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市图书馆
三亚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三亚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章 卫 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三亚市志.1991-2010》
图书
唯一号:
200120020230001060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卫 生
分类号:
R199
页数:
39
页码:
1161-1199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三亚市1991年至2010年卫生、机构、民营医疗机构的情况。
关键词:
三亚市
卫生
内容
第一节 机构
一、行政机构
1991年,三亚市卫生局为正处级行政机构,内设办公室、人事科、医政科、药政科、防保科、财会科、爱卫办,有干部职工34人。1995年,内设办公室、医教科、药政科、防保科、人事监察科、计财科、爱卫办。
2001年10月9日,机构改革,三亚市卫生局为市政府主管三亚市卫生工作的正处级行政机构,主要职能作了调整,将原药政、药检、药监职能划给药监部门,内设办公室、医教科、人事科、防保科。1990年11月15日,三亚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定为副处级,挂靠市卫生局,2005年独立设置,搬往河西路市政府第二办公大楼。
2004年5月,成立三亚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正科级事业单位,挂靠三亚市卫生局。
2009年11月9日,机构改革,三亚市卫生局为主管三亚市卫生工作的市政府工作部门。行政级别为正处级,部分职能作了调整,将食品许可、食品监管、化妆品监管职能划给食品药监部门,增加保健机构审批、婚前医学检查、气功医疗活动审批、气功人员资格认定、供水单位卫生许可等职能。内设办公室、医教科、人事科、财务规划科、疾病预防保健科、食品安全综合协调与卫生监督科、行政审批办公室。至2010年未变。
2005年,三亚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获“全国结核病防治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07年,三亚市被卫生部、中国红十字会、解放军总后勤部授予“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荣誉称号;三亚市中医院被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08年,三亚市被卫生部、中国红十字会、解放军总后勤部授予“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荣誉称号,三亚市中医院被卫生部授予“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09年,三亚市妇幼保健院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三八红旗集体”荣誉称号,被卫生部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中华妇幼健康事业发展特别贡献单位”荣誉称号,被卫生部授予“中华妇幼健康促进单位”荣誉称号。
二、公立医疗机构
1991年,三亚市卫生局有直属医疗卫生单位67个、挂靠单位12家。三亚市有乡镇卫生院14家(雅亮、崖城、藤桥、高峰、保港、天涯、羊栏、南海、荔枝沟、育才、林旺、田独镇、河东、河西区卫生院)、村卫生室56个、个体诊所95个。全系统从业人员共2565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044人。
2010年,市卫生局有直属医疗卫生单位298个。三亚市有乡镇卫生院14家,村卫生室7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个,个体诊所262个。全系统从业人员共4573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3762人。市内主要综合性医疗机构有海南农垦三亚医院、三亚市人民医院、海军425医院、三亚市中医院等。
(一)市区医院
海南省农垦三亚医院 位于三亚市解放四路。1989年,定为正处级事业单位,有床位650张,定员900人。1991年5月,被海南省卫生厅评定为三级医院,担负着海南省南部地区29个国营农场(职工、家属30多万人)以及二市五县的医疗卫生保健任务。设置病床604张,有职工830人,其中卫技人员582人(高级职称26人、中级职称71人),临床科室17个,医技科(室)20个;年门诊量9万多人次,年住院病人8300人次,抢救危重患者1500人。建立了中心电脑室,将病案、医疗统计、人事、科研等进行计算机管理。1992年,与四川肿瘤医院联合开办肿瘤防治中心。1993年9月23日,正式挂牌为海南省第三人民医院、海南医学院教学医院。1994年,与香港亚洲紧急救援中心签订定点医疗救护协议,成为亚洲紧急救援中心在海南的首家定点医院。1995年8月,被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卫生组织评为“爱婴医院”。1996年,顺利通过国家等级三级甲等医院评审,成为琼南第一所三甲医院。1999年1月26日,医院被卫生部正式认定为国际紧急救援网络医院。2002年,有床位650张,职工870人,其中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专家3人、省优专家4人、兼职教授11人、高级职称65人、中级职称169人,拥有20万元以上设备30台(套)。
2006年4月至2007年11月,医院改为股份制医院,更名为海南三亚同仁农垦医院。2007年12月医院终止股份制,恢复海南省农垦三亚医院名称和全民事业单位性质。2008年7月31日,被海南省卫生厅列为琼南区域医疗中心。
2010年,医院占地面积10.3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9.7万平方米。编制床位1000张,设有临床科室27个、医技科室13个,并设有儿童发育行为中心、健康体检中心、特诊VIP室、涉外医疗服务部,门诊部设26个专科诊室,24小时开放急诊。有百万元以上设备25台件、十万元以上设备203台(件)、万元以上设备790台件。先后取得32项科研成果奖,其中省部级奖8项、地市级成果奖25项。年门诊量519423人次,年住院病人数18984人次。
三亚市人民医院 位于三亚市解放路558号。1991年,医院利用海南福利彩票捐款150万元扩建面积为3517平方米的四层内科大楼。1992年,设立中西医结合科。1993
年,兴建面积为3650平方米的七层综合大楼和部分宿舍楼。1994年,全院建筑面积扩至30885.1平方米。1998年,建筑面积扩至32459.11平方米。
2001年,成为海南医学院教学医院。2003年,建筑面积扩至45703.1平方米,有病床1786张,有职工3031人,其中卫技人员2074人。同年10月,融资5463万元,新建10层共计20764平方米的门急诊综合大楼。2005年,全院建筑总面积达63499.69平方米,医疗建筑面积达34980平方米,有病床350张,有职工507人,其中卫技人员398人、执业医生145人。同年7月,门急诊综合大楼竣工投入使用。
2006年,设病床328张,职工500人,其中卫技人员356人,卫技人员中执业医师148人、助理执业医师35人。同年4月,融资7178万元建设医技大楼和外科住院大楼,建筑面积为2.5万平方米,2007年12月竣工。2006—2009年,医院被评为“海南省卫生先进单位”“海南省优质服务十佳模范单位”“海南省优质服务先进单位”“海南省百姓满意医院”。
2010年5月,市人民医院升级为三级综合医院。医院占地面积49059平方米,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固定资产5.2亿元。主要现代化医疗设备有30多台件,总价值1.1亿元,包括全数字化多功能摄片机DR、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多媒体20万倍显微诊断仪、高压氧舱等。医院职工1286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999人,其中高级职称92人、中级职称176人、助理级人员731人。开放病床580张,设置16个职能科室,25个一级临床科室,12个医技科室和30个二级专业及ICU、CCU病房,开设贵宾门诊、贵宾病区、健康体检中心、康复理疗中心、微创外科、心导管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部设置12个专科诊室和7个专家诊室。主要医疗技术有乳腺癌扩大根治术、直肠癌根治术、食道癌根治术、开颅血肿清除术等60多项。年门诊量308795人次,年住院病人数14563人次。
海军425医院 位于三亚市三亚湾路85号,占地面积7.99万平方米。1990—2000年,购置医疗设备总价值436万元。2006年,医院投入860万元,新增西门子磁共振、时间分辨仪、多参数监护仪、超声刀、手术显微镜等医疗设备。2000—2006年,医疗设备总价值增至1785万元。至2010年,医院有高级专业技术人员40多人,床位500张,设临床科室23个,医技科室12个。临床科室设有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肾病风湿科、血液透析中心、消化内科、神经内分泌科、儿内血液肿瘤科、腹部外科、泌尿外科、颈胸外科、创伤骨科、关节骨科、脊柱骨科、耳鼻喉科、眼科、高干科、肝病科、结核科、烧伤整形科、神经外科、妇产科、麻醉科、介入治疗中心;医技科室设有中医理疗科、超声电生理科、内窥镜科、CT科、磁共振科、检验科、体检中心、信息科、高压氧科、药剂科、医学工程科、病理科。1990—2010年,医院共获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10多项,其中1项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有4名专家获军队优秀人才津贴。
2003年,医院承办“携手共创无病世界”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领导达成一致意见,决定推行“非典”治疗的“三阶梯”方案,被评为“海南省抗击非典型肺炎先进单位”。2004年3月,医院高压氧治疗中心开始启用;5月,药物依赖康复中心(戒毒科)
中心功能并入五官科;8月,医院持卡就医全面展开,并启用新电子病历,医院信息化建设迈上新台阶。2008年,医院申报广州军区重点学科1个,专病中心2个,成为第三军医大学教学医院,全军交通医学研究所三亚临床医学院和海南医学院教学医院,正式成为海南省新农合定点医院。1991—2010年,海军425医院共购置医疗设备426台(件),总价值约6200多万元。主要医疗装备有核磁共振(MRI),螺旋CT、直接数字化X光机(DR)、X光胃肠机,GE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能麻醉机、关节镜、血透机、腹腔镜、超声刀、LEEP刀、电子胃(肠)镜、医用高压氧舱等。
三亚市中医院 原位于三亚市新风路,1991年1月始建,11月28日投资140万元的2040平方米的门诊4层大楼竣工。1992年2月正式开业,有职工26人,门诊部设有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中西医临床科室,同时设有X光、检验等医技科室。同年8月,三亚市卫生局与山西省卫生厅联办三亚市中医院。山西卫生厅拨款200万元将原有的4层门诊大楼扩建为8层,设立内儿科、外科、妇产科病区,并开设以按摩、针灸为主要项目的专科专病门诊。
1993年2月,扩建工程竣工,山西方按协议派遣一批专家,以独立的科室为单位参与医院合作,主要开展肛肠科、针灸科等工作。1994年4月,海南省卫生厅同意增挂海南三晋医院牌子。1995年9月,医院升格为副处级单位。2000年1月,市中医院被市政府批准为医保定点单位。
2002年,经市政府批准迁往凤凰路新址,投资8000多万元,占地3公顷,建成门诊楼、住院楼各一栋,建筑面积12485平方米。
2003年,有病床70张,有职工104人,其中卫技人员74人,卫技人员中执业医师30人、助理执业医师2人。3月,被海南省卫生厅授予“爱婴医院”牌匾。10月,被海南省卫生厅批准增挂三亚市中西结合医院牌子。
2004年,有病床77张,有职工103人,其中卫技人员81人,卫技人员中执业医师32人,助理执业医师2人。投资10077万元建成康复楼、制剂楼、综合楼各1栋,建筑面积19086平方米,设置床位500张。
2005年4月,被批准为海南医学院临床教学医院,拥有病床77张,职工146人,其中卫技人员118人,卫技人员中执业医师43人、助理执业医师3人,设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骨伤科、皮肤科、针灸推拿科等医技科室,及影像、检验等临床。
2006年,投资16926万元,建成三亚国际友好中医疗养院,建筑面积为23904.5平方米,设置疗养床160张。5月,受卫生部委托为一批受伤的俄罗斯儿童到中国三亚做中医康复治疗。12月,医院获得俄罗斯联邦政府总理颁发的“为中俄友谊做出贡献”奖状。2007年,投资2136万元建设的面积1.2万平方米的门诊大楼竣工。
2008年2月2日,正式搬迁至凤凰路新址试营业。开业之际,医院有职工280多人、病床200张。3月,受卫生部委托,医院再次为另一批受伤的俄罗斯儿童到中国三亚做中医康复治疗。4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考察三亚市中医院。同年,医院获得俄罗斯联邦卫生和社会发展部颁发的荣誉状,被批准为国家中医药
