女性的生殖之门,深入山洞可以防御猛兽和天雨。在山洞里发现了大量古人类活动遗址,包括13枚古人类晚期智人牙齿化石、上百件脊椎动物化石以及大量的贝蚌壳和用火遗迹。经鉴定,这些遗物属于旧石器时代末期和新石器时代初期的古人类,距今约一万一千多年。落笔洞的发现为研究海南岛早期人类的活动提供了珍贵的信息。
关键词: 海南岛 人类足迹 落笔洞遗址

内容

远古人类的足迹漫漶难寻,一个个遗址,就成为当今人们捕捉远古人群踪影的信息场。
  海南岛的人类从何而来,都属于什么人群,有过怎样的发展历程,怎样的迁徙路线……近年来,随着一些遗址的陆续发现,人们总会将海南的先人跟南岛语系人群扯上关系,似乎这海岛居民势必就来自这么一个与岛屿相关联的群体。其实南岛语系人群并不神秘,他们分布范围东到夏威夷、西到马达加斯加,南到复活节岛,北到台湾。海南岛的原住民看似有他们的存在,但是目前海南岛的后裔只有三亚回族来自东南半岛,与南岛民族有着密切关系;可他们迁入海南岛的时间很明确,是近几百年的事情。其他群体,就再没有主体表现为南岛民族的证据。毕竟,海南岛与中国大陆极为接近,若干万年前还一体相连。
  如今,海南岛最早发现的人类活动遗址,竟然就位于三亚河流域,即三亚市吉阳区南丁岭西侧的一个独体山岭,据说本名印岭。但古今典籍多依照落笔洞之名,称这座山为落笔峰。道光《琼州府志》载:“落笔峰,在城东百余里,又名落笔峒,高三十余丈。巉岏峻削,中有石峒。峒内有悬,击之如磬。高处一石门,有二石如悬笔,笔尖水滴不断。又一洞门,内如屏,高十丈,有窍通明。又有井,深不可测。前人刻木为志,沉井中,后于大海得之。”文字描述详尽,足见落笔峰古往今来都得到文人关注,里面的大量石刻就证明了这一点。
  落笔峰是一个奇特的喀斯特山体,在低洼处拔地而起,整个山体呈锥形,周边有岩体垮塌而形成的悬崖。其山形地势,有如由上天戳在大地上的一个巨大印章,这就是印岭一名的由来。在三亚河流域,地形的
  轮廓线多显得柔和,只有这里突兀显现出一座刀劈斧削过一般的山体,为三亚河流域平添几分粗砺气质。在四周多为花岗岩生成的情形下,石灰岩在三亚河冲积平原的存在,也可以说是一个传奇。当然,我们还可以看到,仙安岭、七仙岭、鹦哥岭、尖峰岭、王下洞、儋州石花水洞等地,都普遍存在着石灰岩;六罗河上游的河床,也都是石灰岩;西面与落笔峰呼应的抱坡岭,剥开土层也都是石灰岩,并且长期作为水泥原料,后来因为过度开采变得狰狞可怖,为了恢复原貌,在“双修”“双城”中又为其披上了表土和绿装。由此可见,琼中南区域存在一个庞大的石灰岩沉积层,这一地块在远古为海相沉积,后来地壳抬升,碳酸岩出露地表;再后来又由于泥土的搬运作用,岩层多被遮蔽,只有被推到高处的岩体才得以出露,如七仙岭和尖峰岭的几个锥峰。按说,落笔峰这种低海拔的山体不应该有岩体出露,但是这里曾经长期处在一个河道上,天长地久地冲刷,其表土被冲刷殆尽。
  古河流对落笔洞的持续冲刷,加上地质的挤压断裂,使落笔峰的边缘不断出现垮塌,变得越来越瘦削,成为类似华南一带常见到的锥状喀斯特山体。但这在海南却极其罕见,在琼南平地上可谓绝无仅有,成为三亚一处独特的风景。
  这古河道,就是东河的前身。如今,在落笔岭周围还可见到古河道的遗迹;三亚学院附近有大量的水塘存在,正是当年在丰水季节经过的河水冲刷而形成的湿地。也就是说,三亚东河的部分支流,曾经就位于落笔岭东侧,与之擦身而过。
  受地理板块的挤压和水流的侵蚀,落笔峰东侧开始出现了几个溶洞,落笔洞也在这一时期生成。但这生成的时间用地质概念来说显得非常短暂,因而落笔洞的溶蚀不深,甚至里面的钟乳石还没有生成多少根,地面就开始抬升。到山体抬升至一定高度,下方又冲蚀出一个浅洞……但这时间也没持续多久,河流却又改道了,所有的溶洞都成了旱洞。只有山上的岩罅间残存的一些覆土,长满了小树;土分不多,营养有限,水分亦有限,这些树木虽可能很有些年代,但是普遍干瘦;山脚下因为剥蚀的石灰岩堆积,覆土更加有限,只是多长了些灌木。这样的溶洞环境,为古人类的栖息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场境。当时活跃在三:亚河流域的古人类,就以此山洞为栖息地,开启了海南古人类的穴居时代。
