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卫生防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三亚市志.1991-2010》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1063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卫生防疫
分类号: R199
页数: 10
页码: 1177-1186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三亚市1991年至2010年卫生防疫、三亚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情况。
关键词: 三亚市 卫生 卫生防疫

内容

一、三亚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前身为三亚市卫生防疫站,位于三亚市解放路674号。1991年,内设办公室、检验科、防疫科、计免科、寄防科、卫生科、食品卫生科、消杀科、宣教科和专科门诊等10个科室。1993年,内设办公室、行政、防疫、计免、寄生虫病防治、检验、消毒杀虫、环境卫生、学校卫生、劳动卫生、宣教、传染病专科门诊和食品卫生监督检测所等13个科室。有职工86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67人(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12人、初级职称52人)。
  2005年5月,撤销市皮防所、市结防所、市健康教育所、市卫生防疫站,组建三亚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隶属市卫生局,为副处级事业单位。将市皮防所、结防所从事医疗服务职能合并,组建三亚市慢性病防治医院,隶属疾控中心,为正科级事业单位;三亚市三林麻风医院挂靠疾控中心,为副科级事业单位。中心内设13个科所:办公室、急
  性传染病防治科、寄生虫病防治科、计划免疫规划科、艾滋病与性病防治科、消毒杀虫科、卫生检验检测所、质量信息管理科、公共卫生与地方病防治科、结核病防治所、健康教育所、中小学生卫生保健所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科。中心有职工86人,其中有卫技人员66人(副高职称3人、中级技术职称21人、初级技术职称42人)。
  2010年,三亚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占地面积5544平方米,门诊大楼建筑面积为2300平方米,综合办公楼建筑面积为2800平方米,职工住宅楼为6700平方米。共设16个科所:办公室、财务科、综合事务科、质量控制与管理科(信息与网络管理中心)、健康教育科(三亚市健康教育所)、公共卫生科、职业卫生科、免疫规划科、急性传染性疾病防治科、结核病防治所、艾滋病防治科、寄生虫病与地方病防治科、消毒杀虫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科、检验检测所(理化检验室、微生物检验室、卫生毒理与功能检验室)、预防医学门诊部。有工作人员141人,在编100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81人(高级职称1人、副高级职称6人、中级职称28人、初级职称46人)。医疗设备有原子吸收仪、气相色谱仪、PCR检测仪(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仪)、原子荧光光度计、CO2培养箱(二氧化碳培养箱)、生物安全柜及酶标仪等高尖精检验检测设备,并建立了动物毒理实验室、病媒生物实验室、艾滋病确证实验室等。
  二、三亚市麻风病防治中心(三林医院)