管理局国际传统医药交流合作基地,成为对俄中医药合作协作组成员,还被列为国家中医药服务贸易试点单位。2008年、2009年,被分别授予“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临床科室设有省中医男科治疗研究中心、中西医结合骨伤治疗研究所、中风治疗康复中心、急诊科、特诊科、内科、儿科、妇产科、外科、皮肤科、针灸科、推拿科、口腔科、耳鼻喉科、眼科、肛肠科、社区卫生服务科等23个科室和6个门诊部。拥有新技术20多项,其中有的属琼南地区首创,有的达到国内或省内先进水平。2002—2010年,医院共接待了包括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总统在内的疗养团2万多人到三亚疗养。
2010年,医院建筑面积1.755万平方米,床位200张,有现代化医疗设备100多台件,总价值1200多万元,主要有CT扫描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动态心电图、彩色B超、C型臂X射线成像系统、关节镜、高顶救护车、自动生化分析仪、电子胃镜、电子结肠镜、单镜片腹腔镜、多功能麻配机、神经射频仪、全自动五分类血液细胞分析仪、臭氧治疗系统、全能X光全身骨密度仪、动脉硬化诊断装置、呼吸机、脉冲激光治疗机、紫外线光半身局部多功能治疗机、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分析仪、多功能手术台、多功能监护仪、膜式液基细胞超薄制片机、子母手术无影灯、多功能麻配机(双罐)等一大批现代化高科技设备。正式职工135人,其中在编卫生技术人员99人。年门诊量87653人次,年住院病人11785人次。
(二)乡镇卫生院
镇中心医院 1991年,三亚市有林旺镇、荔枝沟镇2家镇中心医院。1997年,三亚市有荔枝沟镇、藤桥镇、崖城镇、田独镇、林旺镇等5个镇达到省中心卫生院标准。2010年,天涯镇、凤凰镇、崖城镇、田独镇、海棠湾镇等5个镇为省中心卫生院。
海棠湾镇中心医院 前身为林旺镇中心医院,1952年始建,位于三亚市林旺镇。1991年,拥有建筑面积1660平方米,病床16张,从业人员14人,设临床、医技等科室,年门诊量5709人。1994年,建筑面积增至2580平方米,从业人员16人。配备100毫安X光机、B超、多功能产床、心电图机等。1997年,从业人员20人,添置心电图机、显微镜等设施。年门诊量6142人。2001年,拥有床位20张,从业人员20人,年门诊量7034人。2010年,从业人员50人,设临床、医技等科室。
荔枝沟镇中心医院 1961年始建,位于三亚市荔枝沟。1991年,拥有建筑面积920平方米,病床16张,从业人员24人,设临床、医技等科室,配备100毫安X光机、B超、多功能产床、心电图机等。年门诊量20954人。2002年,荔枝沟镇中心医院拥有床位20张,从业人员30人。2010年,拥有建筑面积2156平方米,拥有床位18张,从业人员53人,添置200毫安X光机、显微镜等。
崖城镇中心医院 1955年始建,位于三亚市崖城镇。1991年,拥有建筑面积3569平方米,病床57张,从业人员46人,设临床、医技等科室,配备100毫安X光机、B超、多功能产床、心电图机等。2010年,有病床60张,从业人员74人。设临床、医技、产科、中医等科室,添置200毫安X光机、显微镜、生化分析仪等。
藤桥镇中心卫生院 1956年4月始建,位于三亚市藤桥镇。1991年,拥有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病床23张,从业人员29人,设临床、医技等科室,配备100毫安X光机、B超、多功能产床、心电图机等。2010年,设临床、医技、产科、中医等科室,添置100毫安X光机、显微镜、生化分析仪等。
羊栏镇中心医院 1958年始建,位于三亚市凤凰镇。1991年,拥有建筑面积1760平方米,病床23张,从业人员27人,设临床、医技等科室,配备100毫安X光机、B超、多功能产床、心电图机等,年门诊量11000人次。2010年,设临床、医技、产科、中医等科室,添置200毫安X光机、显微镜、生化分析仪等。
(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006年11月21日,撤销河东、河西卫生院,在原基础上组建河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河西第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河西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设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设临床、预防保健、医技等科室。配备检验室、B超室、心电图室、治疗处置室、药房、观察室、病案信息管理室、消毒间等,主要承担辖区居民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的卫生服务等。
2007—2010年,河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河西第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河西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有从业人员142人。河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河西第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河西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1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总工作用房4976平方米。
三、民营医疗机构
粤海医院 位于三亚市大东海榆亚大道。1989年建,隶属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全院有医护人员74人,其中高级职称6人、中级职称12人,有病床80张。设2个病区(内儿科区、肝病区)、2个门诊部(郊区门诊部、市区门诊部)和2个科室(医技科、药剂科)。1990年,研制抗疟新药——青蒿琥酯,获国家发明三等奖。
1991年,配备日本产B超机、300毫安X光机、A-O显微镜、低温冰箱、高速低小平离心机、心电图机,收治住院病人640人,治愈率80%,死亡率0.8%,抢救危重病号98例,大小手术450例,日门诊89人。可进行腹部外科手术、肾切除、前列腺切除。2003年,设病床50张,职工75人,其中卫技人员68人。配备心脑急救车,胃镜,脑血流量图,222、221光电比色计,紫外分光光度计,冰箱等。2004年,设病床30张,职工68人,添置普通显微镜及呼吸机等。
2006年,设病床30张,职工69人,添置进口电子胃肠镜、气管镜、多功能麻醉机、呼吸机、全自动生化仪、免疫发光仪等。
2010年,全院占地4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有医护人员92人,其中高级职称9人、中级职称14人,有病床85张。设2个病区(内儿科区、肝病区)、2个门诊部(郊区门诊部、市区门诊部)和2个科室(医技科、药剂科)。添置16排进口螺旋CT、DR、移动X光机、多普勒彩超。年门诊量57362人次。
三亚华侨医院 位于三亚市胜利路89号,属股份制医院,2003年11月建,由市侨办、市侨联牵头,三亚芙蓉实业公司出资500万元创办,建成门诊楼、医技楼、病房楼各一栋,门诊部设置5个科室,住院部有病床15张,有卫生技术人员和职工35人,医院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2004年,有病床40张,职工86人,卫技人员64人,卫技人员中执业医师14人、助理执业医师4人。2005年,三亚芙蓉实业公司再投入800万元,修建医生办公楼、病房楼、宿舍楼各1栋,门诊部设置9个科室,住院部有病床30张,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有卫技人员和职工50多人。2006年,设病床50张,职工83人,其中卫技人员65人,卫技人员中执业医师26人、助理执业医师5人。2010年,医院职工106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86人,卫技人员中正高职称者3人、副高职称11人、中级职称者12人、助理级人员60人。设有门诊部、护理部、住院部、后勤部。设置的科室有内科、消化内科、外科、妇科、儿科、肿瘤科、耳鼻喉科、中医科、皮肤病科、针灸推拿康复科、药剂科、检验科、B超科、病理科、碎石科、放射科等。开设病床200张,有高级病房、普通病房、惠民病房。拥有CT扫描仪、200毫安X光机、500毫安X光机、进口奥林巴斯胃镜、高频电刀、膀胱镜、痔疮治疗仪、彩色B超、麻醉机、全自动血球计数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化学化光检查仪、电解质分析仪、心电监护仪、病理诊断设备与工作站等先进设备,总价值在500万元以上。年接待住院病人1000多人。医院占地面积6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业务用房10000多平方米。医院固定资产总值2000多万元。年门诊量60000多人次。
个体诊所 20世纪90年代初,三亚个体诊所主要为民间中草药医生开设的家庭诊所、奇难杂症诊所和牙科诊所等,共有一二十家。1998年,三亚市有个体诊所110家。2000年,三亚市共有个体诊所232家。后经过整顿,2001年,三亚市有个体诊所138家。2002年,个体诊所119家。2010年,三亚市有个体诊所321家。
三、学术机构
2003年6月17日,三亚市医学会成立,同年成立三亚市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办公室。两个单位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人员,挂靠市卫生局,属正科级事业单位。2010年,有学会会员800人。同年10月,成立三亚市医学会内科专业委员会、三亚市医学会外科专业委员会、三亚市医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三亚市医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三亚市医学会预防医学专业委员会、三亚市医学会医院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三亚市医学会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三亚市医学会中医专业委员会、三亚市医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三亚市医学会医院管理专业委员会、三亚市医学会护理专业委员会、三亚市医学会麻醉专业委员会、三亚市医学会影像专业委员会、三亚市医学会药事专业委员会、三亚市医学会检验(病理)专业委员会等15个专业委员会。
从2005年起,三亚市医学会承担着琼南地区(三亚、五指山、东方、乐东、陵水、保亭、琼中等市县)的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任务。至2010年,共受理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134例。
第二节 医疗
一、队伍
1991年,三亚市卫生技术人员总数为2044人,其中执业医师551人、执业助理医师39人、检验人员31人、药剂人员11人、注册护士(师)610人、其他卫技人员802人。三亚市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5.3人。
2010年,三亚市卫生技术人员总数为3672人,其中执业医师1188人、执业助理医师178人、检验人员201人、药剂人员159人、注册护士(师)1483人,其他人员463人。三亚市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6.44人。
二、设备
(一)病床位
1991年,三亚市各医疗机构共有病床1614张,每千人拥有病床4.34张。2010年,三亚市各医疗机构共有病床1724张,每千人拥有病床3.59张,病床绝对数虽比1991年增加110张,但由于人口的增长,病床千人拥有数反比1991年下降0.75张。
(二)医疗器械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全市医疗机构除了私立医院和个体诊所投资购买医疗设备,公立医院主要实行上级主管部门配给制。这一时期依靠调拨的设备主要有铁质病床、立式高压消毒器、万能手术床、综合产床、分析天平、电泳仪、显微镜、B超、X光机等医疗器械。
20世纪90年代中期,除了省、地、卫生厅、局下拨医疗器械外,农垦三亚医院等开始自筹资金购买一些高技术含量的医疗设备。主要医疗装备有磁共振(MRI),GE16排螺旋CT、数字化X光机(DR)、800毫安GEX光胃肠机,500毫安X光机、GE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能麻醉机、关节镜、血透机、腹腔镜、超声刀、LEEP刀、医用高压氧舱等,总价值约8100多万元。市人民医院有双螺旋CT机、64排CT机、0.35T磁共振成像系统、3.0T磁共振成像系统、多功能数字化X线机、放射影像信息网络系统、直接数字化摄影系统、全自动免疫分析系统、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自动酶免仪、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全套三维立体定向放疗系统、医院信息管理系统软件、心脏彩超、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系统、电子胃肠镜、体外循环机、中心水处理机高频电外科系统。
1995年后,市人民医院先后投资1.97亿元,购买了一大批现代高科技医疗设备,主要有放免离心机LD5-10B、100A尿液分析仪、冷冻切片机、生物显微镜、全自动石蜡包埋工作站、双臂双头超激光疼痛治疗仪、鼻咽喉镜、医用高压氧舱治疗系统、体外碎石机、血透机、心脏除颤起博监护仪、车载多功能除颤器、(空气混合型)便携呼吸机、辐射式新生儿抢救台、高频移动式骨科C型臂X光机。