  在20世纪80年代初,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在落笔洞发现了古人类活动遗址。1992年3月,考古人员开始在洞内展开考古挖掘,共发现了13枚古人类晚期智人牙齿化石,以及上百件华南虎、亚洲象等8目23科45种现生种脊椎动物化石,还有大量的贝蚌壳和用火遗迹。经鉴定,它们属一万一千多年前的古人类活动地,年代为旧石器时代末期和新石器时代初期,落笔洞是迄今为止海南岛发现的最早的人类栖居场所。
  早期人类,为防御猛兽和天雨,多喜欢居住天然岩洞。
  落笔洞,其洞口更像一道女性的生殖之门,位居落笔峰的山腰。洞口下方为剥落的岩石,一直铺展到了洞门口。整个山洞进深十米,高十来米,正好适合古人类藏身。
  面对如此独特的山体,如此独特的门洞,古人类定会尊为天意,奉之为上天赐予的息壤,在心中具备神圣的地位。因而,族群中凡是庄重的事件,类似祭祀和氏族婚丧嫁娶,都会在这里举办。这溶洞就形同这支远古人群的圣殿,天火在此保存,盛宴在此展开……当然,古人类也不会有太多的文化心理,但对一切充满了敬畏,尤其是山地形胜和天空异象,都会在心里感到一种莫名的神圣。溶洞里侧还有一个形似宝座的石台,其正上方又形似一个天然藻井,中间原本垂下一条硕大的钟乳石,形似笔锋将落,要为这支古人类谱写出一部史诗来。这样,该溶洞就有了“落笔”这么一个特别的名字,为三亚河这片原本文教并不发达的区域涂抹上了一层浓郁的文化色彩。如今,那支“落笔”已然折断,残存几根小落笔犹然悬在空中,但缺少了天水滋润,从此永远也“长”不大了,除了发生折断,或许还会发生大规模的地理塌陷。
  落笔峰之外,有高山、河流、台地、平原、海洋,适宜于远古人群的采集、渔猎,游戏……远古人类跋涉而来,因为这里多石,树林没那么密集,且有天然藏身之所,洞外也方便搭建棚屋。顺着河道上溯下游,他们都可以采集食物,展开渔猎。在四周密林中,不时还会有大型野兽出没,退可避猛兽袭扰,进可以有效组织围捕。再顺水而下,就来到宽阔的三亚湾海滩,人们可以在此燃起篝火,载歌载舞,与大海对话,与上天交流。
  早期的海岸线,远没有如今这般远离落笔洞;三亚湾更以宽阔的胸怀,赐予人类更多的食粮。最终选择在这里安家,保证了古人衣食无忧,因而在落笔洞以及古三亚河冲积出的这块平原,成为人类的一块福地,在这里开启了海南岛最早的一缕文明曙光。
  落笔洞曾经被列入“崖州八景”。宋元以来,有文人进入该洞,见到洞顶石柱惊为落笔,落笔洞的名字就这样传开来,赋予这地方强烈的文化气息。后来,陆续有文人到此寻踪,留下诗词崖刻,文化积淀愈加丰厚。如今,这个最早的人类息壤已陷入冗长的沉静,或者沉思;同时以先驱者姿态,观察着后来多少个百年的风起云涌,历史变迁,以及新三亚城的崛起。
  作为海南岛上最早的人类发祥地,落笔洞遗址与三亚藤桥伊斯兰古墓群、崖州孔庙一道,成为三亚三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落笔洞的地位远非另两处文物可与之比肩。如今,随着文化遗址地位的日益提升,落笔洞古人类遗址的合理保护以及合理开发,也将摆到地方文化发展的日程上来。

知识出处

故事里的三亚

《故事里的三亚》

出版者:中国华侨出版社

本书从三亚历史文化、海洋文化、民族文化以及建国以来社会建设与经济发展等角度切入,深入挖掘了三亚的历史底蕴,回顾了三亚的发展历程以及作为改革开放样本城市折射出来的精神。

阅读

相关人物

萧烟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