  位于崖城镇西北三陵水库附近。1990年,有医务人员6人(主治医师2人、中医师1人、护士1人、卫生员1人、职工1人)。2005年,医院从单一的麻风病住院康复转为全面管理麻风病防治工作,负责三亚市麻风病的组织、计划方案制定及考评工作,承担住院病人的康复和生活管理,负责孤寡、畸残康复医疗服务,承担基层卫生医疗单位培训及宣传工作。2010年,三林医院升格为三亚市麻风病防治中心(三亚市三林医院),隶属于三亚市疾控中心,系财政全额拨款科级单位。医院设康复部(住院病区)、防治科和综合办公室。所有住院麻风病人都纳入城市低保及农村医保。医院注重基层医务人员培训,已形成“市麻风病防治中心—乡镇卫生院—乡村卫生室”的麻风病一体化三级防治网络。
  三、计划免疫
  (一)“四苗”接种
  “四苗”即脊灰糖丸、麻疹疫苗、卡介苗、百白破。1991—1995年,三亚市各乡镇按人口4000:1的比例配备防保人员。麻疹疫苗接诊5067人,卡介苗接种5209人。对育才等11个乡镇儿童进行全程“四苗”接种,接种率为85%以上,三亚市儿童免疫接种2.7万人,“四苗”接种率分别92.3%、97.6%、88.0%与91.8%。“四苗”覆盖率为97.6%。
  计划免疫工作实行一人一针一管制度,0~3岁儿童入册率95%以上,“四苗”全程接种率以乡镇为单位保持在85%以上,组织四轮儿童糖丸强化免疫,接种率均在97%以上。开展“4·25”全国儿童预防宣传日活动,派出卫生专业人员156人,接受咨询2837人次,6386名适龄儿童接受预防接种。开展新生儿乙肝疫苗实行接种证制度,市区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达100%,农村40%。麻疹接种47063人,乙脑15467人。
  1996—2000年,三亚市适龄儿童“四苗”全程接种率90%以上,婴儿入册率98%以上。海南省卫生防疫站抽查河西、荔枝沟、保港3个区镇计划免疫工作,“四苗”接种率与儿童入册率均达100%,血检三亚市脊灰、麻疹、乙肝人群免疫抗体水平全省最高。省卫生厅组织考评全省计划免疫工作,在三亚市抽查70名12~24月龄儿童,“四苗”全程接种率94.3%以上,乙肝接种率为61.4%,计划免疫相应传染病均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指标内。其间,1997年,无脊灰野毒株病例发生。2000年,境内局部发生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流行,计划免疫工作迅速应对,给1~10岁儿童应急接种乙脑疫苗40551人,接种率85%,并很快地扑灭了疫情。
  2001—2010年,计划免疫每次冷链运转覆盖率均达100%,每次运转接种率均达到85%以上,儿童糖丸强化免疫27306人,接种率为95%,乙肝全程接种520人,全程免疫率为51.4%。省卫生厅在三亚市抽检12~24月龄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率59.10%,乙脑疫苗接种率25%,“四苗”全程及单苗接种率均为100%,无脊髓灰质炎、白喉发生。第二轮儿童糖丸强化服苗率96.5%,儿童入册率94.8%,“四苗”全程接种率94.1%,乙肝全程接种率77.1%,麻疹免疫接种成功率85.35%。开展对8个月至15岁儿童麻疹疫苗应急接种118485人,接种率为97.46%。糖丸强化免疫服苗27306人。“五苗”全程接种率92.9%以上,其中卡介苗、麻疹、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达95%以上。在三亚市开展1~7岁儿童基础免疫查漏补种1850人次,糖丸强化服苗率达97.3%,“五苗”全程接种率95%以上。在中小学校及幼儿园开展入学入托查验接种证,补种各类疫苗25000多针次,免疫规划针对的传染病发病率明显下降,发病率控制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儿童“七苗”接种率98%以上,15岁以下儿童乙肝疫苗接种完成18609人,甲型H1N1流感疫苗应急接种51901人,接种率达95.29%。