至2010年,市内各医疗机构共有各种医疗设备3000多台件,总价值达3.8亿元,主要分布在海南省农垦三亚医院、市人民医院、海军425医院、三亚市中医院等综合性医疗机构中。
(三)救护车
1990年,三亚市主要医院有救护车4辆,1997年增加至7辆,2003年12辆,2010年三亚市共有救护车15辆。
三、医疗技术
1990—2010年,农垦三亚医院开展新技术新项目320项,其中具国内先进水平2项、省内先进水平5项、琼南地区先进水平12项。市人民医院开展新技术新项目120项,其中8项填补三亚地区空白。海军425医院开展新技术新项目110项,其中省内先进水平1项、琼南地区先进水平5项。市中医院开展新技术新项目37项,其中琼南地区先进水平3项。其他医疗机构开展新技术新项目67项,其中具琼南地区先进水平3项。
(一)中医
1993年,农垦三亚医院开展消痔灵注射液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热敷脉冲电中药渗透疗法。1994年,市中医院开展了以针灸推拿为主要项目的专科专病门诊。1999年,农垦三亚医院开展益气活血法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观察。2003年,市中医院研制的中药制剂“治胃炎”“痘痘消”“精通排毒丸”等9种中药制剂用于临床。2010年,农垦三亚医院开展了穴位贴敷技术。
(二)西医
心脑血管内科专业 1991年,农垦三亚医院开展第四脑室肿瘤切除术、小脑肿瘤切除术、脑深部基底神经节肿瘤切除术、右心房黏液瘤手术等,还开展心脏主动脉瓣、二尖瓣同时替换术,颅内巨大蛛网膜囊肿切除术。1994年,农垦三亚医院在海南岛南半部首次开展了3例心导管检查。2010年,市人民医院开展冠心病“杂交手术”、埋藏式起搏器植入术、先天性心脏病的经皮封堵术、经皮瓣膜球囊扩张术、肾动脉狭窄经皮介入治疗、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治疗、肺动脉栓塞经皮碎栓术、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同年,市中医院开展了急性硬模外血肿开颅探查血肿清除术。
呼吸内科 1993年,农垦三亚医院开展硝苯地平(Adalat)治疗喘憋性肺炎的疗效观察。2003年,开展纤维支气管镜下行声带息肉摘除术。2004年,开展纤支镜下肺部感染的镜下灌洗局部药物治疗新技术。2008年,开展有创呼吸机代替无创呼吸机抢救急性肺水肿及呼吸衰竭危重病人成功。2009年,开展纤维支气管镜下支气管胸膜瘘人体胶原蛋白封堵术。
消化内科 1994年,农垦三亚医院在海南南部首次开展纤维胃镜下食道静脉曲张出血硬化疗法、治疗肝硬化食道静脉破裂出血2例。2005年,农垦三亚医院开展胃肠镜的微创技术,市人民医院开展食道静脉曲张套扎术、上下消化道狭窄扩张术。2007年,农垦三亚医院开展食管贲门狭窄扩张术、食道狭窄支架植入术、胆道支架植入术、ERCP胆道取石术、对胆源性胰腺炎的前期干预治疗、食道色素染色筛查早期肿瘤。2009年,农垦三亚医院开展内镜下食道静脉曲张套孔术、内镜下消化道出血钛夹的应用、内镜下食道狭窄扩张术。
普通外科 1990年,市人民医院开展乳腺癌扩大根治术、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乳腺癌保乳术、乳腺区段切除术。2010年,农垦三亚医院开展二孔拖出式腹腔阑尾切除术。
心内科 1995年,农垦三亚医院开展右心导管检查术、心导管造影术。2009年,农垦三亚医院开展海南首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室间隔穿孔的介入封堵治疗术、肾动脉狭窄和下肢动脉狭窄的支架植入术、PCI术、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动术、脑血管溶栓术、子宫肌瘤介入治疗、经桡动脉途径PCI术。同年,市人民医院开展急诊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的择期介入治疗、血管内超声检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经皮冠状动脉内溶栓术、经皮冠状动脉取栓术、冠状动脉造影、左心导管检查术(含左室造影)、右心导管检查术及造影、开展性心肌梗死的急诊PCI治疗。
肿瘤外科 1993年,农垦三亚医院开展介入放射治疗肿瘤病人、腮腺混合瘤切除术。2010年,开展腹腔镜下胃肠道肿瘤切除术。
ICU 2005年,农垦三亚医院开展中心静脉导管置入监测CVP、有创动脉压监测、呼吸末二氧化碳监测等。2008年,开展重症胰腺炎采用床边血液滤过吸附血液中的炎症递质、快速经皮气管穿刺置管术。2009年,开展快速经皮气管穿刺置管术。
儿科 2005年,农垦三亚医院开展并扩大新生儿高压氧舱应用、CPAP的广泛应用,活性物质应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肝素治疗新生儿硬肿症,超低剂量胰岛素治疗新生儿高血糖,对新生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的病人进行硬膜下穿刺、硬膜下引流术。2006年,开展肺表面活性物质(PS)气管内插管滴入治疗NRDS、氧舱治疗应用于新生儿破伤风、病毒性脑炎、利用小脑电刺激仪治疗脑功能损伤患儿、引进电脑输液泵,开展全自动外周动—静脉换血治疗。
泌尿外科 1992年,农垦三亚医院开展肾癌根治术与肾上腺皮质肿瘤切除术。1994年,开展经尿道输尿管镜行输尿管疤痕狭窄扩张术及双“T”输尿管导管固定术。2009年,开展微创经皮肾穿刺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2010年,市人民医院开展经尿道电切术。
胸外科 1995年,农垦三亚医院开展肩胛骨上下方巨大血管瘤切除术、大腿巨大脂肪瘤切除术(瘤重5.9千克)。2010年,开展新生儿先天性膈疝修补术、微创先天性房间隔缺损封堵术、非停跳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心脏瓣膜置换同期行外科双极射频消融治疗房颤术、心脏主动脉瓣、二尖瓣膜成形术、全保留瓣膜下结构瓣膜置换术巨大左心房成形术、肺动脉补片加宽成形术、主动脉瓣置换术+升主动脉成形术、三尖瓣下移畸形矫治术、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术、巨大纵隔肿瘤切除术。
神经外科 1995年,市人民医院开展颅内血肿的开颅血肿清除术、去骨瓣减压术。2004年,农垦三亚医院开展重型颅脑损伤综合救治和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手术治疗等。
神经内科 1999年,农垦三亚医院开展血管神经移植的临床研究。2006年,开展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术。2009年,开展动脉溶栓治疗超早期脑梗死、血管内支架治疗颈部血管狭窄术、颅内动脉瘤栓塞术。2010年,开展动脉溶栓加大脑中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血管内支架治疗颈部血管狭窄术。
骨外科 1991年,农垦三亚医院开展带血管蒂游离腓骨移植、dick氏钉脊椎固定术、外固定架治疗骨石联结,以及下颌骨肿瘤切除肋骨移植手术。2010年,开展P-FNA造影技术、胸椎后路内固定术、颈前内固定术,还开设了生物力学实验室,完成三亚市首例断肢离体11小时后断肢再植术并获得成功。
耳鼻喉科 1992年,农垦三亚医院开展鼻咽纤维血管瘤切除术。1995年,开展人工陶瓷听骨链重建术。2004年,开展多功能性鼻窦内窥镜手术。
妇产科 1995年,农垦三亚医院开展外阴癌切除+腹股沟淋巴结清除术。2010年,农垦三亚医院开展LeePD治疗宫颈病变,市人民医院开展盆腔恶性肿瘤手术及治疗、腹腔镜下妇科微创手术、利普刀治疗子宫颈病变、可视无痛人流。
口腔科 1999年,农垦三亚医院开展预成烤瓷牙贴面的临床应用。2003年,开展种植牙技术。2004年,开展金属烤瓷牙、贵金属烤瓷牙、钛金属烤瓷牙、铸选钢牙、NP钢牙、铸造钢托、铸造桩核、隐形义齿术等。2006年,开展儿童牙病、窝沟封闭技术、口腔错颌畸形的矫治。
眼科 1992年,农垦三亚医院开展人工晶体植入术等高难手术。2003年,开展准分子激光治疗近视眼等。2006年,开展了鼻泪硅胶管植入术、眼眶前段肿瘤切除术。2009年,市人民医院开展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
皮肤科 1993年,农垦三亚医院开展颌部带蒂筋膜瓣移植加植皮术、大面积烧伤微粒植皮术的临床应用、皮肤软组织扩张器在整形术中的应用等技术。1999年,开展应用皮肤扩张器及放射疗法治疗皮肤瘢痕疙瘩临床研究。
烧伤科 1995年,农垦三亚医院开展自体表皮、真皮混合移植术,胸脐皮瓣转移术。
脑外科 1995年,农垦三亚医院开展颅内压监护仪的使用、激光血管内照射治疗、后颅窝巨大蛛网膜囊肿摘除术、侧脑室内肿瘤切除术、窦旁巨大脑膜瘤切除术。2010年,开展脑动脉瘤介入手术、脑动脉瘤切除术、脑动脉瘤夹闭术、脑动静脉畸形合并大动脉瘤切除术。
(三)中西医结合
1991—1993年,海南农垦三亚医院肾内科开展中西药结合治疗肾脏及风湿免疫性疾病,并与内分泌科、老年医学科等相关科室合作,在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人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及老年性退行性病变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1995—1998年,市中医院在原有的基础上,增设脑血管病治疗康复中心、脉管火炎专科,同时开展特色专科医疗,采取中西医结合,配合针灸理疗收治脑血管病人50例,开设“光量子血液治疗”项目。
1999年,市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制剂康复灵对穿刺损伤及皮下硬结的防治研究”等项目被三亚市科技局列为市级重点科研项目。
2000—2003年,市中医院发挥中医骨伤科的专科优势,利用中医正骨、中药熏蒸、针灸、推拿、药物结合超声波等技术开展对软组织损伤、椎间盘突出症、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的治疗有独到之处。
2005—2010年,海南省农垦三亚医院中医科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性疾病、心脑血管病、骨质疏松症、肿瘤、内外妇儿等疑难杂症,常规开展针灸、推拿、拔罐、中药熏蒸等中医药特色疗法治疗萎、瘫、痹、痛等症。
(四)护理
1991年,三亚市各医疗单位共有护士539人。
1993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根据该办法规定,三亚市所有的医疗单位的护士,必须是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执业证书》并经过注册的护理专业技术人员,才能从事护理工作。从此,三亚市所有医疗单位的护理工作走向规范化管理。
从1996年起,三亚市医疗单位每年都对护士进行护理操作练兵、示教、考核。
2000年,根据省卫生厅颁布的《执业护士准入制度》,对三亚市医疗机构的护士进行资格审查,不具备护士资格的人员禁止从事护理工作。
2002年,市中医院制订护理质量标准,并按标准定期对护理质量进行监控。扩大整体护理范围,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三基”(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术)考核,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护理水平。
2003年,各医疗机构帮助和鼓励护士利用业余时间参加成人高等教育和自学考试,在各医疗机构内部举办各种新技术新项目培训班,三亚市各医疗机构有90%的护士参加了各种形式的素质教育培训,市中医院有80%的护士报名参加自学考试,有7名护士通过护士大专毕业的自学考试。
2004年,制定《护理质量考核标准》,市级医疗卫生单位选派一批护理骨干到省外医院进修学习。各医疗机构经常性开展业务技术讲座,把护理质量标准、指标分解到科室和个人,促进护理质量的不断提高。
2006年,海南省农垦三亚医院、市人民医院等医疗单位建立了病区护士长—科护士长—护理部主任的三级护理管理体系。健全以护理部为领导的三级质控体系,护理部成立了护理质控小组,用表格形式规范质控内容、评分标准;实行每季度病区护士长—科护士长—护理部的三级查房制度;在护理质控方面查严、查实、查细;每个月汇总检查情况,并在护士长例会上予以反馈、分析、总结,提出改进措施。加强护理安全管理,重视运用风险管理手段,防范严重护理差错的发生。护理部对发生的每起护理缺陷及投诉都组织讨论,分析发生的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对隐瞒缺陷及投诉的科室,追究当事人及护士长的责任。
2007年,三亚市医疗单位推行管理工作制度化、技术操作常规化、基本设施规格化
的“三化”病房管理和责任制护理试点,城市医院陪人率由过去的30%以上降至15%以下。
2009年,根据省卫生厅的统一部署,对三亚市执业护士资格进行检查核实。
2010年,海南省农垦三亚医院启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在康复科、综合科、心胸外科、神经外科率先开展护理服务示范工作。医院首次招聘护工,成立了客服中心,负责标本及病人的送检,同年对医技科护理质量标准进行了修订。年内新生儿病区和心胸外科、神经外科设立重症监护室后,均实行无陪护管理,护士对病人全面负责。
(五)科研成果
1991—2010年期间,三亚市主要医学科研成果如下:
海南省农垦三亚医院获得40项科研成果奖,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1项、地市级成果奖29项、省级医学优秀论文奖三等奖2项。全院在国际、国家和省级医学刊物发表论文1213篇。
三亚市人民医院获得省、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四等奖2项。全院发表医学专业学术论文348篇,编写医学专著10册。1996年,该院被评为三亚市科技进步先进单位。
海军425医院获得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10多项,其中1项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院发表医学专业学术论文528篇,编写医学专著9册。
三亚市中医院获得省、市科研成果奖3项,全院发表医学专业学术论文125篇。
此外,三亚市慢性病医院在省、市医学刊物上发表医学专业学术论文12篇。三亚市麻风病防治中心发表医学专业学术论文6篇。其他医疗机构获得科研成果奖37项,发表医学专业学术论文159篇。
第三节 卫生防疫
一、三亚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前身为三亚市卫生防疫站,位于三亚市解放路674号。1991年,内设办公室、检验科、防疫科、计免科、寄防科、卫生科、食品卫生科、消杀科、宣教科和专科门诊等10个科室。1993年,内设办公室、行政、防疫、计免、寄生虫病防治、检验、消毒杀虫、环境卫生、学校卫生、劳动卫生、宣教、传染病专科门诊和食品卫生监督检测所等13个科室。有职工86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67人(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12人、初级职称52人)。
2005年5月,撤销市皮防所、市结防所、市健康教育所、市卫生防疫站,组建三亚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隶属市卫生局,为副处级事业单位。将市皮防所、结防所从事医疗服务职能合并,组建三亚市慢性病防治医院,隶属疾控中心,为正科级事业单位;三亚市三林麻风医院挂靠疾控中心,为副科级事业单位。中心内设13个科所:办公室、急性传染病防治科、寄生虫病防治科、计划免疫规划科、艾滋病与性病防治科、消毒杀虫科、卫生检验检测所、质量信息管理科、公共卫生与地方病防治科、结核病防治所、健康教育所、中小学生卫生保健所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科。中心有职工86人,其中有卫技人员66人(副高职称3人、中级技术职称21人、初级技术职称42人)。
2010年,三亚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占地面积5544平方米,门诊大楼建筑面积为2300平方米,综合办公楼建筑面积为2800平方米,职工住宅楼为6700平方米。共设16个科所:办公室、财务科、综合事务科、质量控制与管理科(信息与网络管理中心)、健康教育科(三亚市健康教育所)、公共卫生科、职业卫生科、免疫规划科、急性传染性疾病防治科、结核病防治所、艾滋病防治科、寄生虫病与地方病防治科、消毒杀虫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科、检验检测所(理化检验室、微生物检验室、卫生毒理与功能检验室)、预防医学门诊部。有工作人员141人,在编100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81人(高级职称1人、副高级职称6人、中级职称28人、初级职称46人)。医疗设备有原子吸收仪、气相色谱仪、PCR检测仪(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仪)、原子荧光光度计、CO2培养箱(二氧化碳培养箱)、生物安全柜及酶标仪等高尖精检验检测设备,并建立了动物毒理实验室、病媒生物实验室、艾滋病确证实验室等。
二、三亚市麻风病防治中心(三林医院)
位于崖城镇西北三陵水库附近。1990年,有医务人员6人(主治医师2人、中医师1人、护士1人、卫生员1人、职工1人)。2005年,医院从单一的麻风病住院康复转为全面管理麻风病防治工作,负责三亚市麻风病的组织、计划方案制定及考评工作,承担住院病人的康复和生活管理,负责孤寡、畸残康复医疗服务,承担基层卫生医疗单位培训及宣传工作。2010年,三林医院升格为三亚市麻风病防治中心(三亚市三林医院),隶属于三亚市疾控中心,系财政全额拨款科级单位。医院设康复部(住院病区)、防治科和综合办公室。所有住院麻风病人都纳入城市低保及农村医保。医院注重基层医务人员培训,已形成“市麻风病防治中心—乡镇卫生院—乡村卫生室”的麻风病一体化三级防治网络。
三、计划免疫
(一)“四苗”接种
“四苗”即脊灰糖丸、麻疹疫苗、卡介苗、百白破。1991—1995年,三亚市各乡镇按人口4000:1的比例配备防保人员。麻疹疫苗接诊5067人,卡介苗接种5209人。对育才等11个乡镇儿童进行全程“四苗”接种,接种率为85%以上,三亚市儿童免疫接种2.7万人,“四苗”接种率分别92.3%、97.6%、88.0%与91.8%。“四苗”覆盖率为97.6%。
计划免疫工作实行一人一针一管制度,0~3岁儿童入册率95%以上,“四苗”全程接种率以乡镇为单位保持在85%以上,组织四轮儿童糖丸强化免疫,接种率均在97%以上。开展“4·25”全国儿童预防宣传日活动,派出卫生专业人员156人,接受咨询2837人次,6386名适龄儿童接受预防接种。开展新生儿乙肝疫苗实行接种证制度,市区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达100%,农村40%。麻疹接种47063人,乙脑15467人。
1996—2000年,三亚市适龄儿童“四苗”全程接种率90%以上,婴儿入册率98%以上。海南省卫生防疫站抽查河西、荔枝沟、保港3个区镇计划免疫工作,“四苗”接种率与儿童入册率均达100%,血检三亚市脊灰、麻疹、乙肝人群免疫抗体水平全省最高。省卫生厅组织考评全省计划免疫工作,在三亚市抽查70名12~24月龄儿童,“四苗”全程接种率94.3%以上,乙肝接种率为61.4%,计划免疫相应传染病均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指标内。其间,1997年,无脊灰野毒株病例发生。2000年,境内局部发生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流行,计划免疫工作迅速应对,给1~10岁儿童应急接种乙脑疫苗40551人,接种率85%,并很快地扑灭了疫情。
2001—2010年,计划免疫每次冷链运转覆盖率均达100%,每次运转接种率均达到85%以上,儿童糖丸强化免疫27306人,接种率为95%,乙肝全程接种520人,全程免疫率为51.4%。省卫生厅在三亚市抽检12~24月龄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率59.10%,乙脑疫苗接种率25%,“四苗”全程及单苗接种率均为100%,无脊髓灰质炎、白喉发生。第二轮儿童糖丸强化服苗率96.5%,儿童入册率94.8%,“四苗”全程接种率94.1%,乙肝全程接种率77.1%,麻疹免疫接种成功率85.35%。开展对8个月至15岁儿童麻疹疫苗应急接种118485人,接种率为97.46%。糖丸强化免疫服苗27306人。“五苗”全程接种率92.9%以上,其中卡介苗、麻疹、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达95%以上。在三亚市开展1~7岁儿童基础免疫查漏补种1850人次,糖丸强化服苗率达97.3%,“五苗”全程接种率95%以上。在中小学校及幼儿园开展入学入托查验接种证,补种各类疫苗25000多针次,免疫规划针对的传染病发病率明显下降,发病率控制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儿童“七苗”接种率98%以上,15岁以下儿童乙肝疫苗接种完成18609人,甲型H1N1流感疫苗应急接种51901人,接种率达95.29%。
(二)疫苗、卡证管理
1991年,计划免疫使用的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三联菌苗、麻疹疫苗、流脑菌苗等生物制品实行省、市、区、乡镇、村逐级免费计划供应及领发登记制度,并在上级统一制定的报表上反映使用情况。
1994年,三亚市计划免疫工作开始在市区推行“四苗”接种证制度,需要接种的儿童,须在市妇幼保健站办理适龄儿童接种证,医务人员在给适龄儿童接种疫苗后,必须在接种证记载接种人姓名、年龄、接种时间等信息。
1996年,制定出《三亚市扩大计划免疫与冷链系统管理办法》,对具体工作进行规范,并建立使用、维修、养护等管理系统。
2001年,首次将乙肝和乙脑疫苗列入常规免疫。
2002年,在原来接种儿童建立疫苗接种登记证的基础上,增加了建立疫苗接种登记卡(册),凡本地居民和在本地居住3个月以上外来流动人口的新生儿都要给予接种疫苗,同时给接种对象建立疫苗接种登记卡,推行疫苗接种制度,凡给予免疫接种的儿童都要发给接种证,并把接种的详细信息记录在接种证,以备下次接种参考。同年,凤凰镇、田独镇新生儿共778人,建立证、册751人。
2003—2004年,三亚市适龄儿童计划免疫接种入册率为96%以上,建证率为93%以上。
2005年,在三亚市举办了《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培训班,各医疗单位共150人接受了培训。三亚市全年出生新生儿6027人,入册率为98%以上,建证率为99.6%。
2006年,制定了《三亚市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实施办法》,组织学校老师进行查验接种证培训,要求学校制定查验接种证工作制度,把查验接种证纳入报名程序,在三亚市托幼机构和小学开展疫苗接种查验工作,对没有接种的儿童或接种了但遗漏建证的儿童进行了补种和补证。
2007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过加强计划免疫四本账资料和报表管理,建立疫苗采购索证制度及疫苗储存制度,施行“专人专房专冰箱”的冷链管理制度,规范和完善计划免疫工作中的执行效果和反馈机制。
2008—2010年,三亚市全年出生新生儿疫苗接种入册率与建证率均为100%。
四、传染病防治
(一)主要疾病
麻风病 1991—1995年,共治愈麻风病人37人。1995—2000年,组织专业防治人员在三亚市50个重点村进行一次大规模的麻风病普查和线索调查,治愈11人。2001—2010年,对48个自然村9700人开展麻风病普查与历年复发及生存调查,治愈4人。
性病 1991年,三亚市慢性病防治站由一名医师负责性病工作,向市医院、三林医院、市卫生防疫站、市妇幼保健站及市区各个体医生收集性病疫情,每月底向省皮肤病研究所报告。1991—1995年,三亚市共发现性病1097例。1996—2000年,市卫生部门与市公安部门联合对高危人群进行强制监测查治,三亚市共发现性病患者4610例,均给予了正规治疗。2001—2005年,三亚市共发现性病5996例。2006—2010年,三亚市共报告性病6954例。
霍乱 1991—1995年,经对老疫点与腹泻地区进行大面积检测,均未发现阳性,霍乱疫苗注射2.5万人。1996—2000年,三亚市在南海和荔枝沟发现2例霍乱,立即对其进行隔离治疗,采集密切接触者样本38份,及时扑灭了疫情。2001—2005年,按照“早、小、严、实”的原则开展霍乱监测工作,建立健全肠道门诊,做到“逢泻必检”,共采集疑似病人样本1519份,可疑外环境样本497份,均未发现阳性病例。2006—2010年,共采腹泻病人样本1519份,可疑外环境样本89份,均未发现阳性病例。
登革热 1991—1995年,未发现登革热病例。三亚市设5个登革热传播蚊媒监测点,每个点各检测5次,发现凡布雷图指数超过10时,均采取翻缸倒罐、清除积水和在饮用水中投放球型芽孢杆菌等综合性措施,以控制登革热病例的发生。1996—2010年,在重点疫区开展登革热媒介控制工作,布雷图指数控制在5以下,三亚市未发现登革热病例。
疟疾 1991—1995年,三亚市疟疾发病2101例,对重点疫区3758个村队总人口125943人进行全民预防服药,对505个村队1335286平方米进行药物喷洒,对1008个自然村47580顶蚊帐进行溴氰菊酯浸泡。1996—2000年,三亚市疟疾发病1156例,对重点疫区73个村队总人口3595人进行全民预防服药,对475个村队449323人进行对象服药,对155个自然村9156顶蚊帐进行溴氰菊酯浸泡。2001—2005年,三亚市疟疾发病3200例,对重点疫区60个村队总人口6260人进行全民预防服药,对2235个村队12775人进行对象服药,对373个自然村15376顶蚊帐进行溴氰菊酯浸泡。2006—2010年,三亚市疟疾发病452例,对重点疫区368个村队总人口21870人进行全民预防服药,对125个村队3134人进行对象服药,对322个自然村15850顶蚊帐进行溴氰菊酯浸泡,三亚市连续6年无恶性疟疾死亡病例发生。
麻疹 1991—2010年,唯2005年6月21日,境内发生麻疹局部暴发,累计发现麻疹疑似病人22例,在局部暴发区域月川村辖区为1457名儿童紧急接种预防疫苗,迅速控制了麻疹疫情的暴发流行。
丝虫病 1991—1995年,对4个乡镇5359人进行丝虫监测,未发现丝虫病例。1996—2000年,在防治肠道寄生虫试点地区,对5472人进行肠道寄生虫驱虫,人群带虫率由原来76%降至19%。1998年11底,省卫生厅组织丝虫病防治专家小组,对三亚市丝虫病防治工作进行全面评审验收,宣布三亚市已经实现消灭丝虫病这一目标。2001—2005年,对丝虫病重点疫区荔枝沟罗逢村922人采样检测,受检率达95%,未发现丝虫病例。2005年11月18日,通过卫生部组织对三亚市实现消灭丝虫病的验收,从此,三亚市停止对丝虫病的监测和防治工作。
手足病 1991—2010年间,只有2008年5—6月三亚市累计报告手足病临床诊断病例388例,确诊32例,死亡1例。疫情发生后,迅速启动《三亚市手足病应急预案》,采取了对三亚市学校和托幼机构进行全面排查,对25所学校进行全面消毒,对集中发病的幼儿园实行停课处置等一系列措施,迅速遏止了疫情暴发与大面积流行的趋势。
艾滋病 1991—1995年,在三亚市开展艾滋病监测高危人群1408人次,均为阴性。1996—2000年,出台了《三亚市HIV哨点监测方案》,开展艾滋病监测高危人群检测913人次,均为阴性。
2001—2005年,出台《三亚市艾滋病防治规划》和《三亚市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工作方案》,组织市医疗卫生单位、各乡镇卫生院及个体医生32人,进行艾滋病防治培训,开展艾滋病监测高危人群检测3047人次,调查3434人。分别在河东、河西区开展100%推广安全套与针具交换试点,利用媒体及多种形式开展全民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发放安全套11726个、宣传册6437本、针具14970支,收回旧日针具13458