  (二)疫苗、卡证管理
  1991年,计划免疫使用的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三联菌苗、麻疹疫苗、流脑菌苗等生物制品实行省、市、区、乡镇、村逐级免费计划供应及领发登记制度,并在上级统一制定的报表上反映使用情况。
  1994年,三亚市计划免疫工作开始在市区推行“四苗”接种证制度,需要接种的儿童,须在市妇幼保健站办理适龄儿童接种证,医务人员在给适龄儿童接种疫苗后,必须在接种证记载接种人姓名、年龄、接种时间等信息。
  1996年,制定出《三亚市扩大计划免疫与冷链系统管理办法》,对具体工作进行规范,并建立使用、维修、养护等管理系统。
  2001年,首次将乙肝和乙脑疫苗列入常规免疫。
  2002年,在原来接种儿童建立疫苗接种登记证的基础上,增加了建立疫苗接种登记卡(册),凡本地居民和在本地居住3个月以上外来流动人口的新生儿都要给予接种疫苗,同时给接种对象建立疫苗接种登记卡,推行疫苗接种制度,凡给予免疫接种的儿童都要发给接种证,并把接种的详细信息记录在接种证,以备下次接种参考。同年,凤凰镇、田独镇新生儿共778人,建立证、册751人。
  2003—2004年,三亚市适龄儿童计划免疫接种入册率为96%以上,建证率为93%以上。
  2005年,在三亚市举办了《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培训班,各医疗单位共150人接受了培训。三亚市全年出生新生儿6027人,入册率为98%以上,建证率为99.6%。
  2006年,制定了《三亚市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实施办法》,组织学校老师进行查验接种证培训,要求学校制定查验接种证工作制度,把查验接种证纳入报名程序,在三亚市托幼机构和小学开展疫苗接种查验工作,对没有接种的儿童或接种了但遗漏建证的儿童进行了补种和补证。
  2007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过加强计划免疫四本账资料和报表管理,建立疫苗采购索证制度及疫苗储存制度,施行“专人专房专冰箱”的冷链管理制度,规范和完善计划免疫工作中的执行效果和反馈机制。
  2008—2010年,三亚市全年出生新生儿疫苗接种入册率与建证率均为100%。
  四、传染病防治
  (一)主要疾病
  麻风病 1991—1995年,共治愈麻风病人37人。1995—2000年,组织专业防治人员在三亚市50个重点村进行一次大规模的麻风病普查和线索调查,治愈11人。2001—2010年,对48个自然村9700人开展麻风病普查与历年复发及生存调查,治愈4人。
  性病 1991年,三亚市慢性病防治站由一名医师负责性病工作,向市医院、三林医院、市卫生防疫站、市妇幼保健站及市区各个体医生收集性病疫情,每月底向省皮肤病研究所报告。1991—1995年,三亚市共发现性病1097例。1996—2000年,市卫生部门与市公安部门联合对高危人群进行强制监测查治,三亚市共发现性病患者4610例,均给予了正规治疗。2001—2005年,三亚市共发现性病5996例。2006—2010年,三亚市共报告性病6954例。
  霍乱 1991—1995年,经对老疫点与腹泻地区进行大面积检测,均未发现阳性,霍乱疫苗注射2.5万人。1996—2000年,三亚市在南海和荔枝沟发现2例霍乱,立即对其进行隔离治疗,采集密切接触者样本38份,及时扑灭了疫情。2001—2005年,按照“早、小、严、实”的原则开展霍乱监测工作,建立健全肠道门诊,做到“逢泻必检”,共采集疑似病人样本1519份,可疑外环境样本497份,均未发现阳性病例。2006—2010年,共采腹泻病人样本1519份,可疑外环境样本89份,均未发现阳性病例。