支。在市卫生防疫站艾滋病自愿咨询室,开通了防治艾滋病咨询电话。
2006—2010年,累计监测36385人,三亚市孕产妇艾滋病检测3900人。利用各种形式开展全民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和100%推广安全套与针具交换工作,对高危人群落实行为干预措施。对艾滋病人开展关怀活动,对吸毒人员设立2个美沙酮药物维持治疗点。
结核病 1991—1995年,对三亚市4个流行病调查点16151人进行检测,对三亚市21所中小学及幼儿园6035名学生进行PPD试验(结核菌素试验,也称为芒图试验)。对符合免费治疗条件的病人,给予免费治疗,治疗过程推行“四见面”(治疗医生、结防医生、督导医生与病人之间相互见面)督导管理,对于转诊病人做好归口管理。治疗效果分别达到和超过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治疗标准,经省检查评比,获全省结核病控制项目两项第一。1996—2000年,全市启动世界银行贷款中国结核病控制项目。2006—2010年,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DOTS)覆盖率达到100%。
非典型肺炎(SARS) 2003年,中国大面积暴发非典型肺炎。同年4月,根据省委、省政府部署“口岸把关、全省布控、属地管理”的原则,三亚市成立“非典”防治领导小组,市委副书记、市长任组长,成员包括卫生、公安等有关部门的主要领导,进行统一领导、统一指挥防控措施落实。三亚市印发《非典型肺炎应急处理预案》,制定了城镇于6小时内,农村于12小时内的疫情报告时限。三亚市全市设医疗卫生机构设立发热门诊24个,三亚市人民医院、海南省农垦三亚医院、海军425医院负责发热病人的诊断和排查,海南省农垦三亚医院负责可疑病人的隔离观察治疗,卫生院负责发热病例的检查。三亚市开通24小时疫情报告及咨询热线电话,同时实行市级布控报告疫情。三亚市投入资金500多万元,出动人员20万人次,其中医务人员3万多人次,接诊发热病人12890人次,登记造册外来人口和返乡人员10542人,医学留观1426人次,其中集中隔离留观189人次,排查可疑病例24例,同年及后至2010年三亚市没有发现非典型肺炎病例。
甲型H1N1流感 2009年5月10日,中国内地发现首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经隔离治疗,同月17日治愈出院。同年6月27日、7月3日,2名国内乘客飞抵三亚凤凰国际机场,被确诊为甲型H1N1病例,遂将其送入农垦三亚医院隔离治疗。7月13日,6名阿曼藉旅游客被确诊为甲型H1N1病例,遂将送入农垦三亚医院隔离治疗。疫情发生后,三亚市启动卫生突发事件预案,经对患者治疗,病情稳定,体温恢复正常,未发生疫情暴发与流行。同年9月11日,市救急救援中心接到市业余体校报告,称该校有5名学生出现发热等流感样症状,经对5名疑似甲型H1N1患者进行检测,发现1名甲型H1N1患者,立即送往农垦三亚医院隔离观察治疗;为防止疫情扩散蔓延,市卫生部门责令市业余体校全体教职员工与学生在校内进行隔离和医学观察。经治疗,患者病情稳定,体温恢复正常,三亚市未发生疫情暴发与流行。2010年,为做好甲型H1N1流感防治工作,三亚市共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4078支,同年未发现甲型H1N1流感患者。
(二)传染病报告制度
从2004年起,三亚市开始建立法定传染病报告制度。同年,三亚市共报告乙类法定传染病2161例,总发病率为424.56/10万。2005年,三亚市共报告法定传染病16种2063例,总发病率为476.20/10万。2006年,三亚市共报告乙、丙类法定传染病17种2534例,总发病率为467.85/10万。2007年,三亚市共报告乙、丙类法定传染病2581例,总发病率为476.20/10万。2009年,三亚市共报告乙、丙类法定传染病3061例,发病率为556.55/10万,死亡率为0.52/10万。2010年,三亚市共报告17种乙、丙类法定传染病3893例,发病率为689.03/10万,死亡率为0.59/10万。
2004—2010年,因三亚市甲级法定传染病发病率极低,未进行汇报。同时期,三亚市均无重大疫情发生与流行。
五、非传染性疾病防治
(一)碘缺乏病
1991—1995年,对高峰、育才、天涯、崖城、藤桥、田独等乡镇6个自然村1335人进行地方病甲状腺肿大调查,发现甲状腺肿大15人,患病率11.24%。1996—2000年,加大打击非碘盐在三亚市食盐市场销售的力度,保障了合格碘盐的供给,有效预防了碘缺乏病在三亚市的流行。2000年,全省消除碘缺乏病评估组来市对碘缺乏病状况进行评估,宣布三亚市达到基本消除碘缺乏病的阶段目标。
(二)职业病防治
1991—1995年,对接触铅的作业工人77人(占职工总数的60.2%)与机动车辆驾驶员2207人进行体检。三亚市监测10家有粉尘作业工厂,抽取粉尘浓度12份,噪音、风速、温湿度75份。将13家工厂纳入监测范围,组织8家工厂职工进行职业性体检,体检接触粉尘作业工人729人,铅作业54人,机动车驾驶员9463人。未发现与相关职业有关的职业病。
1996—2000年,对三亚市14家有医疗放射装置的医疗单位进行监测。对三川水泥厂、三亚木材厂接触粉尘作业工人293人进行体检,发现乙肝表面抗原阳性18人,未发现尘肺病例。对三亚市粉尘监测点进行监测,合格率100%。完成14台X射线诊断机的监测,合格率57%,发放个人剂量计30枚。对5家触尘触毒工厂粉尘监测34点次,合格率73.5%。
2001—2005年,对三亚市16家医疗单位45台X射线诊断机进行监测,合格率73.3%,对22名X射线诊断机操作人员进行剂量检测,合格率分别为79.1%~100%。对从业人员32人中的23人进行体检,未发现相关职业病。对有害作业场所粉尘监测2个点次,合格率为100%,对4家工厂企业职工541人进行健康体检,未发现与相关职业有关的职业病。
2006—2010年,对8家医疗单位10台X射线诊断机48个监测点进行监测,合格率为79.1%。对有害作业场所粉尘监测2个点次,合格率为100%。对4家工厂企业职工541
人进行健康体检,未发现与相关职业有关的职业病。
六、卫生监督
1993年4月,成立三亚市卫生监督所,正科级事业单位,隶属于三亚市卫生局,有卫技人员9人,担负依法对三亚市食品卫生执行行政许可审批、处罚和监督的职能。2005年9月,升格为副处级事业单位,有卫技人员29人。2007年,有职工32人,其中卫技人员20人,内设办公室、受理与发证科、公共卫生监督科、医疗与传染病监督科。2010年6月,其食品卫生许可审批权、处罚权与监督权连同编制一并划转划归给三亚市食品药品监督局。
(一)公共场所卫生
1991—1995年,三亚市累计有公共场所958户,从业人员12814人,体检12605人,发现传染病调离岗位481人,旅店公用茶具消毒效果抽样检查399份,客房空气质量抽检439份。自来水质抽样611份。对公共场所行业巡回监督200次,突击检查2次,实施卫生行政处罚37起,警告并限期改进20店次,责令停业整顿23店次,罚款65店次共计10050元,没收销毁8店次不合格化妆品67千克。实施卫生行政处罚18起23项,警告并限期改进10店次,责令停业整顿13店次,组织市区64家宾馆酒店开展卫生检查评比,评出卫生先进单位5个、卫生达标单位11个。
1996—2000年,对符合卫生要求的1875家公共场所办理了卫生许可证,体检公共场所从业人员17309人,发现禁忌证479人,己全部调离。组织公共场所卫生大检查9次,组织经常性卫生监督检查1504户次,受理违法案件40宗,立案33宗。实施卫生行政处罚60起,警告5户次,责令改进48户次,责令停产16户次,没收非法所得4户1104元,罚款28户次29250元,取缔非法经营活动16户次。
2001—2005年,给公共场所核发卫生许可证1848家,全年监测公共场所4229户次,从业人员体检27057人,查出禁忌证1226人,责令全部调离。公共场所微小气候监测及空气卫生质量监测1258份,监测饮用水源30份,合格率100%。二次供水60份,合格率94%。游泳池水质监测30份,合格率88%。受理案件40宗,立案处罚37宗,警告1户,责令改正22户次,取缔非法经营户4户次,没收违法所得3户次,共3110.5元,罚款21户次,共38459元,责令停业1户,吊销卫生许可证2个。
2006—2010年,给公共场所发放卫生许可证288个,从业人员预防性体检22438人,查出禁忌证147人,全部调离岗位。出动卫生监督执法人员1420人次,整治小旅馆、小发廊、小游泳池、小歌舞厅368家,对不符合卫生要求的小旅馆、小发廊、小游泳池、小歌舞厅给予不同程度的处罚。对公共场所日常卫生监督检查780户次,公共场所监测420户次,实行“阳光监督”70户,其中对空气质量、微小气候、噪声、照度等指标现场仪器检测为2562项次,合格率为97%。水质监测228份。对卫生不合格的150家单位进行行政处罚,罚款48200元。
(二)学校卫生
1991—1995年,在三亚市对18881名中小学生进行了健康检查与卫生监测,发现营养不良1038人。
1996—2000年,成立了三亚市学生常见病综合防治领导小组。抽查17所学校、幼儿园食堂,发现有问题的食堂8家,给予警告并责令改进。完成在校学生6560人疾病与形态发育指标的统计,对市一中等7所学校食堂进行卫生大检查,发现一些私立学校食堂设施简陋、餐具消毒措施没有达标,责令其尽快改进。
2001—2005年,对三亚市20所小学36505人进行健康体检。成立中小学卫生保健所,设在市卫生防疫站内,两块招牌、一套人员,负责中小学生的常见病、多发病业务指导和防治工作。市卫生局、教育局、公安局3个部门联合对三亚市14所学校、16所幼儿园食堂进行食品卫生安全大检查,发现一些学校幼儿园食堂未取得卫生许可证、从业人员未取得健康证而从事食品经营活动,执法人员当场责令限期改进。对三亚市学校及幼儿园食堂和学校周围的食品摊点进行2次全面检查与整改。
2006—2010年,对16所中小学校32023名学生进行健康检查,完成三亚市中小学校62872份学生现场体检表的常见病分析、营养评价、发育等级、体型评价,对6所学校5470名学生开展肠虫查治工作。对三亚市76所学校、幼儿园进行卫生监督检查,发现有33家学校、幼儿园食堂未取得卫生许可证经营,且不同程度存在着布局不合理、功能不全、卫生设施简陋、卫生状况差等问题,对这33家无证经营且卫生状况差的食堂提出书面限期整改意见,对未取得卫生许可证经营和餐具抽检不合格的单位在《三亚晨报》上公告,对20家食具抽检不合格的单位进行行政处罚并课以罚款。
(三)饮水卫生
1991年起,市卫生防疫站配备专职饮水卫生监督员,每月月初从自来水公司抽取自来水水样进行检测,同年监测自来水的水质29份,水质全分析2次。1992年起,开始在三亚市对6个饮用末端水进行定点监测,共采水样41次200份进行检测,合格率为80%。1993年,对饮用末端水共采水样125份进行检测,合格率为72%。1997年,在对三亚市饮用水特别是饮用水源的巡查监督过程中,发现自来水饮用水源半岭水库的水不符合卫生标准,对其进行了限期改进的行政处罚。1999年,对三亚市所有饮用水进行监测:水源水检测7份,合格率为85.7%;自来水出厂水检测4份,合格率为75%;市政供水系统末端水检测96份,合格率为88.5%;二次供水抽检64份,合格率6.2%。
2001年,水源水检测18份,合格率为100%。自来水出厂水检测6份,合格率为66.7%。市政供水系统末端水检测54份,合格率为100%。二次供水抽检48份,合格率97.9%。自备水源2份,合格率为0。简易水厂2份,合格率为0。2003年,水源水检测6份,自来水出厂水检测6份,合格率均为100%。二次供水抽检40份,合格率72.9%。市政供水系统末端水检测72点次,合格率为98%。对本市新民街自来水发现水蛭事件进行了调查处理。2004年8月,在三亚市开展食品卫生大检查,查获并取缔未经卫生许可生产经营饮用矿化水和矿物质水单位1家,罚款3500元。
2006—2008年,检测水源水和出厂水161份,合格率均为100%;末端水检测72份,合格率为100%;二次供水抽检136份,合格率100%。
2010年,水源水和出厂水各检测9份,合格率均为100%;末端水检测86份,合格率为100%;二次供水抽检167份,合格率100%。
第四节 卫生保健
一、妇幼保健机构
1990年,成立三亚市妇幼保健所,隶属于市卫生局,正科级事业单位,内设办公室、妇儿保健科、门诊部,有职工46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8人。三亚市13个乡镇卫生院,配备妇幼工作人员22人。1993年,市政府拨款300万元,修建一建筑面积为3700平方米的业务大楼。1995年,更名为三亚市妇幼保健院,副处级事业单位。2007年,加挂三亚市妇女儿童医院和海南省医学院教学医院两块牌子,有病床90张,其中卫技人员121人,执业医师44人,助理执业医师52人。至2010年,医院占地面积3785平方米,建筑面积12470平方米。全院共有干部职工257人,其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87人(高级职称16人、中级职称47人、初级及以下职称124人)。全院开放病床位100张,年门诊量21万人次,年收入0.35亿元。设有妇科、产科、儿内科、儿外科、新生儿科、生殖健康科、丹州社区卫生服务站等7个临床科室和妇女保健科、儿童保健科、生殖保健科、围产保健科、产后康复科等5个保健科室以及检验科、病理科、放射科、B超室、理疗室等5个医技科室。有进口四维彩色B超、黑白B超、500毫安双床双管X光机(CR机)、钼靶乳腺诊断仪、光电子阴道镜、腹腔镜、宫腔镜、产后康复仪、不孕症诊断仪等主要现代化仪设备20多台件。累计获市级课题立项的科研项目共11项,已结题3项,在《中国妇幼保健》核心期刊等医学杂志上发表医学论文11篇。
二、妇幼保健卫生
1991年,住院分娩率为65.40%,婴儿死亡率为11.04‰,新生儿破伤风发生率为16.79%‰,孕产妇死亡率为7.77/万,开展妇女病普查724人,产前检查5898人。1995年,住院分娩率为68.16%,婴儿死亡率为14.68‰,新生儿破伤风发生率为1.42‰,孕产妇死亡率为1.58/万,开展妇女病普查2471人,产前检查6731人。在天涯镇等7个民族管区和红沙镇将孕产妇纳入系统管理。1991—1995年,将505名儿童纳入0~6岁儿童系统保健管理。
1996年,住院分娩率为75.01%,婴儿死亡率为11.68‰,新生儿破伤风发生率为