  登革热 1991—1995年,未发现登革热病例。三亚市设5个登革热传播蚊媒监测点,每个点各检测5次,发现凡布雷图指数超过10时,均采取翻缸倒罐、清除积水和在饮用水中投放球型芽孢杆菌等综合性措施,以控制登革热病例的发生。1996—2010年,在重点疫区开展登革热媒介控制工作,布雷图指数控制在5以下,三亚市未发现登革热病例。
  疟疾 1991—1995年,三亚市疟疾发病2101例,对重点疫区3758个村队总人口125943人进行全民预防服药,对505个村队1335286平方米进行药物喷洒,对1008个自然村47580顶蚊帐进行溴氰菊酯浸泡。1996—2000年,三亚市疟疾发病1156例,对重点疫区73个村队总人口3595人进行全民预防服药,对475个村队449323人进行对象服药,对155个自然村9156顶蚊帐进行溴氰菊酯浸泡。2001—2005年,三亚市疟疾发病3200例,对重点疫区60个村队总人口6260人进行全民预防服药,对2235个村队12775人进行对象服药,对373个自然村15376顶蚊帐进行溴氰菊酯浸泡。2006—2010年,三亚市疟疾发病452例,对重点疫区368个村队总人口21870人进行全民预防服药,对125个村队3134人进行对象服药,对322个自然村15850顶蚊帐进行溴氰菊酯浸泡,三亚市连续6年无恶性疟疾死亡病例发生。
  麻疹 1991—2010年,唯2005年6月21日,境内发生麻疹局部暴发,累计发现麻疹疑似病人22例,在局部暴发区域月川村辖区为1457名儿童紧急接种预防疫苗,迅速控制了麻疹疫情的暴发流行。
  丝虫病 1991—1995年,对4个乡镇5359人进行丝虫监测,未发现丝虫病例。1996—2000年,在防治肠道寄生虫试点地区,对5472人进行肠道寄生虫驱虫,人群带虫率由原来76%降至19%。1998年11底,省卫生厅组织丝虫病防治专家小组,对三亚市丝虫病防治工作进行全面评审验收,宣布三亚市已经实现消灭丝虫病这一目标。2001—2005年,对丝虫病重点疫区荔枝沟罗逢村922人采样检测,受检率达95%,未发现丝虫病例。2005年11月18日,通过卫生部组织对三亚市实现消灭丝虫病的验收,从此,三亚市停止对丝虫病的监测和防治工作。
  手足病 1991—2010年间,只有2008年5—6月三亚市累计报告手足病临床诊断病例388例,确诊32例,死亡1例。疫情发生后,迅速启动《三亚市手足病应急预案》,采取了对三亚市学校和托幼机构进行全面排查,对25所学校进行全面消毒,对集中发病的幼儿园实行停课处置等一系列措施,迅速遏止了疫情暴发与大面积流行的趋势。
  艾滋病 1991—1995年,在三亚市开展艾滋病监测高危人群1408人次,均为阴性。1996—2000年,出台了《三亚市HIV哨点监测方案》,开展艾滋病监测高危人群检测913人次,均为阴性。
  2001—2005年,出台《三亚市艾滋病防治规划》和《三亚市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工作方案》,组织市医疗卫生单位、各乡镇卫生院及个体医生32人,进行艾滋病防治培训,开展艾滋病监测高危人群检测3047人次,调查3434人。分别在河东、河西区开展100%推广安全套与针具交换试点,利用媒体及多种形式开展全民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发放安全套11726个、宣传册6437本、针具14970支,收回旧日针具13458
  支。在市卫生防疫站艾滋病自愿咨询室,开通了防治艾滋病咨询电话。
  2006—2010年,累计监测36385人,三亚市孕产妇艾滋病检测3900人。利用各种形式开展全民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和100%推广安全套与针具交换工作,对高危人群落实行为干预措施。对艾滋病人开展关怀活动,对吸毒人员设立2个美沙酮药物维持治疗点。
  结核病 1991—1995年,对三亚市4个流行病调查点16151人进行检测,对三亚市21所中小学及幼儿园6035名学生进行PPD试验(结核菌素试验,也称为芒图试验)。对符合免费治疗条件的病人,给予免费治疗,治疗过程推行“四见面”(治疗医生、结防医生、督导医生与病人之间相互见面)督导管理,对于转诊病人做好归口管理。治疗效果分别达到和超过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治疗标准,经省检查评比,获全省结核病控制项目两项第一。1996—2000年,全市启动世界银行贷款中国结核病控制项目。2006—2010年,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DOTS)覆盖率达到100%。
  非典型肺炎(SARS) 2003年,中国大面积暴发非典型肺炎。同年4月,根据省委、省政府部署“口岸把关、全省布控、属地管理”的原则,三亚市成立“非典”防治领导小组,市委副书记、市长任组长,成员包括卫生、公安等有关部门的主要领导,进行统一领导、统一指挥防控措施落实。三亚市印发《非典型肺炎应急处理预案》,制定了城镇于6小时内,农村于12小时内的疫情报告时限。三亚市全市设医疗卫生机构设立发热门诊24个,三亚市人民医院、海南省农垦三亚医院、海军425医院负责发热病人的诊断和排查,海南省农垦三亚医院负责可疑病人的隔离观察治疗,卫生院负责发热病例的检查。三亚市开通24小时疫情报告及咨询热线电话,同时实行市级布控报告疫情。三亚市投入资金500多万元,出动人员20万人次,其中医务人员3万多人次,接诊发热病人12890人次,登记造册外来人口和返乡人员10542人,医学留观1426人次,其中集中隔离留观189人次,排查可疑病例24例,同年及后至2010年三亚市没有发现非典型肺炎病例。
  甲型H1N1流感 2009年5月10日,中国内地发现首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经隔离治疗,同月17日治愈出院。同年6月27日、7月3日,2名国内乘客飞抵三亚凤凰国际机场,被确诊为甲型H1N1病例,遂将其送入农垦三亚医院隔离治疗。7月13日,6名阿曼藉旅游客被确诊为甲型H1N1病例,遂将送入农垦三亚医院隔离治疗。疫情发生后,三亚市启动卫生突发事件预案,经对患者治疗,病情稳定,体温恢复正常,未发生疫情暴发与流行。同年9月11日,市救急救援中心接到市业余体校报告,称该校有5名学生出现发热等流感样症状,经对5名疑似甲型H1N1患者进行检测,发现1名甲型H1N1患者,立即送往农垦三亚医院隔离观察治疗;为防止疫情扩散蔓延,市卫生部门责令市业余体校全体教职员工与学生在校内进行隔离和医学观察。经治疗,患者病情稳定,体温恢复正常,三亚市未发生疫情暴发与流行。2010年,为做好甲型H1N1流感防治工作,三亚市共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4078支,同年未发现甲型H1N1流感患者。
  (二)传染病报告制度
  从2004年起,三亚市开始建立法定传染病报告制度。同年,三亚市共报告乙类法定传染病2161例,总发病率为424.56/10万。2005年,三亚市共报告法定传染病16种2063例,总发病率为476.20/10万。2006年,三亚市共报告乙、丙类法定传染病17种2534例,总发病率为467.85/10万。2007年,三亚市共报告乙、丙类法定传染病2581例,总发病率为476.20/10万。2009年,三亚市共报告乙、丙类法定传染病3061例,发病率为556.55/10万,死亡率为0.52/10万。2010年,三亚市共报告17种乙、丙类法定传染病3893例,发病率为689.03/10万,死亡率为0.59/10万。
  2004—2010年,因三亚市甲级法定传染病发病率极低,未进行汇报。同时期,三亚市均无重大疫情发生与流行。
  五、非传染性疾病防治
  (一)碘缺乏病
  1991—1995年,对高峰、育才、天涯、崖城、藤桥、田独等乡镇6个自然村1335人进行地方病甲状腺肿大调查,发现甲状腺肿大15人,患病率11.24%。1996—2000年,加大打击非碘盐在三亚市食盐市场销售的力度,保障了合格碘盐的供给,有效预防了碘缺乏病在三亚市的流行。2000年,全省消除碘缺乏病评估组来市对碘缺乏病状况进行评估,宣布三亚市达到基本消除碘缺乏病的阶段目标。
  (二)职业病防治