1.09‰,孕产妇死亡率为7.30/万,开展妇女病普查2141人,产前检查3310人。2000年,住院分娩率为73.67%,婴儿死亡率为14.85‰,新生儿破伤风发生率为1.24‰,孕产妇死亡率为144.33/10万,开展妇女病普查5423人,产前检查3583人。1996—2000年,三亚市启动世行贷款卫生IX项目妇幼卫生项目,资金总额为524.32万元,其中世行贷款4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332万元),省配套资金115.39万元,市配套资金76.93万元,列入市财政预算。有302户742人被确定为首批医疗救助对象,175人享受医疗救助服务。三亚市0~6岁儿童纳入系统管理30298人。
2001年,住院分娩率为71.19%,婴儿死亡率为12.49‰,新生儿破伤风发生率为1.41‰,孕产妇死亡率为70.67/10万,开展妇女病普查3942人。2005年,住院分娩率为88.31%,婴儿死亡率为14.33‰,新生儿破伤风发生率为零,孕产妇死亡率为40.33/10万,开展妇女病普查3390人。三亚市成立由各大医疗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妇产科专家组成的“危急重孕产妇急救专家组”。贫困孕产妇住院分娩医疗费减免救助由原高峰、雅亮、天涯扩大到三亚市范围,三级妇幼保健网逐步得到完善。2001—2005年,三亚市继续开展世行贷款卫生IX项目妇幼卫生子项目,由原3个乡镇扩大到8个乡镇,新有569户1009人被确定为救助对象。医疗救助点扩展到106个,对744户1891人贫困人口实施了医疗救助,增加2628人为新的医疗救助对象,三亚市为医疗救助对象共减免医疗费用4.66万元。
2006年,0~6岁儿童保健管理率为57.56%,孕产妇保健管理率为87.43‰,孕产妇住院分娩率为91.53%,孕产妇死亡率为58.65/10万,婴儿死亡率为11.83‰,新生儿破伤风发生率为0.19‰,开展妇女病普查5223人。2010年,0~6岁儿童保健管理率为88.27%,孕产妇保健管理率为96.38%,孕产妇住院分娩率为99.89%,孕产妇死亡率为60.50/10万,婴儿死亡率为8.45‰,新生儿破伤风发生率为0.15‰,开展妇女病普查10382人。
三、儿童保健
1991年,春秋两季对三亚市52所学校幼儿园12932名适龄儿童进行结核菌素试验,发现阳性1261人,为学校幼儿园适龄儿童卡介苗接种10692人。1994年,对539名幼儿园新生体检,发现乙肝表面抗原阳性26人,龋齿140人,对5岁以下儿童进行死亡监测,监测发现育才、荔枝沟与河东3个地区出生520人,死亡16人。
2000年,三亚市幼儿园儿童体检1756人,门诊体检656人,对三亚市18家托幼机构监测样本抽检123份,合格39份,合格率31.7%。2003年,派出儿童保健专职人员下到幼儿园指导儿童保健工作,为幼儿园儿童做健康检查1056人。2005年,为幼儿园儿童体检3775人、智力测试243人、骨龄测评5人,开展儿童早期教育220人,开展儿童健康系统管理580人。
2010年,三亚市共进行儿童健康体检3.35万人次。3岁以下儿童系统保健管理率达61.78%。开展手足口病和甲型流感的防控督导工作,共派出医务人员50人次对市区31
家托幼机构进行指导,对6500多名幼儿进行排查,共发现手足口病疑似病例12人,并及时转到定点医疗机构进行诊治。全年未发现甲型流感疑似病例。
四、创建爱婴医院
1995年,卫生部要求凡有条件的医疗单位均应创建爱婴医院,并于同年将其列入医院等级评审的内容范围。4月,三亚市人民医院和农垦三亚医院开始创建“爱婴医院”。三亚市人民医院按照创建爱婴医院的全球标准,对医务人员进行全方位的理论培训、技术指导和达标考核,对产妇进行喂乳技术指导。同时,建立母婴同室、产妇温馨室,为母乳喂养创造良好的环境。9月,通过国家级爱婴医院评审,成为琼南地区首家爱婴医院。农垦三亚医院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按需求高起点、高标准对原有的产科和儿科病房进行全面改造更新,完善配套设施设备。8月,完成达标建设,后顺利通过省级和国家级爱婴医院评审,成为海南省和国家级爱婴医院之一。
1996年,为了巩固爱婴医院的成果,农垦三亚医院加强了对爱婴医院的领导,不断充实、完善、强化爱婴医院宣传及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训练,使爱婴医院工作人员的素质不断提高,产妇母乳喂养率100%,三基考核合格率100%,省卫生厅爱婴医院复查时,该院各项要求指标全部合格,顺利通过了复查。同年,市妇幼保健院被评为国家级的“爱婴医院”。
此后至2010年,崖城、藤桥、荔枝沟、林旺、育才、天涯等卫生院和南新农场医院也先后获得“爱婴医院”称号。
第五节 紧急救援
1997年5月17日,三亚市医疗紧急救援中心成立,由海南省第三人民医院和三亚市人民医院急救室组成,中心配备急救专用车辆5台,其他医疗单位的车辆随时增援医疗急救,配备“120”专线电话和无线电话,紧急救援中心与海南省“110”报警系统联网,紧急救援中心由医疗技术水平较高、工作经验较丰富的内外科医师24小时值班,有15名专业指挥人员24小时接听来电来访,记录求救信息,根据具体情况,指令出诊。向社会公开承诺,无论白天黑夜,以最快的速度抵达呼救地点(市区8~10分钟、郊区15~20分钟、远郊50分钟)。2000年,出动急救车辆413辆次,诊治危急病人13603人次,抢救危重病人192人次,抢救成功率为90%。2002年,出动急救车辆400辆次,诊治危急病人11413人次,抢救危重病人193人次,抢救成功率为90%。2004年3月27日,三亚市医疗救治指挥中心成立,以替代原来主要由农垦三亚医院和三亚市人民医院组建的三亚市医疗紧急救援中心。在5个乡镇卫生院、4个旅游景区设立了医疗急救站。同年,出诊急救车1671车次,诊治急诊病人12860人次,抢救成功危重病人50人,抢
救成功率达93%。救护车出诊从3分钟内缩短到2分钟内,出诊范围辐射到乐东、陵水、保亭等周边县市。
2005年,省财政拨款50万元、市财政配套50万元于2006年6月底完成三亚市医疗紧急救援中心指挥系统建设,7月14日正式开展指挥工作。指挥中心指挥系统配套了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全程信息管理系统以及有线、无线通信技术相结合,确保“120”报警电话通信线路24小时畅通。中心设有“120”呼救电话、卫生应急专线电话,上连省紧急救援中心,下连各医疗急救中心,实行24小时值班,建立了公共卫生应急处置体系并与公安“110”、火警“119”、交警“122”建立联动网络。指挥中心按照院前急救原则划分医疗急救区域,强调院前急救医疗必须遵循属地化管理、统一调度指挥,根据伤病员情况,实行就急、就地、就近、就能力,专科优势救护,保证急救工作高效、及时。覆盖三亚市的急救网络,担负三亚市近70.5万名市民和中外游客的医疗救治,同时也肩负着周边市县重大医疗救治工作。
2006年5月,更名为三亚市医疗紧急救援中心,正科级事业单位,隶属于三亚市卫生局,经费由财政全额核拨。同年,共接警10322次,出车6863人次,抢救危重病人202人次,成功率92.3%。2007年,投资150万元在5台救护车上安装了GPS系统。同年,共接警21311次,出车10697人次,抢救危重病人406人次,成功率达到94%以上。2008年,接警24136次,出车13461人次,抢救危重病人509人次,成功率达到95.2%以上。同年,解放军425医院申请加入三亚市“120”医疗急救网络。2009年,共接警25048次,出车14318人次,抢救危重病人612人次,成功率达到96%以上。市政府拨款300万元为3家“120”网络医院(市人民医院、农垦三亚医院、解放军425医院)购置8台车载GPS和车辆及部分医疗设备。2010年,接警25859次,出车15302人次,抢救危重病人589人次,成功率达到96%以上。
第六节 社区卫生服务
2001年2月,三亚市启动社区卫生服务试点工作,市政府出台《三亚市社区卫生服务实施方案》(简称“方案”)、《三亚市建设社区卫生服务实施意见》(简称“意见”)。由市妇幼保健站、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市皮防所、河西卫生院等在儋州、榆港、红旗街、商品街、港门村等居委会建立了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站都配备了电脑、B超、X光机、妇检床、高压消毒锅、清创缝合仓、急救给氧设备、诊疗桌、诊疗床等,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工作用房面积均超过100平方米,设有候诊区、接诊区、诊察室、治疗室、留观室、检查室、计免接种室、抢救治疗室、消毒室、收费发药室等。社区卫生服务站承担所在居委会的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与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六位一体”的卫生服务职能。5家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人口45141人,占市区人口的30%,根据方案要求,按居委会辖区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站,人口不足的居委会,由2个居委会
建立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站技术人员按居民人口1000:1比例配备,人员由责任医疗单位选派责任心强、技术精湛的医务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
2006年,由市妇幼保健站、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市皮防所、河西卫生院等在儋州、榆港、红旗港、商品街、港门村等居委会开展的社区卫生服务试点工作中止。
2007年,开始探索建立政府购买服务的医疗卫生运行机制,政府根据社区每个服务人口按8元标准核定公共卫生经费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给社区群众提供相应的卫生医疗服务。通过整合现有医疗资源,完成了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7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设置,开展了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基础工作,完成了25个社区及其居民的健康状况、社区卫生特征、优先干预项目内容及措施、社区服务人口数量及其分类特征、居民出生和死亡等情况的调查、统计、分析工作,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62143万份。
2008年,投入资金160多万元,完成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工作用房1543平方米,改造用房2980平方米,完成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建设,派出社区卫生医务人员32人进修培训,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覆盖面达85%。政府跟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购买服务的医疗卫生的公共卫生经费由上年8元升至12元。同年10月,市卫生监督所将部分监督职能移交给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应的配备了卫生监督负责人、监督员与助理监督员,开始履行对“五小”行业实行监督的卫生监督职责。
2009年,由市政府投资,完成了西岛社区卫生服务的建设,为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了工作用车,至此,三亚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覆盖面已达100%。
2010年,投入80多万元完成第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改造,继续实行任务带经费的绩效考核方式,提高社区工作积极性。三亚市社区卫生服务在体现政府主导、完善功能、注重机构建设、加强人员培训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
第七节 爱国卫生运动
一、健康教育
1991—1995年,分别在闹市区组织开展“4·25”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7周年、《公共场所管理条例》3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1周年纪念宣传活动,向广大市民发放健康知识教育小册子2000多份,接受市民健康咨询300多人次,出版12期卫生防病宣传资料,推出健康教育黑板报、墙报6期。建立和完善健康教育网络,在各医疗单位、窗口单位、各乡镇(办事处)先后成立27个健康教育组织机构,按人口比例配备了专、兼职健康教育人员58人。
1996—2000年,新开辟健康教育网点52个,三亚市健康教育基层网点达到124个,
配备专、兼职健康教育人员120多人,举办宣传专栏495期,发放健康教育资料3万多份,图片、画册500多幅(册),发放《健康知识教育》小册子4000多份,悬挂横幅70多条,设咨询点接受咨询4700多人次,派出授课人员10人次,听课群众、学生600多人次,向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体提供健康教育资料28编、音像资料4盒26次。
2001—2005年,发放健康教育资料20.48万份,举办宣传栏131期,举办艾滋病知识培训班3期,接受咨询1.1万人次。
2006—2010年,发放健康教育资料15.4万份、宣传海报1.06万张,发放印有防治艾滋病知识的扑克牌2000多副,刻录健康教育光盘448张,举办健康知识与健康教育讲座401期次,设立咨询点727次,接受咨询群众4.36万人。在市区与乡镇举办健康教育宣传橱窗16次,共32期。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达78.9%,行为形成率达到66.38%。