  1991—1995年,对接触铅的作业工人77人(占职工总数的60.2%)与机动车辆驾驶员2207人进行体检。三亚市监测10家有粉尘作业工厂,抽取粉尘浓度12份,噪音、风速、温湿度75份。将13家工厂纳入监测范围,组织8家工厂职工进行职业性体检,体检接触粉尘作业工人729人,铅作业54人,机动车驾驶员9463人。未发现与相关职业有关的职业病。
  1996—2000年,对三亚市14家有医疗放射装置的医疗单位进行监测。对三川水泥厂、三亚木材厂接触粉尘作业工人293人进行体检,发现乙肝表面抗原阳性18人,未发现尘肺病例。对三亚市粉尘监测点进行监测,合格率100%。完成14台X射线诊断机的监测,合格率57%,发放个人剂量计30枚。对5家触尘触毒工厂粉尘监测34点次,合格率73.5%。
  2001—2005年,对三亚市16家医疗单位45台X射线诊断机进行监测,合格率73.3%,对22名X射线诊断机操作人员进行剂量检测,合格率分别为79.1%~100%。对从业人员32人中的23人进行体检,未发现相关职业病。对有害作业场所粉尘监测2个点次,合格率为100%,对4家工厂企业职工541人进行健康体检,未发现与相关职业有关的职业病。
  2006—2010年,对8家医疗单位10台X射线诊断机48个监测点进行监测,合格率为79.1%。对有害作业场所粉尘监测2个点次,合格率为100%。对4家工厂企业职工541
  人进行健康体检,未发现与相关职业有关的职业病。
  六、卫生监督
  1993年4月,成立三亚市卫生监督所,正科级事业单位,隶属于三亚市卫生局,有卫技人员9人,担负依法对三亚市食品卫生执行行政许可审批、处罚和监督的职能。2005年9月,升格为副处级事业单位,有卫技人员29人。2007年,有职工32人,其中卫技人员20人,内设办公室、受理与发证科、公共卫生监督科、医疗与传染病监督科。2010年6月,其食品卫生许可审批权、处罚权与监督权连同编制一并划转划归给三亚市食品药品监督局。
  (一)公共场所卫生
  1991—1995年,三亚市累计有公共场所958户,从业人员12814人,体检12605人,发现传染病调离岗位481人,旅店公用茶具消毒效果抽样检查399份,客房空气质量抽检439份。自来水质抽样611份。对公共场所行业巡回监督200次,突击检查2次,实施卫生行政处罚37起,警告并限期改进20店次,责令停业整顿23店次,罚款65店次共计10050元,没收销毁8店次不合格化妆品67千克。实施卫生行政处罚18起23项,警告并限期改进10店次,责令停业整顿13店次,组织市区64家宾馆酒店开展卫生检查评比,评出卫生先进单位5个、卫生达标单位11个。
  1996—2000年,对符合卫生要求的1875家公共场所办理了卫生许可证,体检公共场所从业人员17309人,发现禁忌证479人,己全部调离。组织公共场所卫生大检查9次,组织经常性卫生监督检查1504户次,受理违法案件40宗,立案33宗。实施卫生行政处罚60起,警告5户次,责令改进48户次,责令停产16户次,没收非法所得4户1104元,罚款28户次29250元,取缔非法经营活动16户次。
  2001—2005年,给公共场所核发卫生许可证1848家,全年监测公共场所4229户次,从业人员体检27057人,查出禁忌证1226人,责令全部调离。公共场所微小气候监测及空气卫生质量监测1258份,监测饮用水源30份,合格率100%。二次供水60份,合格率94%。游泳池水质监测30份,合格率88%。受理案件40宗,立案处罚37宗,警告1户,责令改正22户次,取缔非法经营户4户次,没收违法所得3户次,共3110.5元,罚款21户次,共38459元,责令停业1户,吊销卫生许可证2个。
  2006—2010年,给公共场所发放卫生许可证288个,从业人员预防性体检22438人,查出禁忌证147人,全部调离岗位。出动卫生监督执法人员1420人次,整治小旅馆、小发廊、小游泳池、小歌舞厅368家,对不符合卫生要求的小旅馆、小发廊、小游泳池、小歌舞厅给予不同程度的处罚。对公共场所日常卫生监督检查780户次,公共场所监测420户次,实行“阳光监督”70户,其中对空气质量、微小气候、噪声、照度等指标现场仪器检测为2562项次,合格率为97%。水质监测228份。对卫生不合格的150家单位进行行政处罚,罚款48200元。