二、农村改水改厕
(一)改水
1991—2000年,三亚市农村饮用安全卫生水改造、建设自来水工程工作由于资金等原因,政府对于农村改水的投入非常有限,农村改水主要由集体和农民自发集资进行。2001年后,随着市财力的增强,政府开始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农村改水工作。2002年,政府投入农村改水资金85060元,集体投入资金212650元,个人投入资金127590元,改水受益人数达4253人。2005年,投入资金40万元,改水受益人数达2020人。2007年,投入资金11万元,在崖城三更村等村改水,受益人数达1078人。2008年,投入资金35万元,在崖城凤岭村、田独上抱坡村等村改水425户,解决了2125人的饮水问题。2009—2010年,投入资金26万元,在田独上抱坡村等村改水120户,解决了475人的饮水问题。
(二)改厕
1992年,开始在三亚市农村开展卫生村试点工作,试点卫生村有农户51户、人口350人,建家庭厕所51个。1997年,改造农村厕所31个。2002年,三亚市农村改厕群众投入资金771157.2元,政府投入资金56042.8元,建成卫生厕所1034户。2005年,投入资金27.7万元,改厕310户。2007年,投入资金10万元,在崖城三更村等村改厕250户。2008年,投入资金105.56万元,完成“一池三改”厕所升档1793户。2009—2010年,投入资金33万元,在崖城凤岭村等村建设66座厕浴一体化的“三格化”(发酵池、再次发酵池、贮粪池)厕所,使339人受益。
三、除“四害”
(一)灭蚊、灭蝇、灭蟑
1991年,三亚市开展2次灭蚊活动,共投放球型芽孢杆菌1.5吨,熏蚊片20000盒,
将三亚市蚊幼容器阳性率控制在10%。1994年,组织专业队伍,对三亚市120个垃圾地、积水点和13家宾馆酒家,每10天投放一次球型芽孢杆菌,消灭蚊蚴蝇蚴。2002年2—11月,连续3次开展灭蚊、灭蝇、灭蟑达标工作,三亚市共投放拜虫杀720千克、立克命膏剂50000包、除“三害”(蚊子、苍蝇、蟑螂)药112瓶,对无法清理的水体,投放球型芽孢杆菌3000千克。2007年,三亚市创新病媒生物防制机制,实行“政府买服务,市场化动作”的模式,聘请深圳捷立克卫生有限服务公司,对城区24个社区、3485个单位、217千米的下水道、1018公顷的公共绿地进行了全面消杀,投入资金230万元,制作了12133套防蚊闸安装在三亚市12133个下水道深沙井上,起到防蚊、防鼠、防蝇、防臭的作用,将“四害”(蚊子、蟑螂、老鼠、苍蝇)密度控制国家卫生城市的标准之内。2008—2010年,投入资金198万元,继续聘请深圳捷立克卫生有限服务公司,对城区24个社区、田独镇、凤凰镇、南新农场等38.3平方千米的“四害”进行了全面消杀;投入340万元,启动了229个小区区域病媒生物防制设施的建设工作,制作安装了241台灭蚊灯、1636个防蚊闸、1050平方米的防蚊网、21500个防蚊塞。
(二)灭鼠
1991年,在三亚市范围内开展一次为期2个月时间的灭鼠活动,饱和投放敌鼠钠盐毒7.5吨,鼠密度从原25%降至10%。1994年,组织专业队伍,对三亚市13家宾馆酒家进行灭鼠,鼠密度全部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粉迹1%以下。2002年,在三亚市开展了5~7天的灭鼠行动,共投放低毒安全慢性纳毒饵7450斤,共检死鼠13500多只。2007年,投入资金80.96万元,制作了35200个病媒生物的常态防制设施——毒鼠箱,布放在病媒生物防制的重点区域。2008—2010年,共投放鼠药38吨,制作安装了1050平方米的防鼠铁皮、3900个毒鼠箱。
第八节 红十字会与无偿献血
1991年10月,三亚市红十字会成立。之后,不断发展会员,并对会员进行培训,使之掌握一般急救技术和小伤小病的处理方法,同时积极开展无偿献血、募集善款等社会服务活动。
1998年10月,海南省血液中心三亚分中心挂牌成立,出席挂牌仪式的151名代表全部参加无偿献血。1999年,三亚市有600多名公民踊跃参加献血,献血量达13万毫升。2000年,三亚市有676人参与无偿献血,献血量达15.5万毫升。
2003年、2004年、2005年,三亚市分别获海南省卫生厅、海南省血液中心授予“无偿献血先进市”荣誉称号。2004年,三亚椰林滩酒店实习员工陈强的造血干细胞与北京一名白血病患者的白细胞抗原初次配型成功。2003—2010年,葛珺玮等公民分别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银奖和铜奖。此外,市红十字会为台风灾民募集救助款118.74万元,捐赠救助物资价值15.16万元,发放慰问物资价值8万元;开展对贫困人口的救助活动,共募集救助款6.2万元,资助了2名大学生和3名重病患者;举办救护培训班
16期,共培训红十字急救员412人。2001—2005年,市红十字会和市无偿献血站共发动三亚市公民无偿献血29002人次,总献血量675.8万毫升,并为中国造血干细胞志愿者资料库海南分库提供680人份采样数据。
2009年、2010年,三亚市分别获海南省卫生厅、海南省血液中心授予“无偿献血先进市”荣誉称号。此外,市红十字会为地震、台风灾民募集善款1538.88万元,发放慰问物资价值14.94万元;募集医疗救助款共计22.16万元,救助重病患者15人;举办救护培训班94期,共培训红十字急救员2488人。2006—2010年,市红十字会和海南省血液中心三亚分中心共发动三亚市公民无偿献血6.1万人次,总献血量2055.18万毫升,发展造血干细胞志愿者100多人。
第九节 医药管理
一、医政管理
1991—1995年,三亚市批准中医开业资格23人,要求每个开业医生要有固定的诊疗所、固定人员、必要的器械、诊疗登记,统一收费发票、承担卫生防疫任务、疫情报告等。检查163家医院与诊所,取缔无证行医41家,罚款2.65万元,取缔游医20人,查处超越审批项目权限行医84家。
1996—2000年,对三亚市医疗市场进行整治,检查医疗机构25家、个体诊所110家。查处无证行医诊所68家、游医6处。取缔非法行医机构61家、无证药营户15家、游医药贩4家。没收药品258件及一批医疗器械,价值13万多元。拆除虚假夸大医疗广告714块、横幅37条。查处经营过期禁用药5家,没收价值7700元的药品一批。
2001—2005年,依法对三亚市医疗市场进行清理整顿,检查个体医疗诊所732家、医疗美容场所68家次。取缔无证非法行医122家,查处经营过期禁用药5家,没收药品172箱、医疗器械一批,价值25260元。拆除虚假夸大医疗广告651张,警告并限期改进处理使用过的一次性输液器不彻底诊所20家。取缔擅自扩大诊疗科目28个,整改医疗美容广告17家。处理医疗纠纷6起。责令中止医疗机构对外承包门诊部4家,取缔非法开设产科、性病科、人工终止妊娠窝点6个。查处超科目行医59家,审核个体诊所、社会办医从业人员执业资格证148人。
2006—2010年,三亚市共组织20次多部门联合打击非法行医行动,出动执法人员1472人次,出动车辆368辆次,检查各类医疗机构2599户次,取缔非法行医机构254家次,没收药品器械477箱,价值18.3万元,没收非法所得6674元,罚款28.65万元。查处违规收集、处置、贮存医疗废物医疗机构3家。
二、医疗质量管理
1991—1997年,在三亚市各医疗单位中逐步开始实施“医院管理制度化、技术操作常规化、医疗设施规范化”的管理,抓好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各项规章制度建设。各医疗单位根据不同规模和条件,建立院长(主任)办公室、医务科、护理部、人事政工科、总务科(行政科)、财务科等职能科室;在业务管理上,各医疗单位按照医疗、护理、医技、后勤系统进行分工,健全指挥系统。建立医疗质量管理目标,分科制定门诊量、住院人数、诊断符合率、治愈率、病床使用率、病床周转率、出院者平均住院天数、病死率、差错发生率、陪人率、褥疮发生率、手术感染率等定量指标。每季度检查、总结和评定医疗质量。各医疗单位逐步推行总值班和护士长夜查房制度、科主任二级值班制度、责任制护理;严格执行病历书写、会诊、病案讨论、手术管理、危重病抢救、三级医师查房、护理查房、值班交接班、查对制度等。1998年,三亚市各医疗单位开展加强基础质量管理工作,提高医护文书书写质量和查房质量,严格执行三级医师负责制、首诊负责制,加强业务学习和培训,引进新技术、新项目。
2001年,共收到医疗纠纷申诉案8宗,其中调解成功5宗,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鉴定3宗。2002年2月,国家颁布《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此后,三亚市依据此条例对医疗事故技术鉴定进行规范。2004年,制定《医疗质量考核标准》和《护理质量考核标准》,三亚市医疗单位开展业务技术讲座,举办疑难病例分析会和死亡病例讨论会,把医疗质量标准、指标分解到科室和个人。经市政府批准,海南省三亚市医学会与三亚市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办公室合署办公,同时建立由15家医疗单位95名各专业学科专家组成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专家库,并承担了海南省包括海口市在内的9市县的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受理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申请13宗。2005年,围绕三亚市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制定了《医院管理评价指南(试行)》《中医医院管理评价指南(试行)》,以及7个大工作目标、34项指标要求,各医疗单位重新修订了各项规章制度,市人民医院按照6项综合责任目标管理内容,组织医疗质量检查和考核,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同年,三亚市医学会被中华医学会评为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先进单位。
2007年,三亚市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办公室共完成包括三亚市、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乐东黎族自治县、陵水黎族自治县、东方市、五指山市等7个市县医疗事故技术鉴定12宗。2009年,三亚市开展评价处方1.2万份。2010年,市人民医院开展创三级医院,制定《三亚市人民医院医疗服务质量实施方案及奖惩规定》。三亚市各医疗单位质控部门加强对医疗质量的基础质量、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的管理,特别是加强对各种核心制度如:三级医师查房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会诊制度、术前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等的监督,组织专家对运行病历进行定期的随机抽查,注重检查病历的书写内容如医师查房记录中对诊断和治疗是否有专科的分析意见、病程记录中有无对病情和异常的检查结果进行详细分析等,并将检查结果及时反馈给科室加以改正。各医疗单位还认真做好病人投诉接待及医疗事故争议的处
理工作,对每件医疗投诉做到耐心倾听,据理解释,尽量避免引起新的医患关系紧张,对每宗投诉都进行妥善处理。
三、医德医风建设
1991年,组织三亚市广大医护人员认真学习海南省颁发的《医德规范》《医疗市场管理暂行规定》。1994年,制定了《三亚市医德规范》和《三亚市医德行办规范》。1995年,针对社会上对少数医护人员“医德差”的诟病,三亚市在各医疗单位开展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活动,建立健全了一整套重奖严罚的奖惩制度,聘请社会监督员,帮助医院加强外部监督,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得到明显改善,“推、顶、硬、冷”和“吃、拿、卡、要”等不正之风得到明显遏制,同年,收到感谢信、锦旗、镜匾一批,拒收和退回红包60人次,共计25000元。
1997年,制定《医务人员道德规范》和《医德医风奖惩制度》,在三亚市医疗单位开展以创优质服务、优化管理、优良秩序、优美环境为内容的“四优”活动,从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入手,加强职业道德,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大力倡导文明行医的行业新风,废除自立收费项目,禁止多收费、乱收费的行为,对违背职业道德,收取红包、接受吃请、搭车开药、坑害病人的人和事进行严肃处理。“红包”“回扣”“吃、拿、卡、要”等现象已销声匿迹,医德医风的满意度达到87%。1998年,三亚市各医疗单位配合创“五佳”医院开展工作。一是强化教育,本着“立足教育、着眼防范”的要求,通过举办骨干培训班等形式,提高职工队伍的职业纪律、职业责任和职业规范,以实际行动,以病人为中心,以服务为宗旨,以满意为目标,落实创建“五佳医院”工作。对全院职工进行职业道德、医德医风年度考核,并把考核结果归入个人职业道德档案,为晋升、调资、提干提供依据。二是坚持思想教育与经济处罚相结合的制度。在深化医院改革、实行津贴工资浮动的工作中,制定了职业道德考核细则,做好考核,加大奖惩力度。三是不定期开展病人问卷调查。市人民医院拒收红包2万元,退回红包3200元,收到病人锦旗、镜匾9面,经问卷调查,病人满意度达93%。2000年,三亚市无“红包”“回扣”现象,病人满意度达100%。
2002年,对各医疗单位医德医风进行整治,要求各医疗单位公开各项办事制度、收费标准、医疗费用明细清单等,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全年三亚市医疗单位没有发生医疗事故和服务态度投诉,各医疗单位收到表扬信58封、锦旗和镜匾23块。经中国社会调查所海南分所问卷调查,综合满意度为96%,市人民医院被授予“社会满意医院”称号和全国第二批“百姓放心医院”称号。2005年,市人民医院被中华医疗管理学会授予“全国百姓放心医院”称号。
2007年,三亚市医疗单位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树立“无德不成医”的观念,在三亚市医疗单位中设立了投诉机构和投诉电话,并在社会上聘请7名医德医风监督员,对行风建设进行监督。2009年,三亚市开展“卫生惠民服务”工程,在三亚市医疗机构推行
惠民病房、单病种限价收费、检查检验报告“一单通”、处方评价等控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的惠民措施。2010年,市人民医院开展创三级医院,成立了医德医风考核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三亚市人民医院职业道德奖惩办法》,将医德考评作为医务人员年度考核、晋级晋职、岗位聘用、评先评优和确定绩效工资的重要内容。
第十节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1991年5月,市卫生工作会议提出加强三亚市三级医疗卫生网建设,高峰乡率先恢复抱龙、立新、扎南农村合作医疗所,参加合作医疗的人数占全乡的三分之二。9月,林旺也在2个管区与8个村队办起了合作医疗与卫生站,解决了1000多人基本医疗保健问题。
1997年,在南海、藤桥、红沙、田独、林旺等15个乡镇自然村筹建了16所农村合作医疗所,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走在全省最前列。11月,卫生部部长陈敏章考察三亚市农村合作医疗工作。1998年,在林旺镇开展农村合作医疗试点,11个自然村办起了合作医疗诊所,至此,三亚市己建合作医疗诊所35所,成为海南省建立最多合作医疗诊所的市县。
2004年,共建立合作医疗诊所46个,参合农民占三亚市农业人口的10.6%。11月25日,建立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联席会议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联席会议由市各相关部门组成,组成人员由主管副市长及相关部门领导组成,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研究、组织、协调和指导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联席会议。11月27日,为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成立三亚市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简称“市合管会”),办公室设在市卫生局一楼、五楼。各乡镇区也相应成立合管会,卫生院成立合管站,村及居委会成立合管组,分别配备了专职与兼职人员管理。12月20日,为保障三亚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顺利开展,相继出台《三亚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征收方案》《三亚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实施工作方案》《三亚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财务制度》等方案。
2005年,出台《三亚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办法》,规定全年个人筹资标准为36元,其中个人缴纳10元,中央、省、市分别补助10元、6元、10元。补偿比例规定,扣除个人自付比例和起付线后,乡镇卫生院补偿比例为60%,市级(二级)为45%,三级医院为35%,封顶线为1.5万元。三亚市有16万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占三亚市农村人口的68%,全年有16637人获得了医疗补偿,补偿金额达149.04万元,人均住院970.4元。7—8月,市卫生局组织市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简称“合管办”),对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进行检查和评估,发现部分定点医疗机构未按有关规定向参合农民就医提供优惠,基本药物目录外的药品使用比例偏高,乱检查、乱用药的现象较严重,对违规医院及医师进行通报批评,多收的费用决定从7月结算中扣除,全部返还给涉及的参合农民。
2006年,规定全年个人筹资标准为52元,其中个人缴纳10元,中央、省、市分别补助20元、12元、10元。三亚市参合人数达成22.5万人,参合率为91.46%。三亚市新
型农村合作医疗启动二次补偿制度,二次补偿制度是根据年终合作医疗基金结余情况,对患大病负担高额医药费用的参合农民进行再补偿,有14人得到了11多万元的补偿。对在2005年未享受过大病住院、住院分娩、慢性病治疗报销的参合农户进行免费体检,并为参合农民建立健康档案。同年,在三亚市2个区5个镇成立了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将合管办每年3万~4万元的工作经费列入镇财政预算。
2007年,规定全年个人筹资标准为57元,其中个人缴纳10元,中央、省、市分别补助20元、12元、15元。有25万名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为98%,受益人数3.9人次,发放补偿基金988万元,全年有107人达到万元以上补偿。三亚市已建立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人口占总人口的80%。
2008年,规定全年个人筹资标准为92元,其中个人缴纳10元,中央、省、市分别补助40元、12元、30元。补偿办法采取住院统筹加门诊家庭账户管理模式,家庭账户按人均12元提取,其余为住院统筹基金。补偿标准:卫生院起付线100元,补偿比例为65%;市级医院起付线300元,补偿比例为50%;省级医院起付线600元,补偿比例为40%;一年内住院最高补偿封顶线为1.5万元。三亚市新农合补偿人数31402人次,发放补偿基金1223万元,二次补偿187人,二次补偿金额102.19万元,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达到25.3万人。
2009年6月,三亚市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两项制度整合,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2010年,三亚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9.98%,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共计支付5441万元。
附1:
创建三级甲等医院活动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卫生部在全国启动医院分级管理与医院评审制度。1994年4月18日,海南省农垦三亚医院召开创三甲医院动员大会。农垦三亚医院首先从改善医院硬件基础设施入手。1994年5月至1995年3月,将内、外科病房由原500平方米扩建至1300平方米,投资160万元对门诊大楼、住院部、医技楼进行装修。根据海南省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购进了大批相应的医疗设备,从而把医院的服务功能提高了一个新的档次。成立了基本标准制定专门机构,制定计划和实施方案,完善各种制度、职责、常规、标准等文字性的资料,开展“三基”训练及考试。经测试,医技护理人员的成绩平均都在95分以上,100%合格达标。对已开展过的技术项目进行认真检查、筛选、整理,技术项目全部或大部分达标。1994年通过首次验收,1995年通过复查。1996年,积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科研工作除继续完成1995年度的8项课题外,又有13项科研课题获通过批准立项,其中省农垦总局批准立项3项,省科技厅批准立项10项,共发表论文157篇,其中国家级中华系列3篇、其他系列15篇、省级22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交流论文1篇,参加国内学术会议交流论文29篇,其他(汇篇)论文87篇。经过
两年半的不懈努力,1996年9月,通过海南省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被海南省卫生厅正式授予海南省三级甲等医院。
1997年,卫生部暂停了医院等级评审工作。2001年,卫生部允许有条件的部分省、市重启医院等级评审活动。2009年,海南省重启医院评审制度。2010年1月18日,三亚市人民医院成立了创三甲医院领导小组办公室。办公室下设管理组、医疗服务组、教学科研组、医院安全组、护理质量管理组、技术水平组,每组均由院领导及院长助理任组长。并成立了质量管理委员会、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病案管理委员会等14个专业委员会,各专业委员会按各自职责开展工作。重新修改与制定三亚市人民医院规章制度及岗位职责、工作流程、技术操作常规,并将核心制度及患者十大安全目标制成小册,结合评审标准印刷了“应知应会”小册子,人手一本,方便携带与学习。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国内技术合作。开展临床路径和单病种管理控制、定期开展病历点评活动,规范病历书写行为,加强病历内涵建设。不断完善医院行政职能科室和临床专业建设。积极开展新技术与新项目。从2010年1月开始,各专业开展的新技术新项目达120多项。同年5月,三亚市人民医院获得省卫生厅审核批准晋级为“三级综合医院”;8月,根据海南省《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满分为1000分,医院自查分数达877.7分(三甲达标分数为850分),并上报省卫生厅,获省卫生厅认可,接受三亚市人民医院“创三甲”医院申请。至2010年12月,医院“创三甲”迎评审各项准备工作尚在紧张进行中。附2:
创建国家卫生城市
1991—2000年,出动3000.77万多人次、车辆1082辆次,清理卫生死角2550多处,建立标准公共厕所4间,拆除违章建筑乱搭乱建1830多间(处),清理垃圾13.1多吨,铲除杂草2万平方米,门前地面硬化4670平方米,植树种花3500株,开展大规模灭鼠行动,投放邱氏灭鼠药30万包,涵盖1.3万多户6平方千米,使鼠密度从78%降至25%,还开展大面积灭蚊行动2次,投放熏烟药3万多片,灭蚊灵香水500瓶,蚊幼密度从45%降至10%以下。1999年12月29日,三亚市获评省卫生达标城市。2000年4月3日,三亚获全国卫生先进城市。
2001—2005年,建成三格化粪池户厕和农村卫生户厕2667户,完成沼气池604户,建设农村引水工程5个,受益人口9115人。三亚市组织13次大规模爱国卫生活动,参加人数2.15万人,出动各种车辆100多辆次,清理卫生死角2412处,清运各种废弃物4279吨,清理河道16千米,铲除杂草1.55万平方米,疏通水沟1.26万米,洗刷文字垃圾广告2.22万处,整治违章摊点417个,拆除违章建筑2.86万平方米,拆除和清刷违章广告招牌3766块,道路硬板化6830平方米。三亚市组织大面积灭鼠3次,投放鼠药2
万千克,拣到死老鼠2.24万只。2005年4月6日,三亚市召开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动员大会,并正式向海南省政府提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
2006—2010年,投入3亿元实施道路改造、环境卫生、绿化美化、环境保护等项目建设。重点开展了红沙污水处理升级改造、生活垃圾填埋场、福万水库与水源池水库7千米隔离网和警示牌建设、开辟229个健康教育宣传栏、建设安装212个封闭垃圾屋、小街小巷道路硬化项目、建设229套除“四害”设施、安装54个分类垃圾桶、发放4万个分类垃圾袋、设立33块便民免费广告栏等“创卫”项目工程。投入198万元,出动8000多人次2000辆车次,对三亚市28个社区、田独镇、凤凰镇、南新农场等38.3平方千米区域进行消毒杀虫,共投放鼠药38吨,喷洒各类药物3吨,发放灭蟑药物3万多包,清除病媒滋生场所3000多处。投入340万元,完成229小区区域病媒生物防制设施的建设,制作安装241台灭蚊灯、1636个防蚊闸、1050平方米防蚊网、21500个防蚊塞、1050平方米防鼠铁皮、3900个毒鼠箱。投入105.56万元,完成“一池三改”1793户,“三格式”化粪池80户。投入35万元,为崖城凤岭村225户、田独上抱坡村200户引来洁净的自来水,解决了2125人饮水问题。开展以整治环境卫生为主要内容的整治活动,出动各类车辆9000多次,参加整治人员约20万人次,清理卫生死角1087处,铲除垃圾13253吨,刷洗路面污渍36.4万平方米,清理碎沙石、渣泥1723吨,清除杂草面积90多万平方米,取缔100家卫生不达标的小餐馆,新增果皮箱3000多个,发放封闭式垃圾桶1.5万个。其中,2006年9月14日,市委、市政府指出三亚市已进入创国家卫生城申请阶段。2007年1月13日,通过海南省级初检。2007年7月13日,通过省级复检。2007年7月15日,由省爱卫办向全国爱卫办提出正式申报。2007年11月底至12月初,通过国家爱卫办暗访调研。2008年3月18日,通过国家爱卫办专家的技术评估。2009年9月4日,通过国家爱卫办考核鉴定。2009年9月20日,通过社会公示。经过15年的“创卫”不懈努力,2009年10月9日,全国爱卫会正式命名三亚市为“国家卫生城市”。
知识出处
《三亚市志.1991-2010》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上起1991年1月,下至2010年12月31日止,采用述、志、图、表、记、录等体裁,记述三亚市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历史与现状。
阅读
相关地名
三亚市
相关地名