  (二)学校卫生
  1991—1995年,在三亚市对18881名中小学生进行了健康检查与卫生监测,发现营养不良1038人。
  1996—2000年,成立了三亚市学生常见病综合防治领导小组。抽查17所学校、幼儿园食堂,发现有问题的食堂8家,给予警告并责令改进。完成在校学生6560人疾病与形态发育指标的统计,对市一中等7所学校食堂进行卫生大检查,发现一些私立学校食堂设施简陋、餐具消毒措施没有达标,责令其尽快改进。
  2001—2005年,对三亚市20所小学36505人进行健康体检。成立中小学卫生保健所,设在市卫生防疫站内,两块招牌、一套人员,负责中小学生的常见病、多发病业务指导和防治工作。市卫生局、教育局、公安局3个部门联合对三亚市14所学校、16所幼儿园食堂进行食品卫生安全大检查,发现一些学校幼儿园食堂未取得卫生许可证、从业人员未取得健康证而从事食品经营活动,执法人员当场责令限期改进。对三亚市学校及幼儿园食堂和学校周围的食品摊点进行2次全面检查与整改。
  2006—2010年,对16所中小学校32023名学生进行健康检查,完成三亚市中小学校62872份学生现场体检表的常见病分析、营养评价、发育等级、体型评价,对6所学校5470名学生开展肠虫查治工作。对三亚市76所学校、幼儿园进行卫生监督检查,发现有33家学校、幼儿园食堂未取得卫生许可证经营,且不同程度存在着布局不合理、功能不全、卫生设施简陋、卫生状况差等问题,对这33家无证经营且卫生状况差的食堂提出书面限期整改意见,对未取得卫生许可证经营和餐具抽检不合格的单位在《三亚晨报》上公告,对20家食具抽检不合格的单位进行行政处罚并课以罚款。
  (三)饮水卫生
  1991年起,市卫生防疫站配备专职饮水卫生监督员,每月月初从自来水公司抽取自来水水样进行检测,同年监测自来水的水质29份,水质全分析2次。1992年起,开始在三亚市对6个饮用末端水进行定点监测,共采水样41次200份进行检测,合格率为80%。1993年,对饮用末端水共采水样125份进行检测,合格率为72%。1997年,在对三亚市饮用水特别是饮用水源的巡查监督过程中,发现自来水饮用水源半岭水库的水不符合卫生标准,对其进行了限期改进的行政处罚。1999年,对三亚市所有饮用水进行监测:水源水检测7份,合格率为85.7%;自来水出厂水检测4份,合格率为75%;市政供水系统末端水检测96份,合格率为88.5%;二次供水抽检64份,合格率6.2%。
  2001年,水源水检测18份,合格率为100%。自来水出厂水检测6份,合格率为66.7%。市政供水系统末端水检测54份,合格率为100%。二次供水抽检48份,合格率97.9%。自备水源2份,合格率为0。简易水厂2份,合格率为0。2003年,水源水检测6份,自来水出厂水检测6份,合格率均为100%。二次供水抽检40份,合格率72.9%。市政供水系统末端水检测72点次,合格率为98%。对本市新民街自来水发现水蛭事件进行了调查处理。2004年8月,在三亚市开展食品卫生大检查,查获并取缔未经卫生许可生产经营饮用矿化水和矿物质水单位1家,罚款3500元。
  2006—2008年,检测水源水和出厂水161份,合格率均为100%;末端水检测72份,合格率为100%;二次供水抽检136份,合格率100%。
  2010年,水源水和出厂水各检测9份,合格率均为100%;末端水检测86份,合格率为100%;二次供水抽检167份,合格率100%。

知识出处

三亚市志.1991-2010

《三亚市志.1991-2010》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上起1991年1月,下至2010年12月31日止,采用述、志、图、表、记、录等体裁,记述三亚市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三亚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